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15岁就接管东吴,为何国家没乱?

开门揖盗的典故是什么?
最新跟帖
meidexinhess

meidexinhess

孙权老哥利害,都是共打天下,共创事业。加上孙家,成为大族,威信很高,人有归心,得民心得天下,就是这样道里。外有周瑜,内有张昭,外事不结,找周瑜,内事不结,找张昭,加上东吴内部稳定。孙权小,而平稳过渡,加上,孙权,自小有才华,所以不内乱,不争位。加上周瑜同孙权是连襟,大小乔,帮亲呀!看历史,开始,一二代,政治是清明的。但也有例外,就是秦朝,隋朝,民国。
elkelk

elkelk

少主继位发生内乱大多数都原自体制内某一势力过大,其他势力无法对抗的情况。如果大家势力都差不多,为了保持平衡让最适合的人继位是最好的。况且孙策虽死,但忠于其的旧部效忠孙权也是正常的。
秋水¢一度

秋水¢一度

孙权是十八岁接管不是十五岁,十八岁在古人眼里就是未成年。古人二十而冠(成年礼)当时孙策才打下江东六郡不久,江东人并不服统治可以说是内忧外困。三国志: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就是说江东六郡还有些地方没有平定,一些居住在江东的北方士人皆担心自已安危准备离开。东吴未乱原因有以下:第一孙权能招览人才和用人有句话讲: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能用人。故成鼎足而立。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讲: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权接管东吴后立马做了两件事:1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2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第二淮泗集团和宾旅寄寓之士(流亡到江东的北方士人)的支持流亡北士头号人物张昭的支持。据三国志: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支持孙权后,流亡北士纷纷支持孙权。据三国志: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淮泗将领头号人物周瑜的支持。据三国志: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第三群雄注意力不在江东或者说只有自守之心。当时对江东威胁最大的是曹操(据有兖州、徐州、杨州北部、豫州、司州、雍州)刘表(据有荆襄七郡)两个人实力都不比江东弱。曹操注意力在北方,正在跟袁绍开战。而刘表只有自守之心,没有扩土之霸。既不北上也不西进也不东征。
莫飞

莫飞

孙策遗传了孙坚的勇猛,孙权遗传了孙坚的智慧,非常了不起!赤壁之战孙权表现的很好,确实有王者风范
嘉嘉

嘉嘉

张昭,鲁肃了解一下
旍

首先,孙权接掌东吴的时候是19岁(虚岁),而不是15岁。他这么年轻,又是在乱世接掌政权,却没有乱,只要得益于三方面:一、父兄留下了很好的底子。他的父亲孙坚留下的部曲很精锐,很忠诚,这个时候仍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誓死效忠孙权。孙策给他留下了江东的地盘,比较多的人马,初步的政权架构。关键是他留下了以周瑜张昭为首的武将和文官队伍。二、孙权少年老成。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佐下,他发掘人才,确立战略,笼络豪强,把父兄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三、北方的曹操和袁绍正在角逐。无暇顾及东吴,给了孙权时间和机遇。孙权正是利用这段时间稳固对江东的统治,同时取得了对刘表有利的攻势,并在内部确立了稳定的君臣关系。为赤壁之战蓄势待发。
嗡嗡啊

嗡嗡啊

一是父兄都是人中龙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孙权累积下一大片忠心耿耿的人脉。二是孙权自己也很会做人,从对待周瑜张昭的态度,虽然年仅15,隐有帝王之风。最重要的服众两点都有,还有吴国太帮他把持,欢迎讨论
jzzl000

jzzl000

这个问题是很全面的问题,不是一两句就能给出答案,建议可以去查找历史文献看看
黃tomato

黃tomato

因为他厉害呗????
朱猪小同学

朱猪小同学

谢邀孙权接管东吴,能迅速稳定局面的原因有三:一、孙权大才。孙权——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东吴之王。孙权年少成名,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九岁时随父征讨董卓,后征讨刘表孙坚战死。孙权只身前往刘营索要父亲遗体。孙策遇刺身亡,时年孙权十八岁,临终前命孙权继承江东之主。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孙策遇刺身亡,时年孙权十八岁,临终前命孙权继承江东之主。二、基础稳固。孙氏在江东经营数代,江东是孙氏的根据地,父兄孙坚和孙策是绝世英雄,江东子弟以他们马首是瞻,江东百姓也只认孙氏为主。孙权接管江东,没有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得益于在江东稳若磐石的群众基础。三、文武忠心。孙权执掌江东,启用旧臣,以张昭为师,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这些父兄留下的重臣,对孙权忠心耿耿。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孙权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niexuan

niexuan

这就是孙策临死不立其子而立其弟的原因,曹操那句"生子当生孙仲谋”的心奇。
半个外星星星流流浪

半个外星星星流流浪

孙权自小就跟在其兄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物的决策,其才能常令孙策自叹不如。孙策攻下会稽郡和吴郡后,任命15岁的孙权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随后孙权又被推举为孝廉、茂才,代理奉义校尉。200年,26岁的孙策遇刺身亡,当时孙策的儿子年仅10岁,在乱世中要幼主接班,无异将钱财置于闹市,孙策无奈,只得从他的弟弟中选择一位接班。孙策选择了19岁的孙权,一是认为孙权有才能,二是觉得孙权是个守成之主。19岁对于古人来说,己近弱冠之年,即将成人,孙权刚接班时痛哭不止,张昭劝他说:现如今奸邪作乱,互相争夺,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哀,而不去考虑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岂不自招祸患。这就是‘’开门揖盗‘’的由来。从孙权之后的表现来看,孙权的痛哭绝不仅仅是悲伤其兄的去世,更像是一种姿态,分辨臣下的忠奸,思考将来的安排。从这之后,孙权很快进入角色,张昭主内,孙权主外,招贤才、剿山越、平叛乱、征地盘,孙权表现的得心应手。江东不仅没乱,反而在孙权的领导下发扬光大,江东孙氏作为纯粹的军事集团,要在江东扎根,孙权功不可没。首先,要有明主,孙权即是明主。其次,军事实力要强,内政要妥当,孙坚、孙策留下一帮忠心的文臣武将辅佐,文有张昭,辅内政,张昭素有名声,才华横溢,安抚人心,联络士族。武将周瑜、程普、韩当、周泰征讨四方,拥戴孙权。最后,要对江东世家大族的招抚,要想在江东立足,必须得争取江东顾、朱、张、陆四大世族的支持,孙权做到了,一是既重用又打压江东世族,二是约定江东士族的部曲可做为私兵,也就是说世族手下的兵是私有的,不属于国家,这在三国是绝无仅有的。孙权以刚接手江东的5郡之地,到称帝时的45个郡,孙权可谓雄才大略。
tastebytaste

tastebytaste

一个领袖,或者大英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能识人和能用人。三国时代,能够做到这两点的都能成大事,比如刘备、曹操。袁绍能聚人,但不能用人,最终失败,即便是诸葛亮,也有用马谡和李严的失误。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出如下一番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后来的事实,无疑证明了孙策的眼光非常之准,孙权尽管不能亲自冲锋陷阵,但他在赤壁之战中用周瑜击败曹操;夺荆州,用吕蒙击败关羽;夷陵之战,起用年轻的陆逊,击败气势汹汹举国而来的刘备。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孙权用这三仗保住了父兄打下的江东基业,正是他善于用人和识人的结果。孙权善于用人,有三大优点:一是用人所长,人尽其用。孙权曾经提出“不求备于一人”的用人原则,意思就是每个人的能力有长有短,不可能面面俱到,身为领导,就要发挥下属的长处,弥补他的短处。比如孙权认为鲁肃尽管有二长一短,但短处(劝和刘备结盟)并不影响出谋划策的长处。孙权认为吕蒙有胆气但学问不足,于是劝吕蒙多读书,后来吕蒙学问大涨,谋略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其他如猛将甘宁、潘璋,甘宁本身投靠黄祖,怀才不遇转投孙权,获得重用,最终成为名将。潘璋骄奢淫逸,屡屡违禁,孙权用其才而原谅他的短处,最终也是为孙权立了无数战功。孙权15岁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功曹叫周谷,为了拍他马屁,多次做假账拿钱财供孙权娱乐花销。同样是功曹,吕范却每次都把孙权的开销一五一十的记录下,并且报告孙策,孙权自然非常生气。但孙权即位后,重用的是谁?呵呵,不谋私的吕范,那个拍马屁的周谷被打发回家了。二是大胆用人,用而不疑。在讲究门第家世的三国时代,孙权“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伍”,“识潘濬于系虏”,无一不是他大胆用人的最好体现。此外,领导用人最怕起疑心,孙权却从来不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大功,曹操和刘备都先后写信给孙权加以挑拨。比如刘备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意思就是周瑜迟早要反,但孙权一点也不为所动,继续重用周瑜。假如周瑜不是早死的话,刘备夺取益州的理想可能根本无法实现。再比如,关羽被杀后,刘备大举进攻东吴,有人告发诸葛瑾(诸葛亮的弟弟)私通刘备,孙权处之泰然,还把揭发信直接转给诸葛瑾,以示自己毫无疑心,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不负孤,犹孤不负子瑜也。”这就是用人的气魄!明末的崇祯皇帝,如果能学到孙权的十分之一,恐怕大明江山就不会亡。三是善于用人,感情用人。张昭、周瑜都是孙策的旧臣,孙权继位以后,以师傅之礼节待年长的张昭,以兄弟之礼而待年轻的周瑜。周瑜张昭感恩在心,终身尽心辅佐孙权。赤壁之战前,周瑜对曹营说客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蒋干被说的无言以对,佩服的五体投地。公元196年,孙权在宣城讨伐山越的时候,被敌人包围,几乎丧命,正是周泰冒死把他从阵前救出,为此浑身负伤12处。时隔18年,孙曹大战前,孙吴启用周泰为都督,阵前举行的宴会上,孙权亲自敬酒给周泰,并让周泰脱下衣服给诸将展示伤口。猛将凌统死后,孙权尽心抚养他的两个儿子,养在皇宫中,公开称“此吾虎子也。”又请人教两人文武之学,长大后继续让他们统领父亲的部队。此外,无论什么大臣去世,孙权都必定亲自吊丧,厚待家属。所以,孙权正是因为有以上几大优点,才能使得东吴人才济济,远远超过人才匮乏的蜀国。也正是靠着这么多文武的忠心辅佐,效力卖命,东吴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能识人,会用人,正是孙权治理东吴的最大优势。PS:孙权是19岁治理东吴,题目所说15不准确。谢谢阅读,欢迎点赞并留下您的观点。
567

567

孙权十八岁能顺利接掌兄长孙策的江东权利大棒,原因如下: 一、孙策是江东政权的奠基人,孙权是孙策钦定的江东掌舵人,孙策的威望、地位决定了孙权是法定的接班人。 孙策是江东集团的老总,它是家族企业,老大世袭,开天辟地的老大是有权决定由他家族里的某成员接班,作为孙策班底的成员们心理上是接受孙氏直系亲属接班的,孙策之子极幼,在这么动乱的年代、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下无能力执掌朝纲,旁姓大臣也不容易上位(篡位)。 二、孙策决不是一介武夫,他有识人之明,他深知孙权虽攻城略地不如自己,但凝聚江东人心、稳固统治江东这是孙权的特长,这点上孙权超过自己。 孙权确实是执政高手,精通帝王术。孙策一死,东吴军中第一大亨周瑜来拜祭,孙权把周瑜请进屋,把东吴的继承权想交付周瑜,周瑜纳头便拜,从此以臣侍之。周瑜臣服,东吴谁人不服?孙权把准了周瑜的脉。 孙权外事指挥上倚仗周瑜,内政倚仗张昭,一文一武,绝对是江东文魁、武魁,对他们极度尊敬,对周瑜兄视之,张昭父视之,感动得他们眼泪一串一串的,能不卖力吗?孙权目光如炬,先后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都督,历史证明这四帅个个胜任。 三、周瑜带头臣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周瑜是孙策的左膀右臂,是孙策的好友加连襟,江东基业有创建大功,军中极有威望,也极有才干。他一带头臣服,大家也就都服了。这如同后来东晋司马睿上位,司马睿原为晋朝藩王,江南士族并不尿他,但后来江南两大家族王家、谢家掌门人亲自为司马睿牵马坠镫,江南士族立马臣服。
爽捏个爽的小霓仔

爽捏个爽的小霓仔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