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所说的十万兵马,是兵+马=10万,还是兵就有10万?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最新跟帖
乖多多

乖多多

古代的“十万兵马”往往是个虚词。理论上是指含骑兵在内的10万作战部队。但是真的要达到作战部队10万人数的规模,实际上总人数要达到20万加,甚至还不止。


古代中原王朝的作战部队,简单来讲至少得分为轻、重步兵;轻、重骑兵;辎重器械部队等等。这些就需要除了大量的士兵外,还需要大量的辅兵以及民夫。

从项羽开始,骑兵部队一个骑兵的标配就是2匹战马;轻骑兵至少2匹,重骑兵至少3匹。不然项羽3万兵马星夜解彭城之围,可以大破刘邦60万诸侯联军?


不过很多人说刘邦60万大军是虚数。这还真倒未必。历史上有一种部队,人数总是能滚雪球动不动滚到几十上百万,那就是“流民军队”。论战斗力,一触即溃。但是由于拖家带口,老幼不分,所以规模那是真吓人。

三国的时候,曹操就收留了百万黄巾军青州流民,给他们土地、种子。从中挑选了7万人马组建了赫赫有名的“青州军”,那战斗力“杠杠”的,走哪都像螃蟹。曹操死后,青州军要回家,曹丕都不敢拦。


说回骑兵,骑兵除了可以实现闪电战外,最大的优势就是后勤费人力少。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铁骑标配是一个骑兵4匹马,3匹战马,1匹驼马。实现了后勤分解至个人解决。

即便到了明末,八旗骑兵、关宁铁骑,也都是标配一人三马。

但是马匹可是重要战略物资,看似后勤不费人力了,却超级费钱。所以即便到了17世纪,顶尖的骑兵部队规模一直都上不去。

八旗骑兵实际上一直保持在6万以内,一次可以集中起来的不会超过2万;而关宁铁骑更是从来没超过5000人数。其实即便曾经征服过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总数也就在10万。

无论是演义小说里,还是真实案例里,冷兵器时代,那些号称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最终的经典案例都是“以少胜多”。

这原因就在于无论是真的还是吹牛的,真正能够组织起来的有效战斗力的极限值就那么几万人。对方人越多,劣势越明显。只要集中精锐,破其一点,或烧掉粮草,引起对方溃乱,你就赢了。


无论是北宋“五路伐夏”,还是明军“四路讨伐后金”,都是几路合围,最后对方都是“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都被分而击之。

为什么中原王朝一而再地犯这种分兵的错误。骂他们不会打仗是错的,说白了还不是因为给养的问题。分兵可以减轻后勤给养的压力,由各地分别解决。

所以打仗最终打的是后勤,打的是国力。十万兵马的本质和春秋时的“千乘之国”是一个意思。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宝贝

宝贝

首先,我们从字面分析一下“十万兵马”这个词。

“十万”属于数词,“兵马”属于名词。

当数词+名词,中间没有量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判断出,十万兵马的意思是指自己军队兵强马壮。

而并没有特意指究竟是兵+马=10万,还是兵=10万,就像百万雄师的意思是一样的。

然后,我们从历史角度分析一下“十万兵马”。

许多史籍常常这样记载,XXX领兵出征,号称十万兵马。

何为号称?就是自己对外宣称,我说我带了十万大军,要不你把全杀了数数?

白起请退出群聊。

那么十万兵马究竟是兵+马=10万,还是兵=10万呢?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我要让敌人认为我,兵=10万;而实际上,我的兵+我的马≤十万兵马。

最后,即便是兵+马≤十万兵马,这也没有什么可笑的。

因为战马同样是一名战士,它们同样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把它们称之为“战士”,一点也不过分。

Donald.

Donald.

古代十万兵马,指是十万兵的人数,古代的兵和马不是分开的,是一起的作战单位。古时候讲兵马大意讲的是人头数,用现在话就是讲军队的战斗力人数。

因为古代军队士兵,分为步兵与骑兵,骑兵作为战场上的军队重要部分,“人马”一词最早出自在春秋战国时期统计军队兵力的数量,人马一词原单指骑兵,并不包含战马的数量在里面,后来人马一词才逐渐演变成统指古代军队数量。

但是历史上的十万兵马往往并没有十万军队人数,这只是个虚数量值,别以为实打实有十万大军。

一是古代的统计并不发达,不是准确的数字,二是古代打仗喜欢夸大自己的人数,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甚至百万大军。进攻方需要壮大声势,尽量夸大自己的军队兵力,让防守方分不清自己的真实兵力,产生对方的军队兵力是自己的好多倍的感觉,无形增加了敌军的心理压力和增强自己军队士兵气势。三是古代军队人数,不单单指前线作战的士兵人数,而且还包含了后勤运粮部队的辅兵壮丁和民夫在里面。

结合上面的几点原因来分析一下,古代十万兵马到底有多少兵力?本来因为统计不准确和夸大兵马实力,十万兵马,保守一点最多也就七、八万人马。这其中还包括了后勤运粮部队的辅兵壮丁和民夫在里面。作战人数几万,后勤运粮的需求量也就更大,也需要几万人数。这样算下来也就是真正古代十万的作战兵力也就四、五万的兵力。

而且古代打仗经常会出现双方统计的阵亡数都相差非常大,这是因为胜利方在斩首记功的时候是把辅兵的壮丁民夫也算在里面,而失败方则不会算辅兵,壮丁和民夫,只统计真正作战的军队兵力损失数。

西夏北宋战争中著名的永乐城之战,西夏方面称,自己大胜特胜,斩杀二十万宋军,而宋朝方面则称说,只损失了一万二千多士兵,小败而已。真正的历史事实是,战前宋军有战兵+仆从蕃军7万,民夫16万人,宋朝方面说的是永乐城被西夏攻陷了,宋朝士兵战死了1.23万,伤者另计,至于宋朝丢下不管的那十多万民夫,宋朝方面不把他们算自己军队的损失,西夏方面当然这部分人要计入自己的歼敌斩获数的战功里面。

再来说说战马与骑兵,骑兵就是骑马作战的士兵军队,有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

早期的骑兵部队一般一人一匹马,发展汉代时期骑兵比较成熟,此时骑兵部队一般一人两匹马,到了元朝,蒙古骑兵一般一人三匹战马,元朝时期的骑兵配备属于古代骑兵最高巅峰了。

由此可见骑兵的成本比较高,需要战马很多,所以很多朝代的骑兵规模一般不大。我们假如十万兵力中有2万骑兵,就意味着有4万匹战马。所以如果要算上战马的数量,古代军队兵力估计又要增加很多,这样的话军队兵力的水分就更大了。

liulaike

liulaike

兵和马合计十万

兵马即兵力,所谓兵力就是兵和力的集合,古代计算兵力,自然要把兵和力都加上,这个兵指兵丁,而力的来源就很多了,有马、有牛、有车……

凡是兵以外的加成,都算为力

比如当年齐国田单破燕国骑劫时,用火牛一千余头为开路先锋,5000兵押后冲杀,最终在即墨大破燕国

在这场战役里,田单兵力就是1000+5000=6000,合计兵牛六千多

至于马匹战车,估计是田单被围困久了,前番数次对决导致马匹战车损失殆尽,最终决战时,也就没把马匹这些力量算到整体兵力里面去

再比如,汉初高祖刘邦被匈奴冒顿围困白登山,史书记载冒顿方精骑40万。这四十万其实就是兵马合计,当年北方游牧,就那时候的地理环境,地广人稀,哪里能有兵40万?但牧民加上他们放牧的马群,就没有问题了,对吧

这一点《史记》记载的很清晰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可能有人认为“精兵四十万骑”中的骑,是指精兵数量,不算上马匹

但古代骑兵,可不是一人一马就是骑兵,又要赶路又要打仗还要背负骑兵粮草辎重,对于骑兵来说,一匹马哪能够?成型骑兵部队,即便是宋朝缺马年代,也至少是一人双骑。冒顿匈奴靠游牧发家,马自然不缺,他们的骑兵至少一人三骑或者四骑以上

所以,“精兵四十万骑”,实质是指“四十万兵马”,也就是兵和马一共四十万。这也就有了史书记载的红黑白青四色马分类围困白登山的事

综上,题主问的十万兵马,是兵+马=10万

Jeep飞鸟

Jeep飞鸟

正常来说,所谓的十万大军是会连同战斗部队,后勤的役夫伙夫等一起算进去的,因为作为进攻方往往需要壮大声势,他们会尽量的夸大自己的兵力;而作为防守方,他们则无法分清对方的真实兵力,因为在斩首记功的古时候是无法分清砍下来的脑袋到底是谁的。这也是为何每次战争结束之后,敌对双方统计的阵亡数字都相差非常大。

在古代,一般所谓的十万大军,战斗总兵力大约是在4.5万人左右,而其他的5.5万人则是负责管理后勤的输送部队,这是针对有城池驻防的部队(作战距离在150里地之间)。比如袁绍出击官渡的时候,虽然号称是十万大军,但实际上的战斗部队则只有3.2万名步兵,1.2万名骑兵,总兵力在4.4万人左右;而曹操方面的总兵力则是3.2万人左右,所以可见这官渡大战的兵力相差也不是很悬殊。

anna1982pang

anna1982pang

古代一说十万几十万都是夸大的说法,曹操领百万大军南下其实也就十几万左右,都是夸大为了吓唬敌人而已。

其实这具体的十几万也是一个虚的数字,运粮的,屯田的,后勤保障的也要好几万人吧,而这期中几乎都是毫无战斗力的。总得说就是一次带这么多人出来是真的,真正能打战的应该只有百分65到70左右……

路遥芝麻粒儿

路遥芝麻粒儿

所谓“十万兵马”的说法大部分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在专业史学著作中基本不会这样写。

这种十万兵马的说法,在港剧中以及现在的网络小说中积极常见。这种说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起来很帅,读起来很酷,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热血沸腾。

但是这种说法实际上非常业余,首先咱来看看“史记”中对战争用兵数量的描写。

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这段讲的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想灭掉楚国,需要多少人。”李信说:“最多二十万就够了。”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至少六十万。”秦始皇就认为王翦年老害怕了,就派李信和蒙恬带着二十万人去攻打楚国。

在这里不管是二十万,还是六十万,都只是一个调用人力的总数,到底是多少步兵,多少骑兵多少弓弩手以及多少辎重兵都没有涉及,没出现什么兵马多少人的说法。

在清朝建立过程中萨尔浒之战是非常重要的一战,对于这一战记述颇多,小编下面节选两条:

蔡东藩:“不才何事令专征,二十万军一旦倾。从此辽东无静日,庸臣误国罪非轻。”
乾隆帝:“......用能破明二十万之众。每观实录。未尝不流涕动心。思我祖之勤劳......”。

都是对萨尔浒之战明军人数的描述,都是说二十万,也没有兵马二十万的说法。

所以在史书记载中,如果要说虚数,大约会说“有军XX万”,“人XX万众”,如果更详细点,则会说明发兵军XX万,发骑兵XX万,一般不会有兵马XX万的说法。

Nicky Yuen

Nicky Yuen

如果没有夸张的说,有十万兵马就不错了,哪里有那么多的马,十万只马的话,得怎么喂养才呢?而且又是在古代那么落后的地方。

古代都炸称的,动不动就是说有百万兵马,其实都是扯蛋的。在古代能够出动十万兵马就已经很厉害了,因为耗粮食、耗钱财、更加的耗人耗力。

在古代人数整个国家来说就可能才十几二十万人,因为古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所以人员比较少。出动十万兵马,包括农民以及是年轻人都得全部征用。

所以古代素有屯兵制度,如果不打战争了,很多人都得回去耕田种地。因为在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战事了,就开始招兵买马了,这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不过了。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减轻朝廷的负担,但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他们的战斗力肯定没有那么强。训练和作战肯定是没有正规军队那么强,因为正规军队在古代什么也不操心,守住城墙和城门就可以了。@悟空问答


迷了路的猫。

迷了路的猫。

指的是十万士兵,不包括战马。但是古代军队打仗所说的十万兵马,其实并没有这么。古代打仗的部队分为三种:(1)战兵,就是负责作战的部队;(2)辅兵,平时负责辎重,押运粮草,守备据点,战时为预备队;(3)民壮,负责粮草的转运,修建营寨,开山搭桥。

所以古代作战部队肯定是把辅兵和民壮的数目也加入了战兵的数目中。看起来是几十万人的作战部队,其实只有几万人作战而已。这是一种战略欺骗。

如果真的是几十万人的交战,那么估计只有外围的士兵在对打,敌人只有突进己方士兵的阵营中才有可能与内部的士兵交战。古代大战,胜负就在这几万人之间,一旦这几万士兵战败、那么后方士的兵就会一起溃散。并且如果当时主帅命令进攻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自己人相互践踏,等于自取灭亡。

所以,古代打仗,必须在视野之内,军队实力才有可能完全施展开来。所以古代打战,我认为应该是交替式的拼消耗、士气、毅力的战争。就是前赴后继,直到一方完全覆灭或是溃败。很多些士兵根本就没有看到敌人就胜利了,也有可能中间的士兵还没有与敌人交手就溃败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十万兵马是夸张的说话,目的:()虚张声势;(2)打仗是要靠后勤补给的。古时候运输不发达,都是靠人力运输搬运的,还有武器的制造,士兵的医疗,战后打扫战场等。这些都需要算在作战人员里面的。

假如有五万人作战,那么后勤就需要十万人的保障,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人多并不一定取胜,这个已经很常见了。而且大多数战争并不是靠人多来取胜的,很多时候都是拼的国家的实力。

小李子妈

小李子妈

一般来讲的话,10万兵马具体就是指人数,跟战马的数量没有任何关系。

在中国的古代集结的人数超过10万的军队可以说屈指可数,比如说战国末期的时候,当时所有的国家几乎就是全民皆兵,一个长平之战,把赵国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杀了个精光!还有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北征匈奴的那一场最大的战役活动里面,卫青和霍去病指挥的作战军队人数大致就是10万。

那么这个10万兵马为什么它具体指是指人数的,我们可以以汉武帝北伐匈奴,这一场战争作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好地北伐匈奴,他的具体人数组成的除了他这10万军队以外,还有十几万的战马,这十几万的战马是精挑细选出来专门用来作战的,战马爆发能力强,运行速度快,而且从小到大就是吃的精饲料长大的,也就是俗称的粟马,光这些战马的数量就达到了十几万,而且还要算上几十万用来后勤保障的伏辅助军队,以及再加上接近于10万的运送粮草的马匹。

这一场战争所动用的人数以及占马的数量均达到了数10万以上,可他在史书上面的记载就是10万军队,这10万军队具体就是指的在前线征战和厮杀的精兵,至于说这个战马和在这后面保障后勤的军队人数都没有计算在内。

其实这一点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的情况,比如说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就是10万军马,最后被曹操俘虏了8万人,很显然这10万的军队并不是袁绍能够集结起来的全部力量,当时袁绍管理的冀州就可以有300万户的人家,而这10万的军队肯定是袁绍手底下的精兵强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就是专门用来打仗的10万人,至于说后面运输粮草的士兵和马匹都没有计算在内。

在古代骑兵部队,如果真的把战马统计在内的话,那数量可是要翻好几倍的,因为古代的骑兵并不是只配被一匹马,一般来讲就是一兵双乘,也就是一个骑兵,它会配备两匹战马,一匹战马用来做战令外匹战马,平常的时候就是用来拖着你四处走,并且坨送一些你需要的必要的生活物品。

在蒙古。帝国征战天下的时候,蒙古骑兵通常来讲一般要配备三匹战马,这算得上是奇兵配置的巅峰了,当然一般来讲没有哪个部落能够像蒙古人那样财大气粗,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站吗?通常情况之下一个骑兵两匹战马,这是标准配备,有的时候可能是两个骑兵三匹战马,但是总会有一匹战马用来做一些粗活累活,毕竟打仗的时候你也不指望一批经常替你干活的战马在战争时期爆发出来强悍的潜力,然后帮你赢得战争吧,这不现实,也不地道。

况且在战争之中,战马的损失数量远远要比士兵来的多,你比如说汉武帝这十几万皮用来北征匈奴的战马,这可是精心饲养出来的马匹是寄予厚望的,结果一场战争打下来就只剩下来几万匹了,其中打仗的时候的损耗以及中途路上马匹生病的损耗等等这些东西都要计算在内,最后剩下来的就剩下几万否,按照你这种算法权限可能10万兵马一场仗打下来已经死了好几万了,一查,人都没死,全死的马,你说这个事情干不尴尬,而且在古代死了人那是需要发抚恤金的,这也是一笔支出那简单了,前线的将领随便去农村拉了一匹战马过来作为一个人来算,然后损失了以后跟上面报账,损失了一个兵马,这不是多拿了一份抚恤金吗?那中央政府要这么算账的话,早就亏了一无是处了。

Sarah Lai

Sarah La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