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墙角草
1、先秦至中唐——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5、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扩展资料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也称“四大古典戏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长生殿》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
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bearseu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清初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近代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
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的论著。
终结时期--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洁芸
中国最早的戏曲是上古时代的即使舞蹈 傩戏
随后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
宋末戏曲文化发展迅速,随后就进入到元代,元杂剧的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业达到空前繁荣。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国粹“京剧”诞生。

水果_之王
在我国戏剧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时期杜牧西江怀古诗中,“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菙更荒唐”,意为诙谐可笑。这就标志戏剧定义离不开两个要素的组成。
第一个必须有故事。成为戏剧的前提是不能离开故事,这是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别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故事,就成了纯粹的杂技或者歌舞表演了,戏剧是将文学、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组成,而形成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形式。
第二个就是对人们行动的模仿。由于戏剧要呈现的是一段故事,无论神话传说,还是现实故事,在这要求束缚下,戏剧表现形式就需要对故事中人物行动进行模仿,这样的模仿就生成了戏剧。
《宋元戏曲史》云: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中国古代戏剧历史发展三个阶段: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前戏剧的雏形期——原始宗教阶段
远古时代的原始先民们为了生存,在同大自然中各种威胁和险恶做斗争时,都会进行各种训练演练,虽然是为了更好的在与大自然抗争中获得生存的机会,但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他们更是将此认为是对神灵祈祷和崇拜,使得他们有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探索中一往无前。
在获取收获后,出于对神灵保佑的忠心感谢,他们又会举行庆祝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歌舞等表演元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掌握和熟悉,这种演练和庆祝活动从原先的应对自然危机、感谢神灵,逐渐成为一种仪式,这就是宗教仪式雏形。
但这时的宗教仪式具有很大功利性,人们只是通过仪式表演给神灵看,来换取神灵的祝福,可以说是以娱神为主。这样严肃的宗教仪式必然没有观赏性,就是标准的仪式性歌舞,大家走一遍过程而已了。
之所以造成以娱神为主的原因,是因为尽管人们在神之先取得娱乐,但这时人的自娱意识还不强,他们是为神而选择,而不是为自己。
戏剧的形成期:从春秋战国到两宋——民俗表演阶段
从夏、殷到西周,随着君臣子民关系建立,原先追求的以宗教礼仪为主,逐渐演变为以人际礼仪为主要内容,这自然会影响到人们世俗生活,人们的宗教仪式从取悦神,开始向取悦自己转变,因此进入了娱人阶段。
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此时宗教祭祀活动已经褪去了仪式感的光环,显得更加热闹、娱乐化,特别是民间开始自发各类表演活动。
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公不听,遂如齐。
在这则史料中,鲁庄公想去齐国看民间祭祀,被曹刿以礼制相劝。但鲁庄公却将礼制规定放在一边,执意去参加,可见民间的这种活动绝对很热闹,让人向往,也代表原有仪式感很强的宗教戏剧瓦解了。
从秦一统天下到两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给文化带来新的活力,此时出现最为典型的民俗表演形式百戏,它包含宫廷的倡优表演,还有各种杂耍伎艺等,可谓是一个表演的大杂烩,因此有“百戏杂陈”的说法。在这种民俗表演中,逐渐有些曲目具备准戏剧的成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东海黄公”。在表演中,有人扮演黄公、老虎,二者进行角斗,还配有老虎咆哮声,基本符合戏剧定义的标准。
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城市的形成,市民阶层的出现,对娱乐需求开始增多,于是出现了唐朝的坊市、宋朝的瓦舍,让各种表演有了固定场所。在这中环境下,就有了唐代的戏弄、宋代的杂扮、影戏等民俗表演,而在它们的冲击碰撞融合下,戏剧形态逐渐展现出来,让表演形态终于有了固定的文本、演出形式。
戏剧的成熟期:从宋元到明清——戏剧定型阶段
在宋代已经初步形成戏剧模式,在进入元代以后,由于统治者取消科举制度,大批知识分子没有文化输入的地方,很自然转向“娱乐圈”。一大批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等的出现,他们编写了大量的剧本,对元代以前各种故事进行加工,由此形成了歌曲、宾白、舞蹈固定表演模式的杂剧。
在明清时期,随着戏剧艺术发展,接连出现了昆剧、京剧,而由此掀起各种地方戏诞生,它们登上演出舞台后,让戏剧表演形态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情形,让戏剧逐步成熟。
从戏剧发展史看,我国戏剧起步比较早,但其最终的定型、成熟却很晚,一方面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造成危机,没有给戏剧提供培育的土壤,另一方面文人才子没有加入进来,戏剧的形成需要剧本故事支撑,但科举制情况下,让文人才子将精力大量倾斜到那里去,自然推迟了戏剧的发展。
中国戏曲/文

ss1jw
發展是源遠流長的過程,但是其中經歷了低谷,也迎來了春天。最出名的就是在元代的雜劇和清代京劇。這兩個高潮點。

p.a.n.d.a.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宝贝儿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夏日飘雪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1、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系统论述戏曲创作方法。论述戏曲演唱方法与技巧。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融史料考证、品评剧作、议论创作方法或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各种曲话。2、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内涵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其内涵也十分丰富。综而言之,可分为戏曲史论、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等三大理论体系。第一、戏曲史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各种戏曲形式、戏曲声腔的艺术特征及其沿革与流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的兴衰及其原因。(2)对戏曲史料的记载,或记载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或记载剧目,或记载曲坛掌故。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戏曲理论家们对戏曲起源及发展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史料的记载之上的。第二、戏曲创作论。这是一理论体系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戏曲创作中的一些规律问题的探讨。如对戏曲功能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论述。(2)对戏曲创作技巧的探讨。曲论家们围绕音律、语言、情陈,结构等戏曲创作技巧分支,如音律论、语言论、当行论、本色论、情节论、结构论等。第三、戏曲表演论。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而且也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戏曲表演理论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中,一是演唱技巧,戏曲理论家们围绕着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台唱、念、做、打等加以论述。在戏曲诸表演技巧中,唱是最主要的,因此,曲论家在论及戏曲表演问题时,也把歌唱技艺作为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是演唱技巧中最主要有内容。二是导演论,这方面的论述主要出现在明代中叶以后的曲论著作中,由于早期的导演是由演员或戏班主充任的,这些由演员或班主兼任的导演通常只是以口传身教的原始方式进行导演工作的,而且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虽有丰富的导演经验,但未能总结出来。直到明代中叶以后,一些剧作家兼任了导演工作后,才从理论上对戏曲导演论进行了总结。在剧作家兼任的导演中,当推冯梦龙和李渔对导演的论述最为完善体系。以上这三大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总体上,戏曲理论家们所论述的都没有超出这三大理论体系。三、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的分期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雏形时期--宋金时期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集成时期--清初转折时期--清代中叶终结时期--近代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的论著。终结时期--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司徒醒醒
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历史很长,在汉代,唐代,直到宋,金,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形态:,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发展而来

我的大活宝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达达月月
剧是我国的国粹,能够代表中国独特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她最早的形式是模仿劳动中的歌舞产生出来的。
<一> 秦朝——这个时候还属于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出现的“颂”和《楚辞》里的九歌,都是祭祀时歌舞的唱词。这种带有强烈节奏感的说唱,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唐朝中后期,戏曲得到了飞跃发展,皇家禁苑中的一个果园是梨园,唐玄宗经常在园中演奏,他不但擅长书法,而且精通音律,能够作曲,可以说为戏曲的发展尤为重要。据史料记载,曾养了乐工数万人,用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创作,培养了大量的戏曲人才。所以后世称戏曲界为梨园,戏曲演员就自然成了梨园弟子。
<三>宋金——宋朝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都是戏曲的发展期,为元代的杂剧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元代——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文化及汉人重视不够,大量的文人得不到重用,他们只能在民间发展自己才能,把满腔的才华用到了戏曲创作上,也是元代戏曲能够走向成熟的原因。元代剧作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剧本至少五、六百以上,保留到现在也有一百五十种。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宫秋等等,就是当时的作品。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这个时间段戏曲神奇的繁荣起来,并且发展到了全国各地,大致分为戈阳调(即高腔)、柳子腔、梆子腔,有“南昆、北戈、东柳、西绑”的说法。
我国戏剧共有三百六十多种,山西戏剧就有五十多种,是名副其实的戏剧大省。其中,蒲剧发源于山西省蒲州地区(运城市永济市),流行范围很广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一带。能够查证距今有800年的历史,也是最古老的戏种之一。

秋水¢一度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萌芽于宋代,盛于元代,流布明清。它与楚辞、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散曲、杂剧两种艺术形式。散曲是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艺术形式,既是当时文人咏志抒怀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又是人民群众喜见乐闻的崭新艺术形式,特别是它与音乐艺术结合,适于清唱,流传很广,元代作家多达200余人,流传至今的散曲作品有四千多首;杂剧正是由散曲中的套组成曲文,杂以宾白(对话独白)、科介,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其曲文则仍是诗歌。中国戏曲兴起,取代唐诗、宋词成为一代文学,完全是由于它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所达到的成就,后来居上,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承认的结果。
第一,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学的源泉是人民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往往都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的改造加工成为雅文学。宋元时期是理学兴起的时代,更是世俗社会充分发展的时代,世俗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戏曲、小说皆是这一世俗文化发展的产物,都创作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小说硕果累累,而戏曲则是繁花似锦。元曲之佳处,自然而已。作者多非有名位学问者,作品“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均“以意兴所止为之,以自娱娱人”。
第二,戏曲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宋词就是诗中解放出来的艺术形式,而戏曲则更为灵活,更为生动,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戏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继承唐诗、宋词的含蓄蕴藉,运用比兴手法的优点,更突出地运用直陈白描的手法,让情感、思想“喷薄而出"“一泻而下,不留余蕴,"把人们的思想、情感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出“感情的艺术”的特色。元曲之妙在其意境:“写情则沁人心牌,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第三,戏曲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元曲是愤怒的艺术。首先戏曲兴起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吸取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养分,使用了大量民间习语俚言,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可、所喜爱,其次,戏曲大胆地描写人们的思想矛盾、情感冲突、社会压迫,对人间不平事,对政治黑暗,对民间疾苦,对男女情爱,对怀才不遇等等社会矛盾、冲突,敢于直面正视,敢于反抗,敢于冷嘲热讽,直接冲击着腐败政治、民族压迫,冲击着封建礼教,对人民苦难、士人落魄遭遇、男女情思充满同情和理解,公然“骂天骂地”、“骂官骂吏”。戏曲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真实,是地道道生活的艺术,对腐败政治直言不讳的批判和抨击,充分地表现出戏曲的特点:它是愤怒艺术。这正是古代戏曲作品的思想性、民主性所在,也是戏曲成为一代文学的精神所在。

我叫郑qian花儿
中国古代戏剧在这里也指我们熟知的戏曲,戏曲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部分,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具有独特的意识表现力及表演形式,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是在清末时期,但戏曲的源头和发展却要比清朝早得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曲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发展历史,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戏剧发展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1.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追溯到戏剧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巫术和祭祀活动说起。
在古代,人们十分信奉鬼神,总会采取各种祭祀活动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或国家的平安或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会采用比较可怕的形象来进行,也就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这样的活动中往往会具有一定的歌舞组合格式,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男性),从事侍奉天地鬼神和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人。这些情景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1】汉代至隋代的百戏散乐
封建王朝的建立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秦汉时期就已经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的“百戏”,“百戏”在汉武帝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百戏”为东海黄公,演出时一人扮黄公,一人扮老虎进行角斗竞技,以规定的情节(黄公最后因法术失灵而被老虎杀死)去表现内容。可以说,东海黄公的演出具备了原始的戏剧形态。
随着朝代的更替,百戏被称之为“散乐” ,《兰陵王》、踏摇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歌舞结合,唱白互用等)上和道具(面具、脸谱)的使用上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隋代百戏重兴,炀帝时“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戏场绵延八里,演出盛况空前。百戏在唐代和北宋时期仍较流行。
《兰陵王》
踏谣娘
【2】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盛唐时期,各国文化出现大规模的融合,也是在这个时期,为艺术的发展营造了极好的社会氛围。
盛唐时期的戏曲主要以参军戏为主。参军戏是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而来。参军戏以讽刺贪官参军(官职名)创制,有参军(被嘲弄者)、苍鹘(从旁戏弄者)二角色,以表演科白为主,以后逐渐加进歌舞以及弦管鼓乐成份,并有女演员参加表演歌唱。参军戏的“脚色”(角色)行当分类比较清楚(参军、苍鹘分别相当于后来净、丑二角),而且在情节上有较为固定的设计安排。
【3】勾栏瓦肆与宋杂剧
在宋代,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杂戏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宋杂剧主要以讥讽嘲笑为主。其副本一般由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喝市民印痕。宋杂剧中已经有了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他们一般在杂剧开演时的“艳段”中都会出现,这也成为了我国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类型的雏形。当时宋代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勾栏瓦肆,瓦肆又称“瓦舍”、“瓦子”为戏曲的成熟起了推动作用。
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代可以说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元杂剧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这一时期元代戏剧凭借北曲杂剧(元杂剧)和南曲戏文(南戏)呈现出的成熟戏剧艺术形态和涌现出的大量杰出戏剧作品。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 《窦娥冤》
白朴《墙头马上》
白朴 《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西厢记》
《赵氏孤儿》
4.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虽让当时流行的戏曲很多,但是汉戏演员进入北京后,没有单独组班演唱,而是搭入徽班,因此徽汉合流为京剧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
1790年开始,以过五六十年的孕育,1840年至1860年,京剧终于从徽班中诞生。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京剧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综合化
2)虚拟化
虚拟性动作(模仿生活:开门关门喝酒)
3)写意化
人物化妆;人物服饰;人物动作
4)程式化
京剧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 尚小云
【1】 1894—1961)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以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
【2】 1904—1958)他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3】 1899—1968)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世称“荀派”。
【4】 1899—1976)他的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世称“尚派”。
戏曲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发展留存到今天,不仅仅需要保留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色,也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现代化”与“戏曲化”问题,也成为了新时期需要探讨与实践的问题。

Shicao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你肯定听过“为救李郎离家乡,谁料皇榜中元”的黄梅戏、“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的粤剧,以及“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的越剧,你肯定也听过偶像剧,明清宫廷剧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的“臣妾做不到啊”、“欧皓辰我宣你”、“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等等。这些经典名句的出现就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一部分。
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始至先秦,到明清发展出各种流派,再到如今的电影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原本固有的越粤豫昆曲黄梅戏等等似乎已经式微。要厘清戏剧的发展史不是件简单的事,我大致分成了几个阶段。
一、先秦至汉魏的优伶。
我们通过某个国家知道“男优”、“女优”,其实这个称呼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优是演员的统称,而这个在我们中国自古有之。
优,或称伶,伶起初是指乐工,常一起称为优伶,现在多指戏曲演员。
《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伶人,乐工也。伶伦古乐师,世掌乐官,故好乐官为伶官”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之中,记载了多个优伶,当时的优伶专门用来供人取乐,并不是后世的那种登台表演之类。如“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论,常以谈笑讽谏”以及“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优是职业,后面的是演员的名字。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优伶只是简单的供人取乐,通过机智幽默的方法讽谏君王的作用,还不具备基本台本流,而是现场自编自导夹带着周星驰般无厘头的表演令君王大笑的同时听懂故事背后的含义。
汉高祖秦末乱世定鼎天下后,大体上还是循着先秦的旧有章法,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后来戏剧之中的投止动作附带以敲锣打鼓,大概是汉朝时候的源流“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同时出现了带面具的形式表演的开端,“著假面者也。”而后《西京杂记》中有一个故事大体说明汉朝时期已经出现角色扮演的雏形,“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龙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也就是汉朝的这个皇帝让人扮演一个叫“黄公”的人来表现故事。
到魏晋时期,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有“使小优郭怀、袁信,于广望楼下作辽东妖妇”。这是中国历史较早出现的“女装大佬”形象。
二、隋唐五代戏剧。
晋朝虽然结束了三国时代的乱世,但随即而来的却是更长时间的乱世,戏剧的发展也是无大的变化。直至唐玄宗时开梨园教坊或进行大型歌舞表演或训练乐工舞姬,“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后世戏曲行业多称为梨园行由此而来。同时唐玄宗开元年间还出现了“滑稽戏”,这种滑稽戏一种以歌舞为主,一种是言语表现。歌舞的表现形式较之以往并无多大区别,言语为主的则是以演故事为主。唐阙史中记载“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谐舞,独出辈流。”
五代时,后唐庄宗甚至亲自扮演角色。宋朝大文豪著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载“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这个好俳优的唐庄宗,甚至给自己取乐个“艺名”,叫“李天下”,颇有霸气的名字。因此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参与了角色扮演的皇帝,他扮演的一个角色是谁呢?竟然是自己老婆皇后刘氏的老父亲。
原来这刘皇后因为家室不好,在后宫于其他妃嫔争宠时为家室背景的事情感到很耻辱,所以尽量的避免谈到这件事。但我们的演员皇帝李天下,竟然找来和刘皇后的老父亲一样的衣服,自己穿上走到刘皇后的寝宫,说了句台词:“刘山人来省女。”意思是你老爸看你了,整得刘皇后大怒。
三、宋元戏曲。
戏剧于宋代开始真正的出现了兴盛的局势。先出现了话本小说成为说话人表现故事的“剧本”,之后又出现南戏北曲之说,表演形式也日趋成熟。南戏始于温州,就是如今那个江南皮革厂了出名的温州。
明代四大才子之祝允明在其猥谈之中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嘉靖年间的才子徐渭则具体说明了在宋光宗朝时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杂剧剧本创作,如赵贞女、王魁等等。明朝中期后又被昆山腔所替代。南戏在当时的民间气息比较强烈,多为反应家庭伦理之间的剧本,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有受话本小说影响的影子。同时南戏在舞台上的表现有了角色的分类,这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角色分配。
北曲又叫杂剧,杂剧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到宋代逐渐形成一种表演形式。杂剧又以元杂剧较为发展成熟,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元曲大家。因元朝前期的科举废止,部分文人寄情于杂剧创作。与南戏的角色分配类似,北曲也出现了四大角色分类,分别是“末、旦、净、丑”四类,不同的是以正末为男主角。
四、明清传奇。
明代的传奇是继元杂剧之后流行的戏曲类型,明代的传奇有别于唐朝的传奇笔记。这一时间因各地声腔的不同出现了四大声腔,如浙江的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也就是说明代在戏曲的表现上有明显的地方化趋势,可以说史一种“百家争鸣”的情形。江苏的昆山腔后发展为昆曲,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喜爱,后甚至成为皇家贵族们的追捧。同一时间明朝还出现了现在流行于两广地区的粤剧。
清代咋戏曲舞台上的表现变得更加的通俗化,很快乾隆年间出现的京剧成为新的戏剧史上的主角,同治光绪之后京剧不断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京剧演员。由于当时深受慈禧等清朝统治者的喜爱,让京剧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条件。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这里是南岭说史。答案略显粗略,还是希望有所帮助。

大愛TOP的徐小穎
一、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
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二、发展历史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hú)。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俗讲是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
这种俗讲源于寺院传统的唱导,俗讲僧尊为法师,俗讲在唐时因帝王的支持而发展到鼎盛。俗讲技艺由寺院走向民间,成为民间转变,终又进入宫廷,受众遍布唐五代时中土社会的各个阶层。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唐玄宗天宝七载 (748)至八载,是现知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
六朝时曾有骑马变图、九宫变图及宝积经变、法华变、弥勒变。唐初又有张孝师的《地狱变》以及降魔变等,都是图画。
晚唐有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画卷开时塞外云"句,可知变文与变相图相辅而行,都可以简称为变。变文既演说佛教故事,又演唱历史故事,还可以演讲当代时事。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光与中国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而且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又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
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
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