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云游
路遥 路遥?
第一次听说“路遥”两个字,是在初中,班主任在讲课的时候,跟我们说了一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可是这句话里的路遥,并不是作家路遥。
大学一年级,偶读《人生》真正的知道作家路遥,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
一次在网上买书,正赶上平台做活动,于是《人生》这本书,便被我买了回来,从此,路遥,走进了我的世界。
《人生》这本书很薄,薄到一天不到就可以读完;可是“人生”却很厚,厚到百年久,厚到万日多。
《人生》这本书,言语朴实流畅,是我步入大学之后,读的第一本小说。
小说主要叙述了主人公高加林从教师回到土地,后来又通过关系,离开了土地,奔向城市,以期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最终被人揭发,重新回到土地的故事。
小说架构鲜明,通过不同的人物,构成了故事发展中的种种矛盾,也正是这一系列的矛盾,酿成了一幕幕艰难选择后的悲剧。
正如书中所说: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平凡的世界》,由初识到熟悉路遥读完《人生》这本书之后,我不禁对路遥的另一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有了更大的阅读兴趣。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的巅峰之作,本书超百万字,路遥先生经过三年准备和三年创作,方才完成了这部举世瞩目的著作。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
作品以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二人为主人公,两人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中国农村青年,可是他们的名运,却大不相同。
孙少安立志立足乡土改变命运,而孙少平却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现代知识青年。
但是他们共同拥有的是矢志不渝的精神,他们都拥有顽强的毅力与命运做着不屈的抗争,这同样也是作品所具有的人性的高度,作品将生活的苦难化作前行的精神动力,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表达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
《早晨从中午开始》,再见 路遥。读这本书,是在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平凡的世界》这部巨著的创作随笔。
在《平凡的世界》创作期间,路遥可以说是一位没有上午的人。每天中午起床,简单的吃一些东西,便进行创作,直到深夜或是凌晨。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高强度的写作过程,加之不正常的生活作息,令路遥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完成后,身体已经严重透支,完成第二部后,路遥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险些失去了生命。第三部完成之后,路遥的双手已经成为了鸡爪子一般,难以动弹。三四十岁的人便已经两鬓斑白,脸长布满了皱纹,俨然像是一位老头一样。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随笔,是路遥躺在病床上完成的,完成后不久,路遥便因为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而去世,这部随笔,也便成为了路遥的绝笔。
路遥的去世,无疑是中国文坛一颗巨星的陨落,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将永远浸润读者的心田。

萨巴鲁
了解百分之八十

小童妹纸
不了解

along
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初中时候读的,当时觉得难理解,毕竟年龄小,成长的时代不同,这本书好厚,还是借的同学的,但我坚持看完了。如今人到中年,才稍稍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物,他们的悲与苦,他们的思想变化。时至今天日才发现,好多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在学生时代的积累和沉淀,记忆犹新,回想当时看书的日子是幸福的,充实的。少安,少平,田晓霞,田润叶等人物,都浮现在脑海。路遥,我理解可能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他生活中的婚姻就是和北京知青的结合,好像不尽人意,把思想寄托在作品中,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今读来,仍是获益匪浅。

噢可
至于路遥的生平简介那是众所周知的,少年家贫,所有的苦难或许都在为以后的创作准备一种思想上的素材.....
《平凡的世界》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不论时代怎样的变化,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可以说是每深读一遍都有一种对思想创新的认识:
我想少平求学期间的困苦与深深埋藏在心底的那种高傲与自尊肯定是当年路遥的经历,当时少年的一种生活态度。少安在贫穷的时候依然对生活的执着,对爱情的某种态度,每一处都无不体现了平凡世界里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善良与朴实厚道永远是孙玉厚陕北汉子的品质。兰花对爱情的梦想,润叶无奈的选择,郝红梅被命运的羁绊......
所有的人都是平凡的,不管时代与环境怎样的改变,只要拥有一颗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的心,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活出一个不平凡的内心世界。

Jason_Hao
第一次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淳朴,真实,让我很受感动。此后便对路遥爱的越来越深沉,读厚夫的《路遥传》,半夜三点读到路遥去世的那一章,我足足哭了一晚上。去了延安,第一件事便是想着去拜谒路遥,我是一个胆子特小的人,平时一到晚上都不敢出去,可是那天早上下着蒙蒙细雨,天阴沉沉的,我一个人坐公交,一路打听,一个人爬上了文汇山,到了路遥墓。山上只有我一人,面对陵墓,我却丝毫不觉得害怕,只是心中百感交集,特别想哭,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每次给同龄人说路遥他们总是不理解,给长辈们说他们总是一脸迟疑,他们认为我是无法真正体会路遥书中的那个年代的。没错,我不追星,我只敬路遥,他是我的信仰。

行者旅行家号
我对作者可能不太理解,但是能写出这类小说的人,必定是一个纯粹的人,看透生活却仍然不屈的人,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Panda,在路上
对路遥了解不多,只是十几岁时翻看家里的平凡的世界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看完了,过了这么些年只记得大概,具体内容差不多忘完了只是感觉他和海子一样是苦行僧式的作家,因为都是苦出身所以从未享受过丰富的物质生活,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都会比较悲观,也会片面被人认为深刻,他为了写书几年不出门,印象比较深刻的名言是:清晨从下午开始。敬重所有为了自己执着的事业奉献终身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取得过名望,无论他们施被人误解还是嘲讽,都衷心的祝福他们!

甘迪乌拉克
路遥体会老百姓的内心世界。

包包里装着心情
看资料他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才声誉鹊起,是个伟大的作家。


孙隆坤
我对作家路遥的了解,源于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因为这部作品有我那个年代生活的经历和影子。
八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就在陕西农村哥哥开的砖瓦厂打工,工作就是和别人一起把半自动化制作的土砖胚子用两轮架子车运送到窑子里火烧,待烧制成功后又从窑子里搬运出来。这些经历和小说里的孙少安如出一辙,及至后来看到这部小说和电影,总会让我新潮澎湃,激动不已。
后来由于资金问题,砖瓦厂倒闭了,我不得已到西安大麦市街一家餐馆打工。再后来又到宝鸡一家建筑构件厂从事水泥预制板加工工作。一路走来始知人生的不易和艰辛。
然而在此期间,我从未放弃学习 放弃梦想。可以说,我对路遥作品的关注超越了作者本人。后来我又到成都打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蓉漂”。1993年起,我就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向报刊投稿,书写自己的工作经历,并有作品见诸报端,极大的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1993年3月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拍摄成电视剧,同为陕西人,让我更加的尊崇路遥。路遥(1949年12月2日 [ —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2019年9月23日,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9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伴随着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朴素的文学作品,激励着我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去拼搏。如今我从事着和文字相关的企业咨询及培训工作,游走于全国多地,不得不说和路遥的作品有这千丝万缕的工作。感谢路遥,感谢伟大的时代!

浪漫与风
路遥,出生于1949年12月2日,逝于1992年11月17日,享年42岁。路遥的本名叫王卫国,陕北人。
路遥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路遥家里兄妹共有八人,路遥则是长子,因为家庭生活太过艰难,在他七岁的时候,路遥被过继给了自己的伯父。
据路遥回忆说
“家里没有办法养活我,父亲带我一路讨饭,讨到伯父家里,把我送给了伯父。”
被送人的路遥,生活终于得到了些许的缓和,甚至还得到了教育的机会。1973年,路遥有幸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也就是从这时候起,路遥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1980年,路遥发表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并获得了第一届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提到路遥,就不得提提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于1975年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之路,在1991年最终完成了这部百万巨著,另一年就因肝硬化逝世。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发展的长篇小说,以孙家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核心人物,通过这两兄弟的爱情故事、事业成长和人生经历,全景式的展示和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这部鸿篇巨制在1991年3月,就获得了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对《平凡的世界》的肯定,更是对作家路遥的肯定。
除了《平凡的世界》外,路遥还有其他的作品,也很不错。例如,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长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得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还有短篇小说卖猪、青松与小红红、《匆匆过客》和《姐姐》等,也是好评如潮。

GRACEKELLY花园
路遥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天才,是天才都有点怪,再加上他的人生经历,多少少给他的性格带来影响,从贾平凹的《废都》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路遥的烟瘾特别大,加上写作常常熬夜,太过劳累,在43岁就离开了,可谓天妒英才。

小胖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70、80年代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陕北农村青年的平凡世界和生活。其中,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了中国农村的真实变迁,成功刻画出了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追求和挫折、欢乐和痛苦、情感和劳动……。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更被誉为是“皇冠上的明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小说的作者路遥曾经这样表示:“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也因此而得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这篇小说的作者路遥,走近这位被潘石屹称为“用心、用生命去写作的人”。
路遥(1949年12月——1992年11月),原名王卫国,陕西榆林清涧县人。他是生于陕西长于陕西的当代作家,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的副主席,代表作除了《平凡的世界》外,还有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等。
建国不久,路遥出生于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弟弟和妹妹们相继出世后,父母再也无力供养这个家庭,他在幼时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的大伯父。
大伯王玉德也是农民,他曾经生过三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了,所以才希望收养一个儿子为自己养老。过继给伯父后,路遥显得非常早熟,当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的乖巧和懂事得到了养父母的喜爱,还得到了读书上学的机会。
尽管成绩优异并且考上了县城的高中,但养父王玉德也不富裕,最多只能为他提供每月25斤的粗粮作为在校的口粮。作为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这点儿粮食完全无法撑到月底,更不要说到食堂去打菜吃了。因此,他成了学校中成绩最好但又生活最苦的一个学生,基本上每天都食不果腹。
在《平凡的世界》开篇中,孙少平在县城读书期间吃不起“甲菜”,吃不起“乙菜”,只能吃最便宜的黑色高粱面馍这种“丙菜”。其实,这是路遥在真实回忆自己曾经的过往岁月,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加工。
从延川中学毕业后,无门无路的他只得回乡务农,不久还担任了乡村教师。好在,他有文化,又有干劲,所以能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进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工作。
一年后,他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再次回到了广阔的农村。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北京前来上山下乡的知青林虹,被她美丽和优雅的气质所吸引,两人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
从1970年开始,国家开始逐步恢复招工,但条件却十分的苛刻。由于路遥的表现突出,县里特意给了他一个进城当工人的指标,可是当他看到林虹期盼的眼神时,却把指标偷偷让给了她。
林虹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农村返城,不过,她却在不久后寄来了一封分手信。经此打击,路遥一度萎靡不振,绝望之下甚至想到过自杀。
在最落寞的那段时期,路遥还找到过林虹的好友林达,希望她能出面劝说林虹回心转意。不过,当林达赶到工厂后,却发现林虹早已经和一个军官好上了,完全遗忘了路遥。
善良的林达开始越来越同情和理解路遥,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不久后,路遥被调到了县文化馆工作,而林达则在县委宣传部工作。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越来越了解对方,逐渐萌生了爱意。
1973年,路遥考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但林达却继续留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并且还承担了恋人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其间,他开始在校内进行文学创作,多以那场大运动作为背景和题材。
大学毕业后,路遥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延河担任编辑。不久,他和林达终于结束了爱情的长跑,正式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林达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一应家务,保证路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得益于此,他不断在国家和地方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屡屡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初步在陕西文坛崭露头角。
文笔越来越犀利的路遥,很快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为了继续创作,他经常出差,还频繁到各地去体验不同的生活,逐渐忽视了对妻女的关怀。
或许,正是这种对家庭的冷漠态度,使得林达越来越不能理解自己的丈夫,越来越怀疑当初的选择,两人开始争吵不断。最终,这些争吵和分歧彻底耗尽了曾经的美好,而路遥依然我行我素。
1988年,路遥耗费了自己五年的时间,终于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作品一经出版,便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著作。
就在路遥事业成功之时,他的家庭终于破碎了,妻子林达向他正式提出了离婚。当时,路遥已经病入膏肓难以痊愈,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但还是尊重妻子的决定,在临终前签署了离婚协议书。
1992年11月17日,在和妻子离婚后不久,路遥就因为肝硬化腹水而医治无效病逝于西安,年仅42岁。三天后,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的三兆公墓举行,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牟玲生、陕西省委组织部长的支益民、陕西省副省长的徐山林等领导都参加了追悼大会。
2002年11月17日,延安大学特意召开了“路遥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深情缅怀这位本土作家的其人其事。
2009年8月,路遥的故乡清涧县开始修建他的纪念馆,场馆总面积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馆内布展的内容分为了“困难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世界”和“永远怀念”六个部分,展出了路遥生前所用的许多珍贵照片、手稿、信函、音频和视频等实物资料,真实再现了路遥的一生。
最后,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一段话结束本篇文章: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