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驾崩,辽主为什么会哭?

提到的作品

[作品]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套装共5册)(旧版)》一书以北宋、辽、西夏、大理并立的历史为宏大背景,将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其中,书中人物繁多,个性鲜明,情节离奇,尽显芸芸众生百态。《天龙八部(套装共5...

金庸

[作品]宋史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

陈振

[作品]邵氏闻见后录

《邵氏闻见后录》内容丰富,全书三十卷,或省称闻见后录,宋人邵博作。自序说撰写是书,系续其父邵伯温闻见录,故以后录名书。伯温书遂称「前录」以应之。其书成于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

邵博

[作品]辽史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

托克托/脱脱

[作品]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题名宋叶隆礼撰,是迄今为止记载辽代二百一十八年史事比较早、比较有系统得一部史书,它比元代官修的『辽史』约早百年,又是官修『辽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契丹国志』又称『契丹志』或『...

叶隆礼

最新跟帖
landman

landman

主要是人格魅力!

宋仁宗是个好皇帝。

政通仁和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绝对的一页。

karl

karl

哭,是情绪的宣泄!因为他们是真情意!真兄弟!

宋辽南北对立,一个统治南方,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一个统治北方,嗜血尚武战斗力惊人!打仗,宋自然不是对手,但文化输出,宋居高临下,辽向来仰慕宋之风雅!

因觊觎中原,辽时常挑衅,宋立足现状结“澶渊之盟”,以金钱美酒平息战火,虽不得已而为之,却让千万百姓安享数十年之和平,让宋之经济文化突飞猛进。

这难得的岁月静好,两朝往来频繁。宋仁宗赵祯与辽道宗耶律洪基偶然相遇,一个才高八斗,一个中原迷弟,惺惺相惜而结缘,是真友谊,是真兄弟!一番“吾与汝一家也。”引为知己,相见恨晚。耶律洪基继位登基后,两人书信不断,相互交好。

宋仁宗逝世后,耶律洪基悲痛不已。为悼念宋仁宗,修建衣冠冢,并将宋仁宗所曾画像供奉皇宫内,瞻仰寄托思念之情。

辽宋!胡汉!战场上是对手!战场下是朋友!因文化交流而互相认同,就是亲兄弟,就是中国人!



呼噜猪魔法袋

呼噜猪魔法袋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武侠里称得上大侠且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豪侠当真不多。同样身处宋朝,南宋郭靖一生镇守襄阳,为大宋百姓牺牲自我,北宋时期乔峰出身契丹但心系两国百姓,宁愿牺牲自我也不愿看到两国再起兵戈。想当初因为自己的身份竟然被中原武林不耻,可见当时宋辽两国之间积怨之深。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宋朝一位皇帝去世,辽国君主不但没有幸灾乐祸,趁势发难,反而嚎啕大哭。

这位辽国君主不是别人,正是《天龙八部》里头萧峰的结拜大哥辽国皇帝耶律洪基。

历史上耶律洪基是辽国第八位皇帝,不仅不像《天龙八部》里塑造的那样穷兵黩武,反而识人不明、醉心佛法。后两条使得辽国社会矛盾激化,由强盛转向衰落。被辽统治者压迫的女真族开始兴起,辽国灭亡,可以说耶律洪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很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耶律洪基亲宋文化,在宋仁宗驾崩之后竟然嚎啕大哭。

历史上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影视剧里宋仁宗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少年包青天里重用包拯一事,包拯历史上刚正不阿,素有贤名。宋仁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曾经的死对头辽国君主之后耶律洪基都要为他哭泣呢?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吓了一跳,认为这是在煽动造反,绑送京城。

这事要在清朝,估计早就被定罪杀头了,可是宋仁宗见解独到,把这件事看作是老秀才急于做官说的气话,不治罪还给做了司户参军,

可见宋仁宗之宽厚仁政。

因此宋仁宗时期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王安石这些历史名臣都出在宋仁宗时期。

中国影响深远的几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北宋澶渊之盟后,宋仁宗时代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互通往来,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都组织祭拜活动。

都是一国之君,自己又喜欢宋朝文化,耶律洪基难免学习邻居宋仁宗的宽厚仁义,也图个人才济济,结果却是信用权奸,引发叛乱。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好在耶律洪基也是虚惊一场,宋仁宗之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可见辽国人对宋仁宗赵祯敬畏之深

一场游戏

一场游戏

关于宋仁宗驾崩后,辽国的耶律洪基听闻消息嚎啕大哭,并未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宋徽宗时期的文学家邵博所撰写的《邵氏闻见后录》,故事中,耶律洪基曾言: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言下之意,就是说因为宋仁宗的一些列措施,使双方的边境长达几十年没有战争发生。因此,宋仁宗驾崩,耶律洪基才如此伤心。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是从这个故事以及结合历史来得出结论,宋仁宗赵祯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最起码不坏。

宋仁宗的不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有所畏惧

为什么说有所畏惧呢?宋史.仁宗本纪中对赵祯的有这样的描述:“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到水旱,或密祷禁庭,或默立殿下;”再比如遇到岁星犯南斗、地震、灾害等自然异象,仁宗皇帝都会虚心的征求臣子意见,广开言路,大赦天下。

“朕未尝詈人以死,况敢滥用辟乎?“这一句话,生动的表明了宋仁宗对于上天的敬畏之心。在封建时代,帝王将相对于天象的重视是很普遍的事情大多数皇帝,对于上天的示警,如自然灾害、星辰异象等,都怀着敬畏之心,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敬畏上天,宋仁宗还对臣子们的批评有所担忧,甚至还担忧后世史官对他的评价。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懦弱的性格因素,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能够听进去不同的意见,包括有些很尖锐的意见。比如在他在位期间,有个大臣王德曾进献两位异域美女给仁宗皇帝,仁宗见后,大会喜爱。正准备留下,不曾想被大臣王素得知。王素向仁宗进言,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中心思想就是皇帝你不能要这两个美女,不然你就会成为后人口中的荒淫无道之君。结果,仁宗皇帝咬咬牙,竟然真的不要了。

由此可见,仁宗皇帝对于事情的处理上,能够听取意见和接纳意见,对于上天和言论,怀抱有敬畏之心,不会无法无天。也正是敬畏,使他成为一个仁和之君、

2、极重感情

人是感情动物,天生冷血的人很少。宋仁宗也不例外,甚至来说,仁宗皇帝重感情的程度,比他的先祖赵匡胤还要多。这从他对他的养母刘太后、杨太妃以及生母李妃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包括喏仁宗对他的骄横皇后郭氏,虽说他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老婆,但是也无非令其出家了事,并没有斩尽杀绝,在郭皇后死后,仁宗皇帝依然非常念旧情。又给了郭氏一个皇家的名分。

在他非常宠爱的张美人死后,作为一向非常重视言官意见的仁宗皇帝,一反常态的拒绝听取大臣意见,非要给张美人一个皇后的名分,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死了的张皇后和一个活着的曹皇后。包括在他对武将狄青的待遇问题上,力排众议,甚至冒着违背祖宗法制的骂名,任命狄青为枢密院副史。从这些事情我们能够看出,仁宗皇帝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是真的动了感情。

3、心胸宽广

宋史对仁宗的评价为:“吏治若偷惰,而任事均秉刻之人;刑法若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这两句话,有一定的赞美成分,但也不会完全脱离实际。

比如在南宋的曲渝旧闻中就讲到,仁宗心爱的张美人求仁宗为她的伯父张尧谋取个一官半职,架不住枕边风猛吹,仁宗皇帝就准备给张尧安排个宣徽史这样的虚职,结果这件事情被包拯包大人知道后,在朝堂上就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情绪激荡的包大人,说话间,吐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而仁宗皇帝只是擦擦脸,一直到包拯说完,自己最终收回成命为止。

这要换了其他皇帝,只怕早就龙颜大怒,非要治包拯个“大不敬”之罪,而仁宗却没有因此动怒,并且还虚心的接受臣子批评,改正错误,这一点,难得可贵。

还有个故事就是在仁宗时期,有个四川的秀才名叫张元,写了一首诗献给成都太守,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坏就坏在市局的内容上。诗中写到:“拔剑断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抬手一看,哎呦我去,这分明是一句反诗,不由分说,就将这个秀才五花大绑给押送到京城去了。本想着向仁宗皇帝邀功请赏,结果仁宗反应却很平淡,说道:“这个老秀才只是想当官想疯了,写首酸诗泄泄愤罢了,既然他这么想做官,给他的小官做做也就是了。”

就这样,这个写反诗的老秀才,在宽仁大量的仁宗皇帝安排下,成为了一个负责司户参军之事的小官,还别说,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死心塌地的为大宋效力。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各种故事有很多,正史和野史均有不同的版本。在我看来,无论是故事的真假,即便是故事中有一定的水分和赞美之词,但是总体上来讲,宋仁宗是担得起这个“仁”字的,不然,为何这些故事的主角不是其他皇帝呢?

仁宗皇帝性格随和,为政宽松。在位期间,尤其是文人们如鱼得水,后世均称赞仁宗时代为“文人的伟大时代”,他的为政和所作所为,符合了儒家关于治国中“仁”的思想,因此,后世对他的赞誉很高也是无可厚非的。

永嘉章同学

永嘉章同学

仁宗在位时,大宋与大辽已经约为兄弟之国,宋王朝有国丧,照例要遣使前往辽国告哀。当宋朝使臣抵达辽国境内,发现“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辽道宗耶律洪基得悉宋仁宗驾崩,抓着宋朝使者的手号恸:“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之后,辽国将宋仁宗皇帝赏赐的御衣下葬,造了一座衣冠冡,“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

耶律洪基原名“弘基”,因避宋朝皇室先人赵弘殷之名讳,才改名“洪基”。宋辽双方互避名讳,是当时的礼仪,如辽圣宗曾“欲迁一官,见本名犯真宗讳,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领,岂不知我兄皇讳字?”辽圣宗口中的“我兄”,便是指宋真宗。又如天圣四年,宋朝派韩亿出使契丹,祝贺辽圣宗的皇后生辰,因辽太祖阿保机汉名带“亿”字,宋仁宗便让韩亿暂时改名韩意。

说起来,耶律洪基对宋仁宗是相当崇拜的。他当太子时,曾经混在辽国入宋使团中,暗暗观察宋国。不过,宋朝雄州边境早已得知消息,飞报朝廷,仁宗知道辽国使团中有一位太子,便召他入禁中,“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嘉祐二年秋,耶律洪基已经继位。他请仁宗赏赐一幅画像。面对这一奇怪的要求,宋朝大臣都向仁宗皇帝说:陛下不可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辽人,因为万一辽人有“厌胜之术”,诅咒皇上,如何是好。但仁宗说:我诚心待辽人,他们必不会这么做。派遣御史中丞将自己的画像送到辽国。耶律洪基“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比我们得到偶像的签名照还要激动。他还跟众臣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

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耶律洪基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使辽的宋朝大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

总结原因:

宋辽关系当时很好,政治关系来讲宋仁宗算是耶律洪基的哥哥。为了两国之间的和平,宋辽两位君主都下了很大力气的,从这一点上看,他们还是政治上的战友。

外交方面,两国之间的外交态度对彼此之间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耶律洪基哭,也是给下一任的宋朝统治者一个信息,我还是很愿意和宋仁宗式的皇帝交往的,希望我们可以继续合作。

耶律洪基也不清楚跟下一任的宋朝统治者能否搞好关系,所以耶律洪基的哭也是哭未来的迷茫。



董小兔

董小兔

历史上在很多朝代,周边都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他们之间经常存在各种矛盾,所以战争也总是难免的,比如宋朝时期就有西夏,有辽国,还有后来的蒙古。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别国的皇帝死了,自己国家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感触才是,顶多也就是发发感慨,但是在历史上,宋仁宗死后,辽国竟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十分难过,皇帝痛哭不已,这是为什么?

北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半夜,在位四十二年的宋朝第四位君主赵祯在东京开封城福宁殿逝世,庙号仁宗。

当日,仁宗皇帝“饮食起居尚平宁”,不想入夜初更时分,“忽起,索药甚急,且召皇后”,等到皇后来到福宁殿时,仁宗已无法说话,只能用手指着自己的心口。皇后急召医官“诊视,投药、灼艾”,但已没什么用。三更时分,仁宗与世长辞。

次日,四月初一,仁宗的养子赵曙即皇帝位。是为宋英宗。

北宋著名的大学者邵伯温当时才七岁,与父亲邵雍居住在西京洛阳。多年之后,邵伯温仍记得清清楚楚:当仁宗皇帝龙驭上宾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城内军民以至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哭。纸烟蔽空,天日无光”。大家都悲从中来,沉痛悼念仁宗皇帝。邵伯温的舅父王元修自京师过洛,告诉邵雍:“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邵氏的友人周长孺赴四川剑州普安县就任,行走于乱山之间,但见“汲水妇人亦戴白纸行哭”。

举国都在悼念去世的仁宗皇帝。邵伯温及其亲友看到的祭奠活动,都是民间自发的,并不是官方组织的。人们完全发自内心地怀念一位仁厚的君主,为他的逝世感到悲伤。

仁宗在位时,大宋与大辽已经约为兄弟之国,宋王朝有国丧,照例要遣使前往辽国告哀。当宋朝使臣抵达辽国境内,发现“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辽道宗耶律洪基得悉宋仁宗驾崩,抓着宋朝使者的手号恸:“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之后,辽国将宋仁宗皇帝赏赐的御衣下葬,造了一座衣冠冡,“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

耶律洪基原名“弘基”,因避宋朝皇室先人赵弘殷之名讳,才改名“洪基”。宋辽双方互避名讳,是当时的礼仪,如辽圣宗曾“欲迁一官,见本名犯真宗讳,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领,岂不知我兄皇讳字?”辽圣宗口中的“我兄”,便是指宋真宗。又如天圣四年,宋朝派韩亿出使契丹,祝贺辽圣宗的皇后生辰,因辽太祖阿保机汉名带“亿”字,宋仁宗便让韩亿暂时改名韩意。

说起来,耶律洪基对宋仁宗是相当崇拜的。他当太子时,曾经混在辽国入宋使团中,暗暗观察宋国。不过,宋朝雄州边境早已得知消息,飞报朝廷,仁宗知道辽国使团中有一位太子,便召他入禁中,“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嘉祐二年秋,耶律洪基已经继位。他请仁宗赏赐一幅画像。面对这一奇怪的要求,宋朝大臣都向仁宗皇帝说:陛下不可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辽人,因为万一辽人有“厌胜之术”,诅咒皇上,如何是好。但仁宗说:我诚心待辽人,他们必不会这么做。派遣御史中丞将自己的画像送到辽国。耶律洪基“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比我们得到偶像的签名照还要激动。他还跟众臣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

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耶律洪基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使辽的宋朝大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

仁宗的陵墓为昭陵。许多年后,宋人经过昭陵,仍然想起仁宗皇帝的仁德,对这位君主念念不忘,题下一首诗:“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北宋末发生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金人攻陷宋朝的国土后,立降金的刘豫为皇帝,建立傀儡政权“大齐”。这个刘豫,是个骄奢淫欲的人渣,为了搜刮到更多的民间膏脂,打起了掘坟盗墓的主意,特别设立一个盗墓机构——“淘沙官”。宋史·刘豫传说他“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连北宋诸帝的陵寝也被他盗挖、焚毁。惟独对安葬宋仁宗的昭陵,金人与刘豫不敢下手。

我以前说过,一代君主的身后赞誉,不在于一二个友邦给予多么隆重的哀荣,而是连敌国也表达出由衷的尊敬与哀悼。这样的君主,历史上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宋仁宗是其中的一位。



凤眼菩提

凤眼菩提

宋仁宗驾崩后,辽主耶律洪基号啕大哭的记载出自宋人笔记《邵氏闻见后录》: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如其祖宗陵墓,多少有点夸大。

辽主耶律洪基嚎啕大哭的记载真实性与否姑且不论,假设是成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耶律洪基担心的是两国之间和平的不确定性。

当年,辽国扶持石敬瑭建立后晋,并从他手中割占了燕云十六州。宋朝在平定南方后,开始致力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努力,宋与辽展开了长达25年的战争。宋军在高粱河战败,之后的雍熙北伐也无功而返。

景德元年,萧太后侵宋,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宋真宗的到来,宋军士气大振,辽国主将萧达凛被宋军劲弩射死。宋辽在澶州城下签署澶渊之盟。宋以“岁币”换和平,宋辽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自澶渊之盟以来,宋辽之间一直保持着和平相处的状态。宋仁宗驾崩时,宋辽距离澶渊之盟的签订已经半个世纪。宋朝更换皇帝,就意味着宋辽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变化,宋仁宗朝与辽道宗朝因为没有战事,相对关系还是不错。

其次:耶律洪基是一位比较亲宋的皇帝

不要被《天龙八部》误导,那是小说。耶律洪基在《天龙八部》中是一位时刻想着侵宋的皇帝,其实不然。耶律洪基非常喜欢汉文化,他是一位亲宋的辽国皇帝。

耶律洪基去世前还曾嘱咐太子,与宋交好。宋仁宗是一个仁厚的皇帝,他去世耶律洪基也感到惋惜。

苏辙对耶律洪基的评价: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最后:宋仁宗的人格魅力

宋仁宗是第一个庙号称“仁”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宋朝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他的宽仁使名臣们有了一个发展的舞台,作为治世之君,宋的繁荣让耶律洪基倾慕。《宋史》给宋仁宗的评价是:

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

宋仁宗驾崩后,耶律洪基哭一场,有出于真情的部分,也可能有作秀的成份。

饼干皇叔

饼干皇叔

如果将中国历史皇帝按照“仁君”进行排名,宋仁宗赵祯绝对名列前茅,正如后人所评价“帝宽厚钦恤之德如此,庙号曰仁,不亦宜乎”。

这个题目中另一个主角名为耶律洪基,就是传闻嚎啕大哭的那位辽主。

历史上确有辽主闻讯痛哭的记载邵氏闻见后录·卷一: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辽主耶律洪基到底有没有痛哭,我们通过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来看《邵氏闻见后录》的可信度

作者邵伯温生于公元1055年,宋仁宗驾崩是1063年,这时候邵伯温只是个八岁的孩子,所以辽主痛哭、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只是邵伯温听闻的,这就要对可信度打个折扣,因为传闻为了凸显仁宗之名,很可能会有曲解或者夸大。

其次看耶律洪基其人

耶律洪基在位四十六年,正是辽国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忠奸不辨朝政动荡,文化上笃信佛教,治下广建寺塔,造成了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实在称不上一位合格的君主。

但是耶律洪基也不能算是暴君,格沉稳闲静,其人又深喜汉人文化颇为精通音律、善于赋诗作画,在位四十余年始终坚持对宋朝通好的策略,相传耶律洪基曾铸了一尊佛像在佛像背后书写“愿后世生中国”,可见其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宋仁宗”仁君“天下君主之楷模

赵祯其人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爱民如子,无愧于《宋史》中的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后世历朝历代也给与了宋仁宗极高的评价,其人格魅力和胸怀格局千古以来,唯此一人也。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北京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宋夏和宋辽之间的关系也是趋于缓和,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仁宗“驾崩时候,作为一个对中原文明十分向往又颇有文人气质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悲痛欲哭是完全有可能的。

DenGNeCo

DenGNeCo

首先:耶律洪基担心的是两国之间和平的不确定性。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换取了皇位,宋建立后曾经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祖曾经设置封桩库,希望用金钱收购燕云十六州,收购不成就作为军费武力夺取。可惜的是,宋太祖壮志未酬身先死。

宋太宗即位后,灭北汉,当时将士已经疲惫不堪,粮饷也后继不足。宋太祖执意前进,致有高粱河之败。相比于宋太祖,宋太宗在军事上还是稍逊一筹。此役宋太宗腿部中箭,差点丧命。

雍熙三年,宋太祖兵分三路进军燕京,东路军冒进,导致歧关沟溃败。西路军监军王侁对杨业(杨老令公)有成见,对于杨业暂避辽国锋芒的建议持反对态度,杨业由于是北汉降将忧谗畏讥,只得从命。临行前,杨业让潘美在陈家谷口安排弓弩手接应,潘美失约,杨业全军覆没,被俘后绝食三日而亡。宋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

景德元年,萧太后侵宋,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宋真宗的到来,宋军士气大振,辽国主将萧达凛被宋军劲弩射死。宋辽在澶州城下签署澶渊之盟。宋以“岁币”换和平,宋辽各取所需,相安无事。

自澶渊之盟以来,宋辽之间一直保持着和平相处的状态。宋仁宗驾崩时,宋辽距离澶渊之盟的签订已经半个世纪。宋朝更换皇帝,就意味着宋辽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变化,宋仁宗朝与辽道宗朝因为没有战事,相对关系还是不错。

其次:耶律洪基是一位比较亲宋的皇帝

不要被《天龙八部》误导,那是小说。耶律洪基在《天龙八部》中是一位时刻想着侵宋的皇帝,其实不然。耶律洪基非常喜欢汉文化,他是一位亲宋的辽国皇帝。

耶律洪基去世前还曾嘱咐太子,与宋交好。宋仁宗是一个仁厚的皇帝,他去世耶律洪基也感到惋惜。

最后:宋仁宗的人格魅力

宋仁宗是第一个庙号称“仁”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宋朝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他的宽仁使名臣们有了一个发展的舞台,作为治世之君,宋的繁荣让耶律洪基倾慕。《宋史》给宋仁宗的评价是:

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

宋仁宗驾崩后,耶律洪基哭一场,有出于真情的部分,也可能有作秀的成分。


yangyang7556

yangyang7556

宋仁宗驾崩后,辽国皇帝之所以会哭,其实是为了维护辽宋之间的和平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和政治手段。

关于宋仁宗去世后,辽国皇帝哭了,史籍中有多处记载,如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载:“仁宗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邵伯温的记载里,辽国皇帝不仅放声痛哭,并且将宋仁宗赐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每年祭奠,如同对待自己的祖先。

另有陈师道后山丛谈也载:“仁宗在位四十年,边奏不入御阁。每大事,赐宴二府,合议以闻。仁宗崩,计于契丹,所过聚哭。既讣,其主号恸,执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识兵矣!’葬而来祭,以黄白罗为钱,他亦称是。仁宗崩,天下丧之如亲,余时为童,与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师小儿会阙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数百人,有司不能禁。将葬,无老幼男女,哭哀以过丧。”

陈师道关于宋仁宗死后,辽国皇帝痛哭的记载,与上条大同小异。

仁宗在位时,大宋与大辽已经约为兄弟之国,当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对宋仁宗也是相当崇拜的,但是宋仁宗的优秀同样也给这位辽国皇帝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两国是盟友,但只有两国国力均衡时,才能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但从大局来看,宋仁宗在位期间都能一直努力维护宋辽之间签订的和平盟约,使得宋辽两国四十二年不用兵戎相见,且宋朝的使臣就相当于传话筒,在宋朝使者面前,自然要表现的痛心疾首一些。

我们在史料中可以看出,不论是辽国的皇帝还是辽国的百姓,都不单单是为了宋仁宗而哭泣,他们担心的是宋仁宗去世后,宋朝会改变国策,会使宋辽两国再度开战。

总的来说,辽国皇帝之所以嚎啕大哭,肯定不是真的伤心到了这个地步,有很多演戏的成分在里面。

甜心雨有個彩虹世界

甜心雨有個彩虹世界

对于宋仁宗死后,辽国国君痛哭,我们不要作过多解读,这最多是辽国一种外交姿态,作秀大于真情。何况这故事出现宋代文人笔记,真实性存疑的。


宋仁宗


一、兄弟之国的外交表示

自从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辽国君主是“兄弟”关系。

当初谁为兄,谁为弟,两国还有过争执,因为事关尊严国体。

宋仁宗去世后,北宋会及时通知契丹,契丹也会遣使悼念,这都是正常的外交礼节。

当北宋使臣道辽国告知辽道宗仁宗去世后,辽道宗必须要表现出难过伤心的表情。


宋仁宗剧照


不管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场面上的礼仪还是要讲究的。

所以辽道宗痛哭流泪,更多的是外交礼仪的需要,若是一味用这个故事来强调宋仁宗的仁那就偏了。

这种外交礼节在现代也是如此,邻国发生灾难,我们要第一时间致电慰问,还要给予支援鼓励。面上的工作总是需要的。

二、这多是文人笔记的记载,真实性存疑的。

宋仁宗病死,辽主痛哭,这在《辽史》、《宋史》中都没有记载。

辽史》中只有一句话:“三月辛未,宋主祯殂,以侄曙为子嗣位。”

而绘声绘色描写以上故事的多是宋代的文人笔记。

我们知道宋代的文人笔记几乎是海量的,其中有不少记载朝堂逸事是捕风捉影的,当然也有不好时较为可靠的。

按理说只有当时去告哀辽国的使者才是见到辽国皇帝痛哭的,若是如此,使者回来覆灭之后,这样的事应该报备朝廷,记载史册的。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人“听说”此故事,而记载下来的,作为仁宗之仁感到他国之主的美德而记录下来。



如辽主为仁宗之死痛哭便出自宋人邵伯温的邵氏见闻录: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邵伯温是北宋末年人,这故事完全是他听来的。

宋代文人笔记对宋代前几代君王,大多是歌颂的,记录了很多帝王逸事、或盛德。

这里面的真真假假很难分辨了。

何况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耶律洪基才三十多岁,继位不过八年,他能对宋仁宗有多少真情实感呢?



辽道宗父亲辽兴宗在位时期还逼着宋仁宗增加岁币,达成了庆历增币的事情。

这其实也是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对他们的一种回报。

这样的故事作为一种对史料的补充来看待就可以了。

总的来看,辽国皇帝为仁宗之死痛哭,更重要的原因是处于外交礼仪的需要(作秀大于真情),在加上宋代文人的不断的美化加工,这事越发广为人知。

戆戆de我

戆戆de我

敌国之主去世而自己为其嚎啕大哭,这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场面。哭的人是大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而被哭的就是中国历史有名的仁君——宋仁宗赵祯

历史有庙号的皇帝不少,唐朝之前庙号还管得挺紧的,比如四百年大汉,有庙号的皇帝却寥寥无几。不过高祖李渊开国后,庙号就贬值了,因为后代的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不过即便如此,以“仁”为庙号的,历史就只有宋仁宗等少数几人了。而且宋仁宗的庙号无疑是含金量最高的一个

史书记载,仁宗皇帝13岁(公元1022年)即位,初年由太后摄政,后亲政。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对下属友爱,对长辈孝顺,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公元1063年,仁宗驾崩。史书中记载:“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为何耶律洪基会为仁宗的去世而十分悲伤,笔者认为还是因为耶律洪基的执政理念,他是辽国中少有的支持汉化的皇帝,不仅在位期间坚持与北宋通商,避免军事斗争,而且还叮嘱子孙后代切勿生事,深爱汉文化的他应该是挺佩服仁宗皇帝的,因此为其流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bobo_er

bobo_er

公元1063年,宋朝第4位皇帝仁宗赵祯去世,宋使将消息传到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嚎啕大哭,要给建衣冠冢,还要尊御容为祖宗,这事儿记载在《邵氏闻见后录》,由宋人邵博及其门人写的笔记,记载一些当时的轶闻趣事,该书在后世均被收录在小说类书籍里,说白了,可以当小说看。

宋仁宗赵祯画像,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

其实牵扯到宋仁宗和耶律洪基的,有两件事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都记载于《邵氏闻见后录》,一是宋仁宗送自己的画像给耶律洪基,看后匍匐大拜,感叹如果生在中国只能做宋仁宗的小跟班;二是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嚎啕大哭,要为其建坟立碑,奉为祖宗,这两件事,真的可信吗?

图为佛舍利五重宝塔中的铁塔、银塔、金塔,为当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怀念母亲萧太后所造。

画像的事不细述,这里只说宋仁宗去世的事儿,《辽史》记载宋仁宗去世,只有两句话“宋主祯殂,以侄曙为子嗣位”,没啦,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边的记载“窃见大行晏驾,已近旬日,其告哀契丹使者犹未进发,兼闻不曾素戒使者对答继嗣之辞”,仁宗死后,宋派出使者告诉辽皇帝耶律洪基,可是好多天了,耶律洪基还没派出使者往宋参加丧礼。

图为宋仁宗的永昭陵,在巩义。

什么意思,耶律洪基知道仁宗死了,会过了好多天都不派出使者?还嚎啕大哭?仁宗和西夏开战时,辽趁机圈占土地,最后是增加给辽岁币才罢了,后来的耶律洪基擅自破坏宋辽边界,侵占宋地,宋神宗被迫退让才收手,这就是澶渊之盟后的两国真正和平吗,实质上澶渊之盟,是宋向辽纳岁币,主动一方在辽,耶律洪基会为了宋仁宗保持双方和平而痛哭流涕?《邵氏闻见后录》也仅是对仁宗美溢罢了。

youyou

youyou

这个史料引用就有问题,正史并无此记载,而且很明显这话不可能是耶律洪基说的,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故事。如果硬要往耶律洪基身上套,只有一点可以贴得上:耶律洪基确实不是好战分子,尤其不愿意跟北宋开战。

所谓耶律洪基大哭,见于河南邵氏闻见後录: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河南邵氏闻见後录是南宋绍兴年间的进士,邵博的个人作品,经史子集大杂烩,不是历史,更不是官修历史。所以,它可以当做文学作品阅读,或者史料参考,不可当做真实的历史。

首先邵博的这段记载,无论《宋史》还是《辽史》都没有记载,同时这段记载可谓漏洞百出:

1.四十二年不识兵戈,不知道邵博是怎么计算的

宋仁宗去世是1063年,42年前是1022年或者1021年。我查了一下史书,宋辽之间没有战争发生。1022年有一件大事:宋真宗驾崩,宋仁宗即位。那一年耶律洪基10岁,在位的是他爹辽兴宗。

宋辽自澶渊之盟后,就没有发生过战争。澶渊之盟发生在1004年,距宋仁宗驾崩已经五十九年。期间只有1033年,发生过一次“重熙增币”事件,大宋被辽讹诈了一笔钱,没有发生军事冲突。

所以,这个42年莫名其妙,居然很多人不问青红皂白跟风说事,唉!

2.耶律洪基执使者手恸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耶律洪基与宋使见面,那是外交程序,一国皇帝怎么可能在外交场合做出如此举动,这叫失礼,而且是对他辽国的侮辱,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3.给异国皇帝建衣冠冢,耶律洪基脑子里进了多少吨水

衣冠冢不好建,因为对方是皇帝,还是别国皇帝,你按什么规格建?低了不行,高了也不大合适。建完以后怎么祭祀?谁祭祀?按什么礼节祭祀?都是问题。耶律洪基自家的祖宗那么多,还拜不过来,怎么会无事生非给自己再弄出个祖宗来?

4.宋仁宗的御像,被历代辽帝当祖宗供奉,更是无语

这个就不是玩笑了,而是编者自我娱乐!分明是在作践辽国人嘛!

是的,从记录行文方式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邵博阿Q式的自慰!南宋绍兴年间是什么状况?被金国人打得抱头鼠窜,接近亡国的时候,宋人一方面怀念宋辽和平时期,另一方面企图通过自大的方式,找回一点心里安慰,如此而已!

不过,耶律隆基不愿意跟宋为敌倒是真的。耶律隆基是辽国败亡的罪魁祸首,此人很昏庸,不辨忠奸,生活奢靡。他跟宋徽宗很类似,是个文艺青年,诗词书画,音律赋咏,无所不通,还比宋徽宗多一个弓马射猎的爱好。

辽国就是在他的统治下迅速滑落的,这家伙最令人不齿的是,耳根软得很,曾经听信奸佞之言,杀了皇后,逼死太子。若不是先辈打下的基础好,大辽在他手上就完蛋了。

这样一位一心贪图享乐的家伙,又热衷于汉文化,每年又坐享大宋的供奉。所以,耶律隆基从心眼里不愿意与宋为敌。苏辙曾经出使辽国,见到过耶律隆基,回来后评价他说:

“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耶律隆基临死前,还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孙子,即辽国末帝天祚帝说:“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不愿意与宋为敌,不代表愿意给宋皇当孝子贤孙,邵博扯得有点大!

开头说这个故事有点张冠李戴,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宋真宗与辽兴宗之间的事。

宋辽澶渊之盟后,辽国罢兵,修兄弟之好,辽兴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婶。宋辽之间百年无战事,就从这里开始,以至于两国边境“戴白之人未尝识兵”,连白发老人们,都没见过打仗。《契丹国志》记载了宋真宗去世时,辽兴宗的悲痛心理:

“宋真宗上仙,薛贻廓报哀入境,幽州急递先闻。帝不俟贻廓至阙,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已下皆为沾涕,因谓宰臣吕德懋曰:「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洎约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遐,况与吾同月生,年大两岁,吾又得几多时也?」因又泣。”

辽兴宗听闻消息,不等报丧的宋使到,就先为宋真宗举办了哀悼,令所有后妃以下一律戴孝哭丧。他哭道:皇兄仅比我大两岁,他走了,我也为时不多了!辽兴宗还回忆了与宋真宗的交往史,以及对新帝宋仁宗的关怀和慰问等。

曾有一次,因为臣下提到了“恒”字,被辽兴宗斥责冒犯了宋真宗的名讳。为了避讳,辽兴宗苛严到连僧人的法号都要避讳。《契丹国志》的真实性虽然也有争议,但是这是一部“奉敕”编撰的史书,所选择材料,以官方资料为准,可信度很高,至少可以看作是严肃的史籍补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太多,本来是好事,但是作为后人,如果不加识别地接纳,不分场合地乱用,难免闹笑话!

J大王叫我来巡山

J大王叫我来巡山

这事货真价实,毋庸置疑。宋仁宗驾崩后,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嚎啕大哭。有史料可查:

“仁宗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宋朝派使者到契丹发讣告,燕境民众都聚集在一起痛哭。辽国皇帝拉着使者的手,放声恸哭说:“我有四十二年已经不认识兵器和甲冑”。辽国以宋 朝赠予的仁宗的龙袍举行了安葬仪式,造了一座衣冠冡,表达悼念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就像为自己的祖宗下葬一样。

耶律洪基原名“耶律弘基”,因避宋宗室先人赵弘殷之名讳,才改名“洪基”,以示尊重。宋辽双方互避名讳,是当时的礼仪,也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如辽圣宗曾

“欲迁一官,见本名犯真宗讳,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领,岂不知我兄皇讳字?”

辽圣宗称宋真宗为“我兄”,彰显了亲切感。又如天圣四年,宋朝派韩亿祝贺辽圣宗皇后生辰,因辽太祖阿保机汉名带“亿”字,宋仁宗便让韩亿暂时改名韩意。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两国为睦邻友好,都在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双边关系。

耶律洪基当太子时,曾混入辽国使团中来到 大宋以观察宋国。宋朝边境早得知消息,飞报朝廷,仁宗知道此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单独地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告诉他,我们 是一家人,为了双方百姓,我们要发展为联盟关系。耶律洪基早领略到仁宗的国计民生情怀。

耶律洪基继位之初,请仁宗赏赐一幅画像给自己。在当时,这是很奇怪和独特的要求,宋朝大臣们劝阻仁宗说:您不要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辽人,辽人如果使用“厌胜之术”,诅咒您,就危险了。仁宗却心平气和:我诚心待辽人,他们必不会这么做。于是,派人将自己的画像送到辽国。耶律洪基“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仁宗是以心换心,用真诚道义征服辽国,此举让耶律洪基为之倾倒。耶律洪基随后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

在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他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当时出使辽国的宋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虔诚,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也印证了仁宗有超人的个人魅力。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金人攻陷宋国后,立汉奸刘豫为皇帝。这个刘豫,是个骄奢淫欲的流氓,为了一己之私,竟效仿曹操,开始盗墓,还设立一个盗墓机构——“淘沙官”。

宋史·刘豫传“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宋史·刘豫传

盗墓活动非常猖狂,连北宋诸帝的陵寝也被盗挖、焚毁。惟独宋仁宗的昭陵安好无恙,金人与刘豫都不敢下手。连敌国也表达出对仁宗的由衷尊敬。这样的君主,在历史上是凤毛麟角,确实值得颂扬和怀念。

宋仁宗庙号为“仁”,在他执政期间,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的宽仁让属下名臣都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籍此也成就了自己治世明君的形象。大宋的繁荣让耶律洪基倾慕不已。《宋史》给宋仁宗的评价是: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

因而,宋仁宗驾崩后,耶律洪基大哭一场,是感恩、怀念、钦佩之情的自然流露。无作秀成分。

观望观看

观望观看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