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的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提到的作品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孔子家语

本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其体例与《论语》相似,但篇幅却远远超过了《论语》。它记录和介绍了孔子的先世、孔子的出生死亡、孔子的日常生活、孔子政治活动和教学活动,以及孔子学生的事迹。但...

王肃

[作品]说文解字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许慎

[作品]仪礼

仪礼,ISBN:9787805680842,作者:贺涛 编

最新跟帖
constance1015

constance1015

有些人,什么事都想和名人沾上关系,不管这个名人是不是人渣。

孔子一生“克己复礼”,顽固的遵循周礼,甚至以礼之名杀人。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其中相鲁第一中记载齐鲁夹谷之会时,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译成白话文就是说:

齐国方面演奏宫廷乐舞,歌舞艺人和矮人小丑在国君面前表演歌舞杂技、调笑嬉戏。孔子快步登上台阶,站在第二阶上说:“卑贱的人敢戏弄诸侯国君,罪当斩。请右司马迅速对他们用刑。”于是斩杀了侏儒小丑,砍断手足。齐侯心中恐慌,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那群戏子虽然在台上表演,不符合当时两国元首会晤时的礼仪,但错在他们吗?他们是齐国请来的,而不是不请自来来拍马屁的。再者,仅仅是在两国元首会晤时上台表演幽默剧便该杀的刑法,有一丝人道可言吗?孔子利用这一严酷的刑法滥杀无辜,有一丝人性可言吗?

不敢动安排节目的齐国君臣,却杀群众演员表现自己懂“礼”。这比在公交车上不敢让光头花臂男让座,只敢打不让座的孕妇还无耻。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就是说: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磕头,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如果因为节省,而不是舒服,孔子赞成用黑丝绸作帽,我也算他还有点人性,可是这不是他愿意创新,而是不得不从众,而且:

他坚持让别人守丧三年不能工作不能娱乐,浪费生命,这不是最大的浪费吗?关键是他自己母丧当年就去吃霸王餐,根本不守三年啊,双标狗!

服饰上的礼,因为时代在变化,孔丘还能接受,但跪拜这种涉及人的尊严的东西,孔丘是绝不认同改革的,别人都要减少跪拜了,孔丘还要坚持形式主义!这不是犯贱这是什么?

请尊孔的信徒们,记住,一定要守丧三年,这三年内别出来祸害人;见了领导一定跪拜,别失了儒家这优秀的传统文化

Caroline落影染

Caroline落影染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一贯推崇周礼。可见他对礼教的重视。整个人类发展史,在社会管理层面其实就两点:秩序和次序。任何学说的教化和确立也都围绕着这两个词在进行。

没有秩序,就无法建立起次序。同样,没有次序,就没有建立起秩序的逻辑。

社会的秩序维护让国家机器产生作用,成为立国的理由。社会的次序设立让国家使用国家机器有了充分的依据。所以,秩序和次序是事物的两面。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次序的道德标准。其特点是约束力比国家的律法低,范围比律法宽。是人与法之间很好的缓冲区域。

礼制的建立让国家民众有了更加宽泛的自主管理空间,同时,能很好地释放自主创新的动能。

礼制的存在,将行为规范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增加了仪式感,强化了遵守的关联性和必要性。

礼仪的设立,让社会有了行为秩序的定义。也有了次序的界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

人类社会必须以人为本,礼仪能让人类尊严得以在形式上的成为现实。当然,是要繁文缛节,还是不拘一格,取决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内容和定义的自主权还是在民众手中。

口一口宝宝

口一口宝宝

礼仪是人们在历史进程、社会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对人、对己、对大自然和宗教信仰等表示尊重、敬畏的思想体现。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它不是随意凭空捏造,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古人讲“礼者敬人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它是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不是随意地进行的。

“三礼”即《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在社会活动中,交谈、举止、穿着、行为等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高雅、大方得体,亲和美好,更加可以变得魅力四射。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直到现代,无论是国家政治,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米兰

米兰

礼,不是一层不变的

孔子对于礼数的变化是欣然接受的

因为礼在于心中的敬意和真情实感

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从心而发的敬意无不是礼仪

如今的礼仪教育

是试图从外在的形式来影响内心

在传统文化被遮蔽的当今

不失为一种方式方法

但若是以此去敛财则是罪人矣

反而让人产生厌恶

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

礼仪的简化也在情理之中

西方的礼仪也有其适宜之处

不可一概以古代作揖跪拜为内容

这样的复古孔子是不答应的

kanaqi

kanaqi

礼仪是美德。是人之根本。处世之哲学的基石

高兴

高兴

中华民族自古尊孝贤!长幼有序!这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源,这就是文明!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mandytsui

mandytsui

孔圣人一生都在实践和建构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能体现比较先进文明的礼仪核心价值观

0pen女侠

0pen女侠

礼多则繁!

S_叽哩咕噜_S

S_叽哩咕噜_S

孔子的观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今天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至少现在有些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就不符合“礼”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关于“礼”的一些思想!

Doty

Doty

通过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古代礼仪所持的态度。他认为,在遵从古代礼仪的问题上,要把实情与原则相统一、本质内容与表面形式相统一;既要有从众的一面,又有有违众的一面。就君子而言,从众意味着不脱离现实人生,违众则意味着超越世俗现实。礼的真正持守,应该把适当权变与坚持统一结合起来。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程颐认为,在对待礼仪的问题上,如果违反礼仪没什么危害,反而有好处,那么礼仪可以从众;反之,如果违反礼仪会扰乱纲常,即使违背了大家的习惯,也要遵循礼仪。

孔子所坚持和坚守的,是礼仪这一外在表现形式所包蕴的内在核心价值,也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礼仪所蕴含的理性意义和人的内心情感,至于外在的繁文缛节,如果不损于礼的本质,能简则简。在八佾篇中,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父母的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甚至请歌舞团助兴,这与孝子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并不协调,本身就违背了礼的精神。但是,孝子在丧事上应尽的跪拜、磕头等礼节却一样也不能少。

这使我想到当今许多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的学校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全体学生在操场上给全体教师行跪拜礼,这样的仪式有必要吗?随着时代的发展,跪拜的礼节早已废止,学生只要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哪怕送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或者一句温馨的祝福,都足以表达这种感情,何必非要让学生双膝跪地,行跪拜礼?有的学校虽然讲究这些礼节,反而却在应当重视的礼仪上省略了,比如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很多学校不举行,或者举行的时候,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本该让学生停止一切活动,对国旗行注目礼,但此时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三三两两打闹,干什么的都有,一点也不严肃,这样的仪式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吗?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百余名小学新生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前“开笔破蒙”,通过向孔子像行礼、诵读《论语》、学写“人”字、朱砂开智、聆听师长寄语等,宣告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用“开笔礼”,作为学生人生的第一课,笔者颇为赞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开笔礼,还需要具有仪式感的成人礼、毕业礼、开学礼、升旗礼……。这样的仪式,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对学生心灵也是一次洗礼。在仪式场景下,尊敬师长、开启智慧、学会做人等美好寓意和期望,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强化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无论是古代礼仪,还是现代礼仪,仪式对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仪式的举行不在于环节的繁简,而在于其所产生的仪式感。现代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但大都以领导讲话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仪式感,导致其教育意义有限。仪式应当营造特定的氛围,每个环节都应有特定的含义,而这种含义的表达需要场景设置、音乐、主持词、特定的活动环节、全场互动等来协调完成,一昧地简化环节,或者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都有损于礼仪的仪式感,这样仪式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有不同意见,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比那豹纹洋气

比那豹纹洋气

礼仪,在以往是等级制度的文化,在今天,则是平等交往的方式。因此,今天的礼仪,是让一个人去对他人表示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无论对象的社会地位高低。

always心捷

always心捷

文化必须与时代匹配,否则风马牛。

dawoodchn

dawoodchn

孔子把“合乎礼”作为个人言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依礼行事作为“天下有道”的根本标志。把人人复礼,承礼启仁作为实现社会和谐、大同的一生追求。

下面举几个孔子对于“礼”的态度的例子。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为很久没梦到周公而伤感,难道他经常梦到?他对《周礼》的制定者周公旦十分敬仰,并以追随者自居。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八佾”是一种舞蹈形式,不过按照礼制规定只有天子可用。而仅为大夫的季氏竟也使用,这是“僭礼”。因此,孔子不能忍受。当时,为臣的对于君的礼节很繁冗。有人认为近乎谄媚。孔子对于这样的认知是不满的。

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维护礼制的态度坚决不移。然而“礼”并非孔子所造,最初的“礼”为“豐”,是一种用来盛装祭品的器皿。后来加上“示”字旁,引申为示范与祭祀活动相关的规矩、礼节等。后来泛指各种行为规范和礼仪制度。因此“礼”作为仪式、规范和制度,是千百年来的沿袭而存在。因此,孔子是通过“礼”的手段,践行“礼”,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的“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他请教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主动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行仁。任何时候去实践礼的规范,都会得到天下人的肯定。行仁,不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会努力去做到老师这些话。”

可见孔子对于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他的学生先不要去做那些不合乎“礼”的地方,为“约”。然后更进一步,能化被动为主动,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方为“仁”。

作为学生,通常是被动的,要靠别人的勉励、督促去学习。一旦老师或家长不在身边,也许就不会约束自己行为,就不照“礼”去做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践“礼”,那么人生的路,也就是行“仁”之路为“仁”由己,这才是孔子思想承礼启仁的精髓所在。

承子暄

承子暄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