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祸从口出的事件?

巴别之刺
1936年,一直对蒋校长不以为然,心怀不满的广西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逼蒋校长“出兵抗日”。
实际上,两派军阀就是想迫使与他们矛盾重重的蒋校长下台。因为此时蒋校长正在全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剿灭红军才是他唯一的工作重点,谈“抗日”就是与他作对。
一拍即合的两广军阀开始大造声势,各自准备。当时抗日是民心所向,是正义之举,所以两广的部队也要把自己塑造成正义之师。
桂系主抓军队工作的“小诸葛”白崇禧头脑精明,足智多谋,他下令各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振奋军心,增强斗志。
桂军头号主力第七军,打仗勇冠三军,政治工作也是一马当先,不甘人后。时任军长廖磊得到白崇禧命令后,马上全力执行,他亲自前往各师组织动员工作,每到一处便主持宣誓大会。
第七军打出了“抗日反蒋到底”的口号,而且“歃血”为证,以表决心,“歃血”就是咬破手指吸点血——廖军长也许认为人太多,弄动物血太麻烦,用自己的血方便一些。
这一活动果然使第七军群情激奋,军心大盛。但“反蒋”也让桂军彻底与蒋校长撕破了脸皮。
第七军“歃血宣誓”的行动很快得到白崇禧的赞誉,并传令在全省推广。很快,不仅在部队,连机关、学校都兴起了声势浩大“歃血宣誓”活动。
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之时,被老谋深算的李宗仁泼了冷水,他对白崇禧说:“不能太过火了,事情还没有结果,搞得太大了,没有退路”。
多谋善断的白崇禧经李宗仁一提醒,马上冷静了下来,立刻对“歃血宣誓”活动进行降温处理。
事情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就在桂系全力备战之时,“南天王”陈济棠的内部出了问题。
蒋校长被红军弄得寝食难安,大伤脑筋,但对付地方军阀还是很有办法的,他一手大棒一手金钱,基本上出手必胜。陈济棠正在雄心勃勃地准备“反蒋”时,自己的空军却已经被重金收买,飞进了蒋校长的怀抱,他眼见部队已军心大乱,无法收拾,便远遁他乡,一走了之。
陈济棠一跑把桂军坑了,李宗仁、白崇禧独木难支,根本无法独自与蒋校长抗衡,就在李宗仁埋怨白崇禧搞什么“抗日反蒋”、“歃血宣誓”的嘴上功夫,导致现在无法收场时,蒋校长派人前来谈和。
蒋校长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和军阀们大动干戈,刀枪相见,收为己用才是上上策。李宗仁、白崇禧虽心有不甘,但慑于蒋强大的实力,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军队被改编的条件,无奈唯蒋校长马首是瞻,听从其驱驰。
偷鸡不成反蚀米,颇有戏剧色彩的“歃血宣誓”让桂系军阀得不偿失,“小诸葛”失算了,只不过这次不是在战场上,喊口号、咬手指,都是嘴惹的祸,祸从“口”出,白崇禧只能认栽了。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風凍鸣ooО
【晋孝武帝司马曜:我开个玩笑就被媳妇儿杀了。】
晋孝武帝司马曜 ,东晋第九位皇帝, 他在司马家族里算是特别聪明特别有抱负的一位皇帝。
司马曜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削弱当时势力强盛的门阀士族,极大提高了东晋皇权的权威。在经济上他改革落后的税收制度, 提高了国家经济,百姓安居乐业,谷帛殷阜,家家自给自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也是在司马曜执政时期发生的,这一战使得东晋国力大增。
从以上信息来看,晋孝武帝司马曜能称得上东晋的中兴之主。
但是司马曜有个毛病,他特别爱喝酒,尤其在大权臣谢安死了以后,司马曜开始经常性得深夜买醉。
公元396年9月20日,司马曜和往常一样在宫里拉着自己宠爱的张贵人一起喝酒。
张贵人以前是个宫女,得到司马曜的独宠后变得十分骄横,后宫里边的人都特别怕她。
当时司马曜已经喝多了,嘴里巴拉巴拉说着胡话,张贵人在旁边伺候着陪他聊天。
也不知道司马曜这个憨憨怎么想的,喝着喝着就和自己老婆说了一句:
“你看你都这个岁数了,该退一退了,我还是更喜欢年轻的女孩子。”
司马曜是在开玩笑,但是张贵人当真了,她不仅当真了,她还特别生气,特别特别生气。
一般妃子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想尽方法提升下自我魅力留住皇帝的心。但是张贵人可能觉得渣男的心是留不住的,她解决从根源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等到司马曜把自己喝高了上床睡觉,张贵人接着喝了几口酒,把伺候皇上的宦官都赶走。
然后带着自己人轻轻松松把司马曜给捂死了。
给捂死了……
庚申,帝与后宫宴,妓乐尽侍;时贵人年近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亦当废矣,吾意更属少者。”贵人潜怒,向夕,帝醉,寝于清暑殿,贵人遍饮宦者酒,散遣之,使婢以被蒙帝面,弑之,重赂左右,云“因魇暴崩”。时太子暗弱,会稽王道子昏荒,遂不复推问。——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清水皓儿
1960年大队在地里开生产现场会,那时没有手机,记者们背着照相机,带着摄影机,当记者问一位老农民,“老人家,你们现在产量那么高,亩产上万斤,食堂吃饭不要钱,这生活太好了。”老农民就说了一句,前三天我们就把周围十几块田的谷子集中到这块地了。如果都有这种好事,那前三天就不会饿饭了。上级领导和大队主任听了脸色很难看。等现场会结束,领导和记者们走后,这位老农民三天没吃上饭。

hantuwang
谁能想到,大唐年间,几个年轻人日常里的一番吐槽,最终害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直接坑了一代女皇武则天,让其退休的年龄,直接提前了好几年。
这恐怕是唐代时期,影响力最大的祸从口出了。
祸从口出大唐,长安元年的一天,三个年轻的皇室成员,在府邸之内聊天。
年轻人嘛,又是在私密场所,因此聊得比较随意。聊着聊着,有人忍不住吐槽了一下对当今圣上武则天的看法,而武则天当时在皇室内的人品,大家也都懂的,暗地里跟着骂几句,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本来几人也就是在背地这么一说,发泄一下,平时明面上也都是乖乖仔,然而谁能想到,隔墙有耳,这么隐秘的话,最终竟还是传了出去。
这话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随即便引起了一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唐走向的惨剧。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之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
当年被逼自杀的这三位年轻人,当时的年龄都不大,李重润(19岁),李仙蕙(16岁),武延基(21)岁,英年猝逝,除了逝者的不甘之外,更多的是其身后的家长、朋友们的悲伤。
而这三个人的身份也是非同寻常,李重润是唐中宗的长子,皇太孙,武则天的孙子一辈,毫不夸张地说,未来最有资格继承李唐皇位、第三梯队领导人,便是他。
李仙蕙是中宗的第七个女儿,他所嫁的夫婿武延基则是武承嗣的儿子,在李家、武家之间徘徊许久的武则天,如果一旦下决心将皇位传给武家的话,武延基便是未来皇太子的大热门人选。
这俩人是李、武两派,最有希望的“潜力股”,就因为抱怨自己奶奶、姑婆几句,就被生生弄死了。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之上,手段狠辣,有目共睹,然而,此刻她的痛杀,却让李、武两家,都有些慌了。
把两家继承人都杀了,您老是啥意思?难道真的要将江山拱手让给外人?
那俩小白脸,真的就这么重要?
二张的威胁当年为了抑制李氏皇族,武则天引进了武家人,平衡势力,后来李氏衰微、武家兴起,而武则天的传位心思又偏向李家,同时对自己那几个儿子们又颇为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之下,年迈的武则天最终选择了再扶持一支势力,把枕边人——张氏兄弟拉起来,推到了前台。
张氏兄弟虽然对权力的滋味很迷恋,但帮着武则天干了那么多血腥事儿,得罪了那么多人,包括这次揭发李重润等人的吐槽,弄死了李、延两家,这算是彻底把两家得罪苦了,没给自己留半条退路。
眼看着武则天的年龄越来越大,张氏兄弟的焦虑也愈发急迫起来,对权力的扩张要求,愈发明显起来。
而此时,他们的上蹿下跳,对于原本等着摘桃子的李、武两家看来,太过分了。
这就像如今一群不孝子,守着一个老人等着瓜分财产,突然保姆在老人身边殷勤不已,而且老人还因为保姆的关系跟儿女们闹得很僵,你说说儿女们是啥心态?
原本尔虞我诈的双方,在张氏兄弟的夺权面前,最终也不得不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而促使他们联合的重要事件,恰恰正是这三位李、武家最优秀的年轻人们的陨落。
武则天原本设计的李、武互相提防,张氏兄弟与其形成三足鼎立的维稳趋势,这种态势最终以李、武联合而崩塌,武则天和张氏兄弟顿时成为了孤家寡人。
四年后,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人联合武家在洛阳紫薇城发动兵变,率军诛杀张氏兄弟,最终包围了集仙殿。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众叛亲离之中,黯然退位,在她前往上阳宫的路上,不知会不会想到,那三个因言获罪的年轻人。

八月远走。
萧郎历史,第828条回答。
要说祸从口出,一定得说说这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事,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可以说是个奇葩。就没有见过这样祸从口出的。
三国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期,病逝于五丈原。他病逝后,最伤心的莫过于刘禅了。
刘备在去世时曾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吩咐“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对诸葛亮的话可是言听计从,蜀汉能有今日也几乎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然而诸葛亮此时病逝,无论是对于刘禅,还是对于蜀汉都是一份不可磨灭的伤害。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主动穿白衣为诸葛亮举行为期3天的哀悼仪式,还追封为忠武侯。足以可见,刘禅对诸葛亮有多么情真意切了。
可是就在刘禅为诸葛亮病逝而悲痛欲绝时,有个人居然跑出来庆祝,这个人就是李邈。
李邈也是个“人才”,曾因为刘备在春节期间让下属斟酒,而谴责了刘备,最重要的是当着刘备的面谴责的。
刘备正在“接着奏乐,接着舞”时,听到有人教训他,能高兴吗?直接要杀了李邈。如果不是诸葛亮劝阻,恐怕李邈是难逃一死。
之后李邈还是不长记性,诸葛亮北伐时因马谡违背军令失守街亭,要斩马谡时,李邈竟又出来劝阻诸葛亮,说诸葛亮如果杀了马谡蜀汉就会因其灭亡。诸葛亮听后很生气,直接下令把李邈遣返。
然而李邈依旧我行我素,根本把不住自己的嘴。
诸葛亮病逝后,竟然又上书让刘禅庆祝。
为啥呢?李邈认为诸葛亮有野心,如狼似虎,影响国家安危,诸葛亮病逝正好铲除了危险,宗室得以保全,战争得以结束。
刘禅看到后,气不打一处来,居然敢诋毁诸葛亮,因此根本不给李邈任何机会,直接关进牢狱诛杀。
李邈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这些站在权力顶端的人,根本不把“祸从口出”这个词放在眼里啊。

梦笔生花
1938年初,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把部队安顿在鲁西南一带之后,奉命赶往开封参加由委员长主持的国防会议。
此时日军正在从南北两路向徐州为中心的鲁南、苏北一带进攻,南线日军攻占济南后向淮河一线前进,北路日军在攻占济南之后也在迅速南进,眼看着大战就要爆发了。作为山东的最高军政负责人,韩复榘刚率军在鲁北一线与日军进行过激烈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韩复榘所部主力尚在,还有能力参加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
到了开封之后,韩复榘即赶往会场参加会议。按照原定计划,这次会议将决定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的部署,李宗仁、白崇禧等高级将领都要参加会议。1月11日会议晚上,韩复榘却被突然逮捕,后经军法审判,24日被处死,罪名是未经允许、擅自放弃济南重地,导致日军迅速南进,打乱了国军原定的在山东境内黄河沿线阻击北路日军的计划。
韩复榘被枪毙的消息第二天即在报纸上公布,全国舆论大哗。这是抗战爆发以来,国军以军法处置的第一位高级将领,自然容易引起许多人的议论,于是许多小道消息也就不胫而走。其中一个说法后来流传甚广,基本成为定谳,这就是韩复榘在会议上公然怒怼委员长,委员长责问他在济南为什么不战而逃,他反问委员长,是谁丢了南京?
韩复榘出身西北军,后来流传过许多关于他的笑话,大多数是嘲笑他粗鄙不文,不通文墨,却喜欢到处题词,还爱作打油诗。但这些笑话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其实不好估计,至少他本人并不是一点文化都没有,否则他也不会把梁漱溟等人请到山东,搞乡村建设运动了。他在主政山东期间,也网罗了一些文化人,如果说他完全没有文化,其实不太可能。
在抗战爆发之初,日军很快突破平津一带,二十九军和华北一带的国军节节败退,冀南平原毫无地形可资利用,只能节节后退,进入山东境内。在日军刚进入山东的时候,韩复榘亲自在第一线指挥,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等战役,也算是打得有来有往,有声有色。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日军无论是在北线还是在南线,都是一路平推,国军大多数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能力反击。在这种情况下,老韩还能主动袭击日军两次,取得不错的战果,在抗战之初的国内各战区中,尤为难能可贵。比如夜袭桑园车站和也许大汶口两次都是主动袭击日军,给日军造成了比较大的杀伤,说明韩复榘并非完全不肯抗日。
真正让韩复榘对抗战开始动摇的原因其实在于,韩复榘开始抵抗日军的时候,中央曾经答应将中央军的一个重炮旅调拨给韩复榘指挥,但在韩复榘作战过程中,中央却突然食言,将这个炮兵旅调拨给了汤恩伯。因为当时韩复榘部和日军火力差距较大,这也导致韩复榘参战的三个师伤亡惨重,几乎失去战斗力,从而动摇了韩复榘的抗战决心。
按照当时划分的战区,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归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指挥,韩复榘本人也兼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但在韩复榘部与日军浴血奋战之时,山东境内并无其他国军部队增援,这就让韩复榘有了保存实力的想法。因为韩复榘本人出身军阀,深知地盘和军队是自己的资本,如果太早把自己的本钱拼完,他也就没有用了。
在日军进攻泰安的时候,李宗仁严令韩复榘依托黄河,坚决抵抗,阻止日军前进,为其他部队的调动争取时间。但韩复榘认为这时候附近没有其他国军部队可以支援,他死战也是徒劳,于是给李宗仁回电,拒绝服从命令,其中有八个字,导致了他后来被审判:南京不守,何守泰安?李宗仁得到复电后大怒,将韩复榘的电报转呈中央,指责韩复榘不服从指挥。
除此之外,韩复榘还有一个举动让委员长下决心杀他,即他在此期间与四川的刘湘密谋,计划以抗日的名义,共同反蒋。虽然韩复榘历史上曾经多次在委员长与冯玉祥之间倒戈,但在抗战爆发之后,全国一致抗日之际,他和刘湘还有这样的小动作,确实不应该。尤其是在南京失守之后,委员长面临国内外舆论压力,对这种事更加神经敏感,于是下决心对韩复榘下杀手。
除了韩复榘祸从口出之外,委员长在抗战期间还以军法处置的名义杀过一些人,其中就包括粤军出身的第四军军长张德能、五十七师师长廖龄奇,其中廖龄奇还是黄埔嫡系,张德能被杀时为中将军衔,韩复榘则是整个抗战期间唯一一个被处死时挂二级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从客观上说,处死韩复榘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各级将领十分震撼,不再敢轻易违令擅自撤退。
韩复榘原有部队八到十万人,在他死后,仍然在曹福林、孙桐萱的率领下继续参加抗战,但失去了韩复榘的领导,他的部队也在抗战中逐步被消灭了。这也导致山东境内之后实际上没有比较有力的国军部队,为八路军在山东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机会。而西北军其他部队目睹这些,后来也出现了比较多的投敌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庞炳勋这样前期抗战有功的高级将领。

skylinexbb
在历史上有很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接下来笔者就来给大家举四个典型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一定要谨言慎行。
春秋时期楚国人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鳖,郑灵公将大鳖做成了鳖羹款待群臣。郑国大夫子家和公子宋一起入宫,公子宋的食指突然动了一下,公子宋对子家说:“我的食指动了一下,今天肯定可以吃到美食!”
果然等到子家和公子宋入宫后,郑灵公已经准备好鳖羹款待群臣,子家便把公子宋食指动的事情讲了出来。郑灵公故意跟公子宋开玩笑,不让人分给公子宋鳖羹吃。公子宋感觉郑灵公有意怠慢自己,用手指沾了鳖羹的残汁,愤怒的拂袖离去。事后公子宋和郑灵公矛盾激化,公子宋暗杀了郑灵公,自己也因为弑君被杀。
司马曜的宠妃张贵人生性善妒,司马曜又十分好色,随着张贵人年龄的增长,司马曜逐渐对张贵人冷落了很多。有一次司马曜和张贵人在床上开玩笑,司马曜说:“你现在已经年老色衰,宫廷里面有很多年轻的美女,我早晚都要废了你!”
张贵人听到司马曜这么说,心中感到十分的不平。等到司马曜熟睡之后,张贵人联合宫女将司马曜闷死在床上。司马曜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因为一句戏言被妃子杀死,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妃子杀死的皇帝。
南唐后主李煜生性风流潇洒,尤其写了一手好的诗词。南唐灭亡之后,李煜被关到了宋朝都城开封,宋太宗觊觎李煜妻子小周后的美色,多次奸污李煜的妻子。李煜对此十分的悲痛,写下了一首《虞美人》。
李煜在《虞美人》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宋太宗的猜忌,没过多久宋太宗就派人将李煜毒死。
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的时候,山东军阀张宗昌被迫丢弃地盘逃走,山东成为了新军阀韩复渠的地盘。后来张宗昌返回国内,张学良安排张宗昌和韩复渠见面,三人结义为兄弟。
在饮酒聊天的时候,张宗昌说:“虽然我现在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但是我的旧部都在山东,只要我一声摇旗,就能拉起来一支队伍。”韩复渠听到张宗昌这样说,心中感到十分的畏惧,下定决心要除掉张宗昌。在张宗昌乘坐火车离开山东的时候,山东议员郑继成持枪袭击张宗昌,张宗昌最终命丧山东。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做人一定要慎言慎行,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后果,否则一旦铸成大错,再想要后悔就已经晚了。

pianoso
这种人简直太多了,帮助曹操赢下官渡之战的许攸为何被杀?无非嘴贱。
话说许攸从袁绍处叛归曹操,定计火烧乌巢,一把大火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让曹操得到了冀州,统一了北方。许攸的影响有多大?可以说没有许攸,就不会有后来的曹操。
▲许攸剧照
对于曹操来说,许攸可以算得上是雪中送炭。在曹操兵少粮尽的时候帮助他挺过了难关。但许攸最后却没有什么好下场,被曹操收押处死,这是怎么回事呢?曹操恩将仇报么?
原来曹操和许攸在少年便相识,因此许攸觉得自己跟曹操很亲近。官渡之战后,许攸更是自恃功高,每每不分场合,对曹操呼来喝去。阿瞒长阿瞒短的挂在嘴边。【注】:阿瞒是曹操小名
▲狂傲的许攸
曹操开始听着还行,碍于面子和过往的交情并不发作,但许攸仍然不知悔改,见曹操不甚生气,就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终于有一天,许攸出城,对身边的人说:“老曹家没有我,可进不得此门。‘’别人听到后向曹操告发了许攸,早已对许攸忍无可忍的曹操终于下手,许攸被收押,不久后就被处死了。
▲曹操剧照
许攸这人属于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在官渡立功后,许攸哪怕什么事情都不做,曹操也会保许攸一生富贵,把他高高供起来养一辈子。但许攸却是挟恩图报,总想占点嘴上便宜,终于将自己对曹操那点恩情慢慢耗尽了,祸从口出,形容许攸再恰当不过了。
无独有偶,同为三国时期聪明人的杨修也是死在嘴上。曹操一直很钦佩杨修的才华,将其征聘为丞相府主簿,参谋军机大事。
但杨修这人也管不住嘴,在争夺汉中时,魏蜀两国僵持不下。曹操处于进退两难之境。一日曹操晚饭时,厨子端来了一碗鸡骨汤,曹操品尝后盯着桌子感叹:鸡肋啊,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正巧传讯兵问今晚的暗号是什么,曹操下意识的就回答说:鸡肋。
▲鸡肋
当消息传达给杨修时,才智过人的杨修马上想到了曹操当下的想法,于是打点行李,又告诉身边的人丞相要撤军了。第二天曹操见到士兵都在整理行装,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杨修传出了要撤退的消息。
曹操大怒(被人猜中心思),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了。
小结上面提到的两个人物都是聪明人,却都没落得什么好下场,算是典型的祸从口出了。封建社会独裁者的残暴确实是这两个聪明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两个人都有着管不住嘴的特点。哪怕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在公司中,也是会受到排挤,不招人待见的角色。

cindy1234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生产队的场园里给妇女剪头发,很多妇女不肯,我叔伯舅姥爷(爸爸的叔伯舅舅丿说了一句、剪了吧,剪了凉快。被红卫兵说是讽刺红卫兵的革命行动而挂牌批斗,老爷子想不通,当天晚上投井自杀了。

终将逝去的青春
历史上很多祸从口出的事件,说一个最著名的吧。
东汉末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杀了。大家便坐在一起庆功,其中有一个叫蔡邕的人,他回想起董卓曾对自己不薄,所以在听到董卓被杀后,嘴里呼出一口气,不禁惊叹一声。
谁都没想到,就算他连一句话都没说,却已经莫名其妙地得罪王允了。就因为蔡邕的这一口叹气,王允就骂他“共为逆贼”,当场就逮捕下狱。任谁求情都不管用,蔡邕便哀求说请不要杀他,自己情愿被砍掉双腿也要活下去,因为他主编的东观汉记还没有写完,不想留遗憾。
然而,王允这厮却说蔡邕想效法司马迁,留一部史书来骂当权者,所以还是把他处死了。
这恐怕是最著名的一个“祸从口出”了吧。其实,王允对蔡邕嫉恨已久,蔡邕先是可恶,然后才被寻了个罪名而已,用鲁迅的话说就是犯了“可恶罪”。

dwsg567
饭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说,否则会分分钟遭到社会的“毒打”。历史上因为管不住嘴而吃大亏的人,可不少。
话不能乱说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人物,叫杨修,一提这个名字,估摸着许多人都清楚是谁了,就是那个东汉末年时期,跟着曹操混的杨修,当然,后来也是栽在了曹操手里。
杨修蠢吗?他一点都不蠢,而且还十分的聪明,可就是有点太聪明了,而且不分场合。他的老板曹操,也是个精明的人,而且曹老板不怎么喜欢杨修,原因不是杨修太聪明,而且杨修太清楚他曹操的心思了,就跟曹操肚子里的蛔虫一样。
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鸡肋事件,这些猜字谜式的事件都被杨修钻研透彻,而且还挑明说了出来,这些事儿为杨修后来的死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这个案例发生在法国,主人翁是个叫奥古斯丁的公爵,可以定位他为一个风流的富家子弟。这位风流的公爵做了什么呢,就是对着当时法国国王的媳妇吹了口哨。当然,他是以他的风流之姿吹了口哨,可是吹完之后,他就悲催了。
当着国王的面儿,对着国王的媳妇吹口哨,没把他拖下去咔嚓了就不错了。虽然没有咔嚓,可这位公爵的下场也只能以凄惨来形容。
他被关进了监狱,而且被遗忘在了监狱。原因就是外面风云变幻,他在监狱里波澜不惊。他进监狱里是因为吹口哨,后来国王下台了,再后来拿破仑上位、下台。这位公爵作为囚犯被遗忘在了监狱里,一直关了数十年才出狱,因为一个吹口哨,大半辈子就扔在了监狱里。

邪恶的烁烁
张宗昌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乱说话给自己招来了杀机。
张宗昌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名人,他出身草莽,热衷权力,参加过辛亥革命,投靠过冯国璋,后来在张作霖手下飞黄腾达,出任了山东军务督办,成为割据一方的一个军阀。在山东任上张宗昌勾结日本人,大肆搜刮地皮,扩充部队,以不知道兵多少,不知道钱多少,不知道老婆有多少的“三不知”出名。
然而张宗昌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在北伐战争中被北伐军击败,率兵一路败逃到了山海关。张学良担心他的部队大多是土匪出身,军纪不好,拒绝让他出关。最后在山海关下张宗昌的部队被北伐军全歼,他仅以身免,逃到了日本,后来寓居北平。
这军阀混战时期兵败下野的军阀不在少数,大部分下野的军阀都在租界寓居,享受自己搜刮来的财富,颐养天年。这张宗昌却热衷权力,一直想着东山再起。所以在北平他不甘寂寞,长期和军政大员厮混,想找一个出山的机会。
就是在这时期,张宗昌认识了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渠。张宗昌江湖习气重,这交谈时就吹上了,说自己当年在山东多威风,手下兄弟众多,一旦回到山东振臂一呼,就可以召集起人马。
韩复渠听了心里就留下了一根刺,他本来就和盘踞胶东的刘珍年明争暗斗,再加一个张宗昌岂不是更麻烦。于是韩复渠以请张宗昌商议大事之名把他骗到济南,让在北伐战争时期被张宗昌所杀的郑金声之子郑继成出面,以为父报仇之名把张宗昌枪杀于济南车站。
张宗昌就这么因为话太多送了自己的小命。

Lawrency
唐高宗的宰相上官仪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
他因为乱给皇帝出主意,参与了皇帝家事,结果导致全家被诛杀,自己孙女被没入宫中做宫女,这就是后来唐初著名的女政治家上官婉儿。
《易经》里有一句话“臣不密失其身。”讲的就是大臣对皇帝说话要有保留,因为皇帝是不会觉得自己对臣子有什么保密义务的。
南北朝北周时期,周武帝宇文邕很不喜欢太子,而太子宇文赟也确实纨绔,大臣们都认为太子要是继位了,北周江山社稷搞不好都保不住。
当时上柱国乌丸轨就经常和大将贺若弼聊这些事情,贺若弼也很赞成乌丸轨对太子宇文赟的看法;有一次乌丸轨实在忍不住就跑去面见周武帝,当面表达了意见,认为太子纨绔,不足以托福江山;周武帝很诧异,连忙问还有谁和你有一样的意见?乌丸轨就说贺若弼也是这么看的。
结果周武帝把贺若弼叫来一问,贺若弼居然把太子夸赞了一番,两人退下来之后,乌丸轨就抱怨贺若弼两面派,贺若弼却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我不能随便发表对太子不利的言论”。
后来果不其然,太子宇文赟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乌丸轨。
从此,大家都学贺若弼,尤其是皇帝询问家事的时候。
唐初,唐高宗曾想废王皇后,但是不知道大臣们支持不支持,就找徐世绩来问,结果徐世绩一言不发,唐高宗急了,一定要徐世绩表态,徐世绩说“这是皇帝您的家事,您自己做主就可以了,何必问臣子呢。”
唐高宗听了徐世绩这话,才下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武则天也很感激徐世绩当时的表态;虽然史学家都责备徐世绩不能坚持立场,可是如果徐世绩坚决反对,而唐高宗最后又废掉了王皇后,那么徐世绩以及他家族的下场就超级悲惨了,根本不需要等到徐敬业,徐家就完了。
上官仪当时就是忘了这一点,当唐高宗和武则天吵架后主动找上官仪商量是否“废后”,上官仪居然明确表态支持唐高宗废后,还说“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
可是上官仪忘记了,他和唐高宗只是君臣关系,唐高宗和武则天是夫妻关系,唐高宗后来气消了,原谅了武则天,还把上官仪“怂恿”他废后的事情也告诉了武则天。
结果上官仪就惨了,武则天指使手下诬告上官仪谋反,上官仪全家被诛杀,孙女被没入宫中当了宫女。
从此之后,大臣们几乎不对皇帝家事发表什么意见了,宋真宗曾经找寇准商量立储的事情,寇准一言不发。
后来南宋宋孝宗找宰相商量立储问题,说来说去,宰相只有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

呼噜VIP
1.晋孝武帝司马曜
公元396年9月庚申日,司马曜在宫内清暑殿中与宠爱的张贵人一起饮酒。他狂饮不止,并硬要张贵人再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难以再饮,极力辞谢。他面露愠色,开玩笑地说:“你今天如敢违抗君命,拒不陪饮,我可要定你的罪!”张贵人一时火起,恃宠起身顶撞说:“妾偏偏不饮,看陛下定我什么罪!”司马曜醉眼蒙胧,起身冷笑一声说:“你用不着嘴硬。你已经年近三十,应该废黜了。我有的是年轻貌美的佳人,难道少了你一人就不成?”说到这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头满身都是。左右慌忙将他扶入卧室,让他上床,昏睡过去。张贵人自从得宠以来,恃宠生骄,从来没有受过如此训斥、羞辱,她又嫉妒成性,平日最担心司马曜再宠爱别人,废弃自己。这时,想到自己容貌将衰,司马曜已经厌弃,一时又气又恨,顿时起了杀心。她洗脸换衣后,召来心腹宫女,命令她谋害司马曜。宫女不敢答应,她厉声威吓说要处死宫女,宫女只好偷偷溜进卧室,见司马曜熟睡,就用被子蒙住他脸面,再搬来重物压在他身上。他挣扎一番,终于被活活闷死。
晋书·卷九载“时张贵人有宠,年几散失,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
2.方孝孺
方孝儒:“便诛十族又能怎样!”……然后真的诛十族 (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3.寇准
寇准做人很嚣张,他任宰相的时候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被汤打湿了,当时副手丁谓很殷勤的过来帮他擦胡子,寇准就斜着眼讽刺丁谓:你一个朝廷大员给长官溜须还要脸么?这就是溜须的来历。羞愧难当的丁谓怀恨在心,最后想方设法的攻击寇准,最后导致寇准被贬到了广东。 赵光义打完北汉非要打辽国,结果损兵折将。回到开封以后赵光义老大不开心,就不想论功行赏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说叔你这样不对,打北汉的功劳还是要赏的。大怒之下赵光义说那你以后做了皇帝自己赏呗,被挤兑的赵德昭回家以后怎么也想不开,就自杀了。续资治通鉴长编 真宗的时候开科举,有个叫钱易的考了个开封府第二。他觉得自己很棒棒应该是第一,总觉得这里有黑幕,是有人打压他,于是做了篇朽索之驭六马赋来影射这事。当真宗一看钱易这德性——好,再降一名,摆明了就是黑你怎么地吧!《宋史》 宋朝的时候有个和尚找到赵光义,说求皇帝帮忙修一下天台国清寺,赵光义问我修寺有什么好处,和尚说我无以为报,只好等寺成自焚以报(……)。行!于是赵光义派了个侍卫带着和尚一起修庙去了,等修完了侍卫说来吧,寺修好了,柴火我也给你准备好了,快到碗里来吧。和尚痛哭流涕,死活不干,说我得面见皇上和他谢恩再说……侍卫大怒,把和尚叉起来扔火堆里烧死了。燕翼诒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