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

shelleymarsh
第一第二毫无悬念,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不要问为什么,80初的这帮老爷们儿的情怀就这样,其他无论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雪山飞狐、鹿鼎记。。。那是各有所爱。
古今中外第一人,金老走好!




赵亮06
个人觉得是天龙八部,不论是在整个历史大背景下荡涤出来的家国情仇,还是每一个人人物之间的爱恨纠缠,都可歌可泣。每每读之,都慷慨激昂。当然,我说的都是基于之前的版本。世纪新修版,金老爷子所谓的填了很多坑,但私以为不如从前。正是因为很多微不足道的坑才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这才是小说的魅力。

Lone Range
笑傲江湖看政治,天龙八部讲因果,射雕英雄说忠义,神雕侠侣论深情,倚天屠龙写良善,鹿鼎记,大官场。连城诀,品人性。金庸作品里有浪漫,也有伪善,有侠义,也有诡计。其实金庸的小说大家看了这么多年,影视剧拍了这么多部,为什么仍旧能够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
原因很简单。因为相对真实而确实又很梦幻。自有武侠小说,甚至史书所记载的义士故事开始,我们就有这样的一种情结。
因为显得真实,和现实中许多人的遭遇有或多或少有一些联系,大家对它的关注度就非常高。
我猜想了一下,在30岁以下的人群里,但凡看过金庸小说或影视剧的,大部分会喜欢射雕,少部分喜欢鹿鼎,然后是天龙和神雕。30岁以上,40以内的人群大部分会喜欢笑傲,少部分喜欢倚天屠龙,之后是射雕,鹿鼎。40以后的人群,大部分喜欢天龙,笑傲,鹿鼎,少部分喜欢连城,射雕,倚天。
欢迎加入讨论。


郑文灿
第二梯队:《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第三梯队:其他作品。
按照金庸个人的态度,他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鹿鼎记》,很可能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三联书店版的《鹿鼎记》后记中,金庸这样谈到:
「遇到初会的读者时,最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小说?”这个问题很难答复,所以常常不答。单就“自己喜欢”而论,我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又常有人问:“你以为自己哪一部小说最好?”这是问技巧与价值。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过许多读者并不同意。我很喜欢他们的不同意。」
抛开金庸个人的意见不谈,《天龙八部》与《鹿鼎记》,称得上是金庸最成功的两部作品。值得玩味的是,这两部作品又是那么地不同,甚至在很多方面称得上完全相反。简单粗暴地来说,年少时更喜天龙,而经历了岁月锤炼的人,往往会垂青于鹿鼎。
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梳理一下金庸的创作历程,其早期作品多抒发内心的浪漫情怀、少年意气、英雄豪情,笔调严肃壮阔,是庄严正剧,《天龙八部》即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巅峰之作。而到创作后期,笔调中多了几分幽默戏谑,对世事的调侃讽刺,尤其是到《鹿鼎记》时达到高峰,甚至披上了「反武侠」的外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庸从一腔热血的青年一步步迈入了看穿世事的中年。
不过,不同面目的外壳之下,《天龙八部》与《鹿鼎记》的内核都是类似的,都超出了对俗世现实的刻画剖析,而是在严肃意义上对人性进行探究体察。从这个角度而言,金庸作品从来都不仅仅是武侠小说而已,而是位居最杰出的严肃文学的行列。

洱海一棵树
我以为,金庸最好的作品是笑傲江湖,很多人认为天龙八部应该也是,但从阅读快感来说,天龙八部不如笑傲江湖,笑傲江湖在人物性格描写和叙事手法作用来说,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天龙八部场景塑造确实非常宏大,但个人认为人物性格不够鲜明,阅读快感不如笑傲那么强烈,所以,金书首推笑傲江湖

街头诗人
金庸的武侠作品,是越往后写的越好。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当属《天龙八部》和《鹿鼎记》。个人认为,最好的当属《天龙八部》。
1.天龙八部,是佛教概念,指佛教护法队伍中以天、龙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包含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八类佛教的护法神。此八种神话种族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故称“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众等。金庸本身就信佛,曾以此为名,写成小说《天龙八部》 。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也揭示了“因果报应,众生皆苦”的佛教理念,是一部阐述众生苦乐悲喜的武侠小说。
2.金庸表示:“《天龙八部》部分表达了佛家的哲学思想,就是人生大多数是不幸的。佛家对人生比较悲观,人生都要受苦,不管活得怎样好,最后总要死,当然没办法。佛家思想对人生真谛有深刻的理解。”
3.《天龙八部》故事的历史背景发生于北宋宋哲宗年间,并以北宋,契丹,西夏,大理和吐蕃之间的民族矛盾为主线,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武侠画面。其气势恢宏的打斗场面,奇谲诡变的矛盾仇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鹿鼎记》之外,或许只有黄易先生的《大唐双龙传》能与之相提并论!
4.《天龙八部》是金庸笔下为数不多的且有着众多主角的武侠小说,主角主要包括乔峰、段誉、虚竹、慕容复、王语嫣、阿朱、阿紫(后期)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迥异,形象丰满,成为一代又一代武侠迷心中难以忘记的经典形象!
5.《天龙八部》虽说是一部以佛教思想为主的武侠作品,但在作品中还柔和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换句话说,《天龙八部》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武侠作品,并且儒、释、道的思想完全映射在乔峰段誉虚竹的三个人物身上。乔峰,虽为契丹人,但从小身受儒家思想教育,抵御外侮,为国为民。段誉,大理国世子,从小受到佛教思想熏陶,而且大理本就是崇尚佛教,天龙寺更是大理皇家寺院。虚竹,前期为少林寺小和尚,后期一人身具逍遥派无崖子、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三大高手的内力,是道家的代表。
6.《天龙八部》里面的武功招数众多,让人眼花缭乱,比如说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龙爪手,六脉神剑,一阳指,北冥神功,小无相功,天山六阳掌,六路天山折梅手,生死符,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火焰刀,斗转星移,化功大法,易筋经,少林寺七十二绝技,少林内功……或许只有《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武功招数可与之相提并论!
7.《天龙八部》共计五十回,每十回的回目组成一首词,分别为《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动仙歌《水龙吟》,文采斐然,并与小说内容完全贴切,彰显出了金庸先生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惊世的才华横溢!让人百读不厌……
8.总之,《天龙八部》是难得的一部武侠作品,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儿女情长,让人回味无穷。其中“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仿佛告诫世人功名富贵,江湖仇恨,不过是过眼云烟,终究要尽归尘土……

MJ-幼稚控
金庸小说之经典还有个重要原因,其实是个刻意经典的过程。武侠小说家拿个人作品特别当回事的不多,即便爱惜声名,也不会有传世的大抱负。所以很多小说家写完就拉倒,根本不会想着修改。写时能够好卖,读者能给好评,交稿之后就算缘分已尽,更别提想在文学堂室内登入一番。
金庸是注重修改的,而且不是小改,是大改。连载版、三联版、新修版都是不同的,每次修改都是费心费力。说实话,即便金庸不改,照样可以卖个好价钱,尤其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何苦为难自己?但金庸就是要为难自己,而越到晚年越像是一个小说家了。
铁杆金迷都能数出来金庸小说的改动,比如连载版的《射雕英雄传》有秦南琴,到三联版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将之和穆念慈合并,而到新修版(广州出版社)时又增加了黄药师和梅超风的情愫;《天龙八部》连载时王语嫣还叫王玉燕,后来才改的名字,而到了新修版中,她又回到了慕容复的身边。
有些改动读者能接受,有些改动读者不买账,但挡不住老爷子一再修改的决心,甚至不惜毁掉读者心目中形成已久的人设。
大到故事枝叶,小到一字一句,老爷子都亲自操刀,15部小说共36卷,通读完需要多长时间,一个老人家还要字斟句酌地修改,就凭这股子绣花精神,就值得点赞。
别人都当武侠小说是雕虫小技,不少武侠小说家也默认了这种评定,即便写武侠小说赚取了极大的声名利润,但写完之后也就置之不理,没有为了经典化再做一点努力。
而金庸小说之所以能被众多纯文学研究者接受,并且请到文学殿堂享受荣光,除了金庸先天的写作才华,更在于他后天的经典化努力。如果金庸小说在连载之后就放在一边,他的成就绝不会今天之高。这也告诫我们,才华和天赋固然重要,但努力同样重要,不付出时间和心血,就没有丰沛的收获。
武侠小说家繁若星河,为何只有金庸一人享尽王者荣耀,说是运气太侮辱金庸了,哪怕已经得到了别人梦想的功名利禄,老爷子还没有就此止步,已经是无名神僧的高度,还是自己当成虚竹一样。

Yola-周游世界
要说金庸最好的作品,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倪匡推崇《鹿鼎记》,认为鹿鼎记是金庸最好的小说。
《鹿鼎记》确实是一部极其精彩的小说,但我个人更喜欢《笑傲江湖》,《鹿鼎记》和《笑傲江湖》都是属于那种很不金庸的小说,《鹿鼎记》男主角是一个不学无术却干成了几件大事的小混混,《笑傲江湖》的男主角令狐冲用倪匡的话来说性格的可爱处,是金庸笔下人物之最,他比杨过多了几分随意,比韦小宝多了几分气派,比乔峰多了几分潇洒。
说是笑傲江湖,可是这个江湖充满了险恶,写尽了人性的邪恶,名门正派也好,奸邪魔道也好,没几个好东西,君子剑不君子,真小人绝不光明磊落,就算是正道领袖的少林武当,也被赋予了政治元素在里面。令狐冲就是陷入诸多政治漩涡的名门弟子,说是名门弟子,大多数名门正派却都把他当作是无耻之徒,只有恒山派定贤师太、衡山莫大先生和少林、武当的CEO相信他的为人,风清扬并未看错令狐冲,无奈,都是江湖人,风清扬有风清扬的无奈,令狐冲有令狐冲的无奈。
令狐冲未必真的有那么随意,骨子里还是尊师重教的,骨子里还是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说令狐冲是大侠,其实也不为过。
令狐冲未必真的有那么气派,堂堂的华山派大弟子,结果成了尼姑头子,还是魔教教主任我行的女婿。可他的内心,一直是想回到华山,做岳不群的徒弟。
令狐冲未必真的有那么潇洒,为情所困,一身的内伤加情伤,若非遇上任盈盈,令狐冲恐怕早就喝酒喝死了。
说是笑傲江湖,却非要把江湖写成那样,这才是金庸的高明之处,把大侠从神坛拉回到人间,把江湖从神话拉回到现实,没有郭靖这样的侠之大者,没有中原武林为了汉人江山流尽血汗,有的只有为了一本秘籍拼得你死我活,为了一个掌门位置做尽了坏事,什么正派邪派,在利益面前,有几个人可能做到不为所动的?(《连城诀》在写人性方面也很深刻,这部小说看着太压抑了。)

yesloveme
估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金庸先生自己认为《鹿鼎记》是他最满意的作品,我却认为《天龙八部》才是金庸先生的最好作品。
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从人物、情节和文笔三个方面来评判。
从文笔方面来看,金庸先生的作品里,中晚期的要高于早期作品,差别不大,难分高下。
从人物上面来看,塑造的人物要特点鲜明,灵活生动,让人印象深刻。《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神雕侠侣》里的杨过等等都相当成功。
但是《天龙八部》里却有众多人物都特点鲜明,萧峰的豪气、段誉的痴迷、虚竹的坚定、慕容复的执着、阿紫的残忍……无不跃然纸上。
从情节上来看,《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都极为精彩。由于韦小宝基本不会武功,却能处处化险为夷,难度极大,《鹿鼎记》略胜一筹,估计这也就是金庸先生自己最满意《鹿鼎记》的原因。
然而,《鹿鼎记》毕竟只有韦小宝一条主线,但是《天龙八部》却有三条主线,即开篇的段誉,然后是萧峰,最后是虚竹。情节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豪情万丈,又有柔情无限,既有恩怨情仇,又有民族大义,而且三条线之间衔接自然,篇尾三合为一。
《天龙八部》故事宏大,人物非常之多,很难控制,要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节自然流畅,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情节上虽然《鹿鼎记》极为出彩,但还是略逊于《天龙八部》。
综上所述,文笔方面《天龙八部》不输于其他作品,人物方面强于其他作品,情节方面也强于其他作品。
因此,金庸先生最好的武侠小说就是《天龙八部》。

贪狼
个人认为是《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里面包含了金庸对佛学、哲学、人性等多方面的理解,这是其他武侠小说很难涉及的领域。而且,里面的人物形象更饱满、矛盾冲突更剧烈,描绘出的场面也更为宏伟壮观。总之,读《天龙八部》,会让你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恢宏磅礴之势。
“天龙八部”这一名词并非金庸的创造,而是出自佛典,许多佛经叙述佛陀向诸菩萨、比丘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在旁听法。但是,“天龙八部”并非人类,而是八种神道怪物,这八种怪物分别为: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因为他们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但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金庸借用这个佛典名词给自己的小说命名,是为了象征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这也暗合了全书的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龙八部”暗喻了书中的八个人,这也是为何此书能成为金庸巅峰之作的原因之一。
“天”是指天神,即帝释天,在佛教中,帝释天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是众天神之领袖。乔峰虽然出身异族,在聚贤庄一战中连伤数十条人命,但他身居辽国南院大王后,保境安民,最后用生命换取了辽宋两国数十年的和平,使数百万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这种功德非菩萨不能为也。而且佛经云,天神死前有五衰,乃天神最大的悲哀,乔峰虽当世英雄,却被他们误以为是大恶人,就连自己最亲爱的人也死在自己手中,雁门关前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却不被同族人所理解,最后悲痛自尽,因此,天龙八部之“天”非乔峰莫属。
“龙”即指龙神。段誉出身皇室,宅心仁厚、生性善良,自幼熟读经书,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登基为皇帝后,爱民如子,乃一代有所作为的佛君,因此,天龙八部之“龙”,段誉当之无愧。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虚竹虽先破杀戒,后破色戒,但都并非出自本心,他接掌灵鹫宫后,解了众人了“生死符”,让三十六洞,七十二岛诸魔甘心屈居其门下,并使之弃恶从善。而且,逍遥派武学乃“道家之圣”,武功以飘逸若仙著称,正符合“夜叉”敏捷、轻灵的意思,因此,虚竹正是天龙八部中的“夜叉”。
“乾达婆”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在梵语中有“变幻莫测”的意思。阿朱擅长易容术,出场时化妆成老太太戏弄吐蕃国师鸠摩智,但因为身上幽雅的体香被段誉所识出。而且,她精通音律,又是乔峰的生死爱侣,因此,阿朱当居天龙八部之“乾达婆”。
“阿修罗”这种神道男的特别丑陋,而女的却很美丽。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但大战的结果,往往是以阿修罗王失败而告终。而且,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也很大,就是心术不正,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说到这,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不就是慕容复吗?处心积虑迫使天下大乱,以望光复大燕,少林寺一战中先后被乔峰、段誉打败,最后声名扫地。而且,他身边美女众多,连天龙八部中乔峰、段誉这两位男主角的爱人也是他身边的女子。
“迦楼罗”是一种大鸟,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根据佛经中的神话故事,“迦楼罗”每天要吃一个龙王及五百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因为它一生以龙(大毒蛇)为食物,体内积蓄毒气极多,临死时毒发自焚。鸠摩智一生醉心于武功绝学,为学得六脉神剑而挟持皇室贵族段誉,最后因强练“小无相功”和少林七十二绝技,试图将少林七十二绝技融合在一起,导致体内戾气反噬走火入魔,功力被段誉吸去之后才侥幸存活。可以说,鸠摩智贪婪的性格和最后的经历正好与“迦楼罗”吻合,因此,天龙八部之“迦楼罗”,鸠摩智正得其所。
“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歌舞神。看到这,很多人会认为“紧那罗”肯定是暗喻书中的一位女子,有人说是阿紫,当然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小编认为“紧那罗”暗指了书中的游坦之。游坦之原本是聚贤庄少庄主,聚贤庄一战父亲战亡,从此,他便把乔峰视为自己的杀父仇人,在复仇路上,他爱上了残忍歹毒的阿紫,成为毁容的奴隶。他可以说是金庸笔下最悲剧的人物之一,原本品行不坏,后被全贯清利用而做出种种恶行,最后被阿紫抛弃,没有了尊严,没有了爱情,甚至也没有了眼睛,天龙八部中活的最不像人的便是他。
“摩呼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纵观全书,能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恶贯满盈的段延庆,段延庆原本大理国的太子,后因大理内乱而流亡出外,后来强练家传武学,成为一等一的高手,武功练成后,开始向大理当朝执政者报复,后来他遇到了另外三大恶人,并以其实力将三人统为麾下,成为四大恶人之首,而且段延庆双腿残废,无法用腿行走,正符合蛇的特征。因此,“摩呼罗迦”这条大蟒神非段延庆莫属。
从这八个人的身世经历可以看出,其实《天龙八部》的背后,都是些悲剧,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这正暗合了佛教中“无常”的思想。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难遂本心。

愤怒 の 葡萄
金庸的作品里哪部最好,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和标准去说。
如果从文学评论角度综合来说,大致是:
《鹿鼎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连城诀》/《飞狐外传》>其他。
实际上,在金庸的小说作品中,主要作品虽然只有六部大部头,而水平较高的是以上八部。
-
《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是早期作品,水平还不成熟(虽然跟其他同类作家比已经明显胜出了)。
接下来,射雕三部曲是金庸的创作踏入成熟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着重写家国大业、写英雄枭雄,《神雕侠侣》着重写爱情与个人成长,《倚天屠龙记》着重写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情。《射雕英雄传》思想偏儒家,而《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的思想有从儒家向道家演进的趋势。
然后是高潮般的《天龙八部》,这时候金庸在创作上的思想倾向已经明显倒向佛家了。是儒家高明、道家高明,还是佛家高明?我估计大家都会说这没法比较高下,但金庸的作品是能比出高下的。《天龙八部》比射雕三部曲写得好,不是因为佛教思想高过了儒家道家,而是因为此时的金庸笔力确实更深,思想融入的更好,表现的更深刻。
乔峰已经是正侠之极,接下来的主角不可能再在这个方向上突破了,所以《笑傲江湖》的思想倾向重又倒向道家,但这部书确实比《天龙八部》又有进境,在于《天龙八部》写人生,而《笑傲江湖》写人性,还写得非常深刻。此处不可多言,不展开了。
最后的《鹿鼎记》物极必反,以嘲讽的态度写了一个“反侠”,颇有模仿阿Q的意思,笔法上也全面的生活化了。此时金庸的笔力已经登峰造极,反而返朴归真,好像讲述了中国人都明白的身边的故事,又把中国人潜意识里的一些人性都嫁接在了故事中,却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所以,《鹿鼎记》当然是最好的作品。
《连城诀》和《飞狐外传》是两部有点特殊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上很有些追求,也有其长处。但这两部作品的长度较短,作为通俗小说来讲受欢迎的程度较低,也不多说了。
-
为什么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因为我们看通俗小说是为了消遣,有几个人是为了学习文学评论?既然不同的作品各有所长,那我们自取其好就好了,何必非要分个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