卷十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关西道

  雍州

  《尚书·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厥贡惟球、琳、琅玕。(球、琳皆王名。琅玕,石而似珠。)

  《文耀钩》曰:岐、华已北,龙门积石,南至三危,雍州也。

  《春秋说题辞》曰:秦金精坚,故秦俗亦坚。

  《春秋元命苞》曰:雍,壅也;东距蒲坂,西有汉中,南含高山,北阻居庸是

  《释名》曰:雍州,在西山之内。壅,翳也。

  应劭注《汉书》曰:四面积高曰壅。李巡注《尔雅》曰:河西其气蔽壅也。

  《晋太康地志》曰:雍州西北之地,阳所不及,阴气壅遏,故以为名。

  《吕氏春秋》曰:西方为壅州。

  《三辅黄图》曰: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

  《地理通说》曰:东自同、华,略河西北;西自岐、陇,会原极于此,尽其地,挟沣、灞,据函、崤,方千里,得百二之固。

  《史记》:苏秦说秦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河,外有洪河之险,西有汉中、巴蜀,北有代、马之利,此天府也。"

  又曰:献公徙居栎阳。孝公用商鞅,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

  《货殖传》曰:关中由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汉书》曰: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言秦地险固,二万人足敌诸侯百万人也。)地势便利,以其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播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

  又娄敬说高祖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周之都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纳贡,道里均,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今陛下欲比隆成康之时,为不侔矣!且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变急,百万之众可具。故秦膏腴之地,以为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吭,而拊其背,未能相胜。今陛下入关而都之,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高祖以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而亡。高祖疑未能决。及留侯言明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又《百官表》曰: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尹。

  又《东方朔传》曰:三辅之地,南有江、淮,北有河、渭,汧、陇以东,商、洛以西,厥壤肥饶。此所谓天府陆海之地也。

  《后汉书》曰:董卓徙都长安,谓陈纪曰:"三辅平敞,四面险固,土地肥美,号曰陆海。"

  《三辅黄图》曰:太初元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

  《关中记》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谓之中地,地东西方千馀里。

  《十道志》曰:雍州,京兆郡。《禹贡》九州之一。舜置十二牧,雍亦在焉。周武王都丰、镐。平王东迁,以岐、酆之地赐秦。孝公始尹咸阳。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谓之三秦。高祖入关,定三秦,复为内史。武帝改为京兆尹。

  华州

  《十道志》曰:华州,华阴郡,置在郑县。《禹贡》雍州之域。

  《元和郡县图》曰:周为畿内之国,郑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春秋时为秦、晋之地。战国时为秦、魏二国之境,西岳华山在焉。秦为内史地。汉为京兆尹。

  《国语》曰:郑桓公为周司徒,食菜咸林也。

  《左传》曰:晋侯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

  《史记》曰:秦武公十一年,初县北郑。

  《汉志》曰:郑,属京兆尹。周宣王弟郑桓公邑。师古曰:幽王既败,郑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也。

  《尔雅》曰:河南曰华。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玉焉。

  《魏志》曰:董卓迁都长安,华歆求出为下邽令。

  《史记》曰:秦始皇三十六年,东游海上,遣使关中,至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我遗镐池君。"(事具璧门。)

  《水经》曰:渭水东经平舒城,即江神返璧於华阴平舒道,遗镐池君之处也。

  《尚书·泰誓》曰: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左传》曰:晋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杜曰:今华阴东潼关是也。)

  同州

  《元和郡县志》曰:同州,冯翊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本大荔戎国,秦获之,更名曰临晋。七国时属魏。秦并天下,为京兆、冯翊、扶风并内史之地。汉为河上郡,复为内史,武帝更名左冯翊郡,后改为同州。以春《书》云:"沣水攸同",故名之也。

  《十道志》曰:汉王定三秦,关中置三郡,以塞国为河上郡。后罢三郡以为内史,武帝改为左冯翊。

  应劭《汉官解诂》曰:冯辅翊蕃,故以为名。

  《水经》曰:洛水东南经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沙苑。

  《史记》曰: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

  《十六国春秋》曰:符健时,河渭溢,蒲津监寇登得一履於河中,长七尺。健叹曰:"复载之内,何所不有!"

  《穆天子传》曰:阳纡之山,何伯冯夷之所都。

  《汉志》曰:临晋县,有河水祠。

  又《郊祀志》:祠河於临晋。

  《博物志》曰:冯夷,华阴人,得道水仙,为河伯。

  《左传》曰:秦、晋战于彭衙。(注曰:冯翊,郃阳县,西北有衙城。)

  又曰:秦伐晋,晋使吕相绝秦曰:"俘我王官,翦我羁马。"(羁马,今在郃阳,王官,今在澄城。)

  《汉书》曰:宣帝微时,尝困莲勺卤中。如淳曰:为人所辱也。莲勺有盐池,名曰卤中。又《汉志》曰:属冯翊。

  《汉志》曰:郃阳,属左冯翊。在郃水之阳,即《大雅·大明》之诗曰:"在郃之阳"。

  岐州

  《元和郡县图》曰:岐州,扶风郡。今为凤翔府。《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秦都,属内史。高帝更名中地郡,复属内史。景帝更名主爵都尉。武帝改右扶风,所以扶助京师行风化也。

  《史记》曰:秦文公作鄜畤。灵公作吴阳上畤,又作下畤。(今郡内有三畤原。)

  又曰: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笄头山,过回中。(回中,在扶风郡。)

  《汉书》曰: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北地都尉,烧回中宫,候骑至雍。

  《水经》曰:郿县有积石原。魏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宣王屯渭南。郭洎算亮必争北原,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

  又《魏氏春秋》曰:亮据渭南,宣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即诸君无事矣。"亮果屯北原。(五丈原,亦在郿)

  《国语》曰:周之兴也,鸑鷟鸣於岐山。(今岐山县是。)

  《三秦记》曰:陈仓山上有石鸡,与山鸡不别。赵高烧山,鸡飞去而石鸡不去,晨鸣山头,声闻三十里,或云王鸡。

  耀州

  《五代史》曰:耀州,本京兆府华原县,唐末李茂贞据凤翔僣行墨制,建为耀州。以义胜为军额,命温韬为节度使。

  乾州

  又曰:本唐之奉天县也,唐末李茂贞建之为州。后因之不改。

  陇州

  《元和郡县图》曰:陇州,汧阳郡。《禹贡》雍州之域。秦文公所都。汉为汧县,属右扶风。

  《禹贡》曰:导汧及岐,至於荆山。

  《说文》曰:陇,天水大坂名也。

  《三秦记·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又曰:陇,渭西关也。其阪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得越。

  《汉志》曰:隃麋,属右扶风。即今之汧阳县。

  邠州

  《元和郡县图》曰:邠州,新平郡。《禹贡》雍州之域。公刘所居之地。秦为内史地。汉为右扶风。本作豳字,开元中以豳与幽字相涉,改为邠。

  《汉志》曰:栒邑,属右扶风。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也。

  《左传》曰: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十六国春秋》曰:符坚时,新平人王雕陈图谶,王猛以为左道惑众,劝坚诛之。雕临刑上疏曰:"臣师刘湛明於图记,谓臣曰:'新平应出帝王宝器。'愿陛下志之。"后果获玉器焉。

  《十道志》曰:宜禄县,本汉鹑觚县。后魏又分置东阴盘县。

  《周地图记》曰:秦使蒙恬北筑长城,又於北原筑城,以觚奠酒而祭,有鹑飞止觚上,因以名县。今有鹑觚原。

  《元和郡县图》曰:新平,本汉漆县。

  《后汉书》曰:建武八年,隗嚣攻略阳。上至漆,进止未定,会马援夜至,上喜,问之。援聚米以为山谷於上前,指军所从入。上笑曰:"虏在吾目中矣。"

  泾州

  《元和郡县图》曰:泾州,安定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始皇时属北地郡。汉置安定郡。

  《宋永初山川记》曰:安定处山谷之间,昆戎旧壤,迫近夷狄,修习武备,人皆以驰射为事。

  《国语》曰:周恭王游於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於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汝,而何德以堪?王犹不堪,况汝?小丑小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王,王灭密。(地有阴密城。)

  《诗·大雅》曰:密人不恭,敢拒大邦。

  宁州

  《元和郡县图》曰:宁州,彭原郡。《禹贡》雍州之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王国。至秦昭王杀义渠戎王,并其地;始皇时为北地郡。汉因之。

  《汉志》曰:泥阳,属北地郡。莽曰泥阴,应劭曰:"泥水出郁郅北蛮中。(《十道志》:后汉改泥阳为富平,后魏又改定平。)

  又曰:义渠道,属北地郡。莽曰义沟。

  《史记》曰: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於西戎,邑于邠。至秦缪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氏、朐衍之戎筑城郭以居,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杀义渠戎王,於是秦有北地、陇西、上郡之地。

  庆州

  《元和郡县图》曰:庆州,顺化郡。《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夏稷子不窋居之,今有不窋故城在焉。春秋时义渠戎王国。始皇时为北地郡。

  《汉志》曰:郁郅,属北地郡。有牧师苑官。莽曰功著。

  《周地图记》曰:郁郅城,今名尉季城,在白马岭两川交口。《水经》曰:尉季亦曰不窋,疑郁郅之讹也。

  《十道志》曰:乐蟠县,本汉略畔道也。

  《汉志》曰: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有略畔山,俗呼曰各盘,音讹耳。

  原州

  《元和郡县图》曰:原州,平凉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地属秦,始皇时属北地郡。汉为安定郡。

  《汉志》曰:高平,属安定郡。莽曰铺陆。

  班固《安丰戴侯颂》曰:高平第一,帝临我师。

  《汉书》曰:汉文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北地都尉。

  《十道志》曰:在原州。

  《后汉》曰:隗嚣使牛邯守瓦亭关。

  《十道志》曰:萧关瓦亭在平凉郡。

  灵州

  《元和郡县图》曰:灵州,灵武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高为富平县地。

  《汉志》曰:灵武,属北地。莽曰威武。惠帝四年置灵州。有河奇苑、号非苑。师古曰:水中可居曰州。此地在河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河奇二苑皆在焉。

  《十道志》曰:灵州有赫连勃勃所置果园。《水经》云:河水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渚上,旧赫连城也。桑果榆林,列植其上,故谓之果林。

  《图经》曰:周宣政和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於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皆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盐州

  《元和郡县图》曰:盐州,五原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戎狄地。秦属梁州。汉置五原郡。地有原五,因而名之。

  《史记》曰:梁山漆、沮之北有义渠、朐衍之戎。即此地。

  《汉志》曰:马岭,属北地郡。以川形似马领,故以为名。

  《十道志》曰:马岭,今盐州地。

  《元和郡县图》曰:后魏为西安州。以其有盐池,又改为盐州。

  鄜州(音夫)

  《十道志》曰:鄜州,洛交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秦地,始皇时为上郡。汉为上郡雕阴县地。

  《史记》曰:秦文公畋于汧、渭之间,梦黄蛇首上鄜。以为上帝之徵,遂於鄜立鄜寺,祠白帝也。

  《汉书》云: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此地也。

  《汉志》曰:雕阴,属上郡。有雕阴山。

  坊州

  《元和郡县图》曰:坊州,中部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翟国。秦属内史。汉为右冯翊翟道县之地。符、姚时置杏城。周置马坊。唐高祖因置坊州,取马坊为名。

  《汉书》曰:朔方为西部都尉,休屠为北部都尉,搜渠为中部都尉。

  《郡国志》曰:鄜城,本三秦高奴之地,翟道故城即今郡城是也,俗谓之高楼城。

  《穆天子传》曰: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翔行经翟道,升於太行。

  《元和郡县图》曰:宜君县,前秦苻坚於祋祤县故城置之。

  延州

  《元和郡县图》曰:延州,延安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狄所居。秦、汉属上郡高奴之地。项羽以董翳为翟王,居高奴,即其地也。

  《汉志》曰:肤施,属上郡。有五龙山。

  《水经》曰:渭水东经高奴水。《汉志》:高奴水合丰林水谓之清水。

  丹州

  《元和郡县图》曰:丹州,咸宁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秦、汉为上郡地。

  《隋图经集记》曰:义川盖春秋时白翟也。其俗语云丹州白窒,即白翟讹也。

  绥州

  《元和郡县图》曰:绥州,上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白翟所居。七国时属秦,秦并天下,为上郡。汉初属翟国,复改为上郡。

  《山海经》曰:上郡有疏属。二负之臣曰危,危与二负杀窫窳,帝梏之疏属之山。即此也。

  银州

  《元和郡县图》曰:银川,银川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地。秦为上郡。汉为河西郡圁阴县也。

  《前汉志》曰:圜阴,属西河郡。莽曰方阴。师古曰:圜字本作圁,县在圁水之阴,因以为名也。今有银川、银水,即是旧名犹存,但字变耳。

  《耆旧传》:骢马城即银川城也。符秦建元元年,自骢马城巡抚夷狄。

  麟州

  《元和郡县图》曰:《禹贡》雍州之域。秦、汉为云中郡。隋为胜州。天宝中,分胜州地置麟州。

  《晋太康地记》曰: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即此地。后汉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筑城鄣,列亭至卢山。即今县北光禄塞是也。

  夏州

  《元和郡县图》曰:夏州,朔方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属上郡。汉武分置朔方郡。

  《诗》曰:王命南仲,城彼朔方。

  《汉书》曰:武帝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将兵击匈奴,出云中,至高关,遂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符离,汉北塞名。)

  《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勃勃於朔方县筑大城,既成,下书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

  郦元《水经注》:统万城,赫连勃勃蒸土所筑。

  又曰:朔方县有契吴山,赫连勃勃北游登之,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

  《汉书》曰:武帝收河南置朔方、五原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上使朱买臣等难弘,发十策,弘不得一。由是城之,自此为关中根抵。

  《汉志》曰:朔方,治窳浑。莽曰沟搜。窳浑有道,西北出鸡鹿塞。

  又曰:三封,属朔方郡。今长泽县有三封故城。

  丰州

  《元和郡县图》曰:丰州,九原郡。《禹贡》雍州之域。秦、汉上郡地。

  胜州

  《元和郡县图》曰:胜州,榆林郡。《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戎狄地。战国时晋、赵地。秦、汉为云中郡。

  《秦本纪》曰:始皇十三年,伐赵,取云中,因以为郡。

  《续汉书·郡国志》曰:云中郡,领云中、咸阳、旗陵、沙南、北兴、武泉、原阳、定襄、武进、成乐十一县。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