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知道了解点川军历史的朋友们,探讨下当年川军出川打了哪些著名战役或者事件?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shi

shi

我是四川人,重庆老家。客观的说,我们没资格评叛东北民众抗日时怎样,只能说张学良的确有没血性,如果现在战争发生了,我能说能做为了家人,我不要命,弄死那个杂种。一个男人基本的男人。

Mr.大雄.

Mr.大雄.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绝了道路,却不绝希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在抗日战争以前,川军其实并不厉害,至少当时的国军将领对川军是不太恭维的,我们先来看看当时一些人对川军的看法。

陈诚——“四川军队素质之差,国内外有名,同中国优秀的部队相比,相差甚远”。

何应钦——“川军质量难于充实”“有急需提前整理之必要”。

当时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和川军是有些交情的,然而听说川军要调到他的战区,便一口回绝“我不要这样的部队”。

当时的四川部队的确不怎么样,装备差,素质低,他们被别人称之为“双枪军”(烟枪+步枪)。然而川军参战以后,却打出了赫赫威名,川军并不是有多厉害,而是在于他们有多玩命。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看看。

川军26师

川军26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部队,全师四千多名官兵,从淞沪会战撤退以后仅存六百多人,伤亡率85%。

川军145师

川军145师参加南京会战,打到最后弹尽粮绝,师长饶国华不想被俘虏,举枪自尽。

川军第36集团军

豫中会战川军第36集团军为了掩护友军,司令部直属队和日军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奋战至最后牺牲。

最令人钦佩的还是川军第122师。

川军第122师

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率领122师在滕县阻击日军。王铭章自己清楚要想在日军强大的炮火下守住滕县无异于痴人说梦,在他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就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

他对士兵说“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尤怨,不如此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之罪”。

从1938年3月14日开始,122师在滕县守了三天结果是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无一人被俘。据说王铭章当时打电话给李宗仁说了这样一句话“给川军留个种吧”,李宗仁因为马上要完成对日军的包围,没有同意。最终122师壮烈殉国。

川军即使真的不怎么厉害,但川军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川军的荣誉不可侵犯。不知道大家对川军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lookme1234

lookme1234

在咱们的印象中,南方人总是不如北方人强壮,在古代战争中,北方多出王牌军队。但是在四川,这个定律被打破了。

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天,在其他省份还在讨论的时候,时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毅然决定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没过多久,来自四川的七个集团军,总共四十余万人就开赴战场,此后,四川每年为前线输送的青壮年军人都居全国之首。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为国家献出300万兵力,伤亡高达70万人,五个军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四川。即便如此,来自四川的川军仍然源源不断的相应国家的号召,青壮年拼没了,四川的娃娃兵上,很多才十二三岁的四川孩子在前线为国效忠。

我国在当时,无论从兵力还是军事装备上来说,都是落后于日本的。川军带上战场的枪,很多都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枪,经常容易损坏,而且当时的川军装备很差,甚至连挖战壕的铲子,都只能找老百姓借。

但是川军在如此差的条件下,依旧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川军的26师,在淞沪会战中死战不退,全师四千官兵,拼到最后只剩几百人,没有人后退一步;南京保卫战中,川军145师受命死守广德,师长饶国华不愿离开广德,饮弹自尽;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州和日军作战,全军五千人,只活下来17人,王铭章将军英勇就义。

川军中还流传着死字旗。主动请缨出战的王建堂战士,在即将奔赴前线时,接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这份包裹里是一块白布做成的旗帜,旗帜正中间,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右边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王建堂果然没让他的父亲失望,多次加入敢死队,并亲眼见证了日军投降。

川军靠着不怕死的精神,创造出众多奇迹,用自己的鲜血守住了祖国。当时的川军,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分配给了各大军队,可以说当时的抗战军队,是川军一手支撑起来。

四川不光军队强,作为“大后方”更是强。抗战时期,四川一个省承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无论是出粮出钱,四川都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么多的物资,全部都是四川人民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很多百姓收了粮食,立马全部上缴给军队,自己靠吃苕藤菜叶和树皮生活。

所以,从抗战时起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川不成军”。

感谢四川人民的付出。

参考文献:军事历史研究、试论抗战中的川军、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作者:我方团队明清

氤氲晨雾

氤氲晨雾


四川人民为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但是“川军”作为一个军事团体而言,并不厉害,甚至在抗战中骚扰地方,危害百姓的事情也多有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川军”名义上的领袖刘湘。刘湘在抗战爆发前暗中支持各路反蒋人士就不说了(他甚至还派人去到当时东北,见到了“伪满洲国”国务大臣郑孝胥},抗战爆发后刘湘依然不满蒋,曾经想联合宋哲元、韩复榘用武力逼迫蒋介石下野。


宋哲元第一集团军参谋长张樾亭披露,“1937年冬,……一日深夜,宋叫我到他住处对我说:‘韩复榘密派代表(我问是谁,宋说暂不谈)来说:刘湘令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本人率部撤据南阳、襄樊、汉中一带。希望我们撤守潼关以西,联名通电和日倒蒋。你看这事做得做不得?’我问宋说:‘总司令以为如何?’宋说:‘不能做,做了遗臭万年。’我说:‘对。’宋说:‘要严守秘密。’于是宋即一面敷衍韩的代表,一面用特密电(蒋、宋亲译电本)报告蒋介石。”


而刘湘这些举动并不是只有蒋介石才有所发觉,事实上不少四川上层士人对刘湘的异动也隐隐约约有所察觉,当然,如果刘湘密谋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真是抗战最大的不幸,所以刘湘病死后,就连不少四川上层人士都觉得刘湘死的好,死的是时候。


蒋介石更在日记里记载,称刘湘之死,实乃国家之福。


然后,我们再来看“川军”作为一个整体军事集团在抗战中的表现。



作为台儿庄战役的前哨战——藤县保卫战历来是作为“川军”出川抗日重要功绩而大书特书的,而2015年成都晚报上做了一个特有三位历史学者做顾问的回顾川军抗日的系列稿子,其中一篇稿子的标题是这样的川军壮烈守滕县4天半伤亡万人 王铭章死战殉国。


可是,这并不是事实。根据国军在藤县保卫战2个月后,由122师代师长王志远给上级的战斗详报里明确表示,122师在藤县保卫战中一共“战死111人,负伤166人,失踪476人。”


而122师总共战死军官6名,失踪6名,其中师部的损失,仅仅是失踪军官1名。


根据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当时王铭章师长并没有主要要求死守,而是不停向上级报告“滕县兵力只有一个团,又无重武器,没有胜算,不能死守。”,而122师全师突围时更是“官兵争相夺路,秩序很乱”。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隶属于李宗仁第五战区的“川军”的军纪,也被多位国民党将军诟病,其中还包括国军军法总监。



其实李宗仁在回忆录里也回忆里川军的“恶行”:“真所谓饿殍载道,人民连树皮草根都吃尽,甚至易子而食,言之悚然。”


当然,因为李宗仁要为自己留面子,所以他绝口不提老百姓之所以那么痛苦是因为他约束战区军队不利。


国军军法总监何成濬在日记里可没有为李宗仁和“川军”留面子,他直接了当在日记里记载了“川军”的恶行,比如“二十九军在襄阳、南漳到处抢粮,殴打区乡保长,并夺取省府所征实物,人民除纷纷逃避外,自继及饿死者,襄阳一地已查明五十四人。六十七军亦到该处夺取实物,地方秩序紊乱……人民以麦苗树皮充饥。仍日挨乡搜刮”


何成濬直接在日记里斥责二十九军、六十七军是“土匪式之军队”、“祸国殃民之军队”,而这两个军都是“川军”。


综上所述,四川人民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的牺牲,但是“川军”作为一支军事团体,在抗战中的表现很难让人满意。


参考材料:


日军档案资料中的滕县作战记录、滕县抗战中的一些回忆、何成竣将军战时日记、《李宗仁回忆录》、刘湘与蒋介石的勾心斗角、记刘湘、韩复榘、宋哲元联日反蒋的失败

jarke

jarke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川军从未负国这句誓言有多么沉重。1911年的时候四川成立了军政府,从此也就意味的从清朝独立出来,也就实现了那句古老的定律“天下未乱蜀先乱”。但是独立出来之后,四川内部还分了五个派系,彼此也是谁也不服谁,天天打仗争夺防区地盘。

但是川军内战是最奇葩的,因为当时川军士兵使用的枪械都是清朝留下的那些年久失修的老毛瑟枪,甚至有的枪打两枪就拉不开栓了。而川军的工兵营每次挖战壕的时候都要找老百姓借锄头,所谓的海军战舰就是一轮小货船,而且还是那种吨位特别小后坐力特别大的那种。

当时的四川军阀普遍没什么文化,甚至大多数官兵连地图都看不懂,反而军阀普遍妻妾成群,一个军阀杨森公开的姨太太就有12个,比他军队里的军官还要多。而且当时川军的内战,基本上都不下什么死手,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所以川军所谓的内战基本上就是村民聚众斗殴,菜鸡互啄的那种。但就是这种战斗,川军在20年中一共打了478起,平均一个月两起,下面这张图片形容的就很恰当。

然而到1937年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后,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川军收起了之前懒洋洋的样子,当时的军阀也一致停战,四川军政府主席刘湘毅然主动请缨抗战。征兵令一发下去,四川儿郎纷纷主动从军。而抗日时期川蜀是没有遭受日军侵略的,四川人民成功将日军阻击在潼关之外。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300万川军儿郎64万客死他乡,他们本来可以选择在川蜀度过安宁的生活,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退缩。

在川军出川的时候,所有的军阀都看不起出川军,认为当时的川军素质和装备太差。而且当时四川人都喜欢抽叶子烟,川军士兵也不例外,行军打仗烟枪永不离手,因此被人称为‘双枪兵’。出川之前jjs曾经给川军承诺,出川之后装备武器全部加强,但是真正出川之后,jjs就以各种原因不到位,军饷只有当时正规军的一半。当时所有的军阀,都直言说:“我不要这种烂部队”。但是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四川一个省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而且在抗战时期,四川人民以一省之力提供了中国三分之一的粮食供应。

而且川军的战绩也是不菲,淞沪会战之中川军26师是战绩最好的一支部队,全师从4000多人打到几百人,伤亡超过了85%,但是没有一个人擅自退出战斗。南京保卫战川军145师浴血奋战,其师长不愿被俘虏,饮弹自尽英勇殉国。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县与日军激战,全军苦战4个昼夜,5000人的部队只有17人存活,其王铭章将军以身殉国。

对于民族大义前,川军刘湘在死之前说:“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不还乡”.还有死字旗,在川军出川的时候,王者诚亲手书写了一面“死字旗”让儿子带上了战场,

旗帜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试想一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子推向死亡的深渊,何其沉重。

抗日战争中,大半个中国都沦陷了,唯独日军没有打到四川。而四川人民负担了4400亿的战争军费,一省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川300万人,64万人客死异乡,抗日战场上每五个中国士兵就有一个是四川人;川军转战7万里,参加了抗日战场上28个大型会战,守卫了五分之一的国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捍卫国家主权的神圣。

此文章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平台。

曼陀铃

曼陀铃

在抗战初期的时候,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无川不成军”,这个“川”字指的就是四川,也就是当时的川军,虽然在当时川军的装备很差,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但他们确是全国最热血的部队,前后投入350万人参战,伤亡达到了64万人。



卢小溪

卢小溪

有句话说得好:“无川不成军”,川军能打是出了名的,特别是在抗战中打出了名气。

从总体上看,8年中,四川征兵加上自愿报名的,一共350多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占全国的20%。这还只是正面站场的统计数据,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川军。川军足迹遍及13个省市,转战7万里,伤亡加失踪近5万人。不管是参战人数还是阵亡人数,都居全国之首。当然了,川军也有一个数据排倒数第一——被俘率!

川军最出名的一仗是台儿庄中的藤县保卫战。为了确保战略全局,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死守山东藤县,师长坚守到最后一刻,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王铭章遗体运回成都时,已经腐烂,家人看到的遗体,外面套着军装,里面已经不是肉体,而是木头之类的物件把衣服撑起来。李宗仁感叹:“若无藤县之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藤县先烈所造也!”

川军的优异表现,当然不只一个滕县保卫战。淞沪会战中,川军第26师4000多人,打下来基本只剩零头——600多人,算下比例,只有15%幸存。随后的南京保卫战,第145师师长饶国华不愿成为日军俘虏,举枪自尽。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还不是师长,而是集团军司令——李家钰。

其实,四川的军人厉害只是四川人厉害的一个缩影。自古就有“川人出川惊海内”的说法,从古至今,不仅出了“三苏”为代表的名人,甚至普通的四川人也外地也获得极高口碑,因为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四川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期待他们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木子 飘飘

木子 飘飘

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但他们却成为统一的精神!

我曾有一位四川的同学,他跟我讲起了大一入学刚军训时的一件事:

大一军训的时候,他和教官聊天,教官问他是哪儿人,他说四川的。教官说川军打仗很猛啊!当时我那位朋友激动极了,作为四川人,感到非常骄傲!

其实在民国时期,川军的战斗力绝对称不上强!

自辛亥革命以来,四川就一直处于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中。当时的川军,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中国“最糟糕的军队”。然而这支处处被人嫌弃的部队,却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几乎无役不从,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从“最糟糕的军队”到抗战后期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川军装备老旧,极度缺乏重武器,后勤补给混乱,士兵训练差,军官指挥素养极差,军纪也并不严明,这是一支标准的叫花子式的地方军阀武装,战斗力绝称不上强。抗战八年,日军未能踏进四川,而作为后方的四川人,却提供了五分之一的兵源和一半的粮草。

抗战开始,在四川窝里斗了几十年的大小军阀,纷纷停止内战,带着自己手下那群粗野、蛮横、一手快枪一手烟枪的士兵,参加各种会战。这群让正规军瞧不起的老兵痞们,面对侵略者死战不退,战死不降,去时数千,返乡往往不过数百,甚至伤亡殆尽。

在四川,在他们的家乡,多年不堪其扰的百姓,为他们满城披麻戴孝。他们装备很差,他们素养不高,但他们是每一个将军梦寐以求的士兵。这,就是川军!

就像刚才开始说的,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但他们却成为统一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如果将它形象化后,最贴切的便是那面让人潸然泪下的“死字旗”!

川军战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战前,收到父亲赠送的一面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而这面“死字旗”的主人——王建堂,在参军抗战中,他共计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四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勋(其中两次获甲级勋章),实现了“伤时拭血”的誓言。

从南宋川军钓鱼城,再到抗战川军死字旗,作为一个四川人,值得足够的骄傲。同样,值得足够的尊重!

Dr Tang

Dr Tang

有句话叫做无川不成军,抗战时期四川牺牲巨大,抗战牺牲了八位上将,川军的李家钰就是一位。但是多厉害?虽然抗战四川出力不少,但川军实在说不上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川军也没太多战绩,那20多个川军师,也没在任何战役当过核心主力。


抗战川军就20来个师,只能说四川兵多,但是绝大部分四川兵都不是川军部队的。(额外说点别的,四川的非刘湘部队,可以说是最差。刘湘的部队还比较富裕。毕竟刘湘占据了四川的几乎所有大城市,其他四川军阀都是穷山沟里面的。后来四川大城市基本都是刘湘的了,其他人都在四川偏远地区。刘湘还从上海购买和进口武器,英国机枪什么的,其他那些四川军阀基本就靠土造和修械所了。)

所以川军主要是在于人多,武器装备,人员的训练,包括将领的指挥能力其实都一般。川军被称为双枪兵,使用的麻花手榴弹,扔出来炸成两半。川军曾被我红四军打的惨败,抗战时期川人出力很多但是川军没太多战绩,很多人也是举不上来。(但是你要说和谁比,和东北军比肯定厉害了,虽然装备差东北军太多太多)


川军才20来个师,还基本都是小编制,人数不算多。无川不成军是说,很多部队都有四川兵,但是那些部队不属于川军。比如远征军40%是四川兵,但你不能说远征军部队是川军。四川当时是人口第一大省,人多,抓的壮丁就多。所以,不能说川军多厉害,只能说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非常大,出力非常多,我们应该铭记!(远比东北军出力贡献大的多的多,强的多的多)

/ka柔儿

/ka柔儿

一杆死字旗,就可以说明一切了!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全面打开之后,全国各地的抗日队伍纷纷发起反抗。四川作为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在当时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地势易守难攻。成为了抗日整体格局中最重要的兵源储备地和战略粮仓。
当时全国上下总共1000多万的抗日军人,其中有三分之一就是川军,还有着无川不成军的说法。所以说对于整个抗日格局而言,四川或者说是川军都是占有主要地位且功不可没的,那么川军到底有多强呢?

历史上便有着充分的说明,四川两次成为了亡朝战争的最后依托。一次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元。强悍的蒙古铁骑一路上攻城略地如过无人之境,却是在四川吃了瘪。满清成立了21年才最终拿下了四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刘备固然没有盖世之才,却也能因为占据川地之便,夺得三分天下的资格。种种事迹表明四川并非是承平盛世已久、借物产之利过活于世的享乐窝,而是一块真正难啃的“硬骨头”。

“厉害”原因一:慷慨就义,勇赴国难

把视线再拉回抗日战争,面对被日寇侵略的体无完肤的中原大地,“川军出川”享誉了全国。350万从四川走出来的同胞们,带着大量的物资,奔赴各地的抗日战场。14年下来参加了大大小小会战。
仅仅以一省之力便出了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当时纵然有着四万万人口,可是汉奸遍地、伪军数量多达三四百万的中国,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抗日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主力军团之一,提供了近总比占一半的储备物资。来回奔赴十八个受日军侵略的省地战场,救国于危难之际,扶大厦倾颓之势。饱含民族耻辱却不可夺匹夫之志的川军真的是很强。

“厉害”原因二:作战刚硬,宁死不屈

这里的刚硬分为两点,一是战胜手下无俘虏,誓以报国慷慨出川。见到了全国各地被日军侵略后的惨状,川军对于小日本这个外来的侵略者的仇恨达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所以川军上下达成了统一共识,攻克日军阵地后一律不接受俘虏,所有的敌军投降者就地格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下,小日本的军队知道遇上了川军就不会有其他结果,所以每次川军的战斗都以惨烈收场。
二是战败誓死不投降。像川军传奇将领王铭章,在滕县和日军作战几天几夜打的弹尽粮绝死伤惨重。面对进攻依旧凶猛的日军,最后以身殉国饮弹自尽,手下的士兵们也是拉开了手榴弹自爆,以死换死最后打击了日寇。

手下之人无一人成为俘虏122师全师覆灭,成为了全国抗日的先锋榜样。打尽最后一滴血,宁死不屈的精神激起中华儿女抗日的热血,可歌可泣。

“厉害”原因三:推动整体抗日的胜利,功勋卓越

王铭章等川军将领悍不畏死的凶猛作战,促成了中国抗日以来的第一个大捷——台儿庄大捷。这也是中国抗日由被日军全面压制,到奋起反击占领优势的转折点。可以说这一次次的优势,就是这些舍生忘死的川军们用自己的血肉,一点点慢慢积攒堆砌起来的。

战争结束以后顺利的回到四川的川军们不到300万,走时壮志满满赴国难的350万川汉子,有64万留在了全国各地的战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使抗日局势一转颓态的川军们绝对是功不可没。
最后川军的厉害不在于以一打十的强悍战斗力,而在于和外来贼寇拼尽最后一滴血破釜沉舟的勇气。尽管没有优良的装备,但是绝对是任何敌人都不想碰到的一只“铁军”。面对这样悍不畏死的军队,至于厉不厉害就可想而知了。

kimshi619

kimshi619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