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官是如何从皇帝的奴隶走向权利的巅峰的?

painpink
宦官在皇帝身边时间长了,深受皇帝喜爱,一步一步的走向权利巅峰,比如说李莲英

娜娜-0-
古代宦官本来是打杂的,皇帝和皇帝后宫恩女人生活方面由宦官来处理,是皇帝家的奴才。在皇宫中干活,当然不能给皇帝戴绿帽子,所以就必须要阉了,作为皇帝身边人,由于政治需要,很多皇帝都倚重宦官来达到专权的目的,宦官的权力自然要大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就出现了宦官出现专权走向权力巅峰的现实。
从周朝开始就有宦官制度了,随着宦官对皇帝的熟悉,为了各种目的,皇帝要利用宦官来达到某种目的,宦官从此由奴才进入到核心圈子里。第一个宦官权臣是赵高,赵高牛到可以指鹿为马,随意杀害大臣的地步。赵高获得秦始皇信任,让他服侍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是个很牛的人,所以赵高不敢有什么动作,可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合作伪造圣旨干掉了扶苏让胡亥当皇帝。胡亥智商低,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赵高权力大到可以操控整个朝廷,成了实际的统治者,不过赵高没得意太久,碰上了项羽等人起义,赵高杀了胡亥扶持子婴上台,结果子婴扮猪吃老虎干掉了赵高投降了刘邦,秦朝终于灭亡了,赵高也没有好下场,赵高为以后宦官做了一个榜样。
西汉没有多少权力过大的宦官,因为皇帝不怎么需要宦官,宦官自然就没有什么权力了。西汉的制度是皇帝依靠外戚和大臣们来治理国家,可是外戚也不怎么靠的住啊,吕雉专权不就是一个例子嘛。到了东汉就不一样了,外戚太能搞了,有时搞的连皇帝拿外戚都没办法,这时皇帝就需要身边的宦官出力了,皇帝给了宦官权力,成为宦官集团对抗外戚集团,以便达到权力平衡的局面,结果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压过了皇权,出现宦官可以决定皇帝生死任意立皇帝的事情出现,东汉后期十常侍乱朝纲,士族集团看不下去,袁绍派兵干掉了十个宦官头子,曹操的养父正是宦官,后来曹操干掉了袁绍,真是报应不爽啊!
到了唐朝,出现了皇权和相权之争,大臣们老是想限制皇权,说白了就是抢权力的问题,唐朝开国的几个皇帝还好说,毕竟皇帝强势了,压制住宦官和文官集团,所以没出什么事。唐中后期就变了,皇帝压制不住他们了,朝中出现党争的局面,各个派系斗来斗去,不干正事,所以皇帝需要宦官来制衡党派斗争。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到了顶峰时期,许多的唐朝皇帝都是被太监给杀的,太监可以决定哪个人当皇帝,宦官牛到这个程度实在狂的没边,更有意思的是居然出现一个假太监混入皇宫不仅给皇帝戴了绿帽子,还东窗事发干掉了皇帝,可见太监专权到了什么地步了。
宋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事情,因为宋朝的政治制度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没有太监什么事了,祖制确立了,太监就进不了核心圈,说白了就是宋朝的文官集团势力太强了,皇帝都不敢用太监来制衡他们了。到了明清,君主专制达到巅峰,太监成了皇帝用来压制文官集团的工具。明朝确实出现了像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太监专权的事情。只不过这些太监权力之所以大,那是因为皇帝需要他们去制衡文官集团,说白了权力来自于皇帝,是皇帝的一个工具,当这个工具不需要了,威胁到皇权的时候,皇帝就随便牺牲掉他们,只能专横得一时。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清朝实行而奴化制度,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奴才,什么事都是皇帝说了算,也就不需要太监去制衡什么人了,太监专权也就不出现了,当然大太监李莲英是依靠慈禧的信任,是用来监视光绪皇帝的,凭借慈禧是清朝实际统治者,李莲英是很牛,可是李莲英也仅仅是狐假虎威罢了,他没有权力进入决策圈子,也不可能参与朝政,皇帝和大臣们都防着呢,就是慈禧的工具,干点累活脏活,想专权那是不可能的!
宦官能走向权力的巅峰,它的生理缺陷还是优点呢,被阉割了没有后代,不怕你篡位自己当皇帝,何况去了根的人失去了力气也就容易干掉,当然练了什么葵花宝典的例外,总是服侍在皇帝身边,皇帝有需要只能用太监们了,当然皇帝也危险,毕竟生理缺陷的太监有时很变态,随时干掉皇帝也是会出现的,因为权力斗争的需要,宦官才会走向前台!

伦敦fashiongirl
宦官权利的大小,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不去限制大臣权利的朝代,往往会出现宦官权力过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的问题。我国古代宦官权利最大的两个朝代分别是东汉和唐朝,特别是在唐朝时期,宦官几乎能够决定皇帝的生死,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一旦得罪了宦官,下场一定十分的凄惨。
封建王朝第一位权臣宦官——赵高宦官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早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后的男性,有一部分宦官仍然具有生育能力。商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宦官在王朝中的地位相对较低。秦朝建立的时候,宦官赵高深受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让赵高做了秦二世的老师。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帮助秦二世取得皇位,一跃成为秦朝的权臣。赵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控制皇帝的宦官,不过赵高的下场也比较惨。由于秦二世威胁到了赵高的权利,赵高将秦二世杀害,扶持秦王子婴继位。秦王子婴继位后,设计杀死了赵高,诛灭了赵高的家族。
东汉宦官的兴衰西汉时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始终都没能达到威胁皇权的地步。到了东汉王朝时期,东汉皇帝借助宦官的势力来对付外戚,宦官集团开始成为了东汉王朝的主要控制者之一。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交替上台执政,东汉的皇帝想要坐稳皇位,就必须要得到宦官集团或者外戚集团的支持。
外戚何进被十常侍杀害后,袁绍带领大军攻破了皇城,将宦官屠杀殆尽,东汉宦官以全军覆没的结局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东汉的宦官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曹操,就是东汉大宦官曹腾的后人。
唐朝宦官的兴衰唐朝前中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唐玄宗时期出了一个大宦官高力士,但是高力士只是地位比较高,并没有达到威胁皇权的地步。唐肃宗继位之后,宦官李辅国专权,李辅国屠杀王公贵族,在朝廷里面培养自己的亲信,开启了唐朝宦官专权的先例。
李辅国倒台之后,宦官开始掌握禁军的控制权,他们屠杀大臣逼迫皇帝,几乎成为了唐朝的实际统治者。唐敬宗得罪了宦官集团,竟然被宦官集团杀死。唐文宗去世的时候,想要让太子继承皇位,结果宦官集团直接将太子废掉,立唐武宗做了傀儡皇帝。唐僖宗统治时期,宦官田令孜掌握朝政,就连唐僖宗都叫他“阿父”。
明清时期的宦官虽然在一些影视剧中,明朝的宦官权利非常大,几乎能够控制皇帝。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工具,即使是刘瑾和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也只是皇帝的代言人,当皇帝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被皇帝杀死。
清朝时期宦官不允许随便出宫,不允许参议政事,大宦官安德海出宫游玩,直接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首。相比于东汉和唐朝的皇帝,明清时期的宦官已经完全沦为皇权的附属品,根本不具备威胁皇权的实力。

胖妞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诗经·小雅·巷伯
毛诗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
在诗的结尾处,“寺人孟子,作为此诗”,留下了诗作者的身份和名字,这在《诗经》里是比较罕见的。寺人是一个官名,就是王宫里服侍人的宦官,巷伯也是寺人的意思。寺人孟子(此孟子非亚圣孟子)是周幽王时期的人物,这也是现有历史记载中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
宦官的崛起要从秦王朝开始说起。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规模充实后宫,嫔妃众多。逐渐扩大的后宫需要更多的专职服务人员,但这些嫔妃属于始皇帝一个人所有,阉割去势的宦官由此得以广泛使用于宫廷。并且从秦朝开始,宦官制度逐步完善,除了从国内选拔大量的宦官之外,一些战败国的宦官也与宫中美女一样作为“战利品”归入秦朝宫廷。
在这批战俘里面,有一个名叫赵高的赵国人,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精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三十七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这次出游,秦始皇病死途中,垂死之时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发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然而赵高伙同丞相李斯秘不发丧,其主要原因是储君扶苏一直以来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若是让扶苏继位,自己的权力一定被剥夺,而且大有可能把命丢了,而胡亥一直跟随自己学习法律和书法(赵高在历史上是书法大家)。协助篡位失败是死,扶苏继位亦是死,不如搏一把——协助胡亥篡位。
其实同样怕手中权力丢掉的丞相李斯此时也诚惶诚恐。赵高通过进行欺诈和威胁两种手段,与李斯合谋,假托秦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公元前210年,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被封郎中令,成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离析。
李斯死后,赵高得到了丞相之位。秦二世胡亥也将朝政大权全部交到了赵高手中。
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资治通鉴·秦纪
这便是关于赵高最著名的一则“指鹿为马”典故,其实质在于在朝堂上验证整个秦朝的大权现在姓赵不姓秦。
反秦起义大爆发后,赵高杀死了起疑的胡亥,将玉玺传给了子婴。由于秦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子婴早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宦官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等到子婴继位那天,赵高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这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宦官专权的典型事例。随着宦官势力的不断增强,这个群体终于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
宦官专权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其产生和发展在于皇权集中过程中松紧与否。如赵高专权的基础是辅助胡亥篡位,一个篡位者无法名正言顺地拥有皇权,加之胡亥的昏庸,便将秦朝的政权交到赵高手中。且此时的大一统王朝并没有成熟的官僚系统来对皇权进行限制,官僚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和皇帝本人的关系,对权力操控的强弱也取决于皇帝本身的性格。故历来也有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时,不太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这一说法。
秦朝的宦官对皇权有强烈的依附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甚至是秦朝最为重视的法律上都缺乏支持。但秦朝仅一个赵高专权,为非作歹,就大大缩减了秦朝的国运。即使如此,此处的宦官专权在整个的历史长河里也不算典型,因为在接下来的王朝里,国家政治体系、官僚体系等各种制度进一步完善,宦官被卷入的将是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权力混战。
秦国灭亡后,宦官的发展随着汉代外戚群体的崛起而崛起,整个汉朝宦官的发展始终围绕着这几股势力的争权夺势。在外戚专权中曾谈到,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刚开始对丞相的权力没有进行限制,随着丞相权力的不断发展,影响到了皇权的集中,皇帝逐渐意识到要将相权分割,于是设立尚书台这一官职体系。尚书台便成了百官之本,逐渐取代了丞相的职能,而在尚书台任职的,除了外戚就是宦官。
尚书台的宦官与皇帝之间一直存在微妙的关系,他们历来被皇帝利用,以达到限制其他群体的目的。
但是汉初毕竟是汉初,国家政治体系不完善,对于宦官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层层设限,这时宦官是在夹缝里生存。汉初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中,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将国家权力交到丞相手中。不得不说汉初布衣卿相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贡献非常显明,权力的天平逐渐偏到了相权的一方。刘氏本也是布衣出身,对于权力的把控十分强势,大肆剪除异姓诸侯后,焦点转移到了丞相身上,君权和相权逐渐走到了对立面。在这种既互相依附又各怀心思的争斗中,政治局面逐渐复杂化,宦官则借助这一复杂局势吸取养分,开始成长壮大起来。
宦官尚食比郎中,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
——汉书·惠帝纪
汉代史料中最早关于宦官的记载,是皇帝将自己的饮食健康、生活作息安排交到宦官手中。由于直接掌握着皇帝的日常饮食,关系着皇帝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所以此部分宦官受到格外的重视。除了照顾皇帝的起居饮食,宦官逐渐在其他各种领域活跃起来,开始插手政治事务。在吕后专政期间,宦官张释卿借用在后宫长期接触吕后的契机,为吕后巩固权力出谋划策,得到了吕后的重视。
故汉书·高后纪中记载:
八年春,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夏,江水、汉水溢,流万余家。
这是自秦以来对宦官最大的一次封赏。这种分封受爵在政治上意味着宦官群体已经摆脱了奴隶性质的地位,跻身于庞大的政治群体当中,成了高层官僚体系中的佼佼者。
以上两点政治背景,是宦官群体崛起重要的起点。
非常庆幸的一点是在汉初,宦官的发展受到各种限制,故这种权力斗争暂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这些限制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最开始在君权和相权关系还较为和谐之时,皇帝虽然想亲信宦官,但丞相还未受到打压,其权力的制约仍旧限制了宦官的发展。
其二,此时朝内还有九卿的官僚体系,以及外戚的重重干涉,也使得宦官的发展受到限制。
前面说的宦官张释卿虽得到吕后封赏,但也仅仅为一时之气,尚未有成风之势。又如汉书·爰盎传记载:
宦者赵谈以数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谏盎曰:“君众辱之,后虽恶君,上不复信。”
于是上朝东宫,赵谈骖乘,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于是上笑,下赵谈。谈泣下车。
宦官赵谈因为多次受到皇上宠幸,时常暗害袁盎,袁盎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在皇帝左右护卫。袁种劝袁盎说:“您在朝廷上羞辱他,今后他再说您的坏话,皇上也就不会相信他了。”
汉文帝外出,赵谈陪同乘车,袁盎拜伏在车前说:“我听说陪同天子乘坐六尺高大车厢的,都是国内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即使缺少人才,您为什么唯独与形体残毁的人同坐一辆车呢?”皇上于是笑起来,让赵谈下车。赵谈哭着下了车。
由此可见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受到层层限制,在思想上也不受待见。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个人专制,限制丞相的权力,除了起用外戚群体,也把手伸到了宦官群体当中。首先是调整少府管辖的宦官机构,精分了宦官工作种类,故此扩大了编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书谒者”官职的设立。中书谒者又称“中书令”,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武帝时期,司马迁受腐刑以后,因掌天官、学识过人等原因,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武帝之前只有“中谒者”一官职,并没有“中书谒者”,而后又将“中书谒者”更名为“中书谒者令”,标志着宦官干政进一步合法化。不仅是“中书谒者令”的增设,宦官原本的机构体系也随着需求进一步扩大,如“永巷”为“掖庭”,设立八丞,宦官增置七丞。这些令丞官位的增设,宦人由奴仆的地位上升至宫内主管官员。此后,宦官在宫内逐渐行尚书之职,权力进一步扩大,进而参与朝政谋议,出纳诏命,退而为皇帝亲随,侍从游乐。
经过这一时期宦官插手政事的合法化,宦官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便是早晚之事了。

freedomlsz
宦官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职业,普遍都是因为家境贫寒,为了活命而涉入其中。
由于出生低位和身体的残缺,在皇宫里身份低微,为了自保,必须察言观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情商。虽然地位低下,可他们是离皇权掌控者最近的群体,他们深藏的自卑感在有一定的成就后,就有爆发的欲望。然而,作为帝王,为了制约权臣和外戚的势力,皇帝就会培植宦官。
所以造就了宦官从奴隶逐步走向权利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