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英雄好汉都会随身带把朴刀,朴刀究竟是种什么刀?

小怪
就是长柄砍刀

capitalj
朴刀就是一刀两段的刀,中刀必死。即使牛,老虎,大象都是可以秒杀的刀,刀法也比较简单易学,斜劈,横砍,反撩,再加刺杀。现在社会上称之为:关刀。


自驾游-MAX
朴刀,就不上图了,实际就是一把刀,一根木棒,二者可以组合成长柄刀,就这么简单。
至于为什么梁山好汉要随身携带朴刀。原因有三:
一是为了规避法禁。历朝历代均会对民间武器装备的保管使用做出规定。大家都知道的,甲胄、盾牌这都是属于严禁的,民间存有都视为谋反。弩也一般严禁的,弓箭很多时代不禁,因为不像弩那样形成不对称优势。有的朝代不禁短兵,但是禁长兵器,因为长兵器属于军用。梁山好汉携带朴刀,就是为了规避法禁。禁长兵器,刀不是,棍棒不是,关键时候还能组合成长兵器,这就是存在的理由。
二是防身的需要。大家看武侠小说多了,都以为大侠都是仗剑走天涯,一把宝剑通吃天下。包括什么峨眉刺了,折扇了,感觉武器越短,武器越怪,显得自己越有本事,实际是死的越快。训练程度接近的话,长兵器完虐短兵器,这个网上有很多实战视频可以参考。所以,一个关键时候,能砍能刺的长柄朴刀,绝对是老江湖保命的看家手段。古人冷兵器作战,一般需要携带一长一短还有一软,长兵器作战,如果长兵器脱手或者损坏了,短兵器和软兵器关键时候用来保命,不过软兵器比较难练,所以很多人就不带了。
三是朴刀在野外生存也很重要。开路,砍柴,搭庇护所,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jennifer_lee
柴刀加一条木杆,就是朴刀!

闪黑
主要是防流浪狗

走起
古代也有管制刀具,民间禁止拥有两尺以上的刀具。
扑刀就钻了个空子,他的刀柄是空心的。官府检查的时候他长不到两尺,一旦要打架。安上个搞把子就可以有五六尺长度

艾玛尔
朴刀是长柄武器,但没有关公大刀那么长,把柄比刀略长,直刀身直刀刃,类似长方形。必须双手使用,挥动起来威力巨大,一刀断马头说的就是它。因古代材料难得,打造一把合格的朴刀也很费劲。因为此武器只能凶杀,逐渐被淘汰。

区妮
便于携带的重武器

惰鷹
就是砍柴刀,只木柄比较长。
这个朴刀,我们这边方言有这个音,朴就是劈砍的意思。

萌芽籽
说朴刀,得要与剑对比,方显其本色。
剑器往往飘逸疏狂,带有个人强烈色彩,李白笔下《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可见说的是剑客。
刀是百兵之祖,不过兵器当中刀的家族非常庞大。朴刀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冷兵器,常常带有草莽英雄气息,为《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好汉们居家旅行杀人劫货报仇雪耻之良备。
本处问朴刀究竟是一种什么刀,在武术界好像都清楚,今天我们说的朴刀是双手长柄大刀。一般词典的解释略有不同,认为朴刀是柄不太长的刀,比如《辞源》的解释是窄长有短把的刀,《汉语大词典》 解释为刀身窄长、刀柄较短的刀。
到底朴刀是什么样的,学术界对“朴刀”的形制和历史是有争议的。
黄永年先生认为:“至于朴刀,通常之观念亦甚明晰,即为如今日尾系红布无鞘短靶之大刀,民国22年长城战事时所谓‘大刀队’之军器……窃谓朴刀之显著不同于腰刀者,即其刀刃之外,厥有刀杆。”这是说朴刀有刀杆,他列举了《水浒传》中许多例子来证明,所以他认为,“朴刀既有刀杆,自属双手持用之军器,为长兵而非短兵。”
(朴刀)
黄永年先生的说法,和上面两种辞典的解释稍有不同,但只是朴刀的柄的长短有些差异。争议最大的是,有人认为朴刀根本就不是兵器。石昌渝先生认为朴刀是一种农用刀具,并非兵器,理由是宋代严禁民间出现兵器,而且根据音训,因为po(一声),就是劈砍,所以是一种砍柴刀,装上短柄,就成了畲刀。
(这应该就是石昌渝先生所说的畲刀)
但很快有人指出石昌渝先生的观点的不当。陈松柏认为,朴刀就是兵器,而且是十八般兵器之一。民间禁用兵器,宋代大家族护院也是可以用朴刀的。梁山泊好汉使用兵器,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本来就不是农民,而且他们在江湖上使用朴刀,本来就有些违禁。所以《水浒传》当中写卢俊义,到了要使用刀的时候,就把柄和刀再装起来,这时他手中的武器便是朴刀:“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电视剧里面的这个朴刀就真的像手柄加长的砍柴刀了,显然并不符合朴刀的形制)
从以上介绍看,个人更倾向于朴刀是一种较长柄的兵器,因为梁山泊好汉们很多是宋朝中下层武官或者看家护院武师,他们使用兵器实在正常,同时这种官匪之间游走的好汉们,明显带有草莽气息,和剑客之流完全不同,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南宋人耐得翁在所撰的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瓦舍之间关于绿林英雄好汉的民间叙述在逐渐丰富后,形成了独具门类的“博刀杆棒”类题材话本。博刀,即为朴刀,宋史中曾有“为盗者多持博刀”的记载,而官修之武经总要中详列北宋军中制式用刀四种,唯独不见关于“朴刀”的记载,则证明它是一种在宋代严禁民间携兵,压制搏击技艺发展的环境中出现的“私兵”,宋会要辑稿·兵曾记载,宋仁宗天圣八年三月曾专门下诏,命令川陕路不得私造“袴刀”,并明确指出,将袴刀安装在柱仗头上,就称为拨(博)刀。《宋史》兵志,先说“广南民家毋得置博刀”,而后则说“岭南为盗者多持博刀”,通鉴续编里则说是“广南东西路”多见。
这种盗匪,乡民,以及豪强庄园所豢家丁所常用的兵器,逐渐成为民间文学叙事中对于绿林好汉江湖逸事的指代性符号,宋代述古堂书目中,就曾将山亭儿,赖五郎等与强盗,义侠相关的故事统称为“朴刀类话本”。关于朴刀的使用,《水浒》作为“朴刀杆棒”类话本小说的经典之作,自然描述非常多,比如“杨志调过朴刀杆就打”,以及"武松.....先把朴刀杆虚按一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
日本著名学者筱田耕一在《中国古兵器大全》中说,朴刀全长60至150厘米,刀刃在45到70厘米之间。使用时必须双手持刀杆,所以又有“双手带”之称,明代“双手带刀”曾是军中标准配置兵器,但是手柄不再是可拆卸。
之所以称之为居家旅行必备神器,原因如下:
朴刀,由杆棒和顶部短把朴刀组成,原料价值低廉,制作简单,质地粗糙,广泛流行于民间,官府并不感冒这种制作粗糙的“武器”,不是官府的管制武器,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朴刀。
用处广泛,有点类似现在的工兵铲,居家旅行必备神器:在家可以把朴刀和杆棒拆卸开来劈柴烧火,还可以演练刀法强身健体;出远门遇到强盗和狼虫虎豹可以防身,爬山涉水又是开山过河的有力辅助工具,累了可以还可以当拐杖,可以肩扛手提,方便极了。 《水浒传》里边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出门逃难就拿着朴刀, 后边在柴进府上遇到武松,送别武松走的时候武松也拿着朴刀。
朴刀易于演练使用, 把杆棒和朴刀装到一起以后,也算是半长武器了,有点类似于缩小版的大刀, 可以劈砍刺削,普通人舞开来也是虎虎生风,放在有功夫的人手里更是不容小觑。

ZLD
短柄砍柴刀

千里大淘王
就是能双手握持的长杆大砍刀。

我爱兔兔
看了众人回答,且说说我个人想法:大多人受电视电影影响,而电视电影又受明清木版书插图和评书戏剧影响,以为朴刀是大刀片子加长柄,有注意到卢俊义临战组装朴刀的已很难得了。 但没人注意到《水浒》中提到朴刀的使用方法是〝搠〞吗?〝搠〞也者,扎也,,刺也,山神庙林冲用枪搠倒差拨可证。所以…那种大刀片子版朴刀可以休矣。个人以为,朴刀,是宋元时禁止民间用兵器时,百姓流民们钻空子弄的一种玩意罢了,平时短把小刃,只是生产生活工具,而刀把中空,与刀身是一体钢铁打制,插入长杆便与枪矛类似,威力大增。劈砍是不行的,像枪矛一样戳刺,也就是搠,却是足够了。

你要的温柔╮
朴刀,又名播刀,俗称双手带,出现于宋代。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介于大刀与单刀之间。
使用时,两手握着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样,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