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的对比是什么?

提到的作品

[作品]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其中之一,书中具体包括了:康熙继位之谜、苏麻喇姑之谜、“大内密探”的风尘生活、康熙密查苏州女子买卖案等内容。《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

胡忠良

最新跟帖
小满爸爸

小满爸爸

文官的最高爵位也可封王。

在正统的汉家王朝,对于封异姓王总是报着异常谨慎和兔死狗烹的态度。

只有在乱世之中,立下不世奇功的开国功臣、中兴名将和拥兵自重的各路军阀;及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样的权臣方能有机会裂土封王。

然宋代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

由于其崇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即便对国土无尺寸之功,只要皇上荣宠不衰,并权倾朝野者,就有封王资格。

宋代文官封王是属于至高荣誉衔,并无世袭临民、裂土分封的实际待遇。

不算外戚,两宋封王的文官共有十位,其中生封者有二人,其余是死后追授。

南宋高宗时任宰相十九年的秦桧,于1165年临死前被朝廷加封为建康郡王,死后谥号“忠献”,又追赠申王衔;为文臣者,秦桧的尊荣显贵可谓是无以复加。

虽说杀害岳飞的罪名不该由秦桧一人来扛,但奸佞二字却是秦桧是洗不掉的。

人民为特意为秦桧以生铁塑像来表达内心的爱憎之情;历代官府也精心维护,发现损坏即更换维修,保证秦桧其人其事历八百年而不朽。

另一位以宰相之位得以生封为王的是,南宋四大奸臣之一史弥远。

史弥远出身于官宦名门,以假传圣旨谋杀对金作战的韩佗胄起家,后矫诏废皇子立皇侄为帝,任宰相权倾朝野二十六年。

史弥远虽专政误国,却被先后晋封为太师、会嵇郡王,死后追封卫王,获得与秦桧同样的谥号“忠献”。

在南宋朝臣心目中,秦桧与史弥远本无区别,是一丘之貉。

宋代第一被追封为王的是北宋开国名臣赵普。赵普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重臣,太宗赵光义上台后直接靠边站。

于是赵普发明了能证明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金匮之盟”,帮助太宗稳住帝位而重登相位。

赵普病逝后被追封真定王,后追封韩王。

奢侈误国的宋徽宗在任上共追封了四位宰相为王:分别是追赠魏郡王的韩琦;追封舒王的改革家王安石;追封清源郡王的蔡确和何执中。

到南宋时,除秦桧和史弥远这两个生封为王的权臣外,还有孝宗时宰相,被追封为会嵇郡王的史浩,其子史弥远当政后史浩又被追赠越王。

宁宗时宰相赵汝愚,理宗时被追封福王,进赠周王。

最后一位郑庆之,理宗时宰相,被追封魏郡王。

两宋时代文官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文人士大夫们一手遮天,兵备废驰。

结果两次被异族占据江山,皇帝北狩,可见历史的教训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TENEUR-Hgk

TENEUR-Hgk

文官最高自然也可以封王了,只是这样的人都会掌握兵权,貌似也能够被称为武将了。

最直接的例子便是曹操了,他是一名靠脑袋计谋吃饭的智谋行统帅,肯定不算是冲锋陷阵的武将吧,但其麾下数十万军队都奉其为主,这是不是也算是武将了?只不过更高级一些,是军中之帅吧。

曹操最后的官爵便是:魏王,加九锡,掌国内政事、军事、经济、外交等等一切事务,其与皇帝之位仅一步之遥了。

当然了如果想要造反并且还成功了,便能得到比王更高一级的封号了——皇帝!

这就没什么意思来说明了。

liuyuanming

liuyuanming

自古以武封王者多,以文封王者少……


曲曲

曲曲

记得明代以军功封诸侯,文官即使官居首辅也不能封侯爵。

yangmeng

yangmeng

其实文官也是可以封王的

一般来说,封号属于爵位而不属于官位,而爵位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会有一些区别,但大致是王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分布。当然王之中,其实也有一些类似亲王、郡王一类的差别,这里就不细细研究了。

其实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要想封王都极难,而且作为顶级的爵位,到了王爵基本也就到头了,封王的臣子往往极为受君主的忌惮,你看刘邦就把异性王爷杀了个干净。

相比而言,武将封王的确实比文官多,这个一是因为武将打仗,往往容易获得大功于奇功,二是因为武将掌控兵权,在皇帝收回兵权架空武将的时候,往往为了不使得其他的将领寒心,会在爵位与赏赐上更加慷慨一些。

而且武将和文官不同,文官升迁可以一步步的掌控更多的权力。但武将立下大功之后,皇帝不可能一步步把国家军队都交给一个人,那么无法统领更多的军队与权力,自然会在爵位上更慷慨一些。

但这并不是说文官就无法封王了。

比如在文官地位极高的宋代,就有多名文官被封王。比如王安石就被封为舒王,连秦桧都被封王过。

当然和早期的不同,早期的王爵,是直接封给官员的。但到了后期,几乎没有非皇族官员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得到王爵,无论文武的王爵,几乎都是死后追封的,而且不世袭。

王爵仅仅是朝廷对其生前功业的一种肯定与表彰。

简单的事

简单的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的武官,他们战功赫赫。他们有的开国元勋,开疆扩土,帮助主公赢得天下。有的是守卫边疆,镇压叛乱,拯救国家于水火。皇帝为了嘉奖他们的功绩,就会给他们封王。这是武将可以达到的最高的地位。那相对于武官,文官又能达到多高的地位?

武将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的对比是什么?

中国有句俗语:"文到阁老,武封侯"是位极人臣的最高封赏和荣耀!

历史上文臣的品级最高为正一品。但爵位上有很大的差距。连诸葛丞相仅以武乡侯自居,连东吴孙权也常以吴侯自称。

即便是乱悠悠的春秋战国,齐等大国勉为称公,如齐恒公;而魏国仅称侯,如魏文侯;韩国国君则称韩襄子,足见他们之间的等级。

而武將称王多逢于乱世或新朝刚建立之初,是权益之计,异姓封王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如汉初的异姓王,或遭猜忌、或有谋反之心,几乎戮杀殆尽。清三藩的诸王也都是灭门下场!唯唐末的汾阳郡王郭子仪能独善其身。

丞相虽一人之下万上之上,但正常情况下罢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武将就大不同,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武将危及江山社稷。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公然造反推翻了侄子,自己做皇帝。

至清朝,娇枉过正,不允许亲王离开京城半步。其权力远不及朝中的二三品文官,对武将防范更严,战时用,战后在家赋闲。

康熙王朝》中收复台湾后,文臣姚启圣被封杭州侯,而主将施朗却封二等伯也己明这一点。

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说,武将除了造反,最高确实只能当到王爷了,这种例子古代很多,比如汉初时期的韩信被封为楚王,唐朝的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这些都是活着就封王的,另外还有宋朝的曹彬被追封为鲁王、明朝的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这些死后封王的也多是开国元勋。

但是光说武将和文官之间对比是有歧义的,因为在宋朝以前宰相是出将入相的,也就是说镇守边关多年的大将,会在晚年回到朝廷任职宰相的,比如李靖李卫公,他就担任过唐朝的宰相。

韩信也担任过相邦一职,相邦的职权比宰相还大,汉朝后世为了避讳刘邦改“相邦”为“相国”,韩信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担任过“王侯将相”的人,而明朝也多是文臣领军,而且出确实出了几个比较厉害的如孙承宗、熊廷弼等等,所以文官和武将做到顶点是可以互换的。

从秦汉时期以来功勋中以军功最贵,汉太祖刘邦有“非军功不得侯”的说法,而且在他发下“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之后,几乎堵死了文人封侯的通道,这一规矩一直恪守到东汉末年,直到曹操加九锡进爵为魏王。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太史公说:“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

文官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却又丝毫不亚于有硝烟的战场,一心为国为民的文官,值得所有后人景仰。不过,在文官圈里,没有谁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获得了文官的最高荣誉,因为,文官的最高荣誉,藏在谥号里——“文正”。

谥号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人在死了之后,大家对这个人做出的评价。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文正”这个谥号,到底是怎么成为文官们的最高荣誉呢?

这要源于司马光说过的一句话:“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经过他这么一说,“文正”的意义,在文官们的心里地位,直达最顶端,历朝历代的文官们,都想在死后能获得这么一个谥号。而纵观整个重文轻武的宋朝,也不过才有9个人的谥号是“文正”,像范仲淹、李昉等,当然,司马光本人的谥号,也是“文正”。
王位与公侯等爵位相似,他们和官职其实是两套不同的体系。所以武官可以封王,文官亦可封王。而且古时候的名臣他们文官或武官的界线较为模糊。如李靖、徐达等人都曾担任丞相,韩信也曾任相邦一职。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出将入相”。

文官封王

前文说到文官武官都可以封王,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多是武官封王。其实历史上也有文官封王的例子。宋朝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官。宋朝的开国功臣,北宋丞相赵普就被封为韩王,名相韩琦被封为韩魏王,就连臭名昭著的秦桧也被封为申王。由此可见武将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亦可以封王。

总结:古代有文到天官武到候一说,也就是说武官一般情况下最高可以封侯,比如卫青,霍去病,李牧等都封侯了,文题所说的武将最高封王的说法,我不太赞同,个别朝代可能武将有封王的,比如黄飞虎被两度封为武城王,比如关羽死后被曹操加封为荆王,可这些毕竟都是少数,大部分朝代是没有异姓王的,也就是说武将靠自己战功,最高可以封侯,不过不同的候食益差别很大。比如吕不韦的文信可食十万户,有的候可能只食几百户。武官说完了,那文官就很清楚了,文到天官,天官是啥,一般朝代天官就是丞相,商周时期就有的丞相,各朝各代文官都以丞相为尊,比如姬发和刘禅甚至叫姜子牙和诸葛亮为相父,足见丞相之职有多牛了吧!

songxiaopei

songxiaopei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

雁渡寒潭

雁渡寒潭

我想问问题主,何为文官何为武将?就拿大家熟悉的三国来举例吧,蒋琬、费祎在大家心目中是标准的文官了吧,可是这二人都官至蜀汉的大将军,那这二人算文官还是武将呢?还有更为著名的司马懿,算是文官还是武将呢?所以在巅峰的时候文武都是互通的,盛唐时期,李靖、娄师德这都是因为军功入朝拜相的,他们算文官还是武将呢?尤其在盛唐时期,禁军的军权是在这些宰相手中的,一般出征的时候,宰相会被拜将。

古时讲究”出将入相“出为将军入朝可为相,这些战功赫赫武将最高可以封王,那么文官最高也是可以封王的,武将封王我就不举例了,我就举文官封王的例子,比如神龙政变的那几位,尤其是张柬之,这是标准的文官了吧,因政变有功被封为汉阳郡王,是活着的时候被封的王,不是追封的。再说个追封的吧,也很有名,宋朝赵普,大宋第一任宰相,算文官吧,赵普虽姓赵但不是皇族,死后被追封为韩王。

Claire羽

Claire羽

古代有文到天官武到候一说,也就是说武官一般情况下最高可以封侯,比如卫青,霍去病,李牧等都封侯了,文题所说的武将最高封王的说法,我不太赞同,个别朝代可能武将有封王的,比如黄飞虎被两度封为武城王,比如关羽死后被曹操加封为荆王,可这些毕竟都是少数,大部分朝代是没有异姓王的,也就是说武将靠自己战功,最高可以封侯,不过不同的候食益差别很大。比如吕不韦的文信可食十万户,有的候可能只食几百户。武官说完了,那文官就很清楚了,文到天官,天官是啥,一般朝代天官就是丞相,商周时期就有的丞相,各朝各代文官都以丞相为尊,比如姬发和刘禅甚至叫姜子牙和诸葛亮为相父,足见丞相之职有多牛了吧!


WWD美食探索

WWD美食探索

大家好,我是智囊智囊。

关注我每天一个智囊故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智囊智囊(zhinangzhinang),每天五分钟看一篇智囊故事。

王,就是最高的爵位。

王,然后才是公侯伯子男。

封爵不看文武的官职,甚至我们可以说爵位和官职没有必然的联系。封爵主要看两点:血统和功劳。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设立郡县,直接取消了王爵。

后来刘邦又开始分封,主要是刘姓王,他封的异姓王差不多都被杀了。

他还规定,非刘氏子孙不封王。

基本上后世就根据这个血统来封王。

大家看到的王爷,大部分都是皇族成员。

但是,又有很多大臣功劳特别大,不给封个王爵好像说不过去。

所以,对于有大功于朝廷的臣子也可能会封王,当然,更多的是追封。

这里活着封王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郭子仪了,被封为汾阳郡王。

北宋灭亡时期南宋初期我们熟知的,诸如韩世忠封咸安郡王,杨沂中封同安郡王。

当然了,还有一些知名的太监也封了王爵,诸如李唐时期的李辅国封博陆郡王。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武将出身,但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武将才会封王。

主要原因是他们功劳大。

但是,这样的郡王爵位其实也不甚实惠。

我举的这几个例子,要不是特别会做人,诸如郭子仪;

要不就是早早的把自己投闲散置,诸如韩世忠;

要不就是被干掉,诸如李辅国。

文官能不能封王?

可以的。

最出名的也在李唐。

发动神龙政变的五个人,张柬之封汉阳郡王,范彦桓封扶阳郡王,敬辉封平阳郡王,崔玄暐(wei,三声,伟)封博陵郡王,袁恕己封南阳郡王。这五人合称“五王”。

郡王,这已经是非皇族成员能达到的极限了。

那么为什么会给人武将能封王的错觉呢?

很简单,武将相对于文官,立功的机会更多一些,而且功劳更显著。但是也不仅仅看功劳,还得看人望,这个王爵封出去得是那么回事,不独王爵,其他爵位也一样。

刘邦“功人”和“功狗”的比喻就比较形象。

猎狗追逐猎物,功劳大家都能看得见,都知道猎狗辛苦。

封爵位就是也不能只看功劳,也得看大家服气不服气,得看舆论。

要不不利于团结,有人会想,“大家功劳差不多,他凭什么封王。”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到了明朝,对于封爵又加了一个限制,非军功不封侯。

其实,明朝很多首辅说封王确实过了,但是按能力功劳混个公爵侯爵问题也不大,像杨廷和张居正这样的。

这在两宋妥妥的公爵。要不说知识分子都喜欢吹两宋呢。

两宋只要进入中枢管理层,基本上都是公爵。语文课本里的那些,我们熟知的那些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公爵。

所以王守仁的运气不错,吃了个朱宸濠经验大礼包,直接封了新建县伯。

就是,只有能力和功劳,还要看机遇。

今天有点忙,先写这么些算是抛砖引玉吧。

CCIcyice

CCIcyice

爵位好像不分文武,明朝开国的李善长,徐达他们都有很高的爵位。只是和平之后很难获得就是了。

RayAussie

RayAussie

谢谢邀请!

我国从周朝开始就有一套完善的功劳奖励制度,爵位一般是朝廷对有功之臣,特别是开疆拓土之功的奖赏。

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古代文臣武将封侯拜相的那些事!

武将最高可以被封到什么爵位?

最初我国的爵位是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在公爵之上还有更尊贵的王爵,除非是有从龙打天下之功劳,比如明朝徐达,刚开始被封为公爵,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爵;汉代三杰之一韩信被封为楚王;再比如唐朝郭子仪,他平复安史之乱,恢复国都,对大唐有再造之功,于是被封为汾阳王。

这些武将被封的都是郡王,这也是异性武将被封赏的最高爵位。而在郡王之上还有一种更尊贵的王爵,那就是亲王。

亲王只封赏皇族同姓的族人,皇帝的兄弟子侄,叔伯亲族才有机会更封为亲王,这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因此武将被封赏的顶点就是郡王,而且武将很多都不是活着的时候封赏的,很多是死后被追封。就算活着的时候,你功劳很大,皇帝迫于无奈给你封了王爵,这时你功高震主,往往就会被皇帝所猜忌,他不知道你有没有反意,即使你没有,皇帝也不会放心。历史上的异性王爵没有几个能善终的,除非你足够圆滑、左右逢源、又能急流勇退、不贪念军权。这种人太少,唐朝郭子仪算一个。

爵位从规定好,就是一成不变的吗?

答案当然不是!

汉朝觉得五种爵位太多,就取消了后三种,只保留了王和侯,王不能轻易被封赏,因此武将的爵位就只有侯爵一种,这就有了汉代李广难封的典故,他的军功,如果有伯、男、子这些爵位肯定是可以被封的,但是侯爵他够不上,因此就一直没有拿到爵位。

汉代有个特殊的规定,文官的老大,也就是丞相,它的标配是封侯。也就是只要做官,你做到了丞相,就可以被封侯,这也是当时平衡文臣和武将的一种方式,不然丞相镇不住拥有爵位在身的武将。

汉代后国家群雄割据,朝代更迭频繁,这时的爵位就不值钱了,各个政权为了拉拢朝臣、笼络武将,都会给了爵位。最夸张的时候,基本上满朝文武都是勋爵。

明朝建国出年,为了安定天下,稳定人心,朱元璋大肆封爵,基本上只要是有功之臣都有封赏,一次性就封赏好几百爵位。多了就不值钱了,朱元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后来将爵位由五等改为三等。只留下:公、侯、伯。

并且有一个特殊的规定:文官不得封公侯,因此文官能封赏的最高爵位就是伯爵,而且这个伯爵也不是那么好拿的,一定要有军功才能被封爵。文官长期治理地方、或者在朝廷中任职,能立军功的方式少之又少,因此明朝文官很少有被封爵。

文官最大的爵位能被封赏到什么等级呢?

古代有句话:文到天官武到侯。文官做官最高可以做到天官,天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吏部尚书,掌握着官员的升迁考核,权利非常大,这就是人事权,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组织部长,皇帝的绝对心腹。还有一种说法,天官就是文官之首,宰相或者丞相,这两者还有个很大区别的,但是都是指文官的老大。

古代有很多人是文武全才,武能马上安天下,文能提笔定乾坤,这种大神是既可以出将又可以入相,封爵那也是理所应当了。因此文官也是可以和武将一样封侯封王的,只是人数要少很多。

历史上文官权利最大的朝代肯定是宋朝了,宋朝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刑不上士大夫在宋朝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知识分子被所有人推崇。因为宋朝的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大大高于武将,因此宋朝的文官也就更容易封爵。比如:北宋开国丞相赵普就被封为韩王,这可是一字王,等同亲王的地位,北宋名相韩琦被封为韩魏王,这也是郡王,就连大汉奸秦桧都被封为申王,可想而知宋朝文官的地位了。

总结:

打天下靠武将、治理天下靠文臣。

因此皇帝一般在稳定局面后,都会或多或少的让文官掌握更多的实权,用于国家的运转和治理,但这种权利是不可世袭的,当你辞官后,权利就会交接给下一任官员。

而武将之负责打仗,只对国家安全负责,他们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就是皇帝对武将的一种奖赏,优质生活的保证,这种好处是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的。

这就是文官和武将的本质区别!

大家觉得对就支持点个赞,如果觉得不对,君当一笑之。

我是@夜谈春秋肥星星一个历史爱好者。期待你的关注,每天与你一起交流历史的那些事。感谢阅读!

.-﹥>X.寶

.-﹥>X.寶

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说,武将除了造反,最高确实只能当到王爷了,这种例子古代很多,比如汉初时期的韩信被封为楚王,唐朝的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这些都是活着就封王的,另外还有宋朝的曹彬被追封为鲁王、明朝的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这些死后封王的也多是开国元勋。

但是光说武将和文官之间对比是有歧义的,因为在宋朝以前宰相是出将入相的,也就是说镇守边关多年的大将,会在晚年回到朝廷任职宰相的,比如李靖李卫公,他就担任过唐朝的宰相。

韩信也担任过相邦一职,相邦的职权比宰相还大,汉朝后世为了避讳刘邦改“相邦”为“相国”,韩信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担任过“王侯将相”的人,而明朝也多是文臣领军,而且出确实出了几个比较厉害的如孙承宗、熊廷弼等等,所以文官和武将做到顶点是可以互换的。

从秦汉时期以来功勋中以军功最贵,汉太祖刘邦有“非军功不得侯”的说法,而且在他发下“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之后,几乎堵死了文人封侯的通道,这一规矩一直恪守到东汉末年,直到曹操加九锡进爵为魏王。

所以忠于汉室的崔琰和荀彧才会遭到迫害,因为曹操已经违背了“非刘氏为王者”的规矩,所以对于这些异己,曹操当然是要一一铲除的,而曹操本身允文允武,并不能简单的将他归类到文臣或者武将中。

宋朝时文人的待遇比较高,许多文臣都死后被追封为王,比如著名的相公韩琦就被追封为魏郡王,所以史书上也称韩琦为韩魏王。

像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都是文臣出身,除了左宗棠是举人之外都是进士出身,但是真正让他们成为名臣的还是靠他们的军功,尤其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所以文官和武将的封爵最高顶点是一样的,在不造反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当到王爷了。

tmsong99

tmsong99

文官封王的也有。

武则天临终前,张柬之等文臣策划了一场“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登基。

李显登基后,张柬之等五位政变功臣都被授予郡王的爵位。崔玄暐被封为博陵郡王;张柬之被封为汉阳郡王;敬晖被封为平阳郡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郡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郡王。

不过后来武氏家族实力再起(以武三思为代表),这五位王爷都受到了迫害,纷纷被罢官贬谪,有的病死,有的被杀。

宋代也有文官封王的,一般都是死后追封。像韩琦、王安石这些名臣都在死后被追封为王。不过也有活着的时候封王的,那就是南宋的两位权相秦桧和史弥远。两人都是在临死前还剩一口气的时候被皇帝加封为郡王。秦桧被封为建康郡王,死后被加封申王。史弥远被封为会稽郡王,死后被追封为卫王。因此,秦桧和史弥远的生前封王跟死后追封也差不多。

此后文臣封王的现象就没有了。文臣最多也就是封为公爵。清代的曾国藩立下了那样大的功劳,也不过被封为一等侯爵而已。


vitalman

vitalman

自从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落入文官手中,此后宋明两朝都是以文制武,文官的地位是高于武官的,尤其是两宋时期,武官恨不得管文官叫爸爸。

进入明朝后,由于明朝的天下是一刀一刀硬砍出来的,所以明太祖立下规矩,无军功不得封爵,因此在明代的贵族多出身于武将。

明代功臣爵位有三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在明代被取消了。明朝初年最初只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除了这六个公爵以外,后来又加封汤和为信国公,傅友德为颍国公,蓝玉为凉国公,另外还有14人被追封国公或郡公爵位。在这所封的20个公爵中,只有李善长是文官,其他19人都是武官。至于侯爵和伯爵也是如此。

虽然李善长在明初位列所有功臣之首,排名在所有人之上,但后来由于“谋反”,李善长就被杀了,爵位也被废除了。而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死后都被追封为郡王爵位,爵位已经是顶天了。

爵位是封建王朝中的铁饭碗,有了爵位就代表可以世世代代从政府手里领钱,并且世代都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所以封爵是大家都想要的,不过要获得爵位必须有战功,也就是说必须有战争才能有机会封爵。

明朝历史上只有两次大封爵位,第一次是明初和靖难之役时,第二次则是在南明时期。

面对着满人的入侵,处于生死存亡的南明政府曾大肆给武将加官进爵。当时别说侯爵、公爵了,就算是亲王、郡王的爵位也是毫不吝啬。

例如抗清名将郑成功就被封为潮王(亲王爵),由于郑成功坚辞不受,于是降为延平郡王。还有抗清名将李定国,先是被封为西宁郡王,后又晋升为晋王(亲王爵)。

(延平王郑成功)

不过在和平时期,能获得一个伯爵就很不错了,至于公爵侯爵则想都不敢想。

例如明末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其封爵为宁远伯,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封爵是平西伯,这俩人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但爵位也只是伯爵,而平定倭寇的戚继光则连一个爵位也没有。

虽然武官在和平时期想获得封爵很难,但至少还有希望,那文官可怎么办呢?

其实自从明成祖朱棣以后,文官就取代武官掌握了政权,形成了武官有爵位,文官有实权的局面。至于对文官的褒奖,主要是赠荣衔。

荣衔是一种荣誉官衔,没有实权,但极为荣耀。明朝最高的荣衔是太师,在理论上太师是明朝最大的官衔!整个明朝只有九人在生前获得太师衔,可见太师衔之贵重。

除了太师以外,太傅和太保的头衔也很荣耀,这三个头衔合称三公。排在三公之下的头衔是三孤,分别是:少师、少傅、少保,这三个头衔也很贵重。

三公和三孤是明代最高的荣衔,能获得荣衔也是很光荣的,而且虽然是虚衔,没有实权,但是可以领钱。例如太师是正一品品级,加太师衔就可以领一份正一品的俸禄。

不过荣衔并非只有文官可以获得,武官也能加衔。例如明朝大部分的太师衔都是被武将获得,文官得太师衔的人只有李善长和张居正。(张居正的赠衔是太師兼太子太師)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内阁制度的确立,文官地位的上升,文官获得荣衔的数量渐渐超远武官。

总之文官是掌权者,不可以拥有世袭爵位,而武官只负责打仗,所以能够得到世袭爵位,这是双方最大的不同。

kingjune

kingjun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