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垣笔记

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之一种。 作者李清曾任明朝刑、吏、工科给事中,明亡后隐居故里,著书自娱。本书大都是他任三科给事中时耳闻目睹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以目睹与耳闻分为“笔记”和“附识”...

李清

[作品]绥寇纪略

记述明末农民战争的史书。该书成于顺治九年(1652)﹐原名《鹿樵纪闻》﹐记述崇祯元年陕北各股义军初起至明亡之事。全书採用纪事本末体例﹐各卷以三字为标题﹐依时序排列。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

吴伟业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作品]流寇志

以编年形式记载了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流寇始末,共14卷,起明崇祯元年,终清康熙二年。内容多据邸报。另有一种《平寇志》与此书内容九成相同,但一改此书明遗民立场,而以新朝立场为主。

彭孙贻

最新跟帖
XXXX

XXXX

崇祯在位17年时间,面对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地方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后金政权迅速崛起这三个影响明朝统治的问题 ,崇祯皇帝毫无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都没有,因此无论他是否迁都金陵,大明王朝都将在他手上葬送,历史不会在崇祯手中重写,原因有三:

不善于搞钱

不论是对内征缴农民起义还是对外抗击后金的入侵,归根结底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保障,但是崇祯不擅长搞钱。

明朝的亲王、官僚、宦官大规模的兼并土地,他们巧妙的利用朝廷的优待政策躲避交税,导致封建王朝的收入支柱田地赋税少的可怜,国家贫困不堪。

面对经历困境,崇祯皇帝想到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加重对于普通百姓的盘剥;二是自己带头缩减皇室的开支;三是号召文武百官给国家捐款。

可以看出这三条方案没有一条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财政紧张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不善于用人

崇祯皇帝原本只是一个亲王,登上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除掉阉党,这是崇祯皇帝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智商在线的行动。但是崇祯对于阉党成员得态度是零容忍,结果在东林党的撺掇下打击面越来越广,很多非阉党的核心成员受到打击报复,导致朝廷的元气大伤。

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信任的时候干什么都可以,但是一旦出现偏差,失去这份信任,那么基本就是死路一条。而崇祯本人又是一个猜忌心特别重的人,没有一个大臣能够获得他持久的信任,因而被他诛杀的能臣干吏不在少数。

崇祯统治期间不是没有救国于危难的人才,而是这些人才根本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一个个葬送在崇祯自己手中。

不善于治国

不可否认,大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不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他继位之后是非常渴望力挽狂澜,做一个中兴之主的,可是他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

崇祯做什么事情都显得过于急躁,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他始终不明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大明王朝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调整,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根本性得转变。

崇祯皇帝采取的治国策略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情况变来更加糟糕,最后导致国破家亡。

结语

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不迁都金陵,一方面是碍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制,他太过注重名声,不是一个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人;另一方面他通过十几年的执政发现自己劳心费力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个国家,因此自杀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彩虹在跳舞

彩虹在跳舞

肯定会,看一下南明的历史就知道,从朱由崧建国到最后李定国郑成功两路北伐,其中一直存在着正统之争。

朱由崧时代有朱由崧、朱常淓的站队,之后是隆武政权和鲁监国,就是朱由榔登基后还有朱聿鐭的绍武政权。

就是因为这些正统之争,让南明不能齐心合力,才被建州各个击破。

如果崇祯或者太子烺哥儿去了南京,那么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崇祯和其血脉有天然的正统资格,有他们在,其他皇族都没有资格,所有历史上的各自为政就都能统一在南京,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由崧刚登基时的南明,在多尔衮眼里是不能轻易刺激的庞然大物。朱由崧都这样,如果换了朱由检,那更是千古一帝了。

我以前写过,崇祯如果去了南京,最晚1647年张献忠死后招降了李定国就可以北伐了,而那时建州和李自成一个退缩在直隶,一个守在陕西,都是没钱没粮,其实就是苟延残喘了。

薇eric

薇eric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的话,历史会怎么样,其实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了的。

迁都的有利因素:我们都知道南明为什么这么快就玩完,其实还是由于南明的若干个所谓皇帝互相之间有些斗争,没有形成一个合力。简而言之,这些上位的皇帝们,大多数都是明朝宗室远支,没有多少说服力。崇祯如果南下,至少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南明表面上是团结的。

迁都的不利因素:其实崇祯做的真心是一塌糊涂啊,猜疑、偏执,这些性格本身就会制约着崇祯的能力发挥。即便是崇祯真心来到了金陵,有些情况会不会大不同,似乎不好说。但是党争啊,崇祯不信任武将啊,群臣不配合啊,这些问题依旧存在。

这么看来,崇祯迁都显而易见会好很多,至少南明不会乱成那样,也不会这么快就灭掉。但是想要长期保持下去,估计也够呛。

yuananswer

yuananswer

历史未必能改写,明亡之责虽不完全在崇祯帝身上,但是和崇祯帝也有一定关系,崇祯帝虽然很勤政,但是他的能力以及他的心性都注定他不是能力挽狂澜的人,所以他即使迁都也阻挡不了后期满清八旗铁骑入主中原的结果。

崇祯帝可以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有抱负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其实缺乏的是能力,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王朝。

崇祯帝心怀壮志,一方面勤政立志再造盛世,但是他另一方面又生性多疑且苛刻,早期的崇祯帝非常讨厌宦官干政,除掉魏忠贤以后,崇祯帝曾经很长时间没有重用过宦官,但是在中后期崇祯帝又大肆启用宦官,派遣宦官监军干政。

宦官干政带来的结果就是朝廷大臣离心离德,很多名臣良将被监军太监陷害致死,比如监军太监高起潜因为私仇陷害报复名将卢象升,坐看卢象升被皇太极围困力战而死,而不发一兵一卒相救,最终高起潜在卢象升战死后不战而溃。

像这种高起潜这种宦官陷害良将的例子还有不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帝即使退守南京,顶多能使明朝苟延残喘一阵,或许明朝能延长二三十年寿命,但是也很难有大作为。

崇祯帝一生前期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剿灭魏忠贤阉党集团,整饬吏治,重用袁崇焕,想着能在自己手里重振大明声威,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崇祯帝有志向,自律性也很强,但是他缺乏的是君王的气度。

诛杀袁崇焕,猜疑重臣,心胸狭窄,缺乏容人之量,喜欢听大话,这些都是导致崇祯帝最终亡国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对朝臣的不放心,崇祯在中后期又把心思放在了更为听话他认为容易掌控的宦官身上,又开始重用宦官,所以这样的皇帝即使退守南京,如何复国呢?

崇祯帝的多疑还是的大明王朝上下离心离德,君臣离心。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居然换了18人,刑部尚书换了17人,内阁大学士换了50人,要知道大明王朝自建立内阁以来,历史上也总共出过160余位内阁大学士,而崇祯帝一朝的内阁大学士就占了整个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这说明了崇祯帝好猜忌而且还急于求成,很多有才华的内阁大臣还没有发挥出才能,便被着急重振大明雄风的崇祯帝拿下了。比如孙承宗、钱龙锡等内阁大臣都是非常有能力且正直的名臣,但是崇祯帝急于求成而且也厌恶过于正直的这些能臣,外加朝廷中的奸佞之臣排挤,这些人很快就下台了。

所以崇祯一朝贤臣被疏远,都是一些擅长清谈说大话或者善于揣摩崇祯帝心思的奸佞之臣当道,再纵观崇祯朝任期最长的内阁大臣如周延儒和温体仁等人,这都是史书上盖棺定论的奸臣,在《明史》中都直接被列入奸臣传,这也说明了崇祯帝不善于用人。

不善于用人还不信任朝臣,而且还好猜忌,最关键是崇祯帝为了震慑朝臣,所动用的酷刑残暴不仁,很多名臣良将皆死于崇祯帝的不信任之下,最为著名的当属抗清名将袁崇焕。

崇祯帝亲自下旨杀害的总督就有7人,巡抚11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抗清名将袁崇焕和明末时期东学西渐的倡导者孙元化。以袁崇焕来说,虽然袁崇焕比较有争议,但是绝不能否认袁崇焕在抑制后金也就是清朝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明史·袁崇焕传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还有登莱巡抚孙元化,虽然孙元化在吴桥兵变事件上负有重大责任,有失职之嫌疑,但是孙元化还是非常有能力有才干,他是明末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他比较重视欧洲文化和科技,他善于钻研火炮研发与数学,算是那个时期中国很少的能精通近现代化科技的专家,结果就是这么一位擅长制造火炮的专家,就因为失职被崇祯帝斩首弃市。

像崇祯帝这样经常干亲者痛仇者快还自毁长城的皇帝,即使南迁他还能有多大作为吗?

崇祯帝其实不是没想过南迁,但是他好面子,他不想自己提出来南迁,可是朝臣以及王公大臣没有人敢开这个头劝他南迁。

因为他们都了解崇祯帝的性格,如果劝其南迁,届时崇祯帝到了南方肯定会翻旧账,谁让我南迁的,君王死社稷你们不知道吗?丢了祖宗基业,劝崇祯帝南迁的人势必会成为崇祯帝南迁以后的出气筒,所以他们不敢劝,崇祯帝猜忌残暴已经让当时的朝臣有了深刻印象,崇祯帝充分诠释了伴君如伴虎的真义。

在危难之际,只有崇祯帝的亲妹夫驸马巩永固敢劝崇祯帝南迁,但是巩永固向来在中央没有任何势力,所以只有他一个人劝崇祯帝,因此崇祯帝一看只有巩永固劝自己南迁,他也就打消了南迁的想法。

所以既可怜又可恨的崇祯帝最后在景山上了结了一生,崇祯帝的一生不仅志大才疏,还有着好猜忌严苛的缺点,再加上他还赶上了小冰河期,因此注定他不能拯救大明王朝。

看完崇祯帝的一生,再想想即使他南迁以后,虽然南明的实力还是很强大,但是以这样的崇祯帝来说还能带领南明有什么作为?

所以崇祯帝即使南迁以后,南京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他顶多只能延长明王朝二三十年寿命,但是想恢复河山的话,恐怕得换成他的老祖宗朱元璋才行。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rcho

rcho

如果崇祯真的选择南迁,大明的江山或许会延续下去,历史必定会被改写,只是改得幅度大小的问题。南明的朝廷总是在内斗,主要原因就是并非皇家正朔血统,如果崇祯南迁,振臂一呼,只要决策正确,偏安一隅,还是可以自保的。

况且还可以让北方的李自成和满清互掐,崇祯在南京大可坐山观虎斗。事实上,当时清军的实力不是很强,如果没有内部起义,明军足以对付,正是两线作战,加上长时间的缺钱,才让大明房倒屋塌。

就算丢掉北方大面土地,南方也足以支撑半壁江山,而且左良玉手下还有数十万军马,想来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为何崇祯偏偏不选择南迁,而选择自缢殉国?

犹豫不决,浪费时机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帝,准备覆灭大明,情况十分紧急。大臣李明睿建议崇祯尽快南迁,崇祯回道:“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崇祯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碍于没人支持,还有很多大臣反对,所以崇祯也很为难。李明睿继续劝道:“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当时的崇祯就该当机立断,直接下令南迁,但崇祯一直犹豫不决,浪费了大好时机。正月李明睿和崇祯谈的话,等到三月,崇祯还没有定下来。

之后众臣仍不同意南迁,崇祯就这么着妥协了,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走也走不了了,只能殉国而死。崇祯虽说有些首鼠两端,但他仍是一国皇帝陛下,他有权力决定南迁事宜,当时情况紧急,不应再考虑大臣的意见,只要皇帝下令,南迁就可以实现。

帝王尊严,对不起列祖列宗

崇祯从即位开始,一直十分勤奋,每日早早起来,很晚才睡,不停地处理着政务,不停地和大臣商议国事,可以说崇祯做得已经很不错了。

只不过崇祯依旧心存愧疚,毕竟到他在任上,才出现了这么多事端,后金已经成了气候无法收拾,国内连年天灾人祸,起义频发。

有明一代的皇帝,大多强硬果决,尤其面对外敌,从不妥协。如果崇祯选择南迁,从面子上就说不过去,况且崇祯本身性格也十分倔强,既然大家不同意南迁,既然南迁会损伤帝王尊严,那么就直接殉国,一了百了。

总结

历史不会重来,时空不会倒转,或许崇祯可以南迁,崇祯可以和后金议和,但对于后世,崇祯死社稷,反而为大明争得刚强的美誉。

qdxd

qdxd

有道无福,说的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戏文里唱得好,说崇祯帝有道无福,在位一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时局糜烂,百官离心,再加上天灾人祸,纵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怕是也相当棘手,更何况如崇祯般年轻的帝王呢?

暂且不论崇祯帝功过是非,因为这已经成为事实,大明朝在他手里完了,相信他在煤山自缢而亡的刹那,恐怕想的也是愧对列祖列宗吧!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当年,崇祯帝忍辱负重,听从大臣的建议,迁都金陵,相信历史必定会改写,至少,大明的国祚,不会是仅仅两百多年。

迁都金陵的建议

在李自成即将打进北京之时,就有大臣建议暂避其锋芒,以图发展。事实上,在历朝历代,也不乏有南迁的例子,如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就迁都洛阳;西晋定都洛阳,东晋南迁于建康;北宋定都开封,南宋迁都于临安。这些举措,无非是一个“躲”字,躲好了,王朝的命运就会改变。

而根据当时的局面,南迁是有明显的额好处的,首先,北方的局势不容乐观,皇太极以及多尔衮的后金势力逐渐崛起,而西方的李自成也已经羽翼丰满,这两个力量,随便一个都会对明朝造成威胁,坚守北方,势必要遭受两方同时攻击,但如果退居南方,养精蓄锐,分而治之,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其次,退居南方后,明朝依然拥有百万战力和部分优秀的将领,如李定国、史可法,祖大寿,还包括吴三桂,在南京稳定政权后,吴三桂有很大可能性会成为明朝镇守江淮一线的中坚力量,同时李定国、史可法,祖大寿这三位将军,也会成为抵挡敌军的坚实盾牌。而不会像历史上落了个那般凄惨的结局。

最重要的是,南京本来就是陪都,各类官员体制机构一应俱全,可以说是马上就能开工,并且这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登基之地,迁都于此,于情于理均能说得过去,同时还能得到南方各阶层的支持,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讲,迁都金陵,是一个明智之举。

假设迁都金陵后的结果

迁都金陵后,按照当时的局势,最大可能性就会出现如东汉末年那样三个政权割据的情形,首先清军照常入关,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而李自成,在对抗兵强马壮的八旗军无果后,也会龟缩于西北,此时的长江以南,就是明朝的天下。

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额拉锯战能持续多久,就要看李自成能够扛多久,如果李自成顶不住八旗军的进攻,那么南方的明朝就比较危险,毕竟迁都之后,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来安排,同时根据明朝末期那些内阁大臣以及言官的尿性,必定也是会有一番你争我斗,因此,即便是迁都后,明朝是否能延续和延续多久,取决于李自成的败亡速度和崇祯帝的手段是否强硬了。

这其中,关键要看李自成的额大顺军究竟能不能拖住后金的攻势,因为八旗军战力强悍,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实力上,恐怕不在一个档次。另外就是一种极坏局面出现,李自成和八旗军联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崇祯帝即便是南迁,恐怕也抵挡不了多久。

最后尤为重要的额就是,明朝的内部情况,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灭亡,是很多因素促成的,但是这其中党争不断,内阁大员尸位素餐,以及言官横行朝堂,都是明朝灭亡的关键因素,如果崇祯帝没有雷霆手段将这些危险因素清除掉,那么灭亡,也只是晃了个地方而已。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1644年4月,南哥孤独而悲愤的年轻帝王,环顾四周,无一人肯助,心中的绝望与悲凉,恐怕是常人不能体会的,纵然心中不甘,奈何却做了个亡国之君!

关注晓生,更多不一样的历史讲给你听。

猫和老鼠

猫和老鼠

也许可以再维续下去,那么就和南宋一样了。长江以北为满清,以南为大明。

清风奈愁何

清风奈愁何

在北宋钦宗的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破了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徽、钦二帝。五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史家称之为南宋。

时年四十四岁的女诗人李清照, 流寓南方,境遇孤苦之际,遂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句,其中对于宋室的南迁,似乎是颇有些“遗恨”的。可终究还是为宋室国祚延续了一百五十二年,却也足以令人欣慰了。以至于在五百余年以后,当大明王朝亦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时候,朝廷虽多次计议南迁,而终又未能成行,以至于当李闯的大顺军于一六四四年攻破北京,灭亡了大明王朝的时候,就颇有些学者站出来,为崇祯帝的未能南迁而扼腕叹息。

既如此,笔者倒是要问了,崇祯帝及他的朝臣们何以就没有如此的见识,而未能南迁呢?

首先,乃是“邀誉有方”的崇祯帝,不肯负“弃宗庙陵寝”之责;

其实早在崇祯十六年,在关外的清军越过长城首次深入大明腹地的时候,崇祯帝便曾与当时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议过南迁之事。毕竟大明有一个现成的都城,即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的南京,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在南京仍保留了整一套与京师北京相仿的中央机构,如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

在李清的《三垣笔记》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传闻,懿安( 天启后张氏) 谓周后语云:‘此周延儒误皇叔也。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 ’且历言周短。周后( 崇祯后) 以闻,上大怒,遣宦者往询索传语者,懿安坚讳,上坚清,迫欲自缢,不得已。乃遣周代征,盖观其后也”。

由上文的记载,我们亦不难看出,对于南迁一事,崇祯帝并非不知其必要性,及可行性的,不过是不想背背负放弃宗庙社稷祖宗陵寝的骂名,“遗恨于万世”而已。讲得直白点,便是我们今日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其实这是颇符合崇祯帝的性格的。

其次,是部分朝臣态度消极;

对于崇祯帝的这种心理,时人吴伟业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上意并非不欲南,自惭播越,恐遗恨于万世,将俟举国请而后许”(据吴伟业《绥寇纪略》)。

也就是说崇祯所希望的南迁,是得有一个流程的。也就是“举国请而后许”,让那些被他称之为“臣皆亡国之臣”的朝臣们为其去背负“遗恨于万世”的骂名。而这与朝臣们来讲,似乎又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是明朝的士人可比皇帝“好名”的多,连皇帝都不肯自己去背黑锅的事,朝臣们哪里就能肯呢?其次是由于崇祯帝的多疑,另有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党争而苟延于朝堂的朝臣们,确实也不太能有胆识去力倡南迁。因为这是要冒着在南迁以后,极有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党争,而遭遇弹劾的风险的。发生于崇祯十七年的那次南迁之议,便是很好的例证。

当时李闯的大顺军已经使得山西全境瓦解,于是驸马都尉巩永固力谏南迁,左中允李明睿紧随其后,上疏公开提议南迁。其实李明睿与崇祯帝俩人早就通过气儿了,此时见有朝臣力谏,李明睿自然要陪崇祯帝把这出戏给唱圆满了。

又迫于崇祯帝“毋轻泄”的嘱托,李明睿也只得委婉地申辩,极言南迁之后或有中兴的希望,且以唐肃宗灵武即位与宋高宗南渡杭州为佐证。内阁首辅陈演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坚决反对,光时亨甚至还斥南迁之议为“邪说”,尽管崇祯帝以训斥光时亨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南迁”倾向,朝臣们支持的还是并不多,(据彭孙贻《流寇志》)南迁之议就不得不再次被搁置了。

如此看来,朝廷里占多数的朝臣是颇有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的。

最后,则是另有一部分朝臣是坚决反对南迁的。

在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的君臣议事会上,李邦华与李明睿再次分别提出,皇上南迁和太子监抚南京的两个方案,而群臣中的响应者依然了了,终于使得崇祯帝在次日于平台召见诸阁臣时表达了自己死社稷的决心。即便如此,崇祯帝南迁的准备工作依然在秘密进行着。

直到了三月初三日,崇祯帝再次召集众臣于平台议事,当谈及前日李建泰上奏的“请皇上南迁,由自己护送太子先行”的主张时,这次光时亨不止表示反对,更是声称“幸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也就是说,将“太子南迁”都给斥责了一通。当万般无奈的崇祯帝再问战守之事时,众人又皆默然不语了。也正是于此时,崇祯喊出了他那句“朕非亡国之君, 诸臣尽亡国之臣耳”的千古名言。(据彭孙贻《流寇志》)

那么如此“凌然正气”的光时亨后来又怎么了呢?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便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败走,他又投降了南明。既如此他又何以要反对崇祯帝南迁呢?笔者倒觉着应为个人利益使然。

首先,他的家室基业皆在北京,这是他最不愿割舍的;其次则是,一旦南迁他手中的权力立马就要受到南京那一套机构班子的威胁。而且,崇祯帝的朝堂上如光时亨这般的人物,其实也并非少数呢。

结语

崇祯帝的“君王死社稷”,固然为其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其所致使的消极影响,也并不少。一位美国学者魏斐德的评论,就颇值得我们重视。他说,“崇祯帝未能南迁,使得大清入关以后,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机构,遂拥有了他们颇为缺乏的,原属于明朝的几乎全部的汉族官吏,并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终征服了南方”。反而言之,对于南明来讲,自是莫大的灾难了。笔者冒昧揣测,倘若崇祯帝能够力排众议,投下严旨,力主南迁并付诸行动,历史或是另一个样子,也未可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崇祯帝所称,“朕非亡国之君, 诸臣尽亡国之臣耳”,似乎又颇有些道理呢。


KyleShi

KyleShi

迁都南京,统筹剿抚 、征讨农民军、满清势力,大明尚可国祚延续,甚至一举收复旧山河,中华也免于覆灭,而崇祯倒也可能成为功超汉光武帝的中兴之君、中华的大救星! 凭什么说崇祯不吊死,选择南迁,大明就不至于覆灭,甚至有中兴的可能呢?因为南京作为明的龙兴之地,南京,城大而坚固,拥有完整的中央机构,士商云集;有明以来一直是整个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军事上,长江天堑的中游有左良玉十余万大军,下游又有江北四镇的大军扼守,况且崇祯圣旨一下,南方各地的勤王兵马势必云集长江沿线。当时的南方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南方人受教育程度最高,忠君报国之士居多!要知道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绝大多数都是西北的贫苦农民,当时西北地区因天气恶劣,靠天吃饭的西北农民常常是食不果腹,甚至人相食;再加上酷吏的逼迫,最终揭竿而起!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南方,人民大多殷实富庶,小康之家居多,人心思定。迁都南京的崇祯,完全可凭着可用的民心,坚守长江天堑,让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满清鐡骑在北方恶斗,坐收渔人之利,伺机收复北方。极大的可能是北方的农民军归顺明廷,共同抵御、剿灭满清。 崇祯一吊死,在那个朕即国家的时代,国家立即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就是这些“群龙”在南方各自为为政,谁也不服谁,最终被满清各个击破,大明彻底覆灭,彻底失去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可能! 如果崇祯不吊死,选择南迁,占据北京的满清,就接管不到完整的明朝中央机构,就无法接手大部分行政经验丰富的明廷汉人官吏;满清更不可能利用投降的汉奸们打着“报君父之仇”的旗号,来征讨四方!如果“君父”尚在南京呼风唤雨,投降满清的文人官吏们将大为减少,而且整个北方抵抗满清的势力尚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柱和领导核心! 如果崇祯不吊死,迁都南京,满清也统一了整个北方,并与明朝划江而治。假以时日,富庶的、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南方,在北方贸易之路被满清彻底卡死的情况下,明朝廷势必会大规模地、主动地走向大海。那么,主动走向大海的明廷势必会与西方碰撞!这种碰撞,只会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那中国、世界的历史都将会改写! 中国历史上的晋朝、宋朝都能够划江而治,为何明朝却没能够做到呢?皇帝不负责任地殉国,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明宗室竟然自乱阵脚、各自忙着登基称帝,最终各自的皇帝梦被满清各个击破的策略无情地粉碎!


嗷唔呜

嗷唔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作为一个汉族,建立的朝代。它的统治者,做到了,君王在社稷在。任贼分裂勿尸,莫伤百姓一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煤山上,歪树下,以身殉国以铭志。披头散发遮君颜,还忧天下在心间。

故宫中,金鸾殿,拔剑对天叹无力。挥袖着衣轻身去,但求百姓亨太平!

忆崇祯

历史,不能重来。惟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用历史上的故事,警醒后人。珍惜当下,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小新

小新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但如果说崇祯忍辱负重,迁都南京,历史就已经改写了,但结局是不会改变的。迁都只是苟延残喘,让华夏晚一点进入“猪尾巴”时代。迁都改变不了命运,只能让崇祯再一次感受命运的残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崇祯迁都南京后,会遇到哪些问题。

一.控制不住南方实力派

南方最有实力的军阀是左良玉,虽然他名义上是大明之将,但常年的战争,让这些军阀早就拥兵自重。尤其是当下,北京沦陷,皇帝仓皇南逃。明政权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强弩之末,为这个没落的王朝殉葬死节对于南方这些坐拥富庶之地,长期养尊处优的实力派们来说有点不切实际。崇祯丢了北方,来到两眼一抹黑的南方,想要对盘根错节的各方势力进行整合拉拢,也是痴人说梦。并且还会处处受制于人,仰人鼻息之下谈何守住半壁江山,又怎能北伐成功,后来左良玉的降清也正是这种局面的体现。

二.崇祯可以忍辱,但不能负重

崇祯如果继承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以他的勤政爱民程度绝对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可他偏偏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以他之前的种种表现来分析,他是不能够驾驭这乱世的纷纷扰扰。即使侥幸不死,来了南京,以他的性格和能力,只会再一次体会“群臣误我”的无奈和愤怒。所以说,他来了南京后,“辱”是一定要忍的,但“重”他就不一定能担负的起了。

三.农民军和满清只是明朝灭亡根本原因的体现

明朝灭亡的表面原因是李自成攻进北京,而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最终定鼎中原,改朝换代。但我们知道每个王朝的毁灭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原因往往是内部原因的“并发症”。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现在大都认为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造成了巨大且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的尖锐在统治后期各种不利因素的碰撞下激发到你死我活的境地。百姓沉重的负担,造成了大明经济和生活的恶性循环,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再加上满清的趁火打劫,让军费激增。给明朝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而这些压力再一次被摊派到每一个农民的身上,没有希望的农民只能铤而走险,就形成了匪越剿越多的局面。崇祯来了南京后,虽然有完整的领导班子系统,但国家的根本制度没有改变。用原来没有疗效的药方子去治同样的病,这是自欺欺人。

所以说,来了南京的崇祯虽然还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这些东西没有强有力的财政和军事支撑,都是空中楼阁。他的到来甚至还会引发内部的争权夺利,加速南方的沦陷。南京的崇祯躲得过煤山自缢,但难逃投河玄武的命运。

旭大猴

旭大猴

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一个国家如果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苟延残喘反倒可耻,难道明朝要像清朝一样,仅仅为了皇家的享受,可以做出各种让步,那这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么谁又会喜欢明朝,

潇晓皓月

潇晓皓月

即使崇祯皇帝忍辱负重迁都金陵,历史也不会被改写。他才能不足,缺乏谋略,明朝一样会为清朝所灭,他即使迁都金陵,一样要面对内忧外患,他的才干也挽救不了己彻底衰败即将灭亡的大明。

zdldb

zdldb

首先历史没有假设,既然有人提问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崇祯皇帝忍辱负重在金陵是否可以重整大明呢?我认为是大有机会的!

其一崇祯帝在南京,大明就是没有亡国。很多忠于大明的势力就会在南京集结,也不会出现南明时期的大位之争。

其二崇祯帝在南京可以避开满人和义军的争端。如果处理得到可以瓦解其一,就算不能也可以争取时间抵抗他们。

其三南方富裕,地理较好。可以摆脱大明财政困局,重镇军威。收复失地。

其四满人和义军在占领北京,都没有统治经验。短时间无法收拾民心,大有可能象清初激化民族矛盾。给大明增加民心所向。

其五,可以发展海上力量。从山东或者朝鲜登陆给反军多面打击。还可以和国外势力接触,加强交流。培养盟军等等。

总上所述,大有可能重振大明。

Ryan&Libby

Ryan&Libby

大势无法改变,过程更曲折罢了。譬如南明,未尝不想重整旗鼓,奈何党争仍然激烈,社会动荡,民心难安,固守一方也不可得[流泪]

虎妞宝贝

虎妞宝贝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