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宦官是如何从皇帝的奴隶走向权利的巅峰的?

如题,古代宦官是如何从皇帝的奴隶走向权利的巅峰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诗经

(风雅颂三卷册,全彩插图)

骆玉明 解注

[作品]宋史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

陈振

最新跟帖
幸福瓶盖

幸福瓶盖

宦官这一群体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最初,宦官一般都是受过宫刑的人。直到西汉时期,宦官都是最为皇帝的奴隶出现的。有人可能会提到赵高,赵高作为宦官在秦二世时期作到了丞相,指鹿为马,祸乱朝纲,在刘邦逼近咸阳之时又杀死秦二世,另立子婴为帝,赵高是第一个登上权利巅峰的宦官。他的发迹来源于秦始皇对他的赏识,后恰逢秦始皇病逝,扶苏又不在身边,这才矫诏杀扶苏,辅佐胡亥登上皇位,逐渐掌握朝政。但是,赵高只是个例,因缘际会登上了权利的巅峰。此时,整个宦官群体仍然只是服侍皇帝或后宫的饮食起居。

宦官势力真正的萌芽是在汉武帝时期,此时汉武帝设置了“中书谒者令”。“中书”即为秘书的意思,“谒者”即为拜谒的人,就是替皇帝作一些跑腿的工作,此时的宦官仍然没有权利,但正式进入了官僚体系,成为汉帝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宦官势力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光武帝开始任命宦官作中常侍,此前这一职位一直是由士大夫来担任的。光武帝时期政权很稳固,宦官没有掀起什么风浪来,但这位后来宦官的崛起埋下了伏笔,间接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

宦官势力真正的崛起在汉安帝时期,汉安帝听信乳母和宦官的谗言,废除了太子刘保,贬为济阴王。汉安帝死后,由于不满其乳母和其他一些宦官的为非作歹,宦官孙程联合其他19个宦官发动政变,迎立废太子刘保为帝,刘保即为后来的汉顺帝。由于迎立有功,孙程等19人被封为候。这开启了宦官封候的先河,此前,即便是权倾朝野的赵高,也只是作到了丞相一职。

到了汉桓帝时期,外戚梁冀专权,桓帝想要诛杀梁冀,却苦于朝中无人。桓帝找到了宦官单超,命他剿灭梁冀,单超联合其他四名宦官:左悺,徐璜,具瑗,唐衡持圣旨调兵将梁冀家族诛灭。桓帝大喜,封这五名宦官为候,这就是著名的东汉五候家。此时,宦官正式与皇权相结合,宦官集团作为一种可以和朝中士大夫抗衡的政治势力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quzhousjf

quzhousjf

古代宦官天生就是低人一等的。

他们之所以低人一等,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构成:一是他们奴隶的身份。二是他们残缺的身体

古代奴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战俘,二是罪人后代。从这里可以看出,奴隶肯定是低人一等的。

(古代宦官形象)

宦官虽然不是战俘,也不是罪人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做的是服侍人的工作。贵族们是被称为“老爷”的,而服侍人的人,都叫做“奴才”。宦官既然是在宫中做服侍人工作的,从传统意义上来看,他们就是奴隶的身份。

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残缺的身体。而且他们身体的残缺,还不是一般的残缺,而是摘除了他们的生殖器官的残缺。

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有两件事是无比重要的,一件是祖先无比重要,一件是后代无比重要。古人是祖先崇拜,也是后代崇拜。他们会无限神化自己的祖先,也会无限渴求自己的后代。

宦官没有了生殖器官,因此也就没有了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说,因为无后,同时也是对祖先的不孝。从这里可以看出,宦官的人格是受到极大摧残的,他们无论在身份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宦官,在古代社会,很多时候,却能够走上权力的顶峰,掌控朝廷,甚至能够废立皇帝。幸亏他们不能做皇帝,要是能做皇帝的话,他们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做皇帝的。

(能废立皇帝的宦官,图取其意)

那么,本来低人一等的宦官,为什么却能够做到这一步呢?

其一,宦官与皇帝靠得最近。

我们知道,谁与皇帝相处的时间多,谁就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我们还知道,古代的皇帝,由于权力受到约束少,很容易怠政。

因为有这两个因素,因此就出现了一种现象:皇帝最相信他的贴身宦官,皇帝经常会听取贴身宦官的话,皇帝经常会让贴身宦官代他做事情。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朱元璋最初把制度设计得好好的,他认为,宦官是造成朝廷祸乱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专门立了一块牌子,不准宦官干政。但是,朱元璋又做了另一个规定,就是取消宰相职位。

这两项规定,看起来相互之间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很大。由于没有了宰相,那么朝廷中的各项事务,都堆到皇帝那儿了。本来,皇帝就是有点贪玩的,现在又把那么多事情都堆积到他那儿,他怎么干得下来呢?干不下来,必然要找人帮他干,自然宦官是最合适的。

所以,到了明英宗的时候,明朝的第一个大宦官王振就出现了,他干着干着,干脆把朱元璋树起来的那块牌子取了,而且,由此明朝还出现了秉笔太监,帮皇帝写圣旨,做决策,堂而皇之地干预朝廷的事情。这样一来,太监的权力怎么会不变大呢?他们怎么会不攀到权力的高峰呢?

(明朝太监)

其二,宦官的权力欲望更强烈。

宦官为什么权力欲望更强烈?

首先,他们是低人一等的人。这与他们作为皇帝宠幸的人的身份是不搭配的。因此,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去抢抓权力。只有抢抓权力,他们才能够改变他们的身份,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是高于正常人的生活。

其次,他是是孤独的人。他们没有妻子,没有儿女,孑然一身。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人关心,没有人依靠,唯有手中有权力,他们才能够心里稍微踏实一点。而这也决定着,宦官有更强的权力欲望。

正是因为宦官有很大的权力欲望,他们才会极力追求权力,因而最终才能够走到权力的巅峰。

其三,宦官不受礼教道德约束。

古代的大臣,一般都是通过读书,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学习经历,因此,“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这样的礼教道德,是被他们耳濡目染的。他们以后在做官的时候,是要受到这些东西的约束。

但是,宦官大都是没有读过书的,也就是说没有受到过这些礼教道德熏染的。同时,他们既没有儿女,也不需要管父母,因此,家天下的概念非常淡漠。

当宦官缺乏外在和内心的约束,同时又有非常大的机会接触并获取权力的时候,他们怎么会不拼命地抓住呢?

所以,尽管宦官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他们却很容易就走到权力巅峰。

(参考资料:宦官史话等)

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

朝代对宦官的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宦官人数扩大,权势大增

宦官人数扩大了,在皇帝身边的机会就增加了,宦官开始利用皇帝身边的机会,为自己谋得权势,从而在朝廷中有一席之地

雨的印记

雨的印记

有一个原因是,皇帝在皇宫中,其实有很少的玩伴,从小到大,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宦官待在一起,从小的玩伴,形影不离,长大后肯定有会感情,也会比较信任。

bettysmile

bettysmile

中国古代的权力集团一般有皇帝本身,文官集团,武官机关,外戚集团(皇后、太后)。所有的权力集团都必须围绕皇帝才能立足。文官集团叫党争,武官集团叫割据,外戚叫干政。从头到尾,本来没有宦官们什么事。宦官们既没有文官的治国能力,又没有武官的割据能力,更没有外戚的势力。那宦官怎么拥有权力。那就只有皇帝本身。皇帝提拔宦官,赋予宦官权力。宦官的主要业务,是为皇帝及其后宫进行高端私人服务的,为了防止这些家伙和后宫乱搞,采用去势的方法,来确保后宫安全。本来宦官的主要业务,是为皇帝及其后宫进行高端私人服务的,为了防止这些家伙和后宫乱搞,采用去势的方法,来确保后宫安全。

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开国皇帝权力一般比较集中,还能掌控整个朝政,宦官也没啥作为。到了中、后期,由于皇亲国戚分封的越来越多,权臣和外戚都想分润皇帝的权利,而皇帝一个人怎么对付那么多人呢?于是,就开始试行各种平衡手法。

所以,为了和文官集团抗衡,皇帝最开始是和外戚联手,结果效果不太理想。西汉外戚篡权,差点丢了江山。于是东汉后,吸取了前朝教训,重用宦官来平衡文官集团,结果也不太理想,出现了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象。

不宅家

不宅家

本来宦官的主要业务,是为皇帝及其后宫进行高端私人服务的,为了防止这些家伙和后宫乱搞,采用去势的方法,来确保后宫安全。

在新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开国皇帝权力一般比较集中,还能掌控整个朝政,宦官也没啥作为。到了中、后期,由于皇亲国戚分封的越来越多,权臣和外戚都想分润皇帝的权利,而皇帝一个人怎么对付那么多人呢?于是,就开始试行各种平衡手法。

所以,为了和文官集团抗衡,皇帝最开始是和外戚联手,结果效果不太理想。西汉外戚篡权,差点丢了江山。于是东汉后,吸取了前朝教训,重用宦官来平衡文官集团,结果也不太理想,制衡不是一家独大啊,弄得宦官权力过大也不行,最后西汉亡于宦官之手。

虽然都有风险,但是两害相较取其轻,重用宦官有三个好处,一是因为宦官无法拥有后代,即便有什么私心,也都是用在自己身上;二是在成为宦官之前,要么是战俘或者罪犯,要么是底层的没有任何背景的小人物,背后没什么利益纠葛;三是除了依靠皇帝,他们没有任何凭仗,在明朝以前,宦官基本上出不了宫门,用起来比较放心。

所以,后面的皇帝逐渐把宦官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用了起来,宦官的权力也水涨船高。到明朝时,宦官成了朝廷和文官集团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崇祯皇帝把魏忠贤的脑袋砍了以后,东林党的文官集团再也没有了约束,导致了明朝的迅速灭亡。

xiansan

xiansan

古代的宦官能够拥有权力,主要原因是皇帝给予他们权利的,不可否认,古代无论是权臣,还是后宫或者宦官干政,其主要原因都出于两个,一个是皇帝主动信任并给予权利,另一个是皇帝不堪重任,被夺了权或被干扰决策。


宦官被皇帝信任

最早的阉人,来源于上古时期,部落之间开始争夺食物与地盘,战败投降一方,不好直接杀了,于是想了个办法,就是把他们阉割了,这样的阉人没了精气神,力气也小了,只能沦为奴隶,不敢再造次。

也因为这个原因,阉人一直都是当权者比较放心的一群人,尤其在父系氏族社会,阉人既没有传宗接代的能力,武力也低,自然对主人没有任何威胁,于是后来统治者越来越多使用阉人作为伺候在身边的人,阉人对主子的忠诚度也是一直被认可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自己的家,成了无根浮萍,只能依靠主人。


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有个皇帝叫刘鋹,他是个信任宦官的极端主义者。刘鋹在位时,大臣们几乎都是宦官,当时甚至有“想当官就必须做阉人”的极端说法,刘鋹时期也被后人成为“太监王朝”。


宦官合法干政

宦官有时会被皇帝任用,有合法地处理国事的权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皇帝感到外部压力过大,就是权臣太膨胀,势力已经达到让皇帝有了压迫感的地步,皇帝就会用宦官来分担部分权利,进行平衡,宦官被皇帝视为自己的党派,把权利给了他们,也就相当于自己收了回来;二是皇帝自己内部的问题,皇帝不勤于政,出现懒惰昏庸的情况时,也会借着给宦官权利干政,来实现偷懒的目的。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明朝时期,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太监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即丞相权利太大,皇帝用宦官分权);内阁有“拟票”权,就是提建议写奏折的权利,司礼监有“批红”权,就是代替皇帝批奏折的权利。最初的目的是皇帝监督和做最后决策,这样内阁和司礼监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模式,也就是丞相一职不但被分权了,还能变成相互监督的两个部门,皇帝还能从中偷点懒,这招简直就是妙啊!


宦官也有上进心

几千年来,宦官都被人看不起,在家不是好男儿,在宫只是好奴才,在前朝受官员指责嘲笑,在后宫受妃嫔使唤不屑,如果有一天宦官有了大权,可以掌握他人生死,甚至影响国策,他能不好好把握吗?

于是有一天,赵高发现,“秦二世好喜欢我呀!”,“秦二世太好忽悠了!”,“妈妈说不想成为权臣的宦官不是好太监!”于是,赵高开始弄权了,开始指鹿为马了,开始压榨百姓了。

于是有一天,魏忠贤发现,“明熹宗宁愿玩木头都不玩奏折!”,“咱家这么可爱果然受明熹宗信任!”,“他不行使皇权,那咱家就替他过过皇帝瘾吧!”于是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不跟他站一队的,他就越权杀杀杀。


宦官祸乱朝廷

我们看看,皇帝信任宦官是什么原因?其一,因为他是宦官;其二,因为他把“朕”伺候得舒服,对了,他还认字,能帮“朕”批红!

再看看皇帝信任的大臣:一,这人是“朕”的老丈人/舅舅/兄弟……;二,这人虽然迂腐/鲁莽……但他忠心/贤德/聪明/有学识/爱民如子……

皇帝信任宦官基本上是不太需要硬性条件的,全靠主仆感情支撑!一旦宦官有了强烈的“上进心”,皇帝又恰好用昏聩无能和当下的制度给他铺了路,那么手握权利的宦官还会顾及多少主仆情谊呢?

自古权利蒙人眼,有这么好的条件摆在眼前,宦官肯定要好好争取一下。权利越大越好,最好能接近皇权,皇帝越昏庸越好,最好啥事不管,还对咱家信任有加,大臣越胆怯越好,最好龟缩起来,不敢反对咱家任何一句话一个决策!

结语

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是本能,对于权利的追逐是本性,宦官也是普通人;越压制到谷底,反弹起来力量就越是惊人,在周围都是体面人的环境下,宦官已经被所有人压在身下,没有比他们更低微的人了。所以古往今来,宦官要么默默无闻做着安分守己的太监,要么也要在权利场上疯狂地力争一番,心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magicvivi0919

magicvivi0919

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朝代有三个,即汉朝、唐朝和明朝。

但并不是说其他朝代就没有宦官乱政现象,实际上这几乎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情况,而宦官这一群体之所以能乱政,主要还是为了平衡“君权”与其他权力。

这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宦官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


科举之前,平衡君权与世家大族之争

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职官的任免等权力虽然在名义上是属于皇帝的,但实际上是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在先秦时期,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地位非常鲜明,所有官职基本上都被贵族阶层垄断。当然,平民也可以担任一些像“帝师”一类的角色,但也得是“士”阶层中比较优秀的人,数量极少。

因为即使在“士”阶层里,真正优秀的人也是贵族居多。

而当秦代设置了“博士”这一官职之后,“帝师”一类的角色彻底消失了,所以这一阶段开始,官职开始完全由贵族垄断。


即使是在平民当了皇帝的汉朝,察举制、征辟制以及后来出现的“九品中正制”等形式下,世家大族真正掌控着职官的任免。

虽然这些势力没有直接任免职官的权力,但他们有举荐人才的权力,而朝廷任用官职的人选就是从这些举荐人才中选用的。

所以,很多职官在最开始就带有着立场,他们背后代表着不同的世家大族。

那么,久而久之,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大小官吏都有着世家大族的背景,那么他们在朝堂上的底气就很足了。

比如三国时期的袁绍一家,汝南袁氏为什么那么出名?就是因为“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们登高一呼,全国各地都有人响应。

这对君权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威胁。


从这个过程就能看到,朝代初建到王朝末期,双方博弈下君权其实是不占优势的,君权的地位会被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世家大族所冲击。

所以,宦官乱政现象都是出现在王朝中后期,初期一般是不会出现的。

君权必须找一个盟友,一同来对抗世家大族,这个盟友就是“宦官”。

在这一点上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宦官”往往和外戚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世族。

这两方势力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对于皇帝有极高的忠诚度,“外戚”只有支持现有君主,才能保持自己“外戚”的身份;宦官只有和皇权联合,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


这两方势力因此也被皇权极度信任,甚至不断放权,用它们来夺取世族手中的权力。

科举之后,平衡君权与朝堂上的朋党之争

世族的没落是从科举开始的,职官选用的方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世家大族不再掌控人才选拔的权力,自然就会被其他势力所取代。

之前说过,世族之所以能有那么大势力,就是因为手握着很多官职的人才选用,如果这个权力被收回,那么“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

科举就是完成了这样一个结果。

所以,自唐代科举完善之后,世族衰落,寒族兴起,朝堂上几乎见不到世族与君权的斗争了。


而这时候的斗争就变成了君权与党争。

“党争”虽然在朝堂内部分为几派,但实际上是不考虑君权的情况的。它们的数目一定要大于一,否则就会被君权所瓦解。

所以,各方“朋党”之间争归争,但面对君权的时候也是一致对外。

这些结党的理由五花八门,有“同科”,也有共同理念,还有同一地域,总之结党肯定是有共同的利益,标准根据利益变化。

如果对这些人不加以分化和节制,那么显然“朋党”将成为又一个世族,最终会架空皇权。

所以,君权用寒族对于职官的渴望,瓦解了世族的统治;又为他们树立起另一个敌人,也就是宦官。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君权和宦官的联合,是一起合作,共同面对世族;而这次君权与宦官的联合,是一个隐于幕后,另一个成为标靶。

如果没有宦官来作为朋党与君权之间的缓冲,二者势必会出现直接冲突;但是有了宦官的加入,朋党有了攻击的对象,皇权有了表态的对象。

二者的博弈就显得大有余地了。

所以,宦官的地位在每一朝每一代都非常重要,越是到王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力也就越大。


从实际情况来说,与其说宦官是从君权手中获得权力,不如说是随着与君权对抗的世族、朋党等势力的增长而增长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liberal

liberal

宦官是服务君主及其亲属生活的官役人员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宦官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宦官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那样都是阉人。到了东汉时期,宦官才全部改用为阉人。

我国的宦官是君主专制孕育出来的产物,它伴随着君权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与君权一同消失。关于宦官的具体形成,因不是主题内容也就不便多说,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而随着君主权力的膨胀,宦官人数的增多,分工的日益细密,管理宦官的制度也随之出现,甚至演变成为封建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宦官制度甚至已经融合在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中,成为专制君权的重要象征之一。

宦官专权,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就是受皇帝的指使,第二就是欺骗皇帝,弄权干政。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皇帝控制,后者则控制了皇帝。前者常常有恃无恐,后者常常为所欲为。前者对朝廷政治,有时能起到积极作用,对社会的危害表现得不够明显,而后者常常是祸乱深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宦官受皇帝指使参与政事,就是皇帝把宦官作为亲信使用,与皇帝任用亲近大臣美神恶魔区别。因为在皇帝眼里,宦官不是一般的奴隶,而是他家奴。

实际上,封建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君主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虽然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大权集于一身的结果是各级官僚的行为仅仅是对皇帝负责,而各级官吏的营私舞弊,皇帝根本无法监督。另一方面,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使皇帝对所有的人都存有戒心。那么谁最可信呢?作为家奴性质的宦官就成为了最佳人选。

皇帝把一些事情交给宦官去办,这就使宦官在宫廷斗争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为了监视军队主将,唐代专门设置监军使让宦官担任。因为皇帝自身的需要及宦官的作用,皇帝指使宦官干政,围绕着维护皇权本身。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统治集团内部常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势力集团。而这些政治势力集团的不断发展,势必对皇权构成威胁。如东汉时期的外戚势力,皇帝为了夺回落入外戚手中的权力,常常是把宦官势力作为所倚重的力量。

宦官一旦受皇帝指使,野心就开始迅速膨胀,并开始极力摆脱皇帝对他们的控制。这种情况下的宦官专权,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欺蒙皇帝,"假人主 之权"胡作非为;二是驾空皇帝、甚至挟持皇帝为所欲为。

就算前朝发生过宦官专权的案例,但后朝依旧会发生宠信宦官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看,皇帝与宦官同属一个利益集团,二者之间是一种主仆关系,相互利用,相辅相成。可以说,这是皇帝与宦官同属于一个"家庭"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

宦官干政其实也是皇权腐败的一种表现,这就已经表明了政治的腐朽。而宦官又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为低贱的一个阶层,他们的专权,常常通过左右皇帝、玩弄阴谋、翦除异己等手段来进行,所以使本来就已经腐朽的政治变得更加腐朽。因此,宦官干政所造成的危害是深重的。

girlinparadise

girlinparadise

主要是朝夕相伴,皇帝赋予的权力过于大,就拿明朝来说吧,太监中有一位是代替皇帝批阅奏折的执笔太监。除了大事以外,都是他来√红,也就是说他掌握着大部分事情的决定权。也掌握着大部分人的生死。他可以借着这个权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比如魏忠贤。

SNAKE_BVG

SNAKE_BVG

宦官大约从殷代就已经诞生,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宦官的权利发展变化离不开宫廷贵人的恩宠与信任,例如秦国宦官嫪(lao)毐(ai)受太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宠信,被封为长信侯。

帝王家对帝位的残酷争夺也是原因之一。

唐代设置内侍省,其长官为监以及少监。从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开始,到武则天时期,皇帝们害怕自己的大位被夺,或者大权旁落,必须时刻警惕。君主们环视周围,唯一能够信任的便是与皇帝日夜相处、寸步不离的宦官。于是宦官的权利在皇帝的支持下开始变得愈来愈大。

皇帝为了监督臣子以防臣子有不臣之心是另一重要原因。

唐代皇帝为了遏制并监督地方节度使,派遣心腹太监去地方监军,地方与中央的权利争夺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王朝,而皇帝派遣心腹太监监军的行为,预示着宦官的权利从服务皇家的家仆彻底变成了真正掌握有军权等实权的地方大员。

明朝有名的宦官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明朝皇帝为了其帝王权利,扶植宦官势力让其朝政上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地方上监督封疆大吏,军队中可以监军。此时的宦官也彻底从皇帝的家奴走向了权利的巅峰。

最为著名的便是明朝司礼监太监享有的批朱权。所谓“批朱”,类似于现在的盖印。这本来是皇帝的权利,也是明王朝办事的最后一道程序,批朱之后意味着最后拍板,司礼监太监批朱时有“间有偏旁偏讹者,亦不妨略为改动”这样的权利,这就是司礼监压制内阁的有力武器。

众所周知的东厂就是司礼监的下辖机构。

Hazel_Zz

Hazel_Zz

宦官工作从西周开始就有,到了秦朝则出现了宦官政治, 是家族和职业经理人权斗的产物。宦官势力不是作为皇权的对立面出现, 而是皇权的变形和延伸,汉、唐和明这三朝恰恰就是在割了宦官政治这个所谓的“毒瘤”后迅速灭亡的, 关键原因在于此举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

在两千年封建史中大多数时期, 宦官的本职是皇帝身边的家政工作人员。一方面负责照顾皇帝生活起居, 相当于勤务员;另一方面负责传达皇帝的各种诏令, 相当于联络员。

其次, 宦官普遍出身低微。一般是贫苦人家生活所迫才送子弟入宫, 另外, 拐卖儿童和战俘也是宦官的重要来源。

最后, 宦官一般文化程度不高, 基本是文盲, 自然被具有文化优越感的外朝职业官僚们所鄙视, 认为是外行领导内行。这种知识文化上的差异带来了外朝官僚和内朝宦官集团在政治上的严重对立, 而这种对立恰恰是皇帝们巩固皇权制衡职业官僚所需要

的。

谢谢观看,请多点赞[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祈祷][祈祷]



CCJING_GZ

CCJING_GZ

大家好,我是休哥斜轸,一个专注于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回答者。让我分享我的历史心得给大家,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宦官本来是皇帝的阉人家奴,通过阉割使其丧失性和生育能力后,可以在后宫中进行服务,这些非女性群体的作用就是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也就是用一群残缺的人维护一个人的尊严。

宦官在权力的道路上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几起几落,每次达到权力巅峰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机缘巧合。

中国古代宦官专权最高峰的是东汉、唐和明三个朝代,具体的专权原因各不相同。东汉后期,皇帝多为幼主,幼主登基伊始,皇太后垂帘听政,必然重用外戚(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时间一久,小皇帝必然心有不甘,特别是皇帝成年之后,急需夺回皇权,但此时能信任并依仗的只有他身边的宦官,宦官借此把持朝政与外戚进行斗争,获得朝政的主导权。
到了唐朝就又换了一番景象,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趋严重,皇帝为了监视各藩镇的动向,便会排出监军,而能够担任监军的便是宦官,由于监军可以上达天听,所以权力日趋增大,最后甚至在地方节度使之上,代表中央监控藩镇军队。唐朝后期甚至出现了枢密使和神策军中尉都有宦官担任的情况,宦官控制了中央禁军以及首都宫廷的保卫,权倾朝野,自然对于皇帝的废立不在话下。
明朝的宦官专政就更是有制度保障的了,明朝的宦官设二十四衙门,衙门的主管叫“太监”,所以后世大家称宦官为太监,他们最主要被赋予的权力是“批红权”和特务机构,“批红”便是由司礼监太监代替皇帝批阅奏折。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更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厂卫横行、告密成风,宦官专权的危害可见一斑。

宦官专权确实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情况,他们在历史上多次走上权力的巅峰,但究其根本,无论他们的权力有多大,都是皇权赋予的,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使得皇帝越来越想把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在各种制度层面进行调整,并赋于宦官这一特殊群体一定的权力,其实这些刑余之人也只不过是皇权的机甲罢了。

我是休哥斜轸,一个专注于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回答者。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以古鉴今,揽天下风云!

阿修罗猫猫

阿修罗猫猫

在我国历史上有十大臭名昭著宦官专权人物,现在来看看他们的臭名的一生吧;

1、张让(东汉,二世纪—189)

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时的宦官,十常侍之首。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宦官赵忠等杀进。不久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2、赵高(秦朝,前258年-前207年)

秦代宦官,权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赵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篡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他指使胡亥更为法律,诛戮宗室、大臣,且专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二世自杀,企图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

3、高力士(唐,684年—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後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他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审阅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大小国事由其处理,大事才交呈玄宗栽决,玄宗甚谓“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当时朝上,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而诸王公主更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要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此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并不如他的徒子徒孙那般专权,而是擅权,但肃宗时,高力士被弹劾流放至巫州,一代宦官从此自云顶掉入地狱。按律高力士本该斩,但顾及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于是将他流放。宝应年间玄宗驾崩,始终渴望回宫的高力士虽被赦还,但却因此而悲痛绝食7日终亡,年73岁,遵先皇遗诏陪葬泰陵。

4、李辅国(唐,704—762)

李辅国唐宦官,本名静忠,后赐名李护国,再改名为李辅国。他相貌丑陋,看上去有些虚弱,粗通簿书记录,俸奉大宦官高力士。四十多岁时,高力士才让他主管闲厩账务。他由于管的马喂得肥壮,所以被推荐给皇太子到东宫办事。他曾矫诏将太上皇(玄宗)逐出原来的住所,又杀张皇后,拥立代宗。代宗尊其为“尚父”,加司空兼中书令。恃策立之功,他跋扈地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不久罢职,代宗派人将其刺死。

5、童贯(北宋,1054—1126)

童贯,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人。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为“六贼”之一。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6、王振(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

史学家称朱明王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肢解残杀刘球为本朝最骇人听闻的惨案。

7、刘瑾(明朝,约1452—1510年)

少年自阉入宫,依附刘姓宦官混入乾清宫。自从他服侍的花花恶少朱厚照当上皇帝,刘阉开始使尽浑身招数,怂恿混蛋皇帝吃喝嫖赌,厌倦朝事。刘得以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将反对他的53位大臣一网打尽,制造了“奸党冤案”。此后还发明一种套在官吏颈上的刑具——枷,许多大臣被重达75公斤的枷刑活活枷死。篡党夺权阴谋败露后,混蛋皇帝朱厚照发飙,将其碎尸。

8、魏忠贤(明朝,1568—1627年)

原名魏四,入宫后改名李进忠。原本一流氓恶棍,虽目不识丁却深谙拍马权术。入宫不久得老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打得火热。与混蛋皇帝万历的亲密接触更是让他地位权势与日惧增,万历48年,年逾半百的魏阉开始飞黄腾达。朱由校即位后便恩将仇报谋害恩人王安,仅如此还不足以让他高居恶心太监之首。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才是魏阉无以伦比的罪恶。身为阉党,他不仅怂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纳妾,抢夺民女,令无数家庭生死离别。直到崇祯帝朱由检把他给收拾了。

9、安德海(清 ,1837年-1869年)

清末宦官。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自宫入宦,人称“小安子”。同治初,因受慈禧太后宠幸,渐干国政。同治八年,1869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乘楼船缘运河南下,张扬跋扈,招权纳贿。被山东巡抚丁宝祯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拘捕上奏,随即诛于济南(一说恭亲王奕昕密嘱咐丁宝祯乘机诛之)。

10、李莲英(清,1848—1912)

从1856入宫-1908出宫,李莲英在清廷52年。是西太后最贴心的太监。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对主子奴才嘴脸,对同类却凶狠残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置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文武百官多数对其奉承。






daniel-t

daniel-t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