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爱玲?

人生如梦
在我心中,张爱玲是那种缺少爱,所以极其渴望爱,但大部分时候对待这世界持种冷漠的态度。
张爱玲的冷漠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她的悲惨童年。他的父亲张志沂是位官宦遗少,思想保守,而其母亲黄逸梵虽然也是官宦人家,但其思想开放,憧憬洋人文化。这样一对夫妻注定是走不了多久的,其母亲在她四岁时便随其姑妈出国留学,丢下了她和她的父亲。张瑛本来就极像其母亲,这位专制父亲想必是不会太喜欢她了。过了四年,因为张瑛的教育问题,其母亲与其父妥协回到了这个家,其父也承诺不“浪”了。但其父依旧改不了以前的习惯,很自然,他们离婚了。她的父亲娶了另外一位妻子,终究是后妈,也终究不是以为称职的父亲,张瑛在童年时候也必定受到了许多苦楚。此不一一列举,只举一例,张瑛在一时想离家出走,其父便将其锁进了小黑屋。黑暗,潮湿,阴冷陪伴着她,她哭喊,她控诉,她病了,她快结束她这短暂色人生了,不过她的父亲也许是怕招人闲话,也许是真地不忍,他给了她药,但依旧没有放离她,她依旧在属于她的黑暗里踌躇。
不过后来,她的母亲接走了她,让她学画画,学英文,学新世纪的一切东西,这时候她的人生中才真正多了份光彩。她开始求学,开始接触更多的世界,开始写文章,开始出名。
她的中短篇小说震惊了一大批人,她出名了,她终于脱离了那个束缚自己的家庭,在这自由的天空中无拘地徜徉。可是,不知是不幸,还是有幸,她遇到了她曾深深爱过的胡兰成。
胡兰成说实话还真是个万人迷。虽然是个汉奸,可他有貌有才有情调,也的确让几位女人死心踏地地爱上了他,甚至在晚年还出了一本《今生今世》,里面便有关于他自己的情史。
张爱玲爱上了这位大她14岁的男子,也许是缺乏父爱的缘故吧,而且也许是因为缺少了太多的爱,她极度渴望着这份爱,于是自己也便是深深陷入其中,爱得痴狂,不顾世人言语。可是,胡兰成终究不是一位有担当的人,他一离开她便就找起了新欢,虽然再见到她是依旧爱她,可这泛滥的爱怎么可能不让人难受,可是张爱玲依旧没有放下对他的爱,用稿费养他,甚至被他弄得子宫颈折断也依旧爱他。
直至一日胡兰成又访张爱玲,说了他的几位“爱人”,张爱玲终于是忍不住了,当晚他们分床而睡,次日送别,张爱玲哭成个泪人。后来,张爱玲寄出了分手信,带着30万稿费,一并做了这个决断。张爱玲倾尽了所有的爱一个人最终只落得这个下场。
我为什么说张爱玲冷漠呢?其母客死伦敦,写信望见她最后一面,她以为不过是要医药费,寄100刀以了事。其弟惨淡生活,写信求助,她也毫不搭理,其弟最后甚至孤独终老。还有很多,似乎对胡兰成这么好是她一生唯一盛开的一次。
张爱玲,一个缺少爱的人,缺别人对她的爱,也缺自己对别人的爱。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张爱玲的历史,推荐陶舒天的 初妆,盛妆,卸妆三本。(我不是推销的!!!)

christinayinzeng
没有什么太好文笔,也对答题算不上热衷,但看到此条问题还是想回答下,只因我和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呵呵,别误会我和她生活过哦。
据学者考证,天津赤峰道83号无限接近张爱玲儿时故居,而我也是在这幢法式洋楼里长大的。
在儿时有记忆起,总是会有一些中文系的大哥哥大姐姐来我家门前逛,后来得知他们是为了一个叫张爱玲的人,于是这份好奇心让我也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可否认,儿时居住在天津的张爱玲应该是她这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后来悲剧式的命运伴随她一生,冷漠疏离,孤独终老。
张爱玲不世出的天才作家,但论其为人,恐饱受质疑,很多人评价她没有爱心,包括与她齐名的梅娘也曾这样说过。
其实我觉得他们似乎没有说错,张爱玲无论对人对己,一直都很凉薄,举几个例子:
1,她母亲客死伦敦之前曾写信给她,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她一眼,但她却觉得是母亲没钱了,管她借钱看病,为了老死不相往来便匆匆寄了一百美元给她母亲。几个月后,她母亲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美国的住处,里面全是值钱的古董。
2,据其弟弟张子静说,她离开大陆去往美国 ,半句都未曾和他提及,就这样此生再未相见。而张爱玲去世时所留遗嘱也未提到这个一生过得都很糟糕的弟弟。不留,不是无需,只因无情。
3,疏离朋友,批判父亲,母亲,舅舅。对文坛上赞誉她的前辈亦是无情的讥讽。
不仅对待身边之人表现出来的苍凉,即使对待自己也是苛刻自虐到极致。
在《小团圆》里,她竟然用尽耐心去细细描摹自己流产的心碎经历。
张爱玲文字当中的冷则是她心中的冷,而她心中的冷,追本溯源是她原生家庭里的冷,是其风流成性的丈夫的背叛。
其居住在天津的几年或许是她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因为那时父母风华正茂,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司机保姆样样皆有,生活得很是安逸。
但好景不长,因其父乃封建遗少,有逛窑子,捧戏子,吸大麻,赌钱,讨姨太太等等恶劣行径;其母是那个时代的前卫女,自然看不惯这一切,便毅然决然舍儿弃女,出国留学去了。
其母走后,其父更变本加厉的对张爱玲辱骂责打,后来搬回上海后更因得罪继母险些几次被其父打死。
是一次又一次的责罚与辱骂,让这个原本天真善良的女孩的心开始冷化。
比起父亲,她的亲母也不遑多让,她在香港大学上学时,放暑假时只有穷困潦倒的学生才会被学校收留,而她母亲宁可自己住在半岛酒店里,也不让她一起同住。
更有一次因为她得到了老师给的800元的奖学金,本兴致勃勃拿回让母亲高兴一番,岂料竟被母亲怀疑是靠身子才从老师手里拿到的钱,让她把钱放下赶出酒店,转手就在牌桌上把这钱输了。
正是被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忽略,贬低,冷落,遗弃,即使她有着旷世才华,但在心理上她早已是弃儿,她已无法感受到爱,更不会恨,只会冷漠的活着。
下面说到她更大的悲剧,就是与汉奸胡兰成的爱情了。一个女孩,童年时期就缺乏父亲的爱,甚至遭到嫌恶与殴打,那个真实的父爱是得不到了,那就找一个能像父亲一样的伴侣吧!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则让她陷入了一段更大的不幸之中,胡兰成这个情场老司机正是抓住了这点 轻易的玩弄她于股掌之间。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横溢的其女子,也是一个心理受过创伤的病人,但她更是一个苍凉的传奇。

Lily_suun
谢谢邀请。张爱玲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也是洋场仕女世界的丹青好手。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悲凉孤独的童年造就了张爱莲不一样的人生。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原名张瑛,曾拥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的著名人物,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到张爱玲的父辈,家道开始衰败。张爱玲的童年便在缺少关爱中长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更喜欢悲凉”(张爱玲的话)。在她所有的作品中,童年缺少关爱的境遇都有不自觉的间接或直接流露。
第二,张爱玲的代表作众多,内容丰富。张爱玲的代表作比较多,《传奇》曾在上世纪20年代收录了她短篇小说10多部,其中就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它代表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张爱玲写了一个女子在黄金与情人纠缠折磨下,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态的故事。而《倾城之恋》则讲述了一个女子为恋爱而恋爱,为结婚而结婚,通过谋爱而谋生的故事。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对家庭、婚恋、伦理道德、人性弱点、缺点的解剖和揭示都非常深刻。她将心理暗示、象征手法和传统的小说套路有机结合在一起,作品雅俗共赏,既是凡尘言情又能意境深邃,特别是她继承了《红楼梦》《金瓶梅》的创作手法,显示出她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从50年代开始,张爱玲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篇小说《小艾》等。尤其是香港拍摄的《倾城之恋》和《半生缘》电影更是家喻户晓,收获了众多粉丝,世人把张爱玲的粉丝都叫做“张粉”,以至于凡是有华人华文的地方都有“张粉”。

liufang_819
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学土壤里而结出的丰硕成果。她熟练掌握了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与语言技巧,又深刻洞悉了现代人心和日常人情,她小说中有一种独特的“艳异”之美和人情之美,在血脉上重新接通了中国白话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伟大传统,并使这一传统获得了现代意识,从而发扬了中国古代小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言情叙事艺术。她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是任谁也无法否认的。
一、《红楼梦》是张爱玲一生的至爱。她之所以一生热爱《红楼梦》,是由她的审美观决定的。张爱玲不喜欢神话、历史和英雄故事类的传统旧小说,惟独喜欢《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醒世姻缘》等文人写的言情小说。张爱玲终生都对《红楼梦》无比喜爱,甚至到了痴迷和梦魇的状态。
贵族出身给她提供了良好的家学环境,博览群书又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理解人情世态。她八岁时就开始读《红楼梦》、《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十四岁时就创作了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定居美国后,张爱玲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红楼梦》和翻译《海上花列传》这两本书,并写、译有《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红楼梦厣等著作。
张爱玲之所以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是与她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密切相关的。在她的作品集《余韵》一书里,张爱玲有一篇谈宗教的文章,她认为中国人表面上没有什么宗教可言,但中国文学里却弥漫着大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是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苦多欢少、聚散无常的感叹。
张爱玲认为,中国文学里的这种“大悲哀”,实质上是一种约束之美:感到人生的悲凉、空虚,却不因此放浪形骸或悲观绝望,而是知道约束而不放松,知道如何去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在这个“大悲哀”里,有一种人情的丰富涵义。
张爱玲发现,中国文学里有一个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叙事传统——我们可将它称为关于日常生活的叙事传统。而且她一直对此写作路径充满自信,并且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稳定的艺术风格来追求。于是,在这种“大悲哀”——日常生活叙事——人情美三者的循环、交错、渗透中,渲染出了一种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的中国特有的文学品种。
二、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之美。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情感本质上是共通的:一是伤逝往昔岁月;二是中国式的大悲哀。张爱玲和曹雪芹都曾经是荣华富贵的贵族之后,他们留恋那往昔的岁月。只不过是曹雪芹的怀恋明显,而张爱玲更加隐晦些。曹雪芹的挽歌明唱在《红楼梦》大量的词曲里,而张爱玲则唱在那不时咿呀响起的胡琴声里。
中国式的“大悲哀”,一方面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叹,感慨人生之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并不因此就灰心”,而是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该坚持什么还得坚持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大多都是指向这样一个对生活妥协、无奈的情感旋律。意识到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但还是肯定、依恋、执着于这样的人世生活。
鸿鸾禧里的娄太太,窝窝囊囊地忙完了儿子的婚礼坐在客厅里,一向百般看她不顺眼的丈夫说了个笑话,一屋子人全笑了,这笑话本不是她应当笑的,但“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的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振保,睡前刚因破败的婚姻向妻子烟鹂掷过台灯座,但“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是小说留情的结尾:“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郭凤和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这就是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
三、张爱玲重新续写了“女心的世界”。写出“大悲哀”里的人性美,这正是日常生活叙事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张爱玲继承了人情小说的精髓。二十来岁的张爱玲之所以能以如此老到的话语出现在文坛,一方面是家庭出身原因,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她太烂熟《红楼梦》,她从阅读中了解了真正的人情世态。
在《红楼梦》缜密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张爱玲从中学到了细节描写,学到了如何通过礼节习俗、饮食起居、穿衣打扮、摆设器物等的描写,从而为自己的故事和人物塑造服务。从《红楼梦》中,张爱玲找到了自己写小说的语言方式。
《金锁记》里曹七巧和姜季泽调情的场面,就有王熙凤与本家兄弟侄子打情骂俏的味道;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太太家的摆设,让人想起秦可卿的房间摆设;就连用词也不时冒出类似《红楼梦》里人物常挂在嘴边的“仔细”、“小蹄子”等字眼。
张爱玲是一个创造了自己的“女心的世界”的作家。她的写作资源更多是得益于中国传统小说,并在中国文学精神中找到了伸张自己人生理想的方式。张爱玲所承续和发扬的书写日常生活的文学传统,为现代小说如何进一步在生活世界中展开找到了新的根据。
细节与散文式的情绪相对,日常性与戏剧性相对,这两点正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张爱玲的小说看起来叙写的都是阿婆阿妈的琐事,但这样的小说则使小说走向了它的本体——没有对每一个人的身体生活的叙写,小说就无法与现实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更无法获得坚实、准确的真实感。
这些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都做到了。她不多的小说篇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现代中国都市生活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中国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写照之一,正如《金瓶梅》、《红楼梦》是明清时期中国日常生活的写照一样。

董鑫猩
评价张爱玲的话,她的丈夫胡兰成是一个绕不过的坎。文史学家房向东汉奸的性爱问题一文,就引用何满子的话来表达对张爱玲的愤慨:
大节上的顺逆是非哪个民族都重视,绝不会像中国某些人这样,向丧失大节的叛徒献玫瑰花而行若无事的。
总体来说,在民国的文人中,张爱玲的格局太小。和太多人相比,都大大不如。
就比如《色戒》,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因为施美人计刺杀汉奸丁墨村失败,香消玉殒。明明是一个烈士,在张爱玲的笔下,却成为为了爱情,向汉奸告密的王佳芝,可笑至极。
另外,张爱玲 是一个很天真的人。
张爱玲看婚姻,是依稀华美的爬满虱子的袍子,但在和胡兰成的婚帖上,却写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因为相信爱情,她才一次又一次为胡兰成牺牲。

xiao红帽
一个中了《红楼梦》之毒的女人!
她是现实版的林黛玉,可惜却没有林黛玉的运气。
一个脆弱的女人,用凉薄的文字和孤傲的性情剪裁成一幅纸糊的盔甲,看上去散发金属的光泽,然后牢牢地套在那一款赫色的旗袍之上。
苍凉,刻薄,讽刺,甚至还有咫尺可闻的冷漠,这都是她在小说里给人的印象,于是世人顺手将这个标签贴到了她本人身上,她懒得解释,她毫不在意,或许这正是她所需要的!
翱翔的雄鹰何曾在意那些野鸭的误解呢?
直到那个人的出现,她所有的盔甲都变得不堪一击,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对方不在乎,一个不在乎的男人一定会赢得一个在乎的女人的心。
她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在她眼里,他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喜欢自己的男人。至于他身上的那些汉奸、败类,渣男等等的标签,她不理会,更不在意。一个小女人的眼里,只有“爱”她的男人,这并没有错!
林黛玉何曾劝过宝玉什么仕途经济、道德文章?“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上海不是贾府,国难也不是朝堂,而沉在长江里的那些女学生的尸体更不是金陵十二钗,她们绝对不会认同她的不在乎!
她是林黛玉,可是他却不是贾宝玉。面对悲剧,她选择抬头挺胸地离开,她不做饭粘子,更不做蚊子血。而这种傲然背后,没有人知道一定是痛彻全身蜷在地板上的杜鹃血。
以半生为代价!
所有人都在骂她!
她一言不发,把自己锁在爱丁顿公寓里,拉上窗帘,咬牙切齿地不让眼泪流下来!
江山社稷,与一妇人何干?
但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面对国耻,面对国难,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没有人可以无动于衷!
错了,就是错了!
可是她,还是那么骄傲!或者用骄傲来掩饰自己那一碰即碎的脆弱!远赴美国,远离是非。
晚年的她是清贫的,她有太多太多机会可以让自己过得富足,活得滋润,尽管美国人并不认同她的文笔及风格,但是只要她肯提笔,她肯解释,她肯写什么类似《山河故人》的破书,做一个富婆毫无问题。何况她还有那么多朋友,更有无数粉丝,当然也不排除从来都不会消失的别有用心的某种人。
她早有预料,否则不会在那些天一直穿着最爱的赫色旗袍!
她静静地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小可之前曾经借鉴台湾诗人痖弦短诗妇人,模仿了一首短诗,今录上,算是后生小子对她的“不解释”的致敬!
那女人,
发髻紧盘着旧上海的旗袍,
赫红赫红地走来。
如果我敲一敲门,
朵云笺的月亮一定会洒在,
爱丁顿公寓里的泪珠上。

t_tao
谢谢邀请。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既要看上半身,又要看下半身;既要看前半生,又要看后半生;既要看生前,还要看死后,实在是复杂的很,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谈不上对张爱玲的评价,在此只谈几点粗浅看法,共参考:
首先,张爱玲是创作界的才女——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23岁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起,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百余部,其中《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等我们耳熟能详,另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14部,学术论著红楼梦靥,翻译作品《老人与海》等5部,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价值。
其次,张爱玲是生活中的淑女——出身名门,学上名校: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等,是那个年代幸运儿,也练就了张爱玲的淑女范、神女范儿。
再其次,张爱玲是爱情生活里的小女人——爱年长的懂她的会哄她的,不管对方是否已婚,也不管对方老穷丑,前有胡兰成后有赖雅。‘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是对张爱玲爱情的生动写照。
最后,张爱玲是大众眼里的魔女——她的故事已成传奇,她的作品已拍成电影,我们至今还津津乐道,谁有如此魔力?
总之,张集才女、淑女、小女子、魔女于一身,成就了她独具魅力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值得我们一次次的去解读去品味。谢谢

crystaldoll
不敢说评价张爱玲,只能说简单聊聊自己眼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曾经对弟弟说过,“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做人哲学,张爱玲的一生足够引人注意,不论是文学成就还是爱情经历,都赋予了张爱玲以传奇神秘的色彩。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是中国著名现代女作家。张爱玲虽家世显赫,但双亲离异,童年生活并不美好。
在文学方面,张爱玲可以说是天赋异禀。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张爱玲的文字细腻,直达人心深处,凡是她所见所感,均能以文字书写表达出来。
张爱玲一生主要有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与胡兰成的感情经历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是张爱玲在寄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的。
可见张爱玲对胡兰成爱慕情深,二人结婚时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胡兰成终究是负了爱玲,现世安稳也变成了世景荒荒。
第二段,是与赖雅的感情经历
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的一生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正如她本人一样,正如她的文字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独具魅力的传奇女子。

king
她是个怎样的人 说实话 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非要说的话 那她一定是一个对世间有着价值和贡献的人
她世俗 冷漠 无情却又多情
众所周知 她从小便是一个文学天才
有人总把她与萧红进行比较 不管是文学方面还是做人方面
要真说的话 我自然更喜欢张爱玲
张是一个在爱情方面把自己放在尘埃里的一个人
而萧红却是一个缺了男人就不行 把自己的人生放在了尘埃里
张爱玲出身一个落败的名门贵族 即使落败 但骨子里的那一种骄傲和高人一等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家庭原因 她所受到的教育是先进的 开放的 而她自己也是很独立的 脱离家族 自己靠才华谋生
而文学在她的笔下 才有了生命
我喜欢她的清冷 她的骄傲 她的敢爱敢恨 她勇敢又坚强
她有着敏感的灵魂与精致的生态
她风韵犹存
她本人就是传奇

五道口张楠
如果你问我如何评价张爱玲,我会借用作家贾平凹先生一句话"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我也看过很多过张爱玲的作品,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也常常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个出生在封建迷信年代的她如此开放前卫的思想。
对于爱情,婚姻,她态度是大胆的,敢爱敢恨,思想上却是前卫的,在张爱玲的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的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个女人对男人经济的依附需求,可能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里,世俗的婚姻没有爱情可言,所有的一切都是造就自己的需求,所有的文字,在她笔下,才有了真的生命,直钻进我们心里去,或者队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不懂欣赏,甚至说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但最真实的一定是喜欢她的人,能从她的书中得到阅读的快乐,至少我是这样的。
作家余秋雨也曾评价过她,她死的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很庆幸她能存在这个世上,也留下痕迹让我们知道她存在过这个世上。

tina75818
不能按现在的观点来评价!

shanwei55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仅就艺术而论,张爱玲的小说艺术独具匠心,善于营造与构思小说的结构,语言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与外国小说毛姆的技法,情节曲折,语言生动,色彩浓烈,言有尽意无穷,具有很高的艺术水淮。

kimura02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看过许多她的散文,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同时她的童年也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后来,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的出世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之林中的重要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

happy
谢诚邀。
偶尔读过张的作品,谈不上精读。感觉其作品文采过人,文笔犀利,而不做作。没有花拳绣腿的招式,直指事件的本质。尤其喜欢她关于内心活动的描写。
张爱玲的爱情观与大众有区别。物质与财富,在张的爱情观里几乎会忽略不计。她喜欢有才情的男人。胡兰成,桑弧,赖雅都是极有才的男人。胡兰成是一个作家,抛开其政治立场和在感情方面的渣男本质,其文字功底相当了得。读过其作品,就文笔来说,应该略高于张爱玲。张爱胡的文采,甚至于到了崇拜的地步。那种低到尘埃里去的姿态,应该是其内心写实。如果不是胡的滥情,也许张会一生伴其左右。胡在婚姻外的滥情,不再对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正是这段感情的致命伤,婚姻终结的最主要原因。桑弧是一个导演,欣赏张爱玲多一点,他懂张爱玲,也是一个才高八斗之人。懂得,爱了,但碍于外部环境,并没有把张爱玲请进婚姻。只因此时张爱玲仍然顶着汉奸前妻的帽子,而且桑弧在意张有过婚史。才情都有,张爱玲爱的仍然不是对的那个人。张爱玲后来远渡重洋,在美国与赖雅成婚,赖雅也是一个才情满满的作家。据说张爱玲为赖雅怀过孩子,但做了人流,原因是她不想有人向她索债。张在赖雅去世后没有再婚,孤独终老。
张渴望得到家人的爱,但她自觉被排除在家人的亲情之外。“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因为不是张爱玲本尊,无法理解其真实感受。只是根据个人感受分析。据传张爱玲的才情,多受其父张志沂的影响。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父亲手把手的教导,假设没有对子女的爱,没有足够的耐心,绝对做不到。母亲把她送到香港读书,在当时的社会,如果没有对子女的爱,有几人肯付出这样的代价?张爱玲可能是因为童年对温情家庭生活的极度渴望,所以后来对爱的要求极高,过度敏感而导致其安全感的丧失,一味地自艾自怜,她一直扮演着家庭的弃儿,情感上的孤儿的形象。这是我所不欣赏她的地方。
笔者自己才疏学浅,仅仅表达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也许与诸君观点相左,不喜勿喷。谢谢!

pioneerwork
谢邀。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我自私的认为她这一生并不快乐。或许只有面对胡兰成的时候,才享有片刻的温存,得到了身为一个女人的幸福感。可惜并不长久。
张爱玲从小被父亲冷待,被母亲嫌弃,她与唯一的弟弟,感情也一般。在她幼年时几乎命丧黄泉,重病之下父亲没有给予她温暖,若不是姑姑给了她打了一针,她小命都要不保了。
可能是她见过男人的凉薄,所以在她的笔下,男人总是满嘴谎言,自私自利,将女人利用完之后,就丢弃到一边。在她的小说里,几乎没有一对情侣又美满的结局。我想她大概也写不出来吧,因为她无法想象幸福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对于她自己都不相信的事,自然也写不出来。
张爱玲旷世才女,无人能及。用一种讽刺又凉薄的态度,道尽男女情爱。遗憾的是,连她自己也无法逃过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