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省六部分别负责什么?

艾米
三省六部,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
而之前是三公九卿制,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中书省,主要负责诏令的起草,
门下省,与中书省共同讨论政务,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并且对诏令有封驳的权利,也就是退回诏书。
尚书省,是由尚书台发展而来的,就是朝廷政令的执行机构,尚书省下有六部,二十四司。六部长官为正三品尚书,下面正四品侍郎两名,正五品郎中两人,从六品员外郎两人。
吏部,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有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户部,负责国家的户籍,田地,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务。
礼部,负责科举考试,藩属和外邦来往的事情。有四司,仪制清史司,祭祀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
兵部,负责武将,军令,军械,兵书,战争军事事务。
刑部,负责审定法律,复核各地送上来的各种案件。三司会审,除了刑部,还有大理寺,都察院,负责共同处理重大案件。
工部,负责营造工程,屯田,水利,工匠等事务。
三省六部代替了原来的三公九卿制,三公基本为虚衔,或者加衔,而九卿的事务均由六部来分别负责。

Penny~
感谢邀请,六部是指
吏、礼、兵、户、刑、工
三省指的是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三省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各分管的副总理。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无法盛装的天空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吏部负责掌管全国官僚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负责掌管户籍财经等;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物及科举考试及番薯和外国之交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负责审定各种法律;工部负责掌管各种营造工程。

小小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三省六部制”的雏形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而这时候西方除了古希腊、古罗马,大部分地区还在茹毛饮血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政府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西汉时候,汉武帝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设立了“中朝”或者名为“内朝”制度,大量使用身边的近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尚书台”这一机构,形成了“内朝”尚书台与“外朝”三公九卿并轨的行政体制;
到了东汉时期,尚书台权力越来愈大,以至于朝廷政务都归他管制,三公九卿的权力形同虚设。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及门下三省体制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央政府的正式固定机构。
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制度完备时期:同时确立了“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这一制度;并一直持续到清朝。
吏部,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有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户部,负责国家的户籍,田地,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务。
礼部,负责科举考试,藩属和外邦来往的事情。有四司,仪制清史司,祭祀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
兵部,负责武将,军令,军械,兵书,战争军事事务。
刑部,负责审定法律,复核各地送上来的各种案件。三司会审,除了刑部,还有大理寺,都察院,负责共同处理重大案件。
工部,负责营造工程,屯田,水利,工匠等事务。
总结:无论是吏部还是礼部,最初的设计都属于尚书省。但是三省六部制没过多久,尚书省就虚化了。因此直接说吏部和礼部就可以了。

守住呆兔
三省六部制是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的,东汉时光武帝为防止三公专权,设置尚书台,将行政权转移给尚书台,魏晋南北朝时改称尚书省。魏晋南北朝时为了削弱尚书省的权力,又设置了中书省、门下省来牵制尚书省。六部源于魏晋南北朝时的六曹,隋时改称六部,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一,三省
唐朝时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唐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使得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以此让三省互相牵制。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相当于决策机构。
门下省负责审查皇帝的诏令与大臣奏章,如有不对,可以驳回,相当于审核机构。
尚书省负责执行查皇帝的诏令,统辖六部,相当于执行机构。
二,六部
六部都属三省中的尚书省,长官皆称尚书。六部最早源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九卿逐渐演化为六曹,隋时改称六部。秦汉时九卿属于皇家机构,隋唐时六部演变为政府机构。
吏部:负责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
户部:负责民政、赋税、土地、财政,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税局。
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各类庆典,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
兵部:负责武官任免、军队事宜,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负责法律、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负责山泽、水利、交通、工程建设,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部、水利部。

风七凌
唐朝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需要指明的是,三省的省仅指唐朝都城长安皇城内的几处殿宇、院落,而非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其中,中书省是专门为皇帝草拟诏书的机构,举凡皇帝的治国行政、调兵遣将、用兵打仗、任免升降官吏等重大事务,皆由皇帝与宰相商议后,以口头形式讲述给中书省长官及下属,中书省官员们再秉承君臣意愿将皇帝的口头语言书面化,即草拟为书面文件的诏书。当然,如遇紧急事件,皇帝也会亲自草拟诏书,这时中书省长官只需负责润色就行。
中书省的长官是两名正三品的中书令,副长官是两名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下面设有五品职位的五房中书舍人,以对应尚书省的六部尚书。
门下省是专门审查处理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折奏章及皇帝下发给臣子们的诏书诏令的机构。
一般情况下,臣子向皇帝呈奏的奏章表文,都要先经过门下省检查审核,记述重要事情的奏章表文再由门下省呈送给皇帝,记述不重要事情的文件则由门下省转发给尚书省。至于皇帝下达的诏书诏令,都要先发往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如果审核不通过,省内官员可以将原诏书上不妥之处圈画修改后再将诏书发还给皇帝,由皇帝亲自重拟诏书或命中书省重拟诏书,然后再交门下省审核新的诏书,如此往还几次,直到门下省对诏书表示满意,才能够在诏书上用上玉玺和相印,皇帝下达的诏书至此才能正式公布生效。
门下省长官是两名正三品的侍中,副长官是两名黄门侍郎,长官之下,设有散骑常侍和谏议大夫等监督皇帝的谏官,在这之下,还设有六科正六品的给事中,分别对应中书省的五房和尚书省的六部,对各省相应的诏书进行审核封驳,给事中们虽然职衔低微,但却拥有在诏书上用朱笔勾画涂抹修改的特权,此外,门下省还设有符宝郎,专门为皇帝保管兵符和玉玺。
尚书省类似于中国现在的国务院,是具体实施皇帝、国家元首诏令的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尚书省一般设三位长官,即正二品的尚书令(由于李世民曾任此职并造反成功,所以深知此职权大且忌惮造反的李世民从此虚设此职,尚书左仆射成为最高长官)和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两位仆射以左为尊,在两位仆射之下,尚书省设六部尚书,正三品。在尚书令、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之下,尚书省设有两名负责日常事务处理的值班官员,称为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以上为三省及其负责内容,以下为六部及其负责内容。
唐朝的六部指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分别是吏部(人事部前身)、户部(财政部前身)、礼部(文化部前身)、兵部(国防部前身)、刑部(司法部前身)、工部(科技部前身)。六部是中央国家机关分工处理国家大政的重要机构,其所辖二十四司涉及国家大政的方方面面。
其中,吏部负责官吏任免黜陟的组织人事,户部负责管理天下户口的田亩钱粮,礼部负责朝廷上下、宫内宫外的礼仪,兵部负责调兵遣将、用兵打仗的国家军事,刑部负责天下的治安刑狱,工部负责宫廷殿宇、官府衙署、开河造桥等工程的建筑建造。
六部长官都是一正两副制,即设一名尚书、两名侍郎,下辖四司,每司设一名郎中、两名员外郎。
综上所述,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杨坚以自己篡位称帝为借鉴,在沿袭西魏六官制的基础上推行群体宰相制(宰相多了就分权且互相掣肘,君权就相对加强了)的产物,发展过程中又由于李世民篡位和名讳而发生少许变化。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是:针对门下省上传的百官奏章表文,皇帝与宰相们商量其中的国家大事,进而得出明智的决策和命令,然后由中书省官员根据君臣意愿草拟成书面诏书,接着由门下省官员审议封驳,门下省审议通过后,再盖上门下省印玺和长官印绶,诏书正式生效,最后,门下省将生效的诏书颁布给尚书省,令尚书省长官下发给各部长官及其下属去依诏令执行皇帝决策。
正是在这种三省互相牵制、互相合作,六部互相防微杜渐、互相查漏补缺的明智制度下,唐太宗君臣才励精图治、精诚合作地开创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