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河南诸水

  孝水

  《山海经》曰:平逢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之孝水也。

  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

  橐水

  《陕县图经》曰:橐水,即鲁水也。西北入城,百姓赖之,呼为利人渠是也。又按《唐史》云: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自郡东又引水入城,以代井汲,百姓赖之,与上渠俱利于民。

  涑水

  《十道志》曰:涑水,亦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襄上也。今土人呼为涑水,上流亦呼为襄,名即无定,故陆澄《地理志》曰:"襄阳无襄水也。"又按《襄沔记》曰:"中庐有涑水注于沔,此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膝头如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示人,小儿不知者欲弄之,辄便啖人。或人有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菊花源

  《荆州记》曰:菊花源傍悉生芳菊,被径浸潭,流其滋液,水极芳馨。谷中有三十馀家,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二三百,中寿百馀,其七八十者,犹不为寿。夫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于此有征矣。又后汉胡广,字伯始,为侍中,久患风羸,南归饮此水,遂瘳焉。

  滍水

  《传》曰: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夹滍而军。

  《水经》曰: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

  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澧泺浕,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激急趋,箭驰风疾。"

  又曰:滍水又东南迳昆阳县故城。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败之,败走者相腾践,奔殪百馀里,会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皆乘尸而渡。

  澧水

  《说文》曰:澧,水出南阳雉衡山,东入汝。

  《山海经》曰:葛山,澧水出焉,(音礼)东流于余泽,其中多六足鱼。

  《汉书地理志》曰:充县历山,澧水出焉。

  又《离骚》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是也。

  又有澹水。王仲宣《赠孙文始诗》云:"悠悠澹澧"是也。(澹水,澧水。)

  汝水

  《说文》曰:汝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

  《春秋说题辞》曰:汝出猛山,汝之为言女也。

  宋均注曰:女取其生孕也。

  《毛诗》曰: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

  《水经》曰:汝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注曰:《地理志》云: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鲁阳县之大猛山。《博物志》云:出燕泉山。并异名也。

  《东观汉记》曰:傅俊从上迎击王莽二公于阳关,汉兵反走,还到汝水,上于水岸以手饮水,澡颊尘垢,谓俊等曰:"今日罢倦甚,诸卿宁惫耶?"

  颍水

  《说文》曰:颍,水出颍川阳城乾山,东入淮,豫州浸也。

  《水经注》曰:颍有三源,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中水出导源少室,左水出少室南溪。

  《汉书》曰:灌夫,颍川人,宗族豪横颍人。谣曰:"颍川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韩子》曰:郑人有卜子,妻市买鳖,归过颍川,以鳖为渴,饮之,遂失鳖。

  《吕氏春秋》曰:汤让天下於卞随,卞随自投于颍水。

  丹水

  《汉书》曰:高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

  《水经》曰: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蒙岭山,至丹水县入于汋。

  《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注曰: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

  《尚书》逸篇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六韬》曰:尧伐有扈,战于丹水之浦。

  白水

  《水经》曰:白水,出朝阳县西,东流过其县南,至新野县东入于涓。

  《东观汉记》曰:光武皇考,封南阳之白水乡。

  《庄子》曰:两神女于白水之上,禹过之而趋曰:"治天下奈何?"女曰:"股无胈,胫不生毛,手足胼胝,何足以至?"

  灌水

  《水经注》曰:灌水经蓼县,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是也。

  潧冰

  《说文》曰:潧水,出郑国。

  《水经注》曰: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入洧。(潧字今作溱。)

  《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又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汝,方秉简兮。(溱洧郑两水名。简,兰。)

  《孟子》曰: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洧水

  《说文》曰:洧水,出颍川阳城山,东南入颍。

  《水经》云:出密县马岭山。注云:洧别源也。

  《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传》曰: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时门,郑城门也。)

  京水

  《水经注》曰:京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亦名祝东,泉势沸涌,状若鼎扬扬,俗谓之京水也。

  索水

  《水经注》曰:索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左传》谓楚伐郑,次旃然,即此水名。

  《史记》曰:汉王败于彭城,韩信击破楚兵于京索间,以故项羽不能西。

  濮水

  《说文》曰:濮水,出东郡濮阳,南入钜野。

  《水经》曰:瓠子河,东北过禀丘县为濮水。

  《史记》曰:晋平公令师涓鼓琴未终,师旷止之曰:"亡国之音也。"平公曰:"是何道出?"答曰:"此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先闻此声者国削。"问,果于濮上得之。

  《庄子》曰: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先焉,曰:"愿以境内为累。"庄子持竿不顾也。

  陨石水

  《水经注》曰:睢阳有陨石水,一名漆沟。《左传》云:"陨石于宋五,陨星也。"故老云:此水有时竭涸,五石存焉,故名陨水,石坠处为泽。

  吕梁水

  《述征记》曰:彭城吕县有吕梁水,则《庄子》所称丈夫水也。

  《列子》曰:孔子观吕梁,悬水三十亻刃,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不能游之,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

  豪水

  《水经注》曰:壕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小屈石穴,北注于淮。

  《庄子》曰: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水上。

  汳水(匹万切)

  《水经注》曰:汳水出阴沟,至浚仪县北,入睢水。注云:阴沟,即浪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字今作汴。)又云: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沛水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实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经其北,夏水洪泠,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於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陈留风俗传》云浚水迳其北者也。

  睢水

  《汉书》曰:项羽与汉王战于灵壁东,汉军大败,睢水为之不流。

  又《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县浪荡渠。

  《水经》曰:睢水,东迳睢阳县,又东过相县南,当萧县南,入于淮。

  又曰:睢水,又东经睢阳县故城南,积而为蓬洪泽也。

  又《九州要记》云:睢阳水在宋城西。

  又云:涣水经新城南,又东南合明沟水。

  又曰:传云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

  泗水

  《说文》曰:泗水受济水,东入淮。

  《礼》曰:曾子谓子夏曰:"吾与尔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

  《汉书·地理志》曰:洙泗之水,其民涉渡,幼者扶老,及鲁道衰,洙泗之间,龂龂如也。

  《论衡》曰:儒书言孔子葬泗水,泗水为之却流,此虚也。泗水无知,天神使之却流,孔子生时,何不使之尊敬乎?

  《水经注》曰:《地理志》曰:泗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经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也。墟有漏泽,方一十五里,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则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居民识其将漏,豫以木鄣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里许,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

  《博物志》曰:泗水陪尾,盖斯阜也,石穴吐水,五泉俱导,泉穴各径尺馀。水源南侧有一庙,松柏成林,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又曰: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于吕县,白颈乌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

  洙水

  《水经》曰: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西南至汴县入于泗。注云: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论语撰考讠韱》曰:"水名盗泉,孔子不潄。"又注曰: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设教之所也。

  《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於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有洙泗墙,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馀步。

  沂水

  《说文》曰:沂水,出东海费东,西入泗。一曰出泰山盖,青州浸也。

  《水经》曰: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注曰:郑玄云:出沂山,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祚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

  《论语》曰: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西京杂记》曰:鲁人秋胡娶妻三日而游宦,三年休还,其妇采桑于郊,胡至不识,而悦之,乃遗金一镒。妻曰:"妾夫游宦未返,于兹三年,未有被辱如今日也。"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妻何在。母曰:"采桑于郊。"乃是向来挑者也。夫妻俱惭,遂赴沂水而死。

  《尸子》曰: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之,出见虎,搏之,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行吾闻也。"遂射之。

  《郡国志》曰:小沂水,今号为长利,圯上有桥,即张良为黄石公取履所。

  濰水

  《水经注》曰:濰水导源濰山,许慎、吕忱云:濰水出箕屋山。

  《淮南子》曰:濰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

  《史记》曰: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濰水而陈。于此,信夜令为万馀囊盛沙以遏濰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

  汶水

  《说文》曰:汶水,出琅琊泰山朱虚,东入濰。又云:出泰山莱芜,西南入济。

  《从征记》曰:汶水,出莱芜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数百里,水黑,多行石,涧中出草药,饶松柏,林灌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岨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陵高谷深,兼惴栗之惧,危溪险径,有悬束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下,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平行。入穴丈馀,高九尺馀,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黝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矣至。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山不宜殖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

  《诗》曰: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周礼考工记》曰:貉逾汶则死,地气然也。

  《论语·雍也》曰: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传》曰:齐人归我汶阳之田。

  沭水

  《水经》云:沭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山,东南经东海厚丘县。梁天监二年三月,土人张高等五百馀人相率开凿此溪,引溉水田二百馀顷。俗名为红花水,东流入泗州涟水界。

  淄水

  《水经》曰: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注云:世谓之原泉。

  《淮南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淄渑,齐二水也。)

  《新序》曰:齐有田巴先生者,行修于内,智明于外,齐君闻其贤,聘而问政焉。田巴对曰:"政在正身,正身之本,在于群臣。大王召臣,臣改制前饰,将造公门,问於臣妾曰:'奚若?'妾爱臣曰:美。将出门,问从者,从者畏臣曰:美。及临淄水而观影,然后自知丑恶也。今齐之臣妾谀王者,非特二人,王如临淄水见己之恶过而能改,斯齐国治矣。"

  渑水

  《水经注》曰:渑水,出营丘城东,世谓之汉凑水,入于时水。

  《传》曰:有酒如渑。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