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真香”事件?

MJ的行走笔记
莫泊桑和埃菲尔铁塔的爱恨情仇。
1889年5月至11月,巴黎要再次举办世博会,法国政府决定在巴黎战神广场设计一座高塔,并面向全球进行招标,条件有两个:能吸引人买票参观;世博会后能轻易拆除。
都说犹太人算盘打得精,法国人抠起门来也挺可怕的:明明要拆除的建筑,拆除前也要狠狠压榨一下。
1886年11月,法国贸易部长批准了埃菲尔团队的建塔方案,没想到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巴黎的文学艺术和建筑界极度不满,原因一个是觉得方案很丑,另外一个是认为铁塔的存在会掩盖住巴黎一些以高贵典雅著称的建筑物的光芒,比如卢浮宫、凯旋门。
于是300多个著名人士集体签署了反对修建巴黎铁塔抗议书,包括著名作家莫泊桑。
签字就签字吧,偏偏莫泊桑觉得如此尚不能表达满腔愤懑之情,掷出豪言:如果巴黎真的建成铁塔,为了不看到这个丑陋的东西,他将“永远离开这个城市”。
埃菲尔铁塔建成后,得到了世界上的肯定,原本计划要拆除的,最后也保留了下来。而莫泊桑呢,并没有实践诺言搬离巴黎。
不仅如此,莫泊桑还经常跑到埃菲尔铁塔上吃饭和喝下午茶。当有人提起他之前说的狠话时,莫泊桑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回答道:谁让这里是巴黎唯一一个看不到铁塔的地方呢?
不愧是短篇小说之王。

zapia
“真香定律”一词的是由“真香”梗发展而来。而“真香”的“掌故”最早是出自《变形记》里面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贫寒家庭时撂下的狠话——“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面,从这跳下去,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不过随后又端着碗边吃边感慨“真香”,这样一段自己打脸的情节。后来,凡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或者食言而肥的举动都可以被归结为“真香定律”的作用。
“真香定律”的典故出处。
王境泽所说的“就是饿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的那种场面,历史上曾经出现多次,次数多到就算是说“不绝于史”也不为过。但是也有很多不符合“真香定律”的例子,比如:
商周之际的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就是“不食周粟,直头饿死”;
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也是被俘后饿死辽营;
明末忠臣黄道周在被清廷俘获后绝食十二天,以至于临刑前因体力不支而脚软摔倒在地。刽子手以为他是怕死,便嘲笑他。黄道周哂道:“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于是从容就义。
这些都是仁人志士用自己生命证实“真香定律”也会失灵的例子。
但是,在历史上更多的却是:你,我,他,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真香定律”。
描绘伯夷叔齐兄弟在首阳山上隐居生活的《采薇图》。张陶庵曰:“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最典型的就是章太炎在北京的两次绝食,实锤了“自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的“真香定律”。
民国二年,大总统袁世凯平定南方的“二次革命”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威震四海,一时间可谓顾盼自雄。而国会中的共和党、统一党也被整合为进步党,被收归麾下。此时前统一党党魁章太炎在上海时常发表时政文章,袁世凯以为其持论侃侃,好为诋呵,故忌惮之。只是鞭长莫及,没有机会安排此獠。
不久,进步党内亲黎元洪派另立山头,仍号共和党。一方面遥尊黎元洪为主,另一方面以章太炎为黎元洪入幕之宾,且负盛名于时,乃推为副理事长,主管党务。而章太炎也非自甘寂寥之人,于是欣然接受,北上赴邀,馆于前门内大化石桥共和党总部。 袁世凯本来就对章太炎在“二次革命”中走胡走越的行事十分不满,而此时入都真可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之想。于是便以护卫安全为名,派军警围住共和党总部,对章太炎实行监视。
章太炎自然大怒,但屡次交涉都被敷衍了事。如此延滞数月,章太炎益不能耐,终于在民国三年正月初七,大闹新华宫。稍后出版的纪实小说纪念碑第八回章疯子大闹总统府写道:
“他老先生这一天忽然高兴起来,于清晨八时径赴总统府,请谒见总统。他身穿一领油烘烘的羊毛皮袄,脚踏着土埋了似的一对破缎靴,手擎着一把白羽扇,不住的挥来挥去;又有光华华的一件东西,叫做什么勋章,不在胸襟上悬着,却在拿扇子那一只手大指上提着……歪歪斜斜的坐在总统府招待室里头一张大椅子上,那一种倨傲的样子,无论什么人他都看不到眼里。”
这次大闹新华宫的结果就是章太炎被移拘城外,软禁于陶然亭西北的龙泉寺。而且这次袁世凯也放了狠话,给章太炎批准每月五百元的俸禄,即所谓:“特殊优待,不得非礼,但不许越雷池一步”。
但章太炎拒绝领取这五百元的俸禄,只用自己来京时的川资治办餐饮,不久川资告罄,便宣言绝食。在五月二十三日写给少妻汤国梨的家书中云:
“幽居数月,隐忧少寐,饮食仆役之费,素皆自给,不欲受人馁养,今遂不名一钱,延至六月,则槁饿而死矣。”
而到了六月二十六日则直接说自己:
“槁饿半月,仅食四餐”。
袁世凯虽然雄猜霸道,但却有着中国帝王的传统美德——敬畏文明。深恐章太炎如果饿死龙泉寺后,自己落下“杀读书人”的千古骂名。
于是暗示属下官医院医长徐延祚出面,言章太炎患病,龙泉寺与病体不相宜,应迁移居处,以利康复。同时徐延祚又以忠厚长者的形象博得章太炎信任,不仅第一次绝食就这样于无形之中转圜了,而每月的俸禄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旋即,经警察总监吴炳湘批准后,章太炎暂居东城本司胡同徐氏家中,之后又以每月四十五元的租金搬入钱粮胡同的一处宅子。
张铁林出的这个章太炎,可以说神形皆备。章太炎的一个特点就是“邋遢”,以至于他的少妻汤国梨后来为此事要和他离婚。
钱粮胡同的寓所,是一所很大的宅子,章太炎于八月初《家书》云:“庵屋高明,亦为读书、宴会之所。”这所房子有两三个院子,正院是钻山游廊,七间北屋,东西屋亦各五间,如此的豪宅恐怕章太炎一生还没有住过,于是就“连日购得全史、九通、通鉴、经疏诸书,官料书籍,亦已粗备”作为一个“读书种子”,大量的买书就意味着做长期居留的准备。由此而知,“真香定律”起了作用,此时的章太炎已经有了妥协的念头。
但谁成想,一件小事竟然导致了章太炎人生最后一次的绝食。
这次“绝食”的起因是和章公馆的厨子有关。因为此时的章太炎仍旧是处于“监视居住”的状态,所以服役的下人们都是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派出的便衣。而其中一个厨子,本是警察,所以厨艺甚是业余。
幸好章太炎颇有王荆公之风,于饮食上毫无讲究,读书之余但求一饱。早在龙泉寺时,这个厨子便请示每日作何菜式,章太炎就想得两种:第一是蒸蛋羹,因为鸡蛋是最常见的食物;第二是蒸火腿,而北地少有此物 于是就用“清酱肉”代替。于是餐餐蒸蛋羹、蒸清酱肉,除非客至,始酌添他菜。
章太炎乃堂堂国士,表表名家,素来是不问柴米油盐的市价,也不计较钱数。所以每日伙食花费任其浮冒,于是这些下人兼便衣无不以到章公馆做事为优差。当时批给章太炎为俸禄的每月五百元,却因为章太炎还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所以还要再经过徐延祚之手转来。徐延祚本是老中医,素有钱癖,就从中雁过拔毛二百元,落到章公馆时就只剩三百元。而这些便衣就尽量再从食材质量上做手脚,以至于本已经简单的饭菜就更加粗劣。
章太炎的得意门生黄侃曾寓于师门,此君是一个很留意于饮馔的人,颇苦于以草具麤粝,以至于不能下箸。于是就推荐了一四川厨子代替“便衣厨子”。 便衣厨子失此优差,自然对黄侃衔之次骨,就在吴炳湘面说章、黄二人的坏话。吴炳湘素来轻信,一怒之下将手下的部曲将黄侃半夜强行架出章公馆,并严禁师生二人会面。
章太炎得知消息后以为“士可杀不可辱”,于是再次绝食。这一次 这次绝食持续了十余日,可以说是“动真格儿的”。期间章太炎只饮茶,不吃饭。其门人钱玄同一面劝恩师略进饮食,一方面托人在袁世凯处好生求情。后来袁世凯做出让步,允许其宾客自由出入章公馆。但章太炎却盛怒难消,态度极为坚决。无奈之下钱玄同只好将藕粉等加入茶中,结果被章太炎发现,便骂茶不干净(言外之意就是知道里面有东西了)。
此时正值严冬,天气奇冷。而章太炎素来有严重的地域歧视,认为北京的“白炉子”为胡人的恶俗陋习,十分野蛮——但当时北京又没有洋铁炉子和雪花铁烟囱,于是章公馆的厅堂寝室内就不生火,章太炎自己则咬紧牙关“傲骨以当寒”。绝食的同时还忍着苦寒,这拖延十余日,人就不能下床了。
白炉子——在上世纪初的三十年间这种由石膏为原材料的火炉是北京居民主要的取暖方式。
就在章太炎进退维谷,奄奄一息之际,老搭档马叙伦前来探望。当然,目的还是想来说服对方结束绝食。马叙伦在略事寒暄后,便即起立告辞,章太炎其实十分盼望马叙伦能帮自己找个台阶下,便对哀声道:“我为垂死之人,此后恐不再见,请你再坐一会,再话片刻。”马叙伦却“毫无心肝”的回答说:“饿得厉害,要赶快回家吃饭。”章太炎就劝他在此留饭,马叙伦便乘机说:“面对绝食之人吃不下去。如果君肯陪我略吃少许,自当从命。”此时“真香定律”再次起效——章太炎对马叙伦的建议闻之不语,也就是默许了。于是马叙伦便令厨子给章太炎熬米汤喝。
这样章太炎在北京的第二次,也是人生最后一次的绝食,便告结束。

日炙
一、朱元璋评价刘邦。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不读书,长大了以后,在李善长和刘伯温的辅导下,把小学到大学的课文都好好学了一遍,认为自己的水平很高了,于是开始点评古人。
比如说朱元璋曾经故意询问身边的侍臣,这个汉高帝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哪一个更出色呢?侍臣思考了一会儿说老刘更加出色。朱元璋洋洋自喜,连连摇头,说了这么一段评价:
不然,高祖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性复猜忌,而诛夷功臣之家。但觉其阴狠多疑,不见其豁达大度也。太宗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无俎醢韩彭之惨。以吾评之,太宗为优。---皇明宝训
这是啥意思呢?老朱表示,刘邦这家伙,居然连当年嫂嫂瞧不起自己的那点小恩怨都记着,把大侄子封为羹颉侯,显然是在羞辱人,可见心胸狭小。
此外刘邦这家伙不地道啊,那么多功臣给他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这哥们一转眼就诛灭了这些功臣,甚至将人家的家也给毁了,这是多么阴狠歹毒疑心重的家伙啊。
刘邦是走的太早,否则非要坐下来跟老朱唠一唠,他到底诛杀了哪些功臣。多年以后,朱元璋终于体会到了刘邦当年的心境,一口气把功臣几乎都给除掉了。
为啥?因为朱元璋担心这帮功臣,将来会对他的孙子朱允炆的皇位产生影响。老朱知道刘邦当年也是这么想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当年拿破仑创业的时候,一家跟波旁王朝关系不错的报社,在对拿破仑的战争状况的描述上,写了这样一系列的标题。
当拿破仑的军队抵达儒安港的时候,他们报纸头版头条的标题是: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当拿破仑的部队逼近格腊斯的时候,他们的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变成了: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
当拿破仑带着他的马仔们,前往格尔勒诺布尔的时候,他们再次改变了标题: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进入格尔勒诺布尔。
这算是把拿破仑给恨到家了,可是随后战争的变化,也使得这家报纸的画风突然发生了转变。
当拿破仑攻占里昂以后,这下子整个巴黎都沸腾了。这家报纸第一次尊称拿破仑的全名:拿破仑·波拿巴占领里昂。
等到拿破仑的军队来到巴黎旁的枫丹白露时,他们突然满心敬畏地表示:拿破仑将军接近枫丹白露。你看看,从恶魔变成了将军。
拿破仑拿下了巴黎以后,报纸的头版头条立即改变了画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从将军又变成了皇帝。
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孙,那也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从小就会让梨,长大了以后更是成为了北海太守。
不过这家伙嘴比较碎,总是得罪人,因此他跟袁绍的关系相当不好。当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以后,孔融也就跟着屁颠屁颠地来了。
袁绍和曹操是发小,这个时候袁绍就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意思就是说,这个孔文举老是跟我不对付,希望曹小弟帮我把他给办了。
曹操眉头一皱,连连摇头,立刻写了一封信回给袁绍:
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高祖赦雍齿之雠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
说了一堆,意思就是说我刚刚把汉献帝给接过来,你就要我杀大臣,这是不是不妥?我们应该紧密团结在汉献帝身边,这样大汉朝才有希望啊!难道袁绍老哥忘了,当年雍齿这家伙总是陷害刘邦,刘邦还不是原谅了他吗?
论讲道理谁也讲不过曹操,袁绍对此非常不满。不过时间长了以后,曹操立刻就注意到一个问题,这个孔融留在身边简直就是一个祸害。
这家伙除了会喷人,什么都不会。比如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群架的时候,孔融就在许昌天天念叨着曹操要败了。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孔融又在朝廷里乱喷,表示曹操必败。
他自己喷还不够,还给曹操介绍来一个新喷子祢衡,这家伙喷人的水平高达十级,气得曹操一直犯头风病。于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就把孔融给宰了,此后世界清静多了,终于理解当初袁绍为啥要宰掉孔融了。
早年刘表病重的时候,诸葛亮提醒刘备,这个时候是取荆州最好的时机。刘备连连摇头,表示荆州是刘景升的基业,大家同宗,是万万不能动的。
可是等到赤壁之战过后,刘备和孙权联合,击败了曹操。刘备二话不说,让手底下的大将连续夺取了荆州以南的四个郡。
此外又眼巴巴地望着南郡,打算拿下南郡作为自己的治所。诸葛亮笑着问刘备,主公你这是咋地啦?说好的同宗的地盘不愿意夺取的呢?
刘备连连摇头,表示当初这地方是刘景升的,的确不方便取,可是现在这地方是曹贼的,取这块地方,岂不是理所当然?
拿下荆州以后,刘备应邀又跑去了益州。这回刘备又跑刘璋跟前发誓,如果他想要谋夺西川,那就不得好死!把刘璋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结果刘备反戈一击,让马超打前阵拿下了成都城,将刘璋给赶走了。这个时候刘备表示,又不是我亲手拿下的西川,这都是马超干的!
这些真香定律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某云说一辈子不会做游戏,因为游戏是毒害青少年的产品,结果我们都知道。还有就是关于养老在不同年代的条幅,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

-月如水-
要说“真香”行为,著名不著名的不好说,反正一下子想起来的是胡广和解缙。
燕王朱棣的所谓"靖难之役"眼看就要胜利攻入都城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前一天,胡广(江西吉水人)、解缙(江西吉水人)、王艮(江西吉水人)、吴溥(江西崇仁人)等江西籍翰林在吴溥家里聚会,此时此地,谈的自然是明天燕逆入城、大难临头大家该怎么办,众人达成共识一定要效忠建文帝,只有一条路殉节,其中解缙、胡广尤为慷慨,只有王艮默默流涕不语。3人离开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对父亲叹息道:
胡叔父死节,应是大好事。吴溥笑了笑,不以为然地反驳儿子:
我们几人中,只有你止斋(王艮的号)叔父会殉节。这时,隔壁传来胡广吩咐家人的话语:
现在外面太乱,你们要小心将猪关好。吴溥补刀道:
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后来,王艮果然服毒殉节而死,而解缙、胡广包括吴溥等人均迎降朱棣。
真香!当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当方孝孺,但是当面刚刚慷慨激昂,立马偷偷真香,也实在够瞧的。
胡广后来的官声其实不错,但当和他结为儿女亲家的解缙得罪成祖被杀后,他又真香起来,立马要女儿和解缙的儿子解除婚约,结果她女儿割下了自己的一个耳朵,把他搞得又害怕又心疼又羞臊,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吴溥相比而言世事洞明很有智慧,但就那时的表现来说,和胡广、解缙相比其实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过相对来说,吴溥因为针砭朝政、不附权贵,20余年没有升官,品格更加高洁一些。
倒是吴溥的儿子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这大概就是他十八九岁时候目睹王叔叔胡叔叔各自的表现,在内心产生了震撼,而做出的选择。
补充一点:真香和打脸其实是有细微差别的,钱谦益嫌“水太凉”不肯殉节是真香,郑成功认为南京“孤城绝援,不降何待?”却最终兵败城下那叫打脸——一个是主观反口,一个是客观预测失误。

小國宝
民国著名文学家钱玄同:“人活到四十就得死,不死也该枪毙”。
等他活过四十岁时:“真香”。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旧文化与旧礼教大加批判,言辞激烈,惊人之语时有发生。
早年间,钱玄同仗着自己年轻,竟说出“人到四十就该枪毙”的言论,惊掉了众人下巴,朋友们也等着看他笑话。
他出生于1887年9月12日,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到了1927年,钱玄同四十岁了。
众人翘首以盼,钱玄同该怎么履行他的诺言,是找人枪毙他呢,还是服毒、上吊、割腕、跳楼等方式自杀呢?
他都没有选择,而是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他的四十岁,转眼间到了1928年9月12日,四十一岁生日。
胡适挖苦他违背“四十就该枪毙”的言论,专门给他做了一首亡友钱玄同先生周年纪念歌:
“该死的钱玄同,怎会至今未死!
一生专杀古人,去年轮着自己。
可惜刀子不快,又嫌投水可耻。
这样那样迟疑,过了九月十二。
可惜我不在场,不曾来监斩你。
今年忽然来信,要作“成仁纪念”。
这个倒也不难,请先读《封神传》。
回家去挖一坑,好好睡在里面。
用草盖在身上,脚前点灯一盏。
草上再撒把米,瞒得阎王鬼判。
瞒得四方学者,哀悼成仁大典。
年年九月十二,到处念经拜签。
度你早早升天,免在地狱捣乱。”
鲁迅先生也来凑热闹,送给好友加损友几句诗: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何妨赌肥头,抵当辩证法。”
钱玄同哭笑不得,自觉吃了年轻不懂事的亏,只能表示:“真香。”
其实在1927年,钱玄同40岁那年,他连同胡适、刘半农等人,在语丝周刊上办了一起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邀请好友给他写挽联、祭文、挽诗。
朋友们以诙谐调侃的语气写了一些挽联,都是些滑稽搞笑的东西,可等编好复印时,正赶上“东北王”张作霖进北京。
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一期周刊没有发出,但文章要目却流传了出去,被吃瓜群众看到了,以为钱玄同真的去世了。
于是,不明内情的钱玄同亲戚、好友、学生都致函吊唁,有人还专门赶去他家里奔丧,开门一看,人家好生生在那坐着呢。
1938年夏天那次也是,北平汉奸伪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去世,英文报纸误写成钱玄同,又引来一波亲朋好友的挽联祭文。
不过仅一年后,1939年,钱玄同为帮李大钊子女筹集去延安的路费,奔波劳累,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2岁。
其实,文人们经常干一些“真香”的事情,外国大文豪也不能避免。
1887年法国建造埃菲尔铁塔时,大文学家莫泊桑表示:“巴黎如果有这座铁塔,我会永远离开这里。”
1889年埃菲尔铁塔完工后,莫泊桑经常来塔上吃饭、喝下午茶:“真香。”

该不该再见
据说自“真香定律”诞生以来,很少有人可以逃离这一“伟大定律”,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也不例外,今天金兔带大家来看一下历史上那些真香事件。
1.徐阶小人,永不叙用
明朝嘉靖时期,内阁首辅张璁向皇帝建议去除孔子的王号,遭到了徐阶的反对,于是张璁就把徐阶狠狠地告了一状,气得嘉靖令人在大殿的柱子上刻下“徐阶小人,永不叙用”八个大字。
三十年后,徐阶扳倒严嵩,当了内阁首辅。
2.钱谦益
这位文人相当有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以及诗坛领袖,不过最出名的估计就是那句“水太凉了”,清军入关时他高调宣称自己要效仿屈原,投水自尽。
可当他的小妾柳如是跃进湖中时,他呢,伸手摸了摸水,觉得水太凉了,就不跳了,之后不仅主动出城投降,还写信劝朋友投降,带头剃头示众。
恸馀杂记有言:“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则髡辫而入矣!”
3.汪精卫
汪精卫早年的所作所为还是可圈可点的,年轻的时候他曾追随过孙中山,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党人,曾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俘入狱,在狱中,他曾写下来四句铿锵有力的诗,以此来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诗如下: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28年后,他带头投降日本,把当年的诗改成了这样:“当年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做楚囚;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愧少年头。”
4.法国
“来自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不可明说的吃人魔王向格腊斯逼近。”
“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进入格尔勒诺布尔。”
“拿破仑·波拿巴占领里昂。”
“拿破仑将军接近枫丹白露。”
“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巴黎。”
还有一个叫马云的人,曾说自己对钱没有兴趣,也不做游戏。
专注历史的金兔,期待你的关注。

小小小盼达
俄罗斯人和伏特加……
(必须贴上王境泽的“真香”)
和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不一样,战斗民族喝伏特加的历史并不久远,16世纪以前的俄国,还没有伏特加的存在。
当今俄罗斯的起源,是中世纪的基辅罗斯公国,创立人名叫弗拉基米尔大公。这位被俄罗斯人敬仰的人物,一开始准备为斯拉夫人选择一种宗教信仰时,伊斯兰教也是备选方案之一。
但是,当弗拉基米尔大公了解到,伊斯兰教是禁止喝酒的,他就果断的放弃了。按照弗拉基米尔的说法:“喝酒对罗斯人来说是一种乐趣,我们不能放弃喝酒啊!”
不过,当时的绝大多数俄国人是不喝酒的。首先是没这种习惯,第二是当时主要是葡萄酒和蜂蜜酒,太贵了。
1428年的时候,来自意大利的热那亚商人把第一批究竟运到了俄罗斯。但是,没人愿意喝,政府也很快禁止了这批产品。欧洲人当时说,俄罗斯人是“不爱喝酒的人们”。
但是,从16世纪开始,沙皇发现如果推广酒的话,就可以收到很多税。于是,政府开始推出全国性的酒馆征税制度。那些酒馆经营者们,为了完成相应的税额,必须努力多卖酒才行,于是,各种手段推广。
但是效果其实一般,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喝酒。18世纪初,沙皇彼得大帝玩的就比较夸张。每到节日的时候,圣彼得堡夏宫花园里有很多人来游玩。彼得大帝就让警卫把大门一关,里面的人必须喝酒!身材魁梧的士兵们,抬过来大酒桶,给每个人倒酒,必须喝,不然就是不尊重沙皇。女性能不能不喝?不行,必须喝!翻墙逃跑行不行?不行,警卫抓回来强灌!
(沙皇玩的很嗨!)
总之,每个人都要灌完一大杯酒,然后摇摇晃晃晕晕乎乎的继续游玩……
就算是这样,喜欢喝酒的人依然没这么多,甚至到了1858年左右,俄罗斯很多地区都掀起了反对卖酒的运动。农民和城市中的人联合起来,要求国家停止通过酒馆卖酒!
1876年到1913年的全国人口调查显示,有43%的男人从来不喝酒。至于伏特加是什么时候成为战斗民族的最爱,我并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不过苏德战争的时候,前线士兵把伏特加作为标配倒是真的。估计战争中的人们,觉得酒精的刺激可以缓解紧张,大量饮用。
个人猜测,战斗民族对伏特加的集体热爱,可能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吧。
不过,据说俄罗斯现在的年轻人饮酒量已经有所下降,尤其是对烈酒的需求度降低了。但是平均而言,战斗民族依然是伏特加的庞大消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