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夏朵朵de猫
书看了几遍
人不了解
大概是农民多过作家
大概真诚多过虚伪
大概真情多过技巧

He Is We
不太了解路遥先生,我觉得陈少平肯定有先生的影子。

多情剑客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对他而言是非常不易的。
因为他的这部小说第一部投稿时就遭到了冷遇。好几家出版社都退稿了,说他的故事和语言都过于老套,不符合当时流行的“先锋派”文风。辗转多时最后才终于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
当时,经历了多次打击的路遥,精神和身体都处于即将崩溃状态。他拼命抽烟,耗尽了最后的生命之光,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
虽然这部书现在很畅销,但当下还是有人觉得这本书水平不高——言下之意获奖有些勉强。但是,这本书的畅销使得路遥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本书给许多乡村青年或者逆境中的青年以鼓励和鞭策......
我觉得,虽然路遥的天资和才华或许不是很高,但他的努力、执着和为文学献身的精神无疑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我“认识”路遥,是通过《人生》这部中篇小说。
看完了小说,我对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当年的农村生活印象深刻,感觉主角高加林和其他人物塑造都很成功。接着又去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感觉令人难忘。
正是由于这个中篇的成功,促使路遥开启了长篇《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路遥用自己的生命写就的一本书。为了这本书,他多次去乡村,去煤矿体验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猫在乡下窑洞里拼命写。为了这种“疯狂”写作,妻子与他离了婚......
如果路遥活在当下, 他就不会因为生活拮据那么早离世而去。他用生命写作确实不值得提倡,但他留下的作品和为文学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大熊,在!路上
有良心富了不忘穷人


mingzhui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郭家沟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人生》——成名作
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zhu_lf2009
路遥就是孙少平,明明自己就想逃离农村,偏给自己找一个高大上的理由!

月-月_鸟2012
路遥,是一个出生在陕北黄土地上的农民的儿子。少年时期的苦难练就了他自强不息、和多舛的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他用惊人的毅力和朴实的文笔在中国的文坛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为广大的读者呈现出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一批普通的劳动者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作品人物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他的渴望和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表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在这些平凡世界里普通的劳动者身上。
路遥,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为了创作呕心沥血,忍受病痛的折磨,在简陋的居室里,历时六年写出了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992年11月17日;定格在了他四十二年的风雨路程中;定格在了哺育他成长的黄土地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就是对他短暂人生的最真实的写照。追寻他平凡而朴实的足迹,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不至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拜读他的作品就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去在平凡的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佳佳Mavis
感谢邀请!
我第一次知道并关注作家路遥是因为他原来的名字“王卫国”,与我上司的名字一模一样,也是陕西人。王上司常常以此为傲,并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谆谆教导;“你们硬加这些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并不能显得多么有哲理性,多读读路遥的作品,哲理不应硬性地加入,应做到作品与生活本质的揭示融合一起,那才是哲理性结构......”老王大人巴拉巴拉赞了路遥一大通,那“哲理性结构”就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了。
《平凡的世界》于1986年出版,而王大上司在离职前把这本书送给了我,当时年仅22岁的小年轻因“哲理性结构”的刻板印象,把仅翻了几页的书就珍藏在家里的书架角落。平凡世界这本书直到我30多岁才真正地读完,是路遥众多作品的第一本,读着读着,惊人地发现,时隔多年,王大上司以此为例教过我的话,举过的例子,我竟然都能一一想起,他说:“人物描写方面,就数路遥的有水平,在那个如此特殊的动乱岁月,路遥把不同的配角,那些忧国优民、大公无私的忠诚干部,还有趋炎附势、惟利是图的跳梁小丑,都放到考验人性品格的大舞台上,不突兀,不刻意......”,还有“从这些激情倾注的作品就能让读者感受到路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
看完平凡世界我又找了些路遥的其他作品,例如:短篇小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杂文这束淡弱的折光等等,真的蛮认同那个与路遥同名同姓的、超级粉丝王卫国上司对路遥和平凡世界这本书诸多观点。我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路遥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对平凡小人物持续关注,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在他的作品中获得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尼珞
路遥,新中国成立年生,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1992年,43岁,在生病期间完成平凡世界第三部后,英年早逝。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路遥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当过农民,打过零工,做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编辑。在家务农时开始发表作品,短篇和中篇小说多有影响,小说多为农村题材。他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
他的作品素材,主要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和思索。
他对普通人命运持久、深刻地关注、体验和思考。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人以永远的感情共鸣和精神鼓励。
“生活就是无休止的奋斗”“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两句话正是路遥的人生写照。

tiffanyj
谢邀,我是七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路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100名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受之无愧。作为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写作并以其经典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改写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版图的一位作家,人们有理由向他致敬。
众所周知,中外文学史上,不少作家都有很高的文学技能,但能够成为截断众流、转变风气大家者却是廖廖,也许只有韩愈等少数几位。究其原委,正如黑格尔所说,他们不是关注天空而是只关注或只能关注脚下的人。而“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如果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文学家立身立文之本在于启蒙意识、救赎意识和社会担当。这样其作品才可能夺造化、见生气。试看一部中国文学史,如果没有从屈原、曹雪芹到鲁迅等一批“民族魂”,何来中国文学的辉煌。路遥的真正写作始于1976年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和见识写出的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与那个时期虚假文学划清了界限。这篇小说如果没有文学前辈秦兆阳慧眼识珠很难摆脱胎死腹中的命运。因此路遥是位大梦先醒者,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开启的文学新时代中他并没有落伍。
但此后文学的形式探索、试验蔚成大观,在“寻根小说”、现代派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零度情感介入、不确定内含等等面前,以出身贫苦,心比天高但命运多舛,深刻了解农村的写作身份闯入文坛的路遥反而冷静下来,有了自己清醒的判断。在现实主义不被看好甚至认为已经“老旧过气”时,他接受了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的教诲,坚信在中国,现实主义远未走到头,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作也远未出现。他下决心以生命对赌这一艰巨使命。今天看来,路遥当时对文学形势的判断可赞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人生》《平凡的世界》终于诞生并成为经典,当下现实主义的回归,也应当感谢路遥以自己的创作给了我们一个理由。
路遥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是能够把握大势的现实主义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要求是“整体上把握现实”,而并非环境与细节的细致描摹。洞察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很难攀援的一个高峰。因为现实处于变动不居中,现实的矛盾样态怎样认识与把握,人物怎样才能跨越时代局限成为典型?这一点上,路遥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的前辈柳青。柳青笔下的梁生宝等很难摆脱当时的政治局限而成为了“有局限的典型”。但路遥不一样,他立体、全景、即时地书写变革年代的生活史诗,众多作品在格局气魄上都不能望其项背。路遥对改革时期一些深层社会问题有深刻独到的洞察。他认为这些问题有的是改革所遭遇的旧习惯旧势力旧思维的阻扰,有些恰恰就是改革自身不当所催生出来的。
作为虚构性文学最高形式的人物,路遥以其笔下的青年农民形象展现了1975年到1985年改革关键期中国农村青年异乎寻常的命运道路。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前程似锦”;有的回乡务农,准备在新形势新政策下大有作为;有的一心想走出农村。这几种类型的农村青年建构了宏大的当代农民史。
在《平凡的世界》中安于乡村生活的孙少安率先办起砖窑厂,但贫富悬殊给他这样“先富起来”的极少数农民带来的心理和道义上压力,路遥捕捉到了;同时他还看到,分田到户只是给农民带来短暂的好处,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不愁吃了,但马上感到钱少,农民活动空间仍然狭窄;对土地进行掠夺式耕种,不仅造成污染,而且剥削地力,难以持久。当然他更看到农民的劣根性,如果不经过教育,命运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在柳青的世界里,农民的命运会在外力作用下较容易地改变,但路遥对这种外力作用的模式存疑,他的目光更为冷静。路遥看重演绎农民的“尊严”,但路遥笔下的农民的尊严的取得都来自他们自身,而非救世主或某个历史机遇的恩赐。由于路遥始终关切维系中国农村的浓浓人情,以及农民对于“尊严”的追求。他笔下改革大潮中催生的一代农民形象特别励志,路遥的读者马云曾说:“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安,他们的灵魂中响彻着路遥的话:“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诞生灵魂的歌声。”
总结所谓文艺精品,是指能广泛筑构于社会,长期传承于社会,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作品。苦难是懦弱者的深渊,是无畏者的垫脚石。路遥的“根”在人民,他热爱他们,热爱土地,他在他的文学沃土上孕育出一个个鲜活的生灵,这些生灵在山河巨变中同步完成自身的蜕变。这位伟大作家虽像一颗流星逝去,他笔下人物灵魂的歌声却永远响彻,铸就了文学史上极具光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