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Felix_Shenyang
彭城之战,刘邦号称56万大军,其实刘邦说的这是各地参与“灭楚”诸侯的总兵力。这些诸侯(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韩王信)“不入流”,也不可能兵力比项羽和刘邦还多。
按照吹牛传统:“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刘邦手里能有十万兵就不错了。而且,在彭城跟项羽作战的刘邦,还要分兵去围攻章邯。所以,刘邦其实只有5万来人。这就能解释,他为什么会被3万人的楚军打败了。
赤壁之战,曹操十七八万人,就敢号称80万大军。而对阵的周瑜才三万兵;刘备只有两万兵(其中包括刘琦的一万)。
夷陵之战,刘备“冲冠一怒为红颜”倾全国之力伐吴,才凑齐五六万人。而当时,蜀汉全国也就十万兵力。
昆阳之战,王莽账面上有四十多万人,动员一个月后,派出去作战的也不足10万人。
再往近了说,康熙时(1690年),为了打噶尔丹的3万人。用了三个月,才筹集其十万大军,分三路出兵亲征。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李开芳率领2万余人,就敢北伐北京城!从安徽、经河南、山西,一直打到直隶!震动朝野!当北伐的太平军遇到阻碍时,太平军派出去的北伐援军才7500人!就这,北伐军还坚持了快两年时间!太平军要是有十万北伐军,(哪怕是再加5万人)早把满清给灭了。
综上所述。十万兵力,真是可以发动“灭国之战”了。而且,按照前线和后勤人员比例1比3算。真要是出动十万大军,那就需要至少动用40万人。有至少40万户会直接参与到战争中。同时,这个层级,也是一个朝廷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所能支撑的最大兵力上线了。
当然,古代冷兵器作战,拿根锄头都能上战场。如果是土匪武装的话,携裹百姓,百万大军也是常有的。清末民初,土匪人数上十万的省份,多的是。但是,这些真的就是土匪,放下武器就是“百姓”。山东最大的土匪刘黑七,最强盛时,也只组建3万人的“正规武装”。
(文|勇战王聊历史)

小木游世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天下大势分分合合,战乱不断,大小战争不胜枚举,其中双方动员十万人以上的大型战争,就曾多次出现,造成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消耗,给普通老百姓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俗话说"人到一万,无边无岸;人到十万,彻地连天"。可以想见十万大军列阵
摆开,让人震撼的场景,但这么大的棋,着实不好下,需要应付的事情太多,非大军事家,难以驾驭。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从某些方面说,也是双方后勤保障能力的较量,粮草如果跟不上,或是被对方截断,将不战自乱。所以,吃饭问题始终被兵家摆在首位。
十万大军数量庞大,运输粮草的人员更多,据估算,一个士兵至少需要三个人供应吃用,十万人的队伍最少需要三十万人供应物资,消耗巨大。
冷兵器作战,极为重视阵型阵法,小队汇聚成大队,大队组成兵团,都是列阵迎敌。
古代军队官职设置与现代军队相似,一般五人设一伍长,十人设什长,百人设百夫长,五百人设小都统,千人设大都统,三千人设正、偏将,五千人设正、偏牙将,万人设正、副将军。
指挥大兵团作战,历来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为方便起见,一般军队都是用擂鼓命令进攻,敲锣表示撤退。军中主将还有令旗、传令兵等指挥手段。
古时候铁的产量很低,一句″好钢用在刀刃上"就能看出古时冶炼钢铁和制造刀枪弓箭等武器的不易。
古代多发的战争,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有的地方的人家竟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一些战乱后的民间惨烈景像。

远行人
古代十万大军,带甲十万,很少出现。
首先,古代总人口不多,秦朝人口两千余万,西汉最盛时五千多万,隋朝最多时六千万,唐朝顶峰六千多万,北宋后期达1.2亿,元朝最多时八千万人口,明朝最多时1.4亿,清朝最多时4.5亿。
不难看出,清朝人口远迈前朝,可也很少一次性出动十万大军,前朝可想而知。
军民比最高为1:10,且只能短期维持。
古代战争时期,一名步兵,需要四人提供后勤,一名骑兵,需要十人提供后勤。
粮草物质,千里转运,十不存一。因为古代没有火车汽车,只有牛车驴车骡车马车,路况又不好,一天走不了多少里路,遇上雨雪天气,更是寸步难行,还要提防土匪与敌人。运粮人与牛马,来回路上也要消耗粮草。当然,走水路要好一些。
古代没有无线电、电报与电话等设备,统帅用旗牌官通过旗语来传达信息。十万大军,信息太多,容易造成了混乱。
古代没有参谋本部制度,统帅虽有幕僚,但是不能精确计算出敌我双方每日所需粮草、每日送达粮草、桥梁每日能够通过最大重量与人数、双方兵马装备、地形等等,换言之,古代统帅很难统帅十万大军,战场上千变万化,仅凭统帅的直觉与经验,远远是不够的。
十万人分发馒头就要发好久。
兵在精而不在多,多而弱,不过是乌合之众,给己方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后勤压力与国内矛盾,给敌方送人头。
十万大军征集也十分困难,十万大军出征,后面的后勤人员近百万,这么多人脱产,给国家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会影响生产,来年会更加困难。
十万大军的盔甲、刀枪、战马以及生活物质,那都是海量的,这还没有算官兵的工资。
打了胜仗,皇上要赏赐,打了败仗,皇上要发抚恤金,皇上不哭穷才怪。
综上,古代十万大军,往往是诈称或号称,以便吓唬对方。

小奇
千军万马!

张3王5
古代基本上所有超过30万大军的故事都只是1个传说. 而且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以后,虽然军队出战,还依旧把人数号称的无比多,但已经没有什么人相信了.比如明朝第1次讨伐努尔哈赤.8万多明军,1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是47万大军,到了以后还有升级版本,1766年乾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他就区区3000个大头兵,却写信给缅甸王说他带领50万大军来讨伐他们来了.乾隆53年讨伐尼泊尔,也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大军.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50万大军的传说. 土木堡战役现在流行说明军出动了50万大军,这纯粹是拿号称当真实数字了。
古代那些几十万大军的传说:都是吓唬人的。
我自己考证最多不超过20万。证据是,明师录宣宗68卷,记载宣德10年,京军77卫总共是253800人。除去屯田,守城以外,有116400人全在内务府,和外面当差。在营操练的只56000人,从这里我们知道京军是25万人。
明英宗实录卷180记载,7号的时候,这个正统皇帝下令准备2日后起行,结果各个官员,随从,都是仓促准备,连粮食都没有准备好。大军就出发了,就2天能准备什么?也就更加提不上什么调集外地明军随同出征了,除非他们有1000架银河运输机去拉人。其实送信的人没到呢,人家那边就已经出发了,就是想去也来不及了。所以这些被征调而没去的人实际上都参加了后来的北京保卫战.
英宗实录卷181记载,8月大军出发后,北京还有不满10万军队。就说8万左右吧,和25万的总数一算,那就是说土木堡战役,明军只有17万.
这个时候会有人说可以调动行军路上的宣大边防军呀,那是胡扯,战役后蒙古军队首先就进攻了这些地方,就是应为他们没有随同出发,才有足够的实力顶住敌军的进攻。同时还可以向北京派去援军。后来蒙古军是在汉奸的带领下抄了个小路进关的.
还有人说蒙古军只有2万,那是不准确的,英宗实录181,184卷记载,战役后的9月,蒙古军万余进攻山西一处关口,3万进攻辽东的关口,3万在和宣府明军对峙。也就是说蒙古军队至少是7万骑兵。
现在我们知道了土木堡之战,明军是17万没有粮食,大夏天的也没有水的步兵为主的部队对7万蒙古骑兵.
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下江南. 书中也说此80万大军为号称,也有人说实际上是青州兵主力15、6万 ,和荆州降卒7、8万.但是史载曹操得青州兵30万,但择其精锐,得三万而已。
其实根据晋书.地理志,我们可以知道晋朝初年全国只有245万户.多了不过1000万人口.而已经是北方和南方相对稳定了几十年以后,而得出的人口数量了.而在几十年前,哪个杀伐惨烈的时候,曹操的地盘上最多只有100多万户.这么点人口是绝对无法供应二十几万大军的.

Yolanda_Si
中国一直以来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战争也是没有停止,我们在看古籍的时候,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书中讲到,双方一出战就是几十万大军。再去看看当时的欧洲战场,能有三五万人参加,都已经是大规模的战争了。
但其实,打仗这件事儿并不单单是士兵在战场上拼杀,更多的需要的是后勤保障人员。中国古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说要出征打仗,首先是要把粮草补给等后勤物资准备好,毕竟开始打仗了以后就没有时间去准备这些东西,而一下子那么多人涌向一个地方,当地的粮食供应之类的肯定不够,必然需要从其他地方先调集物资到准备作战的地方,然后士兵再过去,这样才能保证兵士们到那里以后能长期驻扎在当地。
那么,人们常说的十万大军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
其实每次打仗,后勤保障人员要远远多于真正上战场大战的兵士们。以十万大军来说,后勤保障人员一般要占到三分之二,也就是六万多人,剩下的三万多才是真正上战场打仗的兵士。
这些后勤保障人员包括运输粮草的人员,这占了保障人员的绝大多数,没办法,那时候运输只能是用运粮车,得有人赶马,还得有人卸车装车。其余的还有做饭的,医护人员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员,否则根本无法保证士兵的人数,当然还有其他服务人员,总之,保障团队必须强大,军队才能有持续作战能力。

detectivemarvin
十万大军,如果是作战部队,那可就是超级多,可以在野战中碾压别国的存在了。
一般来说,只要提到中国古代的军队,大家伙就群情激昂的认为一个朝代随随便便拿出几十万大军去打个仗跟玩似的,而且个个都是在战场上硬刚的勇士。
相比之下,欧洲西亚包括日本区区数千人的战争被网友们戏称为村战,似乎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人口就是世界上最多的最庞大的。
然而今天在这里,我得说一句,古代几十万几十万的大军去打仗纯属扯淡,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书写这方面记录的史官并没有详加区分。尤其是后面几代几代的史官,去描述几百年以前的史实时,没有做好考察。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民间曲艺人的“胡诌八扯”,不管说书的也好,唱戏的也罢,再不然就是写小说的,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感觉效果,编出了及其庞大的数额。打个比方,赤壁之战在《资治通鉴》的考究上是曹操出兵20万、号八十万,周瑜出兵五万,到了演义上就变成了曹操真的出兵80万。
那可能有人就说了,也许出兵八十万五十万的是夸张,那出兵十万左右总是很正常的吧,偌大的国家,还出不了十万人吗?
确切来说,古代中国想拥有十万军队很轻松,但是想调动十万军队去打仗就很难了。而且是越远越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有蒸汽机以前,行军打仗的粮草,是靠人力运输的啊!
说白了也就是在一个大军中,除了拼刀子的人,还有运粮的、搞医疗救助的等等搞后勤工作的。因为科技水平不够,故而一支出征的军队中就很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维系后勤工作,而这些人数在明中期以前,都是被一同记录在出兵人数中的。
那么一只十万人的大军中,后勤和作战单位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呢?
起码也要六四分,也就是说,一个十万人的大军,至少有6万人是负责运粮的。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你这么想,十万人每天要吃多少粮食,一个人能运多少,运送的过程中也要吃,运到了之后大家都要吃,运粮兵返回的时候还要带够口粮。很明显,只能是人多喂人少,要是反过来,那估计运粮的就累死了。
相比之下,欧洲关于出兵数量的记载相对靠谱,因为他只记载作战人数或者骑士人数,这么想,一个几百人的骑士战争,每个骑士都有三个以上的侍从,从农民中临时征召十几个人,加在一起,不也是好几万吗?
再看看什么萨尔浒之战,明军举全国之力却只有9万大军,原因就是后勤问题。等前线的人死得差不多了,后面陆陆续续的又可以几千几千的出兵了。因为粮食就那么多,一次能拿出来的也就那些,再大补给线就跟不上了。
还有清军征讨准格尔,也是只出兵5万多,理由同样,东部到大西北,路途太远,只能养得起这么多出战队伍。而且考虑到清朝的诸多科技水平已经比前代要高了。清军尚且如此,更何况前代呢?
最后还要说,古代的人口并不是一直这么多,一场瘟疫下来人口欻欻的就能掉三四千万。而且因为农业水平有限,在宋朝以前,中国的人口最多也就是6000万,宋代引入占城稻,人口上涨到一个亿,明末引入的红薯和玉米,在清代发扬光大,这才把人口拉到四亿。适逢一个战火纷飞的年岁,人口就只有一两千万,甚至一千万都不到。哪里还来的百万大军出征呢?

北部湾de渔夫
为了能想象出那个规模,不妨作个类比:我们都上过学,许多中学开学典礼全体集会时有几千人;有去现场看过足球比赛的朋友,就能体会出几万人聚集在一块儿的感觉,而北京鸟巢能容纳九万多人。古代十万大军其实比一个运动场的聚集规模还要大,因为还有马匹、有粮草缁重。

topmonkeyking
十万大军相当于十个师或者三个军的兵力,解放军230万左右,武装警察60万左右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超过十万甚至二十万三十万可信度大打折扣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据考证,古代军队最多不超过20万,例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哈尔赤,动用了八万多明军和一万多朝鲜军就敢就自称是47万大军
在此之前,中国秦朝开始统一,更别说是几十万大军,春秋时期有三万大军,吴国就敢发其灭楚战争,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其中不乏民兵以及抓来的俘虏和壮丁等等
另外到了二战时期,中国大力扩张人口才达到了四亿人口,非常的显然,中国古代几十万大军都是杜撰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都会把民夫和壮丁,甚至战俘都编为军队,形成战斗力,其实他们的战斗力微乎其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中国古代有专门的运粮人员,其实都是一些不参加打仗的人员,都要跟随大部队行军,就会说几万几十万大军出征,真正到前线打仗的军队,也就是部队的1/3,
英布就是一个战俘,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秦朝快灭亡的时候打刘邦和,项羽的时候,军队非常的弱,把英布整编为自己的军队,去一线作战。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