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哪个人物的文学造诣最高?


Mia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

slumdog
曹植

Cindylgx
应该是曹植,连诸葛亮都喜欢他的文笔,铜雀台赋都背下来了。陈琳、弥衡、王璨及竹林七贤里的阮籍等人,文学造诣也都很高。

☆天鉴
我个人认为三国时期文学造诣最高的是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的曹植。
三国时期一般称为建安时代。这是承上启下的时代,上承两汉,下启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开端。
从建安文学开始,此后文学创作与两汉文学相比,不论是传统的诗歌、文赋,还是新兴的小说、文学理论,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唐代文学高潮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安诗坛,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这个时期作家众多,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转向非功利的抒情。在形式上达到五言诗的成熟境地,追求辞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情之所至色彩缤纷。其中以曹植成就最高,曹操次之。
曹植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又很高的地位和成就。他的诗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
钟嵘《诗品》更称赞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苑、体被文质”。他的诗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华丽绮焕且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即所谓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赋作方面,建安赋作上承汉末抒情小赋的遗风,抒情性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对偶工整和词藻富丽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转化的开端。曹植的《洛神赋》是最杰出的篇章。

刘晓婷pe
三国不但是一个英雄辈的时代,涌现了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一大批文韬武略的人物,而且还孕育了很多文采斐然的大文人。三国时期有名的文人非常多如“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但要说谁的成就最高,个人认为是“三曹”,而“三曹”之中当属曹植第一。
原因如下:
曹植属于天才类的文人,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对先秦诸子及先秦两汉辞赋都颇有涉猎。他才华横溢、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怀疑他是找人代写的。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曹植的人生以公元228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曹植深受曹操喜爱,他本人也才华横溢,是一个充满理想,有激情、有抱负的王公贵族。后期曹丕即位,对曹植进行各种压制,曹植空有一身才华而无处施展,心中郁郁不乐,整日借酒消愁,对人生充满悲观失望的情绪,最终抑郁而亡。
曹植的文学创作也和他的人生一样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理想得不到实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曹植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诗歌成就最大。曹植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的华丽奇谲;同时又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曹植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文学批评家钟嵘称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清代文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飘浮的斯嘉丽
三国中要数曹操的文学造诣最高。
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袁绍死了,袁谭死了,袁尚死了,袁熙死了,袁氏家族的势力至此全部覆灭,曹操成为中国北方名副其实的霸主。
当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回朝,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一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观沧海。曹操在政坛上是一颗明显,且人家的文采也是顶呱呱的,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文人提笔只会歌功颂德,既缺乏真性情,又没有独立的风格。
曹操在诗中直抒胸臆,慷慨陈词,一扫旧曲古辞的陈词滥调,表现出爽朗刚健的清新风格,这种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曹操也当了一回引领建安文学的弄潮儿。
曹操文学作品的创新特色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也都与他有着密切联系。
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曹操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成。
史书《三国志》中评价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人誉其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之人。
其实,曹操还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书法家。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赞其书法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璨;笔墨雄浑,雄逸绝伦”之大美,曹操可谓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暖阳中的草
曹操。

asialulu
曹操父子吧

魔幻&现实
三曹,建安七子,蔡文姬,诸葛亮也可以算吧

melburg
曹植。

Arnica37
关注
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一个姓和一个名。这就很容易出“问题”,导致出了不少同名同姓之人。本文给大家盘点一下三国时期到底有多少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据统计,至少有五对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同名不同命”,他们分别是谁呢?结局如何?
第一对:马忠
提起马忠,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就是他擒获关羽的,准确点,是东吴的将军马忠擒获关羽的。其实三国时期,有两个马忠,一个是东吴部将,另一个是蜀汉大将。
东吴的马忠,乃是大将潘璋部下司马。他曾于公元219年跟随吴大都督吕蒙,奇袭荆州,攻打关羽。不知道马忠走了什么狗屎运,在临沮擒获关羽其长子关平等人,立下了头功。正史上,马忠在擒获关羽后,便没有了记载。这样的小人物,也就干了擒关羽这件大事,其他事情也上不了台面,所以没有记载。
演义中,马忠不但擒获关羽,还在夷陵之战中射伤老将黄忠,导致黄忠去世。他是被麋芳、傅士仁这两个小人刺杀的,算是报应吧。
蜀汉大将马忠,是一个难得的大将,曾被推举为孝廉,被刘备称为贤才。刘备非常器重马忠,将其看作与黄权相提并论(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他是蜀汉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期间,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老百姓的爱戴。
马忠是蜀汉平安三侯之一,多年坐镇南中,稳定了大后方。公元249年,马忠去世,他的子马修继承爵位。
第二对:张温
东汉末年大臣张温,南阳穰县人,他曾带着董卓、孙坚、陶谦等人,讨伐韩遂、边章等西凉地区的叛乱。他还有一项历史记录,是第一位不在京城的三公(太尉)。公元191年,董卓掌权时,张温仗着自己是董卓的老上司,看不起董卓,被董卓所怨恨。掌握生杀大权的董卓诬蔑张温和袁术私通,将其在大街上乱棍打死。《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
东吴张温,字惠恕,“少修节操,容貌奇伟”,被孙权征召为议郎。他最出色的是公元224年出使蜀汉,表达了东吴和解的意愿,重新结盟。但是孙权却对张温给蜀汉的文书中过度称颂蜀汉的行为不满,还担心张温被蜀汉诸葛亮收买,于是将其搁置在一边,不再重用。后碰上暨艳滥用职权事件,张温与暨艳来往亲密,受到牵连,将其发配到吴郡。过了六年,张温病逝。
第三对:刘琮
刘表次子刘琮,娶了刘表继室蔡夫人的侄女为妻,受到蔡夫人的重视。在蔡夫人的耳旁风中,刘表渐渐不信任长子刘琦,宠幸次子刘琮,在临终前,将荆州交给了次子刘琮。
刘琮刚刚继承荆州,遇到曹操大举征讨,在蔡瑁在蔡瑁、蒯越、韩嵩等人的劝说下,归降曹操。刘琮归顺曹操后,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此后便没有了记载。
蜀汉刘琮,刘备之孙,后主刘禅三子,于公元262年病逝。
第四对:张虎
刘表部将张虎,历史上原为贼寇,在名士蒯越、庞季等人的劝说下归顺了刘表,成为了刘表手下一员战将。演义中,张虎是荆州江夏太守黄祖部将,在与孙策军队的交战中,被韩当一刀削去半个脑袋,死于非命。
曹魏张虎,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张辽之子,正史上官至偏将军,没什么太出色表现,便去世了。
演义中,张虎和乐进之子乐綝,先后跟着曹真、司马懿,与蜀军交战,还被诸葛亮蜀军活捉过,被涂面放归。张虎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张辽,却也是曹魏中后期的一员虎将,跟随司马懿对抗蜀军,讨伐辽东公孙渊,都立下了大功。
第五对:张苞
蜀汉张苞,是张飞之子,早逝。他的儿子张遵,官至蜀汉尚书。在魏灭蜀之战时,张苞跟着诸葛亮独子诸葛瞻来到绵竹,抵御偷渡阴平的邓艾大军,不幸战死。
在演义中,张苞和关羽之子关兴结拜为异姓兄弟,继承了父亲张飞家传的丈八蛇矛。在夷陵之战及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之战中,张苞骁勇善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张苞追杀曹魏大将郭淮,马失前蹄,跌落山谷,送回成都,不治身亡。
群雄张苞,是董卓部将李傕的中郎将。据历史记载,他曾背叛李傕,和郭汜、张宠等进攻李傕。最后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个张苞的结局,多半跟着郭汜等人覆灭了。
结语
三国时期,大都是两个字,即一个姓,一个名,导致了许多人同名同姓。这些人大部分是无名小卒,在历史上出场很少。但也有少数比较出名,三国时期比较出名的同名同姓人物至少有以上五对,他们“同名不同命”,结局也是如此。

deepbright
蔡邕(yong),(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全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他小赋的题材多样,他甚至用以表现男女情爱,风格大胆而直率。青衣赋就是相当感人的作品。在这篇言情小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以真挚的感情,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蔡邕的散文长于碑记,工整黄雅,多用排偶,旧时颇受推重。
蔡邕收集汉朝历史,没有看见写下来作后史。只有所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乱散失,大多没有保存下来。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执,祝文、章表、书记,共104篇传于世。
蔡邕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家存藏书还有四千多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二卷。丁绍仪全汉诗·卷七亦载其作品。严可均《全后汉文》卷69~卷80对其奏疏词赋等作品多有收录。
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没有保存原稿流传下来,均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甜甜
个人感觉是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