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垣笔记

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之一种。 作者李清曾任明朝刑、吏、工科给事中,明亡后隐居故里,著书自娱。本书大都是他任三科给事中时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以目睹与耳闻分为“笔记”和“附识”...

李清

[作品]绥寇纪略

记述明末农民战争的史书。该书成于顺治九年(1652)﹐原名《鹿樵纪闻》﹐记述崇祯元年陕北各股义军初起至明亡之事。全书採用纪事本末体例﹐各卷以三字为标题﹐依时序排列。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

吴伟业

[作品]流寇志

以编年形式记载了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流寇始末,共14卷,起明崇祯元年,终清康熙二年。内容多据邸报。另有一种《平寇志》与此书内容九成相同,但一改此书明遗民立场,而以新朝立场为主。

彭孙贻

最新跟帖
hongxiao_h

hongxiao_h

不会。

因为在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的那一刻起,就相当于彻底破坏了明王朝的国家权力架构体系,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功入北京后,心灰意冷,选择了自杀。

中国的农民革命取得政权,真正意义上就两次,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他们起事时,连正规名字都没有,刘邦本名叫“刘季”(刘老三),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朱老八),刘邦取得江山后,由他的孙子汉武帝搞了个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术”的实质,就是彻底的“平民术”,他们这些“民”,是蚩尤九黎部落的后裔,擅长的就是农业生产,所以建立起了彻底的“农民政权”,只不过为了文雅,称之为“儒术”,实际上就是“平民术”。

朱元璋自己身为平民的一员,不得不依靠平民当中的读书人治国,这就是东林党人,但由于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就选用了自己的太监下属建立起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厂、西厂、混合厂来监督读书人的治国理政,这就实现了皇权、相权、监督权的有机制衡,既可以发挥读书人的作用,又不至于使权力发生失控,架空皇权。

结果崇祯皇帝是儒家读书人的一代愤青,天上掉馅饼当上了皇帝,迫不及待的就对魏忠贤代表的太监特务机构予以了诛灭,国家管理体系缺乏了监督权的参与,相权得以完全架空皇权,“君无为,而臣有为”的国家管理模式就成为了“相权天下”的格局,皇帝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就算能够逃得性命,在政治生涯上已经是彻底死亡了。

后来逃到南京的明王朝余党,名义上拥立的负责人虽然有差异,实际做主的,已经变为了政权的丞相,读书人的头了。

故此,与选择乌江自刎的项羽一样,崇祯皇帝作为曾经的权力控制体系的一把手,他们都可以敏感的感受到权力的彻底丧失是怎样刻骨铭心的滋味,这也导致他们都选择了不归路。

Ryan&Libby

Ryan&Libby

大势无法改变,过程更曲折罢了。譬如南明,未尝不想重整旗鼓,奈何党争仍然激烈,社会动荡,民心难安,固守一方也不可得[流泪]

汉将

汉将

不会,顶多是在拖延几年,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大势已去,自古以来,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利益群体的代言人,这就像一个大蛋糕,一个利益群体分一半,剩下的一半让给其它人,这样才平衡,如果他们占到90%的蛋糕,剩下的10%不够分怎么办,那就会乱,那必须把剩下的40%让出来,才能平衡,那就必须动得大蛋糕的人,你动他们,触动他们的利益,那你的代言人就别当了,只有重新开始重新分配,每一个王朝兴衰都是这个过程。

zdldb

zdldb

首先历史没有假设,既然有人提问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在金陵是否可以重整大明呢?我认为是大有机会的!

其一崇祯帝在南京,大明就是没有亡国。很多忠于大明的势力就会在南京集结,也不会出现南明时期的大位之争。

其二崇祯帝在南京可以避开满人和义军的争端。如果处理得到可以瓦解其一,就算不能也可以争取时间抵抗他们。

其三南方富裕,地理较好。可以摆脱大明财政困局,重镇军威。收复失地。

其四满人和义军在占领北京,都没有统治经验。短时间无法收拾民心,大有可能象清初激化民族矛盾。给大明增加民心所向。

其五,可以发展海上力量。从山东或者朝鲜登陆给反军多面打击。还可以和国外势力接触,加强交流。培养盟军等等。

总上所述,大有可能重振大明。

潇晓皓月

潇晓皓月

即使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也不会被改写。他才能不足,缺乏谋略,明朝一样会为清朝所灭,他即使迁都金陵,一样要面对内忧外患,他的才干也挽救不了己彻底衰败即将灭亡的大明。

旭大猴

旭大猴

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一个国家如果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苟延残喘反倒可耻,难道明朝要像清朝一样,仅仅为了皇家的享受,可以做出各种让步,那这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么谁又会喜欢明朝,

小新

小新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但如果说崇祯忍辱负重,迁都南京,历史就已经改写了,但结局是不会改变的。迁都只是苟延残喘,让华夏晚一点进入“猪尾巴”时代。迁都改变不了命运,只能让崇祯再一次感受命运的残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崇祯迁都南京后,会遇到哪些问题。

一.控制不住南方实力派

南方最有实力的军阀是左良玉,虽然他名义上是大明之将,但常年的战争,让这些军阀早就拥兵自重。尤其是当下,北京沦陷,皇帝仓皇南逃。明政权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强弩之末,为这个没落的王朝殉葬死节对于南方这些坐拥富庶之地,长期养尊处优的实力派们来说有点不切实际。崇祯丢了北方,来到两眼一抹黑的南方,想要对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进行整合拉拢,也是痴人说梦。并且还会处处受制于人,仰人鼻息之下谈何守住半壁江山,又怎能北伐成功,后来左良玉的降清也正是这种局面的体现。

二.崇祯可以忍辱,但不能负重

崇祯如果继承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以他的勤政爱民程度绝对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可他偏偏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以他之前的种种表现来分析,他是不能够驾驭这乱世的纷纷扰扰。即使侥幸不死,来了南京,以他的性格和能力,只会再一次体会“群臣误我”的无奈和愤怒。所以说,他来了南京后,“辱”是一定要忍的,但“重”他就不一定能担负的起了。

三.农民军和满清只是明朝灭亡根本原因的体现

明朝灭亡的表面原因是李自成攻进北京,而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最终定鼎中原,改朝换代。但我们知道每个王朝的毁灭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原因往往是内部原因的“并发症”。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现在大都认为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造成了巨大且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的尖锐在统治后期各种不利因素的碰撞下激发到你死我活的境地。百姓沉重的负担,造成了大明经济和生活的恶性循环,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再加上满清的趁火打劫,让军费激增。给明朝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而这些压力再一次被摊派到每一个农民的身上,没有希望的农民只能铤而走险,就形成了匪越剿越多的局面。崇祯来了南京后,虽然有完整的领导班子系统,但国家的根本制度没有改变。用原来没有疗效的药方子去治同样的病,这是自欺欺人。

所以说,来了南京的崇祯虽然还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这些东西没有强有力的财政和军事支撑,都是空中楼阁。他的到来甚至还会引发内部的争权夺利,加速南方的沦陷。南京的崇祯躲得过煤山自缢,但难逃投河玄武的命运。

嗷唔呜

嗷唔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作为一个汉族,建立的朝代。它的统治者,做到了,君王在社稷在。任贼分裂勿尸,莫伤百姓一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煤山上,歪树下,以身殉国以铭志。披头散发遮君颜,还忧天下在心间。

故宫中,金鸾殿,拔剑对天叹无力。挥袖着衣轻身去,但求百姓亨太平!

忆崇祯

历史,不能重来。惟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用历史上的故事,警醒后人。珍惜当下,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KyleShi

KyleShi

迁都南京,统筹剿抚 、征讨农民军、满清势力,大明尚可国祚延续,甚至一举收复旧山河,中华也免于覆灭,而崇祯倒也可能成为功超汉光武帝的中兴之君、中华的大救星! 凭什么说崇祯不吊死,选择南迁,大明就不至于覆灭,甚至有中兴的可能呢?因为南京作为明的龙兴之地,南京,城大而坚固,拥有完整的中央机构,士商云集;有明以来一直是整个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军事上,长江天堑的中游有左良玉十余万大军,下游又有江北四镇的大军扼守,况且崇祯圣旨一下,南方各地的勤王兵马势必云集长江沿线。当时的南方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南方人受教育程度最高,忠君报国之士居多!要知道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绝大多数都是西北的贫苦农民,当时西北地区因天气恶劣,靠天吃饭的西北农民常常是食不果腹,甚至人相食;再加上酷吏的逼迫,最终揭竿而起!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南方,人民大多殷实富庶,小康之家居多,人心思定。迁都南京的崇祯,完全可凭着可用的民心,坚守长江天堑,让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清鐡骑在北方恶斗,坐收渔人之利,伺机收复北方。极大的可能是北方的农民军归顺明廷,共同抵御、剿灭满清。 崇祯一吊死,在那个朕即国家的时代,国家立即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就是这些“群龙”在南方各自为为政,谁也不服谁,最终被满清各个击破,大明彻底覆灭,彻底失去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可能! 如果崇祯不吊死,选择南迁,占据北京的满清,就接管不到完整的明朝中央机构,就无法接手大部分行政经验丰富的明廷汉人官吏;满清更不可能利用投降的汉奸们打着“报君父之仇”的旗号,来征讨四方!如果“君父”尚在南京呼风唤雨,投降满清的文人官吏们将大为减少,而且整个北方抵抗满清的势力尚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柱和领导核心! 如果崇祯不吊死,迁都南京,满清也统一了整个北方,并与明朝划江而治。假以时日,富庶的、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南方,在北方贸易之路被满清彻底卡死的情况下,明朝廷势必会大规模地、主动地走向大海。那么,主动走向大海的明廷势必会与西方碰撞!这种碰撞,只会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那中国、世界的历史都将会改写! 中国历史上的晋朝、宋朝都能够划江而治,为何明朝却没能够做到呢?皇帝不负责任地殉国,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明宗室竟然自乱阵脚、各自忙着登基称帝,最终各自的皇帝梦被满清各个击破的策略无情地粉碎!


清风奈愁何

清风奈愁何

在北宋钦宗的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破了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钦二帝。五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史家称之为南宋。

时年四十四岁的女诗人李清照, 流寓南方,境遇孤苦之际,遂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句,其中对于宋室的南迁,似乎是颇有些“遗恨”的。可终究还是为宋室国祚延续了一百五十二年,却也足以令人欣慰了。以至于在五百余年以后,当大明王朝亦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时候,朝廷虽多次计议南迁,而终又未能成行,以至于当李闯的大顺军于一六四四年攻破北京,灭亡了大明王朝的时候,就颇有些学者站出来,为崇祯帝的未能南迁而扼腕叹息。

既如此,笔者倒是要问了,崇祯帝及他的朝臣们何以就没有如此的见识,而未能南迁呢?

首先,乃是“邀誉有方”的崇祯帝,不肯负“弃宗庙陵寝”之责;

其实早在崇祯十六年,在关外的清军越过长城首次深入大明腹地的时候,崇祯帝便曾与当时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议过南迁之事。毕竟大明有一个现成的都城,即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的南京,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在南京仍保留了整一套与京师北京相仿的中央机构,如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

在李清的《三垣笔记》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传闻,懿安( 天启后张氏) 谓周后语云:‘此周延儒误皇叔也。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 ’且历言周短。周后( 崇祯后) 以闻,上大怒,遣宦者往询索传语者,懿安坚讳,上坚清,迫欲自缢,不得已。乃遣周代征,盖观其后也”。

由上文的记载,我们亦不难看出,对于南迁一事,崇祯帝并非不知其必要性,及可行性的,不过是不想背背负放弃宗庙社稷祖宗陵寝的骂名,“遗恨于万世”而已。讲得直白点,便是我们今日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实这是颇符合崇祯帝的性格的。

其次,是部分朝臣态度消极;

对于崇祯帝的这种心理,时人吴伟业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上意并非不欲南,自惭播越,恐遗恨于万世,将俟举国请而后许”(据吴伟业《绥寇纪略》)。

也就是说崇祯所希望的南迁,是得有一个流程的。也就是“举国请而后许”,让那些被他称之为“臣皆亡国之臣”的朝臣们为其去背负“遗恨于万世”的骂名。而这与朝臣们来讲,似乎又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是明朝的士人可比皇帝“好名”的多,连皇帝都不肯自己去背黑锅的事,朝臣们哪里就能肯呢?其次是由于崇祯帝的多疑,另有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党争而苟延于朝堂的朝臣们,确实也不太能有胆识去力倡南迁。因为这是要冒着在南迁以后,极有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党争,而遭遇弹劾的风险的。发生于崇祯十七年的那次南迁之议,便是很好的例证。

当时李闯的大顺军已经使得山西全境瓦解,于是驸马都尉巩永固力谏南迁,左中允李明睿紧随其后,上疏公开提议南迁。其实李明睿与崇祯帝俩人早就通过气儿了,此时见有朝臣力谏,李明睿自然要陪崇祯帝把这出戏给唱圆满了。

又迫于崇祯帝“毋轻泄”的嘱托,李明睿也只得委婉地申辩,极言南迁之后或有中兴的希望,且以唐肃宗灵武即位与宋高宗南渡杭州为佐证。内阁首辅陈演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坚决反对,光时亨甚至还斥南迁之议为“邪说”,尽管崇祯帝以训斥光时亨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南迁”倾向,朝臣们支持的还是并不多,(据彭孙贻《流寇志》)南迁之议就不得不再次被搁置了。

如此看来,朝廷里占多数的朝臣是颇有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的。

最后,则是另有一部分朝臣是坚决反对南迁的。

在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的君臣议事会上,李邦华与李明睿再次分别提出,皇上南迁和太子监抚南京的两个方案,而群臣中的响应者依然了了,终于使得崇祯帝在次日于平台召见诸阁臣时表达了自己死社稷的决心。即便如此,崇祯帝南迁的准备工作依然在秘密进行着。

直到了三月初三日,崇祯帝再次召集众臣于平台议事,当谈及前日李建泰上奏的“请皇上南迁,由自己护送太子先行”的主张时,这次光时亨不止表示反对,更是声称“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也就是说,将“太子南迁”都给斥责了一通。当万般无奈的崇祯帝再问战守之事时,众人又皆默然不语了。也正是于此时,崇祯喊出了他那句“朕非亡国之君, 诸臣尽亡国之臣耳”的千古名言。(据彭孙贻《流寇志》)

那么如此“凌然正气”的光时亨后来又怎么了呢?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便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败走,他又投降了南明。既如此他又何以要反对崇祯帝南迁呢?笔者倒觉着应为个人利益使然。

首先,他的家室基业皆在北京,这是他最不愿割舍的;其次则是,一旦南迁他手中的权力立马就要受到南京那一套机构班子的威胁。而且,崇祯帝的朝堂上如光时亨这般的人物,其实也并非少数呢。

结语

崇祯帝的“君王死社稷”,固然为其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其所致使的消极影响,也并不少。一位美国学者魏斐德的评论,就颇值得我们重视。他说,“崇祯帝未能南迁,使得大清入关以后,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机构,遂拥有了他们颇为缺乏的,原属于明朝的几乎全部的汉族官吏,并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终征服了南方”。反而言之,对于南明来讲,自是莫大的灾难了。笔者冒昧揣测,倘若崇祯帝能够力排众议,投下严旨,力主南迁并付诸行动,历史或是另一个样子,也未可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崇祯帝所称,“朕非亡国之君, 诸臣尽亡国之臣耳”,似乎又颇有些道理呢。


猫和老鼠

猫和老鼠

也许可以再维续下去,那么就和南宋一样了。长江以北为满清,以南为大明。

国安球迷佟中正

国安球迷佟中正

还真有可能。南明之所以那么快就灭亡了,与崇祯以及他的儿子都没能及时跑出来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太子之争,其弊端就一直影响到明末。简而言之,以东林党为主力的文官集团在万历年间就一直支持明光宗朱常洛,而一直对抗万历皇帝所偏爱的福王。问题是,满清入关李自成兵败以后,就是因为崇祯及其儿子一个都没能及时跑到南京。这时候,论血缘关系,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后来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问题是,因为历史恩怨,江南一带的东林党人不愿意就这样承认弘光帝。因此,南明一朝,东林党从弘光帝继位前后到南明灭亡,都一直在拆台。导致弘光帝不得不依靠太监引入外地藩镇如左良玉来坐稳帝位,这样,南明一朝又出现了武人藩镇不可制约的局面。文官拆台,武人割据,南明不灭亡就真是没天理了。可以说,如果崇祯帝及其儿子哪一个能及时出现在南京,其帝位的正统性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对比弘光一朝那些狗屁倒灶的烂事,在江南一带重建明朝,起码南北朝相持是可以的。

兔兔815

兔兔815

无论崇祯迁不迁都,明政权能不能延续,整个中国社会进程不会改变。改写的只是进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一段时期内的局部社会变迁和国家形态。

那么先来谈谈,如果崇祯的皇位不倒台,明庭继续的可能性:明庭后期的政策已经出现相当大的失误,贵族地主阶级掌握大部分财富,老百姓民不聊生。朝廷的军队已经被腐朽的制度腐化得没有战力。要知道,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已经萌芽生根,人心思变。残酷的民生现实加上腐朽衰弱的朝廷集团,引发社会危机加剧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明庭很容易会被各方力量所攻破。明朝政权已经发展到了它的暮年,不是靠治权者的强行可以维持的,社会治理急需一股新鲜血液来注入。所以即使崇祯迁都也改变不了明朝被换代的宿命。

接下来不管哪一个政权上台,都会继续封建统治。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在17至19世纪,资本主义的实践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中国社会在1644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可能因为施政集团的不同治理使国家变得强大,或许弱小。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改变不了中国进入近代文明时的形态跟历史,变化不确定的是国家版图和社会繁荣度。

新闻资讯 热点美文 益智问答 一网打尽老胡的和光同尘 欢迎大家都是头条君

YUE小岩

YUE小岩

历史不能重演,结局都是一样。

首先,崇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君王死社稷的思想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作为一国之主,他岂能放祖先辛苦打下的江山。放弃了北京,就等于放弃正统,做为皇帝,他是万万不能那样做的。

其次,无兵可用。就是迁都金陵,也不能改变局面。因为当时明朝的政策已经不得人心,激起了民变,老百姓不愿意为其卖命,不能为军队找到源源不断的兵源,。打仗要死人,没有兵源,如何支撑起扑灭农民军和女真起义的局面。

再者,无将可用。根据明朝实录记载,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不相信大臣,认为大臣都自私自利,以权谋私,不能真正为朝廷效力罚。这样的局面,导致朝臣不和,将相不和,以至于无将可用。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可悲,可叹,可气!!!


水子欢

水子欢

崇祯当年是机会翻盘的的!

从后续的南明政权来看,当时在南方,明朝依然是被认可的政权,无论是百姓和领兵将领,都是终于明朝的,其形势甚至要比北方好。

更重要的是,在南京有着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什么内阁、六部尽皆齐全,当年就是为了防被蒙古人,而建立的备用体系。

崇祯来到这儿都不需要太用力,这套备用系统就可以帮助明朝实现重启。

这可比当年赵构好多了!

所以历史上对于崇祯死守北京城很惋惜!

要是他能迁都南京、凭借着他的威望,加上南方的本身的力量,完全有可能东山再起,再不济也可以像南宋一样,自保有余。

当年南明之所以那么不堪一击,很大程度上是内讧,因为崇祯已经没了,各方势力都想拥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新君,导致内讧不断,为清军个个击破。

但可惜的是,崇祯没有迁都!

当初眼见李自成大军逼近,崇祯心底也挺慌,想着南京的皇宫空着那么久,自己也该过去住住了。只是碍于面子,不好说出口,毕竟这时候迁都有点逃跑的感觉。大明皇帝向来自诩骨气,当年也先打到北京城下也未曾说迁都,此时他自然不能提。

而就在崇祯发愁如何开口的时候,底下大臣李明睿非常会来事儿,他上奏崇祯,晓以利害,请他迁都。

崇祯乘机抛出迁都之想法!

结果遭到以内阁首辅陈演为首的众位大臣反对,他们怒斥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这一闹就把崇祯给怼了回去,李明睿因此受到贬谪,自此心灰意冷,纵情声色,不问国事。

而崇祯也不好再提迁都一事(死要面子活受罪)。

陈演这些人嘴上高呼祖宗社稷、宗祠尊严,满嘴的忠君为国,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已。

他们都是北方士族,其根基多在北方,一旦崇祯南迁,他们的利益必然受损。

首先他们的房宅土地肯定是没有了,而家中那些值钱的大物件儿估计也不好搬走,至于那些见不得人的小金库,也很容易在在迁都过程中暴露。

而且南方有着一套备用行政班子,这些北方集团过去,必然会与其产生权利冲突。

就算你们是正经的一把手,人家只是备用候补,但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多半是自己吃亏,谁能保证自己过去以后依然能坐到之前的位置。

所以无论是从财富还是地位,在他们看来,南迁都是一项亏本买卖,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权势,便死命阻止崇祯迁都。

但阻止归阻止,他们欺负得了崇祯却奈何不了李自成,特别是陈演这个首辅,庸臣一枚,除了捣乱什么都不会。当年李自成能够攻破山西,很大原因就是他力排众议,不让调吴三桂得关

虎妞宝贝

虎妞宝贝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