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安重根轻易刺杀成功?

king_k
伊藤博文还是带着那种武士道的骄傲,他以为日本在哈尔滨的保卫很周详,中国的土地也会纳入日本的版图,他们可以睥睨天下,所以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安重根烈士所击毙

博恩斯坦
作者为高级#经济师##策划#。#新媒体##自媒体#进入到三不管地带,谁也根本想不到,会出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事件,主要是哪三不管呢?
1.首先是地点,在中国的哈尔滨火车站。然而由于日俄战争等,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失去了发言权,所以管不着也管不了。
2.其次安重根是朝鲜人,却住在中国。中国人没法管他,因为它可以说自己是朝鲜人;俄国人没法管他,因为这里既不是俄国人的地盘他又不是俄国人;日本人也没法管他,在中国的土地上,安重根又不是日本人。
3.当时的场景是处于欢迎伊藤博文的欢迎场面上。按照常理是一个喜庆的场合,组织者的主要精力放在接待如何显得隆重有礼貌,如何让被接待者对自己有好印象,从而未来可以升官发财,当时的东北承平日久,谁也没有想到会有刺杀行为。
1909年10月26日,喧嚣的哈尔滨火车站人头攒动,俄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大家争先恐后地向站台蜂拥而去。
警察、保安、宪兵、军队,所有负责安保的人员荷枪实弹,神情肃穆,如临大敌,但这些人因为没有明确可靠的需要防范的目标,所以也只顾看热闹了。
日本前首相,现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的专列,已经进站,他将和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会面。从这个头衔可以看出,伊藤博文已经不是日本首相了,当然安保的规格就不会像首相那么高了,况且作为朝鲜的统监,类似于一个省级的地方官而已,也没有太多的人重视他的安保问题了。
总之综合以上情况,就给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创造了良机。#伊藤博文# #安重根#

六重日
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日本明治维新的先驱人物,也是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领导者,刽子手。
1894年前,朝鲜历来是从属于中国的藩属国,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在伊藤博文的支持下,实行了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通过维新,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日本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国力增强,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开始对外发动侵略。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伊藤博文的影子,他曾四次组阁,他在任期间,曾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起义”,悍然出兵侵略朝鲜和中国,这场战争,大家都知道,清政府大败,被迫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作出的重大决策,伊藤博文无一不参与,并且出谋画策,亲自作出重大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马关条约中,其中一条是,允许朝鲜脱离中国独立。以便于日本实际性控制。1904年至1905年,日本对俄国发动日俄战争,取得胜利,迫使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利益”,并且不得阻碍或干涉日本对朝鲜的任何措置。
1906年,伊藤博文到朝鲜,任第一任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制定和颁布“统监府令”。伊藤博文成了朝鲜的实际上的“太上皇”。
1907年,伊藤博文逼迫朝鲜高宗退位,强迫韩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规定韩国一切法令、内政重大措施及高等官员之任免均需经日本统监批准;解散韩国军队,各部次官、警保局长及法院、监狱之重要官员均需由日本人担任。由此,韩国彻底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伊藤博文代表日本帝国主义利益,在朝鲜实行殖民统治,对朝鲜人民的反抗,则实行血腥的镇压。
伊藤博文的残暴,激起了朝鲜爱国义士的强烈憎恨,其中的义士安重根开始策划刺杀伊藤博文,1909年9月26日,在哈尔滨,安重根利用伊藤博文检阅仪仗队的时机,连开三枪,击毙了罪恶深重的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之死,是罪有应得,安重根义士的正义之举,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人们的赞誉。

咿呀咿呀哟
伊藤博文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首相,强迫中国政府签定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他也是侵占朝鲜的元凶,从1906年起任日本驻朝鲜统监。1909年10月底,伊藤博文前往中国哈尔滨,准备就最后吞并朝鲜一事与俄国官员举行会谈。致力于朝鲜独立运动的“断制同盟”盟主安重根决定去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
10月26日清晨,安重根踏着积雪,,沉着地向哈尔滨火车站走去。 他头戴鸭舌帽,身穿灰色呢短大衣,背着一只皮包,脖子上挂着一架照相机,一副记者打扮。在大衣的左侧内袋里,藏着一支日制左轮手枪。这时的哈尔滨火车站可谓戒备森严。在几个进口处,俄国宪兵正仔细地盘查着每一个人。安重根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加在一群记者当中,顺利而巧妙地通过了检查,来到站台。9时30分,伊藤博文的专列徐徐驶进火车站。 俄国军乐队立即高奏迎宾曲, 仪仗队持枪立正,准备接受检阅。安重根迅速向前挤去, 来到俄国仪仗队的后面。他清楚地看见一个短须黄面的矮小老头, 正志得意满地走下火车, 同迎上去的俄国官员招呼、寒暄。接着,这小老头面带微笑,向欢迎人群频频挥手。
“此人必是亡朝元凶伊藤博文老贼。”安重根断定,他的手向大衣的左侧口袋伸去。当伊藤博文正要检阅仪仗队时,安重根果断地从人群中冲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出手枪,迎面向伊藤博文射击。“砰”,随着一声枪响,伊藤博文中弹,他身子一震, 向右一斜,打了个趔趄,险些栽倒,一股鲜血从胸口喷出。顿时,周围的喧闹声和鼓乐声戛然而止。人们半张着嘴,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 “有刺客!”随着一声呼喊,醒悟过来的人们乱成一团,尖叫声和刺耳的警笛声充斥着站台。 “砰、砰”又是两声枪响,两颗子弹飞出安重根的手枪,径直射向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应声倒在血泊中。
人们惊魂未定,一双双恐慌的目光集中到安重根身上。只见他右手握着冒烟的手枪,左手高擎一面用鲜血书写的“独立自由”字样的朝鲜国旗,大义凛然。 他丝毫没有逃脱的意思,而是冲着俄国士兵高呼三声“朝鲜独立万岁!”半小时后,伊藤博文毙命。后来,俄国当局将安重根引渡给日本政府。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时,安重根从容登上绞架,英勇就义。

漠
小概率事件,米国总统也照样被刺杀

白猪十八
其实对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这件事,就看法而言倒是和小山六之助刺杀李鸿章这两件事都是一样的。
小山六之助是为什么要刺杀李鸿章,要知道李鸿章当时可是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这对于日本来说可是一块巨大的肥肉,但是即使是这样,日本内,依旧有人无法克制,对李鸿章进行了行刺,给日本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而就李鸿章呢?今天我们更加惋惜他的遭遇。
而伊藤博文是和李鸿章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他的才能不在李鸿章之下,就连马关条约实际上也是他在和李鸿章进行着正面的交锋,可以说除了立场不同,李鸿章对于伊藤博文也是十分的欣赏。
但是伊藤博文在朝鲜也是遭到了和李鸿章相同的待遇,那就是暗杀,只不过他没有李鸿章那么好的运气,伊藤博文在这次暗杀中直接就去世了。
至于题目中所说的轻易,这两个字明显是不妥的。首先安重根可能没有计划吗?计划能不严密吗?要是没有这些,他连伊藤博文的身都近不了。再者敌在暗,伊藤博文在明,所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再者智者千虑,总有一失。
作为刺杀者,安重根也是被俄国所捕,后来移交给了日本,最后被判处了死刑。

飘雪
防不胜防

lindanwe
安重根为了刺杀伊藤博文所做的工作可不轻易~

就一小小
答
1909年10月26日,哈尔滨火车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俄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大家争先恐后,向站台蜂拥。警察、保安、宪兵、军人,这些负责安保的人员,荷枪实弹,神情肃穆,如临大敌。
日本前首相,现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的专列,已到了站台,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切夫走进车内,和伊藤博文进行了约25分钟的谈话,之后两人走出车厢,在站台上检阅俄国仪仗队。阅兵完毕之后,伊藤博文走向日本人欢迎队伍,
这时,安重根突然从欢迎人群中冲出来,举起手枪向伊藤博文射击。伊藤博文猝不及防,被打倒在地。
安重根的手枪内有8发子弹,发射了7发,伊藤博文中了3枪。第一发子弹从右上膊中央外面射入,进入右胸肋,水平穿通两肺,留在左肺叶中;第2发从右关节后面射入右胸肋,穿通胸腔,留在左肋上;第3发子弹从右上膊中央外面擦过,从上腹中央射入,留在腹肌中),另外四发分别打伤了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川上(右手腕被击穿,身负重伤)、森泰二郎和田中清次郎。
由于安重根射来的三颗子弹全射进了,伊藤博文的内脏,现场随身携带的简便医疗器械难以将其取出;再加上安重根使用的是高杀伤力的开花子弹,使得伊藤博文内脏出血无法止住。十几分钟后,伊藤博文不治身亡,时年68岁。
伊藤博文的遇刺,与他与俄国人的谈判有关系,他们选择在哈尔滨,在这里当时属地管理非常复杂,俄国人有自己的利益,而日本人也在蚕食东北。
而东北此时此刻也有军阀在一点点改变。按理说俄国人应该给伊藤博文一个安全保护,因为俄国人
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切夫走进车内,和伊藤博文进行了约25分钟的谈话,之后两人走出车厢,在站台上检阅俄国仪仗队,阅兵完毕。这说明俄国人是最为一个东道主邀请的伊藤博文。在这之前没有事,说明什么呢?
就是俄国人安排好了,在他们搞欢迎活动期间,不能有什么破坏。为此,我觉得俄国人最可疑。
在伊藤博文走向日本人的欢迎队伍的时候,出现了状况,这说明了日本人在一起,他们的管理出现问题和漏洞。
这对于日本人的管理出现安保这么低级错误可能吗?我觉得不可能,为此日本人的内部对于安重根的刺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让我感觉到了一个阴谋的味道,这是伊藤博文与俄国签订的东西有关,一旦协议生效,会有什么后果?我不知道,毕竟资料很少。
但是伊藤博文被刺杀了,这个协议也就成了一个废纸。也就是俄国人有希望伊藤博文死,日本人内部人员也一样。这些人都是一样的目的,最后成就了安重根的刺杀成功。

不厚道一号
已经退休,不过是离开日本外出去访问,在沙俄占领的地方,防卫俄军警负责……

-zi
1909年10月26日上午,哈尔滨火车站。岗哨林立,气氛肃穆,原来是一个重量级的家伙即将走下专列,他就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9时30分,满面春风的伊藤博文在科科夫佐夫的陪同下,检阅俄国的仪仗队。突然,3声刺耳的枪声传来,人们惊恐万状纷纷四处逃散,混乱中伊藤博文身中三枪,血溅五尺,气绝身亡。
和现场乱成一锅粥相比,行刺者却淡定自若的丢掉手枪,束手就擒。此人就是安重根。安重根(1879年9月2日—1910年3月26日),出生豪门,自幼深受汉儒家文化影响,立志“以尚武主义,挽回民弱,以扶国危”。安重根的义举得到了大咖们的点赞:章太炎盛赞安重根为“亚洲第一义侠”;梁启超作诗赞道:“黄沙卷地风怒号,黑龙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
要刺杀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①,时间地点的摸排。②,争取一击必中。③,化妆以迷惑排查人员。一开始,安重根准备把刺杀地点安排在长春火车站,后一盘算就放弃了,因为专列到达长春火车站的时候是晚上,不好辨认,且长春火车站宪兵林立也不好下手,安重根就把刺杀的地点改到了终点站哈尔滨。不知道是不是天助安重根,由于安重根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日本人模样,根本没有遇到盘查,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进入了火车站,死神离伊藤博文也就更近了一步。原来是负责检查的俄国士兵接到日本方面的通知,只查看中国人和欧洲人的通行证,而对日本人则一路绿灯。安重根的装束正好迷惑了俄国人,把他当作了日本人。
后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判处安重根绞刑,于1910年3月26日在中国旅顺就义。安重根被当今朝鲜和韩国分别称为“爱国烈士”和“义士”。
地瓜与土豆
第一、有心者事竟成,安重根的刺杀计划蓄谋已久,不怕伊藤博文玩狡猾。
第二、日本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让伊藤博文觉得大日本军队天下无敌,东亚已经被征服在某些场合他也就变的大大咧咧了,这就给小安创造了必胜的机会。

Niennienz
这要说的大义凌然呢,就是小日本作恶多端,人神共愤,义士前赴后继,即使没了安重根,也会有下一个!但理性分析,无外乎安保不力呗,要搁现在很难了吧!

曼曼慢慢想
伊藤博文罪大恶极,为中朝(韩)人民死敌,死有余辜。安重根筹划了很久,作过”模拟试验”,且以生命为代价,不能说他是”轻易得手”。

酷莎莎123
这很简单嘛!伊藤博文为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殖民扩张不遗余力,在朝鲜人民看来就是侵略国土的外地头目,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都会找机会杀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