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称为奸雄,刘备被称为英雄,孙策被称为枭雄。抛开道德色彩,三个词有什么不同?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吴历

《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吴历》选收了作者的“仿古山水册”、“村庄归棹图轴”、“吴历等山水图册”、“寿许青屿山水轴”、“山水图页”、“泉声松色图轴”等作品,包括仿宋小雀、桐枝小鸟、绿竹群雀、桃花春禽、...

吴历 绘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静独

静独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也许可以回答此问

闲谈《三国演义》的义

牟林

罗贯中为什选刘备集团为《三国演义》的主角?我的回答是:罗贯中要演“义”。

演义,被解释为一种小说体裁。对,但不够。义,不只是“意义”的意思。在罗贯中那里,这个义是“仁义礼智信”中的那个“义”。不同于一般演义,罗贯中真的在演“义”!

义,作为道德范畴的一个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仅次于“仁”。它大抵有二层意思,其一是大义,如天下大义,民族大义,国家大义等,就是为天下人谋利益。在封建社会,往往把它等同于忠君。其二是小义,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如桃园三结义,水泊梁山结义等。义,也称为道义。

义,被看成“大丈夫”特有的精神品质,被中国信奉、崇拜、赞美和身体力行,是中国人个人修为的一种崇高境界。

正因为中国文化有这种“义”的特质,所以凡是能够表现“义”的事件和人物都可能成为人民群众传颂的对象。三国故事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已经以故事、传说、戏剧等文学形式存在若干世纪了。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关羽成圣”。

在三国的三个政治集团中实际最弱大器晚成的刘备独受罗贯中青睐呢,就是因为刘备集团最能代表罗贯中心里这个“义”。

第一,刘备有正统汉室宗亲的身份又立志匡扶汉室,这在罗贯中看来就是天下大义。曹操在初期也有匡扶汉室之意,但随着实力增强便有了取而代之之心,就失去了天下大义。孙权满足于偏安一隅,如果有机会当然也不妨问鼎中原,属于投机主义,当然谈不上大义。

第二,罗贯中始终把桃园结义的精神贯穿全书,浓墨重彩地描述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夷陵之战。除了刘关张的义,《三国演义》中还描写了各种大大小小表现的“义”的人物和事件。

可见“义”在罗贯中心中的地位,也反应出“义”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地位。

很有意思的是,三国的主角应该是曹操、刘备、孙权。在百姓的心目中,主角俨然变成了诸葛亮、曹操和关羽,他们是分别成为“智”“奸”“义”的化身。关羽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关羽身后的地位大大超过了其他人,直逼孔子——文圣、武圣并立。

他有勇少谋、刚愎自用、孤芳自赏,以致兵败麦城,葬送刘氏江山的悲剧人生,在老百姓那里都成了“义”的表现——英俊潇洒、好读春秋、勇武过人、豪侠仗义、一身胆气、威风凛凛。他被尊奉为神,喜剧的是被奉为财神。

按说,罗贯中应该使劲歌颂大义。但是,刘关张三兄弟结义的情义在罗贯中笔下显得还高于大义。比如夷陵之战本可以避免的,毕竟统一天下才是刘备的毕生追求。可是在关羽被害后,他舍大义就小义,穷举国之兵为兄弟报仇,他是出于真性情,而非被兄弟之情绑架,其实他知道未必打得过的。所以,刘备不是一个彻底的政治家, 但却是一个活鲜鲜的有血有肉的人。又如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也是因为曹操对他有义,即使刘备的统一大业也暂时顾不得了(他是想不到放曹的战略意义的)。

这也是“大义”走下神坛,接了地气,和“小义”交融一处,符合普通百姓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当然不一定符合政治家的需求。这才是《三国演义》被广泛喜爱的内在原因。

罗贯中妙笔生花,《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自不必说,那是演义小说之冠。《三国演义》对塑造中国人的文化性格起到的作用显然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三国的许多故事也许和五代十国的故事一样,淹没在尘土中,需要人们去发掘,去考证,去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在今天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人和人之间讲诚信、讲道义,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是我们要融入时代精神,树立新时代的道义观。

路行

路行

先解释词汇,再结合个人事迹分析

1,奸雄: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权欺世的人。

2,英雄: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3,枭雄:骁悍雄杰之人,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对于三国时期各路诸侯,有一本书叫做英雄记,或者英雄交争记。提出了曹操统一北方以前,汉末群雄割据时代最宽泛的“英雄”概念。该书已散佚,但从残篇来看,所有登上“交争”舞台的角色,似乎都可以称之为“英雄”。如此一来,曹操一个人就可以“三雄合一”。

曹操奸雄之名的由来:《三国志》“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世语曰: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孙盛异同杂语云: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献帝春秋曰: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

奸雄这个称号,看起来是他自找的。桥玄认为曹操有命世之才,欠缺名声,劝他结交许劭。由此知名后,还要人家点评一下,结果“乱世之奸雄”的名声,背负一生。在当时,甚至成了他的“专用”名词。

文选·陈琳:“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

从陈琳的角度,他的孤弱汉室的行为,称之为枭雄。当然,檄文不可能赞美,曹操也只责怪了他为什么辱及曹氏先人。

英雄记的作者投奔了“新朝”,在他笔下,曹操确属“英雄”无疑。从《三国志》的评价来看,他也当得起“英雄”二字。他做的事业,別人做不来。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三国志》里有一处把刘备和英雄这个称呼联系起来。是曹操如同当年的许劭,给刘备以声名。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刘先主此时心境恰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英雄气概,是相通的。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做为同时代的英雄豪杰,逃不过与“奸雄”的对比。先主的英雄在于“器”,在于折而不挠。

孙策的“枭雄”之名,《三国志》也仅有一次提及。

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

之后不久,孙策就被许贡的门客刺杀身亡。从他一生事迹来看,强横有之,而野心未显,和他的父亲一样,忠诚,英勇。虽然年少,当时的“大佬”们对他父子却评价不低。

山阳公载记曰: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董卓说:十八路诸候,大家记住,小心孙坚。

吴历》曰: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

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

孙郎治军秋毫无犯,深为曹“奸雄”忌惮

评曰: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他们都是“人杰”。在当时可以泛化的通称为“英雄”。如果非要寻找不同,按“正统”的观念来看,奸雄曹操觊觎皇权,当世成就最大;英雄刘备根正苗红,虽然不敌曹操,但百折不挠,具备英雄品质;至于枭雄孙策,单纯地方割据势力而已,决定天下大势的舞台上,留给他的时间太短了。



小茜多2

小茜多2

感谢邀请。

我们来分析下:奸雄、英雄、枭雄,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奸雄,何为奸雄呢?就是奸猾狡诈,拥有雄心的人物,“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允天下人负我”。此乃非曹操莫属。据三国志·武帝纪里面记载曹操在未出道前曾去拜访许子将,问其汝是怎么样一个人?许子将笑而不答,曹操再问,许子将说出这样一句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罢大笑。这就是曹操“奸雄”称号的由来。这位名士还是很有见解的,在后面曹操所做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奸雄二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抛开“奸雄”的否定意义,单单从历史的地位和能力上来说,身为“奸雄”曹操远远超越了“英雄”刘备与“枭雄”孙权。因为正是曹操在分裂的三国时期下对北方的统一起了很大的重要。

英雄,何为英雄呢?就是天下大乱时,英雄顺应形势,抚民平乱。”匡扶汉室,拯救万民于水火“这是刘备打的宣传标语。在《三国演义》有讲到刘关张三人结拜后一路斩杀黄巾军大小三十余战,到了安喜做县尉,在位期间百姓爱戴,只因官宦刁难,打了督邮后跑了。身边一群能人异士相助,若非贤良淑德,谁愿意跟着。只是无奈,一心想匡扶汉室却没有做到,甚是可惜。

枭雄,何为枭雄呢?就是不管天下乱不乱,为了自己野心和报复,可以把整个国家的老百姓推向万劫不复。 在三国里我们看到的东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一直沉睡中的狮子,什么时候爆发都不知道。”忍“这个字蛮能体现孙权的作风的,前期稳住江东几亩地,敌不犯我,我不出兵,在关羽留守荆州的时候后方空虚,直接致命一击。打破了三国相衡的局面。

奸雄、英雄、枭雄,大家觉得是怎么样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讨论下!

zhongzhongmm

zhongzhongmm

孟德有篡汉之嫌,明为汉臣,实为汉贼。且孟德能从乱世一步步走向大诸侯亦能称雄,故为奸雄。

玄德汉室宗亲,初期实力孱弱,亦能缴黄巾讨董卓,诛袁术伐曹操,结交天下,兴复汉室。中原崩塌亦能继大统承汉祀,能称英雄。

伯符与其父坚创业可谓艰辛,东征西讨有实名无实权。中途父遇险而崩,大仇无得报。无操之奸无备之亲,术欺凌汉遗弃。以一已之身,力拔江东立于天地间。围地自封诸侯,所行之事皆为己,无扶汉之心无反汉之言,亦为枭雄。

bananaskin

bananaskin

错,曹为奸雄、刘为枭雄、孙为英雄。曹奸刘更奸,唯孙直来直去真英雄。

年金融风暴

年金融风暴

我理解,奸雄就是坏人有能力;英雄是好人能力强;枭雄则是豪杰能力更强。

df39479

df39479

喿操被称奸曹操但很有有知谍刘备关公被人奉为英雄人仯尊重他孙策也继有谋略

hjn

hjn

刘备枭雄尔,曹操,孙权方为英雄。

ljch87

ljch87

曹操被污了这些年的确很冤枉!骂曹操奸雄的多数都是当时想匡扶汉室的人,曹操平定了北方成为三国鼎立中势力最大的一方自然少不了骂声!我们现代戏曲中的白脸曹操,三国演义中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经典名句!曹操的功过也是三国中争议最大的,有人认为是枭雄、有人认为是奸雄、我只想说一点曹操统一了北方让北方的百姓免于战争的前线,是功是过?曹操为天下的在次统一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是功是过?如果说曹操篡夺腐朽的刘姓天下而骂声一片实属不应该!天下王朝的更替本就顺应天道,又何来篡汉一说?

刘备被称为英雄离不开他的响亮口号!匡扶汉室,其实细观刘备不难发现,刘备以正统皇室的名行包装自己的实,喊着匡扶汉室的口号,忽悠无知的人行着状大自己的实。用我们现代话说:往自己脸上贴金,刘备曾经投奔过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曹操。如果说吕布是三姓家奴,那刘备是几姓家奴?你们可以数数!

孙权与以上二者不同,父兄创立基业,孙权守业。盘据江东多年,历经几代,国号吴!后主孙浩被西晋所灭!

cafe0726

cafe0726

英雄,奸雄,枭雄此三者都是历史的推动者,历史的进退,国家乃至世界的动乱或安宁的左右者。

英雄,如刘备,顺势为之,匡扶汉室,以民为本,以天下为本,把自己的报复和天下苍生联系在一起。

奸雄,如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当面临自己的利益和天下苍生的利益时,他会毫不犹豫的选其前者。虽然看似阴毒,但往往却又最高效,所以才有赤壁之战时雄兵百万战将千人的场景。而刘备却鼎盛之时,却也只有五虎大将而以,孙权更不用说。

枭雄,如孙权,国家的兴衰完全与 他无关,他不在乎国家的大局,他只想凭借自己的优势割据一方,自己逍遥快活,不以赢得天下为“己任”。三国时,江东孙家确实如一只睡狮子,当他们疼醒的时候,只有一降刘备,二降曹丕,最终走向灭国的局面。

諸葛玥Dream

諸葛玥Dream

谢邀

奸雄:指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人。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

英雄:指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枭雄:强横而有野心,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孙策年少继承父业,东吴基业的奠基者,可惜的是英年早逝,不然天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英雄是奸雄、枭雄的统称,能成大业者都不是泛泛之辈,皆是胸怀天之人,不过英雄是以仁德化天下,奸、枭雄是以壮志雄心完成大业,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天下

个人认为曹公、小霸王皆为枭雄,皇叔胸怀仁德是为英雄。不过天下从来都是和英雄无缘。

(《三国志》对曹操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胖子波波

胖子波波

刘备是英雄,白手起家,作风正派,臣属忠贞,和诸葛亮一起传唱为千古佳话。虽然有污点,但乱世争雄不是打哈哈,不是他好我也好,时代就是如此,不能强求。

曹操是枭雄,杀人屠城没少干,胁迫天子,自封魏王,强横而有野心,故为枭。

孙权,守土有功的一方诸侯,晚年不堪入目,称不上雄。

小欣欣_宝宝

小欣欣_宝宝

我是生活问道。

其实我们无论是看《三国演义》小说,还是看《三国志》,这里面对于三个人的评价都很有倾向性。《三国演义》摆脱不了封建统治正统的一脉相承性,因此,称曹操为奸贼、奸雄,而称刘备则是使君、皇叔、英雄、仁德等美誉之词。而在《三国志》中也恰恰相反,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而称谓刘备则只是先主,这就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倾向性。

例如,在《三国演义》开篇就提到刘备时“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一个英雄”。用的是英雄一词。而在引出曹操时,则用的“为首闪出一将”。

写刘备用的是英雄,而写到曹操,则只是用“将”。这就是作者的取向性。

再比如说到刘备和曹操两人的叔父对二人的评价。

刘备叔父:“此儿非常人也!”

曹操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刘备幼时“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

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大家发现了没有?两个人只是性格上的截然不同,其实都是心眼多。

桥玄评价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顒评价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这两个人的句评语是对曹操治世之才的很中肯的认可,这里面可是没有任何的褒贬的。但是世人知道这两句话的不多,记住许劭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句话(还不知道是不是许劭真的说过这句话)直接将曹操钉在耻辱柱上一钉就是二千年。

最有意思的是孙权,或者说是整个孙氏集团。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曹操和刘备无疑是时代的推进者,只是曹操用的是更直接的方式打破旧有秩序,而刘备则是用了更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当时,这两个极端政治理念势必会和彗星撞地球一样,其后果就是两败俱伤。东吴孙氏集团充当的就是第三股力量。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有不臣之心的第一人是孙坚,但孙氏集团成也地利,败也地利。通篇三国我们可以发现,东吴自始至终就是在为荆州拼命。先是孙刘结盟上演了借荆州的戏码,然后又因为荆州与曹操结盟,上演了关羽的走麦城。

孙氏集团的逐利而争成为了奸雄和英雄的推手,也难怪,孙氏集团的孙权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枭雄!

我们今天来看这三个词:

曹操的奸雄奸而不桀,没有曹操,真不知要有几人称王,曹操几乎用毕生恢复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是英雄有瑕,做为汉王室的维护者,刘备的做法自然是没错,也致力于国家统一,但对于社会进步毕竟是一种倒退;

孙权的枭雄名副其实,这里面真正立足于分裂的还真的是东吴。东吴当然也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可东吴目光短浅,利益为先,当称霸成为泡影时,东吴最想做的是划江而治。因此,东吴在三国争霸中存在感最低是有原因的!

ApolloKing

ApolloKing

奸,邪恶狡诈。英,明睿勇决。枭,桀骜不驯。

事事如意

事事如意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