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暮归荷池
我举一个特别好的例子,你看了应该一下就明白了。
长平之战的9年以后,燕国进攻赵国,号称动用的军队是一路40万,一路20万,总计60万。而赵国方面抵御的军队,一路8万,一路5万,总计13万。
是不是特别惊悚?
比汉末还早400年的时代,就河北省一个省就集结出73万的庞大军团!
肯定有水分,但就算如此,也需要注意:
当时双方的攻击半径其实非常的短,跨度只有现代中国一个地级市还要小的距离。
这个信息非常非常重要。
其实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大规模集团军,是因为很多战争都是攻击半径非常短,趁农闲的时候就近武装自耕农呼啦啦就是好几万。
但如果一旦攻击半径变远,战国时期的军队数量就会变少。
比如,燕国要跨过赵国救魏,出动的人军队是8万,还是吓唬秦国为主的。当时助齐攻宋的军队,因为跨了现代中国2个省的距离,只有可怜2万人。
至于楚国那种带甲百万的大国,号称要攻燕的时候,也是跨过现代中国2个省,用非常大方的姿态派出的军队是3万人。
现在你回头看一下三国时期的攻击半径......
也就是说,当时想从容派出10万大军,实际是3个楚国的动员力,或者5个燕国的动员力。
(以上是有水路运输或平原牛车运输的条件下,不适应三国常见的山地作战或丛林作战环境。)
现在知道当时的10万大军是多么可怕的概念了吧。

xiaoyongdongdong
我们村两三百人,十万大军,我的天啊,得有300多个我们村那么大啊

南国野狼
古代数十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号称数字、计划数字、账面数字,往往准备时间太紧张、不充分,或基层不给力,而导致实际兵力数字极度缩水。

yydy
正规军,仆从军,辎重队,民夫等加起来自然容易超过十万!实则真正军队没这么多,看明清时期打仗很少能出动十万人上的!

知道分子
十万大军如果是“实数”的话,那将是一支数字惊人的队伍。
举个栗子,就能很容易看明白了。
殷商中期,商王武丁时期,武丁的王后妇好带兵讨伐羌方,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妇好自己有3000家兵,然后武丁又给了她1万兵力,这相当于将武丁时期的全部兵力都给了妇好来带。
甲骨文时期,我国关于战争方面的记载是很真实的,不会出现后世动不动就“百万雄兵”“三十万大军”这样虚给的描写。
也就是说,1.3万军队,是武丁时期的全部兵力值。
根据史料,商朝人口最高峰大概在1200万,商超晚期人口大概在800万,我们假设取个中间值,武丁时期的人口在1000万。
再来看唐朝,唐朝人口最高峰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大概是8000万(也有说9000万、1亿的),也就是说相当于武丁时期人口的8倍。
那么我们将1.3万兵力也乘以8,得出10.4万。
当然这种算法有些机械,但以武丁中兴时期的综合国力来看,1.3万/1000万这种比率是比较现实的,毕竟主力人群是要以农耕为主,军队和百姓都是要吃饭的,即便是唐朝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在唐朝人口的最巅峰时期,举全国之兵力,最理想状态大概可以达到10.4万,注意,这可是有两个前提:人口最高峰,举全国之兵力。
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平均下来日常的人口数并没有那么多,正值壮丁年纪的男人自然也没有那么多,如果不是战争年代,和平时期常备军的数量也不可能“举全国之力”。
反过来讲,如果是战争年代,比如唐朝末期,那么人口数会因为战乱而急剧减少,能充入军中的人数自然也就大大减少。
所以,十万只是一个理想状态,通常在记载中或者传说中看到的所谓“十万大军”,可能实际数量只有七万、八万,甚至有的四五万也敢称十万大军,这应该算是战术心理范畴了。

Yvette.-Liu
中国古代是由文人治军史,文人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给出的数字是否可信,就写上了,如果是军人治军史的话根本就不会这么写,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引申一下,尽信史不如无史,还有不要想当然,有些广为流传的常识实际上是错的。
首先是关于军队的定义,人马皆披坚甲的重骑兵是军队,身批重甲的重步兵也是军队,没有像样防具的足轻拿着简陋武器也叫军队,负责后勤的运输粮食的民兵也叫军队,这些成员占军队的比率大小将决定这支军队军队的战斗力,也将决定这支军队的维护成本,一般来说,装备越好维护成本越大。打仗军队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有句话叫兵不在多,在精,过分追求军队数量是十分愚蠢的行为,未经训练的民兵派往战场容易一冲就散,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作战。我就拿简单的秦赵长平之战和淝水之战来分析一下。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损失45万人,首先推算一下这个数字是否可信。
赵国根本投入不了那么多人去和秦国作战,古代战争十个男丁里出一个去战场这就已经算是全民皆兵了。这一时期的秦国大概有600万人,赵国只有大概300万多一点,男女比例1:1的话,赵国有男丁150万人,长平死的赵国男丁大概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个样子。动员这个词在是近代才有的概念,在古代更准确的说法是征发和调度,简单划分一下年龄结构,20岁一下占三分之一,20岁到40岁占三分之一,40岁以上占三分之一,赵国是真真正正的将全国青壮年男子派往前线,剩下的老弱病残不仅要负责后方的生产运输还要防御北方的匈奴和东方的燕国。这些参与到战争之中的人不仅不事生产(屯田的粮食微不足道),而且会将战区吃空,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运送粮草维持前线战争(这又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国家的民力和财力会被渐渐吃空,秦国不需要同赵国作战单是使用静坐战术看个赵国几年赵国自己就崩溃了,有人拿挖出长平的坑来说事,挖出来的那几个坑人数加起来都不过万的。
苻坚戎卒60万,骑27万,御林军3万共计90万大军,这是记载苻坚伐东晋的兵力,这个数字简直开玩笑,东晋一方只有8万,苻坚没必要集结那么大兵力,对于苻坚来说,集结有把握能够打赢东晋一方的兵力就可以了,集结那么多兵力这是用国家的生命来装逼啊。对于古代的一个农户来说,所拥有的财产不过几片良田农具牲畜而已,一家农户的所有财产来购买一副重步兵的装备根本不够。马分战马,军马,还有民马,能作战马的马对于马的要求非常之高,这得多少马?马要披轻甲重甲这又得多少甲?这又得多少钱?欧洲之所以采取骑士制度是因为国王根本养不起那么多骑士,这么多轻重骑兵又要多少钱?
1600年的日本大概有1200万人口,可以集结大概20万兵力(处于战国完全开发军队潜力的情况下)。萨尔浒之战明军有十万人,后金有6万人,时间越接近现在,能投入战场的人数越多,为何兵力数字下降这么多?公元200年的罗马有大概4600万人,罗马与波斯人的每次大战所召集的兵力双方都没有超过十万人,如果赵国真的可以聚集起来45万人投往战场我可以夸一下海口,一个三百多万人口的小小赵国可以灭掉西方的两大帝国罗马和波斯。
对于不能一刀切说没有百万级别的大战,说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我只能说这种说法是对历史学家的尊重,只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盲目信任而已,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有谎言之父的外号,说中国古代有百万级别战争并煞有其事的拿出文献来佐证就和拿着希罗多德的历史说,波斯真的集结500万大军去入侵希腊一样。
victoryuan
说实话我也没见识过
古代有说法:"人上一万,无边无沿"
恐怕是全副武装全套装备
十倍更历害
现代大学的运动会就没这么多人
古代十万大军是一支强军的极限,再优秀的将领也指挥不好超过十万人的军队,事实上很多将领最擅长的是几千人到一万人,主要是因为没有通讯工具,
十万强军足以征服整个世界,实际上全国女真,蒙古人,满清的专职军队都不到这个数

染指,红尘
在古代,超过三十万大军的那都是传说。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代末期、仍然把人数说的很多。据考证、古代军队最多不超过二十万。中国自秦朝开始统一,在此之前、这片土地有众多国家、别说几十万大军了、就几万大军就很不错了。春秋时期、有三万大军的吴国就敢发动灭楚战争。后来秦国统一天下、蒙恬麾下二十万秦兵是真正意义军队,不包括俘虏、民兵和抓来的壮丁。显然关于古代几十万大军数据都不是真实的。

豆包她娘
在古代时期,军队真的有这么多人吗?在早期,中国人口可能只有区区几百万,不会拿出这么多人来当兵,难道全民皆兵吗?答案是不是的。
在当时,其实称为当时的百万大军 ,几十万大军都是有水分的。比如拿十万大军来说,这十万大军并不是纯粹的作战部队。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后勤保障体系下,光补给线上的粮食损耗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比如说一队运粮车队运十车粮食到前线,中途往返运粮车队要吃掉六车,那么送到前线的粮食只有四个而已。所以,这十万大军,是否是作战大军和后勤人员的总和?古代军队常有三种人:战兵,辅兵,民壮。然而出于不同目的,统帅常常将将不作战的辅兵和民壮都算在里面。所以在以前古代来说,常常是战斗单元人数与后勤保障队伍人数的综合数字!

jackie_tjtv
说的十万大军其实没那么多,里面有押送粮草的,喂马的管后勤的,等等其实真正做战能有四五万人算多的了,有时打仗两三万人号称二十万人,虚张声势而已。

大好YUKO额芳芳芳
这个还得了,你要是造反的话,在朝廷之中根本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凭借人数你都可以压死一些非常厉害的将军,就像在亮剑里面都曾经过这样的话,10万大军的话,就算是10万头猪,你捉的话你做三天都做不完。
要想调动10万大军的话,必须要动一个全国的力量,其中最难以调动的就是粮草这个问题,因为古代的话都是要靠车子去运的,或者就是靠人力去搬,所以就非常的低下,又不是现在的汽车,而是牛羊马车,再加上古代的路又不好走的话,可能是需要很久,你要是从湖南到北京的话,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你要准备打仗的话也要准备一年,不然的话到路上粮草都被吃完了。
10万大军真的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要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从天上看着那10万大军的话,估计都会被吓死。我们曾经看过一个小小的蚂蚁窝,都是在我们家门口匆匆的走过一群小蚂蚁,只要跟着他们的步伐,就会看到一个蚂蚁窝,然后挖开之后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东西里面的蚂蚁可能就只有3万只,但是并没有太多,要是10万的话至少是需要10个窝,这个是需要靠自己想象力去想象的。
而当时要调动这么多人在不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候,皇帝从来不喜欢打仗,而一旦打仗的话,必然是劳民伤财。毕竟当上皇帝之后,最重要的是让天下变得太平,自己靠着收老百姓的税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就可以了。除非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调动10万大军,而我们在古代很多时候都听说有10万这个数字,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假冒的,是用来吓唬敌人的。
真的是有十万大军的话,那你可能到时候和敌人打仗的时候,就告诉敌人我有五十万大军 就像曹操当年打赤壁之战的时候就说自己有几十万大军,可要是你实在是太差了的话,一把火就被烧没了。

蔡琳23
人山人海,山可拔海可移,还是十万都是精锐的话,那攻城拔寨兼职易如反掌

pad控
应该根据不同兵种和战场远近,区别来说,古代在计算大军人数的时候一般会把负责辎重后勤兵也计算在内。因此,古代说十万大军意味着,正式参与打仗的兵员最多也就7万到8万人。 “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梦溪笔谈·官政一)
不谈结构的数据都是吓唬人。
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一般来说,如果是步兵为主的部队,十万大军里面,正式兵员约占全军总人数的七至八成,辎重后勤兵约占全军总人数的二至三成,也就说十万大军中,有7到8万正式兵员,有2万到3万辎重后勤人员;如果是骑兵为主的部队,辎重后勤兵的比例会比较高,如果是远征部队,甚至是境外远征部队的话,辎重后勤兵的比例会更高,达到一半以上,也就说十万大军中,有5万甚至更少的正式兵员,其他全是辎重后勤兵。
具体就我国古代来说,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时代和兵种发展不同时代,十万大军对应不同内涵:
汉魏时期。曹操注孙子兵法:“车驾驷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也就是说,曹操的兵马,骑兵部队的辎重后勤兵占全军一般(1/2),步兵部队的辎重后勤兵也占全军三成(3/10)。
隋代。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各有偏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幡,每团异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扶,不受大将节制;其辎重散兵等亦为四团,使步卒挟之而行;进止立营,皆有次叙仪法。”也就是说,隋炀帝第一次出征高句丽的大军,每一军人数有2万左右,其中骑兵4000人(每队100人,40队,每团1000人);步兵8000人(每队100人,80队,4团,每团2000人),辎重后勤兵8000人(4团,每团2000人),辎重后勤兵占全军四成(3/10)。
唐代。通典·卷一四八:“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而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也就是说,唐初军队编制,全军2万的话,辎重后勤兵约有6000人,比例约为三成(3/10)。
宋代。 武经总要·前集卷一·料兵:“古法:马步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总三万七千五百人。近代营阵法,或以二万人为率。今按古法,马军每将三百人,其差次则先以善骑者,次以跷健者,末以善用短兵者,总六千人;步军每将五百人,其差次先以强力疾足、负重能走者三千人,次能射远趋二百里者三千人,次能射亲者四千人,次但能射远者四千人,次壮硕轻勇能格斗者一万人,总二万四千人;将校并居内,为马步战兵之数也。其所由曹司、车御、火长、收人、工匠,别计七千五百人。此合兵之大率也。” 也就是说,北宋一般军队,如果全军3万7千5百人,骑兵6000,步兵2万4,辎重后勤兵为7500人,比例约为二成(1/5)。
明代。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也就是说,戚继光的塞上练兵,大致分为骑、步、车、辎四营,骑、步、车三营大致为三千人左右,辎重营则为一千六百人,但骑、步、车三营又每队十二人有一名火兵(即炊事兵),辎重后勤兵比例大致也占全军的二至三成。
当然,除了步兵、骑兵,随着时代发展,还有其他兵种,如车兵、水兵、炮兵,步兵下面还可以分为:长枪兵、盾兵、戟兵、弩兵,或是轻步兵、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弓箭手(长弓、短弓)、盾牌手、朴刀手、斧兵等。骑兵也可以分为:轻骑兵、重骑兵,弓弩骑兵,异种骑兵(骆驼骑兵)。战车兵可分为:轻车兵,重车兵 。水兵可分为:普通水兵(水手,瞭望,攻击,操舵),特殊水兵(蛙人),还要旗手等,不同兵种,构成都有所不同,这里不再赘言。

艾米爱ME
古代十万大军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简单数字,需要从征集、后勤、指挥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春秋战国时代动不动就数十万大军的决战,比如长平之战赵国投入四十万大军,秦始皇灭楚国需要六十万,可到了统一以后召集十万大军都是非常艰难的问题!
当然不排除数字的夸大,还有则是军队概念的分析,比如长平之战的赵国四十万大军,不仅有作战部队,还有负责运输、后勤保障等等,而后来朝代的十万大军则是真正对作战部队的明确认定!
不要小看十万大军的征集,古代明朝以前全国也就几千万人,排除老人、女性、幼儿,十万大军并非小的数目。打仗不仅要看到这个数字的杀伤力,还有他们的消耗!十万大军是人,他们需要吃喝拉撒,不说别的单说消耗的粮食,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两斤,那那么10万人就是20万斤,也就是说一个王朝如果养十万大军,哪怕他们什么都不干,一年下来就得7200万斤的粮食,以明朝为例一年税收货币、粮食等大概折合白银2000万两,明代一两银子(万历)大概能买近300斤的粮食,一年的粮饷大概是24万两白银,好像只有大明一年税收的百分之一,不算特别多,但是如果打仗消耗不仅有粮食,军械、盔甲、马匹,如此消耗远非一般可比,明朝某种程度上便亡于连年征战!
十万大军听上去很威风,可如何将这十万大军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不是所有人都是韩信,如果指挥不行,就是50万也就只是个数字,土木堡之变大明数十万精锐毁于一旦!萨尔浒之战明朝十万精锐伤亡殆尽,全都因为指挥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