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汉太上昭灵后

  《诗含神雾》曰: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皇"。(刻,刻漏,有玉英文也。)后赤龙感女媪,刘季兴。

  《春秋握成图》曰:执嘉妻含始游洛池,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为王客。"以其年生刘季,为汉皇。(为王客者,为王者所宾客。)

  《史记》曰:高祖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见蛟龙於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帝王世纪》曰:太上皇名执嘉,妃曰媪,为昭灵后。

  《陈留风俗传》曰: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於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於幽野,於是有丹蛇在水自洒濯,入於梓宫,其浴处有遗发,故谥曰昭灵后。黄乡,今小黄县也。

  ○高祖吕皇后

  《汉书》曰:高祖后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后汉王得定陶戚夫人,爱幸,生赵王如意。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汝子耶?"乃召赵王,欲诛之。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太后召赵相,相至长安。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挟赴王与起居饮食。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能早起,太后伺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迨帝还,赵王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居数月,召惠帝视人彘。帝视而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复治天下!"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七年而崩。立孝惠后宫子为帝,太后临朝称制。后治天下八年,病大祸而崩。

  ○高祖薄皇后

  《汉书》曰:高祖薄姬,文帝母也。父吴人,秦时与故魏王宗女魏媪通,生薄姬。魏豹立为王,而魏媪内其女於魏宫。许负相薄姬,当生天子。曹参等虏魏王,薄姬输织室。诏内后宫,岁馀不得幸。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无相忘!"已而管、赵先幸。汉王四年,坐河南成皋灵台,此两美人侍,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问其故,两人俱以实告。汉王心凄然怜薄姬,是日召,欲幸之。对曰:"昨暮梦龙据妾胸。"上曰:"是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幸,有娠,岁中生文帝。高帝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出从子之代。代王为帝,尊为皇太后。

  《东观汉记》曰:中元元年,告祠高庙曰:"高皇吕氏不宜配食,薄太后慈仁,孝文皇帝贤明,子孙赖福延至於今,宜配食地祇高庙,今上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迁吕太后於园。"

  ○孝惠张皇后

  《汉书》曰:孝惠张皇后,宣平侯敖女也。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欲其生子,万方终无子,乃使阳为有身,取后宫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惠帝崩,太子立为帝,吕后崩,大臣正之,以非孝惠子诛之,孝惠后废处北宫。

  ○孝文窦皇后

  《汉书》曰:孝文窦皇后,景帝母也。吕太后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会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家在清河,乃求其主者愿归清河,而主者误置代籍中。窦姬泣涕而行,及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子。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为皇后。景帝立,为皇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以尊其术。

  ○孝景薄皇后

  《汉书》曰:孝景薄皇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景帝立,立薄妃为皇后,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

  ○孝景王皇后

  《汉书》曰: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父仲,槐里人。初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曰两女当贵,欲倚两女,夺于金氏。金氏怒,不肯与决,乃内太子宫。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梦日入其怀中,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征也。"景帝即位,立为皇后,男为太子。景帝崩,武帝即位,为皇太后也。

  ○孝武陈皇后

  《汉书》曰:孝武陈皇后,长公主嫖女也。武帝得立为太子,长公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妃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馀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馀人,楚服袅首於市。赐后策曰:"后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曰:孝武皇帝陈皇后得幸颇为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求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颂以奏主上,皇后复得亲幸。

  ○孝武卫皇后

  《汉书》曰:孝武卫皇后字子夫,生微贱,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即位,数年无子。平阳主求良家女子十馀人,饰置家。帝祓灞上,(祓,除也。於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还过平阳主。主见所待美人,帝不悦。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还坐忻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送入宫。子夫上车,主拊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入宫岁馀,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元朔元年生男据,遂立为皇后。(据,即戾太子也。)

  ○孝武李皇后

  《汉书》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闻新声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倾国,佳人不可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悯焉,图画其形於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堕见帝。"上曰:"夫人若一见我,将加赐千金,予兄弟尊官。"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向壁欷歔而不复言。於是上不悦而起。夫人姊让之曰:"贵人独不可见上属托兄弟耶?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於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绝,爱绝则恩绝。上所以恋恋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且畏恶有吐弃我意,尚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厚礼葬焉。

  ○孝昭赵太后

  《史记》曰: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即昭帝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卫太子废,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趋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其后帝间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以为且立其子,何为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莫不谴死,岂可谓非贤圣哉!

  《汉书》曰:孝武钩弋赵婕妤,家在河间。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室有奇女天子气,使使召之。既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进为婕妤,居钩弋宫,大有宠,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妊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尧十四月乃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生门曰尧母门。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

  《汉武故事》曰:拳夫人进为婕妤,居钩弋宫,解黄帝素女之术。从上至甘泉,因幸,告上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男七岁妾当死,今年必死,宫中多蛊气,必伤圣体。"言终而卧,遂卒。既殡,香闻十馀里,因葬云陵。上哀悼,又疑非常人,发冢室,棺无尸,惟履存。为起通灵台於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至宣帝时乃止。

  《列仙传》曰:钩翼夫人姓赵,少好学沉静,病卧六年,右手拳,饮食少。望气云"东方有贵人气",推而到,姿色甚伟。帝披其手,得一钩,而手寻伸。生昭帝。既而,帝害之。殡,尸不臭而香。数月,昭帝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衣履。故名其宫曰钩翼,后避讳改为弋。

  ○孝昭上官皇后

  《汉书》曰:孝昭上官皇后,陇西上邽人。祖父桀,因材力亲近为侍中。昭帝始立,年八岁,帝姊鄂邑长公主居禁中,共养帝。后交安因主亲近丁外人,闻之长公主,召入为婕妤,月馀为皇后,年甫六岁。安以后父封侯。后桀谋反发觉,后以少不预谋,亦以霍光外孙,不废。宣帝即位,合葬平陵。

  ○卫太子史戾后

  《汉书》曰:卫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称皇孙。史良娣生男进,号史皇孙。武帝末,巫蛊事起,卫太子及史良娣、史皇孙皆遭害。

  ○史皇孙王悼后

  《汉书》曰:史皇孙王夫人,宣帝母也,名公硕,太始中得幸於史皇孙。皇孙妻妾无号位,皆称家人子。政和二年,生宣帝。帝生数月,卫太子、皇孙败,家人子皆坐诛,莫有收葬者,惟宣帝得全。即尊位后,追尊母夫人谥曰悼后,祖母史良娣曰戾后,皆改葬。

  ○孝宣许皇后

  《汉书》曰:孝宣许皇后,元帝母也。父广汉,昌邑人,为暴室啬夫。广汉有女平君,十四五,当为内者令欧侯氏子妇。临当入门,欧侯子死。其母将行卜相,言当大贵,母独喜。张贺闻许啬夫有女,乃置酒请之,酒酣,为言曾孙可妻也。广汉许诺。明日,妪闻之,怒。广汉重令为媒介,遂与曾孙。及立为帝,平君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明年,许皇后当娠,病。女医淳于衍受霍氏指,取附子以饮,皇后遂崩。谥曰恭哀皇后。

  ○孝宣霍皇后

  《汉书》曰:孝宣霍皇后,光女也。母显,既使女医阴杀许后,显因为女成君衣补,治入宫。

  《汉书》曰:孝宣许后起微贱,登至尊,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於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供养。及霍后立,亦循许后故事。而皇太后亲霍后之姊子,故常竦体,敬而礼之。皇后舆驾侍从甚盛,赏赐官属以千万计,与许后时悬绝矣。

  ○孝宣王皇后

  《汉书》曰:孝宣王皇后,父奉光少时好斗鸡,宣帝在民间数与奉光会,相识。奉光有女,年十馀,每欲適人,所当適者辄死,故久不行。及宣帝即位,召入后宫,称为婕妤。霍皇后废后,上怜太子蚤失母,几为霍氏所害,於是乃选后宫素谨朴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元帝即位,为皇太后。成帝即位,为太皇太后。时成帝母亦姓王氏,故号太皇太后为邛成太后。年七十馀,崩。(以后父奉光封邛成侯,故号之。)

  ○孝元王皇后

  《汉书》曰:孝元王皇后,王莽之姑也。王贺字翁孺,为武帝绣衣御史。逮捕魏郡盗,皆纵不诛。以奉使不称免,叹曰:"吾闻活千人者有封,吾所活者万馀人,后世其兴乎!"翁孺既免,而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为三老,魏郡人德之。元城建公(元城,县;建公,姓名也。)曰:"昔春秋沙麓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此龟繇文。阴,元后;阳,汉也。王氏,舜后土也;汉,火也,故曰土火相乘。阴盛而沙麓崩。)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今王翁孺徙,正直其地,日月当之。元城郭东有麓之墟,即沙麓地也。后八十年,有贵女兴天下"云。翁孺生禁,字稚君。禁生女政君,即元后也。

  初,母李亲妊政君在身,梦月入其怀。及壮大,婉顺得妇人道。常许嫁未行,所许者死。后东平王聘政君为姬,未入,王薨。禁独怪之,使卜数者相政君,"当大贵,不可言。"禁心以为然,乃教书,学鼓琴。五凤中,献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为家人子。皇后择后宫可以娱侍太子者,政君与在其中。及太子朝皇后,乃见政君等五人。微令旁长御问知太子所欲,太子殊无意於五人者,不得已於皇后强应曰:"此中一人可。"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缝缘,遂送政君於太子宫,见丙殿。得御幸,有娠。甘露三年,生成帝於甲馆画堂,为世嫡皇孙。

  宣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孝元皇帝。立太孙为太子,以母王妃为皇后。哀帝即位,为太皇太后。哀帝崩,无子,以莽为大司马,共徵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为平帝。平帝年九岁,常被疬,太皇太后临朝。平帝崩,无子,莽立孺子,践祚居摄。太后不以为可,力不能禁,於是莽遂为摄皇帝。其后,莽遂以符命自立为真皇帝。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藏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以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饬,太后雅爱信之。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代,既无以报,受人寄托,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馀,天下岂有而兄弟耶!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泣涕,莽欲胁之,乃出玺投之地。莽改号,太后为新室文母,绝之於汉。太后年八十四,建国五年二月癸丑崩。三月乙酉,合葬渭陵。

  ○孝元傅皇后

  《汉书》曰:孝元傅昭仪,哀帝祖母也。父河内温人。昭仪少为上官太后才人,自元帝为太子,得进。

  《汉书》曰:孝元傅皇后,帝即位,为婕妤,甚有宠。为人有才略,善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酹地,皆祝延之。

  ○信都冯太后

  《汉书》曰:孝元冯昭仪,平帝祖母也。元帝即位二年,以选入后宫。后五年,就馆生男,拜为婕妤。父奉世。婕妤内宠与傅昭仪等。建始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杆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

  ○孝成许皇后

  《汉书》曰:孝成许皇后,平恩侯嘉女。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皇太子。侍送者还白太子忻说状,元帝喜谓左右:"酌酒贺我!"左右皆称万岁久之。及成帝即位,立许妃为皇后。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帝位,常宠於上,后宫稀得进见。久之,皇后宠亦益衰,而后宫多新爱。姊平安侯夫人谒等为媚道祝诅后宫有身娠者,太后大怒,下吏考问,谒等诛死,许后坐废处昭台宫。

  ○孝成赵皇后

  《汉书》曰: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贵倾后宫。父临为咸阳侯。后月馀,乃立婕妤为皇后。后宠以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璧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谓璧中之横带。)承兰田壁,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孝哀丁太后

  《汉书》曰: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河平四年,生哀帝。丁姬为太后。建平三年,丁太后崩。起陵恭皇之园。王莽秉政,乃奏贬傅太后号曰定陶恭王母,丁太后号曰丁姬。元始五年,莽复奏:"恭王母及丁姬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礼有改葬,请发王母及丁姬冢徙归定陶。"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发。莽固争之,太后诏曰:"因故棺为致椁作冢,祠以太牢。"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焚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得入,烧燔椁中器物。莽复奏言:"前恭王母生,僣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椁。此天见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恭共王母及丁姬椁棺皆名梓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既开傅太后棺,臭闻数里。掘平恭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时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冢中。

  ○孝哀傅皇后

  《汉书》曰:孝哀傅皇后,定陶傅太后弟子也。哀帝为定陶王时,傅太后欲重亲,取以配王。王入为汉太子,傅氏女为妃。哀帝即位,立为皇后。帝崩,王莽白太后,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宫。后月馀,复与孝成赵皇后俱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

  ○孝平母卫姬

  《汉书》曰:中山卫姬,平帝母也。父曰子豪。子豪女弟为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长女又为元帝婕妤,生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上以卫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生平帝。平帝年二岁,孝王薨,代为王。哀帝崩,无嗣,太皇太后与莽迎中山王,立为帝。莽欲颛国权,卫姬及外家不当得至京师,乃赐卫姬玺绶,即拜为中山王后。莽长子宇非莽隔绝卫氏。卫氏日夜啼泣,思见帝,而但益户邑。宇复教令上书求至京师。会事发觉,莽杀宇,尽诛卫氏支属。莽篡国,废为家人,后岁馀卒,葬孝王旁。

  ○孝平王皇后

  《汉书》曰:孝平王皇后,莽女也。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帝崩,莽立孝宣帝玄孙婴为孺子,莽摄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三年,莽即真,以婴为安定公,王皇太后号为安定太后。时年十八,为人婉嬺有节操。自刘氏废,常称疾不朝会。莽敬惮伤哀,欲嫁之,乃号为皇室主,令立国将军成新公孙建世子豫饰将医往问疾。后大怒,笞鞭其旁侍御。因发病,不肯起,莽遂不敢强也。及汉兵诛莽,焚烧未央宫,后曰:"何面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