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唐代李昉太平御览

  ○立冬

  《礼记·月令》曰:孟冬之月,是月也,以立冬先三日,太史谒於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亲率公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左传》曰:仲尼问,郯子曰:"丹鸟氏司闭者也。"以立秋来,立冬去。

  《易说》曰:乾,西北也,主立冬。

  《易通卦验》曰:立冬,不周风至,水始冰,荠麦生,燕雀入水为蛤。

  京房《易占》曰:立冬乾王,不周风用事,人君当兴边兵,治城郭,行刑决罪。

  《三礼义宗》曰:十月立冬为节者,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为节名。小雪为中者,气叙转寒,雨变成雪,故以小雪为中。

  《后汉书续礼仪志》曰:立冬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皂,迎气于北郊。

  《家语》曰:鱼游於水,鸟游於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於海化为蛤。

  《符瑞图》曰:八风,循通八方之风,应时而至也。立冬,北方广莫风至。(一名寒风。)

  《周书·时训》曰:立冬十月节,水始冰;水若不冰,即阴之有负,国用匮乏。地始冻;地若不冻,即灾咎之征。野鸡化蜃;若不为蜃,即时多淫妇。

  《五行休王论》云:立冬、乾王、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兑休。

  ○冬至

  《周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谓夏至日,冬至日也。)

  《尚书》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孔安国注曰:日短,冬至日也。星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以正冬之三节也。

  《礼记》曰: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争者,阴方盛,阳欲起也。)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周礼》曰: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一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长尺有五寸。

  又曰:薙氏去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谓以火烧其所芟薙之草,已而水之,则其士亦和美矣。《月令》:季夏乃烧薙行水利杀草,如以热汤,是其一时著之。)

  又曰《司徒职》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也。(景尺有五寸者,南载日下万五千里,地舆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千里,取象于日一寸方正树,树木沟上,所以表助阻固也。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春秋左传》曰: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周正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曰南极。)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视朔,亲告朔也。观台,台上摄屋,可以远观者也。朔旦冬至,历数之所始,治历者因之,则可以明其术数,审别阴阳,叙事训民。鲁君不能常修此礼,故善公之得礼。)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启,立夏立夏。闭,立秋立冬。云物,气色灾变也。《传》重申周典,不言公者,曰官掌其职。)为备故也。(素察妖祥,逆为之备。)

  《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征也。

  又曰:冬至始,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调黄锺,或调六律,或调五行,或调律历,或调阴阳,或调正德。郑玄注曰:致八能之士者,言选於人众之中,取习晓者,使之调为谐,调和之意也。

  又曰: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郑玄注曰:从者,就也。冬至君臣俱就大司乐之宫,临其肆乐,祭天圜丘之乐,以为祭事莫大於此。

  又曰:冬至成天文。郑玄注云:天文谓之三光,运照行天下,冬至而数讫。於是时也,祭而成之,所以报也。

  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岁美,人和顺;晷不如度者,岁恶,晷入则水,晷退则旱,进二寸则月食,进尺则日食。(进,谓长於度也。)

  京房《易妖占》曰:冬至缮宫殿,封仓库。

  《易说》曰:坎,北方也,主冬至。

  《尚书考灵曜》曰:冬至日则五星俱起,牵牛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

  《孝经说》曰: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

  《孝经援神契》曰:冬至阳气动。

  又曰:冬至日在外衡。

  《三礼义宗》曰:十一月大雪为节者,形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冬至中者,亦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又曰:冬至日祭天于圆丘,玉用苍璧,牲同玉色,乐用夹钟,为宫乐,作六变。

  《五经通义》曰:冬至寝兵鼓,商旅不行,君不听政事。曰冬至阳气萌,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王者承天理,故率天下静而不扰也。

  《史记》曰:冬至短极,县土灰,(孟康曰:先冬至三日,悬土灰于衡两端轻重适均,冬至日阳气至则灰重,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晋灼曰:蔡邕律历记候钟律权上土灰,冬至阳气应,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进退先后五日之中。)灰动,麋解角,兰根出,泉水踊。晷以知日至,要诀晷景。

  又曰:凡候岁美恶,候谓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率岁壹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又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已酉朔旦冬至,得天子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世岁复朔旦冬至。

  《汉书》曰:宦者淳于陵渠覆太初历,晦朔望最密,五星如连珠。应劭注云: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朝冬至,七曜皆会牵牛。

  又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消,故不贺。

  司马彪《续汉书》曰: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炭,效阴阳也。

  《续汉书礼仪志》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绝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衣皂,听事之日,百官皆衣绛。

  《后汉书》曰:傅贤,字仲舒,迁廷尉,每冬至断狱,迟回流涕。

  《魏志》曰:魏之帝黄初元年,冬至日,黄雀集于文昌殿前。(见曹植表。左思《魏都赋》云:翩翩黄雀,衔书来谇。綦母氏云:黄鸟衔书具吾台。)

  后魏崔浩《女仪》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於姑舅,践长至之义也。

  《晋书》曰:周嵩母李氏,尝冬至饮酒,举觞赐三子曰:"吾本渡江托足无所,不谓尔等并贵,列吾目前,吾复何忧?"嵩起曰:"恐不如尊旨。伯仁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闇,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抗直,亦不容於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阿奴,谟小字也。后果如其言。

  沈约《宋书》曰: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也。

  又曰: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袜,(崔骃《袜铭》有建子之月,助养元气之事。后魏北京司徒崔《女仪》云,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进袜履于舅姑,皆其事也。衤蔑亦作袜,并亡伐反。)作赤豆粥。(《荆楚记》云: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人厉,畏赤豆,故作粥禳之。)

  《南史》曰:梁傅歧为始新令,有囚当死,会冬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梁书》曰:席阐出为东阳太守,在郡有能名,冬至悉放狱中囚,依期而至。

  《齐书》曰:厙狄伏连,冬至之日亲表称贺,其妻为设豆饼。伏连问此豆何因而得。妻对曰:"於马豆中分减。"伏连大怒。

  《唐玄宗实录》曰:上御含元殿受朝。太史奏曰:"朔日至,历数之元,嘉辰之会。按《乐计图征》云:'朔日冬至,圣主厚祚。'又按《春秋感精符》云:'冬至阴云祁寒有云迎日者,来岁大美。'此并圣德光被,上感天心,请付有司,以彰嘉瑞。"从之。

  《荆楚岁时记》曰:十一月冬至日,作赤豆粥。

  《洽闻记》曰:赤土国,直崖州南渡海,经鸡笼岛。冬至之日影在北,夏至之日影在南,开户皆向北。

  《西域诸国志》曰:天竺国以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冬至则麦秀。

  《管子》曰:以冬至之日始,数四十六日,冬尽春始,教民钻燧,谨灶泄,所以寿人也。

  《淮南子》曰:冬至之日,北宫御女黑色,衣黑采,击磬石。(水王北方,故处北宫也。)其兵铩,其畜彘。(锻者即内象彘。彘,水畜。)

  又曰: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鹊始巢。八尺之臬,日中而景丈三尺。

  又曰《天文》曰:冬至日,数来岁正月朔日,满五十者民食足,不满五十者减一升。余日,日益一升,其为岁伺也。(伺,候也。)

  《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蒲生,百草之先生也。於是始耕。高诱注曰:菖蒲,水草也。

  又曰:冬至日行远道,周四极,命之曰玄明天。

  又曰:仲冬命之曰畅月。(阳气在上,人民空闲,无所事作,故曰畅月。)

  《太玄经》曰:冬至及夜半以后者,近玄之象也。进而未极,往而未至,虚而未满,故谓之近玄也。(玄以子午为昼夜分,冬至以前癸亥之日出,玄道好谦,夜半以后,大道始迈,虽进未及,虽往未至,犹在冲虚而未盈满也。是为近玄则休也。《释文》曰:冬至斗指子,夜半加午者也。)

  又曰:调律者度竹为管,芦莩为灰,列之九间之中,漠然无动,寂然无声,微风不起,纤尘不形,冬至夜半,黄锺以应。

  《白虎通》曰:冬至,广莫风冬至,断其大辟,行刑狱也。

  又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又曰:冬至阳始起,反大寒,何也?阴气推而上,故大寒。

  《玉烛宝典》云: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南影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锺,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贺。

  《神农书》曰:冬至阴阳合精,天地交让,天为不温,地为不冻,君为不朝,百官为不亲事。不可出游,必有忧悔。

  《符瑞图》曰:冬至,东北方融风至。(一名焱风。)

  崔寔《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又曰:先后冬至各五日,买白犬养之,以供祖祢。

  《周书时训》曰:大雪之日,鹖鸟犹鸣者,国有讹言;虎不交,将帅不和;荔挺不出,卿士专权。冬至之日,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历义疏》曰:大雪十一月节,月之初气也,言太阴之气以大,水凝为雪,故曰大雪。冬至十一月之中气也,言冬至者,极也,太阴之气上干於阳,太阳之气下极於地,寒气已极,故曰冬至。气当易之,是以王者闭门闾,商旅不行,以其阳气乘踊,君寿益长,是以冬贺也。亦以日之行天,至於巽维东南角,极之於此,故曰冬至。

  颜师古《匡谬正俗》曰:郑氏《笺》云:"鹊之作巢,冬至加功,至春乃成。"此言始起冬至,加功力为巢,盖直言耳。而刘昌宗、周读等,音加为架,名从以构为义,则不应云架功也。

  《黄帝针灸经》云:冬至日,风从南来者,名为虚贼,伤人也。

  《周角书》曰:候赦法,冬至后,尽丁巳之日,有风从已上来,满三日以上,必有大赦。

  《养生要集》曰:南阳张平子云:冬至阳气归内,腹中热,物入胃易消化。

  又曰:通历数家算法推考,其纪从上古天元来,讫十一月甲子夜半朔冬至,日月若连璧。

  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晋潘尼《长至诗》曰:浑仪赋四气,玉衡运招摇,灵晷修期夕,日南始今朝。

  宋鲍照《冬至诗》曰:景移风度改,日至晷迁换。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长河夜阑干,层冰如玉岸。哀哀故老容,惨惨愁岁暮。

  陈新涂妻李氏《冬至诗》曰:灵象寻数回,四气凭时散。阴律鼓微阳,大明将启旦。感兴时来多,心随逝花难。式宴集中堂,嘉宾盈朝馆。

  魏曹植《冬至献袜履颂表》曰: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汇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不胜感节,情系帷幄,拜表奉贺,并献纹履七量,袜若干副。上献以闻,谨献。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太平御览》热门篇章

【李昉】简介

  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职为给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担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任直学士院。


  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乡人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太祖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国子监。


  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当时,宰相赵普被卢多逊排挤,卢多逊多次向太祖告发赵普的过错,太祖在其后询问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说:“臣的职责是草拟诏书,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因功获授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加任中书侍郎。宋军北伐幽蓟地区无法取胜,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太宗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战争的时候,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现在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太宗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防御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建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发旱灾、蝗灾,又遇雨灾。当时李昉与张齐贤、贾黄中、李沆同为宰相,他们都以执政无能为由,上表请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不幸,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李昉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给李昉,并亲自拿水果点心赐给李昉。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现在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今日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李昉在卧疾数日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葬于今河北省饶阳县南12公里五公村东。

0

更多李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