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嘉靖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莹纸飞飞飞
陈宝国在出演《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皇帝时给这个角色一个通俗客观的评价:“这个皇帝很有意思,他不穿龙袍,不上朝,但朝中所有的事情都知道,还牢牢把握着军权和兵权;我在戏里几乎没坐过龙椅,跟《汉武大帝》太不一样了,这个皇帝很另类。”
没错,对于嘉靖总结起来就是聪明冷酷、善谋权术、独特另类。
正德二年(1507年),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的兴王府,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据说朱厚熜幼时就聪敏过人,他父亲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不过,嘉靖的聪明更多体现在工于心计和冷酷狡猾上。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时任首辅杨廷和预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选择朱厚熜为继承人。
武宗驾崩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继承大统,朱厚熜从湖北兴安府邸启程。
不过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就发生了第一轮冲突,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结果遭到朱厚熜拒绝。
之后朝廷礼官又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朱厚熜依旧不接受,朱厚熜的理由是,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皇子的。
这种情况下,大学士杨廷和出面,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朱厚熜一点面子也不给,就是不同意,最后只能由皇太后令群臣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朱厚熜就打败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这一年朱厚熜仅十四岁。
1521年,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要知道朱厚熜以藩王的身份入京,一无根基,二无靠山,前有首辅杨廷和把持朝政,后有张太后掌控宫廷,按理说他应该低调点才对,可是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天子却主动出击。
嘉靖继位不久,即命礼臣一起商议生父兴献王的封号,轰轰烈烈持续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开始了,这也是双方的第二次较量。
这次争斗的焦点在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说白了就是朱厚熜能否改换父母。表面上争的是礼,实质上是文官集团和嘉靖的权力之争。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认为嘉靖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余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文官集团的下马威给嘉靖镇住了,嘉靖只能改变策略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
在其生母蒋妃入京礼仪上,嘉靖坚持以迎皇太后之礼,再次遭到杨廷和反对,嘉靖气急败坏之下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
当年十月,明世宗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此后嘉靖开始反击,先是召回支持自己的南京刑部主事张璁与同僚桂萼入京,封两人为翰林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
然后在1524年正月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见其有意变更前议,以致仕相要挟。
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的跋扈,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退休。
趁文官集团群龙无首,嘉靖在1524年七月诏谕礼部,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一举动让群臣哗然,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率领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嘉靖改变旨意。
朱厚熜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下诏狱,当廷杖责反对大臣,因廷杖而死的大臣就有十六人。
至此,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朱厚熜也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
二、二十多年不上朝的道士皇帝嘉靖继位初的几年还是做出很多成绩的,先是整顿朝纲,推行新政,裁抑司礼监的权力,重用贤臣,严肃整治贪赃枉法之徒,改革税制和科举。
由于国家承平日久,嘉靖在执政中后期逐步丧失进取精神,开始尊崇道教,整日研究长生不老之术。
为了神化自己,他还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号,同时在雨雪旱涝、祛病除灾、求嗣延年甚至抗倭御虏全靠斋醮方术,他还赐给入直大臣道教冠服,不光自己信道,还让大臣也信。
对于直言批评朝政得失的官员,则残酷打击甚至廷杖打死,在嘉靖的高压下,直谏之风渐息,官员为了巴结皇帝也装作虔心奉道的样子。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几个宫女以杨金英为首,决心要害死嘉靖,后失败,史称“壬寅宫变”。事后,嘉靖便搬到西苑,不敢住在紫禁城的寝宫里。
宫婢之变后,嘉靖把转危为安归功于事玄之效,更加热衷于斋醮祈祷,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去世,就再也没上过朝,嘉靖的荒诞让朝政败坏,民生凋敝,土地兼并加剧,百姓流离失所,外部倭寇进犯,东南沿海饱受欺凌,大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三、加强集权,削权制衡嘉靖似乎天生擅长玩弄权术,在十几岁就通过大礼仪之争为其父母争名,加强皇权,打败三朝元老杨廷和,迅速摆脱了文官集团的控制,重新建立了自己能够掌控的新的人事格局。通过将几任内阁大臣牢牢的捏在手里来掌握朝堂。
同时为了防止宦官权力的膨胀,他撤回天下镇守太监,基本不曾再设,而且只要宦官犯罪,则鞭挞至死,陈尸示戒,但这并不是说宦官失去了作用,嘉靖很好的依靠宦官制衡内阁。
不过相比宦官,嘉靖更看重内阁,内阁首辅堪比宰相,但嘉靖却不断依靠新人制约首辅,嘉靖先是令夏言取代大礼仪立下大功的张聰,然后联合严嵩除掉夏言,此后严嵩担任内阁首辅十五年之久。
嘉靖虽然喜爱严嵩,但仍重用徐阶等清流派,让严嵩不能一家独大,最后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朱厚熜勒令严嵩退休,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
总之嘉靖乐于看到阁臣的党争,在他看来,大臣斗争的越厉害,自己的地位就越稳固,也就可以踏踏实实的炼丹。
随着嘉靖年龄增大,加之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嘉靖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干了四十五年皇帝的嘉靖在大明朝的内忧外患中去世于乾清宫,年60岁。

azimao3221
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其中二十多年不上朝,他究竟是一位有能力的明君还是徒有其表的昏君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1、天资聪颖。
嘉靖皇帝天资聪颖,尤其在书法、文辞修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从小学习古籍,精通《孝经》、《大学》以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而且熟悉各种礼仪、规范,登基时只有15岁,便通过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此后逐渐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的非凡才能。
2、任用贤才。
任人唯贤,任用了许多有能力的大臣,比如徐阶、胡宗宪、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等,确保了国家各职能部门的正常运转,还扫清东南沿海的倭寇,加强了海防,维护了东南沿海的安宁。
3、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中兴局面。
嘉靖皇帝在位前期,英明果断,实施了一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比如清理勋贵及外戚田产、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爵位世袭等,效果非常显著。
在政治上,他整顿朝纲,虚心纳谏,勤于政事,严以驭官,诛杀佞臣,严惩贪赃枉法,打击权臣与地主贵族势力,并且体察民情,宽以待民,轻徭薄赋,开创了大明中兴的局面。
4、在位后期沉迷修仙,使国家日益衰败。
嘉靖皇帝在位后期,迷信道教,沉迷于修道修仙,二十多年不上朝,躲在后宫修仙、炼丹药,后因服食丹药过多,导致中毒而死。
在这二十多年期间,放纵了奸臣严嵩、严世藩父子,给当时明朝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并导致大明王朝日益衰微、昏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嘉靖皇帝前期,他天资超群,政绩辉煌,是一位值得称赞的明君,而在位后期则比较昏庸,使朝政废弛,国家衰微。大家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笑笑扫落叶
历史上的嘉靖皇帝非常孝顺、比较任性、非常擅长权谋之术,但由于追求长生不老,炼丹等修仙之术,给老百姓带来也较重的灾害。
嘉靖皇帝的孝顺在对父母的身份上,为了给父母争名分,几乎与满朝文武大臣对抗。从兴献王到兴献皇帝,在到把父亲的灵牌请进太庙,无不体现了嘉靖皇帝的孝顺。嘉靖当皇帝时,母亲蒋氏还在世,嘉靖想尽办法把母亲封为太后。当时,武宗的母亲夏太后还在世。没多久,夏太后被架空了,蒋太后独尊。
嘉靖给蒋太后建了陵寝,以体现人子之孝。嘉靖十七年年底,蒋太后病死,临死前希望和丈夫兴献皇帝葬在一起。这下子嘉靖犯难了,一度想把在湖北的兴献皇帝朱佑杬的陵寝迁到北京,与蒋太后合葬。思虑再三,他决定将蒋太后的遗体运回故乡与兴献皇帝合葬。最后,形成了湖北钟祥的明显陵,而且是一陵双冢,并且亲自撰写了碑文。
嘉靖非常善于权谋,表现在他的登基过程和大礼仪过程中的聪明。他充分利用了遗诏的关键词,让礼部官员找不到把柄,自己也成功登上皇位。大礼仪过程中,他与首辅杨廷和等大臣斗智斗勇,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嘉靖皇帝由于家庭原因——寿命不长,他想打破这个记录,追求长生不老。他爱好炼丹等修仙之术,最终也深受其害,尽管在位45年,享年60岁,却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
总评,嘉靖皇帝这个人非常孝顺,而且擅长权谋,也比较任性。他在位的时间长,却因为爱好炼丹等修仙之术,也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

小队teukte
有成为明君的潜质,却成了自视聪明的昏君!
嘉靖皇帝是明王朝在位第二长的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其实,嘉靖本来是一个天资聪颖,同时又很幸运的皇帝。
按理说,这个帝位本来与他无缘。然而,由于正德皇帝好玩,死后又没留下半个儿子,最后大明江山就交到了他身上。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嘉靖是一位很有天资的皇帝。他年少时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即位之初却能力改时弊,推行“新政”,集异纳谏,勤于政务。嘉靖在内政上裁抑司礼监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吏治上,重用张璁、夏言等能臣、贤臣,推动新政改革。同时,他能够吸取了前朝宦官当权乱政的教训,对宦官严加管束,使得明朝政治局势一度好转,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然而,嘉靖后来却因为大礼仪之争,使得君臣矛盾恶化,自己更是逐渐丧失对朝政的兴趣。
赖政怠政的嘉靖开始沉迷道家,终日想着修道成仙,不理朝政,发布的圣谕犹如天书,助长了严嵩等奸臣,使得朝政昏暗。他毒害残害宫女最终更是酿成了壬寅宫变。
军事上,嘉靖更是乏善可陈。虽然,倭寇之乱是在嘉靖末年平息的。但是,大家别忘了激发倭乱的却也是在嘉靖。
海疆危机不断,北疆更是危如累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兵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造成极大破坏。而关内各地更是民变兵变不断。
难怪留下一句: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纵观嘉靖一生,可谓是功不抵过的,可以说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昏君”。

薇琪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史论”
嘉靖(1522-1566年),原名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5年,嘉靖是他在位期间的年号。在位期间,他前期十分重视内阁的作用,抑制宦官的权力。他前期在张璁的辅助下,清理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等,内容广泛,成效显著,使大明王朝一度焕发了活力,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以上这些事情,大概是他一生中最有作为的事情了吧。他后面所做的事情我们下面详细说。
按理来说,当时的皇帝位子是轮不到他的,可是,谁叫他的堂哥明武宗正德皇帝爱玩呢!结果玩着玩着,驾崩之后,自己连个继承人都没有。没办法,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只好立朱厚熜为皇帝,即明世宗。也是朱厚熜命好,占了个大便宜,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那个位子,他就这样当上了,等于白捡了一个皇帝当。
要说这位皇帝,我觉得,绝对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帝王之术玩的炉火纯青。我们先举一个例子,在他刚即位之初,就因为自己父母的称号问题和当时的以杨廷和为首的文管集团产生了争议。杨廷和让嘉靖皇帝称自己的父亲为叔叔,认孝宗为父亲,这就让嘉靖非常愤怒了。这件事情的争论长达了三年半之久,不过最后还是嘉靖帝赢了,最后追自己的生父为兴献皇帝,自己的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明孝宗敬皇帝曰黄伯考。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大礼议事件”。
他这一生极为自信,在他手里,换过的内阁首辅有很多,分别是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只要有人反对他的意见,轻则罢黜,重则就被杀头,比如张璁、夏言。当时严嵩把持朝政17年,一手遮天,还不是被嘉靖弹指间给灭了。而且,在给大臣们下命令的时候,喜欢用猜字谜的方式,如果能猜对,事办好了,那么就是他的功劳,如果猜错了,是办砸了,错误便推给大臣,反正他自己永远是对的。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皇帝有多可怕。
虽说在嘉靖二十一年后,开始迷信方士、崇尚道教,一心修玄,追求长生,看起来基本不管国家大事。但其实,他只是白天修道,晚上便开始批阅奏章。而且,对于军政大权,也是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大明王朝1566》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嘉靖在和一群人算一年的支出,据说他这个人数学极好,对于明朝的财政也是牢牢掌控着,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才是当时真正的“户部尚书”。所以说,对于嘉靖皇帝,他不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但绝对是最聪明、最有心机的皇帝。
用一句话来总结他就是“有着千古一帝的胚子,却净干着荒唐的事”。

梵米拉
嘉靖皇帝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帝王。综合评价,嘉靖皇帝为人智慧老成、刻薄寡恩、猜忌多疑;为帝垂拱而治、文教兴而武功废弛,功过参半,堪为守成之主。
明世宗嘉靖皇帝
一个聪明的过了头的人当年明月评价嘉靖皇帝,他是明代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皇帝。确实如此,嘉靖皇帝以外藩承继大统,但是能迅速握稳皇权,从一个不暗政局的小藩王,成长执掌乾坤、位尊九五的帝王,他天生的智慧在其中显现的淋漓尽致。
大礼仪之争:罔顾大义巩固皇权
嘉靖帝本为兴献王次子,按理说这样的藩王次系连王位都捡不到,更别说皇位了。但是架不住嘉靖运气好,几位哥哥死得早。他亲哥朱厚熙,出生5天,都还没看看这世界的繁华就没了,所以他跨越一小步,十二岁时,得以接过老爹的王位,成为第二代兴王。而后关键一步来临,他的堂哥正德皇帝在江南把自己玩没了,无子嗣驾崩,嘉靖这才完成了老祖宗成祖永乐皇帝拼命造反才完成的伟大跨越,由外藩入大统,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帝。
当然,皇位的承续,朱元璋老早就为后代们安排好了,一切按皇明祖训的规定办,除了自己造反的,其他人接得符合条件。嘉靖接皇位,首要条件就是给自己换个爹妈,要把自己过继给自己的伯父孝宗弘治皇帝,这样才能获得皇位继承资格。这也是有例可循,宋朝仁宗皇帝无嗣,英宗也是过继上去,才有继承皇位的,爹都不叫,哪来的皇位白捡啊。
但宋英宗也是开了个坏头,死活也要成自己的亲爹为皇考,私下里叫叫没关系,但是光明正大地叫,摆明了是要混乱帝统,这在礼教严明的封建时代,绝对是不允许的,但是通过斗争,他赢了。
嘉靖知道前人有案例,自己当然要遵循啊,自己也有亲爹,并且他的条件比宋英宗更足,按顺序排列,嘉靖是当时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明朝的礼教更为严格,皇帝也没那么多随心所欲的地方,更何况是在这种大是大非上。因此,一直经过十七年的斗争,嘉靖才完胜,追封自己的亲爹兴献王为帝,还把他奉入太庙,关键是排序还在正式皇帝正德皇帝之上。
廷杖
大礼仪之争,当然不是简单地一个称谓的变换,它被睿智的嘉靖皇帝当成了一个工具,用以打击前朝遗留的政治力量,巩固自己的绝对皇权,并且他赢了,最狠的一次,关押一百三十四名官员,八十六名四品以上官员被停职,十六名官员被直接仗毙。
其实夺权嘛,都能理解,毕竟谁也不想当傀儡。但是他对自己伯母孝宗张皇后的做法,绝对令人寒心。
按理说接了人家丈夫和儿子的皇位,不说多感恩戴德,最基本的礼貌和面子还是得给的,毕竟张皇后再怎么说也是他伯母,但嘉靖并不那么认为,导致张皇后晚景凄凉。
张皇后有两个弟弟,原来作为外戚也是嚣张跋扈,等到嘉靖继位后仍然为非作歹,被人告发,嘉靖本来就对张家不感冒,准备给他们随便栽个谋反一刀咔嚓省事,张皇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在寒冬腊月穿着白衣去跪求嘉靖帝放两个弟弟一马,按理说,接了人家的皇位,办这点事绝对问题不大,但是嘉靖不为所动,不久张皇后一个弟弟病死狱中,她自己也悲伤故去,等到嘉靖二十五年,另一个弟弟也被处斩。
一个还可以做的更好的帝王
天上掉馅饼接了个皇帝,嘉靖帝继位之初确实是有一番雄心壮志,要励精图治,争取有一番大的作为,并且他确实凭借自己的才智,做的还算不错。
他执政初期,清除正德朝弊政,选贤用能,抑制兼并,稳定社会紧张局势,一定程度缓解了大明朝的统治危机。并且抑制宦官专权,加强内阁集权和帝王专制,改革祭祀、宗室、赋役等制度,为万历朝张居正变法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他注重文化工作,加强儒教、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所以嘉靖朝成为明朝一个人才集中爆发的时期,为大明培养了很多肱骨之才。
但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果嘉靖帝坚持励精图治,凭他的聪明才智,未必不能超越自己的伯父孝宗皇帝。
但是在嘉靖完成集权后,他也想着"打了那么多年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嘛?",于是他开始沉迷道教,荒怠朝政,奢侈腐化,大兴土木,专横暴虐,二十多年不上朝,任用严嵩秉国,吏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以至海瑞评价,"嘉靖嘉靖,家家干净"。
大明1566剧照-嘉靖皇帝
结束语:从嘉靖所处的时代来看,作为一个皇帝,他功过参半,堪为守成之主,他智计深沉,才智过人,他对权利有着非常强烈的控制欲,但是以他的各种条件和表现,他完全可以做的更好,成为一代开拓之君,为大明帝国续命,而不是抓大放小,斩断大明国运,为大明衰落埋在祸根。

piaoyu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存在傲慢与偏见。不管是明朝历史上的嘉靖帝,还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帝,都是特别厉害的人物。不论是修炼,还是治国;不论是对道家文化的熟悉,还是对权术的运用,真的是面面俱到,登峰造极。
嘉靖在用人方面是不含糊的,20多年不上朝,稳稳掌控全局。手下大臣谁能干事,谁能做什么事,他盘算的一清二楚。胡汝贞虽跟严嵩利益集团有瓜葛,但他有统帅之才,那便去东南抗倭。赵贞吉尽管是裕王府人,但他有宰辅之才,那就当户部尚书。能臣良将各谋其位,明朝纵然内忧外患,在嘉靖帝的权谋平衡下,竟是迈过了层层坎,道道关。
当然,再坏的人都有人说他好,再好的人也有人诋毁他坏。有人说嘉靖皇帝表面上无为而治,把所有事情交给严嵩等内阁;幕后却通过司礼太监把控朱批,大权独揽。平日里满口都是为老百姓着想,皇恩浩荡;暗地里却满布东厂的眼线,亲生儿子也不放过,到处都是密探,对臣下没有一点信任。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气数,修道的嘉靖皇帝把大明朝折腾的一穷二白时候,终于遇到了一个比他还要奇葩,一身正气刚直的臣子海瑞!那隐藏了20多年的面目,就这么暴露在了天下人面前。欢迎关注,共同交流

晨光
嘉靖皇帝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也最善于洞察人心的皇帝,假如他是一位大臣的话,绝对是可以跟“不倒翁”冯道有得一比,连严嵩都未必是他的对手。嘉靖玩弄大臣,搞政治平衡术的手段极其高明,尽管他几十年不上朝,朝政始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但天赋异禀的嘉靖帝,后期不能把才华发挥在治国上,一味求仙问道,导致大明帝国逐渐衰微。
嘉靖皇帝本是藩王,明武宗驾崩后,因为无子绝嗣,大臣就让嘉靖奉明孝宗的“大宗”,承继帝位。按照法理规定,嘉靖既然奉了“大宗”,认明孝宗为父,那么就必须与亲生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割断亲情。但嘉靖不干,登上帝位后,为了追谥父亲的皇帝称号,跟大臣们展开了为时三年的“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表面上看,是法统之争,但背后却是朝政之争,即皇权与相权之争。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想通过大礼仪,压制朝中无依靠的嘉靖帝,而嘉靖帝想借大礼仪之争,搬掉压在他头上的杨廷和。
大礼仪之争的结果,以嘉靖的胜利告终,杨廷和一派死的死,伤的伤,由此,嘉靖从“受制于人”,变身“人受制于我”,成了大明王朝真正的主人!
二、手段高,格局低的皇帝大礼仪之争发生时,嘉靖还仅仅是十几岁的少年天子。在这场激烈的权谋斗争中,势单力孤的嘉靖竟然从复杂的朝争中胜出,足以显示嘉靖就是一个天生的权谋家!
嘉靖从来不怕朝政的复杂,甚至故意挑起争端,他就靠自己出色的政治平衡能力,把大臣们玩的死去活来。这就是他几十年不上朝,但朝政依旧可以牢牢把握在手上的原因。
到嘉靖中后期,大臣们都习惯了对皇帝的俯首贴耳,没人敢跟他玩心眼。
但从本质上讲,嘉靖所为乃是帝王御臣之术,绝不是治国之道,他的心思全部着眼于个人的权力,而不是国家的发展之道。
再难听一点说,嘉靖的思维里只有个人的小利益,没有国家大利益,手段够高,格局太低,可惜了他的天赋!
三、先雄起,后阳痿的皇帝即位之初,嘉靖还能专心于国政,大明王朝也呈现出一派复苏景象。随着他完全控制朝政,多元化的朝政格局,完全变成了大臣们仰人鼻息的沉闷局面,嘉靖皇帝就像失去动力的发动机,从此熄火。
受“宫女刺杀事件”影响,嘉靖皇帝从此深居内宫,一心修仙,朝政成了他的副业。
本来嘉靖完全掌握朝政后,如果发挥独裁的优势,下大力度改革弊政,大明走向一个新的繁荣也未可知。但一旦独裁者走向堕落,就是一个国家灾难!
从此,嘉靖忙于修道,外朝忙于献媚争宠,大臣们明知症结所在,既无能为力,也没人敢点明,只能在嘉靖划定的圈子里人魔共舞!这就是大明自嘉靖衰败的原因。
总的来说,嘉靖不是好皇帝,有能力有天赋,心思不在治国,比较自私,大明灭亡的种子,始自于他!

kellymakoo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前期有道之君.后斯无所事事,乱来神.

Xin_G
对于嘉靖,这个历史上传奇般的皇帝,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人民印象中,他与修仙练道、差点被七八个宫女杀害、任用大奸臣严嵩等事情画上等号,怎么看都实在是一个不怎么样的皇帝!
但是,历史上的嘉靖真的如此毫无作为,昏庸无道吗?嘉靖皇帝是精明的,智商绝对很好,能在四十年的时间内和手下的大臣斗智斗勇,没有精明的头脑是做不到的。
嘉靖皇帝,为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5年,其在皇位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为励精图治的前二十年,第二个为修仙练道,荒废朝政的后二十年!
嘉靖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智商很高的皇帝,这一点尤其在他在位前二十年中表现明显。继位后,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自正统以来形成的宦官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下令清理庄田,废除勋戚世袭;同时,完善和形成了内阁制度,这是封建王朝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对外“御外侵,修边墙,抗倭寇,安海疆”;经济文化高度活跃发展,正是在嘉靖任上,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总体来看,在位前二十年的嘉靖,因其不因循守旧的改革创新思想,带领明朝开创了中兴局面,从这些来看,嘉靖绝对是个高智商的皇帝!
但受各种影视剧和历史资料的影响,人们对嘉靖的印象更多的是对其执政后二十年的评价。典型的两个印象:一是修仙练道二十年;二是任用奸臣严嵩;由此给嘉靖皇帝盖上了昏君的标签,甚至有“明亡实始于嘉靖”的说法!
的确,后二十年嘉靖执政,日益腐化,朝政败坏,大礼议杖笞群臣、崇奉道教并祸及自身、寻兴大狱、误用佞臣、刚愎自用、局势动荡不堪。尤其是对严嵩的任用,保障好了自己,却苦了天下臣民,贪污腐败,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成了名流历史的“奸臣”。
总结对嘉靖皇帝的评价,四十多年和大臣斗智斗勇,极其聪明,充满自信,但有很是执拗,刚愎自用,为人小气,又好面子!

雨婷anita
应该从个人与家族、和朝廷群臣,和时代环境三方面简单说一下。
世宗朱厚熜和朱家来说,本来轮不到他当皇帝。他和老爸在湖北藩地活得很好,但老爸死的比较早,与母亲祖母关系非常亲。由于武宗意外身亡,朝廷主事的杨廷和等人说服孝宗张皇后认可,让朱厚熜比较年长已经十来岁,来到北京继承孝宗的皇位,这是大臣们以旧制传统想出来的继承法。
朱厚熜当时就不乐意,但祖母劝说他去,他十来岁一个少年孤身离家上路到北京,要认张皇后为母孝宗为父,然后继承皇位这就引发了古代礼仪和孝道的眼中冲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规矩,而且正是明朝中期思想转变的大事情。朱厚熜正处在这个转折点上。
当然为了皇位和改变一些事情,朱厚熜忍了好几年,这期间母亲和祖母来北京,祖母已经眼瞎,很想看看孙子穿龙袍,但是没能如愿,母亲也因为礼仪待遇而不开心,朱厚熜内心十分不满,少年阶段性格开始变化。正好张璁掀起了议礼风波,朱厚熜借故去掉了杨廷和,然后进一步让生父追封为皇帝,最后他完全胜利。
这期间朱厚熜对古代礼法思想产生很大兴趣,为了尊父尊母,他的确钻研了很多,也通过张璁桂萼等大臣了解很多,所以世宗时期是对许多古代传统礼制进行大调整的时期。但是,一个微妙的细节是,当时王阳明的新思想正在传播,世宗虽然前面也启用王阳明平定广西,但是最终对王阳明的教学很不满,这是后人非常不理解的事情。
实际上,朱厚熜反对王阳明只是形式,朝廷尊崇程朱理学,反对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学在,这是一个树立权威的体现。王阳明做事喜欢有掌控权,好随机应变。与朱厚熜身为皇帝自然冲突,尤其朱厚熜坐上这个龙椅到真正掌握权力非常不容易,王阳明的朝野声望很高,而且在文人士大夫和学子中思想影响很大,朱厚熜认为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他们的对立是看得见的,但他们都从个人内心出发去做事,都在尊重人的本心本性,其实内在却是一致的,哪怕他喜欢修仙求道,这恰恰体现了朱厚熜在思想转变时期是适应了时代发展。但外在表现却故意给人保守尊崇旧制的感觉,人人都知道皇帝的作为,但故意给人他没有违反什么旧的传统,这就是一种虚伪做作。这是朱厚熜个人和大臣之间最微妙的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从王阳明掀起的思想变革,但从上到下反而处处标榜复古,这在明朝思想上是一个旗号,一直到明末都有各种复古的文人群体,例如最后的陈子龙夏允彝等人。但其实从世宗时代开始,明朝的思想并没有倒退过,都是朝更加体现个性出发,许多个性张扬古怪的人更多了,不论徐文长、李贽、汤显祖、冯梦龙还是到最后的那批一直忠心的遗民。但是面子上的腐朽确实也一直存在,皇帝的不作为是事实,也就是世宗时期从大的朝政方面没有在前面恢复孝宗时代的生气,而是慢慢在衰弱。

温情墨墨
嘉靖皇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的年号。在位时间由嘉靖元年(1522年)一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共计四十五年,在位时间长度在明朝占第二位,是比较长的一个皇帝。
因明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嗣,以兄终弟及的原因被立为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乃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元之子。明世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嘉靖。
即位后因为亲生父亲上尊号与朝廷大臣议兴献王的尊号与大臣们的意见不合。他想尊父亲兴献王为兴献皇帝,大臣们力争不行,他借机打击朝廷旧臣和皇族、重臣势力,统收朝廷的内外大权,高度集中在他的手上,控制宦官势力,注意内阁的作用。
不仅如此,他当上皇帝后,一改以往清贫生活,渐渐地过上腐败的皇帝贵族生活,而且十分相信迷信玄学,像秦始皇一样梦想长生不老。听信方士长老之言,尊重道教入迷。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便搬到西菀(今北京中南海),专心修炼,专心致志的谋求长生不老。不理朝政,使大奸臣严嵩执掌朝政二十年之久。严嵩大量陪植党羽,败坏吏治,贪污军饷,边境防御松懈,致使日本倭寇横行沿海。让人民生活苦难,民不聊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在北边的长城以外,蒙古鞑靼部落更是乘机不断侵犯边境。甚至于在嘉靖二十九年兵临北京城下,大肄抢劫人民的财产。嘉靖年间南倭北冠一直是朝廷的大祸害。嘉靖皇帝不仅不醒悟,反而大肄诛杀朝廷忠臣直士,忠臣海瑞实在看不过眼,向嘉靖皇帝上治安疏,反而引起嘉靖皇帝的愤怒,下旨关押海瑞于狱中。在嘉靖年间,明朝的元气大伤。
综上所述,嘉靖皇帝是一占着皇位乱作为的一个腐朽无能、败坏朝纲、忠臣受压、奸臣当道的愚蠢至极的皇帝。他在位时间之长,危害之大,使明朝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倒退,他不是一个勤奋治国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