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訫之啨
曾经听人说过,明朝的君主,总是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今天看到这个问题,细细一想,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最近大明风华热播,很多人都开始明朝的历史,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明朝有一个无罪被废的胡善祥,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胡皇后被废,张太后真的是同情?皇帝真的是后悔吗?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胡皇后,胡善祥和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亲自指定的,当时胡皇后就早已有了“贤德”的称赞,所以朱棣在世时亲自做媒,封其为“太孙妃”。
当朱瞻基登基称帝之时,很多人都以为胡皇后的开挂人生就此开始,可是事与愿违,我们的朱瞻基陛下做出了一个不惜惹恼大臣,甚至自己亲妈太后的出格事情来,就是废除皇后胡善祥,让孙贵妃为皇后!
孙贵妃和朱瞻基从小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其实朱瞻基内心一直都是喜欢孙贵妃的,登基之后一直都想让孙贵妃当上皇后。
可是胡善祥是爷爷亲指的原配夫人,其“贤德”之名又传遍天下,朱瞻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废除胡善祥。
但是在几年之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孙贵妃为朱瞻基生出了一名儿子,而胡善祥却没有一子,仅有两个女儿。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没有子嗣就不能为皇室开枝散叶,所以朱瞻基抓住机会,以此为借口来废除了胡皇后,并借机推孙贵妃为新皇后。
为了堵住众人嘴,朱瞻基还提出了承诺,胡善祥皇后废,但是依然享受皇后的待遇。
看到这里,朋友们应该心中有了自己的判断吧,可是我还是认为皇帝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朱瞻基和胡善祥之间没有所谓的爱。
从始至终朱瞻基都在等待一个机会,没有考虑过胡善祥的感受,所以他晚年说自己后悔感觉非常的敷衍。
而太后表现却明显的不同,在胡善祥被废之后,太后还经常找到胡善祥聊天叙旧,在出席活动的时候,只要太后在场,都会让胡善祥上座。
这些做法是真正的把胡善祥当成儿媳妇在看待,所以我认同太后的同情,但不认可朱瞻基的后悔!

浅zoe
在很多人眼里,皇帝就是拥有无上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的,只要反对自己的人,皇帝就可以杀掉,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肆意妄为,没有谁敢挡着皇帝的去路,也没有谁敢阻碍皇帝。
实际上并非如此,作为一个皇帝,往往需要考虑的东西还要更多一些,就连立皇后或者废除皇后这样的事情,都是需要仔细斟酌,不能按照自己的喜爱来肆意妄为的,一旦其中出了差错,事情将会变得十分复杂。比如明朝的皇帝朱瞻基,就在废除皇后之后感到后悔羞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朱瞻基为何要废除胡善祥皇后之位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在朱棣在位的时候,就十分喜欢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所以还专门给孙子选了一个老婆,就是胡善祥,那个时候朱棣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后来朱高炽登基之后,又封胡善祥为太子妃,与此同时,还选择了一个和胡善祥关系比较好的女子孙氏为嫔妃。
孙氏当初是由朱棣的老婆徐皇后养育的,所以朱瞻基和孙氏两人关系也比较好,从小一起长大,算是两小无猜的那种关系,朱瞻基在孙氏选为嫔妃之后,也很兴奋。后来朱瞻基登基之后,也就立了胡善祥为皇后,孙氏封为贵妃。
至此,朱瞻基的后宫体系算是初具规模,可是问题来了,眼看朱瞻基已经快到了三十岁,还没有一个儿子,这可糟糕了,毕竟自己是皇帝,可是有皇位要继承的,要是再没有儿子,万一自己哪天挂了,大明江山可怎么办,朱瞻基越想就越着急。
就在他已经十分绝望的时候,孙氏终于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朱祁镇,这可把朱瞻基高兴坏了,在宠溺小皇子的同时,朱瞻基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孙氏给自己生了皇子,是不是该奖励一下孙氏呢?
究竟要怎么奖励才是最好的,朱瞻基想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孙氏为皇后,这样是最佳方案,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达到奖励孙氏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因为胡善祥没有儿子却身居皇后之位,朱瞻基担心以后胡善祥会影响到自己小皇子的继承问题。
经过再三思考,朱瞻基终于想清楚了,可是要立孙氏为皇后,首先就得把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废除,但是胡善祥没有犯过什么错误,这可咋办呢?朱瞻基陷入沉思,最后想要去询问大臣解决方案。
等到上朝之时,朱瞻基就去询问杨荣和杨士其等人,到底怎么才能名正言顺废除皇后呢?两人有些为难,第一天没有表态,等到后来朱瞻基再次询问,杨荣拿出一张纸交给朱瞻基,上边罗列着很多关于胡善祥的罪状,不仅足以支持朱瞻基废除皇后之位,还可以杀了胡善祥,朱瞻基觉得这样不妥。
后来杨士其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你既然自己不好提出废除皇后的建议,你就跟胡善祥沟通,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最大”,母凭子贵,身为皇后的胡善祥没有为皇上生下孩子, 就已经是一种罪过,所以可以建议她自己提出废除皇后之事,这样就好办多了。
确实,自古以来,因为没有子嗣而被废除的皇后,是有很多的,比如唐朝时期的唐高宗李治第一个皇后王皇后,在李治废除皇后之位的时候,理由就是因为王皇后没有为自己生儿子。所以只要朱瞻基跟胡善祥说,胡善祥自己也明白该怎么做。
果然,朱瞻基接受了这个建议,就去跟胡善祥说为了江山社稷,叫她主动提出不当皇后一事,胡善祥听完朱瞻基的话,也就明白意思了,配合朱瞻基提出三次申请,最终朱瞻基才勉为其难同意废除胡善祥皇后之位,随即立孙氏为皇后,朱祁镇为太子。
为何胡善祥被废除后皇帝后悔太后同情呢?胡善祥被废除皇后之位后,就住到了长安宫中,没有什么名分,安静过自己的生活,朱瞻基的母亲一看这个儿媳妇,不吵不闹,十分安静过自己的生活,从而觉得十分同情她,身为女人,不会生儿子,那也是一种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谁叫她就碰上了呢?
所以朱瞻基的母亲,还是经常邀请胡善祥和自己一起吃饭,还带上孙氏以及朱瞻基,一家人看起来还是比较和谐的,虽然有时候孙氏会因为胡善祥坐了主位而感觉吃醋,但是朱瞻基开导之后,一切就好些了。
后来朱瞻基也觉得有些后悔愧疚,就说当初那样做,是自己年少无知。可是对于胡善祥而言呢,一生也就那样落寞度过了,就因为没有儿子,便遭遇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有些寒心。
可是胡善祥能怎么做呢?要是当时胡善祥不同意朱瞻基的说法,还要坚持在皇后位置上做下去,我想可能朱瞻基没有办法,就会选择杨荣所说的办法来收拾胡善祥了。胡善祥最后虽然从皇后位置上离开,但是也得到了朱家的善待,自己低调做人做事,得以善终,这种结局也许已经算比较圆满了。
我们可以看看李治的王皇后,在被李治废除之后,最后直接被新皇后武则天醉骨而死,比起王皇后的结局来看,胡善祥确实幸福很多了,并且因为胡善祥主动选择退出,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要不然谁会知道后来因为储君之争,又发生多少腥风血雨的事情呢。
结语虽然说朱瞻基废除胡善祥,表面上来看,确实有些不近人情,可是从皇家发展以及天下稳定的长远角度来看,其实朱瞻基的做法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至于胡善祥后来得到太后的同情与皇帝的愧疚,也是因为胡善祥明白明哲保身,低调做人,才得以善终。总体来看,这件事情朱瞻基处理的还算比较漂亮!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mpcczsw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在朱瞻基登基后三年(宣德三年)便被朱瞻基废为道姑。但胡善祥的被废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同情,连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对胡善祥都心生怜悯。数年后,当年执意废后的朱瞻基也一度内疚。到底什么原因使胡善祥由云端跌入地狱,从尊贵的皇后沦为寂寥的道姑呢?
胡善祥是山东济宁人,她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胡荣。永乐十五年时,明成祖朱棣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胡善祥以其温婉贤淑被选中成为朱瞻基的妃子,而来自山东邹平的孙氏只被册封为朱瞻基的嫔。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皇帝位,是为明宣宗。胡善祥由太子妃升格为皇后,而孙嫔也晋封为贵妃。
胡善祥虽然明礼有德,但并不受朱瞻基的宠爱,朱瞻基最喜欢的是精明而富有心计的孙贵妃。胡善祥母仪天下,经常规劝年少的朱瞻基收敛玩心,勤政爱民,这更激起了朱瞻基的不满,经常向母亲张太后告胡善祥的黑状。
胡善祥贵为皇后,按照明礼,只有皇后赐金册宝,贵妃只有册而无宝。但朱瞻基专宠孙贵妃,竟破例为孙贵妃争取到了金宝。可见,朱瞻基与孙贵妃处心积虑地想夺取皇后大位。可是,胡善祥公明贤德,并无失德之处,朱瞻基想废掉她也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机会终于来了。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为朱瞻基诞下长子朱祁镇(一说孙氏窃宫人之子为己子)。而皇后胡善祥这几年只为朱瞻基生了俩闺女,即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于是,朱瞻基在此事上大做文章,称自己老大不小了才有了个儿子,自古至今都是母凭子贵,但是我又该如何处置胡皇后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点明了胡皇后的多次过失。而孙贵妃也故作高姿态,故意推辞称胡皇后一定会生下皇子。
朱瞻基的改后主张遭到了杨士奇的强烈反对。杨士奇甚至引经据典,称宋仁宗废郭后,此事在史书中遭到指责。但朱瞻基废后心意已决,他的母亲张太后虽很喜欢胡善祥,但也拗不过儿子,只得被迫同意儿子的废后决定。因此,杨士奇此时虽力挺胡善祥也是孤掌难鸣。最后,杨士奇为顾全朱瞻基的声望,建议由胡善祥主动提出辞让中宫之位。
这样,胡善祥被迫辞去了皇后之位,由正宫迁到长安宫修行为道,朱瞻基为其赐号静慈仙师。中宫之位腾出来了,孙贵妃假惺惺地力辞,最后“不得已”戴上桂冠。
胡善祥并没有任何失德之处,却失去了皇后之位,民间都佷同情这位皇后。而张太后本身就喜欢胡善祥,只不过由于儿子朱瞻基的坚持,才不得已同意了儿子的决定。她对胡善祥更加怜爱,多次诏胡善祥入宫与自己同住。甚至举办宫延宴会时,张太后也总是将胡善祥的座次安排在孙皇后之上,气得孙皇后干瞪眼。
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就去世了,胡善祥失去了她的依靠。胡善祥本来体弱多病,加上张太后去世也使她心伤过度,因此在张太后死后一年,她也撒手西去。
胡善祥去世后,在孙皇后的授意下,胡善祥的葬仪以嫔妃的规格举行。胡善祥端庄贤淑,识大体顾大局,淡泊无争,对于她的无过被废,朱赡基一度也深感内疚,将此事归咎于自己的年少冲动。
令胡善祥欣慰的是,在天顺六年孙太后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在钱皇后的规劝下,下诏为胡善祥恢复了皇后名份。

Kenzo2
历史上皇后被废,虽然可能受到大臣及民间老百姓的同情,可能受到太后同情,可能受到皇帝儿子同情,但是连皇帝也同情,也后悔的情况,却非常少。
(胡皇后剧照)
明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胡善祥,她被明宣宗朱瞻基废黜后,就受到了张太后的同情。此后宫中但凡要举行宴会活动,张太后就会把胡善祥引到孙皇后的上首去坐。这也是对明宣宗无声的抗议。
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上台以后,立刻就给已经去世的胡善祥上谥号“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也就是说,恢复了当年她的皇后称号。
如果是别的皇帝恢复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也罢了,明英宗恢复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就不一样了。因为明英宗是孙皇后的儿子。孙皇后是谁?就是当年和胡善祥争皇后之位的人。也就是说,明宣宗就是为了孙氏,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之位,把孙氏立为皇后的。孙皇后和胡善祥显然属于情敌。
作为情敌的儿子,明英宗给胡善祥恢复了皇后的称号,由此可见,明英宗有多么同情胡善祥。
不只是大臣同情,不只是太后、皇帝的儿子同情,连皇帝自己其实也同情废后,甚至感到了后悔
后来,当有人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明宣宗还说“此朕少年事”。言语中不但有后悔,还有检讨,觉得自己年轻时当皇帝不成熟,办下了糊涂事。
(明宣宗剧照)
那么,明宣宗废了胡善祥皇后之位,为何自己也同情她,也后悔这件事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为何胡善祥会引起大臣、太后、皇帝儿子的一致同情?
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胡善祥很有“妇德”。胡善祥是朱棣亲自给朱瞻基选的妃子。朱棣是朱瞻基的爷爷。朱棣之所以给朱瞻基选胡善祥,就是因为胡善祥非常仁厚宽善,同时也谨遵守“妇德”。“德言容功”,品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是胡善祥被朱瞻基废黜之后,她不哭不闹,表现得相当的稳重。当然了,这并不表明胡善祥无所谓,而是她谨守“妇德”,接受命运不公平的对待。
三是胡善祥对张太后始终很孝顺。胡善祥被废之前,一直非常孝顺张太后。就算她被废以后,她依然对张太后非常恭顺,整天和张太后呆在一起,端茶递水,嘘寒问暖。张太后之所以那样同情胡善祥,也是因为胡善祥的表现非常好。后来,张太后去世以后,胡善祥更是终日以泪洗面,也就过了一年,她就郁闷而终。
(孙皇后剧照)
那么,既然胡善祥表现得那么优秀,为什么朱瞻基还一定要废黜她呢?
朱瞻基废黜胡善祥的理由,仅仅有一条,就是胡善祥没有为他生下儿子。而孙皇后为他生下了长子朱祁镇。
但是,用这一条理由就废黜胡善祥,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诚然,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但是胡善祥也不是不生育,她生了两个女儿,不过没有生儿子罢了。也不算“无后”吧。再说了,“无后为大”,是讲“孝”的问题。但前面我们也说了,胡善祥其实一直很孝道啊。既然很孝道,就不存在“不孝”的问题了。因此,朱瞻基用这一条来废黜孙皇后,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就算胡皇后没有儿子,但是像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很多,皇帝也很少废掉皇后。
有人可能会说,朱瞻基考虑的是,因为太子是孙氏的儿子,皇后是胡善祥,这似乎不合适。其实根本不需要这样考虑,对于孙氏来说,自己肯定不高兴。儿子是太子,自己却不是皇后。不过对于朱瞻基来说,反而应该更高兴。太子不是皇后的儿子,这样一来,自己去世后,就可以避免太后干政。因为皇帝毕竟不是太后的儿子,太后也不敢那么肆无忌惮。总之,显然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可以达到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
既然是好事情,既然可以达到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为何朱瞻基却并不采用这种方式呢?
朱瞻基后来说他后悔了,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是“少年事”。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后悔,就在于他认为这是“少年事”。当年轻皇帝的时候,对后妃的看法,只是看这个后妃是否好看,是否奉迎自己,而不会考虑政治。只有到了年纪比较大一点的时候,对夫妻情事看得不太那么重的时候,才会认为政治更重要,江山社稷更重要。
不过到了那时候,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改不过来了。所以朱瞻基才会显得很后悔,很同情胡善祥。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旮旯帅帅
张太后同情胡善祥,那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儿子朱瞻基这家伙不靠谱,娶了人家做皇后,可偏偏又不喜欢人家。
你不喜欢胡善祥吧,为啥还跟人家生了俩女儿呢?在毫无道理的情况下,朱瞻基为了帮助心爱的人孙贵妃上位,狠心把胡善祥给废了。
贵为皇后,一来没有犯错误,二来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暂时没有生出儿子,凭什么就把人家给废了呢?张太后同情胡善祥也正是这个原因。
从同乡关系上来说,孙贵妃和张太后的母亲,还是老乡。而且也正是在张太后的母亲推荐之下,孙贵妃才能从小就进入皇宫,也才有了机会和朱瞻基一起长大。
朱瞻基和孙贵妃,那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两个人彼此玩得来,所以感情很不错。但是在选拔皇太孙妃的时候,胡善祥有幸成为了皇太孙妃。
当时朱棣还活着,所以朱瞻基只是皇太孙而已,至于青梅竹马的孙贵妃,当时只被封为嫔,也就是朱瞻基的小老婆。
等到朱棣去世以后,朱高炽继位,朱瞻基成了太子。那么胡善祥也就成了太子妃。朱瞻基登基以后,胡善祥自然就成了他的皇后,至于孙贵妃,只被封为贵妃,再精贵那也是小老婆。
孙贵妃自然很不情愿,她跟朱瞻基要好得很,所以常常在朱瞻基身边说胡善祥的坏话,希望朱瞻基改立她为皇后。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崩,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嫔御礼葬金山。
很显然这些招数是管用的,朱瞻基逐渐开始疏远胡善祥,这引起了张太后的强烈反感。张太后和她的丈夫朱高炽,那都是仁厚之人,从来不做这种缺德事情,怎么就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呢?
所以张太后对孙贵妃,其实非常不感冒,而且她甚至有些讨厌孙贵妃,谁让她得到皇帝的宠爱呢?关键还喜欢吹耳旁风。
胡善祥给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孙贵妃给朱瞻基生了一儿一女。这么一来孙贵妃就有优势了,因为孙贵妃的那个儿子,就是朱瞻基未来的继承人朱祁镇。
有一个儿子在手里,那么母以子贵的情况就可以实现了。朱瞻基兴高采烈地把一帮大臣们给拉了过来,开了一个废后大会。
朱瞻基的理由就是胡善祥生不出儿子,应该要退位让贤。大家都很慌张啊,胡皇后啥也没干,咋就要废了人家呢?虽然大臣们有点反对,可朱瞻基的理由他们无法否决。
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已,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
这个时候孙贵妃还假惺惺地跑出来说:哎呀,胡皇后下一胎肯定是儿子,我的儿子哪里能超过胡皇后的儿子呢?
那你把你儿子再塞回去!就算胡皇后接下来生了儿子,那也一定比你儿子岁数小,难道你心里没点数吗?
朱瞻基打定了主意,立刻跑去找胡善祥,让她主动辞职。所以说胡善祥是被朱瞻基和孙贵妃这一对夫妻俩给逼迫着辞去皇后之位的。
胡善祥好歹也是张太后的儿媳妇,两个人的关系处得不错,都是比较善良的人。所以张太后看胡善祥很心疼,经常照顾她。
被废掉以后,胡善祥只能居住在长安宫,朱瞻基还给她赐了一个道号:静慈仙师。那么我就要问一句了:大哥,人家只是被废了皇后之位,做个小老婆难道还不够格吗?直接送她一个出家人的道号,这是几个意思?
张太后就更加怜悯胡善祥了,所以常常喊胡善祥过来一起吃饭。如果孙贵妃也在的话,那么胡善祥一般都被安排在孙贵妃前面,可把孙贵妃给气坏了。
朱瞻基岁数大了依稀额的识货,他想起了胡善祥以后,也是有些后悔,说自己当时太年轻,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
其实不仅朱瞻基有些后悔,当时的百姓们对胡善祥也充满了同情,难道生不出儿子,就活该被鄙视吗?这未免也太可怜了。
无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
我估计大部分可怜胡善祥的人,都是生了女儿的女人们,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甚至在家中的待遇也是比较类似的。
虽然后悔,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恢复胡善祥的皇后封号。朱瞻基去世以后,孙贵妃的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
不过由于朱祁镇年纪太小,朝中一直都是张太后说了算。有张太后给胡善祥撑腰,可以说就算是成了太后的孙贵妃,也不敢招惹胡善祥。
就这样,胡善祥度过了非常平静的7年,可惜在正统七年,张太后也去世了。没有依靠的胡善祥,知道早晚都会遭到孙贵妃的清算。
与其被孙贵妃暗害,还不如自己把自己给解决了。所以胡善祥在第二年也去世了,她去世以后,孙太后以嫔御礼将她安葬。
其实不光当时的人为胡善祥打抱不平,后世的人也看不惯孙贵妃的所作所为。一直到孙贵妃去世以后,明英宗的钱皇后才劝说自己的丈夫,希望恢复胡善祥宣宗皇后的封号。
明英宗思量一番以后,觉得自己的母亲的确做得过分了,为了行善积德,明英宗便恢复了胡善祥封号,并且为她修皇后陵。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下去呢?主要还是因为胡善祥太善良了,没有一点反击的手段。而且人家也没犯错,纯粹就是朱瞻基和孙贵妃爱情的牺牲品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芒果佳
胡皇后被废,太后同情是真,皇帝后悔那是压根没有的事。
不管影视如何抹黑,历史上的胡氏是个贤后,这早已有定论。她举止端庄,做事有板有眼,从不献媚,还经常规劝朱瞻基莫要玩物丧志,要以国事为重。
可好人未必有好报。尤其做皇帝的女人,如果不得宠,纵使你有万千优点,他也视而不见。要想将其冷处理,理由多的是。
都知道朱瞻基喜欢孙氏,不出差错,立她为后那是必然。可胡氏是朱棣亲指的婚,朱瞻基不敢造次,只得屈从。
可是朱瞻基自己上位以后,就是不喜欢胡氏,决心废后。这也就是皇后的光环置于众人眼皮底下,所以废后还费了一番周折。如果要是处理其他女人,那犹如捏死一只蚂蚁。总之皇帝要做的事,别人的反对都无效,谁又能奈他何?
胡氏没能给朱瞻基生下皇子,只生了两个公主。这成了她的一大罪过,正巧孙氏生下了儿子,这让朱瞻基有了说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胡氏没生下儿子与废后没有必然联系。再说胡氏没有明显过错,这么做会留人以柄。所以朱瞻基“好言相劝”,恩威并施,让其主动辞职。
最终朱瞻基如愿以偿。众人对胡氏的遭遇唏嘘不平。为了赌众人嘴,朱瞻基说两宫待遇相同。
太后是真的同情胡氏,经常请她去清宁宫小叙,有活动时还让胡氏上坐,压孙氏一头。不久太后去世,胡氏悲伤不已,也随太后去了。
皇帝曾有何悔意?他为什么要后悔?站在他的角度并无过错。那些“以朕少年事”为由头的,都是信口雌黄。请问这句话出自哪里?
从待遇就可窥见一斑。朱瞻基说过两宫待遇一样,那胡皇后死后为啥以嫔妃的礼制下葬?就此证明皇帝压根儿也没后悔过。

裴雅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第一任皇后,说起来在历史本来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因为被废除皇后之位,倒是成为了历史一件有名的事情,后面胡善祥还被说到太后同情宣宗后悔,这是为何?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胡善详这个明朝皇后被废的有点冤枉,让人觉得可怜。
胡善祥为何被废后,还得从头说起。最近大明风华影视剧正在热播,虽然影视剧的确还可以,但是电视多少有点改编,不要被电视剧中胡善祥的人物形象带偏了。
胡善祥,其实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按道理来说这个身份出身很普通,当皇后有点难。同时胡善祥还有一个最大的情敌,那就是孙氏,孙氏可以算的上朱瞻基的青梅竹马,在十岁的时候,孙氏被朱瞻基外婆彭城伯夫人推荐送入了皇宫抚养,被当做朱瞻基老婆培养的。从小在皇宫长大,接受礼仪文化培养,礼仪气质极佳,长得又貌美,朱瞻基对孙氏非常喜欢,认定了孙氏是自己的原配。
可惜世事难料,朱瞻基的爷爷朱棣给自己选了皇后胡氏。大家知道永乐帝朱棣非常喜爱孙子朱瞻基,但是朱棣不大喜欢他的太子朱高炽,因为朱高炽多病,又胖又瘸,对太子的弟弟,一表人才的朱高煦更喜欢。朱棣最喜欢还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又帅又聪明,加上换太子大臣都反对不支持,那就把希望寄托给孙子身上,从小各种培养和宠爱朱瞻基。
可是朱棣在给朱瞻基的选妃上,他犹豫了,觉得太子妃推荐的孙氏不合适,不合适就再找。后面找了算命的,看了天象,掐指一算,算出皇太孙妃应该是济河附近的女孩。于是就选中前面提到的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胡善祥。接着朱棣直接下诏书册封胡氏为太孙妃,没有人敢反对,此事已成定局,而朱瞻基喜欢的孙氏则只能为嫔了。
朱棣死后,父亲朱高炽继位,朱瞻基成为太子,胡氏成为太子妃。仁宗在位的时间太短了,朱瞻基没有时间来得及改立太子妃,父皇仁宗去世了,得先自己继位吧。朱瞻基继位后,太子妃胡氏自然也就成了皇后。
胡氏当了皇后之后,颇识大体,贤良淑德,还规劝宣宗勤于政事。可惜朱瞻基自己不喜欢,注定胡皇后做的再好也没有用,也没有机会废除胡皇后。但是朱瞻基一直想找机会废除胡皇后,立孙氏为皇后。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孙氏抢生下来儿子朱祁镇,朱瞻基迫不及待的立了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太子。
因为一旦朱祁镇被立为太子,而朱祁镇的生母孙氏可以升级皇后。可惜大臣和太后都不太支持此做法,毕竟胡皇后尚且年轻,有可能以后生育皇子,而且宫中可以过继,朱祁镇可以过继到胡后名下,胡后可以成为朱祁镇的嫡母,一样不影响胡皇后的位置。就这样废后的计划又被搁置了。
后来,明宣宗朱瞻基在心腹杨士奇的建议下,采用对胡皇后好言相劝、花言巧语的方法,同时保证善待她,让胡皇后主动辞去皇后一位。这样子一搞胡氏自己也觉得呆着皇后位置也没有什么意思,请求辞去皇后一位,皇后自己都这样说了,大臣和太后也自然就没有异议。之后不久,孙氏成为新任皇后,胡氏被迁居别宫。在太后的保护下,被废后的胡善祥生活不好也不差吧,死后的待遇也一般。直到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时候,才恢复了胡善祥的地位,谥号皇后。
对胡善祥而言,朱瞻基做的事情的确有点过分。一是疏远她,专宠孙氏,二是要求给孙氏皇后才有的宝印的待遇,三是连最后废除她的皇后身份,还要求她自己写表,自己自愿出家,放弃皇后的地位。胡善祥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就这样无故被废除皇后之位,还是皇帝提出让自己主动辞位,属实有点说不过去。后来朱瞻基自己也说,朕也有点后悔,对不住她,都怪那会自己年轻啊。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了问题,孙皇后在朱瞻基死后主持大局,在土木堡之后收拾残局,在夺门前夕一锤定音,力挽狂澜。而纵观胡氏一生并无太大优点,最多规劝宣宗少玩乐多勤政,典型三从四德的女性,在后面的明朝政局中,能够有政治手段挽救大明危亡吗?胡善祥的牺牲为明朝续了命,这个角度看的话,孙氏顶替胡氏皇后之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行走的喵星人
最近关于朱瞻基皇后胡善祥被废黜的话题热度很高,这点在我以前的回答里也做过一些说明,既然题主问起,今天我在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明史》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
根据明史的记载,朱瞻基因宠爱孙贵妃对胡皇后没有一丝的感情(胡皇后为朱棣指婚),此外胡皇后因为为朱瞻基接连诞下两个女儿,并未有皇子的诞生。加之后来孙贵妃为朱瞻基诞下了皇长子朱祁镇,坚定了朱瞻基要立孙贵妃为后的信念。
虽说胡皇后出了名的贤良淑德,当皇后期间更是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朱瞻基对她没有感情就是没有感情,即使胡皇后什么也没做错,也无法阻止朱瞻基想废黜的心理。
胡皇后本名胡善祥,是锦衣卫百户胡荣三女,因其享有贤名,且为人忠厚善良、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朱棣便将胡善祥钦点彼时还是太孙妃朱瞻基为太孙妃,到了朱高炽继位后,则为太子妃,一年后朱瞻基继位,胡善祥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朱瞻基的皇后。
胡善祥虽被立为了皇后,但依旧得不到朱瞻基的宠爱。甚至在册封皇后的典礼上,朱瞻基甚至额外制作一份金宝赐予孙贵妃,这属于严重的违反祖制,因为只有皇后被册封才可赐金册宝印,贵妃及以下有册无宝,显然孙贵妃是不能拥有金宝的,但朱瞻基还是做了,这让胡皇后有多难堪。
或许是因为朱棣在朱瞻基嫡妻的问题上选定了胡善祥,自己深爱的深爱的孙氏都只能为嫔。所以这便是为何朱瞻基登基之后为孙氏赐宝。
三年后,随着孙氏为朱瞻基诞下了皇长子朱祁镇,面对胡皇后仅有两女并无儿子的情况,彼时已经大权在握的朱瞻基,胡皇后的地位显得岌岌可危。但苦于胡皇后并无过错,朱瞻基选择了逼迫胡皇后的方式,让她以生病的理由辞去皇后之位,随后改立孙氏为后。
不过好在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十分喜爱贤德的胡善祥,所以时不时召她居住于自己的清宁宫。每次朝宴之时,张太后更是让胡善祥居于孙皇后之上,算是给了胡皇后一个交代。同时面对无过错被废的胡皇后,天下臣民亦是非常同情。
不过随着明宣宗年龄渐长,想起自己当初废黜发妻胡皇后之事,也是后悔不已,只不过这一切都成既定事实,身为有担当的皇帝,也不可能随意在行废立之时,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直到胡皇后去世20年后,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之后、孙氏病逝之后,朱祁镇下令恢复胡善祥皇后之位并为之另起陵园,这一胡善祥才得到皇室的承认,只不过这一刻已经距离她去世已有二十年。

花荣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山东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胡善祥虽贵为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之态。她没有生育子嗣,只有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但却并不得宠。朱瞻基,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被尊为“章皇帝”。 早年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即位后,御驾亲征平定番王叛乱,并重用“三杨”等贤臣,改组内阁,减免赋税,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与其父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1435年驾崩,终年38岁。
朱瞻基和胡善祥是在朱瞻基十五岁那年他的爷爷给他安排的,所以胡善祥和朱瞻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之说,但是朱瞻基基于对他爷爷的尊重,还是礼貌性的接受了这门婚事。
不过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也曾经为朱瞻基找了一个妃子候选人,就是了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孙氏不仅“幼有美色”,而且从小住在朱高炽府中,和朱瞻基两人是一起长大,可以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也很好。 但是因为朱瞻基的爷爷朱棣的命令自然也没人敢反对,之后随着朱瞻基成为皇帝,胡善祥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而孙氏则只能为妃。正史上的胡善祥,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史称“有贤名,守孝道”。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掉胡善祥皇后的打算就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的。
这又怎么办呢?朱瞻基想尽了办法,于是,在明宣德三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全都请到后殿,声称有机密事商量,他对大臣们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就这样,朱瞻基终于把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完成了。对于胡皇后被废,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心中还是不太认同的,因为胡皇后一直规规矩矩,恭顺有贤名,可胡皇后自己上述辞去皇后之位,再加上张太后知道朱瞻基对于胡氏的态度,也没好多阻拦,只能表示同情。
至于说到朱瞻基后期发出“此朕幼年事”的感叹,只能说朱瞻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认识到当初的行为并不厚道,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可能更多的是对废后举动的后悔,但是对胡氏的歉意有多少就无法知道了。
这样看来,原来古代也少不了渣男啊。
本文作者:笑谈历史zz(原创)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ittlecandy
明宣宗朱瞻基从来没有后悔过,他对胡善祥非常的渣。
所谓朱瞻基后悔一说,其实是一条明朝史书的“乌龙记载”,并被后人延续了下来。
永乐十五年(1417),胡善祥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妃。但她没有料到的是,这桩婚姻是个坑。
皇太孙朱瞻基早就看中了待字宫中的孙氏,很不满爷爷对自己婚姻的横插一杠子,只能让孙氏屈居为太孙嫔。
等到朱瞻基登基后,胡善祥成为皇后,而孙氏则被封为贵妃,并打破明朝贵妃有册无宝的惯例,拥有了和皇后一样的金宝。
宣德三年(1428),由孙贵妃所生的皇长子朱祁镇降生后,朱瞻基借口胡皇后无子,便强迫她辞去皇后之位,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朱瞻基其实从没有后悔过。
后悔一说,主要见于《明史》的记载: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然而,这段记载是编纂《明史》的清朝官员沿袭的明人说法。明人的记载其实是有错误的。
最早提及此事的史书,是嘉靖年间的私修编年体史书《皇明通纪》,提到明宪宗朝的大臣姚夔的奏疏提到了朱瞻基后悔的事情
但是,如果检索明宪宗实录中的姚夔奏疏,会发现他并没有提到朱瞻基后悔的事情,只是说“胡皇后乃宣庙在御之日,已让位于孝恭章皇后”、“且先帝于胡皇后,亦已复正尊号,增修陵寝,一依后礼”这件事,并没有增添其他细节。
总之,所谓朱瞻基后悔一说,其实是嘉靖时期的文人编出来的谎言。
朱瞻基废后是非常干脆的,立孙贵妃为皇后以后,对她更是宠爱有加,根本就没有任何后悔的表现。

VV0130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为人忠厚,张太后很喜欢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么缺点。
但无奈少年天子有个青梅竹马的孙贵妃。
若说孙贵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这位孙贵妃,在朱瞻基还小的时候就进了太子府。当时也是蹊跷,本来把孙美女叫进宫来,就是给朱瞻基预定的太孙妃,不晓得这中间出了什么变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后,朱棣却给孙子指了胡善祥为太孙妃。
这下孙美女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她与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了这档事,朱瞻基也很烦恼。
为避此尴尬,孙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当了皇上,当然忘不了少年恋人,又把孙美女接进宫来。
也许是少年情深,也许是心存愧疚,总之,朱瞻基找个借口,废了发妻,理由有点不上台面——多病无子。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后无子,可以养孙贵妃的儿子嘛。
总之。这个事就这么遮过去了,胡善祥为孙贵妃腾了位子。孙贵妃变成了孙皇后,胡皇后变成了胡道姑。
但是张太后还是怜悯这个前儿媳,宫中有宴,总是召前胡皇后上席,还特地把她安在孙皇后之上,惹得孙皇后不高兴,当然,她也不好说什么,谁让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后面,的确有点后悔了,也许是孙皇后天天和自己相处,他也觉得平常了还是怎么地。他对胡皇后有些个内疚了,说是自己少年冲动,——“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孙皇后那里,朱瞻基是个圆满交待,此诚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为情切意真。

six_zhou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和正牌皇后,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在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因此被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被封皇太子妃。
后来朱瞻基登基为皇帝以后,胡善祥被立为皇后,本来看起来胡善祥的人生简直开挂了一样,然而好景不长,在宣德三年春,胡善祥却被废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胡善祥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胡善祥生于建文四年四月初十(1402年5月11日) 。
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
宣德元年(1426年),立为皇后。胡善祥虽贵为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之态。她没有生育子嗣,只有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并不得宠。宣宗最宠爱的是孝恭章皇后孙氏(时为贵妃),并诞下长子朱祁镇。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为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同年三月初一,宣宗改立贵妃孙氏为皇后。
宣宗母亲张太后非常喜爱和怜悯贤德的胡氏,常召她居住清宁宫,内廷朝宴命之时命胡氏位居孙皇后上,孙皇后怏怏不乐。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崩,胡氏痛哭不已,次年(1443年)十一月初五日薨逝,用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
胡善祥无过被废的事,百姓们知道都非常同情这位品德高尚的废后。宣宗后来也为此悔过,说是少年冲动(明史·后妃列传一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逝以后,明英宗皇后钱氏劝丈夫复其位号。英宗问大学士李贤,李贤说“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
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祔帝谥,修陵寝,不祔庙,永清公主祔葬。
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朱瞻基自幼深受爷爷朱棣的喜爱,后来被立为皇太孙,十五岁那年爷爷朱棣给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女方就是长他一岁的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善祥,既然是包办,肯定没有感情基础在里边,所以朱瞻基对女孩子也不感冒,但是胡善祥,突落的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爷爷朱棣很是看好。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皇帝位,是为明宣宗。胡善祥由太子妃升格为皇后,而孙嫔也晋封为贵妃。胡善祥虽然明礼有德,但并不受朱瞻基的宠爱,朱瞻基最喜欢的是精明而富有心计的孙贵妃。胡善祥母仪天下,经常规劝年少的朱瞻基收敛玩心,勤政爱民,这更激起了朱瞻基的不满,经常向母亲张太后告胡善祥的黑状。
胡善祥贵为皇后,按照明礼,只有皇后赐金册宝,贵妃只有册而无宝。但朱瞻基专宠孙贵妃,竟破例为孙贵妃争取到了金宝。可见,朱瞻基与孙贵妃处心积虑地想夺取皇后大位。可是,胡善祥公明贤德,并无失德之处,朱瞻基想废掉她也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皇家当中,若是一个皇后没有错误的话,是不能随便废掉人家的。
更何况胡善祥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既贤惠又懂事。无论是大臣,还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都是不同意把傅善祥给废掉的。
废后是需要充足的理由的。
在这种情况想,朱瞻基只能接受现实。但是,朱瞻基若是想要废掉胡善祥,还是自己能把控的,那就是不亲近她。
若是傅善祥生不出儿子来,那么,她还是迟早会被废掉的。
事实上后来傅善祥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她没有生儿子。孙若微之所以被封为了皇后,也是因为孙若微生了儿子。
在孙若微生了儿子四个月的时候,朱瞻基就把孙若微给立为了皇后。前面我们也说过了孙若微也是张太后喜欢的一个媳妇。
朱瞻基想要立她为皇后,她又给朱瞻基生了儿子,张太后也就没有理由反对了。
所以,不能说傅善祥被废之后,太后同情她,皇帝后悔了。实施上朱瞻基把傅善祥给废掉,不但没有后悔,而且还欢喜的很。
只不过在朱瞻基驾崩之后,孙若微和张太后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她只会导致张皇后的不满,不会让朱瞻基后悔的。
结语:
胡善祥是明成祖朱棣千挑万选出来给太孙朱瞻基为妃的,没有想到,朱棣去世没几年便被朱瞻基给废掉,立青梅竹马孙氏为皇后,胡善祥无过被废,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对胡善祥是极为不公平的,对于贤德的胡善祥,朱瞻基是有愧于她,有悔恨之意也只能证明其还算有良知。

Miya Viking
傅善祥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后,是朱棣的原因。
朱棣是造反当上的皇帝,他当然是最有话语权的一个人了。他亲自给孙子朱瞻基选的媳妇,朱瞻基即使不喜欢也不能怎么样。
毕竟,他不能不给自己的爷爷面子呀。
可是,我们都知道傅善祥最终还是被朱瞻基废掉了皇后的位置。
这又是为何呢?
可以说朱瞻基废掉傅善祥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因为她没有为朱瞻基生儿子,古代的时候,尤其是生在皇家,没有生儿子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若是皇后生不出儿子来,被废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在历史上,都是可以找到先列的。汉景帝的薄皇后,没有生儿子被废,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没有生儿子被废.......
傅善祥的不幸,就是因为她没有给朱瞻基生儿子,所以也被废了。
事实上朱瞻基也不喜欢这个皇后,他喜欢的是孙若微。
孙若微是一个官宦家的孩子,同时他也是朱瞻基生母张太后的老乡。从小懂事乖巧的孙若微就是被寄养在宫里长大的。
朱瞻基和孙若微他们两个比要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青梅竹马来形容。所以说朱瞻基是喜欢孙若微的。
另外,张太后也是喜欢孙若微的。
在朱棣驾崩之后,孙若微又生了儿子的情况下,朱瞻基把孙若微给提拔成为了皇后,这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情到了。
题目上说的傅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他,皇帝后悔。这种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
太后同情傅善祥可能是真的。
毕竟傅善祥没有犯什么错误呀,她也是一个很善良,很贤惠的人。至于说她没有生男孩,这也不能全怪人家一个人。
毕竟,一个人是生不出孩子来的,朱瞻基不喜欢她,就不去宠幸她。不宠幸她,她生孩子的机会,当然比孙若微要小的多了。
所以说傅善祥确实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她当了皇帝然后又被废掉。这个对于他来说是不公的,是屈辱性的事件。
那么皇帝朱瞻基有后悔吗?
朱瞻基应该谈不上后悔,若是后悔的话,他还可以重新把她给立为皇后。再说了朱瞻基真正喜欢的是孙若微。
因此说皇帝废了傅善祥后悔了,这是不成立的一件事。

pp_holly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但是,朱瞻基不怎么喜欢她。这一门亲事本来就是朱棣给孙子朱瞻基选来的。
这就是正史上记录的有关胡善祥和朱瞻基之间的婚事的事情。
朱瞻基作为皇孙,是没有权利主宰自己的婚姻的,他必须听命于爷爷朱棣的安排,但是,她对这个胡善祥没有任何感情,相对比来说朱瞻基更喜欢和自己一起长大得孙若微。
孙若微也是官宦家的孩子,她和朱瞻基的母亲是一个地方的人。因此,很早就被朱瞻基的母亲给接到了宫里来。
因此,可以说她是陪着朱瞻基一起长大的人,和朱瞻基是青梅竹马的感情。她也是深受朱瞻基的母亲喜欢的。
在朱瞻基当了皇帝之后,他倒是很想让孙若微来当皇后。
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皇家当中,若是一个皇后没有错误的话,是不能随便废掉人家的。
更何况胡善祥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既贤惠又懂事。无论是大臣,还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都是不同意把傅善祥给废掉的。
废后是需要充足的理由的。
在这种情况想,朱瞻基只能接受现实。但是,朱瞻基若是想要废掉胡善祥,还是自己能把控的,那就是不亲近她。
若是傅善祥生不出儿子来,那么,她还是迟早会被废掉的。
事实上后来傅善祥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她没有生儿子。孙若微之所以被封为了皇后,也是因为孙若微生了儿子。
在孙若微生了儿子四个月的时候,朱瞻基就把孙若微给立为了皇后。前面我们也说过了孙若微也是张太后喜欢的一个媳妇。
朱瞻基想要立她为皇后,她又给朱瞻基生了儿子,张太后也就没有理由反对了。
所以,不能说傅善祥被废之后,太后同情她,皇帝后悔了。实施上朱瞻基把傅善祥给废掉,不但没有后悔,而且还欢喜的很。
只不过在朱瞻基驾崩之后,孙若微和张太后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她只会导致张皇后的不满,不会让朱瞻基后悔的。

wing_cch
永乐十五年,朱棣为孙子朱瞻基选妃,让钦天监从吉位选之,于是“司天奏星气见奎娄,当在济河间求之”。使者带着使命下到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第三女恰逢适龄,以贤闻名,遂被选为皇太孙正妃。
而朱瞻基本人是跟他老祖宗朱元璋,他爷爷朱棣一样,是一个极有主见的帝王,他本来对青梅竹马的童养媳孙姑娘情有独钟,被胡善祥这一打岔孙姑娘也只能退而为嫔了,这让朱瞻基很不爽,奈何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忍下来这份不爽,直到他登基为帝,第一次才把这种不爽给发泄了出来。
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姑娘上贵妃位,并且史无前例的为贵妃册封宝印,这在以前只有皇后才有的待遇啊。孙姑娘洋洋得意,而与之相对,胡善祥虽为皇后,心里面却是痛苦万分。
她绝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自从被选为皇太孙妃,又成太子妃,最后晋级为皇后,按道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女人达到了成功的最巅峰了,然而,面对着朱瞻基这个天字第一号的渣男,她却是有心无力,长期的被朱瞻基冷暴力,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以至于虽然当了皇后,但常年疾病缠身,痛苦不堪。终于在宣德二年十月,有一件大事彻底的改变了这个可怜的女人命运。
朱瞻基长期的宠爱,孙姑娘终于生下一个皇子,而这个皇子是朱瞻基三十年来第一个皇子,而“母以子为贵”是天经地义的皇家常理,所以胡善祥的噩梦来了。
“无过废后”
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废后都是一件大事,尤其在朝政比较安定之时。所以想要把孙姑娘扶成皇后,必须要经过太后及内阁的同意,于是他把“三杨”等大臣叫来商量废后之事。
杨荣很干脆的说,这是陛下皇家内的事,外臣干涉无用,言下之意他赞同皇帝母以子为贵的说法,同意废后另立。而杨士奇则不亏为名臣,他认为皇帝家事也是天下事,无过废后不祥,更不符合礼制。
就这样,皇帝与内阁扯皮扯到了年后,一直到二月的时候,杨荣率先给朱瞻基出了主意——诬陷胡善祥,既然没有理由废后,那直接诬陷就行了嘛,由此可见,他虽是名臣,也是小人,能把政治斗争那肮脏的一套用在一个无辜的女人身上,可耻到了极点,最后就连朱瞻基都看不下去了。
“荣怀中出一纸,列中宫过失二十事,进呈,皆极诬诋。 上览二三事,遂怫然变色,曰:“何尝有此言?宗庙无神灵乎?”
杨荣这想不出好办法,朱瞻基又接着缠杨士奇,杨士奇每天下班之余就被请到宫里喝茶,孙姑娘在边上伺候着,老杨一看每天这样不是个事啊,人家皇帝两口子都当面唱大戏了,还能怎么着?只好同意呗!但他同时又建议“曷若乘今有疾。而导之辞让闲处。则进退以礼,而恩眷不衰”。不是说杨士奇能为“三杨”之首呢,人家就连让胡善祥退位的原因都替皇帝想好了,也同时照顾到了胡善祥,一举数得,不亏为优秀的政治家。
于是朱瞻基这次腰杆硬了,随便让一个科道言官上了封另立皇后的奏书,他就拿回去给胡善祥看。胡皇后也不是笨蛋,马上意会了皇帝的意思,虽然说不愿意,她也必须要让出这个皇后位置了。于是开始上表辞后,朱瞻基也假装再三推脱,终于胡皇后三次请辞之后,皇帝终于同意了她的辞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陈词再三,乃从所志,就闲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馀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实生长子,已立为皇太子。群臣咸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今允所请,册妃孙氏为皇后。”
这假惺惺的话完全暴露了朱瞻基这个渣男的本质,他为了立孙姑娘为皇后脸都不要了,不过这也可以看出,孙姑娘的确是他的真爱呀!总而言之,朱瞻基废后无怪乎就这么几个原因:无子、多病、真爱。当然,胡善祥虽然在正史记载中无过无错,但她的确是信奉黄老的道家居士,不然朱瞻基之后封她为仙师呢,这一点对于一国之母来说,显然不是很符合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