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科幻作家,我想问问大家目前对于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态度?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紫衣27
科幻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大胆的想象,这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很有帮助

# Mvi1.
希望以科幻的角度解答宇宙与人的关系

松风萝月
喜欢看科幻电影,看书进展太慢好多页才讲一个情节,科幻的视觉效果小说没有影像音效震撼

jackweung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对我等骨灰级科幻迷来讲不构成问题,那就是精神食粮啊啊啊~~~~~但是放到大市场上情形就有些变化。个人观点科幻作者并不一定非要迎合所谓的“市场”,而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新颖震撼的故事。因为它本来就是以瑰丽的幻想夺人耳目,给人启迪的。如果一味地以标准的商业开发模式,考察大众口味,那么按照排在前几位的题材(比如科幻机甲、科幻战争、科幻动作、科幻悬疑……)来写,往往囿于一种很成型的固定模式而很难出新,也很难吸引到更多的人。而真正精耕细作,视角独特且内涵丰富的作品往往耗费人很多的时间、灵感和脑细胞,得耐得住性子,还要做好心理准备,开始可能不会被太多人接受。就像《三体》第一部版权区区10万就让大刘转手了,估计也是经济或精神上有点撑不住。但当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你的作品,那么市场的问题也就随之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枯燥,焦虑,压力山大,撑住!从人群和文化语境来看,中国人有农业国深厚的“大地文化”基础,现实踏实,不尚玄谈,不爱做梦。就算对科学本身的理解也经常和技术混淆。因为汉字上“科技”两个字经常连用,但实质上这两个字所指向的内涵并不相同。科是求知、探索、理论创建、学术研究,是站在前沿上的远望和终极求索;技则是由科学指导的,落地的改善人们生活的技术。中国人,即使改革开放后经常挂在嘴边上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实也只是理解到“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使人更幸福、更快捷、更……”的地步。这种程度对于理解真正科幻作品所要展示和探讨的深厚人文内涵,理解科技与人、与社会、与伦理、与道德、与法律等因素在未来一定发展语境中的复杂关系远远不够。所以目前在中国大多数人的头脑中科幻作品和“少年文学”还是分不清楚。总以为瑰丽的幻想只属于未成年,人长大了就要“回归现实”等等。殊不知科学幻想并非胡思乱想,科幻作品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用最严谨的逻辑和最大胆的想象结合,推演出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科学更重要,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或许可以这么说:“现实越沉重,我们就应该越冷静,越沉着,在分析现实的种种条件同时大胆设想,努力延伸,反复论证,最终才可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科技的发展以及国人和世界交往的增多,很多人的意识开始变化,开始意识到民族要腾飞必须全面解放思想,吸收各处营养,但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种种禁锢还是严重且无法避免。所以对于中国的科幻作家们未来还是坎坷不平,充满挑战的。从科幻迷本身这个群体上看,据个人的观察中国科幻迷中喜欢“硬科幻”的人还是很多的。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硬科幻理论扎实,吸引力强,情节场景比较容易“图像化”,所以受人欢迎。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玩的了硬科幻,因为那需要逻辑、理论、学术的功底皆强,还要会讲故事。纵观历史,硬科幻写的好的自身不是科学家就是工程师(包括刘慈欣),其他文科生硬写,估计会不伦不类。当然有些以笔法和人文核心表达见长的“软科幻”作品本人也比较喜欢,比如夏笳和郝景芳的作品。这个不过给你个参考,自己按照自己的特长发展,呵呵。从《流浪地球》的预告片中,很多人可能看到了中国科幻未来的希望。当然我们也要留下电影人试错和发展的空间。用刘慈欣自己的话说,拍总比不拍强!路要一步步走,人的思想也会一点点地转变。祝愿中国科幻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也祝愿所有在这片“黄金原野”上耕耘的中国科幻人能够不忘初心,不放弃理想,为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谢谢!

往事过眼云烟
科幻是中国未来的趋势,科幻小说是崛起的时候了。

爱艳双飞
在基础科学停滞不前的时代,硬科幻小说和电影迎来了瓶颈,幻想小说反倒是迎来了春天。

亿米陶
说实在的,外国人在科幻片的编导上主要已经依靠特技加科技手腕震撼场面来吸引观众眼球,没有新意!例如写外星人的就相当蹩脚,当人与外星人接触的镜头,会出现啥状况这些好莱坞编导是无法构思出来的,如果一旦经科学证实外星生命的生活方式,所有的有关外星人的影视作都得下架

daysp
《流浪地球》这部新电影,把中国科幻电影推上了风口浪尖,长期以来被好莱坞垄断的局面被打破,这是否会改变世界科幻电影的格局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随之而来的是科幻和科学的讨论,于是乎网络上一片沸腾,什么样的声音都出现了。对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来说,现在的讨论无疑是一个契机,在下一个阶段,一定会有一个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的爆发期,这种爆发是一把双刃剑,数量上的爆发性增长,必然导致作品的良莠不齐,未来必然会出现一大批粗制滥造的科幻电影和小说,这是必须要有预防措施的,否则有可能彻底毁掉中国科幻电影的大好前程,这是科幻作家和电影工作者必须要注意的。当然,科幻电影和小说被大家重视起来是一件好事,这可以提高科幻电影和小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助于科学的发展。每一部科幻电影和小说都有自己独有的世界观,是在科学幻想的格局下进行某一种探索,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想象,是对未来科学发展的一种展望,更是借助科幻这个工具来表达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警示,当然,这些东西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如果完全抛开科学这个基础,任由思想天马行空,这样的作品就脱离了科幻的范畴,成为玄幻小说,或者就是神话了,这就跑到另一个领域了。《流浪地球》《三体》这些作品为中国科幻小说开了一个好头,愿中国的科幻小说和电影越来越好。

天尊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最近《流浪地球》热映,引发热议。我觉得,无论这部电影有多少BUG,能让大众对其中的科学问题进行热议,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一(另一大成功正如郭导所说,培养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我所在的一个高端科幻群中,好些群友的同感是:在中国,什么是科学,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蒙圈的。科技混同于科学,科学分东西,科学家视为科学代言人,足见科普之重要。科幻小说如果不能区别于玄幻、魔幻、神幻小说,那《三体》、《流浪地球》掀起的科幻热必然会被玩坏。我们进而讨论到: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科学,直到五四时才开始呼唤赛先生,但迄今绝大多数中国人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简而言之,技术,是改造世界;科学,是解释世界。中国所谓四大发明,其实都不是科学,它们是有用,但没有科学成分和理论基础。就像科学引进后,中医会包装成中医科学一样,而中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传统医学”,和四大发明一样,有用,但没有科学的基础……科幻类别的作品,应该是符合现有人类科学认知基础上的演义。如果把现有人类的科学认知比喻为"沙盘",那"沙盘推演"就是科幻小说。如果另依据一套非科学的认知,比如宗教,特异功能,中医,那沙盘推演出来的就是神怪小说。正如反转、中医有市场一样,神怪小说仍会有市场,在中国会很大,很持久,就看作家本人的价值取向了。总之,如果科幻小说和影视能够培养国人的科学思维,就是科幻作品最大的作用!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Summer
一说梦,都想梦想成真,做作梦吧,梦里作事不犯活。梦幻成真都是啟发后来人奋斗的目标。

抓狂的信大人
没有科幻就没有未来,希望你的作品能引领科技新时代。不过就目前对于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态度,我确不能十分恭维。科幻电影并不是十分吸引人,有些有一点合理的科学成分,但又经常和陈腐的社会观念纠合在一起,有些就比较荒诞,粗制滥造,总的来说好作品不多。其实科幻艺术领域十分广阔,应该有很多优秀作品问世。

xiangyuyang
谢谢邀请!请专业人士回答!

chenpeng
科幻很好理解,科学幻想,归根结底还是幻想,只是有科学依据的幻想。所以从某种程度将,科幻本身就是发明、创新,对科幻小说而言,对社会是有推动作用的,类似于中医的“看未病”,所以我非常敬佩科幻小说作家。思考是人类不同与其它物种的显著特征之一,圣人言“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等等都点名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们思考过去,可以终结经验教训,以史明鉴。思考当下,可以清醒头脑,英明决策。思考未来,那就是我们科学幻想家的事了。科幻不代表空幻想,那是供大家破闷解乏的小点心而已。科幻首先是尊重科学,西游记不是科幻,里面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不符合常理。但它天马行空的幻想中有些却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成为现实。如孙悟空拔根汗毛变成猴子猴孙,现在的克隆技术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所以科幻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古人想飞,现在的飞机✈️做到了,古人想千里传音,现在的手机????做到了,而且每一个科学的大跃进都会带动社会的大变革,这些不都是科幻家们提前预示的吗。再说科幻电影,电影的出现肯定比科幻小说晚,电影是一门通过视觉和听觉表达的艺术,这一点和科幻结合相得益彰,科幻中多有现实难以看到的壮观场面,通过电影的画面展示出来,直观的表达了科幻小说的描述,又给电影带来了美感,最重要的观众得到最佳的体验,所以科幻电影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类型。尤其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好的科幻小说更需要通过电影展示出来,毕竟能沉下心看书的人不多,通过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

Andrew丁丁
很简单,科幻小说没有太大读者群,还是很小众的圈子,不能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没有太大价值,国人还没有很多能欣赏科幻小说的深度,科幻小说对于他们来说要么是沉闷的说教,要么是漫天的胡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科幻,需要娱乐性,这一点很多科幻小说家都搞错了方向,把科幻写成了只有特定某些人才看得懂的说明书,那样是不行的,科幻,首先要娱乐观众读者,才能具有自身的文化优势,比如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异形等等科幻元素,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是科幻未来的趋势,能博取观众眼神聚焦的,才能具有自我价值……

o_wing
谈些观点:1,科幻受众是小众,喜好与认识层次也不同,浅层科粉看的是科幻,深层科粉看的是哲科。2,文化艺术受国家文明环境影响,对科学的热度决定了对科幻艺术的热度。3,优秀的科幻艺术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这个创造力的核心魅力不是来自幻想的技术形式,而是创意思想,并且是第一个,这个第一创意是最灿烂的。比如,作品里有未来的飞行服,离子弹等等,这些是技术形式,与神话中的风火轮,芭蕉扇是一样的。而第一创意也是哲科思想,比如黑客帝国的“缸中之脑”,弗兰肯斯坦的“人工生命”,超时空接触的“不可知论”,盗梦空间的“人脑秘密”,生死停留的“梦的解析”,2001太空漫游的“科学思考”等等。4,创意难。如果你是做科幻艺术创作的会发现突破美国和日本的创意都很难,当你为一个想法感到兴奋时,发现美日已有了类似想法的作品(之前不知道)。5,科幻是艺术,有严肃的和娱乐的。目前多是以娱乐的占多数,严肃的只有纯粹的科粉才能看下去。6,牛顿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科幻不必要一定要把科学道理讲通,在你架构的世界观,故事背景中顺理成章,合情合理,有逻辑及严谨性就是好作品。7,电影特效只是一种手段,好的影视作品是人格魅力,不是颜值。电影超时空接触的特效比不上当今的表现技术,但它是一部神作。8,中国科幻艺术的路还很长,当真正的科幻创造力提升一个高度时,国家创造力也一定是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