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淡然若水
对于日本是恐怖分子,对于朝鲜是英雄,其他跟随的人人也没杀着白白被判刑。

小妖精
因为以前限于条件,安保本身就不严,几年后斐迪南大公遇刺,几十年后数任美帝总统遇刺,都有这问题。

倾情可乐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九元老之一,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整个东亚的军事政治格局。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鲜,任第一任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制定和颁布“统监府令”。伊藤博文成了朝鲜的“太上皇”,对朝鲜采取残酷统治,被朝鲜义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这也导致了后来被朝鲜义士刺杀。
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谈判,当他乘坐的花车在26日抵达哈尔滨车站时,中、日、俄三方的官民挤满了车站。俄国的财政总长亲自上车迎接他,邀请他共赴午宴。在检阅了俄国财政总长所带的军队之后,他们一行向车站出口走去,伊藤博文走在最前面,突然群众中响起异常低沉的枪声。伊藤博文跪坐在站台上,说自己被刺了。他的随行医师小山和俄方的医师马上把他抱回车厢进行急救,但是在十几分钟后,抢救无效死亡。

liulinjie
伊藤博文在明处,身为高位者,个人信息往往更受媒体和世人的瞩目,也更容易被人盯上;而安重根在暗处,作为处心积虑的刺客,开枪之前可以说无人认识他。但即使如此,这桩刺杀事件仍然有着诸多巧合环节,诸多偶然性凑到一起才最终通向“刺杀成功”的结局。
目标:“日本俾斯麦”截止被刺的那一年,伊藤博文在日本政坛已经走到很高的位置。他不但是日本的第一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还曾经历任五、七、十共计四任首相,当过枢密院议长和贵族院院长,还顶着“明治九元老之一”、“明治宪法之父”、“日本俾斯麦”等等一堆头衔。被刺身亡之后,日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其地位可见一斑。
一旦考虑到朝鲜,伊藤博文的地位就更加重量级。他是统管日本官吏在朝活动的首任“统监”,曾经利用海牙事件逼迫朝鲜高宗退位,扶植亲日的皇太子上位,自此朝鲜完全成为日本的“保护国”。通俗一点说,伊藤在朝鲜拿的就是权相、摄政王甚至太上皇的剧本。
身份地位到了这个高度,按理说伊藤周围的警戒不可能不严密。事实上,在哈尔滨的刺杀得手之前,安重根还曾经策划过另一次针对伊藤博文的刺杀。当时,伊藤博文正以韩国统监的身份,“扈从”韩皇进行一次从釜山到义州的出行。安重根首先盯上的就是这个机会,但最后终究还是因为器械未齐、卫兵众多而不得不放弃。
阴差阳错的第一个转机出现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当时并没有把握能完全吞并中国东北,便以长春为界,与俄国瓜分势力范围。这种情况下当然要尽量和俄国谈好“分赃方案”,毕竟两方来分总比三方好,万一两边打起来其他势力乘虚而入那就得不偿失——这就是伊藤博文当时之所以要前往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进行接触的原因。大概是出于掩饰目的的原因,伊藤博文此行被包装成“私人旅行”,他的行程计划堂而皇之地被写成新闻,登载在报纸上。
筹划:断指同盟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出身于朝鲜名门顺兴安氏,字应七,据说是因为胸腹上有七颗黑痣。安氏是一个典型的两班家庭,世代诗书出过不少高官名士。安重根自小接受完备的汉学教育,又皈依了天主教,目睹日本对朝鲜的颠覆蚕食而走上了反抗侵略、爱国启蒙的运动。
他试过募捐、办报等途径,也曾经募集义军谋求救国,但最终都一一失败。1909年,安重根与姜基顺等11人在克拉斯基诺成立“断指同盟”,各断指节立誓“汝必出力,复大韩独立”,否则天雷击顶、累及五族。
正是断指同盟的成立,确立了安重根一行以“暗杀”作为反抗方式的抉择。他们发誓以三年为期,杀死侵略朝鲜半岛的元凶伊藤博文,如其不然,便集体自杀向国民谢罪。在安重根留下的照片、手迹(他每每写下条幅,总是以缺少指节的左手掌印作为落款)中,仍能看到“断指”留下的痕迹。
选定了伊藤博文作为目标,要实行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如前所述,伊藤身为政要,不管在朝在日总是戒备森严。因此,当伊藤博文以个人旅行为由前往哈尔滨时,对于蛰伏待机的安重根而言,不啻为天赐良机。
执行:随时岌岌可危的暗杀计划当时,目标的行程是明明白白写在报纸上的——10月21日的远东报报导,伊藤博文将于10月25日从宽城子站(今天的长春火车站)出发前往哈尔滨,会见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报道甚至连他乘坐哪班火车都写了出来。
要说伊藤博文的这一趟“旅行”过于松懈,那安重根的准备也不算多么周密。我们看着以007为代表的谍战电影,总觉得成功的刺客必须精通多国外语、擅长各种武器、掌握庞大的情报,然后再做个容错率高的完美计划。遗憾的是现实不同于艺术,以上所说的条件,安重根几乎一项都不具备。
决定动手之后,安重根首先着手寻求必要的援助。早年,他曾经在流亡韩人所办的报纸大东共报上发表不少爱国反日的文章,因此与编辑相熟。这一次也是这份报纸的编辑李刚向他提供了伊藤博文的详细行程,并拿出200元供他路途花销。
然后,安重根在海参崴找到了在反日活动中熟识的韩国人禹德淳,两人各揣一把私下购置的手枪,登上了前往哈尔滨的列车。但直到上车之后,两人才面面相觑:他们会写汉字,但中国话却一个字也不会说,俄语更是两眼一抹黑。要是这样去到哈尔滨,岂不是明摆着招人怀疑?
于是他们临时发挥了关系网的作用,先后雇佣了两个韩国人做语言翻译,对翻译只说是去接亲戚的。三人先是顺利落脚在了哈尔滨,又忽然虑及哈尔滨很可能戒备森严,临时决定把动手地点改到铁路日俄路段交界的宽城子,于是又三人同行,准备前往宽城子。
这时,掉链子的情况出现了——由于增加了翻译的旅费,又折返行程,一开始准备的200块钱,不够用了……
情急之下,安重根把车票买到了途中的小站三岔口,并最终决定把禹德淳留在另一个名叫蔡家沟的小站。据说,所有经过的列车都会在蔡家沟停车30分钟,禹德淳拥有的机会就是这短短的半个小时。然而,按行车时刻表推算,伊藤的车次在此停车是凌晨6点钟的事,对方极大可能根本不下车。登车刺杀绝无可能,一旦错过蔡家沟必须要有B计划备用,最终,安重根还是独自一人折返了哈尔滨。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当伊藤的车次经过蔡家沟时,俄国兵将这个小站的房屋全部戒严,禹德淳也没有找到进入车站的机会。反而是“本应该”戒备森严的哈尔滨站,俄国兵对中国人、欧洲人、俄国人严加盘查,却偏偏对日本侨民大开绿灯。
这就真应了那句老话——“一棵树最佳的隐藏地点是森林”,而且很可能对于俄国兵来说,光凭相貌也未必看得出东亚人的区别。总之,安重根穿着西装、戴上鸭舌帽,再给自己粘上日本人中流行的“仁丹胡”,就这样混到了足够近距离击中伊藤博文的人群之中。
结语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安重根在5米的距离对伊藤博文连开3枪,又向伊藤身后的几个日本人补了4枪。伊藤博文伤重不治,被刺后不到一小时便一命呜呼。安重根则高呼着“高丽亚乌拉(俄语,韩国万岁)!”被捕,之后被判处死刑,死于中国旅顺监狱。
在他死后,不但朝鲜、韩国均将他视为民族英雄,大量中国名人也对他多有赞誉:孙中山褒扬他“功拜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章太炎称之为“亚洲第一义侠”,梁启超作了秋风断藤曲来纪念他……。“五四”时期,南开中学排演以他为主角的话剧,扮演安重根的就是反串的邓颖超,演出指导则是周恩来。

曾利奶
并不轻易,轻易是误读乱解。

密门使者
还历史作家?!安氏喊的是 大韩独立万岁!不是大韩民国万岁!1919年始有大韩民国之名!

zr06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曾四度拜相,也是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任首相。对于这位来自邻邦的大人物,中国人也是非常熟悉的,甚至还常常被拿来和清末的李鸿章相提并伦。
刺杀伊藤博文的人,就是鼎鼎大名的韩国义士安重根。当时包括韩国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都已经被日本事实吞并,只是名义上没有合并,而伊藤博文,则正是时任的日本派驻朝鲜的统监,也是第一任朝鲜统监,相当于朝鲜的“大上皇”。
伊藤博文的被杀也给了后人一个教训:最放心的人,往往就是最危险的人!如果不是俄国安保人员对日本人过度信任,安重根怎么可能轻易携带武器混到伊藤博文的身边,并成功行刺呢?

傲视阿彪
安重根是韩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爱国人士。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穷凶极恶的侵略主义头子。
事件发生在1909年10月26日。地点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这一天,日本前首相,时任日本枢密院议长,朝鲜督监的伊藤博文,在这里会见俄国财政总长,商量事情。在检阅俄仪仗队时,混在日本欢迎队伍中的安重根,用勃朗宁手枪,连开三枪,将伊藤博文击毙。此事震惊了全世界。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看似轻易,其实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先说伊藤博文。此人多次任日本首相,在他执政期间,曾策划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侵朝战争,侵占了大片中国领土和朝鲜全境。是日本近代侵略主义的代表人物。
再说安重根,他是土生土长的韩鲜(韩国)人,是个有文化的的爱国人士。他憎恨日本侵略者,积极为朝鲜独立而奋斗。他曾想以教育救国,不成。又想以武力救国,曾辗转于中国、俄国多地,组织义兵,但也遭失败。最后,他选择了刺杀伊藤博文。
当时,参与刺杀行动的,除了安重根,还有四个同志,分别是:禹德淳、刘东复、金成白、曹道先(翻译)。
开始,他们打算在蔡家沟刺杀伊藤博文,是10月24日。因情况不明,没有成功。
但得知确切消息,伊藤博文将于26日去哈尔滨。
于是三人商定,留禹德淳和曹道先继续留在蔡家沟见机行事。(刘东夏在别处负责情报工作)。安重根回哈尔滨。
禹德淳和曹道先在菜家沟被日俄宪兵困于地下室中,后被捕。
10月26日,在哈尔滨车站,安重根混入日本欢迎队伍中,避过了俄国宪兵的检查。
当时,车站上有俄国军乐团,仪仗队,各国领事团,中国仪仗队,日本欢迎队伍等,十分热闹。
当伊藤博文应俄大臣邀请检阅仪仗队时,安重根就站在伊仗队后面。
当伊藤博文走到离他五米左右时,安重文掏出手枪,从仪仗队空档中,向为首的白胡子的伊藤博文连开三枪,因为他并不认识伊藤博文,怕失手,所以另外又朝旁边人开了四枪。
伊藤博文不久后死亡。其余四人程度不等地负了伤。
安重根高呼"韩国万岁!"当场被捕。
四个月后,安重根被处绞刑而死。他始终坚称刺杀行动为自己一人所为。所以其他人只坐了一阵牢便没事了。
现在,朝鲜称安重根为爱国烈士;韩国称其为爱国义士。亚洲多国有安重根纪念碑或纪念馆。

橙紫
从容就义的安重根,为了争取民族独立献出生命,不能用“轻易”来形容
说起伊藤博文,肯定有不少人的是认识的,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伊藤博文在担任日本首相的时候,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水师战败,李鸿章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不仅仅将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割让给了日本,而且还赔偿了2亿两白银,而让中国签订马关条约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伊藤博文。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伊藤博文就是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不仅仅中国人恨他,就连当时的大韩帝国的很多人都对他十分的痛恨,(这里说到的大韩帝国是指1897年到1910年的朝鲜半岛的国家,当时的皇帝是朝鲜第26代国王李熙,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这仅仅是朝鲜历史上的一部分,并非为现在韩国的历史部分),其中安重根就对于伊藤博文,那是恨之入骨。
安重根在日俄战争之后,反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并且投身于教育事业,1907年参加义兵运动,在与日军作战的过程中,都失败了,而且伊藤博文在当时韩国的所作所为让安重根十分的反感和痛恨,为了恢复韩国的独立,因此,安重根和禹德淳等人开始密谋刺杀伊藤博文,在不断的收集消息之后,安重根知道了伊藤博文将会前往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可科科夫佐夫会晤。
1909年10月21日,安重根和禹德淳登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火车,直到第二天21点15分,安重根才到达哈尔滨,在他们准备好一切之后,就开始密谋刺杀计划,另外得知消息,伊藤博文的专列将会在10月26日早上到达哈尔滨,在10月26日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清早,安重根检查了自身携带的勃朗宁M1900手枪,并且将8发在弹头上刻有十字凹凸形的达姆弹上了膛,一切准备就绪后,安重根立即出发,前往哈尔滨火车站。
当时在哈尔滨,早已等待在那里的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带领着大量的俄国军警人员,守卫在那里,监视着周边所有的地方,而安重根则是混在日本人群中进入了车站,9点整,伊藤博文的专列进入了哈尔滨火车站,科科夫佐夫进入列车内,和伊藤博文开始寒暄,假客气,这两人扯犊子扯了20分钟,然后才下车,伊藤逐一的检阅俄国军乐队,仪仗队,以及中国仪仗队,日本欢迎队伍,而安重根则是站在俄国仪仗队后面,看着伊藤博文,心中不禁怒火中烧,侵占邻国的土地,残杀那么多的百姓,竟然如此嚣张。
很快,伊藤博文检阅完毕,开始折返,在距离安重根5米左右的时候,安重根趁着俄国仪仗队敬礼的那个空档期,飞速的拔出手枪,对着身材矮小,黄面白发的老人连开3枪,安重根怕打错人,又对他身边的人连续开了4枪,最终俄国军警立即冲上来,安重根被捕。
伊藤博文在吃了枪子之后,俄国和日本的军医赶紧上前查看他的伤势,伊藤博文连中3枪,这3颗达姆弹直接就击中了伊藤博文的左肺,左腰和腹部,最终失血过多,伊藤博文在骂了一声“马鹿(ばか,罗马音baka, 你懂的反正骂人笨的意思)”之后,见了天照大神去了。
而安重根在被逮捕之后,被俄国移交给了日本,日本法官最终判处安重根绞刑,1910年3月26日上午10点整,安重根走上了绞刑架,最终从容就义,而安重根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因此被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分别尊称为“爱国烈士”和“义士”,而且安重根的纪念馆也在中国的哈尔滨开馆,中朝韩共同纪念这个为了自己民族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不过这个事情很快就招来了日本的不满,其中的缘由。。。

云大禁闭者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只能说,伊藤博文的死带有一定随机性。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无非疑点就是,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的首要元凶,就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也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为什么是一个韩国人,在中国的土地哈尔滨,把伊藤博文给刺杀了,为什么不是中国人。
浮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伊藤博文是韩国的太上皇,直接导致韩国灭国伊藤博文是明治维新九大元老之一,是日本跻身世界强国的主要人物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在韩国的中国势力被日本驱逐,从此韩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1905年,日俄战争的日本海战,日本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在1907年逼迫韩国傀儡皇帝,签订第3次日韩协约,从此韩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甚至差一点被并入日本国土。
由于日本的保护国化政策,韩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灭族,灭国危机。大韩帝国,灭国的首要元凶是伊藤博文,所以作为韩国爱国主义有志之士安重根,在其观念中,要想复国,刺杀大韩帝国的“太上皇”伊藤博文便势在必行。
伊藤博文的死是带有一定随机性前面说过,伊藤博文的死绝对是带有一定随机性的。安重根,于1908年,7月,也就是刺杀伊藤博文的前一年。率领50余名战士,渡过图们江,反攻韩国。但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遭受日本军警,多次打击。安重根率领三人逃脱韩国流亡中国。
在流亡中国的时期,安重根曾多次计划刺杀伊藤博文,奈何伊藤博文身在东京。安重根也多次幻想,去东京刺杀伊藤博文,奈何经费不足,成功率太低,计划未能实施。
而1909年10月,安重根在大东共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伊藤博文将视察中国东北。这对一直密谋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一行人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好消息。
安重根埋伏在哈尔滨站,禹德淳,曹道先二人,埋伏在蔡家沟车站。但是,伊藤的专车路过蔡家沟站时,埋伏在蔡家沟站的禹德淳、曹道先,被俄国宪兵锁在了地下室。
既然比较偏僻的蔡家沟车站没有遇到什么凶险,这才是俄国军警和日本军警放松了警惕在哈尔滨站。1909年10月26号一大早安重根带上了勃朗宁m1900式手枪,枪内有8发达姆弹且弹头上课有时是凹凸型,增加达姆弹的杀伤威力。
安重根于上午7:00许,来到哈尔滨站,误打误撞,进入了日本人的欢迎队伍。而俄国,军警接到命令,只对欧洲人和中国人盘查,日本人则一律放行。安重根外貌装束与日本人别无二致。俄国人也没有盘查安重根,结果安重根误打误撞,就进入了日本人的欢迎队伍,离伊藤博文非常近。
9时30分。伊藤博文检阅完毕,在距安重根5米左右,安重根掏出手枪,向伊藤博文射出了三发子弹,但是,但是安重根不知道哪个是伊藤博文,怕打错了人,又像伊藤博文旁边的几个日本人开了4枪。
安重根,开枪完毕后,用俄语高呼三声,韩国万岁,从容被捕,伊藤博文,身中三弹,子弹在伊藤博文身体里面爆炸,血流不止,不到半小时就死去了。所以说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带有一定随意性,偶然性。安重根本身就是一个业余刺客。且连伊藤博文的长相都不知,没有进行周密的计划。
所以说,伊藤博文之死,带有一定随意性。
浮人结语天翻地覆,一是慨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义士安重根,可以说是大韩民族的英雄。但是,阻挡一个国家的侵略,岂是刺杀一臣能挽救?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bige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震惊了世界。他被章太炎称为“亚洲第一义侠”,但是他刺杀伊藤博文的过程,一点都不容易。而且,充满了运气性。
下面我来细说一下,大家就知道了。
伊藤博文这个人对于日本非常重要,他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发动者,当然也是当时韩国的“太上皇”,韩国总监。
按理说安重根是没有机会刺杀伊藤博文的,但是,伊藤博文偏偏来了一次“私人旅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虽然战胜了,但是自己没本事吞并整个东北,所以就以长春为界,和俄国划分了统治地域。
但是这时候世界局势非常乱,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其实都盯着东北呢。日本这时候着急了,好不容易抢来的地盘,不能丢了。于是他们决定和俄国偷偷摸摸的接触一下,看能不能合作一下,巩固统治。
这事儿开始要秘密进行,所以伊藤博文就以“私人旅行”理由,前往哈尔滨和俄国接触一下。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所以伊藤博文就对外公布,自己是纯粹的“私人旅行”。而正是这个消息,给了安重根机会。
安重根是朝鲜名门之后,对日本的统治十分不满,还专门组建了一个“断指同盟”,谋求“大韩独立”。
安重根得到伊藤博文“私人旅行”的消息,是欣喜若狂的。不过他的刺杀计划,非常的简单,整个过程运气爆棚,让人不得不怀疑伊藤博文是确实活到头了。
安重根基本没有什么准备,他只有很早之前购买的一把手枪。
揣着这把手枪,安重根首先来到了海参崴,这里的一个朋友向他提供了伊藤博文的公开行程,赞助了安重根200元作为路费。
安重根担心自己一个人力量不够,于是又找了一个叫做禹德淳的人,禹德淳也有一把手枪,两人就一起上路了。
他们要去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但是,两人上车之后才想到,虽然他们会写汉字,但是不会说汉语,更不会俄语。没有翻译,怎么实施暗杀计划?
于是,趁着火车停靠绥芬河站休息,安重根赶紧下车,临时找了个当地朋友的儿子上车,让他提供翻译工作——当然,人家不知道他真实目的是啥。
当他们到达哈尔滨之后,安重根才开始计划,这哈尔滨车站戒备森严,万一没机会动手咋办?他和禹德淳商量了一下,决定换个地点,去宽城子车站刺杀。这里需要旅客换乘,应该有机会的。不过路上打听之后,他们又换了地点。
蔡家沟站,这是个小车站,据说列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段时间。
安重根又仔细想了想,觉得万一伊藤博文不下车,不就麻烦了。算了,还是兵分两路吧,禹德淳留在这里,安重根去哈尔滨站。
好吧,安重根临时的决定,拯救了整个计划。因为当天晚上,俄国士兵为了保护伊藤博文,封锁了蔡家沟站,禹德淳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安重根运气就比较好了,虽然俄国军队严查进站旅客,但是主要针对欧洲人和中国人。安重根一番打扮,就像日本侨民一样,轻松进站。
但是,更大的问题来了,安重根没有见过伊藤博文本人,甚至连照片都没见过。他只能凭着经验判断,哪个人像是伊藤博文。
果然,他看到了“一个留着胡须的矮个老人,走在最前面,行举手礼”。这个人应该就是伊藤博文!
当伊藤博文走到安重根旁边的时候,安重根立刻跳了出来,瞄准伊藤博文连发三枪!此时,安重根还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自己击中的就是伊藤博文,于是又对着后面一群日本人身材高大一些的,连开了三枪。
安重根的手枪里,只有7发子弹,这些子弹是安重根专门改造的,弹头被锉成了十字形的,增大了杀伤力。
看到伊藤博文倒下之后,安重根扔掉手里的枪,让俄国人抓住了自己。
此后,安重根就被日本人杀害了,年仅31岁。
看整个过程,安重根之所以能行刺成功,一是“私人旅行”并没有非常严密的保护措施;二是俄国军队当时没有严格搜查进站旅客,让安重根轻松进站;第三点,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并不周全的刺杀计划,能这么顺利的成功,安重根的运气也很好。

阿拉特斯小姜饼
在近代史上,有两起刺杀行动尤为引人关注,一个是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即撒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另一件则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遭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身亡,一时间轰动了整个东亚。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政要,也是日本殖民扩张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朝鲜落入日本手中后,殖民者实行军事警察制度,剥夺了当地人民的一切民主权力,同时又实施残酷的经济掠夺,因而引发了许多爱国志士的仇恨。
1909年,日本前首相、第一任日本朝鲜统监伊藤博文公爵,按计划到满洲与俄罗斯财政大臣实行会谈。消息传到朝鲜后,包括安重根在内的一批爱国志士,决定趁机行刺,并开始反复谋划。
安重根生于1879年,黄海道海州邑人,幼年时曾学过汉语和武术,后又加入天主教,接受西学。朝鲜沦陷后,安重根投身于朝鲜的义兵运动,有过军事战斗经验,并且熟悉武器的组装和使用,因而在刺杀伊藤博文时,表现地十分干脆利落。
1905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一行乘火车来到哈尔滨火车站,按照计划检阅了俄国仪仗队,并走向日本的欢迎队伍。虽然伊藤博文身份重要,但当时的安保措施也很难尽善尽美。此前,为了能够接近伊藤博文,安重根特意乔装成了日本人的样子,携枪混入了欢迎队伍中,从而得以接近伊藤博文。
正当伊藤博文毫无防备之际,安重根把枪射击,连开七枪,其中三枪打中伊藤博文,均中要害部位:第一发子弹从右臂上中央射入,进入右胸肋,穿透右肺叶后留在左肺叶中;第二发子弹从右胸肋射入,穿过胸腔,留在了左肋上;第三发子弹从上腹中央位置射入,嵌在了腹肌内。其余四发子弹,则打中了伊藤博文身边的三位政要。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意对子弹进行了处理:弹尖被锉平后,刻划成十字状的凹凸状,形成了“开花子弹”,具备很强的杀伤力,能给被击中目标造成巨大创伤。加之伊藤博文为近距离中枪,且被命中部位均为要害,所以很快不治身亡。
然而,当安重根刺杀完伊藤博文后,自己随之也被逮捕。经过数月审理,安重根被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判决死刑,并于1910年3月26日上午9时4分被处以绞刑。安重根被处决后,曾安葬于旅顺公共墓地。
随着战争不断,原墓地遭受损毁,安重根遗体也已不知所踪。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烈士,韩国政府为其设立了衣冠冢,经过倡议协商,又在哈尔滨火车站修建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

狼崽小哈
韩国义士在刺杀日酋时,成功率通常较高。这是因为——⦁ 执行刺杀活动的义士有着崇高的信仰,有着视死如归的意志。而且计划缜密。⦁ 中国人多留发辫或民国头,比韩国人容易认出。
⦁ 日朝语系相同,因此韩国人学日语很容易,而且他们两国的生活习惯相近,特别是在礼貌待人上更是接近。这就给他们混入日本人当中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不易识破。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饱经沧桑的中国,发生了两起震惊世界的刺杀活动,这就是韩国义士在中国对日酋进行的刺杀活动。
甲午战争后,日本加快了对韩国的侵略和吞并的步伐,朝鲜半岛已处在战火和动荡之中,全国各地也相继爆发了抗击日寇的活动。安重根,出生在韩国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苦读汉学,曾在中国和俄罗斯居住过。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安重根回到祖国,从事爱国文化的启蒙运动。后又参加了“反日断指同盟”,就是切断无名指,用以名志,成为了反抗日寇的义士,在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反日活动。1909年10月的一天,日本首任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国,与俄国财政总长为了解决日俄争端进行谈判。伊藤博文是日本侵占韩国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经过周密计划,安重根在伊藤博文抵达哈尔滨火车站时,果断出手连开三枪,伊藤博文中弹身亡。安重根当场被捕,后被判处死刑,在大连旅顺监狱被绞刑。另一起著名的刺杀案是1937年8月,日寇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阅兵庆祝仪式,以庆祝日军占领上海。韩国义士尹奉吉携带特制的、伪装成饭盒和水壶的炸弹来到会场,并趁机将炸弹投到主席台上,造成日酋两死多伤的巨大成果。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炸死、日本驻沪侨领河端真次炸死、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大将炸瞎一只眼、第九师团师团长植村谦吉中将和日本驻上海公使重光葵各炸断一条腿……尹奉吉当场被捕,后被杀害。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よové叮叮
作为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首相,以及现代日本的奠基者,伊藤博文亲拟了日本第一部宪法,为日本也算是“呕心沥血”。
1909年,伊藤博文年近七十,当时也算高龄,他自己可能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一代名臣的结局竟然是被刺杀身亡,刺杀者是韩国人安重根,地点在中国东北哈尔滨火车站。
按理说,伊藤博文这么大的官员,安保措施应该是极为严密,“刺杀”,且看起来如此轻松的刺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历史就是以成功刺杀伊藤博文的方式出现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对韩国的步步侵噬1897年之前,韩国还是中国的附属国,但国力强盛的日本早就盯上了韩国,想据为己有。待甲午海战打完,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把马关条约一签,日本正式成了东亚第一强国,拿下韩国顺理成章。
但韩国并未束手就擒,它寻求俄罗斯的帮助,并且成立了大韩民国,然而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竟然击败俄罗斯,这让韩国彻底失去了外部救兵的可能。
果不其然,击败俄罗斯之后,日本顺手吞并了韩国,日本民众欢呼,而韩国人民“忿忿不平”。一些有志青年踏上了“暗杀刺杀”这条路。
“天时地利人和”,伊藤博文被刺杀而伊藤博文遇刺那天,刺杀者安重根做了精密的计划,选择在保卫会相对松懈的哈尔滨,而不是日本韩国,伪装成日本人混进了哈尔滨火车站。
可以说是伊藤博文命里有此一劫,当天的火车站又做出了对日本人不予安检的规定,安检的是俄罗斯人,一看安重根伪装得和日本人一模一样,让安重根混进了迎接伊藤博文的队伍。
所以,当伊藤博文与俄罗斯财政部长会面时,安重根离他不到十米距离,拔出手枪,砰砰砰三声,全部击中伊藤博文。一代名臣,命丧哈尔滨。

nianyihuashi
黄沙卷地风怒号,黑龙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梁启超秋风断藤曲
这是梁启超写给朝鲜侠士安重根的一首诗,很显然,这是一首褒奖诗,那么为啥朝鲜人安重根能获得梁启超如此褒奖呢?
1909年,中国哈尔滨,3声枪响,断送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小命。
谁也想不到,这位叱咤风云的老家伙,居然以这种方式惨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是谁做了这件4万万同胞都想干的事情呢?这个人叫安重根,是个朝鲜人。从他的身份我们就能理解,为啥他要对伊藤博文下手了。
朝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他们的国王需要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才算是顺理成章地继位。而朝鲜君臣百姓也都默认了这一点,毕竟跟着中国混,还是比较安逸的。
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重点发展军力,尤其是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少壮派的军国主义者直接控制了议会。主和派的首相不是被杀就是被恐吓,完全没法子管理,只好把政权让给了军部。
这下子完犊子了,日本的扩张路线就这么确立了起来。其中第一步就是攻占朝鲜,而朝鲜当时是清朝的附属国,你要欺负小弟,是不是得问问大哥答不答应?
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起源,朝鲜被欺负了,清朝必然不能袖手旁观。双方在朝鲜打了一仗,结果清朝陆军和海军全线崩溃。
日军一路杀到了山海关外,逼着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中,直接影响朝鲜的一条,那就是清朝承认朝鲜的完全独立自主。
这看似是一条对朝鲜比较公平的条约,实际上就是将朝鲜的宗主国由清朝改成日本。日本开始大规模向朝鲜派兵驻军,俨然已经把朝鲜当成了他们的一个省份。
身在朝鲜的有识之士们,自然不会答应。所以一场场暴动就此展开,朝鲜和日本之间的血海深仇就此拉开序幕。
而甲午战争包括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日本首相,正是伊藤博文。这位老兄实在是个会做生意的人,只靠一战,就把日本带上了富强之路。2.3亿两白银,足够日本发展个几十年的了。当然了,伊藤博文的这一行为,不仅激怒了中国人,同样也激怒了朝鲜人。
20世纪初,由于日本内部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伊藤博文曾多次辞去首相职务。但是他的视线并没有离开政坛。
在日本无法施展拳脚的他,选择将阵地转移到了朝鲜,这个昔日被他征服了地盘。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及其周边海域基本都被日本所控制了,沙俄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伊藤博文以特使的身份来到朝鲜,充当了第一任统监,其实也就是朝鲜实际上的太上皇。整个朝鲜他最大也就是了,就连朝鲜高宗也得听伊藤博文的使唤。
此后伊藤博文在朝鲜的一波骚操作,直接奠定了他的结局。
首先,他废掉了朝鲜高宗。理由很简单,高宗曾经在国际上控诉过日本侵略的事情。其次,他强迫朝鲜和日本签订了日韩保护条约,真正彻底操控了朝鲜政坛。再者,他解散了朝鲜军队,让日军来维持朝鲜的治安,使得朝鲜彻底沦为了殖民地。最后,他担任朝鲜的太子太师,重点培养朝鲜太子作为下一任听命于己的傀儡皇帝。当时在朝鲜,伊藤博文就是那个说一不二的人,他已经彻底架空了整个朝鲜的管理层,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太上皇。
可就算是这样,他还是假惺惺地在演戏。每次朝会结束,他都会带领朝鲜群臣三呼万岁。在日本要求兼并朝鲜时,他也会强调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绝对不能一蹴而就。
真是个十足的老滑头啊,不愧是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臣,稍微用点儿手段,就把人家玩得团团转,你说气不气人?
安重根是朝鲜贵族后裔,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熟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对汉文化十分感兴趣。
但是他读到项羽以后,决定不再读书了。为啥?因为他要以项羽为榜样,做一个豪侠。项羽不爱读书爱练武,所以他也是这么个情况。
长大以后的安重根,意识到了国家的危亡,所以组织过多起救国运动,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日本有军队,你光喊口号有什么用?
因此安重根曾经参加过义兵,可惜遭到了日本正规军的疯狂镇压,4000多人的队伍,基本全部遇难。因此安重根决定刺杀伊藤博文。
第一步,打探伊藤博文的行程。
1909年初秋,安重根得知伊藤博文要去哈尔滨,于是他向昔日义兵将领李锡山借了100元钱,此后又联系上了好友禹德淳,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后,两人一同来到哈尔滨。
到了哈尔滨,安重根又联系上了懂俄语的刘东夏和曹道先,组成了一支特别行动队。刘东夏是个16岁的小孩儿,主要负责搜集伊藤博文的情报,其他三个人则是主要实施者。
第二步,部署两处刺杀地点。
别以为安重根等人只知道蛮横行事,他们也是有计划的。由于伊藤博文身边的安保系统相当严密,巡警和宪兵数不胜数,所以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才行。
他们相约在蔡家沟和哈尔滨两地动手。可惜蔡家沟的禹德淳和曹道先压根没等到动手,就被困在了车站小卖部的地下室内,一直等到被逮捕为止。
第三步,打扮成日本人的模样,顺利刺杀。
而安重根这边倒是很顺利,他穿着西服,戴着鸭舌帽,手枪揣在兜里,假装自己是日本人,所以压根就没人敢搜查他。
正当伊藤博文检阅俄国军乐队和日本欢迎队伍的时候,安重根忽然掏出手枪,砰砰砰三枪全部命中伊藤博文。
为了防止打错人,重根又朝着随行的几个日本人打了四枪。伊藤博文可就惨了,三枪打中了他的左肺、左腰、腹部,内脏出血太多,压根不等抢救,他就完犊子了。
其实刺杀完成后,安重根压根就没有打算逃跑。他用俄语大喊了一声“韩国万岁”后,就遭到了俄国军队的逮捕。
此后虽然禹德淳被判3年徒刑,曹道先、刘东夏各1年半徒刑。但安重根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卖过他们,唯独他自己被判处死刑,年仅31岁。
安重根没有选择上诉,只是在行刑前惨然写道:
天地翻覆,义士慨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