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历史、写历史,到底有什么好的?

最新跟帖
wangyao584520

wangyao584520

历史就发生在我们的昨天,自己的昨天也成为了自己的历史,所有的历史已经无法更改和复制,我们也无法在穿越到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历史都是人类各种记录留下的,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历史留下了太多让我们总结和学习的方面,同时我们这个时代也在创造出新的历史;而对于我而言,自己从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学习也深深影响和伴随着自己成长!我大概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哥哥姐姐们的历史书学习历史,也就开始喜欢上了历史!我个人觉得现在的青少年和年轻人还是要多多学习历史!


S.Q

S.Q

学经验、汲教训。

Daisy♥丹

Daisy♥丹

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历史有助于我们对现在以及将来的很多情况有一个总结。少走弯路。

丽江的云

丽江的云

你能看见多久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能够感知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能够为未来你所想要做的事情提供借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类历史所记载的事情,一直在不断的重复出现,只是变换了时间、场景和人物,而当我们去品读史书,不应只记住哪年哪月发生了什么,更应该去深入思考史实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历史寄遇了很多现代人的情怀,他们从古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所遇的不公、所遭的不幸;也从古人身上学习了许多优秀的为人处事方法为己所用;历史的文字给予了很多人力量,让他们在穷困失意时看到希望的曙光。

哲学最原始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而读历史,最能帮你解读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来时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每个读史写史的人都能在游历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探寻自己的内心成长,思考出人生的价值意义所在!

柳AC

柳AC

因为人们都喜欢故事,就像小孩子喜欢听故事才睡觉。还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如果你需要想另一个人说一些话,做一些事但对方不接纳,这时我们就可以引用故事_典故来说服他。以前发生的事现在也可能发生,我们也喜欢上帝视角来看过去的事。


zhongyuan

zhongyuan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我想这句话足够了。

shirleysunnysunn

shirleysunnysunn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说说

读史可以明智。读书可以明理。我现在有空就翻翻史记,跟资治通鉴。里面的智慧包罗万象。

就比如陈胜世家中,吴广叫士兵学狐狸叫,什么大楚兴陈胜王。给自己增添合法性。

现在我们很多的企业都在效仿啊。我就听说一个全国的大企业,在介绍自己时候不忘讲了下自己企业标志的来例。说是当时设计了很多个标志,后面标志那张纸被雨打湿,一看就只有一个看的清了,遂用之。这不是给民众当猴吗。还用始皇帝—寡人寿命于天?

还有历史中有许多人,只要有点实力割据城池。就自称是某某皇帝的后人。现在不也一样,有些小的企业家做出点成绩,就自称住上为明太祖了,异曲同工。

写历史的人。真正有文骨的只是借古讽今。如阿房宫赋中写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以后的历史。这也是许多党政人事看的原因啊。


探索小舟

探索小舟

“你为什么喜欢那个女人?”

“因为她嫰啊!”

“因为她好看啊!”

“因为她丰满啊!”

“因为她可爱啊!”

“因为她高挑啊!”

“因为她有文化啊!”

“因为她骚啊!”

……

喜欢一个女人的原因,真是各有妙处,不胜枚举。

一人一个说法,一人一个爱好,共同的表象背后,是千百万种,千奇百怪的原因。

同理,你问我为何喜欢历史,嘿嘿,不好意思告诉你。

历史,是关于人的一种学问,相比小说,更可靠,小说一般只有名著,才能领悟出做人的道理,而历史,是领悟做人道理,不怕跑偏的,最靠谱的素材。

你想成为首富吗?

看历史吧,那里有答案。

你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么?

特定的人看了,还真有用,毛主席就是读历史的大家。

你想知道怎么泡妹子么?

历史里有,你看看人家范蠡,看看人家唐明皇,政治把妹两不误。

你想领悟某些道理么?

看哲学史吧!

……

总之,历史是关于做人的学问,面对做人的困惑,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

人类还是那些人类,历史就永不过期,不要以为你比古人聪明,再过几千年,狗还是改不了吃屎,人类还是那副德性,变不了。


有阳光的地方

有阳光的地方

想说点什么,可是一细想,感觉这个命题好大。从真正的文明制度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一直在说社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一切都在进步。按我认为,其实一切都没有变,纵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因为腐朽旧的势力长久的霸占统治地位,导致有才华的后来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就产生了起义和叛变。反过来分久了也是一样。所以说这是一种大势,当然这里不是迷信的说法。这种时代的大势,个人只是导火者或者是推动者,不会因为某个人去改变其结果。所以用在当下看似发展飞快的时代是一样适用的。顺势而为!才能迎头而上!所以当我们没有经验的时候,就要多读史书,领略先民的智慧,分析时代的发展。结合自己当下的境地,选择更贴切大势的路!

maifei11

maifei11

资政通鉴

米立立

米立立

不能重复历史,创新更好历史

Lady Bird

Lady Bird

借鉴前人的发展轨迹,以史为鉴找到自身的不足,吸取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未来的发展之路

tiaotiaoshuxin

tiaotiaoshuxin

新说点评说一下个人愚见。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体系决定的。

中国被世界为四大文明古国,其它国家存在争议,但中国是文明古国是大家的共识。从炎帝黄帝到现在,中国已经拥有5000年历史,这期间产生了辉煌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文化是一个人民族精气神的具体提现,古语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气节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发扬光大的。从什么地方学习?读史便成了最好渠道。

中国人善于朔本清源。

所谓朔本清源就是凡事都要追根问底。这里指的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奇事逸闻,还是文弱气节,中国人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既是源于对艺术的升华,也是源于对古人的尊重。中国人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终归要到哪里去,只有读史可以了解古人的做法和思想,让自己的人生精彩而有意义。

中国人善于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人家族观念深重,讲究修身齐家治天下。在研究王朝兴替,从中得到启发,改革弊政,从这里讲历史就像一位“神医”,为国续命。在治家方面从历史记载中找到大家族的兴衰史,给自己修身齐家提供方向,并从以往衰败家族中得到启发,更好的让自己家族得以顺延。于己,从历史人物下手可以提高自己的德行,使自己人生达到巅峰,不至于走前人老路——那条不归路。

个人爱好。

我认为现代人读史、写史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喜爱和敬畏。历史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一个个王朝兴衰例子,一个个家族破败的教训,让我们从中明白人生在世的意义和需要走的道路,真正实现自我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还是那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希望可以帮到你,喜欢就关注我,谢谢!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

如果您经常看史书一类的书籍,并去思考历史,就会发现历史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令人敬畏。

曾经偶然在武林外传中,看到吕秀才说过的一段话“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当然这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延伸到历史中去,历史本身就包含着哲学。

我们发挥想象,穿越历史,使已定的历史发生一些偏差,是否还会有现在的你我吗?如果荆轲刺秦成功,又或是刘邦命丧鸿门宴,隋炀帝杀了李渊,宋高宗没有杀岳飞,朱元璋兵败鄱阳湖,戊戌变法成功,他与她历史上是夫妻却被改变了,等等一切的如果或是。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了改变,从大的方面来讲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从小的方面说就不会有现在的你我。每当想到此处,就会感到历史就是创造生命的源泉。人虽渺小却也伟大,创造着历史改变着未来。生命就是个奇迹,使你我历尽沧桑,跨越千年在此相遇。

看史会使人善于思考,思考历史中的人或者事,成功失败的原因。还可通过历史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历史的经验来告诫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做。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从而完善自己。

hadaybreak

hadaybreak

历史,于我而言,或许如老子所言,无用之用,愉悦身心,在阅读中寻求快乐,徜徉历史之间,悠然自得。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搜罗编造出一句噎人的话就足够了(尤其是那句“无用之用”的蠢话),可能需要五年,十年,或终生的时间在读书和每篇论文写作中来叩问自身。

假如一个本科生学了几年历史,上了一些通史概论性课程,或掌握一些搜罗爬梳的技艺,甚或针对某一领域有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他仍没有到回答这个问题的地步,也没有资格回答。即使经济史、社会史、民族史这类涉及理解现实社会的专业,貌似更能轻易的用一两句研究术语堵住别人对史学致用性的质疑,也并不意味着研究者本人掌握了史学价值的密钥。

换言之,我们会发现即使那些史学大家,也在极力地向世人展示史学的功用,黑格尔、韦伯、汤因比、还有我们熟知的司马迁、司马光、马克思,他们都希望能将史学建成科学谱系中的一员最终建立类似数理模型来“预测”历史的“规律”,在传统史家看来,这可能已算究天人之际的巅峰了,然而沃尔什的思辨与分析历史哲学的二分法仍然戳破了这类大师的软肋,可以说他们向世人回答“史学有什么用”的答案甚至未能被行内人心安理得地接受。而钱穆、吕思勉、蒙文通、刘咸忻乃至晚近的那些你能叫上名字的研究者,他们耗尽一生的回答,可算做通古今之变了,然而仍未能获得全然地肯认,甚至愈发黯而不彰。尤其是钱穆,其以一颗“温情”之心,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畏”通古博今,研习历史,然而在当今的中国,知其者寥寥。但是话说回来,若是读过其书,无疑会为之折服。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读以下几本史书,或许你就有些明白,历史之为何,历史之何用。 他们会告诉你,一种温情,自古而今地传承。一种文化,数千年如一日地滋润着她所在的民族,这是一种润物无声而又悄然绽放着勃勃生机的事物。 历史会告诉你,你是谁。她诉说着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基因。这样,才能感觉到脚下大地的踏实,一种油然而生的底气,一种不曾断却的薪火,一种来自远古的爱意。



dldali

dldal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