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
吕后年老失宠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又名“吕后”。
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予以高度的肯定:“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管理政事不需要踏出房户,天下也很安定;很少用刑罚,给予犯罪的人希望;百姓致力于农业,丰衣足食)。
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也就是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
后来,战火纷飞,汉军一举攻下楚都,项羽立马率领骑兵迅速回防,和汉军在睢水大战了一场,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睢水之战”。在这场战斗中,汉军大败,吕雉等一众刘邦家属被俘,从此过上颠沛流离、苦不堪言的生活。
可两年后,当吕雉满心欢喜地重新回到刘邦身边时,却惊讶的发现,他身边已经有了一位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妃子戚夫人。她深得刘邦的宠爱,并和他生了一个儿子刘如意。
戚夫人提议废太子
吕雉已年老色衰,很少能见到皇上,就越发被疏远了。而戚夫人却一直得到刘邦的恩宠,让吕后心生愤懑。
本来这位戚夫人安安分分便没有后续的悲惨历史发生,可她偏偏长得美想得也挺美,经常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吹枕边风,希望能册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儿子刘盈天性懦弱,才能平庸;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刘邦听后蠢蠢欲动。
而聪明的吕后当然知道戚夫人这是觊觎自己的皇后之位了,她连忙请“商山四皓”出山,让刘邦知道自己和刘盈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这才保住了自己和儿子的地位。
吕后掌权
刘邦去世后,16岁的刘盈登上皇位,吕雉也开始独掌大权。
她将以前深受刘邦宠爱的妃子都囚禁起来,包括戚夫人。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吕后下令把戚夫人的头发剃掉,并用铁箍束住脖子,让她穿上囚衣,让她舂米做苦役。
而戚夫人确实一边舂米一边哼着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儿子啊,你当了赵王,但母亲却成了奴隶。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还经常有死去的危险。与你相隔三千里,应当让谁去告知你呢?)”
吕后听了这事之后大怒,说:“还想靠自己的儿子上位?”
于是,下令把刘如意毒死。之后,将戚夫人的四肢砍掉,将热铜注入她的耳朵,再挖掉两只眼睛,割掉舌头,用药毒哑,最后抛到茅厕中,做成“人彘”。
几天之后,吕后让儿子汉惠帝去观看人彘,惠帝这才知道那是戚夫人,他嚎啕大哭,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沉溺酒色,不理政务。
他告诉自己的母亲:“这不是人能做得出来的行径。我作为你的儿子,不适合治理天下了”。
人彘事件的背后
这个故事乍一听上去,“人彘”作为吕后残暴的表现无疑是最吸引后人注意的,而且也会被吕后的凶残、戚夫人的悲惨感到深深的震惊。
可是,了解整个故事之后才发现,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司马迁对吕后给予高度评价,却用人彘事件毁她的形象?
戚夫人一辈子不仅对国家无功,反而扰乱皇帝视听,这样的人即使不被吕太后杀害,也要被其他人所杀。
相反,吕后曾经历沙场,执政期间国泰民安,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
对这种历史判断,司马迁无疑比任何人都透澈与客观。所以,他根本不会利用人彘事件来贬低吕太后,反而为戚夫人喊冤。
看到戚夫人变为人彘后,惠帝的反应是懦弱、无能的。皇帝是要管理群雄激烈斗争的,也要面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他作为一个皇帝,一个统治者,受了一点刺激就备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作为帝皇的能力很难让人信服。
这便是司马迁给人们一种暗示:惠帝极其软弱,不适于做统治一个帝国的皇帝。人彘事件只是用了他母亲的凶残反衬出汉惠帝的懦弱和不堪一击。
2.戚夫人作为惨案中的受害者,就没有错吗?
戚夫人在朝廷里既没有身居要位的皇亲国戚,也没有聪明的头脑,只会恃宠而骄向吕后挑衅。然而,最要紧的是她还没有好好了解清楚对手的背景——吕后可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女强人,面对任何可以动摇自己儿子地位的人和事,都是无法容忍的。
戚夫人可谓是十分拎不清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以卵击石,最后引火自焚。
刘邦去世后,本来吕后也只是将她囚禁起来,每天舂米吃点苦头,想羞辱她一番罢了。没想到戚夫人明明处于劣势,却锋芒毕露,还哼歌表露自己的得意洋洋,直接让吕后怒火中烧,起了杀心。
可见,幼稚的戚夫人是因为没有头脑的野心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参考资料: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候世家