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拿演义说历史,而《史记》《三国志》等史书却无人问津?

蜜蜂探世界
因为以前读书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看不懂《史记》等史书,现在人基本上都识字,但古文功底有限,也看不懂史书,或者是对历史的真相不感兴趣。
而演义出来的历史故事有作者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迎合读者的口味而编造的情节,看起来有趣多了。
加上演义是用通俗易懂的话,就是白话,没文化的人也能听懂,文化不多的人也能看懂,把历史事迹讲述成故事,有的虽然取材于正史但已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者根本就是取材于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并以此表明作者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历史演义小说里最成功的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它取材于《三国志》,但《三国演义》却有“清朝第一才子书”之称、这本七实三虚的著作,知名度、影响力远超过了《三国志》。
喜欢扒真相的读者都知道,罗贯中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好恶,杜撰了很多情节。他偏袒刘备一方,把曹操塑造成了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而把刘备塑造成了“仁爱”的化身;把很多别人的事迹安放到诸葛亮身上,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仙,而把本能文武双全、雅量高致、风流倜傥的男神周瑜塑造成了心胸狭窄被诸葛亮气死的倒霉蛋。
历史演义出来的故事过去很多是通过讲评书的形式而被老百姓喜闻乐见,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影视剧一样。评书在宋代就开始流行,到清末明初,创始人是柳敬亭,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说书人的一张嘴就给我们演义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所以,过去的茶馆里,茶余饭后人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听着评书,各种逸闻怪谈也不胫而走,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再衍生更多的野史、传说。所谓民间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在普及广播和收音机的年代,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当时轰动全国,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等。也非常受欢迎。所以,普通大众知道的都是演义出来的历史故事。
历史可以演义成小说,但小说一定不是历史。
我们看正史,可与别史、杂史对照着看。因为所谓正史,根据著作人的不同,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史记》在正史里算是最可信的,当时司马迁著作后,在当时是本历史禁书,后来到东汉中期才渐渐公开。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只有有心人才去考证它。

木未成舟
说到底还是他自己不看史书,这倒怪起三国演义来了?看完三国演义,想了解三国历史可以去看三国志之类的啊,他自己又没去做深入研究,这真不不怪三国演义。很多人喜欢拿演义说历史,那是他自己没看史书,这和其他人拿史书说历史并不冲突,有的不读史书就来说史还说的头头是道,只能说他读史读错了方向,你这时候还和他争历史,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明明知道他不读书的,还去讨论这问题,这不说明你傻吗?
他不读史书的问题,凭什么要大家一起来承担?
还有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史书不可信,那这就搞笑了,史书不可信,你又没经历过那年代,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历史资料是哪里来的?自己发明的吗?史书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也会有记录不对的地方,但你一棒子全打死又算什么?去相信野史?历史是严谨的,有孤本不为证,而且需要史料去佐证。或许等野史发现了新的历史资料去佐证,它就是新的历史了,只是,你发现了吗?

闲云野鹤的刷子

sherrylee1211

SophiaDian

牡丹木

Q千婷

罗崇斌

桔桔子a520

佛山zhihua

爱旅行的鱼

帝姫桃瑶

CD-Gao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