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所说的十万兵马,是兵+马=10万,还是兵就有10万?

如题,古代军队所说的十万兵马,是兵+马=10万,还是兵就有10万?
提到的作品

[作品]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中国笔记研究中被研究最多最深的本子之一,一直成为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点。然本书内容涉及甚广,人事、官政、权智,下至闾巷之言,亦是研究北宋时期典制礼仪、财役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此次整理...

沈括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通典

据原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重新影印出版。

杜佑撰

最新跟帖
くぐ貓兒╭□

くぐ貓兒╭□

兵马,是一个代名词,字义上面就是兵器与马匹,因为两者是古代军队不可或缺的战争资源,因此囊括两者合成词语,就直接指代“军队”的含义了。好比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帅哥就是我的代名词一样[害羞]。

那么,关于题主的疑问,我的观点是,

其实很好解释,就是不用疑惑于字面的意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说多少兵马,多少军队,多少实力,都是以战斗单位而计算的。

古代简单点,都是以步兵为主,另外骑兵或者象兵也是一个“人+马/象”的结合体。所以,在说军力时,

“步兵十万,骑兵五万”那就是一共是十五万军队。

同样的,回到现代战争中步兵,坦克,飞机,航母这些,战争的本质已经是人与高科技的结合体了,不是单纯的计算个数了,也不能纯天然地合并数字而谈,所以一般就各说各的数字即可。

我不是军事专家,有错请纠正[祈祷]

puyang

puyang

人有十万,但不都是军队,其中有压粮的农夫,发个武器就当是士兵的,只有两三万是纯粹的士兵

薄荷绿茶

薄荷绿茶

十万兵马当然指的十万人,不过古代冷兵器时代一般都是虚的,十万人对阵需要拉开多大战线。

美味回首

美味回首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般来说军队的时候,还是以一个作战单位为最基本的,所以说古代说的十万兵马,应该就是指十万士兵,如果是步兵的话,那么应该是十万士兵,当然还有加上后勤的,做后勤的肯定是有马的。如果是骑兵的话,那么十万兵马就是指十万士兵和十万战马,因为一个士兵和一匹马才能组成一个作战单位。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说到战争的时候,部队人数 基本上都是造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吓跑敌人,震慑敌人。比如说赤壁之战,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当时曹操所有的人马加起来估计也没有百万,都出动了,不守卫大本营了,不守卫北方边境了?还有刘备伐吴,号称七十万大军,估计能有七万人就不错了。所以说这些数字根本无需太去在意真实性。因为基本上没几个是真的。

当然说到古代战争记载的话,就要说到一个事实了。

其实在唐宋之前,确切的说在宋朝之前其实史书上对于战争人数的记载,把后勤和作战部队是统一记载的,比如说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秦国60万,赵国45万,其实就是所有的人马加起来有这么多,当然里面的水分不讨论。在按照《梦溪笔谈》里面的记载,古代以500公里为作战半径的话,那么一个士兵就需要三个后勤人员来保障。而秦国咸阳到长平的话大概就是这个距离,那么秦国真正的作战部队最多也不会超过15万,赵国也就十万左右。

到了宋朝时期的时候,就把作战部队和后勤人员分开来记载了,在宋朝时期五路伐夏的时候就明确的记载了作战部队和后勤人员。之后的史书基本上就把作战部队和后勤人员分开来记载了。

所以可以看到越到后来就感觉战争规模越来越小了,其实是记载的方式不一样了,当然兵种也发生了变化,在唐朝之前实行的都是府兵制,全民皆兵,战时为兵,和平时期就是农民。所以能够动员的兵马比较多。一打仗只要国家需要全部有作战能力的男性都得上。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随着募兵制的出现,出现了职业化的军人,这个时候军人作战素质也提高了,而且职业化的军人就需要国家来养了,也无法养活那么多的军队了,军队数量也在减小。所以才发现军队是越来越少,战争规模越来越小了。

啦啦

啦啦

古代人打仗都喜欢忽悠人 ,五万都敢说十万, 什么十万兵马 ,只是说明人多 吓唬敌人的 ,所以他们的兵马 ,可能是指士兵有那么多, 也有可能是士兵加马匹有这么多, 还有可能就是吓唬人的连兵带马都不够十万。


中国古代,动辄就是几十万大军。记得史书记载,白起坑杀赵国军队有20万多人;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打败了秦军的30万人;刘邦聚集诸侯各国军队80万人,被项羽10万人马打败;赤壁之战,曹操也号称自己是百万大军。 中国当时军队真的有这么多人吗?

在早期,中国人口可能只有几百万,怎么拿出这么多人来当兵,难道全民皆兵。其实有好多百万大军 ,几十万大军都是有水分的。比如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并不是纯粹的作战部队。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后勤保障体系下,光补给线上的粮食损耗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所以,这十万大军,是否是作战大军和后勤人员的总和?古代军队常有三种人:战兵,辅兵,民壮。然而出于不同目的,统帅常常将将不作战的辅兵和民壮都算在里面。

即便真有几十万作战部队,在通信情况极差的古代,将这几十万军队统一调度,排兵布阵,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另外,史书是人写的,人写的就有可能是假的。就像唐朝,唐朝同越南作战,声称兵力达80万,越南直接说自己兵力有500万事实上,双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万。

而且,古代是怎么算人数的,这么多人要完全统计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可能古人的计数方法都是乘以10吧。古代军队几十万打仗应该是有的,但并不是很多,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几万军队。

苏su丫头

苏su丫头

古代作战分为步兵和骑兵,合称为“兵马”。所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其实就是指统领步兵和骑兵的大元帅。比如出征10万兵马,其实就是兵+马=10万,而非士兵10万。此外,这10万兵马当中还可能有几万人的后勤,比如军医、马夫、伙夫、警戒等非作战人员。

元代有一部小说秦并六国平话中有一段话,是李斯向秦始皇说的:“陛下,今有荆楚襄王为招讨,合诸国兵马约二十馀万,猛将数十员,兵临城下,将至濠前。”文中的兵马约二十余万,其实指的是士兵和骑兵还有后勤等人员加起来大约二十余万人,而非士兵二十万。

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额赵国降卒大约40万,这40万应该是士兵和后勤人员,因为马匹没有威胁,所以不会统计在内。当然,长平之战秦国坑杀的数量估计没有那么多,毕竟起到一个威慑作用。古代出征往往虚报人员数量,以一当十,以壮大声势,所以40万人并非是真实的数字。

我们再来举例,比如明朝末期的松锦之战,明朝出动了13万兵马与清军在锦州大战。这13万兵马当中,有可能只有两万骑兵或者一万骑兵,甚至五千骑兵都有可能。根据清太宗实录的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53783人,获马7444匹,甲胄9346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从松锦之战的结果来看,骑兵的数量往往要少于步兵。毕竟战马在古代还是很宝贵的,这个就好比开坦克作战,可以快速推进到敌营,打个敌人措手不及。如果,全部是战马粮草根本供应不上。所以,10万兵马当中骑兵其实并不多。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古人出征为了壮大声势,把战马和马匹分开,并把后勤人员也算进去的。比如西周的军制,一乘战车由4匹马构成,车上配备士兵3人,协同作战的士兵为72人,合计作战人员为75人。此外,还有一乘牛车,配备25名后勤人员,合计100人。25名后勤人员当中有喂马、煮饭、警戒的非作战人员,这些人不属于作战编制。但是,在出征的时候,为了壮大声势,往往把后勤人员也算进去的。

比如某军队战马5万匹,士兵10万,后勤可能就几万人,对外出征的时候可能号称20万兵马也不是不可能。总之,古代出征不会将实际的兵马数量透露给敌人,往往会高出数倍数十倍的兵力,以威慑敌人。如果出征时抛出10万兵马,那么军队的数量肯定是没有十万很可能要打个折,五六万是有可能的。

xtzlulu

xtzlulu

你如果养了十万只马,也叫拥有十万军马吗?也能上战场吗?

乐观的叶子

乐观的叶子

十万大军是人,是后勤加上去了。一般古代都是吹嘘的,其实要是真的十万,那后勤大概就至少六万以上,真正战斗的也就两三万而已。

超级嘟嘟xl

超级嘟嘟xl

五万兵,五万马!古代都是虚张声势的,说是十万兵马,其实也就一两万人!

小胖沐

小胖沐

古人一说“十万兵马”指的就是派出去十万人的部队。所以,不是“兵+马=10万”,而是派出去的作战部队有10万人。

当然,这10万作战部队里面,不全部都是打仗的。一般还有三分之一负责后勤辎重任务。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曾分析:十万人的部队,可分为七万作战士兵,三万后勤士兵。

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按照《通典》记载,一支两万人的军队中,有六千是辎重兵,也是占了三成。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八:"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而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

而且,必须注意的是,这三成后勤士兵只负责后勤警卫工作,不负责运输粮草的苦力活。也就是说,还要有“民夫”负责干苦力活。如果是劳师远征的话。“民夫”和“军队”的这个比例一般是3比1。也就是说,出兵10万人(7万作战,3万后勤自重),要有30万民夫做后勤运输。

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兵马远征匈奴的时候,以14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包括民夫)作为后勤补给兵团。因为是去西北远征,辎重兵和民夫所占的比例更高。

这个比例到近代,也适用。例如,解放战争中的渡江作战。解放军出动作战部队100万人,同时,还动员了332万民工负责运粮、修路。这个比例略高于3比1!

那么古代“10万兵马”中,有多少“马”呢?

我国古代骑兵一支紧缺,以唐朝为例。其巅峰时期,骑兵在军队中的比例也不超过四分之一。一般情况下,一支十万人的部队,能够有两万骑兵就算是了不得了。而这两万骑兵,每人至少需要两匹马,才够用。每人三匹就属于高配了。也就是说,“十万兵马”可以有10万人(30万民夫)+4到6万匹马。

当然,宋元时期的蒙古骑兵都是高配,一人三匹马。如果是蒙古的“十万兵马”,那就是10万人+30万马!

总之,如果是农耕政权出兵,马匹的数量不会太高。

(文|勇战王聊历史)

sheep~~she

sheep~~she

古代的兵马数量应该是按照人数计算的,因为古代的兵马其实是多数是兵,少数是马,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大兴马政,从外国买马,自己饲养训练,等于是动用举国之力才武装起来一支强大的骑兵,最后把匈奴打败,匈奴被迫迁徙。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盛世,经过汉朝开国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还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使得汉朝的国力不断充实,才有了汉武大帝的作为。可见建设骑兵部队,对于中原王朝并不容易,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所以古代的十万兵马主要是兵。

古人说:“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所以在战争中夸大自己的军事实力,起到先声夺人、在气势上压倒敌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都喜欢夸大自己军队的实力,这是一种心理战,而且很有效。

孙权是何等英雄,面对曹操的百万雄兵,竟然不能决定是降是战,主要原因就是被曹操吓住了,曹操所有的军队加一起也就八十三万,诈称百万,其实就连那八十三万都得打个问号。

另外,从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曹操的军粮已经耗尽了,写了信让荀彧火速筹粮运抵军前,结果这封十万火急的信却被许攸截获了,许攸报告袁绍一顿羞辱,被袁绍搞得满面羞惭的许攸转身就去投奔曹操了。

许攸问军粮的情况,曹操说可以支撑一年;又问,曹操说可支应半年;第三次问曹操说还可以支应一个月。许攸说人们都说曹操奸诈果然如此,你的军粮已经耗尽了,然后拿出书信,曹操才说实话,可见曹操为人奸诈的程度有多深。

所以在赤壁之战时他号称的八十三万兵马,肯定也就是后来诸葛亮分析的十来万人。当时的汉朝末年的社会是大动荡时期,人口在战争、饥荒和疾病的共同作用下锐减,曹操在自己的诗歌里记录了当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而人口的大量损失,哪来的那么多人当兵?没人种地,粮食不够,反过来又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兵源根本就没有保证,所以所谓的多少万兵马都是夸大之词。

后世的将领都继承了这些军事思想,采取了很多夸大军事实力的措施,目的就是先声夺人,震慑对手,但是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兵马。

并且,就算到了万历年间,全国人口才突破1亿,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就是关宁铁骑,有关专家研究后认为这支部队总数约3000人,这就是大明王朝的王牌部队,当时的明王朝的国力虽然不如永乐年间,但是还是很强悍的,但是明王朝能武装起来的打仗的骑兵也就不到五千,可见骑兵的费用之大。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虽然人数多,但是都是些乌合之众、蚁聚之兵,在明王朝的正规军的打击下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所以建设一支能打仗的骑兵或者步兵部队,都很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心血。

到了清朝末年,那个时候的清王朝的人口已经突破4亿了,GDP在世界上排名也是靠前的,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练成了著名的北洋六镇,每个镇12000多人,六个镇才70000多人不到80000人。袁世凯就可以靠着这支部队横扫中国,逼退清帝,打败革命军,夺取总统宝座。后来还利用这支军队镇压国内的革命力量,基本上也是所向披靡。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所谓十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军队的出动,都是夸大之词,那个时代国家根本就无力养活这样大规模的军队,再说真正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有十几万就够了,根本不用太多。

suavity

suavity

古代的兵马数量应该是按照人数计算的,因为古代的兵马其实是多数是兵,少数是马,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大兴马政,从外国买马,自己饲养训练,等于是动用举国之力才武装起来一支强大的骑兵,最后把匈奴打败,匈奴被迫迁徙。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盛世,经过汉朝开国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还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使得汉朝的国力不断充实,才有了汉武大帝的作为。可见建设骑兵部队,对于中原王朝并不容易,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所以古代的十万兵马主要是兵。

古人说:“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所以在战争中夸大自己的军事实力,起到先声夺人、在气势上压倒敌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都喜欢夸大自己军队的实力,这是一种心理战,而且很有效。

孙权是何等英雄,面对曹操的百万雄兵,竟然不能决定是降是战,主要原因就是被曹操吓住了,曹操所有的军队加一起也就八十三万,诈称百万,其实就连那八十三万都得打个问号。

另外,从官渡之战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曹操的军粮已经耗尽了,写了信让荀彧火速筹粮运抵军前,结果这封十万火急的信却被许攸截获了,许攸报告袁绍一顿羞辱,被袁绍搞得满面羞惭的许攸转身就去投奔曹操了。

许攸问军粮的情况,曹操说可以支撑一年;又问,曹操说可支应半年;第三次问曹操说还可以支应一个月。许攸说人们都说曹操奸诈果然如此,你的军粮已经耗尽了,然后拿出书信,曹操才说实话,可见曹操为人奸诈的程度有多深。

所以在赤壁之战时他号称的八十三万兵马,肯定也就是后来诸葛亮分析的十来万人。当时的汉朝末年的社会是大动荡时期,人口在战争、饥荒和疾病的共同作用下锐减,曹操在自己的诗歌里记录了当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而人口的大量损失,哪来的那么多人当兵?没人种地,粮食不够,反过来又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兵源根本就没有保证,所以所谓的多少万兵马都是夸大之词。

后世的将领都继承了这些军事思想,采取了很多夸大军事实力的措施,目的就是先声夺人,震慑对手,但是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兵马。

并且,就算到了万历年间,全国人口才突破1亿,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就是关宁铁骑,有关专家研究后认为这支部队总数约3000人,这就是大明王朝的王牌部队,当时的明王朝的国力虽然不如永乐年间,但是还是很强悍的,但是明王朝能武装起来的打仗的骑兵也就不到五千,可见骑兵的费用之大。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虽然人数多,但是都是些乌合之众、蚁聚之兵,在明王朝的正规军的打击下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所以建设一支能打仗的骑兵或者步兵部队,都很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心血。

到了清朝末年,那个时候的清王朝的人口已经突破4亿了,GDP在世界上排名也是靠前的,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练成了著名的北洋六镇,每个镇12000多人,六个镇才70000多人不到80000人。袁世凯就可以靠着这支部队横扫中国,逼退清帝,打败革命军,夺取总统宝座。后来还利用这支军队镇压国内的革命力量,基本上也是所向披靡。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所谓十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军队的出动,都是夸大之词,那个时代国家根本就无力养活这样大规模的军队,再说真正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有十几万就够了,根本不用太多。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小铭影视欧 文化旅行者


2020-11-06 · 爱收集历史素材关注

所谓十万兵马基本上都是夸张的写法。就是正史也有不少是夸张的。说某某给你十万兵马去边关,明天出发。出发不了弄死你,那就是要弄死你。十万人一天聚齐都不太可能,不是战时军队就不可能驻扎在一个地方。

Vincent青Q

Vincent青Q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兵马“之本义是指军队与战马

”兵马“最初的意思,是指士兵与战马。为什么要把士兵与战马合在一起说呢?自从有战争以来,马匹就扮演着极其重的角色,是作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在战国之前,各诸侯国最重要的作战装备就是战车,一辆战车称为一乘,或备两匹马,或备四匹马。大家看春秋时代的史料,很少提到作战的兵力,而只提战车。比如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出动了七百乘,就是七百辆战车,当时一辆战车有三名车兵,还有数十名名步兵跟随。到了战国,骑兵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战场上摧坚折锐的利器。当时有“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的叫法,可以看出马匹的重要性。

正因为马匹的重要性不在士兵之下,甚至在士兵之上,故而“兵”与“马”就经常合在一起,比如形容一支军队很牛,称为“兵强马壮”,不仅要说兵,也要说马。

第二,史书上“兵马”的合称,演变为“军队”的代名词

我们来看一下史书里,关于“兵马”的合称。

我随便找几个例子:

东观汉记·来歙传:“宜益选兵马,储积资粮。”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卷六十七:“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卷六十八:“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的“兵马”,实际上已经成为“军队”的代名。统领兵马,就是统军队,意思是一样的。

第三,“十万兵马”是指“十万军队”

那么,“十万兵马”,是指兵+马十万呢?还是士兵十万呢?既然“兵马”是“军队”的代名词,那么十万兵马,当然是指十万人,也称为十万人马。

我再从史书里找几个例子。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这里的“兵马”即部队,后面有详指,是步骑五万,就是步兵与骑兵五万人。可见兵马的数量,指的是兵,而不是马。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词“人马”,跟“兵马”同义,同样是指士兵而不包括马匹。比如《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城中人马才数千人,城不没者数板。”这里明确地指出,城中的人马只有几千人,很明确地说明“人马”的数量,也是指人而不是指马。

景如岚

景如岚

兵加马在一起十万

Sarah Lai

Sarah Lai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