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古代礼仪持什么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jesus
以礼治国,礼仪和平。治人最高的标准是道德,但是道德在人心。人类的进步应该建立在道德进步的基础上,道德不发展,不建设,会怎么样?

翻-白眼儿
孔子对礼仪的是持传统且开放的态度!
为何说传统?
其一:传统意味着历史文明的传扬和延续,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就留有优良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以及地域风俗的熏陶,有着这些熏陶和底蕴才孕育出56个民族这个大家庭。
为何说开放?
子曰:拜上,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释义: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但我还是主张在堂下磕头。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很坚守传统;有不同的想法,孔子还是会建议这样做,也说明孔子不是一成不变。
说到对今天的礼仪教育有什么启发?
在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以及现实生活的对照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传统的礼仪,是历史文明和文化的沉淀,保持优良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基于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家庭生活的压力,一些繁琐的传统礼仪可以更加的精简化和人性化;但精简化并不是随意和丢弃,还需要保有“礼”的精髓,而又简单明了。
(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谅解,谢谢!)

囧小花_
古代人的礼仪节度,形成早,大江南北各式各样!孔子作为孺文化的人的大家,规纳传承,弘扬华夏美德!目前,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方面,非常重要!

旅行的猫
持肯定态度。启示我们要重视养成教育,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行走中的白羊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种相互沟通的社会语言,所以孔子十分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不学礼就无法立足社会。孔子对礼的认识放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人也应学习礼仪,使我们行为得体而富有涵养,才能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yeye
相互相承,心态决定成绩,愿教、愿学

fineday
禮者遵從太極倆儀生克吉兇制約>古為今用『邀福遠禍•去危脫險』至實效應驗

donglinbrazil
礼者,内心外现为礼,其核心是一敬字,敬天地万物,敬国家君亲!内诚于心,外化为礼!
心敬致极,外恭于礼!敬循天理而不违道!非私于己而外恭内倨!

wucun
孔子之礼,表面看是“礼仪”,实则是礼仪背后的那个——
理!
《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对礼仪的论述,孔子晚年还编修了《礼记》,于是人们就想到了孔子要恢复周朝的礼,治理春秋礼崩乐坏的不堪局面,殊不知,孔子要恢复的却是礼仪背后那个能够代表宇宙(莫往自然界的宇宙想)万物规律的“天理”!
《论语》有一句名言“君子不器”,君子且不器,何况圣人孔子!形而下者谓之器,礼仪是什么,礼仪是形而上吗?当然不是!那大圣人孔子为什么毕一生之力去搞一个“周礼”,难道孔子不知道这是个形而下的工程?
孔子借“礼”说“理”,是在讲人人心中本有的那个“天理”,(天是天然,不是我们头顶上的天,也不是物理上的宇宙)。这个天理,就是道,孔子五十岁知了天命,就是知了这个天理,就是悟了这个道!
《道德经》里老子说“使民不争”、“以百姓为刍狗”,今人就把民、百姓解释为人民、老百姓,殊不知老子说的民和百姓都是心内的事!圣人说事,往往不用直语,而善用比喻和隐晦之语,老子不知道道该叫什么,就单反复进行比喻,又是道冲,又是谷神,又是玄牝,又是寂兮又是湛兮又是廖兮。在这方面,释迦更是个大拿,他把一个悟道,完全说成了一个大神话,又是西方极乐又是净土又是彼岸。而我们就依文解义,圣人写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完全不懂圣人的文字只不过是“指月之指”,文字不过是表义,月亮才是真实义。学习儒释道,凡是没有读懂文字背后真实义的都是没有真正学明白的!
到宋代,儒学家才彻底搞明白了孔子说的“礼”实际上是“理”,于是就有了“存天理”之说,发展到明代王阳明更直接了当说“心即理”,天理即是良知,于是又提出“致良知”
今天的礼仪教育,重在外形,穿一身汉服,教一个鞠躬拱手作揖,以为就是教授了礼仪,何等肤浅!真正的礼仪教育,要通过“致礼”而“致理”!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gudxh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孔子是中国古代创办私学最为成功的第一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中为恢复“礼治” 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以德育为首的“六艺”教学为中国古代教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修己以安百姓”反映了孔子教人成长的三个境界,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己以敬”就是说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达到对人事恭敬而又谨慎。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就是要让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公民,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小娜..★
麻冕:麻织的帽子。
纯:黑色的丝。
俭: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
泰:骄纵。
全文意思是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这表明了孔子并不是一味地维护传统的礼仪,而是对于礼仪改革持有坚守、有变通的开明态度。涉及礼之精神的是必须坚持的,而那些纯外在的仪文规矩,可以不必坚持。礼讲究简朴,以前的礼仪是用麻布做礼帽,但现在用丝料制作礼帽显得简朴,所以从之。礼讲究发乎内心的真情,而行礼的简化是心有不诚而导致行为的简慢,所以不从。
孔子曾说,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主张礼仪,这并不是谄媚,要区分好之间的区别,礼仪是人的修养,而不是取悦于人的手段,也不是禁锢人行为的枷锁,所以随着时代的改变,礼仪有更适合的方式出现时要跟上潮流,不被禁锢,世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斗转星移的同时要与时俱进!

rigour
一、“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是礼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孔子身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下反上,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所以,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即希望诸侯们能克制一己私欲,不要动辄发动战争,恢复以周天子为天下至尊的礼制,使得天下安宁太平。同时,孔子主张君主对老百姓要有“仁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得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世界“大同”,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在两千多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主张。为此,孔子专门编订了礼经乐经,成为几千年来中华子孙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当前,对青少年开展礼仪教育,事关建设富强、文明的和谐社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是说,“礼”最大的作用,是建立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先代圣王的治道,好就好在以礼治天下。孔子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礼仪教育关乎青少年将来能否立身的大事。当今独生子女较多,不少家庭全家人围着一个小孩转,重视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迫在眉睫。礼仪教育要抓早、抓细、抓实,让他们从小懂礼节,知规范,守规矩。步入社会后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敬畏法纪。所以说,孔子深厚的礼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资源。

祂惪背影、
其一,孔子认为古代礼仪是社会回归和谐的钥匙,也是修行儒学的途径。其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强调礼仪得体,文质相当。
孔子重视礼仪,倾其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克己,克制私心、私欲,很好地约束自己;复礼,即恢复礼仪,因袭礼制,以及相应的接人待物的礼数等。孔子所讲的礼,主要是周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显然,孔子推行周礼并不是最终目的,周礼只是实现终极目的的手段和路径。孔子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仁”,使社会达到和谐有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要求学生、门人的行为方式。因此礼仪是孔子思想的外在体现,也是表象的。
正因为礼仪是外在表象,所以礼仪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等等,都有许多礼仪。
纵观孔子礼仪,并非迎来送往的繁枝缛节,而是从封建宗法制直至国家建设和社会架构。既有礼节性的内容,也有管理、协调乃至变通的治理因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君子的礼仪既关乎个人行为,也关乎社会责任,因此孔子要求每个人都要认真践行,都要做好。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全民性和全时性的,从君王大臣到平民,并且贯彻始终。尤其是居高位者,应该成为百姓的表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贤能之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会在社会上起到积极作用。
孔子试图通过“礼仪”来实现他所说的“仁”的理想境界,人与人之间都能亲善,社会和谐。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仔细体味这一段话,你会发现:孔子所主张的礼仪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相反,孔子的礼仪是有开拓性和时代特色的。这也正是孔子儒学保存鲜活生命力的表现。
孔子被后人称作“至圣先师”,历朝历代也开始了将儒学神化、变为己用的过程。以我个人观点,宋代的程朱理学对儒学研究有突出贡献,但是破坏也最大。尊孔,进而将孔子所倡导的思想按照礼仪的外壳来程式化,程式化势必僵化。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抓住精髓。切不要机械地学。
今天的学生学习礼仪,可以简单习知一点历史和传统文化。古代礼仪,是中华文化上追本溯源的敲门砖。
同时,孔子所倡导的礼仪只是儒学思想的外在表象,其内核是“仁”,构建和谐社会。通过学习礼仪,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不偏不倚,中庸,止于至善,做的恰到好处。如果学到位,孔子的礼仪还是我们前进的问路石。
我是履和斋史话,以上是我对孔子礼仪话题的一些认识,欢迎大家品评、指导。

繁华落尽 他已看淡红
感谢邀请
孔子年幼立志求学,思考了几乎所有为人,求学,人生,处世不走极端,中庸之道。追求仁,礼,礼和仁合二为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因为他开创了私学。什么叫私学?就过去的政府办的学校,只有贵族才能上,普通人是没办法上学的。所以孔夫子叫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拿几条肉干,他全部都教!
孔夫子的《论语》的核心是学而篇对现代人学业和事业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就像现在的刻意练习所说的那样,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磨练的技巧。日常的生活与工作都是我们实践知识的最佳场所,要把知识通过应用而内化,这才会成为自己的本领,从而改善生活。这是自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重视他人的力量、如何面对变化,不要单打独斗,也不要认为“事情只有自己做才放心”,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工作效能的最优化!这是共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各种痛苦。“学而时习之”强调自修,要“刻意练习+终身成长”;“有朋自远方来”强调共修,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而“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你不要担心自己不被别人知道,你要担心的是你自己根本没有那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