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哪些好处?

快乐飞扬
以前的生活不如现在多姿多彩,看课外书是学生的主要消遣方式之一,大多数男孩子喜欢看一些刚猛热血类如水浒三国,《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在小学时就基本看完,而看完整本书的时候要等到初二时,记得那时要升初三或是初三第一学期,课余之余,就在同学的小闲间里,也没有其他玩乐,几位同学围着听我讲三国演义故事,那时就已经能很顺畅的向同学们讲述整本书的故事了,讲到痛快处,自己激动,小学友们也听得摩拳擦掌。
之后学业繁忙,毕业后参加工作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偶有翻看也只是单节或小段浏览,再没有大规模的整本阅读,许多情节已经深刻脑海。经历世事渐多,对这本书的看法也逐渐发生改变。初读时小孩心性,为书中的指向所导引,妥妥的尊刘贬曹派,尤喜过五关斩六将一段,读之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对古城会、赤壁之战等,几乎每读必喜,为刘派欢呼雀跃,读到失荆州火烧连营,小孩心性几乎热泪盈眶,又痛惜华容道没有杀了曹操,以致后患无穷,百感交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三国演义》是明末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目前以明朝嘉靖本为主流,以毛宗岗父子评点本最受欢迎。全书分120回,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魏、蜀、吴三国之间分立前后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而结束。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勇绝义绝智绝奸绝等说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该书的精彩处,在于不同年龄读起来感觉就会不同,如同宝藏,时搜时新,让人热血沸腾是其中之一,在一本三国走天下的说法,也有老不读三国的讲究,其中的阴谋诡计,鬼域伎俩,勾心斗角,年轻人青春朝气勃发,不明社会层次和阴暗面,读了能增加凝重的心理,而老年人知识阅历增长,计虑深长,如果再读这些,恐怕有伤天和,倒失了人性本心,是以不可读,不可深读,留份福田与后人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阅历渐长,世故日深,虽没有再全读三国演义,对一些事的思考却有加深的迹象,如对曹操刘备的审视,忠未必真忠,奸有奸的难处,再读了一些史学家如陈寅恪吕思勉等的大作,也对那个时期的真实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三国演义,感觉完全不同于初读,深感人生不易,世道多艰,正符合读书三境,初看是山,再看不是山,三看还是山。人生本来如此,喧嚣后归于本寂与淡然。

小小穗
看过《三国演义》最大的感悟就是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三国演义》里面写了魏蜀吴三国的争斗,在这历史的漩涡里,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从每个人的命运得到借鉴。
比如曹操,这个人是《三国演义》的反派,可我们还是可以从书中的描写,感到他那勃勃的英气。在赤壁横槊吟诗,霸气纵横。他智计百出,团结合众,以弱敌强,带领他的队伍统一北方。确实是位英雄。
刘备孙权各怀抱负,尤其是孤穷刘备,百折不挠,和自己的兄弟艰苦创业,不畏艰辛,终于开创一片基业。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有所作为,先要有自身的素质,再要有团队的支持,最后要顺应天时,也就是客观的趋势,这才能够有所作为。在困难是时候咬紧牙关坚持,想一想曹操在官渡,刘备在汉水之时,挺过难关,方可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逆境中我们要坚持,在顺境时也要以曹操在赤壁,关羽在襄樊为戒,时刻不能因为志得意满而大意,要谦虚谨慎,方可无忧。

oywj114
谢谢邀请!
读了《三国演义》有以下感想:
一、高超的政治远见,如孔明未出茅芦巳知天下三分,提出非常正确合理的政治策略,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深远战略方针。二、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朮,以弱小的实力巧妙的击败强敌,火烧博望坡,打败夏候惇的十万强敌。三、灵活机动有效的军事谋略,借风吹火,以逸待劳。先答应东吴去取,等周瑜娄战不下,两败具伤时巧而取之。四、英勇无畏的胆识,关云长单刀赴会,赵云血战长坂坡,怀抱后主,七进七出,亳无惧色,浑身是胆!五、奇形复杂人物、事件,六、古今中外少有的奇谋策略。庞统巧使连环计,瞞过奸雄曹孟德,看似帮魏,其实帮孙刘。即便识破也无奈,因是连环计,两边都可用,就看谁用得成功了。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始终无果,令人遗憾枉惜!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含有天命论的哲学思想。八、收服孟获七擒七纵,意在收服人心巩固后方以绝后患,令人心服口服!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与忠心,实在令人钦bai!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读后令人慷慨万千!叹惜!无可奈何花落去,大势所qi无回力!


开心
感谢邀请!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大的一个问题,让我感觉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好回答的原因是能写的东西太多了,不好回答的原因就是怕说出来的答案都是泛泛而谈,而没有深度!这里我就简单的讲一下我个人读三国的感受。如果回答的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题主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是值得读《三国演义》之后的感受,当然,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我还想谈一谈读《三国志》的感受!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可读性和重要性个人认为居第二,一名当然是《西游记》,西游记是神话故事,而且他的故事都很精彩,所以愿意读《西游记》的更多,《三国演义》他的故事也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非常的精彩,他除了是故事之外,还能给人很多启迪以及人生哲理,努尔哈赤不就是读三国演义学到了很多军事才能吗!
除此之外,读三国演义,它能让你爱上历史,虽然三国演义并不是正史,他也有很多虚构的情节,但是谁又是生来就喜欢历史呢,还不是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才深深的爱上历史,唐太宗曾经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这方面来说还是很有意义!
另外三国演义有强烈的是非观,他并不像史书一般,只记载事实,还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曹操是奸雄而诸葛亮则是千古忠臣!他告诉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在合适的历史时机,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国志》是正史,其实鲁速本人并不喜欢读文言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语言精练,言简意赅,让人一看就懂,才能把《三国志》读完,你在看其他的史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他史书写的太让人难懂了,《三国志》在史学界有很高的评价,喜欢历史的可以读一读,非常有帮助

吴言吴语
七言杂诗恨三国,山东杨哲原创作。阴险狡诈失人性,火攻战争害苍生。多元人性频登台,诱人学坏看此书。

wajunlin_
“演义”类名著不是真实的历史,看看而已,不必当真去议论,就如同今天的电视剧,武打片一样,有关人物不可能真有那么大的本领。

倩倩儿
创业坚难百战多,忠肝义胆关云长,一代枭雄曹丞相,足智多谋疑心重,不为名不为利忠贞不渝赵子龙。可笑当年周公瑾心胸狭窄鬼计多,害人害己死巴丘,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有拆兵。刘备善哭,孙权善断,最能忍者司马懿,傲死了魏国三代国君,终于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十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achunr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整个中华大地成为各路英雄竞技的大舞台。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杀戮,人口锐减。时势造英雄,战争也是创造人才时代。三国时期产生的人才比例是非常高的,三国人物,故事和智慧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东汉是豪强地主集团建立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东汉末年人口达六千余万,大量农民失地土地无家可归。社会矛盾加巨,巨鹿人张角发动黄巾大起义(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义军所到之处州县残破,十室九空。东汉各地豪强镇压起义过程中做大做强,他们为争夺地盘互相攻杀,人口锐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最好的写照。
东汉末期损失的人囗数量是相当惊人的,直到晋朝时期,人囗才恢复到七百多万,中华民族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这一时期出现的文武人才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曹操父子
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们开创创的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很高的地位。这一时期出现的谋士群体也非常优秀,诸葛亮,郭嘉,荀彧,程煜,陈宫,沮授,贾诩,许悠,张昭等都是当世奇材。
五虎上将,五子良将都是威镇华夏的风云人物。三国谋略,智慧和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三国故事几乎家誉户晓。日本人也非常喜欢三国故事,《三国演义》书籍在管理层中得到普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的人物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天下秋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国家统一才能强大抵御外侮,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希望我们国家永远强大,人材辈出。


仙蒂小姐
既然是“心得"就自然要根据自己的“心"之所“悟"和“想"之所“得"来写。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写什么,这是内容方面的;至于格式方面的就不用说了,可以套用标准格式,也可以独树一帜,关键问题是,内容要真实、实在。因为只有这样才感人。

卖奶茶的鱼雷
三闰演义是一部汉末乱世出英雄的历史小说,当时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起义失败后,诸侯分争割据,后归属魏,蜀,吴三国争雄。魏国曹操得天然,吴国孙权得地利,蜀国刘备得人和。虽然天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终归蜀国刘备还是失败。
三国演义是一部集軍事,思想的书,据说伟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带着这本书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知道人和的重要,发展人民战争夺取革命胜利。这是个人见解。

slim瘦瘦的
看到这问题,感觉很有意思。又记起从前写的一首诗,是谈读三国体会的,不妨抄录下来。——看三国,叹人世多蹇。
讲什么英雄盖世,说什么神机妙算。
战乱百姓苦,谁不愿平安度春秋?
名是过眼云,利是虚无缥缈风。
百年之后,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qianmanli
谢邀请!
《三国演义》写的是汉朝晚期衰亡中的故事,朝代兴替本为正常之事,但书中描写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为匡复汉室复兴的共同理想生死与共不改初念的坚定意志让人钦佩,可歌可泣。
刘关张三人素不相识,都是做小生意靠劳动为生的普通平民 ,但为了救国救民扶兴大汉结为生死弟兄,誓言“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成为为成就大业而同生共死的亲密弟兄。在经过长期艰苦斗争后,他们打下了一块天地建立了蜀国,与北魏和东吴抗衡开创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关张自结义起不改初心,用整个生命践行了他们的誓言。关羽守荆州被东吴设计打败并杀死,刘备闻讯号滔大哭起兵三十万东征吴国,为义弟报仇,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败退白帝城气绝身亡。张飞得报大哥死亡便要起兵报仇,由于他性急粗野报仇心切酒后又被叛将砍头。这也就成就了刘关张为了共同信念生死与共的美德。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为了共同理想而生死相依终生不悔的动人故事。这种为共同理想而结成的永不可破的深厚情谊,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值得赞扬和发杨光大。

反方向的树
不在杀人,就在杀人的路上。
天下熙熙皆为杀来,天下攘攘皆为杀往。
01
从桓帝驾崩,灵帝继位,黄巾起义就开始杀人放火,各方诸侯镇压起义,相互厮杀。
02
起义既灭,外戚何进欲杀十常侍,反被其杀;袁绍,曹操命袁术诛杀了十常侍,董卓又赶在杀人的路上。
03
君臣相杀,同事相杀,父子相杀,兄弟相杀,朋友相杀,无一不杀。
董卓杀少帝,献帝杀曹操;王允杀董卓,李傕郭汜杀王允;吕布先杀丁原,后杀董卓;曹操杀袁绍,杀袁术,杀吕布,杀许攸,杀孔融,杀荀彧,杀杨修,顺路杀了吕伯奢。
04
《三国演义》有三绝,哪个不是因为杀人。
奸绝曹操,以杀成就的霸业;
义绝关二爷,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一直在杀人的路上;
智绝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在杀人,死而后已还杀人。
整个三国,芸芸众生,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杀手,另一种被杀。
不直接杀人,也是杀人的帮手。
贯穿整个三国的就是:杀,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