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

提到的作品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鼹鼠先生

鼹鼠先生

李世民的这四个儿子中,最具才干的是李恪。但李恪却最不适合被立为太子。原因有二:一李恪并非长孙皇后所生。二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

李恪若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死后,群臣肯定会令立新君。必然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甚至天下大乱。

那李世民的儿子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太子?

李治。

李治即位后,朝局稳定。大唐王朝国力疆域达到鼎盛。

实践证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英明的决定。

当然,在影视剧中,李治被描绘成平庸无能。殊不知,华夏五千年,灭国最多,疆域最大,国力最为鼎盛的,就是李治时期。

rylandzhong

rylandzhong

根据题目,单论这四个人的个人能力高低,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们做过的事,再看看当时人给他们的评价,就能估计出谁最适合当太子了。

↑李承乾有成为暴君的潜力↑

先说李承乾: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其母亲又是李世民深爱且敬重的长孙皇后,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他之所以当上太子,与他的能力无关。

那他的能力怎么样呢?并不怎么样!

李承乾的人品很差,颇有成为暴君的潜力,倘若他上位了,估计就是一个弱化版的杨广,他没有杨广那番豪气,但缺点比杨广还严重。

杨广好色是不假,但好歹只喜欢女人,可李承乾竟然还有娈童的癖好。在皇权体制下,皇帝是天下人的模范,要是“失德”,会引发一连串凶险的政治风险。

李承乾娈童的癖好,证明他有着荒唐的心理,更有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恣意妄为,难怪李世民得知后几乎气死,立即就把李承乾喜欢的那位“称心”给砍了。

李承乾还有个缺陷:缺乏反思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对大人物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他们的一念一举,都是能够触发无数人的连锁利益,事关天下。

↑李承乾极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跻身明君行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能力,能够帮助你纠正你的错误,李世民能够屡战屡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及时且清醒的观察和反思当时的战场。

对一位有着极强反思能力的优秀人物来说,世事如棋,他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可惜,李承乾没有这个能力,他在老师告发他之后,不是想着改正错误,而是派杀手行刺老师;他在“称心”死后,不反思自己的荒唐,不感念李世民对他的宽容,反而在后花园摆上灵堂,祭奠“称心”,真是没脑子。

一个没脑子,心理歪曲的人物,其能力可想而知。

↑李泰才华出众,编撰了括地志↑

再说李泰:

此人其实是很有能力的,首先他能够讨好李世民,关键是,他长得一点也不像李世民,他是个大胖子,没什么军事才华,但他的文学能力突出。

李泰还有一点,让人们容易疏忽,其实他的政治能力也是很强的,到最后要不是心太急,差点就能成功当上太子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奏请撰写括地志,这是一部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杰出著作,堪称地理学巨著,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的是,括地志全书在南宋时期就亡佚了。

现存的一些书籍保留引用了括地志一些条目,单只是这些条目,已经具备巨大的史料价值了。

这样一本巨著,编撰绝非易事,然而李泰能够全盘统筹,组织人才,安排计划,花费了四年时间编撰而成,共修书五百五十卷,堪称才华卓越。

↑括地志全书已经不存于世↑

李泰编写这本书,当然有讨好李世民的目的,但是要说他对这本书本身不感兴趣,那也不可能,既然对这类地理山河之事如此感兴趣,可以肯定的是,他当了皇帝也不错。

只不过,他有点狠,有点虚伪,倘若他当了皇帝,恐怕李承乾和李治全都活不了了。

说到李治:

近年来许多文章都在吹捧李治,说是李治治理下的大唐,不但繁荣鼎盛,而且还完成了征服高句丽这样的李世民都无法做到的功绩。

↑李治治国堪称牛人,文治武功圆满↑

文治武功,李治全都实现了,他不但罢免过度的劳役,退还老百姓占地,实现了“永徽之治”,更是能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任何一个战功,都远超所谓“十全老人”乾隆的武功。

虽然李治身体太差,以及让人诟病他分了太多权力给武则天,但实话实说,李治分权给武则天总比分权给太监好,而且他始终能够压制武则天,掌控朝局,绝非软弱的“软饭男”。

他唯一做错的,恐怕就是低估了武则天的政治野心,他当然不敢相信武则天竟然会把儿子废掉,自己抢儿子的权力——这也不能怪李治啊,之前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操作,他怎么防备呢?

说到李恪:

很多网友都比较欣赏他(确定不是因为电视剧里聂远的颜值而粉的吗?),但说实话,李世民虽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但他应该是被高估了。

↑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极高评价,但无事实支撑↑

李恪历史上记载的事迹没有什么亮点可言,相比之下,李泰完成的功绩比他多到不知哪去了,倒是李恪的黑点流传了下来: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月,因数次游猎踩庄稼、太过扰民,李恪被侍御史柳范弹劾。

注意关键词:“数次”!

可见他已有跋扈之相,而且真实情况应该比记载的更严重。《新唐书》中则记载到,李恪被弹劾的原因不是“扰民”,而是与乳母之子赌钱,但可信度较低。

被弹劾后,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毫无疑问坐实了他的犯错。

可以说,除了李世民的偏高了的评价,其他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证明李恪适合当这个太子。

此外,大家想过没有,李治为什么就没犯类似的错误?李治到底是在装傻,低调逆袭,还是天然呆萌,人畜无害呢?

↑李治的成就绝非只靠运气得来↑

倘若是前者,那么李治的城府真是深不可测,或者是他舅舅长孙无忌教他的?可长孙无忌性格嚣张,不知收敛,长孙皇后死前都不放心这个哥哥,长孙无忌能有这个水平教李治吗?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儿子中,适合当太子的,当属李泰和李治。能力最高的,毫无疑问是李治。他能够实现文治武功,绝不是碰到好运气而已,而是他智慧的深刻体现。

中产阶级的诱惑

中产阶级的诱惑

谢邀@萧晓四姑娘 。鲁班门前耍大斧了!就李世民这四个儿子而言,其中除了李恪之外,都是长孙皇后的嫡子。按照传长传嫡的传统,李承乾自然是当仁不让,也早早地被立为太子了。


就李承乾的能力而言,其德和位其实是匹配的。做事一开始也是符合圣意的。而且文虽不如李泰,武不如李恪。但是他却是真正意义上文武双全的。

但是李承乾有个最大的缺点,心态不好,逆商较差,最关键身体也不行。


所以当李世民对李泰恩宠日盛的时候,其实李承乾的危机感就爆发了。李承乾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身体不好,李世明却壮得跟头牛一样,他如此恩宠李泰,那就有极大的可能”以泰代己”。而等到长孙皇后死后,他搞了词政变,彻底把自己葬送了。

李泰的确会来事,本身自己文才卓绝,身边文人雅士还络绎不绝。升平之世,唐人好文才、爱诗篇。不要说李世民如此,整个世风亦如此。那么李世民是否有意让李泰代替李承乾呢?果然有!甚至废了李承乾之后,还曾经承诺了储位与他。

但是李泰虽然善于迎逢李世民,却不会笼络李世民身边靠武功打下天下的那帮重臣。而且李泰上位就意味着文官势力将来要掌握天下。那帮武人将无立足之地。所以便有了著名的褚遂良召对,轻轻松松地让李世民对李泰上位是否会引起兄弟残杀而担忧!因此李泰与储位无缘。


而就在李承乾和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最小的稚奴李治成了得利的渔翁。李治上位,不但是剩下的唯一选择,也是各种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最主要是李治不但年纪小,而且生性懦弱。各种势力觉得都可以左右得了他。

但就在李世民立了李治为太子以后,李世民开始对李治不满意了,因为他觉得他死后李治根本左右不了朝局。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李恪。


李恪本身不是嫡出,而且是杨妃之子。所以李恪从来也没惦记过皇位,只是一心做个别人惹不起的郡王。

但是李世民不切实际的一个意外想法,竟然将他也葬送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说,稚奴不行啊,太弱了,你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把皇位传给李恪呢?

好吧,长孙无忌是什么人?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治的亲舅舅,他有个原则,立李承乾、李泰、李治都可以,唯独不能立非长孙皇后的儿子。这个关系到他的权力和利益。


所以著名的”房遗爱造反案”中,李恪莫名奇妙被卷入,李恪因而遭受无妄之灾,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实在不知道李世民知道这一切背后真相的时候,是否还能在地下安睡?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我的野蛮驴友

我的野蛮驴友

就才能而言,无疑应该是李恪,可惜他不是长孙皇后所生,而是杨妃所生——隋炀帝之女所生。自古材大难用,高处不胜寒,李恪这样的出身,不仅限制了他成为太子,也埋下被长孙无忌挟嫌勾端,诬为谋反,落得被杀的政治悲剧!

仰望

仰望

当然是李治,虽然他成为太子,有阴差阳错的嫌疑,是因为长孙无忌怂恿唐太宗立一个年幼而荏弱的太子,方便自己掌权。但是,长孙无忌运气太好了,挑到了一个硬核的太子,为啥这么说呢?


这个留到后面再表,先看看李承乾、李泰、李恪为啥不适合当太子。


首先,来看看李承乾的情况。按理说,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如果他自己不作妖,皇位跑不了的。可是李承乾偏偏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行动怪异,犯了很多皇家的忌讳。别说是皇太子,当王子都是很危险的。


李承乾因为腿疾,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性格也有点扭曲。还经常在东宫里披头散发,穿突厥人的衣服,行突厥人的习俗。他这种怪异行径,离出储君之位越来越远。后来因为谋反败露,被拿下了。


即便没有谋反这件事情,以李承乾后期的表现,早晚也会被撸下太子之位。作为未来的皇帝,李承乾的心理素质是不过硬的,他在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一些列怪异的行为,注定无缘大宝之位。


其次,来看看李泰。他照样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因为特别有文学才华,很受父亲宠爱。李泰有才,但是锋芒毕露。他曾经对李世民说,如果立他为太子,他百年之后会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刚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听了这句话很感动,真地打算立李泰为储君。后来经人提醒,就明白李泰不是真心话,弟弟和儿子孰轻孰重,用常理想就觉得不太可能杀子传弟。李泰这句话演戏过头了,李世民爱子心切,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了,才生出立年幼仁厚的李治为太子。


再次,来看看李恪。李恪被封为吴王,得到唐太宗亲自盖章:“吴王类我”。可是,除此之外,李恪没啥政治本钱。


在李世民心目中,能当太子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是长孙皇后的嫡生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今少有的爱妻号皇帝。虽然他也挺好色的,在李元吉死后,干出纳弟媳为妃的事情。李恪就是他的弟媳杨妃生的孩子,可是,他最爱的还是嫡妻。


长孙皇后去世后,他曾经在宫中筑高台眺望昭陵,望着望着就哭了起来。后来被魏征劝止,才拆了那个“思妻台”。魏征为啥劝他?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教正统,李世民该眺望哭亲的是他父亲李渊的献陵,而不是葬着妻子的昭陵。



长孙皇后留下年幼的一子一女,李世民不放心宫妃教养,自己亲自带在身边抚养。但凡李承乾和李泰要争宠,就会把去世的母后搬出来,比赛谁做了什么追思母亲的事情,以博父皇欢心。


李恪或许什么都好,但是不是嫡妻所生,娘是谁决定了他注定与太子无缘。


在李承乾和李泰夺嫡之争白热化时,看上去个性柔弱的李治闷声发大财,捡了个大便宜。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所以下定决心立最无害的李治,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的命就不保了。


可是,李治孝顺归孝顺,他或许个性温和,但是他绝对不是没有主见的软骨头。一些影视作品,把李治塑造成惧内平庸的皇帝,这其实跟历史上的李治差很远。对于李世民这样强势的皇帝,聪明如李泰,不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还是过不了关。可是看上去老老实实的李治,就让李世民很放心。


这就是能当太子的基本功,锋芒不外露,主意心中留。之所以说李治是个有主意的人,看看他娶武媚娘。他应该是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在伺疾时跟武媚娘好上的,如果他真的是个老实头,怎么有胆子喜欢上还是父亲妾室的武媚娘。还有,别忘了,大唐的疆域,就是在李治手上一步步走向巅峰。平高句丽的是李治一朝的事情,裴行俭借护送波斯王子回国为由,平定了突厥,也是在李治一朝。


很多人都以为李治柔弱,给了武则天上位的机会,认为他无力驾驭彪悍的妻子。其实,恰恰相反,李治的确很信任武则天,但是他扶持皇后的势力,是为了跟朝中大臣抗衡。特别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臣,武则天不过是他觉得可以信任的政治盟友。


其实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还是想当老实的。李治去世之后,培植自己势力多年的武则天,才有机会篡夺李氏江山。李治唯一不适合当太子的地方,就是身体不好,命不长。他是外柔内刚的类型,无论心机谋略,不会比两个哥哥差。

jackielyp

jackielyp

从现在的来看,李世民选择;李治为太子是对的,就实际而言,李治当皇帝的时候,是大唐最昌盛的时期,只不过是他爹和他媳妇太牛X。掩盖了李治的光芒而已。

我们现在就逐个分析一下。李承乾是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少爷膏子。荒料一个。李世民一个说对他寄予了厚望,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很是慎重,在李世民登基的当年,8岁的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亲自辅导可见李世民对其的喜爱,但长大以后的李承乾却很糟心,处处学突厥人的打伴(可以说是返祖现象,老李家确实是胡人的后裔)。而且肆意妄为,又加上那腿疾变成了一个瘸子,心里更加变态,养男宠,处处显示出了不 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对李世民的规劝阳奉阴违、对老师的劝勉十分,后来由于不耐烦老师的规劝,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这和弑父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又加上同母弟弟李泰有夺位的行行为。李世民对李泰又是很喜欢,导致兄弟交恶。李承乾就想学父亲来个二次玄武门之变。但事情最最终败露。李世民对对此痛惜不已。李承乾这个曾经被李世民寄予了深切厚望最终被李世民放弃,李承乾被终身圈进。公元644年抑郁而亡,李世以低级的国公礼遇下葬,死时不过26岁。就个人能力而言,在四个儿子里无疑是最无能的一个,只要李承乾安守本分,低调一些,皇帝之位肯定是就是他的,但他的行为证明他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在四个人里无疑是最差的。

李泰,与李承乾是一母所生,是个小胖纸。天生的好演员,在各个方面很会做人,作秀,也很会揣摩李世民的心思。李泰比承乾小一岁,聪明好学,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李世民对李承乾失望的时候,李泰无疑就是最佳人选。所以李世民对李泰异常厚爱。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李泰见李世民有意立自己为太子,更加卖力表现。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比李承乾优秀,对老师拜答如礼。但过犹不及,做的太过了,就是虚伪和假的了。在李承乾太子被废,李世民还犹豫不定的时候,李泰一时晕头,对李世民说,声称自己如果当了皇帝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宰相褚遂良和魏征言道,如果这样,陛下还不如现在就把李治和李承乾给杀了,天下哪有杀自己的道理。李世民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觉得李泰太虚伪。随即让李泰东莱就藩,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公元652年。濮王李泰薨逝。终年32岁。李泰的能力应该也不出彩,但明显高于李承乾。李泰当演员最合适。

李恪,两朝皇帝血脉,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身份之之贵重之不必说,但越是这样他就越当不上皇帝,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只能给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李世民说。吴王类我,就是那么一说。你当真你就输了,就算李世民立了李恪为太子。李恪也做不长皇帝、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李恪在四个儿子中间也许是最强 的,但这就是这个能力以及李世民有意立其为太子的意图害死了他,在李治登基以后,公元653年。因吴王李恪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长孙无忌借涉及谋反之名害死李恪,实在是可惜,可悲。李恪时年33岁,但值得一提是 ,他是唯一一个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人,史称孝静皇帝。

李世民的四个儿子里,最优秀的无疑就是李恪了,但由于身份的关系却没有成为太子。而李承乾和李泰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缺乏一个皇帝所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李治当太子应该是捡便宜的,但事实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張橙橙橙橙

張橙橙橙橙

按李世民遵循的太子“立嫡立长”的制度,未来皇帝人选只能从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中产生,这三人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为嫡子!

1.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小就被李世民封为太子,李世民为培养他遍请名师如李纲、魏徽等等作为太子老师,李承乾也曾代理过国事,也让李世民满意,但这人有腿疾,心理变态:为人喜欢阴奉阳违,不脚踏实地,任何老师都改变不了他;另有断袖之癖搞同性恋,公然在宫中养了一个叫称心的男宠,李世民后来派人杀了称心,李承乾竟明目张胆地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祀;当他知道自己太子地位将要不保的时,竟听从侯君集蛊惑,欲效仿老爸搞军事政变,最终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倒行逆施的人显然不是理想太子人选。


2.承乾被废,依继承制度该李泰当太子了, 李泰才华横溢,也让老爸偏爱,可惜有点急不可待,为了上位,主动向老爸表忠心,信誓旦旦地说:“我当太子后,一定杀死自己的孩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从“玄武门”走向太子位的李世民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即心灰意冷; 李泰还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治与李承乾造反有关联,把老九吓哭了;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3.李治是仁义、孝顺的,但软弱、怯懦;易感情用事,身体有痼疾;他上位后的“永徽之治”几乎依赖于关陇集团人物执政,而且让赤手空拳的武则天夺走了李唐王室的江山;所以绝非理想太子人选。

4.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身上流淌着两朝帝王的血,他刚毅果敢、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敢作敢为,深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就综合因素来说:李恪是最理想太子的人选; 但李恪非嫡子,他当太子遭长孙无忌等重臣元老的强烈反对,所以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dolphin333

dolphin333

李世民的四个儿子中,以李恪最为聪明伶俐,而且德才兼备,是太子最为适合的人选,但在立长惑立贤上,君臣不和,长孙无忌等众臣反对拥立李恪,因李恪是杨妃子,乃隋炀帝的外孙,有点杨性血统而未立,后死于李治手下,李泰是个阴谋家小人,不足以立为太子,李承钱与候君集谋逆,被太宗而废,长孙天忌和皇后出于私心,强力支持李治为太子,但李治也是所有皇子中,最软弱无能的一位,心慈手软心无大志,才会发生武则天改朝换代之事。

kwinkwin

kwinkwin

李治相对最合适。

首先,太子不是皇帝,能力什么的其实都是次要的,最关键是要会“大隐于无形”。尤其是给李世民这种人的当儿子,平时更是要注意一言一行。

相对来说,李治在唐太宗众多儿子中,这方面做的最好,最懂得“太子之道”。李承乾和李泰、李恪在这方面都远不如他。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李治平时装傻充愣,表现得“不问天下事,只读圣贤书”。李世民每次考他,问他问题,无论大小,他都要先请赐教,自己绝不率先表态,李世民不仅不怒,每次都是乐呵呵的教他。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还比如说,李承乾倒台后,李泰就跑去威胁李治,要他退出太子争夺战。李治没有跟李泰辩论,而是惶恐不安,魂不守舍。李世民见了奇怪,就问他怎么了?李治死活就是不说,李世民一连问了好几天,他这才说了事情原委。

李世民一听,对李治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说他小小年纪就会保护哥哥。而对李泰,李世民则是恨铁不成钢,彻底对他放弃了希望。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窥视者,皆俩弃之。”——《资治通鉴

李治的这种表现,其实就是当时最正确的生存之道。像李恪、李泰平日里勾心斗角,也不能说不对。但从概率上说,是很容易“触雷”的。


第二,李治最孝顺,选他最省心。

中国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皇帝对子女孝顺这方面看的极为重视。

相比于李承乾、李恪等人来说,李治真的是个孝子,这点从太宗对他的评价以及史籍记载上就可见一斑了。

比如唐太宗评价李治,说他“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还比如长孙皇后病死,李治悲痛欲绝,哭得旁人都感动得不得了。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旧唐书.高宗本纪

不管李治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就凭他这一点来看,李世民也不会忽视他。并且李治后来成为太子,恰恰也是因为他孝顺。(李治的孝顺触到了李世民的心理“痛点”,毕竟李世民是靠弑兄篡位上台的)

李世民认为,如果让李泰当太子,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自相残杀,引发皇室悲剧。而李治不会有这个问题。于是才选择了最孝顺且比较仁厚的李治当太子。

“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第三,李治能力并不差。

关于李治能力这一点,不用多说。这里只说一个方面——唐朝版图最大时期,就是李治在位期间打下来的。困扰了隋炀帝和唐太宗几十年的高句丽,也是李治时期灭掉的。

他在位时期,史称“永徽之治”,并不比贞观之治差。也是一个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唐太宗是三日一上朝,李治是他一登基就改为每天都上朝)

只不过,由于唐太宗的名声太响亮,媳妇武则天的名声更响亮,李治的光芒才被无情的掩盖了而已。(他爷爷李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严重低估)

然而不管怎么说,李治时期国泰民安,国力强盛,这都是事实。李世民传位于他,并没有传错。不能因为武则天篡唐,就否定了李治的成就。


总的来说。太子这个位置是皇帝给的,能力都在其次,关键是要顺老皇帝的心意。李承乾误在失徳,李泰失在经营,唯有李治,对老皇帝恭孝,对兄弟亲和,他当太子,其实是最合适的。

slumdog

slumdog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虽有策动“玄武门之变” 杀兄弑弟、逼父逊位的原罪,但也不失为唐初一代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 的非凡能力,但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在立皇储一事上屡屡出现失误。

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继承人是历代帝王的一大难题,即便以英明神武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为此抓狂、大伤脑筋。而最后的结局仍然不甚如意。

李承乾虽早被确立为太子,李世民却对他不满意

史载,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长子李承乾、4子魏王李泰、9子晋王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公元626年李世民即皇帝位时就立承乾为储君,彼时承乾年方8岁。

9年后,太上皇(唐高祖)李渊驾崩,太宗服丧期间命李承乾处理政务,当时承乾只有十几岁,却将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亦颇有章法。


见太子如此能干,太宗自是十分欣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逐渐沾染上了不少恶习,喜好歌舞声色,尤其贪恋女色,经常狎妓冶游,性情也变得异常残忍暴虐。但他在太宗以及众大臣面前,又很会伪装,经常装扮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满嘴的忠孝仁义道德。但假面具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唐太宗终于洞悉了承乾的坏习气和不法行为,最初还寄希望于他幡然悔悟,知错能改,后来发现他已不可救药,便产生了 废黜掉他另立太子的想法。

魏王李泰聪明过人,又善于取悦太宗,遂逐渐得宠

太宗英明聪睿,希望自己的接班人也是个雄才大略、有真才实干的人。一番比较,他发现魏王李泰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要强过太子李承乾,便打算废掉承乾让李泰取而代之。

李泰确实聪明过人,也很会察言观色,对太宗的意愿自是心领神会,为博取太宗欢心,他极力效仿古代贤王的做法,广泛招揽才学之士,著书立说。


他主动请太宗恩准,召集宾客并亲自主持编撰括地志一书。历时4年,这部煌煌巨制终告完成。太宗大喜,将书藏于密阁,并对李泰厚加赏赐。随后,唐太宗又下令每月增加给魏王府的钱物,对其赏赐已超过了太子东宫。

李承乾见魏王很可能取代自己,竟铤而走险,阴欲谋反

太子李承乾见弟弟李泰很可能要取代自己,恼怒之下竟派刺客谋杀兄弟,却未成功,又企图造反。他联合叔父汉王李元昌、舅父侯君集等一批王公大臣,秘密结成死党,准备待机杀入西宫夺取皇位。正在紧锣密鼓准备时,忽闻齐王李祐在齐州举兵造反了。

齐王祐是李世民的第5子,封齐王兼齐州都督,他也有称帝野心,于是在舅父殷弘志的辅佐下,秘密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暗地里积蓄实力,于贞观十七年(643年)突然发动叛乱。


李世民闻讯震怒,派名将李世勣率九州兵马前去镇压。齐王李祐麾下的那些乌合之众哪是李世勣的对手,他自己更是不谙军事,对于指挥作战更是一窍不通。在李世勣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齐王兵马很快土崩瓦解。齐王祐被唐军生擒,并被押回长安,太宗将这个不孝子赐死于内侍省,殷弘志等44个主要协同作乱者均被处死。

齐王祐造反案牵扯到了太子李承乾的心腹纥干承基,他被抓捕下狱治罪。纥干承基为了乞活,便把李承乾串通齐王祐谋反的事全部招了出来。太宗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暗中反对他,又惊又怒。遂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仔细查询,结果证实纥干承基的交待全部属实。

太宗怒不可遏,下诏宣布将太子承乾废黜,贬为庶人,囚禁于右领军所,将汉王李元昌(李世民同父异母弟 )赐死,侯君集等人斩首并抄家灭族。一场未遂政变就此画上了句号。


废掉李承乾后,魏王李泰的狐狸尾巴也暴露了出来

太子之乱平定后,魏王李泰大喜过望,极力奉承父皇,想早日被立为储君。据唐书记载,某日他假惺惺的对太宗说:“如果我有儿子,我死时定当杀子传位给晋王”。晋王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太宗听后很高兴,认为李泰宽仁,且无私心,自己死后不会上演诸子争位、同室操戈的人伦惨剧,于是在大臣们面前称赞李泰心胸宽广。

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都支持晋王李治,都说魏王的话不足信,主张皇上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魏王李泰得知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有实权的重臣反对立自己为太子,内心很紧张,他苦思对策,心生一计,就对李治说:“你与叛逆李元昌关系亲近,如今元昌已犯法被诛,你不想想怎么洗脱自己的问题吗”?


晋王李治自幼身体虚弱,为人也很懦弱,经李泰一说,心中大为惊骇,便整日里愁眉不展、悒悒不乐,太宗见他状态萎靡,心知有异,再三逼问,李治才道出实情。太宗没想到李泰为人如此阴毒,手段如此下作、卑劣。同时他又回想起废太子承乾曾说过:“我贵为太子,夫复何求?今日谋反全因魏王所逼。如立他为太子,正合其奸计”。太宗见不孝子接连谋逆,不由得心灰意冷,左思右想,反复盘桓,觉得晋王李治性格仁弱,不像是能肩扛社稷的鼎彝之才,但好歹他心地淳厚,没有那么多歹毒心思,他虽不理想,但也只有立他为太子了。

汉王李恪文武双全,人品贵重,是李世民诸子中最优秀者,最适合做储君,只可惜是庶出......

李恪是太宗李世民第3子,据说他能骑善射,文武俱全,人品出众,是诸子中最像李世民的一个。


李恪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李恪虽是庶出,但能文能武的他很受太宗喜爱,太宗曾说其“荚果类我(和我很像)”,曾考虑立其为太子,对其大加教导、栽培,将他封为汉中郡王,有让其历练成长的深意。李世民诸子中,论才干当属李恪、李泰最佳 。但魏王李泰为人阴险恶毒,人品卑劣,不具帝王之资;李恪不仅很有能力,且为人磊落大度,相较而言,李世民更中意才干品德都很出众的汉王李恪做自己的接班人。

史载,李世民常对左右大臣说:“吾于恪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做藩屛,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可见他对李恪的期望值之高。

只可惜很多大臣以“嫡庶之分”为由大加反对,太宗不得已才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为人软弱,缺乏主见,胆气不足,缺少雄主必须具备的才略,恐难堪重任。这一点,唐太宗还是很清楚的,于是曾打算再废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由他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积极为其外甥争位,太宗只好放弃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殊不知留下了重重后患。

太宗崩逝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身体羸弱,精力不济,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病死后,强悍的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二帝,自称“神圣皇帝”,还篡唐改周。造成这种鼎沸局面的祸根,当在被史家称为“朽物”的高宗李治。当初若立雄才大略、人品高贵的李恪为储君,就不会有后来的李治称帝,则天篡唐。



【插图源自网络】

xiaohuiery

xiaohuiery

我们先看一下这四个人的简历,再评论一下,谁更适合接班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因而备受李世民的器重,在他年仅8岁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储君。 不过,或许是太早被定为太子,李承乾开始在“纨绔子弟”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承乾成年以后,非常不讨李世民喜欢。 而李承乾担心自己早晚会被废掉,于是就想学自己的父亲,搞一次李承乾版的“玄武门之变”。结果,因为做事不周,被李世民率先发觉,李承乾被废,26岁时郁郁而终。

2、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此人据说非常像李世民,文武双全,是个出色的皇子,所以也深得父亲喜爱。但他身上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其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以他不是嫡出的儿子。在十分讲究宗法制的古代,这是致命伤。

李世民在后来立了李治为太子以后,又曾想过用李恪换掉李治,但一直犹豫不决,或许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后来李恪被长孙无忌阴谋算计,诬告谋反,被杀。

3、魏王李泰:

李泰跟李承乾一样,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与李恪不同,李泰的文采非常出色,因此也被李世民所欣赏。

因为此,李泰也动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可惜的是,此人能力不足,反而被唐太宗所惩戒。李治继位后,李泰发现自己的皇位已经无望,竟然伤心死了。


4、晋王李治:

李治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从小就以仁孝著称,长大以后也是性格温和,做事低调,不喜铺张。跟他的父亲不同,他不喜游猎,也不喜方士长生不老之术。

李治接班以后,做了34年天子,唐朝在他手上,疆域达到最大,国力蒸蒸日上。 李世民虽然是李唐第二代皇帝,但和开国之君,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说,李唐江山真正第一个守成之君,实际上就是李治。 而李治身上,恰好具备做好一个守成之君的许多优点。尽管李恪非常像李世民,看起来能力也比李治要强,但是大唐决不能有太多的李世民。

一个仁厚、宽容、温和、不折腾的二代皇帝,对一个王朝的发展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从能力上讲,也是李治最适合成为太子。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

sponge

sponge

李世民作为众所周知的贤君明主,其继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世民能开创贞观之治已是实属不易。但是,以唐朝当时的发展趋势,若有明君把舵,更进一步并非难事。那么,若论个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更有资格继承大统呢?

李承乾,年少时颇有治世之才,但后期耽于美色,行事不端。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自出生时便被寄予总领乾坤的厚望。李世民将李承乾视为储君,有意锻炼其政治能力。杜如晦病重之时,李世民便派李承乾去慰问。李渊病逝时,李承乾暂摄朝政,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展现出他经国安邦的才能。但是,李承乾身患足疾后,性情大变,开始蓄养男宠。此男宠被李世民杀死后,李承乾为他立碑,还时常为他哭泣。有师长责备李承乾时,他还派出杀手前去刺杀。李承乾耽于美色,又心胸狭隘,已经不适合作为储君。

李泰,才华横溢,有称帝之心,却无帝王城府。李泰乃是长孙皇后的次子,他自小聪颖,因而备受李世民宠爱。他虽然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建树,却实在没有心机。李承乾刚刚因为逼宫被废,李泰就迫不及待去向李世民讨要太子之位。李泰许诺,百年以后,会杀死自己儿子让皇弟李治继位。但这般杀子传弟的谎言很快被褚遂良戳穿,李世民也深知此事不可能,没有让他如愿。李泰有争夺皇位之心,却不知道韬光养晦,无帝王城府。

李恪,善于察纳雅言,又有政治实践,颇有明君风范。李恪虽然不是最受宠爱的皇子,却曾被李世民亲口称赞“英果类我”。李恪曾酷爱游猎而毁坏农田,被御史所弹劾后罢官。但是李恪并未怀恨在心,反而对权万纪这类直言劝谏的臣子十分敬畏,愿意察纳雅言。除此之外,李恪曾出镇宋州,选贤举能,将宋州治理得很好。仅就这两点而言,李恪确实拥有继承大统的资格。李世民也曾考虑过让他继位,但长孙无忌力挺外甥李治,此事最终作罢。

李治,宽厚仁爱,颇有才能,是守成之君,却无进取之心,太优柔寡断。李治继位后,虽然创造了“永徽之治”,但也只不过是延续李世民所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他唯一一次乾纲独断便是在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除此之外,行事都颇有些优柔寡断。李治因为头晕目眩而影响处理政事,武则天慢慢把控朝堂。李治察觉此事后,有废后之心,但被武则天所知晓。武则天一番哭诉便让李治收回此心,连为他做废后诏书的上官仪也被族诛。仁爱无疑是人君获得支持的重要原因,但是太过仁爱反而走向了优柔寡断和举棋不定,这是为人君主的大忌。

李世民四子虽然各有优势,但文治武功皆不如李世民。相较之下,其实李恪在治世方面要更胜一筹。只是李世民作为贤父,总想保全众皇子的性命,加之长孙无忌力荐,仁厚的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drunkdog

drunkdog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呢?李世民是他们的父亲,最有发言权。李世民说:李恪最象他。甚至,在贞观十七年,李治己被册封为太子的情况,李世民仍有心立李恪为太子。因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才作罢。可见李恪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可是,事情真是如此吗?李世民的看法就一定准确吗?

一,把一手好牌打烂的李承乾。

李承乾是嫡长子,这个得天独后的条件是其它三人无论做何努力都争取不到的,是天然的。李承乾起初在太子一位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李渊死时,李世民在服丧期间,李承乾监国,其表现深得李世民赞扬。如果,李承乾能继续下去,稳妥妥一个大唐天子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李承乾随后的表现越来越差,先是疯狂地喜欢上突厥的文化,还大言不惭地说要当一个突厥将军。后是喜欢一个美男孩,同出同行,同起同卧。就是现在人说的同性恋。在感到太子位有不保的情况下,甚至想谋反。

也就是说,李承乾有当太子的能力,但却被自己折腾飞了。

二,急不可待的李泰。

李泰很聪明,也有文才。其领衘而著的<<地恬志>>一书,深的太宗喜爱。开始时李泰走的步子很正确,也很正。李世民在对李承乾失望时,也确有意立李泰为太子。

可是,李泰太急不可待了,先是对李治用威胁的口气吓唬,后又对李世民记:如为太子,将来会杀了自己的孩子,传位于李治。表现的太露骨太嚣张,有此地无银三百俩之嫌。

再一个,李泰身后是一批少壮派,杜如晦之弟,房玄龄之子等。这虽然很拉风,很激进,但也很危险。因为,这样让那些老臣心理很不舒服,很忌讳。虽是长孙无忌亲我甥,但却得不到他的支持,原因大概也有此吧。

三,身无一物的李恪。

李恪所有的优势,就是李世民说的最象他了。这里说的象,应该是指外表,心胸,气质,谋略等方面。

然而,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不是嫡子。这也是李恪的最大劣势。但是,李世民的喜欢是他的优势,没有利用好,也是他的遗憾了。

四,最懦弱的李治。

李治是这四个人中最不被看好的一个。虽然,李治六岁时就能摇头晃脑地对孝解释一通。然而,喜欢他的李世民也只是智叹他将来会是个好臣子。在李世民心中,李治从来没有和太子划过等号。

在被册封为太子以前的十六年间,李治没有什么过人的表现。给人的最好印象就是平淡。就是这种谈然让长孙无忌,储遂良,李世勣站到了他的背后,成为李治最强大的靠山,让英雄一世的李世民也不得不屈从。

其实,人们在谈论他们的能力时,大多注意的是他们的聪明程度,学识的深浅,是否有其它过人之处,而忽视了他们如何认人赏识,赏识人又能让人常久保持,什么时候该展示自己的才能,什么时候该展示什么样的才能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孔雀开屏是孔雀的特殊本领,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孔雀开屏也是美丽的,然而,如果,在台风来临时,一只展示美丽的孔雀会是什么下场呢?不言自明。

所以,这四个人都有当太子的能力,可以说不分伯仲。但是在把能力展示给人又让人赏识这方面,李治做的最好,所以他笑到了最后

fhfh

fhfh

单论能力而言,可能是李承乾最适合吧…

首先说说李恪,最没希望当太子。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外孙子。如果他当了皇帝,还不够好不容易推倒隋朝的李二陛下恶心的…还有就是,隋唐时期,其实有一部分很大的势力叫做世家大族,门阀势力!李世民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是为了建立新的势力。还有李治和武则天修订新的“百家姓”,把李和武排在前面,也是相同的道理。而李恪,身后恰恰是唐朝皇室想要彻底铲除的旧门阀势力…所以,李恪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上太子的!

再来说说李泰…他当不上太子大概是因为他蠢吧…李泰有文采毋庸置疑,李世民爱他毋庸置疑。可惜,他不懂政治,就想着把他太子大哥整下去了,所以…他投靠了旧门阀势力…把自己当太子的路彻底堵死了…

李治,没啥说的,李世民亲自带大的,腹黑芝麻包。16岁就当上太子了,更是亲自被李世民教导为君之道。从做皇帝上来说,还是合格的。但也有前提——他的哥哥们都废了,李世民也老了,折腾不起来了,所以他生对了时候…

最后说说李承乾吧…这孩子挺倒霉的…他是长子,从小就是太子。10岁就监国了。李世民给他起的字是高明。相当高的评价了,若论能力,绝对是够的!可惜命不好…一来这个太子吧,他有脚疾,最后发展到用拐棍走路的地步了…唐朝嘛,看脸的朝代…一个瘸子,是没啥资格当皇帝的…虽然吧,李二没废了他,估摸着是念及长孙皇后的情分,但是对李泰越来越好,给李泰很多僭越的待遇…所以李承乾心里越来越没底…二来吧…不得不承认,李世民越老越昏庸,他怕儿子太有能力,所以起了打压儿子的心…具体请参考康熙…一边呢,是捧着李泰…一边呢,是打压李承乾…起到制衡的作用…给李承乾打压毛了!最后吧,有人可能想李承乾都是太子了,为啥造反?其实是他不造不行了…李泰的人,想要暗杀他…李世民呢,又态度暧昧,未必不废了他…他也只能先下手为强了…别说啥老老实实当太子就能顺利继位…请参考汉武帝的太子…那汉武帝还没合适继承人呢,就把儿子逼死了…最后刘弗陵才8岁就继位了…李世民可是3个嫡子且都成年了…废了两个,还剩一个呢!所以在那个时候,就算不造反,下场也不一定就好。还不如搏一把呢…可惜败了…李承乾这个人吧,历史上记载的他的荒唐事其实也不算太荒唐…比如他喜欢男的,汉文帝还喜欢男的呢…比如他愿意cosplay成蛮族,雍正还愿意cosplay呢…那都不是啥大事儿…而且跟他造反的人有大将军侯君集,还有几个小叔叔(李渊的小儿子们),说明他人缘挺好…而且还是有些眼光的,至少政治正确,没去依靠旧门阀…可惜就是运气不好,脚有病,母早亡,还摊上那么个爹…

Lyn.Liu

Lyn.Liu

“子承父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放到现在,总有年轻人觉得不靠家里也能成功。当他们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时,才发觉其实走在父辈开闯出来的道路其实更容易成功。普通家庭尚且如此,帝王之家,选择一个出众的儿子继承大业,更是重中之重。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四个非常拔尖,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他们当中有人曾和太子之位擦肩而过,也有人坐上了太子之位又被废弃。从历史结局可以看到,最后是李治成为下一代君王,在普通人眼中,谁又是最适合当太子的人选呢?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长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按照古代的称呼,叫做嫡长子。每个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总是被寄予厚望。李承乾也不例外,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瞧得出来,承载乾坤,继承大业。

李承乾三岁时,李世民令长孙家庆作为他的侍读;陆德明和孔颖达两位大师在教育界颇有声望,李世民将他们请来做李承乾的老师。李承乾八岁时,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对于这个最喜爱的长子,李世民许以太子之位,表达自己对他的重视。

人啊,最难的就是不能始终如一。李世民爱子之心从未变过,但是成年后的李承乾却开始纵情声色。在父亲面前,李世民还是那个谦卑好学的长子,回到东宫的他,脾气却变得乖张暴戾,听不进去他人的谏言,还养了个叫称心的男宠。

李世民得知后,即刻斩杀了男宠,他希望通过此举让李承乾回心转意,重新变回那个乖巧懂事的长子,可惜越压制,李承乾反弹得越厉害,他不仅为男宠在宫中立碑哭泣,还试图和侯君集谋反,最后失败了,被贬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保住了一条性命。

有能力没城府的次子:李泰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小名青雀,才华横溢,在诗词歌赋上很有一套。彼时大唐初定,正是形势大好之际,大唐上下好文才、爱诗篇蔚然成风,李世民也不例外。李泰本身文采卓绝,身边又聚集了一大帮文人骚客,所以很得李世民得喜爱。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到哪种程度呢?宠到长子李承乾担心李世民会“以泰代己”,而仓促举兵谋逆。李泰什么都好,就是没什么城府。

眼见李承乾倒台,自己正得盛宠,他忍不住对李世民吹起了彩虹屁,如果自己能够成为太子,百年后会“杀子还位于李治”。乐昏头的李世民当即许诺要把太子之位传给李泰,不过这种谎言很快便被褚遂良揭穿了。眼看李泰这么不简单,李世民干脆立了没什么主见的李治为太子。

有能力没背景的第三子: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之子,也是因为出身原因,李泰明白自己和皇位无缘,因此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治武功,是李世民几个儿子中,最出色的郡王。但是李恪毕竟年少,也曾因为被御史弹劾,而丢了一次官职。

这次事件不久,李恪又被重新授予官职,出发时,李世民特地写了一封诫子书,作为对李恪的勉励。李恪到了封地后,牢记李世民的训诫,将州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的李恪,

已非“当日吴下阿蒙”,能文能武,又有一定的政治谋略,颇有李世民的风范。

此时李世民回头看李治,越看越觉得认为这个儿子性格太软弱了,撑不起整个唐帝国。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商量,说李恪“英果类我”,欲改立李恪为太子。经过长孙无忌的据理力争,李世民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李治性格不争不抢,不代表长孙无忌就没想法。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的利益必定会受损。所以没过多久,李恪就莫名其妙被卷入了“房遗爱逼宫案”中,丢了性命。

真正躺赢的第九子:李治

李治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因此深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喜爱。李治小名叫雉奴,性格软弱保守,宽厚仁慈。李治最终被推上皇位,有各方势力妥协的因素,也是李世民为了保全其他皇子性命而做出的让步。

李世民四个儿子虽然各有优势,但是综合而言,其实都不如李世民。和其他人相比,李恪在经国治世方面要更胜一筹,可惜李世民作为爱子狂魔,总想要保全所有皇子的性命,加上长孙无忌的推波助澜,因此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侯芮

侯芮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