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书有藏书的习惯吗?你最满意的一本藏书是哪一本?

爱力宏的大妈
私藏100多万册

转身的鸭先知
爱买书爱读书爱藏书,爱书是一辈子的事。终其一生藏书几千册,现在老了停止购书。自认为收藏最满意的书有:
1、康熙字典
2、辞源
3、辞海
4、文史资料选辑(16册)
5、红楼梦
6、三国演义
7、水浒传
8、金瓶梅
9、静静的顿河
10、十日谈
11、红与黑
12、毛泽东诗词鉴赏
13、唐诗三百首
14、新文学史料(季刊)
15、简明汉语词曲
16、寄小读者(解放前版)
17、我的童年(泰戈尔)
18、日瓦戈医生
19、瓦尔登湖
20、基度山伯爵
21、草叶集
22、围城
23、长征
24、音乐大师及其名作
25、文革大字报精选

tianlw
20多年了有点存货也有点稀有货,杂七杂八装满一个书架,最近喜欢宗教和哲学类,但是买了也很难静下来细细的读,还是看见喜欢的就想应该买来读,然后又堆在那里…

檸檬灬餹
读书、藏书是一个人逐步养成的良好习惯。我从小就比较喜欢读书,家里爸爸是工人,书籍多是一些铆焊、钳工的技术书,我看不懂,也不爱看。小时候我最喜欢去小人书摊看小人书,花几分钱或是几个牙膏皮选择出要看的,然后坐在小板凳子上看的津津有味,时时乐而忘返。
文革时期许多书籍被收缴、查封或销毁,要看书就比较难了,即使私藏一些书也不敢看怕被斗私批修。那时我舅爷家我的表叔都比我大好多,他们收藏了好多小人书和旧古书,每次去舅爷家我就会跑到他家后院小房子里找书看,真是过足了看书瘾。直到奶奶喊我回家,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七五年参加工作了,业余休息时间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有了工作证,在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每到星期天在图书阅览室一呆就是一天。我收藏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了好多遍,后来借给同事,书便一去不复返。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发行的书籍多了起来,发工资了攒点钱就去光顾新华书店,书籍价格很便宜《红楼梦》三本不到4元钱。陆续便购买收藏了四大名著、《十日谈》、《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等,花费最大收藏的书籍是八九版的《辞海》。
读书使我开阔眼界,读书使我汲取丰富营养。书籍成了我亲密的伴侣。到了跨世纪的年代,看书的人少了,到新华书店的人少了,到图书馆的人也少了;而到网吧的人多了,玩电脑的人多了,人人都离不开手机了,变化真大啊!
朋友,说说你收藏书籍的故事好吗……

成佳佳
喜欢读书,有读书的习惯,但没有藏书的习惯。我书柜中的书,都是我看过的或即将要看的书,我每年只有在双十一会买一些书,其他时间基本不买书,教辅资料除外。
有时候,我觉得读书和藏书两者心态不一样,有些人坐拥百城,藏书丰富,但却基本不读,这就是所谓的藏书,我认为这样并不可取,有附庸风雅、装叉的嫌疑。所以,我喜欢读书,但并不藏书。各大电商厮杀做活动的时候,我会适当屯一些书,但不会每有活动就买书,我会克制自己,一方面是因为穷,另一方面是当我看到买了太多书而没有读书,我会焦虑,我会失落,会大大影响读书的习惯。
从小就羡慕别人有书柜,羡慕书柜摆满书,那时只是喜欢那种排面,到了高中喜欢阅读,喜欢读书,上了大学终于有机会去图书馆,极大满足我读书的欲望,上大学时没少泡图书馆。毕业后参加工作,虽然工资低,也没少买书、看书。我兴趣广泛,想读的书就买来看,不看电子书,就喜欢读纸质书。
有一个自己的书柜一直是我的愿望,在简陋的出租屋,把破旧的鞋架当书柜。15年的时候,买了一个小书架,摆上自己的书,特别开心。16年的时候,买了两个书柜,无他,就想让自己读过的书有个家,于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书柜中的书越来越多,今年可能又要买书架了。
这两年,一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但不论在哪儿,都会读书,都会有简易书架,放上一些书,总觉得心里很踏实。现实很骨干,社会也很浮躁,看书的时候,专注于书的内容,享受读书带给我安宁。读了很多书,好些都已经忘记了,但我还是一直坚持读书,无他,就是喜欢读书时那种幸福的感觉。
如今,依旧漂泊在外,依旧租房子,但还是会看书,还是会买书,但不藏书,看多少,买多少,做不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好多藏书人花重金买各种各样的书,买来后摆放到书柜,束之高阁,觉得这样就浪费了书的价值。所以,一直主张多看书,而不主张多藏书。藏书,一定要看书。千千万万不要把书当成装饰品!
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史上诞生了太多太多的书籍,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穷极一生,看的书也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书很多,看一本是一本,只要去读,每一本书都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可还是有人质疑,读书真的有意义吗?读书的和不读书的,也没什么两样,一样生老病死,一样为生计奔波。我不去争辩,知乎上有个点赞很高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还有一句比较有名的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地读书!认真读每一本好书!看到这个回答的读者,我也希望你喜欢读书,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冰封大海的斧头!(卡夫卡语)
抱歉,跑题了!

记忆已在不经意
我有一本50多年前,英国原版的牛津“歪脖子死他”大词典。又大又厚哟!得有十来斤重吧,没什么用,但留着吧!知道“歪脖子死他”是什么吗?书名,我,直译的。

MarissaLau
最近在看这本。

小纽扣
作为一名老师,读书是必然的,是职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爱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经常鼓励学生的,也是自己一直践行的。平均每年读60-70本书,平均买200-300本书。家里的书架放不下,学校也有三个书架。书不能读死了,要思考,要实践,最终是要创造新的知识。

抹茶味儿的猪丽叶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就不值得读第一遍。所以为了能再读第二遍我都会买下我想看的书。
1.版本
一本书通常都会有好多版本。古籍类里我推荐中华书局和岳麓书社。如果是历史爱好者,读古籍我就推荐中华书局。因为中华书局的古籍会对地名和人名做下划线的标注,方便读者阅读。如果是做一些研究那就要岳麓书社了,书社不会对古籍做任何的修改,也就是说不会有任何的标注帮助你阅读,但保证是全本。我经常会读三国志,也对那段历史非常感兴趣所在三国志,资治通鉴我都选择了中华书局的版本。而战国策,左传我为追求全本选择了岳麓书社,这也让我读这两本书时非常费劲。
2.出版时间
近代作品虽然也会有出版社之分,比如金庸的作品,但出版社出版时不会有任何差别。所以我通常会选择第一次出版的图书。金庸我就会选择三联书社。江南的九州缥缈录我买的这是比较早,刚出版单行本的时候就买了,所以是新世界出版社。
3.特殊版本
今何在的悟空传出过一个纪念版,之前是在网上读的,出了纪念版后就留了一套,其中还包括西游日记,哪吒传什么的。
还有就是修订本。
其实我最讨厌的就是修订本,一本书出了一段时间然后修订再出版一次。我认为这是对读者最大的不尊重,喜欢一本书买了,然后修订本就比之前的正式版多一点内容,你说买不买?买吧已经有一本了,不买吧缺些内容。
当年我最喜欢的作者蔡智恒的榭寄生就出过一个修订版,多了一张CD好像,但当时我已经买了首版就放弃了修订版。乔布斯传和金景芳老先生的周易全解我买的是修订本, 这两本书我买的晚,乔布斯传是在苹果授权店看到有修订本,周易全解就不用说了,这本书出版很久了而且能买到就万幸了。
4.最重要的一点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盗版也和正版没有区别了,就算是对作者辛苦工作的尊重吧--虽然有时候他们不是很尊重我们,图书还是要选择正版,而且正版图书拿在手上阅读时感觉这是不一样的。

枸杞
我喜欢读书,买书藏书的目的也是为了阅读,如果说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读,那我也不会去收藏它。比如,我是苏东坡的粉丝,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买一套苏轼全集校注。我的书最满意的是一套上下册的名家点评聊斋志异。
1、《聊斋志异》是一本好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又可爱的文言短片小说集,共有431篇,其内容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批判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如考司弊《司文郎》。二、讽刺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如《席方平》《促织》。三、歌颂坚贞、纯洁爱情以及为了爱情而抗争的女性,如《鸦头》细侯。四、阐释伦理道德、劝人向善的,如《崂山道士》《画皮》。
我在初中、高中时,每个寒暑假里都读《聊斋志异》,那时觉得这些故事太好玩了。虽然故事里都是妖狐鬼怪,但也从不觉得害怕。
2、《聊斋志异》的评注本
我喜欢读诗词、古文,买这些书的时候会仔细选择版本,也会优先考虑评注本。比如《唐诗三百首》我有四个版本,是互相不能替代的。
《聊斋志异》在作者生前没有刊刻,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这一点和《红楼梦》一样。《聊斋志异》风行天下的最早刻本为青柯亭本,时间为乾隆三十一年。而《聊斋志异》的评注本则流行于清代中晚期,比如何守奇评本、吕湛恩注本等。
3、这套名家点评聊斋志异的特点
这套书以青柯亭本为底本,参校铸雪斋抄本,参考了清代多家评注本,兼收并蓄,汇集了但明伦、何守奇、王士祯、冯镇峦、方舒岩等多位名家的评语。这套书用朱墨两色套印,原文用墨色,评语用红色,可以说泾渭分明,不会搞混。这本书采用了旧刻本的插图,每幅图有画有诗,确实不可多得,美不胜收。如《聂小倩》一篇插图上的题诗:既具光明磊落肠,不逢剑侠亦何伤。良宵自诧奇缘者,多半青燐泣暮杨。
总之,这套书我很满意,是前些年在石家庄的一次读书节上买的。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hanhanlili
相信喜欢读书的人应该都有藏书的习惯吧?至少我是有的。
要说最满意的藏书,还真的是很难选的出来,因为满意的真的很多,这些我最喜欢的藏书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三本是石光华的《我的川菜生活》,我认为这本是关于川菜最地道的一本了。
比如我目前最喜欢的作者签名书有《子弹笔记》作者的签名书、作家王啸峰的签名书、摄影师严明老师的签名书等。
还有一类书是我在全国各地的特色书店买的书。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逛当地的特色书店,而每到一个书店,我都会买一本书作为纪念。在成都方所书店买的木心的素履以往,在苏州诚品书店买的《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在南京《先锋书店》买的《空谷幽兰》,在上海西西弗书店买的《人间失格》等。一本书,就代表一座城市的特色书店留给我的记忆。

Linnnnnnnnnna
我一直有读书藏书的习惯,并乐此不疲:
第一,目前仍有400多本书没读。这400多本书,是集中在2016年到现在买的,不是不读书了,一周至少读一本吧。因为一直买得太多了,加上要读很多电子书,因此,最近4年买的,就没读完,堆在那儿了。估计,要想读完,整理进书柜,收藏起来,
估计,得个四五年,因为,有新的,不断加入,电子书,也在读啊。
第二,藏书大概有8000册以上。老家有4个书柜,太原家有5个书柜,北京家有5个书柜,一个书柜装500本左右,六层大的,再加上地上各种箱子放的,保守估计,至少8000册,实际上,只多不少。
这个数量,比上藏家,少得可怜。但客观讲,要绝对超过绝大多数人哈,超过90%的人,不成问题。
没办法,咱是写书的,又是做出版的,书多,正常。
第三,最喜欢的一套是《卫斯理全集》。是不是全集,我不知道,但这套集子,就这么写着,我查了一下,39本,收入了卫斯理2000年前写的所有中长篇小说作品。后来,卫斯理有没有写新的小说,写了,有没有出版,咱不知道。
但这一套,却是非常珍贵。而且,我自初中起,就喜欢读卫斯理的小说,很多名篇,都是读了四五遍的。
剩下的,珍贵的,还有不少,但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套。

爱旅行的鱼
朋友都说我:“穷的就剩下书了”。淘书三十余年,藏书万余册,分为文献、文学、武术三大类。近年来,有目的的淘书、藏书,编书、文学创作已形成规律,查资料几乎不去图书馆、馆案馆,我家就是一个小型资料室。

MissAbby
家里到处都是书[捂脸][捂脸][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