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废除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这是为何?

雨夜的焰火
谢谢邀请。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朱瞻基还是孙子的时候,
明成祖永乐帝,便选胡善祥当他孙子——朱瞻基的皇太孙妃,
明仁宗朱高炽,也选了胡善祥当他儿子——朱瞻基的皇太子妃,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选了胡善祥当他的皇后。
就这样一位得到了祖孙三代承认的皇后,还是被废了皇后之位。但是:
1.废除她皇后位置的皇帝老公——明宣宗朱瞻基非常后悔
2.胡善祥的婆婆——皇帝的亲妈老太后张太后非常同情和怜悯她。
3.胡善祥的下一代——明英宗朱祁镇最后更是承认了她的皇太后位置。
应该说胡善祥的一生是属于爷爷喜欢,公公认可,婆婆支持,老公爱慕,子孙尊敬,百姓爱戴的。但为什么他的皇后位置不会被人废了呢?是她做了什么有损皇家威严的事儿吗?都不是,也都是。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胡善祥作为皇后没有为皇家生下一位龙子,只生下了两位公主。而后来为明宣宗生下龙子的孙贵妃,被明宣宗提升为皇后(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妈)。
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时代,一个没有生出儿子的母亲她的命运是悲苦的,甚至连自己正妻的地位都保不住。(生男生女老爷们是关键,自己种的茄子怎么能长出黄瓜来呢?)
而明朝奉行的又是嫡长子继承制,明宣宗为了让他的儿子朱祁镇能够顺利的将来登上皇帝,就必须将朱祁镇的生母孙贵妃提升到皇后的位置。这样朱祁镇的身份才符合了嫡长子。所以明宣宗朱瞻基必须要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位置。
在这一点上后世的清朝做的更好:像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嘉庆等,没有一个是嫡长子。

°浮華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正牌皇后,这皇帝过着过着,不想再过了想离婚,于是在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把皇后赶走了,在那个时代,丈夫和自己离了婚,特别自己是皇后身份,简直就是没法活了呀,于是乎这个胡皇后就出搭当了尼姑与青灯古佛为伴。
话说作为山东人的胡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既然这皇后没有一点错,那朱瞻基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和她离婚,要废掉她呢?这一切的原因源于重男轻女因为胡皇后只生育了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再加上孙贵妃率先得子,在那个母凭子贵的皇宫里,因此她并不得宠。
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后的打算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啊。怎么办?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因为想不出办法,一时急得抓耳挠腮。(看来朱瞻基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真的没有感情,想离婚都快想疯了。)
自己想不出办法,于是乎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皇帝离婚,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事,和外人商量,这确实确实有点不太妥当,大臣们也都皇后是好人,端庄又典雅又是来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老子故里的一名知书达理的女性。没来由,没有原因的废除人家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于是乎,大臣们开始反对此事。
但是,朱瞻基心已决,俗话说男人只要变了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作为皇帝的朱瞻基,后宫佳丽如云,他不缺女人,他想不要谁就不要谁,但是人家是皇后,毕竟还得费些周折。
《明史》列传后妃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皇帝朱瞻基的意思就是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至于说他后悔那是假的,因为胡皇后是他的爷爷,朱棣安排给他的,可能并没有多少感情。属于爷爷包办婚姻。而作为他的母亲张太后,感到惋惜,也其实就是面子上过不去而已。

solove
胡善祥被废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同情,不过皇帝朱瞻基可没后悔,最多就是口头表示一下遗憾而已。至于太后,很可能也是面子上照顾一下而已。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父亲是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明成祖朱棣一向喜欢孙子朱瞻基,所以在朱瞻基的婚事上直接插手,亲自为他选妃。钦天监观天象以后说应该出自山东,于是朱棣命人去山东选妃。胡善祥也是参加选妃的人选之一,不过她住的小楼有“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被人称为祥瑞出现。因为这个原因,胡善祥被成功入选,被朱棣钦定为朱瞻基的妃子。
不过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也曾经为朱瞻基找了一个妃子候选人,就是了永城县主簙孙忠的女儿孙氏。孙氏不仅“幼有美色”,而且从小住在朱高炽府中,和朱瞻基两人是一起长大,可以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很好。
朱棣的命令自然没人敢反对,朱瞻基乖乖娶了胡善祥当皇太孙妃。之后随着朱瞻基成为皇帝,胡善祥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而孙氏则只能为妃。朱瞻基对孙氏不能当皇后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在孙氏生下长子朱祁镇以后,多次召见大臣商议废后。
然而胡善祥素有贤名,以贤惠著称,因此虽然废后一事得到了杨荣等大臣的支持,但是却没有什么借口实行。杨荣为了顺应朱瞻基的心愿,倒是草拟了一个胡善祥的罪行录,不过连朱瞻基看着都觉得太假,只能废弃不用。
荣出怀中纸条“后当废事”以进。上览未及竟,艴然曰:“渠曷有此。”最后原本反对废后的杨士奇见朱瞻基无法劝阻,为了保全胡善祥,于是提出让胡善祥主动请辞的建议。朱瞻基采纳,胡善祥无奈,最后只能自己请辞。
胡善祥被废后以后,退居长乐宫修行。不过胡善祥无过被废,朝堂之上民间大多对她比较同情。朱瞻基为此后来自嘲说自己当时年少无知,“此朕少年事”,算不上真的后悔,只不过是掩饰下自己的行为而已。而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在宫廷宴请时把胡善祥放在首座,这主要也是做个姿态,不一定真的同情胡善祥。

美至
表面看来太后、皇帝这对母子是良心发现。其实是,皇帝是假后悔,太后也未必真同情。胡皇后被废太冤了,皇帝还玩了把“自愿请辞,挽留不住”的把戏,不得不说皇帝水平高超,把祥瑞婚姻、包办婚姻击破碎。只是可怜那胡皇后比林黛玉还惨,比窦娥还冤。
永乐十四年(1417年),明太宗朱棣看着孙子长大了,就决定在全国为爱孙选妃。为了大明国运,为了孙子幸福,朱棣的要求很高,请钦天监夜观天象,为爱孙寻找最吉利的“心动女生”。据载,山东济宁的二八女生胡善祥独居的小楼出现祥瑞,小楼上云蒸霞蔚,白云红霞环绕,一个月不散。被宫里人叹为奇观,说是贵气,会给大明带来好运等等。祥瑞的事儿,小姐姐认为应该是胡家玩了个套路,据胡善祥的墓志铭所载,胡善祥的大姐胡善围,为明太祖使女,很有能力,因此还让她的父亲当了官。
荣生二子:长安,次瑄。女七,后于次为三。长讳善围,洪武初为女官给事,掖庭颇见,任使官。荣锦衣卫百户。——墓志铭靖难之役,胡大姐就成了殃及池鱼的那条鱼,父亲直接待岗了。她大概利用永乐帝的迷信,就策划了这个祥云笼罩,让妹妹实现自己的梦想。明太宗直接服了亲自赐婚,胡善祥立即飞上了枝头成为了凤凰。除了明太宗支持,像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无可奈何,却又假装很开心、很满意。当事人朱瞻基更伤心,只能接受胡善祥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的亲家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就操心自己外孙的婚事了。彭城伯夫人不是彭城人而是永城人(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人),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簙(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孙忠就跟皇亲国戚的彭城伯夫人攀上了关系。孙忠的女儿非常漂亮、可爱,让彭城伯夫人喜欢不已,把她当成了自己如意的孙媳妇儿。经常带着小女神孙氏玩,特别跟朱瞻基玩,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明史》(彭城伯夫人)
可以说孙氏受到了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的喜爱,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宝贝儿子朱瞻基。孙氏成为了大明未来第二顺位的接班人的原配,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七年后,朱棣偏偏要什么祥瑞,钦天监又投其所好,胡大姐下了一手好棋。胡氏虽然成为最大赢家成功上位,但也成为了众矢之的。而且胡氏相貌并不太出众,至少比不过孙氏,孙氏的漂亮有《明史》记载,胡氏的相貌史书并未记载。1417年胡氏为妃,孙氏为嫔,孙氏心中对这个横刀夺爱的情敌咬牙切齿,却也只能“宝宝心里苦,还要强作欢颜”。谁叫胡氏的后台是“天意”和天子呢?
胡氏的靠山有二:明太宗和祥瑞。永乐二十二年,明太宗驾崩,明仁宗继位。在册封胡氏和孙氏上,孙氏的规格相当于妃,这是补偿,也是明仁宗他们对明太宗的反抗。胡氏的突然成功,却并不幸福,丈夫不爱,公公不疼,婆婆也有意见,如今自己的后台倒了半边天,她能撑起来另外半边天吗?不能!公公明仁宗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驾崩了,自己的老公明宣宗继位,这就是宣德皇帝,太子妃升级为胡皇后,太子嫔升级为孙贵妃。宣德皇帝把叔叔烤死,把堂弟们灭尽,德上还是有点缺的。最缺德的是,你胡氏不是天意取代自己的女神吗?那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你“主动请辞,我主动挽留,但辞意已决”。
可能胡氏很压抑,也就体弱多病,胡氏要保位最大的法宝就生个儿子。在龙子方面,胡氏不给力,孙氏也不给力,但两个人一直在努力。努力的结果,都生龙女了。最终孙氏走了运,生下了龙子朱祁镇。一些史料上说,是朱祁镇是明朝的“狸猫换太子”,小姐姐认为并非如此,大概是出于对胡氏的同情吧。
“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而贵妃,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胜朝彤史拾遗记加上胡氏效法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好心规劝他不要做什么蟋蟀皇帝。你爱的人劝你,那是贤内助;你厌的人劝你,那是自作孽。胡氏不仅没成为长孙皇后,反而让明宣宗动了废后之心。明宣宗废后的理由就是,生不下儿子是天意,就差说体弱多病也是天意了。人家胡氏才20多岁,作为老公你就说出这样的狠话,说自己老婆生不下儿子是天意?其实明宣宗说这话,很明显就是对当初她这个程咬金的强烈不满。
皇帝假后悔,太后也未必是真同情。皇帝执意废掉贤明的皇后,但又不想落了“渣皇”的名声,群臣都知道胡氏有长孙皇后之风,母仪天下,皇帝无辜废了她,不仅张太后不同意,以后在历史也会留下恶名的。皇帝就招了五个大臣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说出自己废后的理由:皇后多病,不生儿子是天意,问他们怎么看?他们知道皇帝需要的是“吾皇圣明”四个字,但他们都沉默不语。
沉默在皇帝看来这不是默认而是有意见,非要让他们说。杨荣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好好地黑了一通皇后,皇帝很生气,你这不是找事吗?蹇义也是皇帝都是对的。张辅、夏原吉消极对抗,表示:你的决定,我们劝阻不了,随你吧。杨士奇来个大招:太后怎么看?拿出文件看看?明宣宗何其聪明,来了句:找你们商量就是我妈的意思。杨士奇就是不点头,皇帝专门召见,低声下气地说:朕求你了,咋办?杨士奇说,可别,这事臣搞不定。明宣宗情真意切,降尊纡贵,就差跪了,再三要求。
大臣如果再不上道,就该上路了。杨士奇为给皇后、皇帝、太后留给面子,也给皇后留个好结局。提出的注意是效法宋仁宗废郭后,让皇后自动请辞,学习张良修道去。
明宣宗第二天向杨士奇报告时,就说漏嘴了。他说,我妈不愿意,我的小妾(孙氏)不接受,但我的老婆深明大义,主动请辞。
张太后喜忧参半,孙氏上位是自己的心愿,但胡氏下台却对胡氏不公。
(张太后剧照)
皇帝后来曾说,当初废后都怪年少轻狂太冲动,现在挺后悔的。一看都是自我辩解,找台阶。30多岁的人还年少?如果真的后悔,你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后悔药,让她做皇后。加上效法宋仁宗的前例,以及杨士奇的要求,张太后为了自己的“公正”,宫廷宴会时必让废后居新皇后孙氏上位,孙氏还不开心。您可知道胡氏才是最痛苦的,几年过去了明宣宗驾崩了,之前她的长女去世了。孙氏的儿子朱祁镇继位,孙氏成为了太后,胡废后再也没好日了。
张太皇太后驾崩后,胡氏哭得很伤心,为太皇太后,为了女儿,更为自己的不幸命运!胡氏去世一月前,她的幼女也去世了,她完全崩溃了,随即薨逝。下葬时,有司问杨士奇用什么规格,杨士奇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皇后规格,有司说明英宗可不是这个意思哦。杨士奇一定会暗自骂人,皇帝都这个意思了,你还问我干什么?最终,胡氏以嫔妃规格与幼女安葬了一起。

子夜欣谭
这个问题,玲读历史帮您解答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的人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本是济宁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却在机缘巧合之下,飞上了枝头做了皇后,但可悲的是,她却始终未能真正走进夫君的心,到头来还是空欢喜一场。
更为可气的是,这个让她深爱的夫君为了立别的女人为后,甚至挖空心思执意废后。明宣宗为了不让百姓骂他无情,更是采用了劝说胡善祥主动上表辞后位的招数,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改立新后了。从朱瞻基处心积虑的废后来看,他对胡善祥确实感情不深,所以更谈不上后悔一说了。
胡善祥无辜被废的原因历史上的胡善祥根本不像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那样功于心计,当然她的姿色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宠妃孙氏。明宣宗与孙氏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二人早于胡善祥入宫以前便结下了的情缘,所以胡善祥在二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其实这也不能怪胡善祥,她才是这场“包办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人们往往没有自己婚姻的选择权,当然胡善祥也不例外。
史书记载,孙氏不仅姿色尚佳,而且功于心计,胡善祥遇上如此强劲的对手,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朱瞻基更是违背礼制,册封孙氏为皇贵妃,并赐她金宝,孙氏也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贵妃,这样,孙氏离皇后的位置就更近了,由此可见这废后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套路极深啊!
胡善祥由于不得宠,心情自然也不会好,日子久了就积怨成疾,身体不好自然就更难为朱瞻基开枝散叶,而此时的孙氏幸运的诞下一子,朱瞻基自是欣喜万分,于是便打定主意改立孙氏为皇后。
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遂招张辅、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入。谕之曰:“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亦。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胜朝彤史拾遗记
宣宗的废后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因为胡皇后为人贤德、并无过错,所以宣宗只能暂时作罢,最后杨士奇见宣宗废后意已决,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胡皇后自己上表主动辞后位,这样,胡皇后也会显得识大体,明宣宗更是不会落下无情无义的口实。
张太后怜惜废后胡善祥胡善祥被废以后,张太后是非常同情和怜惜她,经常邀她到清宁宫和自己同住。相比心计颇多的孙氏,张太后更喜欢贤德的胡善祥。
当时,朱瞻基要废胡善祥后位之时,张太后也阻止过,但是,最后见儿子心意已决,张太后便不再阻拦了。朱瞻基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张太后更为了解儿子的秉性,如果不同意,他肯定还会想出更多的借口,而且胡善祥和孙氏本身都是自己的儿媳妇,改立皇后对于太后来讲,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儿子非要换皇后,她也没有必要因此和儿子闹翻,所以张太后最后不大情愿的同意了废后请求。
虽然,胡善祥被废掉了后位,但张太后依然很喜欢她,甚至对她产生了更多的愧疚之情。宫中有宴会之类的活动,张太后也必定会邀请她一同参加,而且还让她的座位居于孙氏之上。
张太后病逝后,胡善祥因悲伤过度,没过一年也去世了,由此可见胡善祥与张太后的情谊是极深的。
结语玲读历史认为,胡善祥的后位被废除,是非常无辜的,她被废之时年纪尚轻,还是有可能诞下子嗣的,但是明宣宗并没有给她机会。
后来,朱瞻基的一句“此朕少年事”,我认为他更多的是在自我辩解罢了,而不是真心悔过。但从张太后对废后胡善祥的举动来看,她确实是真心同情这位姑娘的。

bingmoli
最近正在追剧大明风华,不得不说还真的挺好看。原因有二,首先,演员演技到位,关键还没看到什么整容脸;其次,剧情跌宕起伏,历史小说果然比正史还精彩,当然,清人写的正史其真实性也有待商榷。
朱瞻基被黑了?众所周知,朱瞻基也算是明朝史上比较贤明的国君了,吏治清明,体恤民生。但是,这世上哪里会有完人呢?或者说,没有人能容忍圣人的存在。于是乎,帝舜就放逐了帝尧,伊尹就成了篡位之臣,秦始皇就成了吕不韦之子。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例外,在清人所著的《明史》里,被扣上了两顶帽子。
第一顶就是朱瞻基废后,第二顶是明英宗身份不详。不难看出,两顶帽子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因为孙贵妃诞下朱祁镇而胡皇后无子,母凭子贵,故朱瞻基废黜胡后而以孙贵妃代之。然而,明史却记载,朱祁镇实为宫人之子。就是说,朱瞻基不顾后人非议,费尽心思另立的孙皇后其实是个骗子,而太子也不知道是谁所生。说来也怪,朱瞻基18岁大婚,到35岁驾崩,后宫也不少,才生了三女二子。因此,朱瞻基非常看重那些为他诞下子嗣的嫔妃。哪怕是原为汉王宫女的吴氏,都因诞下朱祁钰而被朱瞻基另眼相看。其他正经的宫人倘若能有所出,早就飞上枝头当凤凰了。所以,我认为朱瞻基极有可能是被清人黑了。
但是,无论如何,朱瞻基废后这件事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胡善祥和孙贵妃的人品是不是都如明史而言,那就不好说了。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那么分析出来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是简单回顾下朱瞻基是如何废后的吧!
立后话说,朱瞻基的外婆在老家邹平相中了年幼的孙氏,长得漂亮而且聪慧。经她的推荐,时龄十多岁的孙氏便寄居在朱瞻基家中,说穿了就是童养媳。朱瞻基和孙氏两人是青梅竹马,感情日益深厚。
几年后,朱棣开始为好皇孙朱瞻基张罗婚事,台官掐指一算,这后星在鲁地啊。朱棣赶紧下令,到鲁地去选秀。鲁地有个传说,当地有位女子叫胡善祥,独居在小楼里,白天开窗,里面涌出红白之气,整月都不散,鲁人皆认为这是代表着富贵的祥瑞之气。太监过去一看,果然如此,于是,胡善祥就被朱棣册封为太孙妃。而孙氏只能屈居其下,为太孙嫔。朱棣是开心了,而眼里只有孙氏的朱瞻基当然心有不甘。
胡善祥也不争气,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嫁给朱瞻基,到被废掉的那一年(1428年),11年多了也没为他生下一个嫡子。而那边孙贵妃于隔年年底又生下了朱祁镇,快30岁的朱瞻基自然是喜出望外,本就为当初没能给孙氏正妃名份而耿耿于怀,这次终于下定决心,要弥补心中的遗憾。
废后于是,朱瞻基找来几位重臣,和他们商议废后之事。杨荣当即表示同意,朱瞻基一看有戏,然而又不想落下个难听的名声,就问那几人:“之前,都有哪些皇帝干过此事?”蹇义赶紧奉承:“宋仁宗干过。”朱瞻基又征询另外三人的意见,杨士奇说道:“本来大臣不敢非议废后之事,既然提起宋仁宗,他因为此事废黜范仲淹等数十人,被后人非议至今。”然而,那几人吵吵了半天,也无定论。
事后,杨荣和蹇义劝另外三人:“你们是不是傻啊?且不说朱瞻基有多么宠爱孙贵妃,如果胡皇后能生儿子,这么多年过去,早就生出来了,现在皇上不喜欢她,她恐怕日后想生子也难喽!如今皇上就朱祁镇一个儿子,储君之位早晚是他的,你们今日得罪了他,他日登基之时,就是尔等脑袋搬家之日!”另外两人赶紧说:“那好,我们还是商量如何安置胡皇后吧!”
第二天,心急的朱瞻基就把杨荣和杨士奇拉到一个犄角旮旯,问事情办得怎样了。杨荣掏出一罗列胡皇后罪名的清单,朱瞻基接过一看,顿时就翻脸了:“我只是想让你们把她废掉,又不是栽赃诬陷。”杨士奇仍旧不赞成,提醒朱瞻基当初宋仁宗废后之后,曾表示很后悔。朱瞻基一脸不悦,君臣不欢而散。
其他几个大臣虽已经同意废后,却拿不出好的方案,唯独杨士奇还不肯松口,看来解铃人就是他了。于是一日后,朱瞻基单独召见了杨士奇。杨士奇被逼无奈,只好提醒朱瞻基也许可以劝说皇后主动退位,但是恩宠不减。朱瞻基恍然大悟,点头称是。就这样,胡善祥只能禅位于孙贵妃。
虽然张太后一向欣赏恭顺的胡善祥,但又不能拂了朱瞻基面子,既然他们已经找到解决之道,她能做的也只有更加厚待胡善祥,即便是在家宴上,胡善祥的座次总是先于孙氏。至于,后来朱瞻基后悔废后,说什么当初年轻不懂事,其实那都是模仿宋仁宗呢?他要真后悔,完全可以再改回来,这样的说辞不过是和他爷爷朱棣如出一辙,不想让后人非议罢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回事,史书上称颂胡善祥贤惠而多贬低孙氏。然而纵观孙氏一生,在大明王室几度风雨飘摇之际,她能力挽狂澜,帮大明朝渡过重重危机,这也证明了朱瞻基废后之举并非儿戏。

VV0130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为人忠厚,张太后很喜欢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么缺点。
但无奈少年天子有个青梅竹马的孙贵妃。
若说孙贵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这位孙贵妃,在朱瞻基还小的时候就进了太子府。当时也是蹊跷,本来把孙美女叫进宫来,就是给朱瞻基预定的太孙妃,不晓得这中间出了什么变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后,朱棣却给孙子指了胡善祥为太孙妃。
这下孙美女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她与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了这档事,朱瞻基也很烦恼。
为避此尴尬,孙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当了皇上,当然忘不了少年恋人,又把孙美女接进宫来。
也许是少年情深,也许是心存愧疚,总之,朱瞻基找个借口,废了发妻,理由有点不上台面——多病无子。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后无子,可以养孙贵妃的儿子嘛。
总之。这个事就这么遮过去了,胡善祥为孙贵妃腾了位子。孙贵妃变成了孙皇后,胡皇后变成了胡道姑。
但是张太后还是怜悯这个前儿媳,宫中有宴,总是召前胡皇后上席,还特地把她安在孙皇后之上,惹得孙皇后不高兴,当然,她也不好说什么,谁让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后面,的确有点后悔了,也许是孙皇后天天和自己相处,他也觉得平常了还是怎么地。他对胡皇后有些个内疚了,说是自己少年冲动,——“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孙皇后那里,朱瞻基是个圆满交待,此诚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为情切意真。

littlecandy
明宣宗朱瞻基从来没有后悔过,他对胡善祥非常的渣。
所谓朱瞻基后悔一说,其实是一条明朝史书的“乌龙记载”,并被后人延续了下来。
永乐十五年(1417),胡善祥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妃。但她没有料到的是,这桩婚姻是个坑。
皇太孙朱瞻基早就看中了待字宫中的孙氏,很不满爷爷对自己婚姻的横插一杠子,只能让孙氏屈居为太孙嫔。
等到朱瞻基登基后,胡善祥成为皇后,而孙氏则被封为贵妃,并打破明朝贵妃有册无宝的惯例,拥有了和皇后一样的金宝。
宣德三年(1428),由孙贵妃所生的皇长子朱祁镇降生后,朱瞻基借口胡皇后无子,便强迫她辞去皇后之位,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朱瞻基其实从没有后悔过。
后悔一说,主要见于《明史》的记载: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然而,这段记载是编纂《明史》的清朝官员沿袭的明人说法。明人的记载其实是有错误的。
最早提及此事的史书,是嘉靖年间的私修编年体史书《皇明通纪》,提到明宪宗朝的大臣姚夔的奏疏提到了朱瞻基后悔的事情
但是,如果检索明宪宗实录中的姚夔奏疏,会发现他并没有提到朱瞻基后悔的事情,只是说“胡皇后乃宣庙在御之日,已让位于孝恭章皇后”、“且先帝于胡皇后,亦已复正尊号,增修陵寝,一依后礼”这件事,并没有增添其他细节。
总之,所谓朱瞻基后悔一说,其实是嘉靖时期的文人编出来的谎言。
朱瞻基废后是非常干脆的,立孙贵妃为皇后以后,对她更是宠爱有加,根本就没有任何后悔的表现。

花荣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山东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胡善祥虽贵为皇后,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之态。她没有生育子嗣,只有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但却并不得宠。朱瞻基,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被尊为“章皇帝”。 早年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即位后,御驾亲征平定番王叛乱,并重用“三杨”等贤臣,改组内阁,减免赋税,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与其父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1435年驾崩,终年38岁。
朱瞻基和胡善祥是在朱瞻基十五岁那年他的爷爷给他安排的,所以胡善祥和朱瞻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之说,但是朱瞻基基于对他爷爷的尊重,还是礼貌性的接受了这门婚事。
不过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张氏也曾经为朱瞻基找了一个妃子候选人,就是了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孙氏不仅“幼有美色”,而且从小住在朱高炽府中,和朱瞻基两人是一起长大,可以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也很好。 但是因为朱瞻基的爷爷朱棣的命令自然也没人敢反对,之后随着朱瞻基成为皇帝,胡善祥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而孙氏则只能为妃。正史上的胡善祥,是个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史称“有贤名,守孝道”。自从孙贵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废掉胡善祥皇后的打算就越来越强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没有犯一点错误,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也挑不出来的。
这又怎么办呢?朱瞻基想尽了办法,于是,在明宣德三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全都请到后殿,声称有机密事商量,他对大臣们说“我今年都30岁了,胡皇后还没给我生了一个儿子出来,如今孙贵妃有子,我必须要立他为皇后。”最后,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计让皇后主动请辞,然后他再假意再三挽留,就这样,朱瞻基终于把他日思夜想的事情完成了。对于胡皇后被废,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心中还是不太认同的,因为胡皇后一直规规矩矩,恭顺有贤名,可胡皇后自己上述辞去皇后之位,再加上张太后知道朱瞻基对于胡氏的态度,也没好多阻拦,只能表示同情。
至于说到朱瞻基后期发出“此朕幼年事”的感叹,只能说朱瞻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认识到当初的行为并不厚道,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但可能更多的是对废后举动的后悔,但是对胡氏的歉意有多少就无法知道了。
这样看来,原来古代也少不了渣男啊。
本文作者:笑谈历史zz(原创)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行走的喵星人
最近关于朱瞻基皇后胡善祥被废黜的话题热度很高,这点在我以前的回答里也做过一些说明,既然题主问起,今天我在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明史》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
根据明史的记载,朱瞻基因宠爱孙贵妃对胡皇后没有一丝的感情(胡皇后为朱棣指婚),此外胡皇后因为为朱瞻基接连诞下两个女儿,并未有皇子的诞生。加之后来孙贵妃为朱瞻基诞下了皇长子朱祁镇,坚定了朱瞻基要立孙贵妃为后的信念。
虽说胡皇后出了名的贤良淑德,当皇后期间更是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朱瞻基对她没有感情就是没有感情,即使胡皇后什么也没做错,也无法阻止朱瞻基想废黜的心理。
胡皇后本名胡善祥,是锦衣卫百户胡荣三女,因其享有贤名,且为人忠厚善良、举止庄重、无媚顺态。朱棣便将胡善祥钦点彼时还是太孙妃朱瞻基为太孙妃,到了朱高炽继位后,则为太子妃,一年后朱瞻基继位,胡善祥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朱瞻基的皇后。
胡善祥虽被立为了皇后,但依旧得不到朱瞻基的宠爱。甚至在册封皇后的典礼上,朱瞻基甚至额外制作一份金宝赐予孙贵妃,这属于严重的违反祖制,因为只有皇后被册封才可赐金册宝印,贵妃及以下有册无宝,显然孙贵妃是不能拥有金宝的,但朱瞻基还是做了,这让胡皇后有多难堪。
或许是因为朱棣在朱瞻基嫡妻的问题上选定了胡善祥,自己深爱的深爱的孙氏都只能为嫔。所以这便是为何朱瞻基登基之后为孙氏赐宝。
三年后,随着孙氏为朱瞻基诞下了皇长子朱祁镇,面对胡皇后仅有两女并无儿子的情况,彼时已经大权在握的朱瞻基,胡皇后的地位显得岌岌可危。但苦于胡皇后并无过错,朱瞻基选择了逼迫胡皇后的方式,让她以生病的理由辞去皇后之位,随后改立孙氏为后。
不过好在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十分喜爱贤德的胡善祥,所以时不时召她居住于自己的清宁宫。每次朝宴之时,张太后更是让胡善祥居于孙皇后之上,算是给了胡皇后一个交代。同时面对无过错被废的胡皇后,天下臣民亦是非常同情。
不过随着明宣宗年龄渐长,想起自己当初废黜发妻胡皇后之事,也是后悔不已,只不过这一切都成既定事实,身为有担当的皇帝,也不可能随意在行废立之时,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直到胡皇后去世20年后,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之后、孙氏病逝之后,朱祁镇下令恢复胡善祥皇后之位并为之另起陵园,这一胡善祥才得到皇室的承认,只不过这一刻已经距离她去世已有二十年。

裴雅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第一任皇后,说起来在历史本来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因为被废除皇后之位,倒是成为了历史一件有名的事情,后面胡善祥还被说到太后同情宣宗后悔,这是为何?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胡善详这个明朝皇后被废的有点冤枉,让人觉得可怜。
胡善祥为何被废后,还得从头说起。最近大明风华影视剧正在热播,虽然影视剧的确还可以,但是电视多少有点改编,不要被电视剧中胡善祥的人物形象带偏了。
胡善祥,其实是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按道理来说这个身份出身很普通,当皇后有点难。同时胡善祥还有一个最大的情敌,那就是孙氏,孙氏可以算的上朱瞻基的青梅竹马,在十岁的时候,孙氏被朱瞻基外婆彭城伯夫人推荐送入了皇宫抚养,被当做朱瞻基老婆培养的。从小在皇宫长大,接受礼仪文化培养,礼仪气质极佳,长得又貌美,朱瞻基对孙氏非常喜欢,认定了孙氏是自己的原配。
可惜世事难料,朱瞻基的爷爷朱棣给自己选了皇后胡氏。大家知道永乐帝朱棣非常喜爱孙子朱瞻基,但是朱棣不大喜欢他的太子朱高炽,因为朱高炽多病,又胖又瘸,对太子的弟弟,一表人才的朱高煦更喜欢。朱棣最喜欢还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又帅又聪明,加上换太子大臣都反对不支持,那就把希望寄托给孙子身上,从小各种培养和宠爱朱瞻基。
可是朱棣在给朱瞻基的选妃上,他犹豫了,觉得太子妃推荐的孙氏不合适,不合适就再找。后面找了算命的,看了天象,掐指一算,算出皇太孙妃应该是济河附近的女孩。于是就选中前面提到的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胡善祥。接着朱棣直接下诏书册封胡氏为太孙妃,没有人敢反对,此事已成定局,而朱瞻基喜欢的孙氏则只能为嫔了。
朱棣死后,父亲朱高炽继位,朱瞻基成为太子,胡氏成为太子妃。仁宗在位的时间太短了,朱瞻基没有时间来得及改立太子妃,父皇仁宗去世了,得先自己继位吧。朱瞻基继位后,太子妃胡氏自然也就成了皇后。
胡氏当了皇后之后,颇识大体,贤良淑德,还规劝宣宗勤于政事。可惜朱瞻基自己不喜欢,注定胡皇后做的再好也没有用,也没有机会废除胡皇后。但是朱瞻基一直想找机会废除胡皇后,立孙氏为皇后。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孙氏抢生下来儿子朱祁镇,朱瞻基迫不及待的立了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太子。
因为一旦朱祁镇被立为太子,而朱祁镇的生母孙氏可以升级皇后。可惜大臣和太后都不太支持此做法,毕竟胡皇后尚且年轻,有可能以后生育皇子,而且宫中可以过继,朱祁镇可以过继到胡后名下,胡后可以成为朱祁镇的嫡母,一样不影响胡皇后的位置。就这样废后的计划又被搁置了。
后来,明宣宗朱瞻基在心腹杨士奇的建议下,采用对胡皇后好言相劝、花言巧语的方法,同时保证善待她,让胡皇后主动辞去皇后一位。这样子一搞胡氏自己也觉得呆着皇后位置也没有什么意思,请求辞去皇后一位,皇后自己都这样说了,大臣和太后也自然就没有异议。之后不久,孙氏成为新任皇后,胡氏被迁居别宫。在太后的保护下,被废后的胡善祥生活不好也不差吧,死后的待遇也一般。直到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时候,才恢复了胡善祥的地位,谥号皇后。
对胡善祥而言,朱瞻基做的事情的确有点过分。一是疏远她,专宠孙氏,二是要求给孙氏皇后才有的宝印的待遇,三是连最后废除她的皇后身份,还要求她自己写表,自己自愿出家,放弃皇后的地位。胡善祥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就这样无故被废除皇后之位,还是皇帝提出让自己主动辞位,属实有点说不过去。后来朱瞻基自己也说,朕也有点后悔,对不住她,都怪那会自己年轻啊。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了问题,孙皇后在朱瞻基死后主持大局,在土木堡之后收拾残局,在夺门前夕一锤定音,力挽狂澜。而纵观胡氏一生并无太大优点,最多规劝宣宗少玩乐多勤政,典型三从四德的女性,在后面的明朝政局中,能够有政治手段挽救大明危亡吗?胡善祥的牺牲为明朝续了命,这个角度看的话,孙氏顶替胡氏皇后之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芒果佳
胡皇后被废,太后同情是真,皇帝后悔那是压根没有的事。
不管影视如何抹黑,历史上的胡氏是个贤后,这早已有定论。她举止端庄,做事有板有眼,从不献媚,还经常规劝朱瞻基莫要玩物丧志,要以国事为重。
可好人未必有好报。尤其做皇帝的女人,如果不得宠,纵使你有万千优点,他也视而不见。要想将其冷处理,理由多的是。
都知道朱瞻基喜欢孙氏,不出差错,立她为后那是必然。可胡氏是朱棣亲指的婚,朱瞻基不敢造次,只得屈从。
可是朱瞻基自己上位以后,就是不喜欢胡氏,决心废后。这也就是皇后的光环置于众人眼皮底下,所以废后还费了一番周折。如果要是处理其他女人,那犹如捏死一只蚂蚁。总之皇帝要做的事,别人的反对都无效,谁又能奈他何?
胡氏没能给朱瞻基生下皇子,只生了两个公主。这成了她的一大罪过,正巧孙氏生下了儿子,这让朱瞻基有了说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胡氏没生下儿子与废后没有必然联系。再说胡氏没有明显过错,这么做会留人以柄。所以朱瞻基“好言相劝”,恩威并施,让其主动辞职。
最终朱瞻基如愿以偿。众人对胡氏的遭遇唏嘘不平。为了赌众人嘴,朱瞻基说两宫待遇相同。
太后是真的同情胡氏,经常请她去清宁宫小叙,有活动时还让胡氏上坐,压孙氏一头。不久太后去世,胡氏悲伤不已,也随太后去了。
皇帝曾有何悔意?他为什么要后悔?站在他的角度并无过错。那些“以朕少年事”为由头的,都是信口雌黄。请问这句话出自哪里?
从待遇就可窥见一斑。朱瞻基说过两宫待遇一样,那胡皇后死后为啥以嫔妃的礼制下葬?就此证明皇帝压根儿也没后悔过。

旮旯帅帅
张太后同情胡善祥,那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儿子朱瞻基这家伙不靠谱,娶了人家做皇后,可偏偏又不喜欢人家。
你不喜欢胡善祥吧,为啥还跟人家生了俩女儿呢?在毫无道理的情况下,朱瞻基为了帮助心爱的人孙贵妃上位,狠心把胡善祥给废了。
贵为皇后,一来没有犯错误,二来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只是暂时没有生出儿子,凭什么就把人家给废了呢?张太后同情胡善祥也正是这个原因。
从同乡关系上来说,孙贵妃和张太后的母亲,还是老乡。而且也正是在张太后的母亲推荐之下,孙贵妃才能从小就进入皇宫,也才有了机会和朱瞻基一起长大。
朱瞻基和孙贵妃,那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两个人彼此玩得来,所以感情很不错。但是在选拔皇太孙妃的时候,胡善祥有幸成为了皇太孙妃。
当时朱棣还活着,所以朱瞻基只是皇太孙而已,至于青梅竹马的孙贵妃,当时只被封为嫔,也就是朱瞻基的小老婆。
等到朱棣去世以后,朱高炽继位,朱瞻基成了太子。那么胡善祥也就成了太子妃。朱瞻基登基以后,胡善祥自然就成了他的皇后,至于孙贵妃,只被封为贵妃,再精贵那也是小老婆。
孙贵妃自然很不情愿,她跟朱瞻基要好得很,所以常常在朱瞻基身边说胡善祥的坏话,希望朱瞻基改立她为皇后。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崩,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嫔御礼葬金山。
很显然这些招数是管用的,朱瞻基逐渐开始疏远胡善祥,这引起了张太后的强烈反感。张太后和她的丈夫朱高炽,那都是仁厚之人,从来不做这种缺德事情,怎么就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呢?
所以张太后对孙贵妃,其实非常不感冒,而且她甚至有些讨厌孙贵妃,谁让她得到皇帝的宠爱呢?关键还喜欢吹耳旁风。
胡善祥给朱瞻基生了两个女儿,孙贵妃给朱瞻基生了一儿一女。这么一来孙贵妃就有优势了,因为孙贵妃的那个儿子,就是朱瞻基未来的继承人朱祁镇。
有一个儿子在手里,那么母以子贵的情况就可以实现了。朱瞻基兴高采烈地把一帮大臣们给拉了过来,开了一个废后大会。
朱瞻基的理由就是胡善祥生不出儿子,应该要退位让贤。大家都很慌张啊,胡皇后啥也没干,咋就要废了人家呢?虽然大臣们有点反对,可朱瞻基的理由他们无法否决。
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已,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
这个时候孙贵妃还假惺惺地跑出来说:哎呀,胡皇后下一胎肯定是儿子,我的儿子哪里能超过胡皇后的儿子呢?
那你把你儿子再塞回去!就算胡皇后接下来生了儿子,那也一定比你儿子岁数小,难道你心里没点数吗?
朱瞻基打定了主意,立刻跑去找胡善祥,让她主动辞职。所以说胡善祥是被朱瞻基和孙贵妃这一对夫妻俩给逼迫着辞去皇后之位的。
胡善祥好歹也是张太后的儿媳妇,两个人的关系处得不错,都是比较善良的人。所以张太后看胡善祥很心疼,经常照顾她。
被废掉以后,胡善祥只能居住在长安宫,朱瞻基还给她赐了一个道号:静慈仙师。那么我就要问一句了:大哥,人家只是被废了皇后之位,做个小老婆难道还不够格吗?直接送她一个出家人的道号,这是几个意思?
张太后就更加怜悯胡善祥了,所以常常喊胡善祥过来一起吃饭。如果孙贵妃也在的话,那么胡善祥一般都被安排在孙贵妃前面,可把孙贵妃给气坏了。
朱瞻基岁数大了依稀额的识货,他想起了胡善祥以后,也是有些后悔,说自己当时太年轻,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
其实不仅朱瞻基有些后悔,当时的百姓们对胡善祥也充满了同情,难道生不出儿子,就活该被鄙视吗?这未免也太可怜了。
无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
我估计大部分可怜胡善祥的人,都是生了女儿的女人们,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甚至在家中的待遇也是比较类似的。
虽然后悔,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恢复胡善祥的皇后封号。朱瞻基去世以后,孙贵妃的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
不过由于朱祁镇年纪太小,朝中一直都是张太后说了算。有张太后给胡善祥撑腰,可以说就算是成了太后的孙贵妃,也不敢招惹胡善祥。
就这样,胡善祥度过了非常平静的7年,可惜在正统七年,张太后也去世了。没有依靠的胡善祥,知道早晚都会遭到孙贵妃的清算。
与其被孙贵妃暗害,还不如自己把自己给解决了。所以胡善祥在第二年也去世了,她去世以后,孙太后以嫔御礼将她安葬。
其实不光当时的人为胡善祥打抱不平,后世的人也看不惯孙贵妃的所作所为。一直到孙贵妃去世以后,明英宗的钱皇后才劝说自己的丈夫,希望恢复胡善祥宣宗皇后的封号。
明英宗思量一番以后,觉得自己的母亲的确做得过分了,为了行善积德,明英宗便恢复了胡善祥封号,并且为她修皇后陵。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下去呢?主要还是因为胡善祥太善良了,没有一点反击的手段。而且人家也没犯错,纯粹就是朱瞻基和孙贵妃爱情的牺牲品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Kenzo2
历史上皇后被废,虽然可能受到大臣及民间老百姓的同情,可能受到太后同情,可能受到皇帝儿子同情,但是连皇帝也同情,也后悔的情况,却非常少。
(胡皇后剧照)
明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后胡善祥,她被明宣宗朱瞻基废黜后,就受到了张太后的同情。此后宫中但凡要举行宴会活动,张太后就会把胡善祥引到孙皇后的上首去坐。这也是对明宣宗无声的抗议。
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上台以后,立刻就给已经去世的胡善祥上谥号“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也就是说,恢复了当年她的皇后称号。
如果是别的皇帝恢复胡善祥的皇后之位也罢了,明英宗恢复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就不一样了。因为明英宗是孙皇后的儿子。孙皇后是谁?就是当年和胡善祥争皇后之位的人。也就是说,明宣宗就是为了孙氏,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之位,把孙氏立为皇后的。孙皇后和胡善祥显然属于情敌。
作为情敌的儿子,明英宗给胡善祥恢复了皇后的称号,由此可见,明英宗有多么同情胡善祥。
不只是大臣同情,不只是太后、皇帝的儿子同情,连皇帝自己其实也同情废后,甚至感到了后悔
后来,当有人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明宣宗还说“此朕少年事”。言语中不但有后悔,还有检讨,觉得自己年轻时当皇帝不成熟,办下了糊涂事。
(明宣宗剧照)
那么,明宣宗废了胡善祥皇后之位,为何自己也同情她,也后悔这件事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为何胡善祥会引起大臣、太后、皇帝儿子的一致同情?
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胡善祥很有“妇德”。胡善祥是朱棣亲自给朱瞻基选的妃子。朱棣是朱瞻基的爷爷。朱棣之所以给朱瞻基选胡善祥,就是因为胡善祥非常仁厚宽善,同时也谨遵守“妇德”。“德言容功”,品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是胡善祥被朱瞻基废黜之后,她不哭不闹,表现得相当的稳重。当然了,这并不表明胡善祥无所谓,而是她谨守“妇德”,接受命运不公平的对待。
三是胡善祥对张太后始终很孝顺。胡善祥被废之前,一直非常孝顺张太后。就算她被废以后,她依然对张太后非常恭顺,整天和张太后呆在一起,端茶递水,嘘寒问暖。张太后之所以那样同情胡善祥,也是因为胡善祥的表现非常好。后来,张太后去世以后,胡善祥更是终日以泪洗面,也就过了一年,她就郁闷而终。
(孙皇后剧照)
那么,既然胡善祥表现得那么优秀,为什么朱瞻基还一定要废黜她呢?
朱瞻基废黜胡善祥的理由,仅仅有一条,就是胡善祥没有为他生下儿子。而孙皇后为他生下了长子朱祁镇。
但是,用这一条理由就废黜胡善祥,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诚然,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但是胡善祥也不是不生育,她生了两个女儿,不过没有生儿子罢了。也不算“无后”吧。再说了,“无后为大”,是讲“孝”的问题。但前面我们也说了,胡善祥其实一直很孝道啊。既然很孝道,就不存在“不孝”的问题了。因此,朱瞻基用这一条来废黜孙皇后,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就算胡皇后没有儿子,但是像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很多,皇帝也很少废掉皇后。
有人可能会说,朱瞻基考虑的是,因为太子是孙氏的儿子,皇后是胡善祥,这似乎不合适。其实根本不需要这样考虑,对于孙氏来说,自己肯定不高兴。儿子是太子,自己却不是皇后。不过对于朱瞻基来说,反而应该更高兴。太子不是皇后的儿子,这样一来,自己去世后,就可以避免太后干政。因为皇帝毕竟不是太后的儿子,太后也不敢那么肆无忌惮。总之,显然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可以达到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
既然是好事情,既然可以达到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为何朱瞻基却并不采用这种方式呢?
朱瞻基后来说他后悔了,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是“少年事”。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后悔,就在于他认为这是“少年事”。当年轻皇帝的时候,对后妃的看法,只是看这个后妃是否好看,是否奉迎自己,而不会考虑政治。只有到了年纪比较大一点的时候,对夫妻情事看得不太那么重的时候,才会认为政治更重要,江山社稷更重要。
不过到了那时候,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改不过来了。所以朱瞻基才会显得很后悔,很同情胡善祥。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浅zoe
在很多人眼里,皇帝就是拥有无上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的,只要反对自己的人,皇帝就可以杀掉,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肆意妄为,没有谁敢挡着皇帝的去路,也没有谁敢阻碍皇帝。
实际上并非如此,作为一个皇帝,往往需要考虑的东西还要更多一些,就连立皇后或者废除皇后这样的事情,都是需要仔细斟酌,不能按照自己的喜爱来肆意妄为的,一旦其中出了差错,事情将会变得十分复杂。比如明朝的皇帝朱瞻基,就在废除皇后之后感到后悔羞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朱瞻基为何要废除胡善祥皇后之位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在朱棣在位的时候,就十分喜欢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所以还专门给孙子选了一个老婆,就是胡善祥,那个时候朱棣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后来朱高炽登基之后,又封胡善祥为太子妃,与此同时,还选择了一个和胡善祥关系比较好的女子孙氏为嫔妃。
孙氏当初是由朱棣的老婆徐皇后养育的,所以朱瞻基和孙氏两人关系也比较好,从小一起长大,算是两小无猜的那种关系,朱瞻基在孙氏选为嫔妃之后,也很兴奋。后来朱瞻基登基之后,也就立了胡善祥为皇后,孙氏封为贵妃。
至此,朱瞻基的后宫体系算是初具规模,可是问题来了,眼看朱瞻基已经快到了三十岁,还没有一个儿子,这可糟糕了,毕竟自己是皇帝,可是有皇位要继承的,要是再没有儿子,万一自己哪天挂了,大明江山可怎么办,朱瞻基越想就越着急。
就在他已经十分绝望的时候,孙氏终于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朱祁镇,这可把朱瞻基高兴坏了,在宠溺小皇子的同时,朱瞻基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孙氏给自己生了皇子,是不是该奖励一下孙氏呢?
究竟要怎么奖励才是最好的,朱瞻基想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孙氏为皇后,这样是最佳方案,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达到奖励孙氏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因为胡善祥没有儿子却身居皇后之位,朱瞻基担心以后胡善祥会影响到自己小皇子的继承问题。
经过再三思考,朱瞻基终于想清楚了,可是要立孙氏为皇后,首先就得把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废除,但是胡善祥没有犯过什么错误,这可咋办呢?朱瞻基陷入沉思,最后想要去询问大臣解决方案。
等到上朝之时,朱瞻基就去询问杨荣和杨士其等人,到底怎么才能名正言顺废除皇后呢?两人有些为难,第一天没有表态,等到后来朱瞻基再次询问,杨荣拿出一张纸交给朱瞻基,上边罗列着很多关于胡善祥的罪状,不仅足以支持朱瞻基废除皇后之位,还可以杀了胡善祥,朱瞻基觉得这样不妥。
后来杨士其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你既然自己不好提出废除皇后的建议,你就跟胡善祥沟通,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最大”,母凭子贵,身为皇后的胡善祥没有为皇上生下孩子, 就已经是一种罪过,所以可以建议她自己提出废除皇后之事,这样就好办多了。
确实,自古以来,因为没有子嗣而被废除的皇后,是有很多的,比如唐朝时期的唐高宗李治第一个皇后王皇后,在李治废除皇后之位的时候,理由就是因为王皇后没有为自己生儿子。所以只要朱瞻基跟胡善祥说,胡善祥自己也明白该怎么做。
果然,朱瞻基接受了这个建议,就去跟胡善祥说为了江山社稷,叫她主动提出不当皇后一事,胡善祥听完朱瞻基的话,也就明白意思了,配合朱瞻基提出三次申请,最终朱瞻基才勉为其难同意废除胡善祥皇后之位,随即立孙氏为皇后,朱祁镇为太子。
为何胡善祥被废除后皇帝后悔太后同情呢?胡善祥被废除皇后之位后,就住到了长安宫中,没有什么名分,安静过自己的生活,朱瞻基的母亲一看这个儿媳妇,不吵不闹,十分安静过自己的生活,从而觉得十分同情她,身为女人,不会生儿子,那也是一种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谁叫她就碰上了呢?
所以朱瞻基的母亲,还是经常邀请胡善祥和自己一起吃饭,还带上孙氏以及朱瞻基,一家人看起来还是比较和谐的,虽然有时候孙氏会因为胡善祥坐了主位而感觉吃醋,但是朱瞻基开导之后,一切就好些了。
后来朱瞻基也觉得有些后悔愧疚,就说当初那样做,是自己年少无知。可是对于胡善祥而言呢,一生也就那样落寞度过了,就因为没有儿子,便遭遇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有些寒心。
可是胡善祥能怎么做呢?要是当时胡善祥不同意朱瞻基的说法,还要坚持在皇后位置上做下去,我想可能朱瞻基没有办法,就会选择杨荣所说的办法来收拾胡善祥了。胡善祥最后虽然从皇后位置上离开,但是也得到了朱家的善待,自己低调做人做事,得以善终,这种结局也许已经算比较圆满了。
我们可以看看李治的王皇后,在被李治废除之后,最后直接被新皇后武则天醉骨而死,比起王皇后的结局来看,胡善祥确实幸福很多了,并且因为胡善祥主动选择退出,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要不然谁会知道后来因为储君之争,又发生多少腥风血雨的事情呢。
结语虽然说朱瞻基废除胡善祥,表面上来看,确实有些不近人情,可是从皇家发展以及天下稳定的长远角度来看,其实朱瞻基的做法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至于胡善祥后来得到太后的同情与皇帝的愧疚,也是因为胡善祥明白明哲保身,低调做人,才得以善终。总体来看,这件事情朱瞻基处理的还算比较漂亮!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