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15岁就接管东吴,为何国家没乱?
最新跟帖

长尾巴兔子
乱世出英雄,孙策慧眼识人,委托重任!

眸つ谋
先纠正一个问题。孙权是十八岁继承的江东事业,不是15岁。15岁时孙权在干嘛呢?他已经进入政坛了,就在这个绝大多数现代人初中刚刚毕业的年纪,孙权已经当上了阳羡县县长——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三国志•吴主传)——成为了一名县团级公务员。这是整个东汉王朝当时年纪最小的县长了,当然他不是靠自己努力,靠的是自己有个好哥哥孙策。作为一个有着深厚背景的官二代,作为一个从小在官场上打拼的少年,孙权有着超越常人的早熟,所以18岁时,他已经可以算是政治上的老江湖了。而且当时,北方正值官渡之战,曹操决定先稳住南方,于是积极与孙氏联姻,并给孙权又一次升了官: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三国志•吴主传)。这样,孙权的官位就由县团级的阳羡县县长进位为省部级会稽太守(东汉官制,州牧不常设,位比三公,相当于今天的国级干部,州刺史俸禄为600石,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干部,太守俸禄为2000石,位比九卿,因此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并且有了一个讨虏将军的杂号将军头衔(东汉军职中郎将相当于少将,杂号将军相当于中将,名号将军相当于上将,车骑将军等军职相当于大将,大将军相当于元帅)。综上所述,孙权18岁时已是久经江湖的老狐狸,在外有曹操的联姻,在内孙策老兄弟周瑜的鼎力支持,所以江东没有乱。

小小的人
|5岁就被其兄看出性格,真是一代天才。

novnff
文/深圳股哥孙权出生于公元182年,哥哥孙策于公元200年遇刺身亡,孙策在临死之前,指定大弟孙权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这一年孙权年龄为十九岁。年仅十九岁的孙权弟承兄业,在江东英豪们的辅佐下,担当起保守江东的重任,刚刚建立起来的孙氏江东政权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面对内忧外困,孙权果断采取行动,稳定江东局势。在这其中,张昭、周瑜的作用居功至伟。现代的人们普遍认为,孙权在继任之时,江东已经渐成规模,孙权只需守成,完全可以安枕无忧,偏安一隅,吃父兄基业的老本。用现在的话说,孙权就是一个“官二代”。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当时孙权面临的实际状况的。而且,当时的情形不仅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危险,是一个典型的“危局”。孙权弟承兄业,可谓是临危受命。所谓“临危受命”,不仅指孙权是在其兄孙策临终之时受命的,更指当时所面临的错综的形势和复杂的局面。当时孙权所面临的局面,是待定而未定,可安而未安。也就是说,摆在孙权眼前的事情,不确定性太多。因此可以说,孙权实际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孙权在其兄孙策去世之后,所面对的形势和局面非常错综复杂。孙权初掌权时,江东的形势非常的复杂。当时孙权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而江东政权内部也是危机重重。面对内忧外困,孙权果断采取行动,稳定江东局势。在这其中,张昭、周瑜的作用居功至伟。大哥孙策死了,江东地区的领导权突然到了自己一人手中,这一切,孙权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会怎样?自己能胜任大哥交给的重任吗?他不知道答案。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孙权接连痛失父亲、兄长两位亲人,自然悲痛万分。但是,此刻还不是他流泪的时候。孙策一死,压在他这位年轻弟弟肩上的担子是够沉重的了。孙权想起他这位兄长继父之志的创业艰辛,想起他英武绝伦而丧身于华年,更想起了他壮志未酬而死去,摆在自己面前的道路又是何等的曲折险阻,他思前想后,不禁“悲号”痛哭起来。文武幕僚们莫不受其感染,深为孙策之死而惋惜。孙权已经在孙策灵前哭了三天三夜了。外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人心开始浮动。孙权因为孙策去世而非常悲伤,不问政事,整日躲在屋子里哭。此刻的孙权,确实表现得有些没出息。不知当时东吴的将领和臣下,见到如此软弱的少主,会有什么想法。而这时作为顾命大臣的张昭便发挥了他的作用。顾命大臣张昭坐不住了。张昭生于公元156年,他只比孙坚小一岁,比孙权大二十六岁。在他的心中,孙权既是他要辅佐的人,他的主公,也像是他的孩子一样。就算别人都离他而去,自己也要永远站在他身边,为孙家利益考虑。张昭有感于孙策临终托付之重,他不顾孙权哭声未息,走上前去正色地对孙权劝道:“孝廉!现在是哭的时候吗?以前周公立下规矩儿子伯禽却不遵守,他不是想违背父亲,是当时情况不允许啊。现在天下正是枭雄纷争,奸佞竞逐,豺狼当道的时候。强敌在我们周围虎视眈眈。此时如果为了顾全礼数,操办私家之哀事,去痛哭亲人,就会贻误大事。这和打开门迎接强盗一样。这能算是仁爱吗!”他劝孙权擦干眼泪,节哀视事要紧。张昭一番话说得孙权陷入沉默。是啊!自己只顾为大哥英年早逝而痛苦不已,忘记了自己还有更重要的大事要去做。如果辜负了大哥的期望,恐怕大哥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原谅自己!在此关键时刻,张昭不再是平时那个温文尔雅的大儒,而是态度强硬的辅政大臣。张昭不管孙权乐意不乐意,以身作则,立马让人更换孙权的衣衫,穿上将军的制服,亲自扶孙权上马,然后骑马跟随孙权身后,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下,带着卫队到军营中去巡视了一遍。张昭亲自扶孙权上马,代表了江东朝臣的拥护,从此众人才顺服了孙权。江东诸将和军士们,见到了他们的新主人。英雄少年策马而立,吴越新时代即将开启。张昭说服孙权不要拘礼制抓紧办丧事,尽快掌权视事,让众将士得见新主,知有所归,群情遂定,从而有效地安定了人心,稳定了江东的大局。虽然有张昭率先垂范,对孙权行臣子之礼,但是江东豪杰众多,孙策在时以他的雄武过人、深谋远略能够震慑群雄。现在孙权资历这么浅,仅仅靠一个张昭的拥护,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统领一方的郡守们,能心服口服吗?张昭在和众僚属商议之后,以他领衔给朝廷上了一道表章。这份表章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向朝廷报丧,通报孙策之死;二是提请朝廷任命孙权继承哥哥孙策的职务,承认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张昭命人及时对江东下属各地下发正式公文,通告所辖各郡,使内外将校一体遵奉,安心供职,保持江东社会经济秩序的全面稳定。最让人伤脑筋的是,那些因为天下纷乱,暂时寄居在江东的北方侨寓之士,担心江东地区不稳,大都徘徊观望,令人心有所动摇。当时,有不少寄寓之士流入江东,这些人原是因身处乱世而慕孙策之名跑来投效的,本打算建立一番个人的功名。在这些士人当中,有不少优秀人才。但在当时,孙权与这些士人之间,从根本上还没有建立起那种牢固的君臣关系。孙策一死,他们对孙权年纪轻轻能否担负起统领江东的重任还是感到有点怀疑,对个人前途也深感迷惘,在那里徘徊观望。其中有不少人,为自己前途考虑,已经产生了“跳槽”的念头,想随时离开江东,改换门庭,另投新主。而且,在这些人中,难免有人会说三道四,散布一些流言蜚语,从而使人心发生动摇。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并没有一碗现成的安稳饭给孙权吃。局面能否转危为安,大家就想看看十九岁的孙权究竟怎么做。孙权当时也拥有一些内部有利条件。这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有利条件是——张昭、周瑜全力的辅佐。张昭、周瑜这一文、一武两个核心幕僚都深信孙权可成大业,故而能够委心地辅佐孙权,专心致志地扶持孙权。在兄长去世之后,孙权正是在谋臣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助下开始主持江东危局。孙策对张昭完全的信任,而张昭也不负所托,积极辅佐孙权。作为东吴朝臣的代表和领袖,张昭一直在尽力辅佐孙权。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张昭充分利用自己在江东崇高的声望和显赫的地位,一心一意辅助孙权顺利继承孙策的事业。在这一段时间,张昭做了很多事,他积极行走,联络各方,其奔波劳累的踪迹随处可见。可以说,张昭对稳定江东局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张昭作为辅政大臣是非常称职的,孙策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在关键时刻,江东名士周瑜及时从驻地巴丘率领兵马赶来奔丧,用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孙权掌舵,帮助孙权稳定江东人心。孙权素来敬重周瑜,见周瑜全心辅佐自己,毫无私心杂念,更是视周瑜为心腹,因此把周瑜留在吴中,帮助自己一起收拾目前的危机局面。孙权仍以张昭为长史,而任周瑜为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张昭与周瑜等人还亲力亲为,说服众人齐心辅佐幼主,到处宣传孙权有帝王之相,可以与之共成大业,希望大家能够服从孙权的领导,全心全意支持孙权的领导工作。由于张昭与周瑜等人“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于是,江东上下军心渐稳,人心渐安。正是由于在张昭、周瑜等人的不懈努力,方能团结东吴大部分文臣武将,才使得孙权得以顺利地继承孙策的事业。孙权当然不是吃素的,否则哥哥孙策也不会选他接班。针对哥哥孙策去世后江东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局面,孙权认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把江东内部安抚好,并抓紧时间招延俊秀,聘求名士,求得上下齐心,团结一致,然后平叛伐乱,把江东政权巩固起来,再进而争衡天下。只有这样,才不负兄临终之望。从此,孙权打开了江东新局面,掀开了江东历史新的一页。

绿色的树
外部,当时诸侯逐鹿中原,东吴偏安一隅,不是重点,加上东吴死敌刘表胸无大志,不求上进,也没有大规模主动进攻,给了孙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内部整顿。另外孙权从小从军,刀光剑影历练。父兄为人都仗义,有人格魅力,给他留下了一帮精干的文臣武将。

积极共振的微瞬间
题目有问题。首先,孙权并不是十五岁接手东吴,而是十八岁接手,接手的缘由是哥哥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去世。不过孙权倒是十五岁左右开始进入官场的,当时年仅十五岁左右的他曾被任命成为阳羡县长,这是孙权的人生中第一个官职,也是很有意义的。接着,孙权接手东吴时其实是很乱的,只不过我们看演义看的多,而演义侧重谈曹刘,对于孙权早期是没咋提的,因为没提,孙权早期的功绩不被人熟知,这让很多人觉得孙权上台的很轻松,接手东吴时居然是不乱的。这里我来给大家分析下当时孙权接手的东吴是个什么样子?当时的孙策是刚刚统一江东没有多久,局势相当不稳定,要不孙策也不会被暗杀。而孙策死后,孙权还小,各方势力就更加蠢蠢欲动了,说不乱是不可能的,孙权其实也算是临危受命,相当不容易的。孙权刚一上位就有地方叛乱比如当时庐江太守李术就公开反叛,而且慢慢的归附李术的人越来越多,孙权知道李术背后有部分江东大族支持,不能任由其继续放肆下去,他刚上台应该给这些大族们立个下马威,于是以雷霆之势强势将李术剿灭,并得其部众三万余人,势力大增。还有当时豫章、会稽郡等地数万山越也乘机开始作乱了,孙权着手将其剿灭,并收编了万余人。接着还有宗室叛乱孙权的堂兄孙辅认为孙权年轻,无力守护江东,于是与曹操暗中来往,密谋叛乱,孙权将孙辅的近臣全部杀光,除去他的兵权,并将其囚禁了起来。另一个堂兄孙暠居然也想乘孙权年幼,乘机自立,他甚至已经将部队开到了会稽郡,不过在后来被孙权手下谋士虞翻给说怕了,觉得打不过,给吓跑了!叛乱全部解决后,孙权还得安抚地方,稳定江南局势,稳住江东大族的心。这些都干完后,孙权开始报父仇、扩疆域了,他在公元203年到公元208年五年内,三次大举进攻江夏郡,最终将黄祖击杀,并吞并了江夏郡大部分地区,将这个江东直接威胁给彻底清除。把黄祖收拾了没多久,曹操就南征了,赤壁之战接着就开打了。赤壁后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孙权从18岁挑起江东重担后,就没歇息过,他并不轻松,自接手后他一直很忙。其实孙权还是厉害的,年仅十八岁就能接手江东,并且还这么有能力,想我十八岁刚高中毕业……

jin小怡
张昭

李冠楠
有志没在年大小无志枉活百岁

小梦爱畅游
孙权生于公元182年,比孙策小7岁,比诸葛亮小一岁。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当时孙策的儿子还很小,所以遗言让他的弟弟中年龄最长的孙权继位,当时孙权只有18岁。不过,孙权继位的这个年龄也不算小了。孙策渡江平定江东的时候,也只有20岁。孙坚阵亡时,孙策也是十七岁,但孙坚余部及孙家老小在孙坚弟弟带领下,投靠袁术。到遇刺身亡的时候,孙策也只有26岁,这还是虚岁,实岁也只有25。这时候,孙家子弟中,孙权已经算是年龄最大的了,也是唯一合适的接班人。孙权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阳羡长,时在公元197年,孙策基本在江东站住了脚。也是在这一年,袁术僭号称帝,孙策与袁术公开决裂,与袁术为敌,曹操以汉献帝名义下诏,封孙策为吴侯,拜会稽太守、讨逆将军。既有行政职务会稽太守,又有讨逆将军的军号,孙策自然就是一方军阀势力了。阳羡就是今天的宜兴。按秦汉制度,县级行政区的长官,万户以上为令,以下为长。阳羡此时人口还不多,所以孙策任命孙权为阳羡长。这时候孙权十五岁,自然不能完全理事,主要依靠孙策指定的僚属。但如此着急的任命孙权当官,说明孙策已经在扩大自己的兄弟子侄的影响。这之后,孙权才逐步举郡察孝廉,州举茂才。汉朝实行察举制,郡县负责考察,通过后获得孝廉的身份,再从中选择表现优异的,推荐给朝廷,是为茂才,朝廷根据各种标准征辟,任命职务。所以,孙权获得孝廉、茂才的名义,也就是具备了出仕做官的能力。到孙策死时,孙权也还是孝廉。所以,孙策死后,孙权还在哭,张昭批评他时,就称他孝廉。三国志·吴主传: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不过,此时曹操正在全力对付袁绍,无暇南顾,而刘表和袁绍结盟,曹操就拉拢孙权,让孙权牵制刘表。所以,曹操表荐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同样是既有行政职务,又有将军军号,在名义上就比较顺了。在孙策去世的前一年,孙权就开始参加军事行动,先后从征庐江太守刘勋和刘表领下的江夏太守黄祖。孙权之所以能够顺利接盘,也跟孙策当时的安排有关。孙策手下,文官以张昭为首,武将以周瑜为首,孙策临死时,周瑜正屯兵于外,张昭在孙策身边,主要负责内政事务。而当时以为内孙策还在创业阶段,周瑜和孙策同岁,张昭资格虽老,但毕竟是侨居人士,都在当地经营不久,势力还不大,谁都没有能力独自专权。张昭和周瑜都没有这个实力,其他人自然更不用说。而且,当时东吴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主要任务仍然是继续开拓,还不是分蛋糕的时候,还得继续报团做蛋糕。东吴后来比较明显的门阀世家,在孙权继位的时候都还不明显,大多数都是外来户,也才刚在东吴站住脚,没有能力过多干预政治核心圈,更不用说有取代孙氏的野心。三国志·吴主传: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但反过来说,孙权这时候的外部环境总体而言还不错。这时候对江东威胁最大的淮南地区已经被曹操占领,而曹操此时正全力和袁绍角逐统一中原的主导权,对江东没有什么明显的野心。西边的世仇刘表,此时也忙着讨平内乱,并没有直接威胁江东的意图。反而是孙权继位后,继续向西扩张,不断进攻豫章、黄祖等,同时征讨境内的山越,逐步稳定下来。所以,虽然孙权继位的时候年龄还不大,但实际上也多少已经有了一些政治和军事经验,即便是不多,好歹也算是有一些。境内外也没有明显而且比较强大的势力威胁自己的安全,只要继续沿着孙策开创的路线前进,就问题不大。而他当时已经十八岁,已经接近成年,只需要再过几年,就可以算是完全成年了。所以,相比于袁绍、刘表临死时的周边环境,孙权继位的时候,综合来看,其实条件还不错,并不算太危险。

嫣然紫萱
东吴是由部曲为主体创业,部曲说穿了就是孙家的私人武装,只忠于孙家,孙策生前明确指定孙权为继承人,这些部曲就当然忠于孙权。所以东吴不乱,团队忠于孙权,周瑜带头向孙权表忠,很快稳定危局。孙权自己也很能干,抓住了曹操忙于北方战事的时间段,稳固政权,确立了全据长江的战略,事业有了明确的方向。

798287077
孙策平定吴地,却在英年早逝。其弟孙权年仅十八继位,似乎整个东吴并未像很多国家集团那样分崩离析。那事实究竟如何呢?孙权的继位真的是顺风顺水,平稳过渡吗?恐怕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所了解的三国中更倾向于蜀汉与曹魏,而对于孙吴的描写并不详尽,很多孙权早年之事都被忽略了。我们今天就是要来讨论一下孙权接手东吴之时的实际状况!△ 孙策留给孙权的遗产丰厚,问题也一堆当孙策去世之时,孙家所掌控的地盘仅仅是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已。严格的说,是号称五郡,因为有很多边远之地仍然未臣服。但对于孙权来说,来自集团内部的危胁相比外部环境更为险恶。可以这么说,孙权刚接手其兄的江山,其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外周瑜内张昭但孙策为孙权留下了一对黄金组合,周瑜与张昭。在他们俩人的支持下,孙权开始了他执政过渡三部曲:1,正名2,平乱3,打黄祖△ 正准备与袁绍决一雌雄的曹操乐得给孙权一个名份换取平稳的后方孙权非常了解名份的重要性,在继承兄位的第一时间就向远在许都的汉献帝上表。而此时作为献帝代言人的曹操正准备对袁作战。对于孙权的主动示好也给予了善意的回应,承认了孙权继承孙策官位的合法性。所谓名正言顺,孙权的名很快就正了!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三国志 吴主传△ 孙权的内部除虫运动开始了接着就是要解决革命队伍里的臭虫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孙策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孙策死后,李术认为十八岁的孙权不过乳臭未干而已,公然收容很多叛离孙权之人。同时拒绝执行孙权下达的命令。公然抗命。很明显,李术已反!此时孙权进军皖城,其用的名号还非常另类:“为严象复仇。”严象是谁?是曾经的扬州刺史,而他的死正是孙策指使李术所为。不管怎么样,孙权举起义旗,顺利攻破李术所驻皖城,李术的头被割下示众。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三国志 吴主传 引注 江表传△ 孙权对堂兄没下杀手除了李术之外,孙权的堂兄孙辅也成为了叛乱的一份子。只可惜天下无不透风的墙,他暗通曹操之事很快就被孙权得知。很快,孙权尽杀孙辅近臣,将其幽禁至死。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数岁卒。——三国志 吴书.宗室传短短数年,孙权初露锋芒,旗开得胜,一举解决李术,孙辅等人,建立了威望,也稳定了东吴地区的士族官场。△ 打黄祖是孙家解决内部问题的最佳手段正了名,平了乱,接着就是孙家例行的事宜:打黄祖!自从孙坚被黄祖伏兵击死之后,孙家就与黄祖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于是,孙策一不高兴就打黄祖;孙家内部有什么问题了就打黄祖……总之,打黄祖是孙家解决内部问题的一剂良药。孙权作为接班人,自然也承接了这一优良传统。于是我们看到在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孙权连年起兵西征江夏。终于击破黄祖,以其头祭亡父在天之灵。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淩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三国志 吴主传△ 孙权的第一个十年执政,其实并不容易打完黄祖,孙权的首个执政十年也已近尾声。此时的孙权早已不是那个不到二十的小儿了。坐拥江东近十年,整个君臣班子已渐趋稳定。而在此之后的关键词就是曹操南征,赤壁之战,这些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本文不做赘述。所以说三国总结下来,创业难,守业更难,孙权能守下孙策创下的江东基业,其实并不容易!

回答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个问题。孙权是十八岁继承的江东事业,而不是题主说的十五岁。公元200年,孙策被仇家刺杀,临终前选择孙权接替自己。孙权生于公元182年,那时刚满十八岁。孙权上位时,年纪虽轻,却能稳定局面,与他的个人性格和当时的环境有关联。第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孙家的江东事业,经过孙坚与孙策的经营,已经逐渐稳定。许多不配合的势力,大多已经被父兄清除。等到孙权继位,不稳定的因素已经很少。东吴朝廷的重臣,如黄盖、周瑜、程普、张昭等,许多都是追随孙坚和孙策打天下的人。他们追先主公之殊遇,欲报之于孙权也。父辈对下属的恩情也是孙权手上的一张牌。第二,恩威并重,双管齐下孙权胸襟广阔,能够充分信任下属。孙权上位,恐怕连自己也没想到,“东吴一把手的位置”来的有点突然,以至于威望难以服众。不过不要紧,孙权气度、胸怀与格局宽广,天生就是当主公的料,连高晓松都说他适合董事长。孙权授予周瑜统兵之权,授予张昭处理内政之权,放手让属下干,赏赐也丝毫不吝啬。朝中几个关键岗位,都被孙权所拉拢。对于其他反对力量,孙权强力打击。先消灭李术,然后稳定宗亲。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孙权稳定了东吴局面。第三,调整权利结构,实行东吴政权本土化。东吴在江东人眼里是外来政权,内部分为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三股力量分别掌握着军事、内政与财政。孙权想政权稳固,就必须拉江东本地人共享权利。通过一步步有节奏的权力调整,军权逐渐到了江东人陆逊手里,行政权到了顾雍手里。这两人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他们身居高位之后,江东本土人出士的数不胜数。孙权把东吴政权与江东本土士族捆绑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也做到了吴人治吴。不管对内还是对外,孙权与江东士族都利益一致,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过这几张牌,孙权完全稳住了大局,随着执政经验的成熟,驾驭局面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兵锅锅vs兵街街
孙权18岁接管东吴

dftsl
首先我们知道的是东吴毕竟不是孙权白手起家打的天下,孙权之前,至少已经有了其哥哥孙策经营东吴多少年了,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秩序都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只要不发生大的社会变革,其实无论谁来当其一国之君都一样,其二,孙策已经为孙权留下了很多人才,无论是治理国家的文人还是武将,其人才优势在其割据势力中怎么也排在第三位,打下了这样的良好局面,孙权上位只是延续其哥哥治国方略,并没有进行大的社会变革,也没有触动各方的实际利益,所以国家当然不会动荡,

kande
当时孙策的儿子年仅10岁,在乱世中要幼主接班,无异将钱财置于闹市,孙策无奈,只得从他的弟弟中选择一位接班。孙策选择了19岁的孙权,一是认为孙权有才能,二是觉得孙权是个守成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