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提到的作品

[玄幻]搜神记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的洪荒时代,随着天下公认的领袖神农氏的去世,各族群雄都开始蠢蠢欲动,就在此波涛暗涌的动荡时代,一位少年横空出世,在机缘巧合下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长篇神怪小说《搜神记》会带你...

树下野狐

[作品]西厢记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剧中久享盛誉的作品。 作者王实甫,名信德,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不详,约是由金入元时期的杰出戏曲大家。所著杂怖十三种,大多散佚,除《西厢记》外,尚存有《丽堂春》?恢旨啊盾饺赝...

王实甫

[作品]汉宫秋

《汉宫秋》是元杂剧中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也是元朝著名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汉元帝时期,因叛臣毛延寿从中挑唆,强盛的匈奴胁迫汉元帝送爱妃昭君娘娘出塞和番的故事。昭君慷慨赴行,最后投江殉情。故事感...

马致远

[作品]诗经

(风雅颂三卷册,全彩插图)

骆玉明 解注

[作品]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贫穷的窦天章将女儿卖给蔡婆婆。蔡婆婆在索债途中遭人暗算,被张老头、张驴儿父子救下。张氏父子强行与蔡婆婆、窦娥分别成亲,窦娥不从。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再霸占窦娥...

关汉卿

[作品]长生殿

《长生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古典传奇戏曲名剧,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作者洪昇历经十年创作,三易其稿,“专写钗盒情...

洪昇

[作品]桃花扇

中华经典名剧

孔尚任

[作品]宋元戏曲史

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

王国维

[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两千年来曾经出版过四百多种大小类书。这些类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它们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历代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作品]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当丰富,触及到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

李渔

[作品]拜月亭

《拜月亭》的故事情节,围绕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的爱情纠葛而展开,说的是元兵进攻金国当时的首都中都(今北京),金主听信主和派大臣聂贾列的谗言,杀了主战派大臣陀满海牙,并欲诛杀其全家。陀满海牙...

施惠

[作品]说文解字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许慎

[作品]楚辞

《楚辞》主要在精、全、注、装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精,指精选古代诗文选本中最为优秀者予以推出。不仅注重编选者、编选思路的权威性,也注重流传的广泛性,使之具有真正的收藏价值。 全,指尽量全面地反映古代诗文...

黄凤显

[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系列书之一,英汉对照。讲述富瓮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途遇梁山伯,逐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分别之时祝英台自许终身。但英台之父将英台许配别人...

赵清阁

[作品]秦香莲

“名家名作鉴赏”系列之一。宋朝书生陈士美考中状元,因为贪图富贵,隐瞒了家中已有妻儿,被皇帝招为女婿。他的妻子秦香莲,在公婆贫病过世后,带着儿女,找到京城。陈士美不认。三朝元老王延龄让秦香莲扮作卖唱的妇...

钱笑呆

[作品]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即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

葛洪 撰,周天游 校注

[作品]将相和

这个故事是讲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一生的三件大事一是完璧归赵;二是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使秦王击缶;三是对廉颇的退让,达到了将相交欢,成为历史上的佳话。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效忠祖国,不怕牺牲的决心,是值...

汪继声

[作品]一捧雪

一捧雪是由李玉所著的戏剧。故事讲述明朝嘉靖年间,严世蕃向莫怀古索取祖传玉杯一捧雪。莫怀古连番设计保卫祖传玉杯,却尽被识破。最后莫怀古之子莫昊冒死上书,以昭雪父亲不白之冤。

李玉

[作品]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连环画)》故事中傅相,生性慈悲,一生乐善好施,广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也从他修行,后,她受人怂勇,违誓开荤,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触恕上苍,被鬼卒捉入...

姚柏

最新跟帖
过客

过客

中国古代秦腔起源于西周时候,秦腔古时又叫乱弹,重点在陕西和甘肃一代流传,一直到现在。

yueyingswg

yueyingswg

古代戏曲,起源于秦朝,比如大名鼎鼎的秦腔,乃是一种时代舞曲,秦朝喜欢祭祀问神,长生不老,戏曲刚开始是祭神用的唱词,老祖宗说的:戏台下无人也得唱下去,唱完,因为台下是没人,但是却有神明在听,

到了战国时期,变成了歌舞,到了唐朝已经形成了戏剧,到了宋朝已然形成了有唱的歌本,到了后期,已经成为了一种赚钱的本事,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五大戏曲剧种,到了后面有很多剧种的戏达50多种

leoccc

leoccc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

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

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

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

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

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中国话剧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

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爆发了“了乙·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侵略铁蹄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另一方面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农群众反抗资本家与地宅的斗争波起云涌。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但已从各流派的兼收并蓄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现代主义的戏剧实验渐趋消歇。而在时代情势的催动下。

中国话剧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凋,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中国话剧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走向成熟。



宜八卦

宜八卦

何为戏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戏剧有两种涵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时节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 drama,中国又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诸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等。

在我国戏剧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时期杜牧西江怀古诗中,“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菙更荒唐”,意为诙谐可笑。这就标志戏剧定义离不开两个要素的组成。

第一个必须有故事。成为戏剧的前提是不能离开故事,这是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别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故事,就成了纯粹的杂技或者歌舞表演了,戏剧是将文学、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组成,而形成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形式。

第二个就是对人们行动的模仿。由于戏剧要呈现的是一段故事,无论神话传说,还是现实故事,在这要求束缚下,戏剧表现形式就需要对故事中人物行动进行模仿,这样的模仿就生成了戏剧。

宋元戏曲史》云: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三个阶段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前戏剧的雏形期——原始宗教阶段

远古时代的原始先民们为了生存,在同大自然中各种威胁和险恶做斗争时,都会进行各种训练演练,虽然是为了更好的在与大自然抗争中获得生存的机会,但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他们更是将此认为是对神灵祈祷和崇拜,使得他们有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探索中一往无前。

在获取收获后,出于对神灵保佑的忠心感谢,他们又会举行庆祝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歌舞等表演元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掌握和熟悉,这种演练和庆祝活动从原先的应对自然危机、感谢神灵,逐渐成为一种仪式,这就是宗教仪式雏形。

但这时的宗教仪式具有很大功利性,人们只是通过仪式表演给神灵看,来换取神灵的祝福,可以说是以娱神为主。这样严肃的宗教仪式必然没有观赏性,就是标准的仪式性歌舞,大家走一遍过程而已了。

之所以造成以娱神为主的原因,是因为尽管人们在神之先取得娱乐,但这时人的自娱意识还不强,他们是为神而选择,而不是为自己。

戏剧的形成期:从春秋战国到两宋——民俗表演阶段

从夏、殷到西周,随着君臣子民关系建立,原先追求的以宗教礼仪为主,逐渐演变为以人际礼仪为主要内容,这自然会影响到人们世俗生活,人们的宗教仪式从取悦神,开始向取悦自己转变,因此进入了娱人阶段。

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此时宗教祭祀活动已经褪去了仪式感的光环,显得更加热闹、娱乐化,特别是民间开始自发各类表演活动。

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公不听,遂如齐。

在这则史料中,鲁庄公想去齐国看民间祭祀,被曹刿以礼制相劝。但鲁庄公却将礼制规定放在一边,执意去参加,可见民间的这种活动绝对很热闹,让人向往,也代表原有仪式感很强的宗教戏剧瓦解了。

从秦一统天下到两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给文化带来新的活力,此时出现最为典型的民俗表演形式百戏,它包含宫廷的倡优表演,还有各种杂耍伎艺等,可谓是一个表演的大杂烩,因此有“百戏杂陈”的说法。在这种民俗表演中,逐渐有些曲目具备准戏剧的成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东海黄公”。在表演中,有人扮演黄公、老虎,二者进行角斗,还配有老虎咆哮声,基本符合戏剧定义的标准。

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城市的形成,市民阶层的出现,对娱乐需求开始增多,于是出现了唐朝的坊市、宋朝的瓦舍,让各种表演有了固定场所。在这中环境下,就有了唐代的戏弄、宋代的杂扮、影戏等民俗表演,而在它们的冲击碰撞融合下,戏剧形态逐渐展现出来,让表演形态终于有了固定的文本、演出形式。

戏剧的成熟期:从宋元到明清——戏剧定型阶段

在宋代已经初步形成戏剧模式,在进入元代以后,由于统治者取消科举制度,大批知识分子没有文化输入的地方,很自然转向“娱乐圈”。一大批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等的出现,他们编写了大量的剧本,对元代以前各种故事进行加工,由此形成了歌曲、宾白、舞蹈固定表演模式的杂剧。

在明清时期,随着戏剧艺术发展,接连出现了昆剧、京剧,而由此掀起各种地方戏诞生,它们登上演出舞台后,让戏剧表演形态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情形,让戏剧逐步成熟。

从戏剧发展史看,我国戏剧起步比较早,但其最终的定型、成熟却很晚,一方面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造成危机,没有给戏剧提供培育的土壤,另一方面文人才子没有加入进来,戏剧的形成需要剧本故事支撑,但科举制情况下,让文人才子将精力大量倾斜到那里去,自然推迟了戏剧的发展。

轻轻地热爱

轻轻地热爱

中国古代戏曲在先秦时代至唐代是萌芽时期,至宋代己经初步形成,也就是说雏形时期,到了元代到明初己经逐渐我熟,到了成熟期,明代万历年间,己经到了繁荣期,发展至鼎盛时期

Feinwerkbau

Feinwerkbau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家庭,传统的戏剧数不胜数,比如:京剧,豫剧,晋剧,黄梅戏,秦腔,粤剧,闽剧等等,还有敲大鼓评剧,昆曲等等,发展到现在还有很多剧目不计其数,戏剧也是博大精深。



麦西的宝贝

麦西的宝贝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 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 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 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一一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一一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一一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一一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一一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一一清初

转折时期一一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一一近代

萌芽时期一一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 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 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 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 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 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 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 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 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

雏形时期一一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 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 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 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 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 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 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一一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 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 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 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 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 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一一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 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 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 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 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繁荣时期一一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 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 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 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 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 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 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 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 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一一曲 律。

集成时期一一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 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 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 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 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 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 特征。

转折时期一一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 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 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 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 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 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 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 的论著。

终结时期一一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 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 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 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 论与研究方法。

Emily819

Emily819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叶儿

叶儿

一、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二、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三、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四、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五、现代(争辉期)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赵东方

赵东方

戏曲发展

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雏形时期, 成熟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集成时期,转折时期, 终结时期。

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dairongzhen

dairongzhen

中国戏剧具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其中以元杂剧为典型样式,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变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多种戏曲种类共存的局面。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戏曲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主要由表演艺术与演唱艺术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包括动作和说白,另一方面则包括音乐和唱词。那么,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来分析一下吧。

01、中国古代戏剧的渊源和发展,成熟表现在宋代时期

如果要追溯渊源的话,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说是很早的,原始人类社会中就有歌舞,历经各个朝代,不断完善发展。原始社会中有“傩戏”,唐代时期有“参军戏”,宋代时期出现“京瓦伎艺”,基本上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独特戏剧种类。

比如,汉代有橦末伎,又有盘舞。晋代加之以柸,谓之柸盘舞。……梁有长蹻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又有舞轮伎,盖今戏车轮者。透三峡伎,盖今透飞梯之类也。高祇伎,盖今之戏绳者是也。梁有猕猴幢伎,今有缘竿,又有猕猴缘竿,未审何者为是。又有弄碗珠伎、丹珠伎。

但是,大概什么时候才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成熟期呢?大致可以归为宋代时期。在宋代,大量的戏曲种类蓬勃兴起,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卷五记载有小唱 、嗓唱、 杂剧 、傀儡 、上索 、 杂手伎 、毯杖踢弄 、讲史 、小说、舞旋 、相扑 、提刀蛮牌 、影戏 、弄虫蚁 、诸宫调 、商谜 、 合生 、说浑话 、杂班 、叫果子等 ,形式多样,不胜枚举。

其余不可胜数 。不以风雨寒暑 , 诸棚看人 , 日日如是。

宋代时期的百戏伎艺,基本上是以一种文学样式为主体 , 适应吸收其他艺术营养加以丰富发展。而戏剧本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光靠民间艺人这一个人是无法胜任的,还需要专业的戏曲团队的支撑。

02、民间、地方的团体戏社力量逐渐崛起,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中坚力量

民间、地方的团体戏社力量逐渐崛起,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中坚力量。戏剧形式通过这些团体组织的巡演,渐渐深入民间,最终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态。不过,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甚至可以说是缓慢的。

盛唐起 , 文人代撰剧辞 , 文人多为伎语 , 乐于接近徘优 , 贯穿于戏剧风、戏剧文体与戏弄之间 … … 但类南宋之绿排、 翠锦诸社 , 唐则尚未闻有之。

宋金元时期乡镇庙会演出活动,非常繁盛。这种演出活动得益于民间、地方团体戏曲的发展与壮大,并且以城乡演艺交流的形式进行活动。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中国古代戏剧团体技艺演出时的情景,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有观杜一首诗记载 :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近福更迎年 。 忽然箫鼓来何处 ? 走杀儿童最可怜 ! 虎面豹头时自顾 , 野讴市舞各争妍 。 王侯将相 饶尊贵 , 不博渠愧一响癫 。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经多次对于宋代当时繁盛的戏剧演出状况,赋诗描述:

高城薄暮闻吹角,小市丰年有戏场 。夜行山步鼓罄擎 , 小市优场炬火红 。 云烟古寺闻僧梵 , 灯火长桥见优场。酒坊饮客朝成市 , 佛庙村伶夜作场。

宋代多种多样的民间戏曲形式,可以说既有城市艺人的演出 ,也有来自农村艺人的辛苦卖艺。一时之间,百戏兴盛,伎艺者表演戏剧种目众多。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大旗狮豹 ” 、“蛮牌木刀”、“舞蹈对打”、“ 神鬼杂剧 ”、“ 哑杂剧”“ 村夫村妇相值斗殴 ” 等等 。 除了戏剧团体的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民间节日的兴盛发展,古代戏剧才得以具有一席生存之地。

03、民间风俗节日的发展,为古代戏剧提供了赖以发展的“温床”

古代节日其实蛮多的,像乞巧节、中元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在节日期间往往会有一些戏剧团体被富贵人家请去演出。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关于“中元节”的时候“杂剧”演出的场景记载。

构肆乐人 , 自过七夕 , 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 , 直至十五日止 ,观者增倍 。

祭鬼驱邪、祈求愿望一般都是风俗节日时候进行的主要仪式活动,而“戏剧”恰好承担了这一功能角色。而这记载的“中元节”时候演出的戏剧,正是起到一种祭鬼驱邪的作用。

人们祈求通过戏剧这种形式,来获得一种来自“神灵”的好感,就像原始人将这一情怀寄托于巫术活动一样,宋元时期的古人大多将此寄托于戏剧曲目之中。从原始之乐,到礼乐、俗乐,再到乐,包含着古代先人内心中满满的殷切与热忱。

04、中国古代戏剧在南北交流中,创新发展,不断精进,元代走向“辉煌时期”

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到元代,舞台上技艺性表演开始边缘化,而以歌、舞结合为主,辅宾白的杂剧、南戏,则成为主角。元代“杂剧”关注舞台表演的杂技之技、竞技之技、滑稽之技、调笑

之技、歌唱之技、舞蹈之技等,但与前人“伎艺”为本的泛戏剧观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它

更关注杂剧的“歌舞”,即表演者的“曲唱”和姿色,表现为一种“声色”本位的戏曲意识,元代戏剧也逐渐走向了一段“辉煌时期”。

南渡以来,杭为行都二百余年 , 户口蕃盛 , 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 , 往来辐揍 , 非他郡比也。

在宋室南渡之后 , 不但政治重心南移 , 原来北宋时期的戏剧和大批艺人也被南移到临安,自此南北方的戏剧逐渐融汇,在不断的摩擦与交流之中,得到精进发展。

“南戏”繁盛一时,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代徐渭就曾经在南词叙录中有对“南戏”作过一番描述: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 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王魁 二种实首之。 故刘后村 ( 当为陆游 ) 有 “ 死后是 谁 管得 , 满村听唱蔡中郎 ”之句 , 或云宣和间已滥麟 , 其盛行则自南渡 , 号曰“ 永嘉 杂剧 ”, 又曰“ 鹃伶声嗽” , 其曲 , 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 , 不叶宫调 , 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在明清时期,戏剧也伴随着商品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始终属于“技艺”之类,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过,戏剧种类倒是变得繁多起来。比如,在清乾隆年间,出现了以民间曲调“ 簧调 ” 演唱和 以“ 采茶灯舞蹈 ”表演的锡剧雏形 。到了清同治 间 , 锡剧已在城镇乡间广泛流行 , 封建官府虽 以“淫词理声” 加以禁止 , 然而禁之不绝 。后来,到了民国年间 , 锡剧在商品 经济发达、 市 民阶 层集中的上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05、总结: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伴随着经济而行,古人精神娱乐的重要形式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从剧本到舞台再到观众,要经过无数艺术的创造和再创造。无论是古代戏剧,还是现代戏剧,都是依托于经济发展而运行,人们只有在温饱的基础之上,才得以有机会尝试精神文化的娱乐活动。

单就戏剧艺术而言, 一个剧种 , 一个剧团 , 振兴发展的关键是出人出戏 。如今,古代戏剧正在面临着现代娱乐的严酷挑战,振兴和发展地方戏剧,变得越来越难。这不仅需要官方政府要对此进行大力扶持,更加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普及性教育!

衫衫

衫衫

京剧是发展源头

日月一小明

日月一小明

简单说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清初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近代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美人鱼想逃跑

美人鱼想逃跑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

1、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系统论述戏曲创作方法。论述戏曲演唱方法与技巧。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融史料考证、品评剧作、议论创作方法或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各种曲话。

2、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内涵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其内涵也十分丰富。综而言之,可分为戏曲史论、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等三大理论体系。第一、戏曲史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各种戏曲形式、戏曲声腔的艺术特征及其沿革与流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的兴衰及其原因。(2)对戏曲史料的记载,或记载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或记载剧目,或记载曲坛掌故。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戏曲理论家们对戏曲起源及发展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史料的记载之上的。第二、戏曲创作论。这是一理论体系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戏曲创作中的一些规律问题的探讨。如对戏曲功能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论述。(2)对戏曲创作技巧的探讨。曲论家们围绕音律、语言、情陈,结构等戏曲创作技巧分支,如音律论、语言论、当行论、本色论、情节论、结构论等。第三、戏曲表演论。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而且也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戏曲表演理论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中,一是演唱技巧,戏曲理论家们围绕着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台唱、念、做、打等加以论述。在戏曲诸表演技巧中,唱是最主要的,因此,曲论家在论及戏曲表演问题时,也把歌唱技艺作为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是演唱技巧中最主要有内容。




与歌

与歌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文化艺术的宝藏,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融会了我国民族民间几乎所有的艺术体裁形成。除了最基本的民歌,歌舞和器乐艺术之外,戏曲表演因素主要包括先秦的配乐舞,优伶的表演技艺,汉以来的白戏,散乐,汉唐以来的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影戏及魏晋以来的话本小说,志怪传奇和两宋以来的各类说唱艺术。至宋元时期,我国的戏曲艺术基本成熟。

在先秦时期,戏曲音乐即已萌芽。春秋时楚国宫廷所出现的“优孟衣冠”的表演,已具备了戏曲的因素。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戏,三年之偏也,一日兵也。”这个解释在金文师虎殷铭中还可以得到证明。据《西京杂记》载:余知所有鞠道龙,善为幻术,何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备,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未有自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金刀往大庆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杀。三辅人欲用以为戏,汉帝变取以为角抵之戏焉。记载中“三辅人”是指关中一带之人。因此可推断,东海黄公乃是西汉京都长安附近地区的民间艺术。东海黄公在汉代,已作为固定的演出节目,但还未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成确立下来。三国时,出现了“优人”,朝异“犯官”的“参军戏”。南北朝至唐代发展起来的歌舞以如:代面、拨头、踏摇娘、兰陵王八阵曲等。踏摇娘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简直是一部雏型的歌舞小戏。内容讲述北齐有一苏姓,劓鼻,自号郎中,喜好酗酒,醉后常打骂妻子,其妻因向邻里诉苦。表演时先由扮妻子的徐妻出场,边走边唱,旁有人齐声帮和。然后扮丈夫的出场,表现彼此斗殴之状,以为笑乐。到了唐代,三国时期的参军戏形成已经比较固定,不仅有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扮演角色,而且有歌唱、舞蹈,说白,化妆,服饰及简单的舞台装置与布景。可以说已经是后代戏剧的邹形。此时,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的名称。其主角称为参军,陪角为“苍鹘”。资冶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待中宋景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采付御史台治之。谓中丞李谨度曰:“服不更诉不已者,出之。尚诉未已者且击。”由是人多怨者,会天早有魃曰:“负冕者三百余人,相公悉以狱抑之,故魃不得不出。”

综上所述,以上可以算作我国戏曲音乐的起源阶段。隋唐时代,特别是唐后期(即,“安史之乱”后),市民文艺的发展为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准备了成熟条件。

我国戏艺术形成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12世纪南宋初期兴起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地区)的南戏,距今800余年。也有认为是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的戏曲艺术。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亦有杂剧流行,称之为院本。一般认为,艺人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行院”,院本即“行院之本”的意思。若与“官本杂剧”相对,则院本当是属于民间通行的剧本。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宫中观赏杂剧演出。在汴京的瓦子勾栏中已有较大型的《目莲救国杂剧的表演。杂剧是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剧泛称。与散乐,白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存在于各种伎艺中演出,也可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南宋吴自牧栗梁录卷二十说:“杂剧”大抵全以故事,务在谏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

宋杂剧演出包括三部分:一艳段:寻常熟事。二正杂剧:歌 、舞,戏三者结合。三散段:滑稽戏。

其形成的固定角色,行当有:付净(发呆、装傻),付末(以付净为对象,打趣逗乐),孤(官更)旦(女性)。

演出形式不仅歌唱,而且有乐器伴奏,结束时乐工演奏的乐曲叫“断送”,演奏者叫“把色”。

南戏是源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75)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又叫“戏文”,“永嘉杂剧”。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斜”、“打浑”等成分。徐谓在南河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高宗宗朝……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朝。可见南戏从兴起到兴盛与宋王南迁有一定关系。

南戏有生活气息,有战斗性。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闲南戏。

南戏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北曲大异其趣。剧本可长可短,只曲与套曲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调限制可转换宫调和曲牌。其套曲形成以行令最常用,各曲之间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方式。演唱形成多样化,有独唱,对、轮、合唱。

到了元代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王国维在宋元戏考中说:“唐代仅有歌舞及滑稽剧,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剧否,已不可知,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开始也。

元杂剧通常以一本四折演述一个故事,起,承,转,合;外加“楔子”。在音乐方面每折均用宫调的若子曲牌组成一个套曲,通常都在十曲以上。换折时,才能换用另一宫调。乐曲是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方音乐,故又称其为北曲。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筝,筹,拍板等。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其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的两种。

元代特别著名的作家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

关汉卿(1229—1307)号已斋叟,大都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钟嗣的录鬼薄为关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可见其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窦娥冤》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个套曲,由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

窦娥冤》取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晋干宝《搜神记》之东海孝妇故事。但实际上此剧是关汉卿从元代现实生活出发的崭新创造。窦娥的悲剧是元代社会的产物。

剧中窦娥喊出了控诉黑暗社会的最强音:“有日月朝暮最,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滚绣球)窦娥对天地,鬼神和王法的怀疑和指控,表现了关汉卿对黑暗的元代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在统治黑暗,冤狱遍地,百姓悲苦无告的元代的社会里,窦娥的冤案确实能产生感天动地的社会效果。临刑前,发三桩誓愿:一要颈血溅上旗枪悬挂的丈二白练,二要六月降雪掩盖尸身,三要当地楚州亢旱三年。件件应验,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悲剧有着历史的典型性,所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绝,此剧为昆曲,京剧,高腔梆子等剧种改编演出,至今仍脍炙人口。

作品有鲜明的反封建,反贪官污吏的主题,热情歌颂了民间好坚贞不屈,勇敢地与封建势力进行反抗的英勇精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悲剧命运。

元杂剧艺术繁荣原因:从客观上,元统治黑暗,对艺术的高压手段也严酷。蒙古贵族得中原统治权后,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人也只注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与历代相比是相对放松的。

南宋中期崛起的儒家学派一程朱理学,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道德上的一次解放。

三是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歧视的阶层(一蒙,二色,三汉,四南,五医,六工,七猎,八尺,九儒,十丐。知识,分子与下层人民结合,元废科举,才子雕琢戏剧。

元代后期,南戏与北杂剧交流加快,两者互相融汇,各自渐改旧貌。总的趋势是北曲杂剧日渐衰落,南戏进化而成,一种更加完备的戏曲形态,即明清传奇,直到清代中叶,传奇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代表性的剧种。

明代传奇是明以来以演唱南戏为主的一种戏曲体裁,它盛行于明代以来以演唱南戏为主的一种戏曲体裁,它盛行于明和清代前期,故又称为清传奇。

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十“出”或“折”,音乐属于曲牌体,每一出(折)戏各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色彩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性,对戏剧情节的组织,乐曲的联套布局,以至句句四声的谐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究,并重视曲调的歌唱性。

清初,传奇剧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明的《桃花扇》。即南洪北孔。还有李玉的千忠戮《一捧雪》,朱作朝的渔家乐,朱亲臣的《十五贯》丘园的虎囊弹等。

传奇剧中影响较大的有所谓“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

海盐腔源于浙江海盐,元代已有明初已进入两京,大约到晚明逐渐衰退,被弋

昆两腔取代。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会稽(绍兴)。后来与弋阳阳取代。明末想当然传奇卷首,有茧宝主人成书杂记谈及余姚腔:用词肤曲,因场上杂自混唱,犹谓以曲代言。文词通俗,唱腔明快,趋向大众。

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大约明初已有,后曾长期与昆腔争逐于剧坛。其特点:“字多音少,一泄而尽。”

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江苏昆山地区。初时为简朴的地方小戏。后来在梁伯龙专门为它写了个剧本浣沙记,在正式搬上舞台。其昆山腔风格是体局静如,以拍为之节。明中叶后期,成为剧坛霸主,有上层观众的扶持,被公认为是戏曲正声。

海盐腔,昆山腔,高雅,婉丽得士大夫青睐,余姚腔,弋阳腔,以其通俗与乡土气而深得百姓喜好。

嘉庆以后,民间新兴的乱弹剧打入北京,这是一种全新的戏曲体制。它采用“板腔体”唱词属诗赞性的整齐句式,常用七字或十字格的上下句作为反复构成唱段。唱腔也由一个曲调作不同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板腔,这种手法符合晚清群众的欣赏要求,因而受到普遍欢迎。

乾隆二年徐孝常为张坚《梦中缘》传奇作序,描绘北京戏园情景;长安(北京)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间迭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哄然散去。

代表乱弹剧的最早为西秦腔,又称梆子腔弦乐器而用月琴,后用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康熙四十八年,魏荔彤作京路杂兴三十律描绘到秦腔的演出。

夜来花底沐香膏,过市招摇裘马豪。

学得秦腔新依笛,妆如越女竟投桃。

乱弹的另一代表声腔为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系。西皮由秦腔传到湖北逐渐演变而成;二黄产于安徽,由吹腔演变而成。它于乾隆五十五年由安庆徽班带入北京。嘉庆,道光年间西皮,二簧相互结合。道光·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云:

其一: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慢二簧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

又云:月琴弦子与胡琴,之样和成绝纱音,啼笑巧随歌舞变,十分悲切,十分谣。

叶氏自注:唱时止鼓板及此三物,竹滥丝哀,巧与情合。

乾隆间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

关于唱腔风格,国治,光绪年间,分为三派;徽派程长庚,汉派余之胜,京派张之奎。后来谭鑫培汇合三派长处,才使京剧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剧目有卖马《空城计》完璧归赵等。

京剧在光绪年间进入盛期,皮簧名伶主要有:生行——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新三派)等,旦角——陈德霖;净:金秀山;丑:王长林;20世纪20年代后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老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

武生:杨小楼

花脸:北方的郝寿臣,南方的周信芳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戏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日印百川,这溪流映射中华文明之光。千百年来,它似灿烂的形式,被认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之一。戏曲剧种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国戏曲以不同的姿致与形态的布于中国各地城乡,构成了多层次的戏曲文化家族。这个家族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观众中繁衍,竞争,传播,它将瓜瓞绵绵,不绝于世。

qinmeng

qinme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