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会稽东越诸山

  稷山

  《越绝书》曰:稷山者,勾践斋戒台也。

  麻山

  《越绝书》曰:麻山者,勾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

  鸡豕山

  》越绝书》曰:鸡豕山者,越将伐吴,养鸡豕於此山,以食死士。

  独女山

  《吴越春秋》曰:独女山者,诸寡妇女淫佚犯过,皆输此山上。越王将伐吴,其士有忧思者,令游此山上,以喜其意。

  龟山

  《吴越春秋》曰:怪山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百姓怪之,故曰怪山。形似龟体,故谓龟山。

  孔晔《会稽记》曰:城西门外百余步,有怪山。越时起灵台於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

  《会稽志》曰:龟山之下有东武里,即琅琊东武县。山一夕移於此,东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动。

  秦望山

  《水经注》曰:会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涉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取山顶七里,悬嶝孤危,峭路险绝。记云,攀萝扪葛,然后能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嶕岘,中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故《吴越春秋》云:"勾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茅山也,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山矣。山形四方,多金玉,下多玞石。《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南流注於湖。"《吴越春秋》称,山覆盎釜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於会稽,因而葬之。言鸟为之耘,春衔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陉,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征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山,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状若射侯,故谓之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嵊山

  《水经注》曰:剡县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净。浦阳江又东北经始宁县嶀山之成工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溪,寻上於山顶,树下有十二方石。地甚方洁,还复更寻,遂迷前路,言诸仙之所集宴,故以坛宴名山。峤北有嶀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盗窃,必为蛇虎所伤。北则嶀山与嵊山相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

  《宋书》曰:张稷子嵊,字四山,稷初为剡令,至嵊亭生之,因名嵊,字四山。

  涂山

  《郡国志》曰:涂山,禹会万国之所,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宋元嘉中,有人於船侧掘得铁履一双。

  又:《会稽记》云:东海圣姑,从海中乘舟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又有周时乐器名錞于,铜为之,形似钟,有颈,映水用芒茎拂则鸣。宋武修庙得古珪,梁武初修之,又得青玉印。

  重山

  孔晔《会稽记》曰:重山,太夫种墓,语讹成重。汉江夏太守宋辅於山南立学教授,今白楼亭处是也。

  罗山

  孔晔《会稽记》曰:诸暨县北界有罗山,越时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处,今名纻罗山。王羲之墓在山足,有石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

  鹤山

  孔灵符《会稽记》曰:射的山西南水中有鹤山,此鹤常为仙人取箭,曾刮壤寻索,遂成此山。汉太尉郑弘,少贫贱,以采薪为业,尝於山中得一遗箭,羽镞异常,心甚怪之,顷之有一人觅箭,弘以还之。

  又曰:射的山,半岭有石室,仙人射堂,东有高岩临潭有石的岫,形甚圆明,视之如镜矣。

  陈音山

  孔晔《会稽记》曰:陈音山,昔有善射者陈音,越王使简士习射於郊外,死因葬焉,冢今开,冢壁悉画作骑射之象,因以名山。

  铜牛山

  孔晔《会稽记》曰:铜牛山,旧传常有一黄牛出山岩食草,采伐人始见,犹谓是人所养,或有共驱,蹙之垂及辄失,然后知为神异。

  土城山

  孔晔《会稽记》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

  亭山

  孔晔《会稽记》曰:晋司空何元忌临郡起亭,山椒极望岩阜,基址犹存,因号亭山。

  洛思山

  孔晔《会稽记》曰:永兴县东五十里,有洛思山。汉太尉朱伟为光禄大夫时,遭母哀,欲卜墓此山,将归洛下,冢师归登山相地,因谓冢师云:"去乡既远,归思常深。"忽极目千里,北望京洛,遂萦咽而死,葬山顶。故以为名。

  乌带山

  孔灵符《会稽记》曰:诸暨县西北有乌带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之,居士谢敷少时经始诸山,往往迁昜,功费千计,生业将尽,后游此境,夜梦山神语之曰,当以五十万相助,觉甚怪之,旦见主人床下有异色甚明澈,试取莹拭,乃紫石,因问所从来,云出此山。遂往掘,果得,其利不訾。

  龙头山

  孔灵符《会稽记》曰:上虞县有龙头山,上有兰峰,峰顶盘石广丈余,葛洪学仙坐其上。

  坛宴山

  孔晔《会稽记》曰:始宁县有坛宴山,相传云仙灵所宴集处,山顶有十二方石,石悉如坐席许大,皆作行列。

  白石山

  孔晔《会稽记》曰:剡县西七十里,有白石山。山上有瀑布,水悬下三十丈。岩际有蜜房,采蜜者以葛藤连结,然后得至。

  小白山

  《名山略记》曰:小白山,在会稽,阳城赵广信以魏末入小白山,受李氏服气法。又师左元放,受守中之道,后炼九华丹,丹成服之,太一遣迎。今在东华宫为真人。

  缙云山

  《郡国志》曰:括州(即处州也。)括苍县缙云山,黄帝游仙之处。有孤山特起,高二百丈,峰数十,或如羊角,或似莲花,谓之三天子都。有龙须草,云群臣攀龙顺所坠者。

  桃都山

  《郡国志》曰:台州桃都山,上有大桃树,上有天鸡,日初出桃树,天鸡即鸣,下鸡闻之而鸣。树下有两鬼,持苇索取不祥之鬼食之。

  椒山

  《郡国志》曰:越州椒山,吴王遣木客入山求大木不得,工人忧思,作木客吟。一旦神木自生合抱,长二十丈,伐造姑苏台。

  覆釜山

  《郡国志》曰:台州覆釜山,云夏帝登此得龙符处。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

  石篑山

  贺循记曰:石篑山,其形似篑,在宛委山上。《吴越春秋》云,九山东南曰天柱山,号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禹乃东巡登衡山,杀四白马以祭之,见赤绣文衣男子,自称玄夷仓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简书,知导水之方者,斋於黄帝之岳。禹乃斋,登石篑山,果得其文,乃知四渎之眼,百川之理,凿龙门,通伊阙,遂周行天下,使伯益记之,名为《山海经》。

  《开山图》曰:禹开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长一尺二寸也。

  括苍山

  《五岳图序》曰:括苍山,东岳之佐命。

  《登真隐诀》注及《吴录》云:括苍山,登之俯视雷雨也。

  天姥山

  《郡国志》曰: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春月樵者,闻箫鼓笳吹之声聒耳。元嘉中,遣名画写状於扇,即此山也。

  消山

  《郡国志》曰:消山,下有夫人祠,山北湖阴,又有消御史庙,孤山耸出,似妇人艳妆而坐。

  白鹤山

  《郡国志》云:白鹤山者,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

  《临海记》曰:郡西有白鹤山,山上有池,泉水悬溜,远望如倒挂白鹤,因名挂鹤泉。

  又《郡国志》曰:汉末有徐公,於白鹤山成道,控鹤腾虚而去。又有鹤挂岭,犹有翱翔之势。

  仙石山

  《临海记》曰:仙石山有馆,土人谓之黄公客堂。两边有石步廊,触石云起,崇朝必雨。有四竿筋竹,风吹自垂空,微拂石皆净。即王方平游处也。

  石新妇山

  《临海记》曰:新妇山,亦名似人山,土石悉绀色,列山参差似人形,远望如鸟之俯仰。宋文帝遣画工模写山状,时一国盛图於白团扇焉。

  灵石山

  《临海记》曰:灵石山者,山有寺,当孙恩作叛,毁材木以为船舸,山石即於空中自然而落,贼每有所伤,故曰灵石山

  临海山

  《临海记》曰:临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临海。一水是始丰溪,一水是东女溪,至州北两溪相合,即名临海溪,山因溪名。

  崛门山

  《郡国志》曰:崛门山,在海中,腹有孔上达於顶,有声即大风,不风即水涌出,必见大兵。吴将平,孔内有声,远闻千里。

  石公山

  《东阳记》曰:石公山,孤石望如石人坐其傍。又有如石人,状似新妇着花履焉,或名新妇岩。

  石城山

  《吴录》曰:永康有石城山。

  《海内南经》曰:三天子都在闽西海北。郭璞注云:在新安歙县东。又引《张氏土地记》云: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山,即三天子都也。

  金胜山

  《郡国志》曰:金胜山,昔有人於此拾得金胜,因以名之。山有赵炳祠,炳善方术,庙至今无蚊虫。

  《异苑》曰:孙权时,永康人入山还得大龟,烹之不烂,即此山也。

  长山

  《郡国志》曰:长山,相连遥三百里,一名金华山,即王方平初起,遇道士教以仙方处。

  《吴录地理志》曰:常山,仙人采药处,谓之长山。山南有春草岩,折竹岩,岩间不生蔓草,尽出龙须,云赤松羽化处。又有似龙须而粗大者,名为虎须,不中为席,但以其蓑为灯炷。

  又《抱朴子》云:左元放言金华山可以合神丹,免五兵洪水之患。又按《舆地志》云:金华山连亘三百余里。

  毕岭

  《舆地志》曰:东阳毕岭之下有钱岭,往往人於岭下获大钱,今俗谓之钱岭。

  铜山

  《东阳记》曰:铜山,下有泉,水色鲜白,号为铜泉。

  又按《异苑》曰:吴时,有军士五百人,破洞得一铜釜,将欲破之,水从中暴发,遂成湖以溺,人皆死於此。

  昆山

  《东阳记》曰:昆山,顶上有一孤石,高可三十丈,其形如甑,人谓之石甑。

  骑石山

  《郡国志》曰:骑石山,如人骑马而无头,昔有神巫以印指马,马头即落,则此山也。

  江郎山

  《郡国志》曰:江郎山有三峰,峰上各有一巨石,高数十丈,岁渐长。昔有江家在山下居,兄弟三人神化於此,故有三石峰在焉。又有湛满者,亦居山下,其子仕晋,遭永嘉之乱不得归,满乃使祝宗言於三石之灵,能致其子,靡爱斯牲。旬日中,湛子出浴水边,见三少年使闭眼入车栏中,等闲去如疾风,俄顷间从空堕,恍然不知所以,良久乃觉是家园中也。

  石室山

  《郡国志》曰:石室山,一名石桥山,一名空石山。晋中朝时有王质者,尝入山伐木,至石室,有童子数四,弹琴而歌,质因放斧柯而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状如枣梅,含之不复饥,遂复小停,亦谓俄顷,童子语曰:"汝来已久,何不速去?"质应声而起,柯已烂尽。

  天阶山

  《建安记》曰:天阶山,在将乐县南二十里,山下有宝华洞,即赤松子采药之所。洞中有石燕、石蝙蝠、石室、石柱,并石臼、石井,俗云其井南通沙县溪。复有乳泉自上而滴,人以服之。登山顶者,若昇碧霄,故有天阶之号。

  太湖山

  《建安记》曰:大湖山,在浦城县西南一百里,一名圣湖山,湖在山顶。昔有采药者止此湖畔,见满湖芙蓉,涉水采之,乃石也,亦有禽鸟,远望如飞,近视则石。

  孤山

  《建安记》曰:孤山,在环璋之间,其地坦平,悉是沟塍阡陌,以此山挺然孤立,因以名之。

  梁江淹为吴兴令,云此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昔为淹之胜境。

  泉山

  《泉山记》曰:山顶有泉,分为两派,一入处州,一入建溪,即《汉书》朱买臣所谓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也。

  梨岭

  《泉山记》曰:梨岭因梨以名之,记云南岭下道东,有钟离古亭迹存焉。

  武夷山

  萧子开《建安记》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数百仞於烟岚之中。其石间有木碓砻簸箕箩竹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

  传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因名之。

  又《坤元录》云:建阳县上百余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

  《郡国志》云:汉武好祀天下岳渎,此山预祭,故曰汉祀山。

  阑干山

  《建安记》曰:阑干山,南与武夷山相对,半岩有石室,可容六千人,岩口有木栏干,飞阁栈道。远望石室中,隐隐有床帐案几之属,岩石间悉生古柏,悬棺仙葬,多类武夷。

  鸡岩

  《建安记》曰:鸡岩,隔涧西与武夷山相对,半岩有鸡窠四枚,石峭上不可登履,时有群鸡数百飞翔,雄者类鹧鸪。魏王泰《坤元录》云:"武夷山涧东一岩上有栖鸡。"即此是也。

  乌岭山

  《乌岭山记》曰:乌岭峻极,不通牛马,以其乌居山连接,因以为名。

  魏王泰《坤元录》云:邵武北有庸岭,一名乌岭,北隰中有大蛇,为将乐令李诞女所杀者。

  金泉山

  《建安记》曰:金泉山,南枕溪,有细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掏之得金。山之西有金泉祠。

  演仙山

  《建安记》曰:演仙山,故老相传云,演氏炼丹於此山,灶之余基近犹存焉。此山东面亦略通人径,山中出橘,其味甘,人有食者即可,携之出山即迷道。又有演仙水出此山,当郡城北为大河,莫知其深浅,兼下有暗窦入城,流出於剑潭,居人资之,常流不绝。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