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是真的吗?历史上有没有人打死过老虎?

tomny_wcy
千寻君来回答,当然是假的!人类不可能赤手空拳打死成年老虎。
从古至今的著名的打虎英雄不少,除了武松之外,还有子路擒虎、项羽打虎、李存孝打虎、李逵杀虎、武松打虎的原型卞元亨,相传一脚踢死了老虎,(赵登禹将军是英雄,我们也就不说啥)。离我们最近的是一位终极挂X何广位,据说打死的野兽可以凑齐一个动物园。而各种野史小说中的打虎英雄多如牛毛。
现代网络普及之后,人们对老虎的真正实力多多少少有了认识,一个50-80千克的成年人要想打过100-250千克的野生老虎,明显是不可能的,就连号称“最强壮的人”——魔山扮演者比昂森和巅峰时期的奥尼尔都不可能打过老虎。人类缺乏武器,没有尖牙利爪,而这两样老虎都有,老虎一巴掌估计就能把人拍晕,一爪子能将人开膛破肚,一口能咬断人的喉咙,跟这样的终极猛兽对抗,人类没有任何胜算。
实际上,人类赤手空拳可能连家猪和狗都打不过。人类没有和老虎对抗的记录,不过和花豹倒有不少的互动。印度就发生过多起人和花豹“互殴”的事件,双方“各有胜负”。
上图发生在印度,一名男子偶遇闯进村里的花豹,花豹向男子发起攻击,男子深知逃跑无用,便和花豹对打起来,目测花豹和男子体型相当,据说男子的头皮被花豹给掀了一块,差点被咬死。后来警察及时赶到,用麻醉枪射中了花豹,男子活了下来。这是人类赤手空拳和花豹对抗的最好记录了,三哥看来是开挂了!
上图也是发生在印度,一只花豹跑进村庄,咬伤9人后被村民拿棍子围殴致死,可以看见,这只豹子并不太大。
上图的外国男子声称赤手空拳打死了花豹,可这只花豹还在吃奶吧!手臂都快被卸下来了。
由此可见,人类对抗比老虎小很多的花豹尚且只能“惨胜”或者使用武器围攻才能取胜,和老虎对打,还是洗洗睡吧。

阿土猪猪的大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组人虎力量对比数据。
老虎的百米速度4.43秒,飞人博尔特百米速度9.69秒;老虎的一掌的掌力可达1200磅,拳王泰森的一拳可达600磅;老虎的牙齿咬合力可达1200磅,人类咬合力200磅;老虎可以跳12米,人类世界记录是8.95米。
武松能跑得过博尔特,打得过泰森吗?肯定不能!
再来看人虎大战的真实记录。1950年,广州地区出现一只猛虎,咬死了牲畜,威胁着数千百姓的生命安全,这时候当地政府紧急派遣100名武警以及几十条警犬,最后终于将猛虎擒获。
一只猛虎,需要出动100警力。
看到这,你觉得喝的烂醉如泥的武松,在视线极差的深夜里,能赤手空拳打死一只饿虎吗?
我觉得不可能,毕竟武松是人,不是神。
第一种,武松打死的是人。临安县志记载:北宋时期,杭州知府蔡鋆横征暴敛,强抢民女,无恶不作,百姓们恨透了他,称其为蔡虎。
后来,武松嫉恶如仇,决定为民除害。这天,他暗藏利刃,偷偷地藏在蔡鋆回府的必经之地,待蔡鋆轿子经过之时,武松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朝着蔡鋆胸部猛刺数刀,蔡鋆当场毙命,后来武松也被当场砍死。
第二种,武松打死的是只狗。这天,施耐庵边写边构思《水浒传》,然而写到武松的时候,思路一下子断了。这时候,施耐庵出门溜达一下,顺便寻找灵感。
施耐庵没走多远,突然听见“汪汪汪”的狗叫声,以及人的喊叫声,施耐庵寻声找了过去,原来是邻居阿二和一只恶狗在打架。
阿二手持棍子,一身酒气,与恶狗对峙。只见那恶狗,死死地盯着阿二,正在寻找对手的破绽。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恶狗按捺不住,首先发起了攻击,只见它一会儿扑,一会儿跳,一会儿掀,而阿二左右腾挪,避开了恶狗的攻势,然后趁着恶狗扑过来的瞬间,顺势骑到了恶狗的背上,一个劲地猛锤,一下,两下,三下……,直锤了三十多下,这只恶狗翻了白眼,不再动弹。
灵感终于有了,施耐庵赶忙跑回家里,自此恶狗成了恶虎,阿二成了武松,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就这样创作出来了!
历史上有没有人打死过真老虎呢?
有!不过是用枪打的,这个人是冯玉祥手下的猛将赵登禹,据说他开枪打死过老虎,被人称其为“民国武松”。

幸福时光
古人的勇猛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想想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部族得直面狮子,那古代的人与老虎放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武松的故事是有原型的,打虎的原型据说是元末明初的猛将卞元亨
说这卞元亨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好友,又有说是表弟。卞元亨年轻时便打过老虎,赢得还比较轻松,一脚踢在老虎下颌上,老虎当时就死了。他的勇猛在当地很出名,因此张士诚起兵后请卞元亨出山当他的大将。后来,张士诚败给了朱元璋,卞元亨不肯向朱元璋低头,于是被朱元璋给流放了,活到了九十多岁。
二、除了卞元亨,历史打老虎的人不少
1、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卞庄子是春秋时代的人了,他刺虎的故事很出名,但他这是智取。先看两只老虎为了争食而恶斗,等一只壮的杀了另一只,还受了重伤,卞庄子这再上去,一剑而收获双虎。
2、亲射虎,看孙郎。孙权亲自与老虎搏杀的故事也是真的,老虎一箭没射死,就来扑孙权的马,被孙权抽出手戟给干掉。
3、隋太祖亲手博猛兽。隋太祖可不是隋文帝杨坚,而是杨坚他爹西魏、北周的大将军杨忠。历史记载,杨忠亲手搏杀猛兽,一手搂猛兽的腰,一手拔猛兽的舌头。这猛兽可能不是老虎,但也足够骇人。
4、历史上打猎射虎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不是徒手也不必多说。
5、打虎李存孝的故事,这个流传得很广,但反而很可能是编造的。
6、恰恰比李存孝稍早,唐末时期,今江西一带的霸主钟传,那可真的和老虎徒手搏斗,打成了平手。说钟传喝醉了酒路遇老虎,和老虎扭打在一起,双方都打得脱力了,谁也奈何不了谁,最后钟传才被他的家人所救。后来,钟传占据今江西北部一带,成为唐末当地的霸主。他死后,江西的领地才落入杨吴(十国之一)手中。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逸凡
武松打虎历史上真有其事,不过,武松并不是施耐庵《水浒传》的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也不是景阳冈上的白额吊睛大虫。施耐庵是从一段有记载的事迹中,移植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并加以文学艺术加工,刻画了一个英雄武二郎的形象,演绎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打虎故事。
武松打虎的由来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中均有记载,原本是一个流浪艺人,行走于江湖卖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见他状貌奇伟、颇有武功,便邀请他进了州府,充任都头。所谓都头,是一个武职。这个职务起源于唐朝,一部军(约千人)为一都,领军的就叫都头。宋代沿袭这一职务,但都头统领的人数降到100人,与现在一个连管辖的人数大致相当,所以,宋代的都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不过,《水浒传》中的阳谷县都头却与杭州府的都头不太一样,施耐庵只是借用了这个官名而已。武松所任的阳谷县都头,与郓城县的朱仝雷横职务一样,大概就是一个捕头而已,有点像《武林外传》中的邢育森、燕小六。
后来,杭州知府又让武松做了提辖。很明显,临安县志等地方志似乎也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把演义写进了志书之中。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介绍过“提辖”这个名词,“提辖”作为一个职场称谓是在南宋时期才有的,大致分为“外提辖”和“内提辖”两大类,外提辖大概相当于市场管理员,内提辖则是官府中服务于长官府的内勤、外勤人员。杭州府中的武松很有些功夫,所以,武松这个提辖,大概就是保安队长之类的角色。从武松的事迹来看,应当是北宋时期的事情,而当时并无“提辖”这个名称。北宋时期的“提辖”是“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的简称,属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一项工作职责而不是官职。所以,地方志的记载并不一定可信。
不过,杭州府的武松确实打过老虎,这只老虎不是真老虎而是蔡京的儿子蔡鋆。蔡鋆仗势欺人,构陷武松的恩官高权,顶替了杭州知府职位。蔡知府为官不仁,鱼肉百姓,杭州人都叫他“蔡虎”。武松出于报恩,也处于义愤,出手刺死了蔡鋆。武松杀死了这只“老虎”之后,便被蔡鋆的手下捉拿,死在了牢房中。杭州人感戴武松的侠义,为他修建坟墓,立碑纪念。施耐庵则根据这个原型故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故事。
后来,演义小说或者民间戏剧当中也模仿武松打虎的故事,塑造了很多打虎英雄。但是,与“武松打虎”相比,都不值一提了。武松打虎深入人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历史上的打虎英雄不过,在《水浒传》之前,却有真实历史人物的打虎故事。据说,子路、项羽、杨香、李存孝、卞元亨等人都有打死老虎的记载。其中,晋代少年杨香打虎救父被写进了《二十四孝》。但是,杨香并没有把老虎打死,而是从虎口中救下了父亲。古人写书教化民众,这故事编的水分大了点。
卞元亨踢死老虎,据说是施耐庵创作武松形象,把景阳冈打虎写得活灵活现的主要素材。因为,有人说施耐庵曾经参加过张士诚的义军,而卞元亨也在张士诚军中效力,且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将军膂力过人,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过一只老虎。是不是这样,疑点非常大。这倒不是说卞元亨打虎有疑点,而是施耐庵原本就是没有考定的人物,是不是真有其人都没有定论,何来表弟之说?所以,武松打虎是不是出自卞元亨打虎,也就很难讲了。
据说,北宋诗人陆游也是一个打虎英雄,放翁先生曾经在秦岭一带杀虎、刺射、猎虎,可谓历史上老虎的最大克星。不过,陆游打虎的事迹主要出自剑南诗稿,是他自己写的诗描述了自己的打虎英雄事迹。比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这是射虎的故事。怀昔中说:“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
诗人喜欢夸张,而夸张与吹牛逼近似。况且,陆游诗中也没有说自己亲手射了死了老虎,或者刺杀了老虎,是读诗人在吹牛逼而不能责怪陆游罢。
至于八旗皇族秋狝狩猎,千把人围攻一只老虎让皇帝老儿射死,算不得打虎英雄,跟现在玩电脑游戏杀死猛兽没什么两样。
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就是一位真实的打虎英雄。1918年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赵登禹随往。一次,赵登禹率队执行任务,途中需穿越德山。而德山之上有一只伤人猛虎(大概是华南虎),赵将军只身上山,赤手空拳打虎。冯玉祥将军闻讯,派摄影师上山拍了照片,赵登禹将军骑在奄奄一息的老虎背上做打虎状,威风凛凛。这张照片曾经登报,并被冯玉祥收藏。1937年7月28日赵抗日殉国,这张照片被取出,并写下“民国7年的打虎将军”,署名冯玉祥。
我所听说的打虎故事小时候,我们的寨子四周都是高山。当年,每到冬季,大人们都去修水库。有一天,村民们抬了一只门板长的死老虎回来。这只老虎半边脑袋没了,全村老少都到晒谷坪围观,议论纷纷。据生产队长说,他们修水库的工棚附近时常有老虎出没,但因为人多,老虎不敢靠近伤人。为消除老虎的威胁,有个从部队复员的军人,自制了一枚炸弹,套了一只野兔,安上炸弹。晚上,老虎出来觅食,叼兔子时拉响了炸弹,半边嘴都被炸掉了。
闻听炸弹爆炸,埋伏在附近的几个胆大的壮汉点亮火把前去打虎。这只被炸掉半边嘴巴的老虎悠然未死,负痛而逃。于是,几人鸣锣聚众,一齐出动,寻着血迹追杀老虎。大概追了大半夜,天亮时候,只见那只老虎趴在一个土包上踹息,见一伙人追来,尤自发出骇人的咆哮。众人围住老虎不敢近前,远远的以石头砸它。老虎的嘶鸣声渐渐弱下来后,几个胆大的才举着棍棒、铁镐上前击打虎头。终于,老虎长长的放了一口气,死了。
我见过那只死虎,真的有点怕人,胆小的还不敢近前观看,真可谓虎死雄威在。后来,这只死虎被公社派人收走,最终落入谁的嘴里,不得而知。
还得多说一句。当年兴修水利整天放炮炸岩,把我们这一带的老虎都吓跑了。老虎失去了生存环境,数量逐渐减少。加上枪械、毒药、虎夹等捕猎工具的革新,给老虎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时有猎杀老虎的故事传出。所以,华南虎基本上灭绝了。

yuxuanice
武松打虎当然只是一个传言,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武松虽有人物原型,但此人并没有《水浒传》中的武松那么英武勇敢。《水浒传》将这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描写得生动逼真,才让人们以为他们都曾经真实存在过,而这正是名著的魅力。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类似武松的英雄曾经打死过老虎呢?答案自然是有的。历史浩瀚,各色各样的人来往于历史中,当然也有一些勇士打死过老虎。在新元史和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都曾有过详细记载:兴祖平生杀虎数十,一日遇虎,一发而踣,语左右曰:“生虎髭剔齿,可以已风拔之。”虎怒,爪其靴裂,兴祖立杀之。人遂名兴祖为杀虎张。在记载中,张兴祖一生杀死的老虎有数十头之多。传言,一日,张兴祖在山林中时,一只凶猛的老虎出现了。老虎猛地向张兴祖扑去,而张兴祖迅速向旁边躲闪,纵身一跃,爬在了老虎的背上,牢牢地揪住老虎的皮毛,防止被老虎摔下去,然后用自己的右拳对着老虎的头部一顿捶打,鲜血渐渐溢出老虎的额头和眼睛,老虎开始口吐鲜血,张兴祖乘胜追击,将老虎的胡须一根根地拔下来,奄奄一息的老虎最终在极端痛苦中死去。有十余只老虎都惨死在了张兴祖的铁拳之下。除了张兴祖,历史上可以考证的能够杀死老虎的人还有许多,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曹丕的弟弟曹彰、典韦都曾打死过老虎。在明代还出现过两位打虎英雄,一位是一个小孩,而另一位则是村野农妇。老虎对人类的危害性较大,在古代,老虎一旦出现,就涉及人命,那时又没有现在的麻醉枪等技术可以用来捕捉老虎,因此这些英雄打虎也可以说是保护了无辜的老百姓。

v加猴子
有。武松打虎是有原型的。
唐朝有个人名叫郝衡,力大无穷,是一个土豪,在当地侠名远播。有一天他带着一个仆人去隔壁县里吃饭,喝多了,太阳西斜,主人留住他不让走,但是他一意孤行,带着仆人上路了,走到庄园附近的山上已经是晚上。
此时山里出来一只老虎,唐朝老虎非常多,动不动就跑到村里吃人,甚至还跑到闹市中,长安十二时辰那个元载,他家就跑进去一只老虎。所以郝大侠看见老虎也不觉得有多么惊讶,但是仆人吓尿了,摊在地上。
老虎就跟郝大侠干上了,郝大侠躲过老虎的几次攻击,就把老虎抱住了,头顶在老虎脖子上,膝盖顶住老虎的肚子,就这么亲密拥抱着,仆人没有上前帮忙,反而下山回庄园里叫人去了。等到庄人拿着家伙上山找到郝大侠,一人一虎整整抱了一个时辰。
庄人把老虎从后面捅死,郝大侠方才解放出来,他也没有怪罪仆人,让庄人抬着死虎回去大吃了一顿。
武松打虎就是从郝大侠的故事演变而来的。施耐庵作了艺术加工。

胡庆丰
武松打虎是施耐庵虚构出来的,不是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上确有打死老虎的人,有历史依据可寻。
武松打虎是施耐庵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杜撰出来的故事情节,描述生动形象,有节有理,是《水浒传》最为经典的剧情之一,后被改为多个艺术形态广为传颂。施耐庵在大多数人眼中被认为是一个文弱的教书先生,其实不然,他的武学造诣并不低于他的文学才华,一个文武双修的奇人。他很有趣,也很务实,为了躲避战乱,隐居教书。《水浒传》的写作也是在他与他的徒弟罗贯中交流文学时,产生的创作灵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施耐庵先生在《水浒传》中很多的故事,都是根据自身或生活周边所改变出来的。
比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篇章:
这个故事就来源于他自身的经历。一天他出门逛街,发现一名小混混调戏良家妇女,他急步上前为女子化解危机,他的行为,造到了混混的记恨。他再次出门的时候,混混纠结了六七个朋友,想教训施耐庵一顿。这时,施耐庵取路边木棍,击树示威,他猛的打向路边的柳树身上,让人惊讶的是,一颗大胳膊的柳树,被他一击折断,几个混混目瞪口呆,急忙跪下求饶。
这个片段被他改进到《水浒传》,并设定了林冲和鲁智深两个经典的英雄角色。
武松打虎与上述故事相同,同样取之于生活:
武松的角色来源于他身边的一个仆人武阿二,武阿二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身强力壮,为了维持生活,在大街上与恶狗挣食物,并失手打死了那只恶狗。这时施耐庵正好路过,见他忠厚老实,一身力气了得,便将他收成府中的仆人。
而这个故事就是武松打虎的前身,不同的是武松和武二,恶狗与老虎。
三国时期,在军营中就有“打虎论英雄”的故事:
相传,在三国时期,军队里有一场娱乐的活动,就是士兵与老虎搏斗,有勇气的,能战胜老虎的就会得到金钱与升职的奖励。
《三国志》中也有记载,曹彰与典韦的打虎故事:
曹彰,曹操的第二个孩子,《三国志》中有记载:他臂力惊人,一双铁拳勇猛异常,常在军中以与老虎搏斗为乐,死在他手中的老虎不计其数。
典韦,《三国志》中提到过,夏侯惇外出打猎,看到典韦在山间追打老虎。
在近代也有关于“打虎英雄”的记载:
在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城伯乡武桥村,有一位传奇老人何广位,一生中,他凭着一身孤胆、一双铁掌,共计打死和活捉了7只猛虎、9头野牛、230多只金钱豹、700多只野猪、800多只恶狼,被人称为“当代活武松”。关于打虎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周处除三害;张万户打虎等等。
在古时候,没有发达的工业设施,人们工作在稻田间,全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像老虎这种大型的食肉动物,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有直接的生命威胁,为了保护人身不受到这类动物的危害,他们以勇敢的智慧创造出一个个打虎除害的佳话。

芸豆妈
大约1955年前后,解放不久,我爷爷刚成家,娶了我奶奶 ,那时候开荒种地和建房子 ,由于老家是山区,典型的皖南风貌,山丘林立,年轻人想要建屋开垦,只有挖山砍树建村子,自己烧窑制砖,我爷爷当时和一群年轻人,搭伙盖了一个小村庄,依山而建,刚开始都是泥土墙茅草屋,每到太阳落山,吃晚饭的时分经常听见山里虎啸狼嚎,人人都说山里有狼,还有老虎,狼的事情今天咱们不说,只说这山里的老虎。
我爷爷说那老虎在山里啸一声,整个村子都在震,当年爷爷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村里养的鸡鸭猪狗经常被猛兽叼走。
村中有某家儿童,大人外出干活,小儿在门前玩耍,那老虎冲下山,将小儿叼走,村里有人看见,呼朋唤友,拿着锄头扁担就追,追进深山,那小儿被吃的就剩一条胳膊。
有回我爷爷在井里挑水,听到我奶奶在屋后尖叫,拿着扁担冲过去一看,一颗大枣树下伏着一只黄色的大老虎,做攻击状,估计是想扑家里的鸡鸭,连忙叫人,村民拿着锄头赶来,那老虎见人不怕,站起来啸了一声,震耳欲聋,不慌不忙的走了。
后来去镇上报警 ,有部队过来,拿步枪才打掉的,我爷爷说那些没见过野生老虎的才会说人能打死老虎,那老虎动仄七八百斤,二三米长,别说一两个人,就是五六个人赤手空拳,在老虎面前也是瑟瑟发抖。

predbj
武松打虎的故事是《水浒传》虚构,但历史上打死过老虎的不乏其人。武松打虎的故事
武松打虎的故事源自《水浒传》,《水浒传》是小说,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大多都是虚构。按照《水浒传》的叙述,武松打虎是在阳谷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脑子醉醺醺地遇到了老虎,靠着美酒壮胆,不知害怕,加上求生本能驱使,才拼命和老虎搏斗,打死了老虎。
武松打虎的故事发生在阳谷景阳冈,就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境内,现在阳谷县还有这个旅游景点。
不过,作为土生土长的聊城人,作者对现实中的景阳冈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因为这更像是当地政府为了旅游GDP,附会《水浒传》故事而人为制造的,谁也无法证明现在的阳谷县旅游景点“景阳冈”就是“武松打虎”的景阳冈。
历史上真正的武松根据学者分析,《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北宋徽宗年间的宋江起义,因此《水浒传》中部分人物和故事情节是有历史原型的,至少宋江起义、方腊起义两大事件以及宋江、方腊两个主角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宋徽宗、童贯、高俅等大人物更是完全属实了。
那么,《水浒传》中人气最高的武松呢?据说也有历史原型。历史上真实的武松也是打虎英雄,但他被他打死的不是“百兽之王”的老虎,而是“贪官污吏”的老虎。
根据临安县志、杭州府志、西湖大观等地方志记载,大约在北宋徽宗年间,杭州府有一个叫高权的杭州知府,此人性格正职,敢于为民做主。
有一天,高权在杭州城南门外遇见一个表演武艺的壮士,他看到壮士勇武有力,憨厚耿直,便上前询问,得知壮士名叫武松,是北方人,一人流落到杭州,表演武艺谋生。
高权怜惜这位壮士,便将壮士招至麾下,做了杭州府衙的提辖,管理着一帮衙役。
武松为人正直,性格刚烈,与高权惺惺相惜,辅佐高权将杭州府治理地井井有条。
武松打虎的真实故事但好景不长,高权不小心得罪了当朝权贵蔡京,被蔡京罢了官,而接替杭州知府的正是蔡京的儿子蔡鋆。这个蔡鋆不学无术,搜刮百姓,搞得杭州百姓民怨沸腾,对他恨之入骨,背后称他为“蔡虎”,意思说他就像一只祸国殃民的“大老虎”,人人对他敢怒不敢言。
正直的武松也遭遇蔡鋆排挤,被赶出杭州府衙。武松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当他看到杭州百姓对蔡鋆恨得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时,心中十分愤懑,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除掉这个“大老虎”,于是武松身怀利刃,每天在杭州府衙外观察蔡鋆行踪,伺机刺杀。
有一天,武松发现蔡鋆独自一人从府衙出来,便突然冲上前去,将蔡鋆当场刺死!
但府衙中随机冲出大量衙役,武松来不及逃跑,奋战后终于被捕,后来被害死于狱中。
杭州百姓感念武松的恩德,遂收拾武松的遗骸,将其葬于西泠桥畔,题碑曰“宋义士武松之墓”,此后杭州武松的英勇事迹一直被人民铭记,武松墓至今犹在,就在杭州西湖的苏小小墓旁边,人们普遍认为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特别是武松打虎时,就是借鉴了史上真实的武松及其事迹,不过把“打官场上的老虎”演化成“打真正的老虎”。
历史上真实的打虎英雄老虎号称“百兽之王”,是陆地上最强大的猛兽。
正常来讲,即便一个体格极其健壮的成年男子,哪怕是拳击搏斗高手,如果跟健康的成年老虎1VS1单挑,也会全面落于下风,在老虎爪下过不了三招,就会成为老虎的腹中美食。
即便现在虚构小说《水浒传》中,使用武器打死老虎的有李逵、李忠,赤手空拳干掉老虎的只有武松,但在人类数千年历史上,也是不乏特殊人物的,比如以下几位打虎英雄。
魏书卷十五·列传第三·昭成子孙载“拓跋可悉陵,年十七,从世祖猎,遇一猛虎,陵遂空手搏之以献。”这个拓跋可悉陵是北魏皇室子弟,17岁时跟随北魏皇帝拓跋焘狩猎,途中遇到一头猛虎,竟然空手搏击,生擒猛虎,比武松还要牛。
辽史·卷八十一·列传第十一记载,有一个叫陈昭衮的人,专门负责管理辽国皇室的围场狩猎。有一年,辽国皇帝在围场狩猎,准备射杀一只老虎,但射箭时不小心失手,不仅没有射中老虎,还成功把老虎惹怒,眼看老虎就要将皇帝扑倒,左右护卫都吓呆了,多亏陈昭衮直接下马与老虎搏斗,甚至翻身骑到老虎背上,抓住老虎耳朵将之驯服,也比武松牛。
元史·卷二百·烈女传.胡烈妇记载,有一个叫刘平的百姓,一家人在河边宿营,夜遇猛虎觅食,猛虎将刘平叼走,他的老婆孩子一齐上阵,不但就下刘平,还杀死了老虎。
新元史记载,元朝将领阿里海牙手下有一名悍将叫张兴祖,一生杀掉的老虎比人还多,号称“平生杀虎数十”。有一次,他将老虎射伤,摁倒在地上,去拔老虎的胡须,引起老虎强烈反抗,但反抗无效,还是被张兴祖拔了胡须后杀死,人送外号“杀虎张”。
近现代史上也不乏打虎英雄。
抗日名将赵登禹不仅打日本侵略者,也打过老虎。他少年习武,膂力过人,武艺高超,在效力冯玉祥时,曾在山上发现一只猛虎,赵登禹毫不畏惧,身先士卒,连发数枪,将老虎打伤,老虎无处可逃,只好跑到江中,最终被士兵捕获,赵登禹将军得名“打虎将军”。
还有一位传的神乎其神的“长寿老人”何广位,年轻时因为家里穷吃不饱饭,在野外偶遇一只老虎,出于求生本能将老虎打死并吃老虎肉充饥,结果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专门喜欢挑选老虎、豹子等猛兽下手,非虎豹豺狼之肉不吃,活到将近一百岁!
以上便是作者了解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打虎英雄”,算不上很多,而且这些记载或许有一定的文学夸张,但他们驯服或杀死老虎的事迹是真实可靠的,特别是他们面对猛虎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胆略确实无与伦比,值得钦佩。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燕霜霜
以前村里猎虎豹,几个村二十几号男人,带着土枪和100多条撵山狗是没问题的,老虎很厉害,但耐力不行,当地的撵山狗很聪明,往往几十只成月牙形包围老虎,尾部的离得近点,大约十来米,两边的离得远,大约三十几米,不停吠叫,老虎一转身,后面的迅速跑开,另一方向的就马上逼近,当然这一切需要猎人不停放鞭炮和呼喊来壮胆,指挥(没猎人是狗根本不敢围攻老虎),就这样迫使老虎不停的转圈奔跑,只需个把小时老虎就体力不支了,这时猎人出面,隔着几米的距离用土枪瞄准要害射击,几乎是一枪毙命。野猪就不行了,撵上一天也能跑动,如果猎人着急了,用土枪射击野猪,跑动中很难击中要害,土枪威力本来就不大,一旦没击中要害,猎人就危险了,所以山里有一说,就是一猪,二熊,三老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