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古代关于孝道的民间故事?

hamotala
小时候看民间故事,讲一个不孝子喂自己的孩子吃饭,他父亲想起小时候自己也是这么一口口喂大了自己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现在连一口饭都不想让自己吃,内心万分凄凉,感慨万千题诗一首:
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
这个故事还是小时候看的,这首诗却一直记忆犹新,从没忘记,也希望更多的家长看到吧。
又想起前几天轰动一时的亲儿活埋瘫痪亲妈的新闻。只想说,养而不教,不光是饿你,很可能还会活埋你。

漫踄者
有完整的二十四孝读本,还有现成的女孝经,其它诸如三言、二拍中都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象你说的此类的民间故事,那可真就太多太多了!

侯蘋儿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在晋国初期,有一个人因孝而闻名,官至太保,后爵封睢陵公,这个人就是王祥。
王祥,字休征,琅临沂(今山东费县)人。他的母亲生下他不久不幸病故了,后来父亲娶朱氏为妻,并生有一子叫王览。继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对王祥怀有偏见,甚至是厌恶。常常在王融那说王祥的不是,说他懒惰、不知礼数、没有规矩。
而王融是个“听风就是雨”的主儿,他未曾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听朱氏对王祥的评价,信以为真。时间长了,对王祥也有了成见,对他的关心就更少了。 王祥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没少遭到朱氏的排挤。自己的父亲对他的态度也愈加冷淡。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和父亲血脉相连,父亲一定爱自己。而继母也是母亲,一样要像对自己生母一样待她。即便常常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也从没一句怨言!
在王祥的观念里,无论父母如何对待他,他依然以孝相待!父母年纪大了,每次生病都是王祥精心照顾,衣不解带。有一年冬天,朱氏得场大病,突然很想吃鱼。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要求,出门寻找鱼。那时候冰天雪地,河里结冰,去哪弄鱼呢?王祥看着河面上的冰,解开上衣,趴在冰上。希望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冰,取得新鲜的鱼。 刺骨的冷气、钻心的疼痛,他冻得直打冷战,浑身红的发紫,快没有力气了。他有点坚持不住了,但想到继母想喝鱼汤的愿望,还是咬牙坚持了下去!
突然,他发现身体下面的冰面化出一块缺口,缺口越来越大,王祥为了不掉河里,赶紧起身坐在一旁。奇迹出现了,只见从缺口蹦出来两条大鲤鱼。王祥非常高兴,赶紧抱起它们!到家之后,给继母做了一顿鲜美的鲤鱼汤。朱氏如愿以偿,喝的津津有味。站在一旁的王祥看到此景,觉得特别的幸福,之前获鱼过程中经历的痛苦也不算什么了! 自此之后,父亲和继母对他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左右邻里都称赞他为大孝子。
这个故事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孝顺父母这件事情是由心出发的,而不是为了向他们索取什么!
我是@析木君 ,感谢您的阅读!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

逃离那角落
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
说原来有个农家妇女,丈夫在外打仗,家里有碰上天灾,结果家里没有任何吃的,家里还有婆婆,这个媳妇就想呀,怎么办呢,正好地主家招长工,她就去了,她的工作就是给地主家和面,每次她和完面都不洗手,手上粘了很多面,等回家后她就去洗手,然后把洗下来的面水煮成面糊糊给婆婆吃,她自己舍不得吃,而且还忙活地把家里的家务全部做了。久而久之,婆婆被她居然养的白白胖胖的。 总算度过了这个艰难的一年。
突然有一天夜里,电闪雷鸣的,下着倾盆大雨,外面的闪电一道又一道,道道劈在这个媳妇家的院子里。媳妇说,婆婆呀,我偷地主家的粮食,上天要惩罚我了!婆婆说:你是为我偷粮食的,让我接受惩罚吧!说着要往外冲,媳妇立刻拦住她,哭着说:婆婆呀,是我偷的,应该我受到惩罚,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受得住,让我来吧!婆婆也哭,后面说:你是这双手偷的,要不就把这双手献给上天。媳妇就哆哆嗦嗦地把手伸到了窗户外面,又一声雷响,一道闪电而过,媳妇觉得手腕一沉,她哭着说,婆婆呀,上天惩罚我了,我的手没了。婆婆听闻,大惊,慌忙把媳妇的手拉进来,结果不仅手没有被闪电劈掉,手腕各多了一只金灿灿的大金镯子!
原来是上天感念她孝顺,特意奖励她。
其实还有一个故事,那家一对夫妻,欺负自己地父母,特别不孝顺,干了很多猪狗不如的事情,最后居然变成了两个猪头人身体的怪物,还被国家用大卡车拉走研究去了。 给我讲这故事的伯伯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眼看到拉走的。
好吧,两个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是我小时候触动很大,觉得一定要孝顺,上天会看到的,要不会被惩罚的!

黑夜星辰
孝女下海取父尸,孝感天地
在秦始皇时,有位朝臣,姓高名文简,仅生一女,名曰:钗女,自幼行孝,聪明伶俐。某日,秦始皇被不忠之臣奏曰:“东海有一种仙草,名叫灵芝草,乃是长生不老之药,如人能吃得到就可长生不死。”秦始皇闻奏大喜,即刻敕旨令一道,命高文简往东海采取灵芝草,高文简奉旨,退朝回府,对夫人说明皇帝旨意,命我前往东海取仙草之事说了一遍。高夫人就备酒筵,与相公饯行,饮至深更才睡。
第二天,高文简告别夫人,就登船前往东海。在途中忽然狂风大作,将大船倾覆沈没,高文简遭受狂风没死在海中。有些军兵抱船板而得保全性命。回府向高夫人禀报,说明高老爷遭风难死在海中,夫人闻此言,放声大哭不止。
高钗女出来,问母亲曰:“为何事如此伤心痛哭流涕?”高夫人曰:“你父亲死在海中,并无尸首回来安葬,不容子孙入香火堂。”高钗女答曰:“母亲且勿哭,让女儿前往东海,取父亲尸体回来安葬。”高夫人曰:“女儿痴呆,海水茫茫,你怎么去取你父身尸?此事断然不可懵懂行事。”钗女答曰:“父亲身尸若不取回,枉费在天地间为人子女也。”夫人言曰:“男子尚且不敢去,你年纪才十二岁,又是女流之辈,焉能去得。”高钗女发誓曰:“我此去若取不得,愿同父亲同死在海中。”
高夫人再三苦劝不听,钗女竟只身来到东海岸顶,看见海水万丈波浪,放声哀哭,哭了三天三夜,感动天神鉴察,看见钗女果有孝心,天神乃化一人,就来岸上问曰:“你这小小女子,在此岸边哭啼何事?”钗女答曰:“我父亲高文简,奉旨要往东海取灵芝草为药,船渡至海中,遭受一阵狂风,我父亲被淹死在海中,我今天要寻取我父亲的尸首回家安葬。”天神赞曰:“原来是人间孝女,你在岸边哭啼也是无益,吾今赐你二件宝物:一件是降水罐,一件是定海杓,你将海水收取三杓在罐中,但不可多取。”高钗女依言将海水连收三杓,果然海水干了一半。
再说水晶宫龙王,看见海水突然干了一半,龙王大惊,即命巡海差役到岸上查看。巡岸差役来到岸边,看见一位女子问曰:“你是何处妖怪,把海水收干了一半。”钗女答曰:“我父亲高文简,淹死在海中,我要寻取父亲身尸回家安葬。”差役即问:“你用何物收取海水的?”钗女曰:“我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了一位神仙,他赐我定海杓和降水罐,教我收得三杓,见海水就干了一半。”
差役曰:“原来你是人间孝女,待吾回转龙宫,朝见龙王。”启奏曰:“查得高文简之女,要寻取父亲身尸,感动天神,赐了她宝物收海水。”龙王闻奏大喜曰:“真是个贤孝女儿。”即敕命鱼兵虾将,将高文简身尸扶送上岸,给孝女收回。
钗女即将降水罐倒回海中,海水依旧。将降水罐、定海杓还送天神。天神接回宝物,回升天廷。高钗女将父亲尸骨扶回家中,高夫人与钗女,拜谢上天庇佑,实时安葬。作偈曰:“孝女高钗感动天。寻爹尸骨得安然。上苍眷顾鸿恩报。名列千秋志可圆。”

chad
24孝了解下!

心晴闲静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诸侯割据,方国林立,据称当时共有一千多个国家!在今山东半岛一带,最大的国家首推鲁国。在鲁国周围,更有许多小国,郯国便是这许多小国中的一个。其位置大约在今山东省郯城县北不远的地方。
郯国的国君,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少。至于到了春秋末期,这个国君姓什么,叫什么,则无从考证,历史上通常称他为郯子。郯子很小的时候,非常孝顺父母,其孝名远近传播。后来,他的父母年迈,而且都患了眼病,于是便由他继承大位,当上了国君。
郯子当国君后的第一件事,照例是去朝见鲁国的国君。鲁国当时正值鲁襄公在位。《左传》记载:“襄公七年(前566),春,郯子来朝。”郯子为什么要朝见鲁襄公呢?因为郯国地小人少,鲁国地大人众,郯国需要鲁国的庇护啊!
鲁襄公设宴款待郯子,灯红酒绿,美味佳肴。可是郯子对这些不感兴趣,一心惦记着家中的父母。所以宴会一毕,他就急匆匆赶回家,想方设法治疗父母的眼病。
郯子请了最好的医生,给父母诊治。医生说,这种病关键是要去火,而去火的最佳办法是饮用鹿乳,并用鹿乳洗眼睛。并叮嘱说,时间一定要抓紧,否则老人家有双目失明的可能。
郯子听了医生的话,好生作难。要知道,鹿是野生动物,胆小怕人,极善奔跑,不用说取鹿乳,就是接近它也很困难。这鹿乳从哪儿才能弄到呢?
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病,带着几个侍从,整天钻深山,穿老林,渴望能寻着鹿群,并弄到鹿乳。可是鹿多机灵呀,不等他们靠近,早一溜烟儿、一阵风似地跑得无影无踪。郯子等望鹿兴叹,干瞪眼没办法。一晃过去了好多天,连根鹿毛也没捞着。郯子心像火烧似的,这样下去,父母的双眼非瞎不可啊!
郯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苦思冥想弄到鹿乳的办法。突然,他眼睛一亮:何不把自己化装成鹿去接近鹿群,随后再相机行事呢?他把这个想法跟侍从们一说,侍从们直摇头,没有一个同意的。他们说:“从古至今,没听说哪个国君装鹿的,再说,那样做多危险呀!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向郯国的民众交待?”郯子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孝顺父母。现在父母有病,非用鹿乳不可,我哪能顾虑许多呀?”侍从们见国君态度坚决,提议说:“那好!装鹿取乳的事,就由我们去做吧。”郯子说:“不!我的父母理应由我供奉,让你们代劳,我心不安。”
于是,郯子开始化装,找来一张鹿皮披在身上,并在头上安了假角,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远看还真像一头调皮的小鹿。接着,他独自进入深山老林,模仿鹿跑,模仿鹿叫,心里说:“鹿啊!求求你们快来与我为伍吧!不然,我父母的眼睛就治不好啦!”
人着鹿装,不能站立行走,全靠在地上爬,还得跑,还得叫,那滋味可不好受啊!郯子想到孝子的义务和责任,硬是忍着撑着,不敢露出丝毫的破绽。两天下来,他的手烂了,脚胀了,口干舌燥,头晕眼花,浑身像散了架。可是一想到父母的眼病,他咬着牙,还是硬忍着硬撑着。有几次,他确实遇到了鹿群从身边经过,他摇头摆尾,“呦呦”啼叫,迎上前去与它们亲昵。鹿群当初以为他是自己的同类,也想前来与他热乎,可是靠近一看一嗅,发现不大对头,马上四蹄蹬开,飞也似地跑了。郯子急得眼红心跳,恨不得一把抓住一头母鹿,可是哪能呢?
多少天过去了,郯子还是没有弄到鹿乳。这一天,他又早早地进入了深山老林,焦急地等待着鹿群。从早上等到中午,从中午等到傍晚,连鹿群的影子也没有见到。他趴在地上左观右看,突然发现远处有一支箭正瞄着自己。他顿时意识到,那是猎人的箭,猎人把他当成一头小鹿,正欲射箭猎获。利箭在弦,千钧一发,郯子吓出一身冷汗。说时迟,那时快,他赶紧站起身来,迎着利箭大喊:“别射!别射!我是人!”
远处确实正隐伏着一个猎人。他正瞄准着小鹿,准备放箭,谁知“小鹿”却站立起来,对着自己喊话。他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时,郯子已脱下鹿皮,愣愣地立在那里。猎人走上前,没好气地说:“你个大活人,装鹿干什么?找死呀!要不是造化大,早被我射死了!”
郯子抱歉而又恭敬地拱了拱手,向猎人表示谢意。接着,他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把装鹿的缘由和苦衷叙说了一遍。猎人这才明白,眼前这个人竟是自己的国君,而且还是个孝子。郯子的孝心和孝行,使猎人很受感动。猎人朗声笑道:“不就是鹿乳嘛,你找我呀!”
郯子听了这话,喜出望外,忙道:“怎么?你有鹿乳?”
猎人告诉郯子说,自己是打猎的,头年猎得一头母鹿,那鹿乳多着哪!接着,猎人把郯子带回家,赠送给他满满一桶鹿乳,还说:“以后需要,尽管来取。”
郯子对猎人千恩万谢,携带鹿乳,告别下山。回到家,他把鹿乳分成两半,一半给父母饮用,一半给父母洗眼。几天以后,他父母的眼病果然痊愈,而且眼睛比原先格外清亮。郯子非常高兴,自己的孝心总算有了回报。他几次亲自去向那个猎人表示感谢,猎人憨厚纯朴,说:“用不着谢,你只需把咱郯国治理好就行啦!”
此后,郯子牢记猎人的话,精心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提倡孝敬,使小小的郯国变得昌盛富裕。大圣人孔子小时候曾拜郯子为老师,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鲁昭公十七年(前525)秋天,郯子已当了40多年国君了,再次朝鲁,所受礼遇至为隆重。郯子死后,郯国在列国争霸称雄中又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于战国初年被越国所灭。

刺猬君
?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万事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
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看,每个人都是由少年而青年再进入中年、老年。先为人子女而后为人父母。在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后,长辈、老人,理应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并且有理由得到优先的照顾。-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以下列举的为中国古代十大孝子孝感动天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NO1:孝感动天——舜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NO2:亲尝汤药——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格林童话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丁兰刻木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6、江革背母
江革,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7、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