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的对比是什么?

如题,武将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的对比是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蚂蚁Ken

蚂蚁Ken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中国和西方对古代贵族的封爵称号高度的一致!那就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中国有句俗语:"文到阁老,武封侯"是位极人臣的最高封赏和荣耀!

历史上文臣的品级最高为正一品。但爵位上有很大的差距。连诸葛丞相仅以武乡侯自居,连东吴孙权也常以吴侯自称。

即便是乱悠悠的春秋战国,齐等大国勉为称公,如齐恒公;而魏国仅称侯,如魏文侯;韩国国君则称韩襄子,足见他们之间的等级。

而武將称王多逢于乱世或新朝刚建立之初,是权益之计,异姓封王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如汉初的异姓王,或遭猜忌、或有谋反之心,几乎戮杀殆尽。清三藩的诸王也都是灭门下场!唯唐末的汾阳郡王郭子仪能独善其身。

丞相虽一人之下万上之上,但正常情况下罢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武将就大不同,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武将危及江山社稷。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公然造反推翻了侄子,自己做皇帝。

至清朝,娇枉过正,不允许亲王离开京城半步。其权力远不及朝中的二三品文官,对武将防范更严,战时用,战后在家赋闲。

康熙王朝》中收复台湾后,文臣姚启圣被封杭州侯,而主将施朗却封二等伯也己明这一点。

kanaqi

kanaqi

在古代所有的封爵中,最敏感的一个封爵,无疑就是封“王”了。

对于皇帝来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封大臣为“王”。刘邦当年打下江山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先后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消灭了七个。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就和大臣们杀白马盟誓,做出一项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就是说,不是刘姓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

(刘邦剧照)

刘邦做出了这项规定以后,后世两千年的皇帝,基本上都沿用这项规定。如果一个人与皇帝不同姓,基本上没有封王的可能。同时,如果不是武官,而是文官,封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古人所谓的“立功”,所指的主要就是战功。一个文官,就算是宰相,如果没有战功,也很难封侯。所以在汉朝的时候,才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想要实现的,就是实现人生封侯。

汉朝一开始没有封“公”的,后来封公的越来越多,隋唐之后,封公的变多,封侯的则更多,文官、武官都可以封公封侯,也不再限定只有立下“战功”才可以封公封侯,立其它功劳也可以。

不过,封“王”则有着严格的限制。除了与皇帝同一个姓以外,其他大臣几乎没有可能封王。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大臣的功劳大得不得了的时候,也可能封王。比如清朝初年的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就被封王。还有唐朝帮助李显复辟的张柬之等五人,也被封王,当时号称“五王”。

不过,这些不是和皇帝同姓,而又被封为“王”的,其命运都极为悲惨。无论是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王,还是张柬之等“五王”,最终绝大多数都被严厉打击,受到了惩罚。

要不受到惩罚,比较多的情况就是大臣死后被追封。毕竟被追封为王的时候,人都不在了,肯定就不会受到惩罚了。

(李显剧照)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汉朝之后,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既可能封侯封公,还可能封王。不过,封侯封公,都很少有事,而被封王的,则会受到君王极大的猜忌,稍不注意,就会被严厉打击。

说起来,无论是封侯封公,还是封王,无非就是称号不一样而已。如果封王多了,王所享受的待遇,甚至还可能不如那些公爵侯爵,权力也可能没有公爵与侯爵大。为什么古代却对封王如临大敌,一定要到逼不得已才封,而封了以后,又会想方设法打击这些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这里,咱们还得回到这些爵制的产生时期。

爵制的产生及成型,主要是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刚开始分封的时候,主要是侯爵,公爵都很少,所以那时候称为“诸侯”。不过到了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们互相兼并,公爵已经越来越多。不过,称“公”的很多,但是称“王”的却几乎没有。

(秦始皇剧照)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在古代,“王”有特殊的含义,所表达的就是天下主宰。而“公”“侯”都没有这样的意义。

西周开始的时候,除了周天子是王,是天下主宰,没有其它王,自然就没有其它主宰。不过,楚国由于不满周天子只给予了一个子爵的分封,因此和周天子发生了很多矛盾。再加上周天子还多次带领军队征伐他,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人又称呼楚国人是蛮夷。因此,楚国国君非常不服气,自称“楚王”。当楚国国君自称“楚王”的时候,便意味着他们要自行一套,自己主宰自己的地盘,不再属于周天子的臣民了。

到了战国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楚王,通过兼并剩下的其它六国诸侯,也纷纷称王。那也就意味着,这些称王的诸侯,也都不服从周天子管理了。

因为大家都称王了,因而自己感觉比别的诸侯国厉害的秦国和齐国,干脆称“帝”。不过后来也觉得闹得不像话,又取消了。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皇帝”。

此后又经历楚汉相争。先是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为“王”。不过这些“王”们立刻就反叛。刘邦当了皇帝后,也有封“王”,而这些“王”也是心中不服而反叛,以至于刘邦对他们进行广泛的诛杀。

由于“王”在周朝及汉初有着诸多这样的反面意义,因此,后世的皇帝都是谈“王”色变,不敢再封异姓为王了。至于同姓的王,意义则不一样,毕竟是家天下的国家,这个天下就是这家人的。因此同姓当“王”是无所谓的。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等)

麻袋书虫

麻袋书虫

封王确实是大臣最高封爵,比如西汉初期的异性王,唐代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宋代还有童贯等,宋明有追赠王爵。但曹操的魏王和司马昭的晋王这些权臣不在此论。

岳飞追封鄂王:

常遇春追封开平王:

封王历来是出头的椽子,大多没什么好下场,郭子仪也是付出极大代价的:

大臣封爵最高等级有差异,比如汉代最高就是列侯。魏晋创造公侯伯等级,大臣最高封爵公爵。唐代加了子男等级,大臣封爵一般最高是国公,此后历代都差不多。

清代特殊一些,蒙古也有王。汉四藩也是王爵。乾隆给富桓福康安父子追封王,此外大臣封爵最高还是公。比如年羹尧最高爵位就是公。咸丰公开许诺平太平天国封王,他死后慈安慈禧只给曾国藩一等忠勇侯(汉族大臣最高爵),左宗棠李鸿章才得伯爵,而蒙古将领曾格林沁,仅化解太平天国北伐就得到世袭罔替的亲王。

而文臣与武将的最高封爵是一样的。

小胖果果

小胖果果

封侯拜相,是中国封建社会文臣武将最高的追求。不过,这里的封和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当臣子立下了大功劳,做主上的就要给赏赐,最高级别的赏赐,叫做“封”,本意是裂土分封,等于是把这个天下的“股份”分一部分出去,相当于股权激励制度。

政府部门开张了,摊子已经拉起来了,得有人办公干活啊,不然税收都没人弄。那些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虽然各个都是贵族了,有了爵位了,可是他们未必就懂得管理国家。这个时候,做主上的就得想办法请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到政府部门任职。这就相当于是招聘职业经理人,从丞相到县太爷,一品到九品,都属于职业经理人,是流官制度。

对于职业经理人,你干的再好,顶多也就是多收了三五斗,主上分你三五成的好处费。舍此之外,就是官员品级所对应的俸禄了。对于官员来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所以,不管是封王、封公、封侯、封伯、封男、封子等等,都只是向世人宣告是贵族阶级。不管拜官丞相、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十二衙门、二十四司等,都是向人宣告是官员阶级。

从西周封五等爵以来,到东周时礼崩乐坏,秦国创军功爵制度,汉朝时又有了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有取有舍,名目多有不同,但是本质上还是加持荣誉身份的作用。关二爷动辄就跟人显摆自己是“汉寿亭侯”,这其实是跟刘备表明关二爷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已经是贵族阶级了。关二爷此后能独当一面,镇守荆州,与关二爷的这个身份有不少干系。

后来,因为爵位和官职时常合流,出将入相就,到了隋唐时期就定下了一些规矩和制度。总得来说,是赏功以爵,授官以能。文武之道,自此分途。这里的“功劳”往往指的是军功,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军功,得是对社稷江山有很大贡献的军功才可以。

比如,唐朝中期的名将郭子仪被封汾阳郡王,那是因为他“手提两京还天子”,功劳大了去了。北宋宦官童贯因为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也被封做了郡王。对了,要提一句,自从主上从“王”变成了“皇帝”之后,这个“王”也就变成了爵位的一种。不过,要想封个爵王,可不是简单的事,从一般的经验教训看,封了了王爵,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功高不赏,结果是很惨烈的。

到了明朝,除了开国的几位实在弟兄封了国公,明朝300年都没有人再获封公爵的爵位,甚至侯爵的数量都相当少。戚继光够厉害吧,他说他的理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武将封侯已经不得了,再往上就危险了。

至于文官,那是按照品级来定的,最高级别的自然是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因为国家的行政运营系统握于文官之手,所以,在很多时候文官是掌握有实权的。可是,对于职业经理人,皇帝可以不吝啬钱财,赏赐很多,却很少封侯。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易富难贵”,如果文官有实权,还又成了贵族,那就造反不远了。

武将虽然可以封侯,政治地位不低,可是没有实权,除非文武勾结,才能具备造反的实力。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文武制衡之道吧。

至于这些流官们最在意的荣誉,却是主上在他们死后的盖棺定论,给一个谥号,评定一生功过。得到了“文正”的谥号,就已经是文臣里拔尖的了。这多少跟被文官们奉为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不是帝王之学有关。

帝王之家,就操纵着谥号的那几个字,就把几千年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最顶尖的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不知道算不算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悲哀啊!

逍遥七星

逍遥七星

智圣诸葛亮为文臣之典范,汉丞相、武乡侯,知内外事[呲牙]

犬女爱人

犬女爱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分封天下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为封爵之始。

春秋战国时期,五等爵位依然是国君的封爵,武将和文官最高的封爵都是君,君是诸侯王能封的最高爵位。一般封给国君的兄弟或立有大功的臣子,不分文武,例如武安君白起,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著名的“战国四君子”既是指人品,也是指爵位。

东西汉时期,文臣和武将的最高封爵都是侯爵,侯爵的最高一等是彻侯(后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在汉朝要封侯,要么军功卓著,扫平匈奴,如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要么位列宰辅,如汉丞相博陆侯霍光。总体来说,封侯也是比较难的。

在这个体系中,西汉也出过bug,例如吕后去世前把自己的侄子吕产封为梁王,吕禄封为赵王,结果吕后死后两个人因为坏了“非刘氏不王”的规矩,被砍了脑袋。

三国一代,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虽然权倾朝野的大臣一般也是封为侯爵,但三国出现了封公爵和王爵,作为权臣进阶皇帝的铺垫。最有名的曹操自封魏公,随后是魏王,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但他的儿子司马昭就已经自封晋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晋公司马昭

同时期封公的武将几乎没有,基本上到侯为止了,如赵云封顺平侯,张飞封西乡侯,只有曹彰以宗室之尊封任城王,算是特例。

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计划篡位的权臣封王,文臣武将封公爵的情况也开始多了起来。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这四个南朝开国皇帝依样画葫芦地自封为公,为王,然后篡位。但是,郡公似乎是异姓功臣的极限,如钟离之战大破北魏的南朝名将曹景宗被封为竟陵公(这个是郡公),指挥淝水之战的东晋名臣谢安封建昌公(也是郡公)。

北朝在封爵方面更加随意一些,著名的西魏八大柱国,基本上都被封为国公,如燕国公于谨,卫国公独孤信。在北齐则可称之为“滥爵”:大将斛律光封咸阳王,只会拍马奉承的和士开一样被封淮阳王,而医术高妙的徐之才被封西阳王,简直是王爷多如狗,公侯满地走。

到了隋唐,封爵重新审慎起来,隋朝与唐前期,正常情况下异姓文武大臣的最高封爵都是国公,只不过封国有大小,像赵、齐、楚、魏这些都是大国,荣、房、沛这些则是小国。隋朝一代名将,又有拥立之功的杨素从越国公被晋封为楚国公,宰相苏威功绩上稍微差一些,封为房国公,唐太宗建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也只是封为赵国公,像秦琼的胡国公,程咬金的卢国公,那都是小国。

到了唐中期,由于战乱频仍,武将地位提升,封爵的天花板又开始调高。这时异姓功臣的最高封爵是郡王。如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的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平定朱泚之乱的李晟封为西平郡王。而文官晋封郡王的基本没有,最高封爵仍然是国公,如宪宗朝名臣裴度封晋国公,李德裕封赵国公。

赵国公长孙无忌

唐代外姓封爵,比较特殊的是唐代宗朝大太监李辅国封博陵郡王,当然这可能是唐代宗放的烟幕弹,因为李辅国封王不久就丢了脑袋……

五代十国也是战乱频仍的时期,皇帝为了笼络有势力的军阀,开始滥封王爵,包括亲王等级的一字王,如后周大军阀安审琦被封为陈王,文官的最高封爵也是一字王,如著名的“长乐老”冯道被封为瀛王。

到了宋朝,对外姓大臣的封爵创出了新高度。文官封爵最高的仍然是国公,但是,所谓功高的文官公爵可以兼封两国,如徽宗朝著名奸臣太师蔡京被封为陈鲁国公。

北宋一朝,武将封爵最高的仍然是太监……童贯因为收复幽州之功,按照宋神宗恢复幽州者封王的遗命被封为广阳郡王,但是很遗憾,封王后不久童贯也丢了脑袋。

到了南宋,又是熟悉的乱世,武将封爵开始不断刷新,如大将韩世忠被封为咸安郡王,杨存中封和义郡王,张俊封清河郡王,同时期文官的封爵相对弱一些,活着封王的几乎没有,只有大奸臣秦桧死前被封为建康郡王。

元朝王爵分为六等,元初封王还是比较慎重,非直系宗室不封一字王,但到中后期爵位就被玩坏了,元武宗继位后,一次性封了十九人为王,最高等级的一字王就有十四人,甚至身为驸马的高丽国王王愖也被加封为沈王。所以元朝的文官武将们碰到路子野的皇帝,稍微有点功劳就是一个王爷,这个和北齐有点类似。

明朝封爵又开始收紧,朱元璋开国之后首封的六个公爵,一位文官(李善长),五位武官(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又封了四个公爵,都是武官,无军功不封爵基本成了明朝授爵的潜规则,明太祖之后文官有军功的最多封为伯爵,就是著名的王守仁,此外,即使是权倾朝野的太师张居正,也没有封爵。但是由于有李善长这个特例在,明朝文官和武将的最高爵位仍然都是公爵。

最后是清朝,清代的思路和明朝接近,就是有军功者爵高,傅恒封一等忠勇公,他儿子福康安封嘉勇贝子,而且外姓武将也封了亲王,比如大名鼎鼎的汉奸平西王吴三桂。文官封公爵的有一等忠襄公和珅,一等谋勇公孙士毅,封王的没有。所以,清代是一个武将封爵高于文官的朝代。

一等忠勇公傅恒

slan

slan

武将最高可以封王,可以封侯,公爵等等,如唐薛仁贵封为两辽王加一字并肩王,其子薜丁山是双辽王(小说)。文官也可以封王,如曹操、曹丕,丞相进封魏王。诸葛亮丞相封相父,掌握全国政权。文官也根据朝代和皇帝的实际情况,年幼的皇帝需要忠臣扶持,帮助和指导,才能成为有为之君。文官也分忠臣、奸臣和权臣,有些权倾天下祸国秧民,有些诚心为主精忠报国。

milene

milene

古代职爵是完全分开的两套体系,文臣武将是职务,王侯是爵位体系,两者互不影响。不仅是武将可以封王,比如郭子仪封汾阳王。文臣也是可以封王的,比如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

从总体数量上看来,武将封王确实多于文臣。因为掌握军队这一绝对控制力量,权力、爵位、官职都可以通过军队威逼得来,所以,武将得封异姓王是要多于文臣的。而且,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在于很多时候大臣都是允文允武的,所以文臣武将的区分有时是一个伪命题。比如丞相是文臣系统的最高职官,但是西汉的周勃、灌婴,东汉的吴汉、邓禹,唐代的李靖、郭子仪,明代的徐达都是武将出身,却也都担任过丞相。宋代更是以文官掌军事,很多的文官宰相都有披甲上阵的经历。所以说,文武之间的界限其实不是那么明显的。

还有太傅一职,也是文人毕生追求的“生为太傅,死谥文正”之一。但是,北周的尉迟迥,唐代的李克用,宋代的张俊、韩世忠也都曾担任过此职。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来,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文臣武将区分明显的特定官职,很多时候还是允文允武的。

金川儿他爹

金川儿他爹

对于文臣武将的分封,一般是在开国建元之际,其中以,汉、唐、宋、明最为突出。

一、东西两汉

刘邦建立汉朝时,文臣中功劳最大的当属萧何和张良!两人都被封了侯爵,有食邑,其中萧何还是丞相,统领百官。武将中有几个被封为王的,但是彭越和英布等人属于刘邦的合作伙伴,本身就是王;卢绾被封为王那是刘邦乱封的。所以他们的王与刘邦的分封意义相关不大!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中,韩信的王位是胁迫刘邦的,后来被贬为淮阴侯,侯爵,其他武将都是列侯爵位!所以说,在刘邦麾下,文臣武将的分封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是侯爵。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分封最高的也是止步到列侯。

二、贞观大唐

唐朝的文臣武将分封,应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文臣武将最高爵位都是被封为公爵,但是区别在于,文臣的排名要比武将高!而且文臣的官职最高是位列三公或是左右仆射之类的,职位上都是文臣能达到的最高点。而武将的在朝廷职位大体是“大将军”或“总管”之衔。武将要比文臣弱势,像李靖还得出将入相,向文臣转换。

三、南北两宋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有功的文成武将,分封最高爵位也是公爵。文臣之首的赵普被封为许国公,武将中的石守信等人也是被封为公。但是有一点,赵匡胤分封出去的爵位是很少的,可能是他他取天下太容易了。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一个偏安一隅的朝廷。文臣的分封没什么好谈的,武将中的韩世忠分封是可以一说的。韩世忠武将出身,晚年退休的时候被封为咸安郡王!以前的文臣武将被封为王基本都是死后追封的,韩世忠的“郡王”爵位是活着的时候封的。

四、大明王朝

朱元璋时期,文臣武将的最高爵位是公爵,文臣以韩国公李善长为首,武将以魏国公徐达为首。在朝廷的职位上,李善长是左丞相,徐达是右丞相,徐达压过李善长一头。徐达死后还被封为王,死前是没有的。中国历史上的文臣武将,死前都是很难封王的。朱棣“靖难”之后,功臣也是最高只能达到公爵。朱棣之后的文臣武将封爵难。英宗复辟时封了武将石亨为忠国公,文臣徐有贞为武功伯。之后的明朝,文臣最高不超过伯爵,像王阳明在世时就只得一个新建伯的爵位。

单纯热爱

单纯热爱

纵观古代历史,文臣武将建功立业的功臣有很多,并且能够获得不同的爵位,当然不同历史时期,他们能够得到的爵位也是不同的,相对而言武将往往可以封王,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主要王朝都是存在这种情况的,当然这里说的是异姓功臣,比如汉初韩信、彭越等诸侯王,东汉的曹操获封魏王,曹魏的司马昭获封晋王,唐初的罗艺是燕王,杜伏威是吴王,中唐的郭子仪是汾阳郡王等等,就是宋朝也有童贯封王,成为古代宦官爵位最高的人,明朝的话主要是追封郡王,主要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至于清朝的话,也有吴三桂等藩王,可见这些异姓封王的人都是武将,所以在古代武将最高可以获得封王的爵位,那么文官有能够获得怎样的爵位呢?

其实,理论上古代王朝异姓功臣官方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并不是封王,因为各大王朝对于王爵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就算是开国功臣也不一定能够获得,比如汉朝开国功臣萧何、张良、曹参等人都是封侯的赏赐,东汉延续西汉刘邦定下的规矩,那就是“非刘姓不能封王”,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封侯的奖励,唐朝开国功臣也是如此,只不过此时他们获得的爵位是国公,也是异姓功臣的最高爵位了,明朝的情况也是如此,而像徐达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开国六大国公,可以说明朝时古代对于王爵控制最严格的王朝,抛开南明不谈,无论功臣多么大的功劳,最高也只能册封国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后追赠而已,也就是说这是古代的常规操作,不过这份常规操作并不是仅仅指的是武将,其实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论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而武将能够超高规格获得王爵,其实往往都是王朝处于特殊时期,比如说开国初期笼络地方割据势力,或者王朝中后期出现重大叛乱,汉朝刘邦为了联合各地诸侯王反抗项羽,所以才会存在汉初的八大异姓诸侯王,也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唐朝初期为了笼络地方割据势力,册封了罗艺为燕王,江淮杜伏威为吴王等等,安史之乱爆发后,对于平定叛乱的武将们给予郡王爵位,比如郭子仪被册封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郡王等等,也就是说在国家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武将们才能够挽救国家社稷,自然也就能够得到超高规格的待遇,至于文官的话,就算是参与到军事行动中,担任的往往也是军师的角色,或者是负责后勤粮草的工作,他们并不能够像武将那样拼杀在战场上,所以自然也就不能够被破格赏赐爵位了。

纵观古代的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官们的最高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册封公爵,也就是国家标准制度中的最高爵位了,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不同历史时期文官最高爵位的变化吧!

先秦时期文官理论上能够获封公爵,比如周朝实行分封制,册封的诸侯有不同层次,最高等级的诸侯国是公爵,但是这些诸侯国往往都是宗室,功臣的话爵位最高只能做到侯爵,比如姜尚是武王伐纣的首席功臣,在周朝建立后册封为齐侯,而在战国时期,文官最高也是侯爵,最明显的就是秦国相国吕不韦,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的人物,可是爵位方面只是文信侯而已,当然武将们能够获得的爵位往往和军功密切相连,想要在爵位上做到最高等级其实比较困难,比如白起最高只做到大良造,武安君而已。

而在汉朝的时候,延续的是秦朝的军功制度,也就是功臣最高爵位是彻侯,也就是列侯,不过列侯也是有等级划分的,最开始在西汉时期无论是上万户还是数百户都是县侯,也就是说西汉时期万户侯才是最高等级的爵位,当然武将们往往更容易获得这样的爵位,不过萧何和张良都是万户侯,也就代表着文官能够达到的极致了,而到了东汉彻侯有分为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和亭侯等等,这种制度延续到西晋,最常见的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这个爵位就是县侯,而张飞为西乡侯,关羽是汉寿亭侯等等,也就是说这一个历史时期,文官能够做到最高的爵位也就是县侯了,萧何、张良甚至诸葛亮都是这个时期爵位的最高峰,当然汉朝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王莽设立了公爵,位在彻侯之上,不过因为新朝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太短,又因为东汉建立后实行西汉的制度,所以彻侯也就成为汉朝功臣最高爵位,只不过东汉末年曹操再一次恢复公爵,并且自立为魏公进而晋封魏王,其实暴露了他想要取代汉朝的野心了,因此才会出现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的原因了,不过公爵在这个时期属于特殊情况,属于权臣的标配,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作用。

等到隋唐时期,国公成为功臣们的最高爵位,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上有名的功臣都是唐朝的国公,比如秦琼是胡国公,程咬金是卢国公,尉迟敬德是鄂国公,长孙无忌是赵国公,房玄龄是梁国公,魏征是郑国公,可见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等人都是文官,而这也是唐朝文官爵位的最高峰了,只不过唐朝比较特殊,文官被封王的情况也出现了,这个事件就是“神龙政变”,后面张柬之等人被册封为郡王,这也是古代异姓文官功臣最高的爵位了。

其他历史时期的话,宋朝和明朝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如此,文官能够做到最高的爵位就是公爵中的国公,宋朝的开国功臣,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称号的赵普的爵位是许国公和魏国公,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的爵位是荆国公,欧阳修死后被封为楚国公等等,显然这也是宋朝文官爵位的常规操作,就是秦桧这位权臣也不能够例外,生前被册封为秦国公和魏国公,也只是死后才被封为申王,而明朝也是基本操作,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六国公第一名,就是力挽狂澜的于谦,也没有得到爵位,张居正也是如此,可见在明朝文官想要获得爵位也是很困难的,不要说文官了,就是武将即便是立下大功劳,想要获得国公爵位也是不容易的,比如平定东南倭患的戚继光一辈子也没有得到爵位,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是平西伯,可见在明朝爵位是相当有价值的了。

至于清朝的爵位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开国武将们能够得到王爵的赏赐,比如平西王吴三桂是亲王,不过除了清朝初期的异姓封王,其他时期即便是武将们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依旧不能够封王,最明显的就是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仅仅获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被封为二等恪靖侯,理论上文官最高的爵位是一等公,只不过文官想要获得这样高的爵位真的太难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曾国藩是一等侯爵,左宗棠是二等侯爵,至于汉族大臣获得配享太庙的张廷玉仅仅是二等伯爵而已,所以文官想要在清朝获得最高爵位,尤其是汉族大臣更是难上加难了。

也就是说文官在古代除了机器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张柬之因为发动政变让李唐皇室重新获得皇位,从而获封郡王的爵位,至于其他王朝侯爵和公爵就是顶峰,只不过每个王朝获得这份爵位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已,相对而言,明清对于文官的爵位管理是非常严格的,相对而言唐朝的爵位对于文官更加有利,也更加荣誉获得,从这一点上讲的话,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唐朝的爵位都是相对更加容易获得,而唐朝的发达自然也就离不开文臣武将的贡献了!

薇小薇

薇小薇

从秦开始设立二十等爵位,汉依秦制,加封王爵,异性王除灭后白马之盟约定非刘不王。爵位都是给有功之人在官职以外的一种赏赐,文武皆可得(如萧何封酂侯,韩信淮阴侯)。当然,军功相对而言更容易获得一些,但风险也要高得多。

汉初,做官者以出将入相为荣,所以多能兼资文武。即便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也很少只能提笔的书呆子(为将者不等于冲锋陷阵,更重要的是指挥三军),因此建立军功对文人而言也不难。不过汉朝文武至高就是十九等爵的关内侯,再次的就是二十等爵的列侯(如关羽的汉寿亭侯,诸葛亮的武乡侯)。

到了隋唐及以后,基本也都只是本姓封王(汾阳王郭子仪是个特例,其他如鄂王岳飞、明朝开国的异性王都是死后追封的),异性则是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了(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妥妥的文官,皆封公)。但普遍也都是建国之初容易获得爵位,往后就难了。文官如秦桧也曾被追封申王,李鸿章死后追封一等肃毅侯。

不过文官有功者可能还会多个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古之三公)。

kingjune

kingjun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