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蛋蛋窝
谢邀!
我们所说的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规范用语!不是古人日常说话的口语,二者差别挺大!
附:据官方报道,某地有一个村落,住地因被群山阻隔,交通闭塞,与外界缺乏交流,村里人说话至今保持明朝时期的口头用语,被语言学家称为”语言活化石”!

lilysong
所谓文言,就是专供书写用的,不是口语(白话)。古代书写材料不充足(竹简,布帛),价钱也高。另外,写字也慢,所以用”文言”便于书写。不是说”秦始皇日读奏章多少多少斤”吗?若用白话,写起来太长,这奏章又得增重几倍。得多砍竹子,添加劳工来抬这些文件。比如”贤贤易色”这4个字换成口语是”看一个人要着重他的本质而不要只看外表”,18个字了。都用白话,这竹简消耗量和劳工数量都增加四倍半。平时说话当然不会用文言,不容易听懂。

小月未央
也是,也不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的一段,是当时的民谣,毫无疑问属于白话文,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属于文言文了。
中国汉字从几十个(仓颉造字),发展到几百上千,直到现在几万个字,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相应的信息量,在古代文字较少,同样一个汉字承担着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古今词义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白话文可能在今天看来就是文言文。比如说“然也”,在今天来看这两个字,毫无疑问是文言文,可是你往回推2000年,这个词一定是白话文,因为“当然”这个词语在2000年前还没有,而且“然”这个字本意是燃烧,“然也”就是“燃也”,也是白话文。
除了以上这种情况,还有的是因为在古代因为书写成本比较高,因此对语言进行精炼,用相对少的文字体现出更精准的含义。个人非常推崇唐朝温庭筠商山早行其中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果用现代语言把它比较详细的写出来,就是一篇散文。可是这句话你说他是文言文呢?还是白话文呢?
还有的,因为不同时代人们对字面含义的理解发生了改变,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最常见的就是成语,绝大多数的成语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是文言文,可是随着我们日常使用习惯的改变,它又变成了白话文了,甚至就是口语。

Shicao
文言文,既可以口白,作为日常用语,又可以书面书写,看戏剧中的粤剧就知道,只要一两个汉字组合通顺,能讲又能写,表达准确精炼,现在的人为要躲避普通话使用文言文发音的障碍,随意将文言文定格为方言,有意摆脱,这样会影响教育与民智,身上流的是祖先的血,祖先的语言要知道

香橙 らmm
文字有简有繁,句子同样也有简有繁,古人惯用文言文,有可能是洛阳纸贵的原因,不然费那么大的劲地干啥,诗与词或许也这样,短而精,能看懂,被接受就行。竹签不比纸,占地方不说,还费木材,携带也不方便,能简就简。物以稀为贵,文字也不列外,一字值千金的事不是没有,只要能开悟人的智商,挖掘出人的潜力,字多字少的事就不是个问题,伏羲能用一来开天,一分成二了就能辟地,唐僧什么字也不用的就能控制住孙悟空的头脑,而漫画大师们一个字都不写的就能表达出人类的所有心思。

颐然信步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看身处在啥场合。一般在官场文言文用的比较多而在民间交往和日常生活中用的就很少。但在写书,史记,官方文蝶。以及政府法令。用的文言文就占很大一部分。语言有个进化过程,到秦汉时期语言已经很发达了。文字也一样,到宋元时期就和现代差的不多了。正所谓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安大少
古代人生活当中是不说文言文的,但是白话也是一种书面语言。
我们平时用的语言叫口语,只不过白话和平时他们说的口语有更多类似的地方,但是白话毕竟不是口语,他终归还是书面语言。
中国语言大概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西周到西晋,这个时期中国人说的话称为雅言,一般我们叫他上古汉语。是最正统的华夏之声,以这种语言为基础经过一定提炼的书面文字叫白话文,普通老百姓就是没读过书,也是可以听懂这种文字的。但是在官员和统治阶级存在着更高级更精炼的书面语言,那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这种书面文字如果没有读过书,是不能完全听懂的,但是并不意味他真的完全听不懂,文言文他的语法特点还是从当时的口语中来,没有完全脱离口语。当时的人理解文言一定比我们要容易的多。这个时期的人因为缺乏音韵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并没有更我们留下他们语言的发音特点的记载,所以上古汉语的音是什么样的,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宋朝结束。因为北方长期被异族统治,南方的汉人也是和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中国人的口音有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北方人,他们的语言呈现出胡化的特点,到隋唐南北统一,南北语言一融合形成了我们称之为中古汉语的语言,虽然他们语言的音韵变化很大,但是语法还基本保留上古的特点,他们的官方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但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已经要大于上古时期的人了,毕竟文言文已经很脱离他们的口语了。汉末的人对于音韵已经有了些了解,所以我们通过中古时期的人留下来的音韵书籍,我们现在基本能还原中古汉语的发音,我听过中古汉语的发音,给我的感觉最像朝鲜话,也有点像越南话和广东话。
第三个时期就是明清时代的近古汉语,近古汉语的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的发音区别已经很小了,语法上区别也不大,所以我们现代人到明清时代基本能和他们交流。这种语言的形成是因为少数民族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很多北方人被少数民族统治,最重要的就是蒙古统一了中国,如果你有点历史知识的话你就会知道现在说北方话的地方是元朝最早占领的地方,在此之前,南北的方言差别不是特别大,之后南北方言基本上就不能想通了,听上去像外语。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他们学习文言的难度就完全和我们一样了。但是也有一些个别下层文人开始用古白话写作,比如《红楼梦》就是典型的古白话,这种古白话已经很接近明清时期老百姓的语言了,和五四以后出现的现代白话作品差别已经很小了。
当然了明清时期的语言和我们还是有点区别的,有些朋友觉得红楼梦虽然是用了大量古白话,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生涩。 从五四以后到现在我们就都说的是现代汉语,写作也完全放弃了文言,开始用白话来写作,所以我们说一楼那哥们说白话是用来说的是不正确的,白话毕竟也是书面语言,难道你会用书面语言和朋友说话吗?显然不会,只是说白话已经很接近我们的口语了。

Nn
古代各地都讲方言,彼此是听不懂的。
所以国家颁布民族共通语,让贵族和读书人学习,并以此来考试。选拔的官员,到各地管理地方。
也就是说官员们之间的通用语:国家是颁布字典的,有统一的发音以及统一的意思。
官员之间交流,用这种语言。
写文章也用这种语言,由于古代书写不变,把这种语言再精练,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
我们现在感觉文言文难,这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古代官方那种语言体系。

YVES荣誉的奶控
古人说话,和今天的我们说普通话或者方言,没有感觉上的太大差别,说惯了也就习惯成自然。具体到古代人是不是都说文言文这个问题,严格地说,应该是先秦时期的中原人都说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文言文,而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从东汉起,到了唐宋,人们交流的口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注解文言文的辞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其实就是从先秦时期的口语发展起来的。这个可以从文言文众多特殊的句式里发现端倪。例如,倒装句里面的宾语前置句。以司马迁《史记》里面“鸿门宴”一段文章为例,宴会快结束时,张良问刘邦来拜见项羽时带了什么礼物,就问“大王来何操?”。“何操”就是“操何”的倒装,意思是带来了什么,拿了什么,句中的“何”作为“操”的宾语提前了。这种说法很符合口语特色的。
为什么古代先秦时期的口语会成为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发生,语言的交流融合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各国文化进一步得到了整合,各国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变化中,语言在记录历史和生活,传播文化的使用发展中也会自觉承担起的它的社会功能,并形成语言的使用规范。在一代代的继承使用发展中,人们会有所选择地传承发扬,在扬长避短中使用,最后成为约定俗成的文言文。
为什么现在感觉文言文好难呢?因为历史的变迁,因为生活内容的变化,语言也在传承中发生着自己的变化,因此,今天的我们学习起文言文,感觉较难。但是,无论感觉如何难,今天的现代汉语就来源于古汉语,现代汉语的方言里处处存在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现象就是证明,而这种联系也是我们学好古汉语的重要资源。

Brooklyn
谢邀。文言文是古代常用的文体方式,应用非常广泛。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实用演变而成的书面语言,是根据口语进行加工成书面语言,由于书写在竹简或木片上,非常费神,费时,言语需要简练,再者书面语言需要优美,简洁省略,是口语的精华。
古人在思想口头交流的时候,应该用简单明了的.口语进行对话,不可能用文言文交淡,就象写文章与谈话一样,文章需要思索,文字精炼,语言生动.,有感染色彩的文字组合,而谈话需要简单快捷的口语,将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文言文应该是古人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而不可能用在需要快捷简便的生活中。

飘零雪
文言文的原意不是“古代的语言文字”,而是“正规和书面场合使用的语言文字”。
正因为如此,自先秦至当代,适合“文言”使用的范畴,如法律和政府行政命令、比较雅驯的书函和学术著作,实际上使用的还是“文言文”,只是减少了“之乎者也”的使用(但也比白话文用得多得多,比如“之”这个字在白话和口语中几乎已经不用了,而上述使用场合即便当代文字也不难看到今天我们常见的各种文书,其实仍然普遍使用浅近一点的文言文来书写,有些特别讲究的文字,如前些日子媒体刊登的、关于处理某违纪官员的“全不落实、处处违反”,和诸如“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等指示文件,所使用的其实就是“文言”,只是尽量减少了文言虚词的使用,这个是和五四后的潮流一脉相承的。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加大文言比例,做法虽然可以商榷,但其初衷并非“恢复死的语言”,而是增加人们对这种“活的、但适用范围局限于正规和书面场合的语言”之掌握、了解和应用能力。
和文言文相对的则是白话文,而不是“现代文”,白话文历朝历代变化很大,地域差别也大,而不像文言文变化相对不大。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同伴所说“伙颐,涉之为王也沉沉哉”,到了南北朝时不加注释就看不懂了,且这种楚地土白在当时的关中人听来也宛如外语,而项羽那句文言化的“彼可取而代之”即便不加任何注释,今天的中国人也一看就懂。距今两千多年的文言语录《论语》并不难懂,但距今不过百年的吴语白话小说《海上花列传》你们试试读一下看?
正因为文言文是“文言”,因此即便古人说话(白话)也不是这样,而是用“古代的白话文”,期间的区别么,不妨去看看小说吧——同样是清代前期小说,《阅微草堂笔记》用了标准文言,《聊斋志异》用了通俗文言,《儿女英雄传》用了白话,三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古人说话,一定不是文言文。我个人感觉,之所以会出现文言文,一个方面是文化人显得比老百姓有身份,另一个方面是文言文比较简洁,过去在竹子上刻字很麻烦,尽可能少刻字,所以文言文生命力很强。

燕飞雨落
谢谢邀请,我是远史。
某人在街上遇到一个朋友:“饭否?”
这人的朋友回道:“否。”
这是你想象的古代世界吗?如果是,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今天读到的很多古文言是在漫长时间长河里留存在下来的,因此也给人以错觉,看这古文言,水平不低,难不成那个时代都是文言能手,随口一说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
其实不然,从最底层到最高处,大家用的都是大白话,所谓文言文,就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形式,更加简练而具有文学性。
众所周知,私学诞生于孔子这里,在先秦时期,学习知识本就是贵族专属,而要去书写文章,为了保证文学的阶级性,不能与大家通用的白话相一致,外加书写材料的限制,要求文字能够说明问题,且十分简练,文言文,便应运而生。
其实通俗的解释,文言文就是白话的缩写,由于特殊的时代要求而出现,虽然文人大规模使用文言文来创作,去公文写作等进行文学活动,但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根本无法理解文言文,社会的贵族阶层占少数,极大多数是没有接受教育的人民,因此使用文言文说话是行不通的。
最多在说话的时候带点之乎者也,也就是最大限度了。
其实古代与现代最大的不同是字的语音不同,分为远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现在通用的普通话,其实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发音融合后的产物,宋代以来,人口大规模南迁,也把千年前古人的发音带到了南方,根据考证,闽南语与古代人民的通用语言发音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也都是南迁造成的影响。
你只需知道古人聊天扯淡是不说文言的就行了,至于发音问题,就有些深入了。


deedee
当然是不用啦!
就好比是当下的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区分。
每一种文体,都有对应的应用场景。
每个场景也都会有对应的语言表达。
真要是都一样,那古人可就太苦咯。

赵小猫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是竹简、丝绸等物,因为价格和方便的问题,后来大规模使用时“纸”,来往“公文”使用“文言文”,“文言文”逐渐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20世纪之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的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标注的标点符号是后人所校对辑注,是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
在古代,读书人占少数,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机会、没有经济条件去读书的,不但不不可能说“文言文”,能听懂文言文的都是极少部分人。
读书人之间倒是有可能说“文言文”的,因为彼此之间都能够听懂。但是,读书人和不识字的老百姓交流肯定也说不起来“文言文”,对方听不懂,说了也白说。
官僚阶层的人说“文言文”吗?答案也是他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官场应酬、与文人墨客打交道时可能会说“文言文”,和普通老百姓也要说大白话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主审案件时,用“文言文”说,这官司还怎么打呢?
简单地说古人说文言文,或古人不说文言文,都是很武断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