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评价《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作者路遥?

粉条儿
路遥作品不多,能拿出手的也就这两部,而且基中有一篇属中篇。应该说,两部作品应该是精品。如果健在的话,因作品数量不够,很难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寒夕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过:“人们对一个作家的评价,需要100年才能达成一致。你必须先等他的那些有影响力的朋友死了,然后再等他的追随者都死了,才能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米仓之约
个人觉得获奖很难,猜测如果在世也许早已经在文坛退休了吧
他应时代而生,是很勤奋的一个作家,个人觉得他才气稍逊,不属于才华横溢型的作家。
作品上一度影响很大,通过书籍广播等形式影响过同时代的不少人。但是不能否认其作品类型单一,主人公都是近乎于他自己,出身农村的有才华,肯吃苦,有野心的年轻人。这感染了同时代的不少文学青年,但觉得思想深度还是挖掘不够,稍显欠缺。
当然,瑕不掩瑜,不影响他是同时代的一名优秀作家。

蔬菜饼
作者出生在陕北一个贫穷家庭,工作后与一位北京下乡知青结婚,因家庭出身各异导致二人离婚,此事对作者影响和打击都很大!那个时代,城乡差别巨大,乡下年轻漂亮的姑娘,都想尽办法嫁给城里人。面对现实,作者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主人公身上,这种意识刚好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书便得以顺利出版!作者是一个很不幸的人,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Sardonx
评:每个人一辈子,心里总是揣着高加林的欲望,生活确过成了王满银,人啊!为什么就活不成玉厚叔润叶姐呢?路遥的笔早已写满了人生百态,而我们确还是这么茫然无知 。

春风吹梨花
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路遥了。

ngm%
路遥是艰辛的。苦难的童年给了他敏感敏锐的眼光。他对时代的把握是那样的准确,对人物的观察和描述是那样细致入微。人生中的高加林被下了民办教师的痛苦和同巧珍分手的内心刻划是那样的真实动人,仿佛高加林和巧珍的故事就在我们村子里上演。这里面肯定有路遥自身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他年轻时代的艰苦生活刻骨铭心。路遥的思想是深邃的。他对时代变迁趋势的深刻把握铸造了作品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他对反腐的描述的超前和深刻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对于少安发家致富的一系列描写植根时代,植根生活,又超越时代超越生活,给人以奋发的深思和启迪。路遥的语言是朴实而又独特的。在朴素的外表下面蕴藏着思想的光辉,给人一种再苦也向上的生命活力。路遥是责任至上的。他的作品没有政治说教,但他生动笔触下的活生生的故事却无不与时代合拍,与人民共呼息共命运。路遥不惜燃烧自已,用生命写作,用灵魂去描述点生活,为了讴歌时代与人民,给人以不屈的生活信念,在42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中创造了那么多别人再也难以企及的作品,我衷心地敬仰他,为他和他的作品点赞。
路遥可以说承继了柳青,无论创作的理念风格都师承柳青,你也可以把《平凡的世界》当作九十年代的《创业史》,文笔与人物何其相似。但路遥的故事讲得更丰满更生动,也更能感动我们。

沙丁魚scott
我特别喜欢路遥说的一句话,那是他得矛盾文学奖后说的“日他妈的文学”,就像我天天发自内心的“日他妈的工作”一样,但骂是骂,但我们都一样热爱它们,路遥具有真挚的人格,真挚的人格才能创造感性的作品,11年我连续两天读完了《平凡的世界》!!!

流浪的鱼
路遥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作家,他用良知去写作,将作品视为生命,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贫穷,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作家了。正如马未都所说:文学虽未能远离我们,都文学精神己离我们远去,呕心沥血的写一篇可以枕着长眠的作品己成绝响!我想如余秋雨之流以出名和圈钱为目的的"文化学者"是永远达不到这个高度,社会太浮躁了,文化的悲哀!

足个王林冈刀
苦难陪伴,压抑本性.清高孤傲的一生!


丸子小美
路遥的这两部作品,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太多农村出身又喜欢读书的人。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书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其彰显出来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年轻时很容易被点燃。
虽然对路遥不了解,但通过文字可以感觉到,路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至于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太好说。毕竟,诺贝尔文学奖更喜欢颁给宣扬普世价值的人。

lei_shuguang
未曾读过路遥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路遥《人生》
路遥是很多人喜欢的作家、学者,他的作品也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但他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对我们认识人生、理解人生、反思人生起到启迪作用,让我们思索:人,到底为何而活。
现实人生中的沉重与苦涩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一个农村大家庭里,全家十几口人。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出去。路遥小时候的记忆里,都是饥饿与屈辱,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曾对朋友海波说过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出身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种格外的张扬来抵消格外的自卑。
其后求学的道路上,他在城乡生活的落差中又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卑。但是,他没有被困难扭曲,更没有沉沦与麻木,反而在自卑中激发出一股战胜苦难的抗争精神,一种生机勃勃的人格力量。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几所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路遥思想早熟,他一生中总能以悲天怜人的眼光,大慈大悲的气度,面对现实人生中的沉重与苦涩。
因为你能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路遥写《人生》,实际上就是不断在探索人生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其实就是要剥开生活的表象,探索生活内在的复杂矛盾。
高加林的人生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读了很多书,脑袋里面充满了在大城市施展个人才华的想法。但理想和现实毕竟存在着差距,给人生留下了许多遗憾。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洪流中,生活的矛盾冲突和变化比较剧烈,我不想匆匆忙忙去表现这个变化。这种变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作家说来尤其如此。这个改革才开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深入研究这个改革的各种状态,以及人们的各种心理变化,暂时还不可能写出什么来。一个作家与出一篇引起人们注的作品,好像爬上一座山坡一样,也许前面会有一片洼地,只有通过这片洼地,他才有可能爬上另一座山坡。 ——路遥
他在书内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的确,人生细想来也不过就是由一些关键的节点组成,你永远也不知道哪一刻会成为你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影响你日后的道路。但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在每个岔路口,根据现实与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曾说: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不然你生下来的第一声为什么会哇哇大哭呢?《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但通过高加林的爱情、事业、性格都充满悲剧色彩人生也让我们懂得,被动的适应社会潮流总会遇见不可把握的事。漫长的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乐观、坚强地面对未来的困难,才是化解人生苦难的真谛。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路遥
《平凡的世界》让人生不平凡《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让最多人认识路遥的作品,也是一代人经典的回忆。
在百万字长篇《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立足于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用一副理性的眼光,认真地审视从1975年到 1985年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发生彻底转变的关键时期。路遥写了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姓人家的父子两代人的人生遭遇线,表现了社会的历史转型给中国农村带来的震荡和以及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展现了农民艰辛的大义和宽阔的悲悯情怀。全景式、深层次地探索了中国农民在改革新旧交替深化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农民的人格、人性以及农民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运走向,真实表现了在生活变迁中农民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反映了极其复杂、艰辛的生活历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纠葛。
《平凡的世界》
小说充满了对农民艰辛的汗水浇铸理想家园的困苦的深刻同情,热情讴歌张扬了在困难、挫折中与生俱来的不甘沉沦的意志和坚强的韧性。
主人公孙少安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难面前,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自强自信、奋斗拼搏的魄力、执着、隐忍、善良的个性,对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都有鼓舞作用。
路遥对于贫穷屈辱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般的情感记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便贮满着对于人生苦难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形成了他对苦难人生的独特品读与化解。
读路遥,读懂人生路遥是郁闷的、愤愤不平的、对现实有所指的,所以没有一些经历的人很难读懂路遥。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平凡的世界》在今天这个时代,总还未过时。它变成了各大高校图书馆排行榜的畅销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些高校的借阅排行榜上都有《平凡的世界》,甚至位列第一。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有什么魅力,让它一直长久地受人喜爱的话,只能是: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它教人如何奋斗、如何在现实的社会生存,并且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往世界上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回到《平凡的世界》的开头,会发现路遥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实在有一种真实而深情的吸引力凝结在笔端: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虽然路遥的生命在1992年戛然而止,但他与他的作品必将长久地被人们记住,“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今天还是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人的精神坐标。
未曾读过路遥的人,何以谈人生?这句话或许有些许夸张,但实在道出了一代人对路遥的崇敬与铭记。

yiyisilverlining
【原创】我所知道的路遥先生——写给你们和我们
1983年3月,路遥的小说《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他给弟弟王天乐打电话报喜,说手头一分钱也没有,到北京领奖的路费凑不够,急需弟弟帮忙想办法,天乐借了500元,赶到西安火车站当场买票,将路遥送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8年过后,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将消息告诉在延安富县采访的弟弟时,电话两端的兄弟,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心情都很复杂。接着路遥说他钱不得够,需要弟弟为他想法筹借一笔钱去北京用以领奖买书等事用,无奈之下天乐敲开了时任延安地委副书记冯文德办公室的门,听了天乐的话惊呆了这位副书记,他出门去找到五千块钱。离开西安去北京领奖那天,天乐从延安赶到西安火车站将怀揣的5000元钱直接送到路遥手中,对路遥说:你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人民币怎么都好说,如果你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去那里是要外汇的,我可搞不到!
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便头也不回的进了火车站。此节摘自#杂文论坛
路遥最奢侈的习惯是那个年代最贵的烟红塔山。真实版的在人间生活,让路遥先生深昧其味,但如此熏陶出来的文字,有些贵气,真真的是一阵烟。尽管让我和许多的人青春年少时感动。。。人到中年时因那时的感动而感动。。。可就是这样的反复多次,渐自明白一个道理,这些精神亢奋的文字其实是另外一种入世文学。物质世界朴素简单,精神世界的映射关系也简单朴实,果真如此?也许笃信《平凡的世界》、《人生》就好了,不需要真正的懂,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又是何必呢?!尽管在许多的时候,很是怀念那只瘦骨嶙峋,却能石破天惊的笔!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为我们展开了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以中国70年代到80年代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主线,描述了是时社会结构的关系和一众普通人的形象;各种生活矛盾与社会深刻变化交织在一起,展示了共和国一段错综复杂的时代历史进程。而孙少平等等主人公再往后的历史进程又会有怎么的发展?我们渴望知道,却因路遥的离去已然不得而知。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再三回和离开黄土地,整个生活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结构。其中高加林的爱情故事是最为痛苦的主线矛盾,那个年代人性弱点与道德良知,爱情与命运的选择酿就了主人公的悲剧。
笔者一直坚持书是谁写的,出于什么样的高地维度不必考究,看过、思考过、实践过、反思过没有才真正重要!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真的情感,都驻有一方静谧的桃源,我们总想简单地生活和思考着,这或许是缘于内心对真善美的推崇,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淡纯真,可当我们走出家,走出校园,慢慢步入社会,步入人与人的关系中,会渐渐发现,却原来与那时大相径庭的真实是如此的残酷。于是,我们困惑着。。。人,总是需要活着的,活着就要生存,这过活与生存之间还得思考着,因为是人,这点是与其他生物相区别,也是人最深刻地进化标志。可,这样的思考却是显得那么地的无助,没有谁能明确地告诉你,没有什么书能指导你,因为我们的三观经常受到来自周遭的各种挑战,也会有形形色色的陷阱圈套。这样的意志磨炼,也许就会让人一蹶不振,也许就会成就一个非常的人。不得而知,有的人选择了逃避,为活着而活着,有的人选择的所谓中庸之道,处于无谓活着的边缘地带,有的人选择了与时俱进,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过活中生存着,或许还有三者皆有的状态的人。不可否认,也无法惺惺作态地振振有词,于是一切在矛盾中继续矛盾,惶惑中继续惶惑着。。。这就是真实所在。
然而,我们从路遥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乐观,感受到纯粹,感受到一种力量!
路遥先生是位不折不扣的纯粹式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的确超越不了那个特定时代,然而他将一切事物都看的那么的美,他总是这样善良地对待一切不公平的事物!在他的眼中一切不完美的最终总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以那支虽瘦骨嶙峋,却能石破天惊的笔,告诉了我们忠诚于信仰,即是真善美之所在。坚持信念,即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推我们前行。我们景仰路遥先生的理想主义态度,虽然一切的命运总不能在我们手中牢牢地把握,那随时的风雨就足以让我们一路趔趄,可正如他所构想的,我们还在执着地走着,甚至一路歌声相伴,那双早已疲倦的眼渐渐拢上,在不适当的时间和不恰当的地方,我们渴望一憩成眠,一醉不醒,可每每阳光又在山的那边升起时,那蒙上一身的尘埃又将被我们抛之脑后!也许行者本无疆,也许阳光的灼热刺伤我们的眼,也许步履沉重的行着。但,我们始终在前行着。
@孤飞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