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响了古代商人的地位?

流星雨蝶
在农业时代,国家政府的税赋主要来源是农业税,因此整个国家的运转就是靠土地创造的财富来运转的。要让土地有所耕就必须让人勤劳的去耕种,因此农业时代国家的制服就是想尽办法让人口不流动,静止来为农业服务的。只要农业能够保证,国家就会平稳;如果农业能够发达,国家就会富强。
农业社会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这样人民的思想比较单一,容易控制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能够降低统治者的管理成本。
然而经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商品的流动,随之带动的就是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一方面破坏农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所以商业的发达虽然能带动财富的积累,但是对“小农经济”模式的破坏性很大,农业收到破坏,整个社会立马就能出现动乱,所以农业时代都是“重农抑商”的。

米奇奇
谢邀。
"重农抑商"
在战国时就有"奖耕战,抑商贾"的说法,而到了秦朝时,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自此之后,历代沿用,而商人的地位就排在士、农、工、商的最后一位。
原因一、经济基础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来发展,把商业当成"末业"来抑制。而且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通过农耕取得生活资料十分方便。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又缺少贸易兴起的条件,所以商业并不占据主导,连带商人的地位也低下/
原因二、政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任何有利可图的工商业全部掌握在国家手中,产生了垄断,所以个体商业发展不起来。而且工商业发展会吸引很多农业劳动力,这样就会使得农田荒废,威胁到了国家根本——农业,所以统治者不会让商业发展起来。重农抑商的政策被统治者奉行,观念深入人心,。
原因三、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讲究"男耕女织",渴求安稳。但是商业的发展必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样就影响小农社会的宁静、安稳、均平。而且在古人眼里农民从事农业劳动取得收获是光荣的,而商人通过交易获取报酬往往受到人门歧视。

心的夜语
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商人社会地位低。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树里
商人的本质是低买高卖,他们是不创造价值的。古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解放劳动力,就是为了提高粮食收成、提高国家税收。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农业成为国家强大的标志。农业成为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改革都是从重视农业开始的。
魏国的李娌变法,重点就是发展农业。
西门豹治理邺城开凿水渠、顺通河道也是为了农业。
秦国商鞅变法要求只要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家庭就要分家,就是为了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增加税收。
秦国之所以统一六国与司马错攻下巴蜀,使之成为秦国的粮仓有很大关系。
商人即使再成功的商人,社会地位依然偏低;吕不韦就是成功商人的典范,为了改变家族地位他投资了秦异人。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时期并不吃香,孔夫子也只是鲁国的大夫。
全国统一之后秦国任然采用法家思想来维持统治,显然他失败了。
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商人由于纳税少又不创造价值、不务农事被人认为是投机倒把。
那时候的商人就好像现在玩电子游戏的人,被大多数认为是不务正业。
后来的每个朝代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们开始从民间收罗人才。
科举制度被大多数朝代采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旦中举就将一步登天。
贫民想要改变自己只有读书一条路,读书之后可以做官;只要做了官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在腐败的朝代,商人千翻百计想要自己的后代能够入朝为官来改变家族的地位。
“士”被认为是社会地位最高的阶级,而“商”则是最低等的。

流浪大头兔
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因素影响了古代中中国商人的地位。
第一个跟思想观念有关系。
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思想观念就认为勤劳工作带来收获,
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带来收获,
这最为正常最为合理的!
而商人通过交易和买卖就能够赚取大量的财富,
这种行为被视为投机取巧,非常不道德。
所以,
中国古代商人被看作是社会的蛀虫。
第二点跟中国的经济形态有关。
中国经济形态长期以农业为主,
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
追求的就是人口多,耕种的土地多,产出的粮食多。
有了粮食,就能够维持一个王朝的正常运转。
这种经济形态决定了农业是主要经济,
并且没有很大的商业交易的必要性。
从事商业交易的那些人,也就是商人,
当然也就没有地位了。
但到了晚清,随着西方国家的进入,
把西方的贸易概念和思维带入了中国,
商人交易成为了当时经济的新形态,
很快中国就出现了大批的买办阶层,
他们依附于西方国家的货物交易,
迅速的控制了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
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得到了极快的提高。
第三个原因是跟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系。
王朝的统治者最大的任务,
就是让老百姓保持稳定,不流动,不交易,不传播思想,不造反。
所以老百姓一辈子最好都在自己的土地上,
连自己的村子也不要出去,
这是最符合统治者利益的。
而商人走南闯北,并且有钱,
是统治者最担心的不稳定因素,
也是中国儒家思想里面最痛恨的一种人群。
这跟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是完全对立的!
基于这三点原因,
商人在中国古代几千年都被人所歧视,
处在社会的底层,
虽然他们有钱有财富,
但是并没有对等的社会地位,
而且,
他们的财富随时都可以被王朝统治者洗劫一空。

欣子cat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会普遍存在四个阶层,即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说备受歧视,虽然自己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而且经常会面临被封建统治者抄家的危险。
古代商人地位低,主要原因在于:
1.与儒家主流价值观相悖
在古代,封建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难免奸诈,这与儒家学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立,“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为了宣扬儒家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时间一长,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会崇尚耕读传家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讲究“男耕女织”的社会,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东奔西走流浪人一般的商人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3、商人职业属性决定
商人并不直接进行生产,而是在商品的流通和交易中发挥作用。交易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分工。没有专业化分工,就没有交易。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绝大多数都是男耕女织,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对交易的需求本来就低,所以商人的作用也就不显眼。

庸懒的土匪
商人重利,立场不坚定,投机取巧,为历代统治者所打压,见利忘义说的就是商人本性,商人逐利而生,对于讲忠君爱国统治阶级而言,无商不奸的商人,只可利用,绝对不可重用,所以古代统治阶级重农抑商。

ljtang_99
重农轻商政策,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央王朝一直都执行重农轻商政策,原因很简单,农业为本的生产方式可以解决饥荒问题。其次,重视农业可以愚民,保障其皇权的稳定。
官爵制的文官管理制度。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可以看出古人把读书看得多重,士农工商,商则排到了最末。
最后商业中很多重要领域,盐铁等被官方垄断。限制了商业发展。

rockylee
田氏代齐,这种事情光想都够可怕了,田氏施行私政跟齐国国君挣民心,在田氏努力了286用经济的形式成功给齐国的主人换姓了,周安王都承认了田和为齐候。当时可谓是给诸多国家上了一课。也就造成了士农工商的地位。

霖若汐
古代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吃饭是大问题,所以统治者当然是要重视农业生产啦!

小母狼与大兔子
农业较为稳定,除天灾外,基本每年都有收成,商业不稳定因素过多。农业人口也比较容易管理,商人全国乱串,不利于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